•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治支气管哮喘秘方

白头翁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08/05/05
帖子
8808
获得点赞
68
声望
10
年龄
54
9.1补肾平喘汤

【来源】陈超,《中国中医药报》1990年

【组成】太子参30克,麦冬、陈皮、姜半夏各10克,炒苏子、地龙各15克,五味子、补骨脂各10克,灵磁石30克,乌梅肉15克,胎盘6克,桃仁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补肾益肺,平喘止咳化痰。

【方解】本方以太子参、麦冬、五味子为主,意在滋补肺心肾,益气养阴。方中用太子参不用人参,以避其燥,有补肺健脾、大补元气之功;麦冬养阴润肺,益胃生津,《别录》谓可“强阴益精……保神,定肺气,安五脏,令人肥健”;五味子酸温,入肺肾二经,有敛肺滋肾,生津收汗涩精之功,孙思邈称其“在上可滋源,在下则补肾”,实为肺肾双补之要药,用于虚喘尤为适宜;太子参、麦冬又有补脾胃之力,以滋气血之源,即叶天士云:“益肺药皆甘,补土母以生子”;陈皮、姜半夏理气止咳化痰,斡旋中焦;苏子降气定喘消痰;地龙活血通络,解痉止喘,现代药理研究其有效成分有显著舒张支气管作用;乌梅酸甘温,入肺肾二经,治久咳,可以纳肺之气,《本草逢源》谓有“吸气归元”之功,故此能收肺气,纳肾气;胎盘大补元气,补而不燥,可阴阳双补,《本草经疏》称此药“大补而不燥,有返本归原之功”;磁石辛咸而平,入肺肾二经,可纳气平喘;补骨脂辛温,入肾助阳,使肾水不寒,蒸腾气化,肺水得荫,对于肾虚咳喘,历代医家均喜用之;桃仁活血行瘀,润肠通便,能使肺之脉通畅,补中有通之意。综观全方,以补肾为主,兼顾脾胃,阴阳双补,有化痰理气,行气活血,止咳平喘,通畅脉络之效。且性味和平,补而不燥,滋而不腻,适宜长服。

【主治】支气管哮喘,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

【加减】阴虚,加生地,玄参;阳虚,加制附片,肉桂;气虚,加黄芪、白术、玉竹;血虚,加阿胶、当归;血瘀,加丹参、川芎、赤芍;心悸,加酸枣仁、生龙牡、柏子仁;浮肿,加茯苓、苡仁、车前子、葶苈子;喘甚,加洋金花,蛤蚧;咳甚,加瓜蒌仁、川贝母;发热,加柴胡、黄芪、生石膏、鱼腥草、金银花、连翘。

【疗效】多年应用,效果颇佳。



9.2附子大黄细辛汤

【来源】田从豁,《中国中医药报》

【组成】制附片12克(先煎),大黄炭6克,木通、当归身、桃仁各9克,细辛3克,生甘草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温阳散寒、活血祛瘀。

【方解】肺寒哮喘,多由素体阳虚肺弱、痰湿内停,感外邪而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气促痰鸣而发。方用附片、细辛,辛温之品温阳通经,以恢复肺之宣降;阳虚寒盛,气涩而迟互成因果,用归身、桃仁、大黄炭活血而助气行,使肺气即时得降;又用木通通经,甘草护胃和调,不平喘而喘自平。针刺取治肺喘之验穴孔最,则为急则治标,取平喘利肺以缓急之意。

【主治】哮喘急性发作或喘息性支气管炎,尤其对单纯性过敏,青壮年或体虚而邪偏于肺寒者,症见哮喘而兼痰清稀色白,胸膈满闷,面色暗滞,畏寒肢冷,舌苔白滑,脉弦滑或浮紧。

【加减】①配合针刺:取双侧孔最穴。用1.5寸30号毫针,刺入1寸左右,使针感下达手指,上达前胸,并用提插捻转泻法,留针30分钟。留针时,每隔5分钟,行针1次。②加减运用:哮喘发作时,先行针刺以平喘,再服上方,每日1剂。如有外感表证者,先于脊柱两侧,风门及大肠俞穴拔走罐,使皮肤微红为度,再用毫针刺大椎穴,留针5分钟,接用上法。若咳嗽明显,咯白泡沫痰,难咯出者,针刺天突穴,用2寸毫针,先直入1寸,针体弯曲,沿气管前向下,使针感传向前胸,得气后行针2分钟,不留针,再针合谷(双)穴,用提插泻法,行针1~3分钟,不留针。并于上方加石韦30克(先煎),若体壮,便秘,苔黄腻者,针刺原方加大肠俞(双),用2~2.5寸毫针直刺,使针感达小腹部,用提插捻转泻法,行针1~3分钟,不留针;中药可将上方中大黄炭改酒军6克,加苦参9克,细辛改为五味子9克;针刺加足三里穴,用1.5寸毫针直刺,使针感达足,得气后留针30分钟。

【疗效】笔者依上法临床验证多例,均获良效。



9.3二麻四仁汤

【来源】陈苏生,《中国中医药报》

【组成】炙麻黄、麻黄根各4.5克,苦杏仁、桃仁、郁李仁、白果仁(打)、百部、款冬花各9克,车前草24克,生甘草4.5克,陈辛夷、苍耳子各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小儿可酌量分多次服。

【功用】调整肺气,排痰止咳,散风脱敏。

【方解】方中麻黄辛散,开腠理,宣肺气,透毛窍,散风寒,解痰平喘,但能收缩血管,故高血压患者忌用。又因发散力较强,故体虚多汗者亦忌之。麻黄根与麻黄作用相反,不但能止汗固表,而且还能扩张血管,使血压下降,呼吸幅度扩大。两者合用,一开一合,开合相济,调整肺气,不但能加强肺的活动功能,而且没有升高血压,助长兴奋的流弊。杏仁降肺气之上逆,桃仁化血络之凝瘀,一气一血,能调畅肺部郁血,顺气降逆。郁李仁滑肠下气,清能去浊;白果仁敛肺而敛痰,一滑一涩,能起上(痰)下(便)分消之功。百部、款冬花,《济生方》为百花膏,用于喘嗽不已,亦可治痰中带血。车前草、生甘草排痰止咳,调和诸药,陈辛夷、苍耳子散风脱敏。诸药合用,共奏调整肺气、排痰止咳、散风脱敏之功。

【主治】哮喘、咳嗽。

【加减】若服本方出现便溏,一般可不与处理,严重者去郁李仁,加藿香、川朴;如湿重纳呆,可加苍术、川朴;便难,加大腹皮、瓜蒌仁、火麻仁;痰稠不畅,加象贝母、瓜蒌皮;中满气滞,加柴胡、生牡蛎、郁金、菖蒲;腹胀,加大腹皮、瓜蒌;热重,加土茯苓、忍冬藤、连翘、白薇;如过敏症状不明显者,去陈辛夷、苍耳子;过敏症状明显者,加白僵蚕、净蝉蜕;泛呕者,加制半夏,姜竹茹;昼轻夜甚;加夜交藤、合欢皮;痉咳,加玉蝴蝶;气虚,加太子参、明党参;阴虚,加北沙参、麦门冬、知母、玄参;肾不纳气,喘息甚者,加黑锡丹。

【疗效】临床屡用,疗效颇著。



9.4治哮喘验方

【来源】董建华,《北京中医学院学报》(3)1986年

【组成】麻黄5克,杏仁、地龙各10克,全蝎3克(研末冲服),川芎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2次分服。

【功用】宣肺、解痉、平喘。

【方解】方中麻黄宣通肺气、解表散寒;杏仁通降肺气、化痰润燥,二者相伍,一宣一降,以行肺气宣降之职;地龙,全蝎止痉平喘;川芎行气开郁。诸药配合,有解痉活络平喘之功。故而用之多验。

【主治】哮喘。

【加减】①哮喘发作期,痰热内壅,加黄芩、川贝、葶苈子;热甚,再加生石膏;痰多再加莱菔子、苏子、全瓜蒌;痰黏腻再加海浮石、生蛤壳;肺燥热,加沙参、麦冬、玉竹、桑白皮;外感寒邪,加桂枝、干姜、细辛、五味子。②哮喘缓解期,去麻黄,加扶正之品。肺脾气虚,加黄芪、党参、白术、功劳叶;气阴两虚,加黄芪、党参、沙参、麦冬,冬虫夏草、仙鹤草;肾阳虚,加附片、紫河车、桂圆、紫石英、沉香;肾阳虚,加生、熟地、女贞子、核桃肉、五味子、沉香。

【疗效】验之临床,疗效甚佳。



9.5哮喘通用方

【来源】陈耀堂,《名医特色经验精华》

【组成】蜜炙麻黄、光杏仁各9克,生、熟地各12克,山萸肉6克,五味子、干姜各3克,旋覆花9克(包)、生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补肾纳气、止咳平喘。

【方解】方中生地、熟地、山萸肉峻补肾气、纳气定喘;麻黄、杏仁宣肺止咳平喘;五味子敛肺止咳,且能防止麻黄等药辛散太过,耗伤肺气;生姜、旋覆花和胃降逆;生甘草调和诸药。本方重在补肾,以治其本,兼能平喘,以治其标,标本同治,散敛并用,故治疗肾气不足的哮喘,最为合拍。

【主治】肾气不足的哮喘,也可用于支气管哮喘。

【加减】寒加附片、黑锡丹(包煎)各9克;热加黄芩、地龙、桑白皮各9克;阴虚,加沙参、麦冬各9克;痰多,加白矾6克,半夏9克;痰不易咳出,加白芥子、炙远志各6克;动则喘甚,加补骨脂、核桃肉各9克;湿重,加川朴、半夏各9克;过敏引起者,加凤凰衣,蝉衣各4.5克,露蜂房6克;感染重者,加鱼腥草30克,四季青9克,野荞麦根30克;纳食量少,食后作胀而喘更甚者,加薤白4.5克。针刺鱼际穴,常可收到立止咳喘之奇效。

【疗效】临床屡用,疗效甚佳。



9.6参蛤麻杏膏

【来源】董淑六,《中医杂志》(9)1987年

【组成】生晒参60克(如用党参、剂量加倍)、蛤蚧两对、麻黄(去节)60克,杏仁100克,炙甘草50克,生姜60克,红枣(去核)120克,白果肉20枚。

【用法】方中生晒参,另煎收膏冲入,蛤蚧去头足研末冲入收膏。余药加水浸泡一宿,浓煎3次,去渣,滤取三次清汁再浓缩,加入冰糖500克,生晒参汁,蛤蚧粉收膏,装瓶备用。每日早晚各服一食匙,开水冲服。不分男女老幼,常年均可服用。

【功用】健脾纳气、宣肺散寒、止咳平喘。

【主治】支气管哮喘缓解期,慢性支气管炎伴有肺气肿。

【加减】如咳嗽低热,可加桑白皮90克,地骨皮120克;如痰多呈泡沫状,加干姜10克,细辛15克;如大便干结,加熟地120克,当归90克;如心悸盗汗,加麦冬100克,五味子45克。

【疗效】多年使用,凡哮喘缓解期,坚持服用,每收良效。

【附记】本方亦可作哮喘病基本痊愈后调治善后剂之用。服药期间,切忌烟、酒、红茶、萝卜、鱼腥及一切过敏性食物、辛辣食物,生冷果品。若伤风停食,可缓服数日。

9.7脱敏平喘汤

【来源】朱秀峰,《江苏中医》(11)1990年

【组成】麻黄7克,钩藤12克,老鹳草20克,葶苈子7克,乌梅9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宣肺平喘,脱敏解痉。

【方解】方用麻黄宣肺平喘;葶苈子泻肺(气)化痰;老鹳草脱敏解痉;乌梅有脱敏作用;钩藤解痉抗菌。合用共奏脱敏平喘之功。

【主治】支气管哮喘。

【加减】临床一般分四型:即寒证型加细辛、川椒、干姜,兼风寒,加荆芥、防风、白芷、贯众、豆豉、桂枝等;热证型加苡仁、冬瓜仁、鱼腥草、金荞麦、虎杖、海浮石等;兼肺肾阴虚型加天冬、麦冬、青果、蝉衣、玉蝴蝶;兼肺肾气虚型,加南北沙参、补骨脂、仙灵脾、丹参、降香、紫石英。

【疗效】治疗100例,临床控制71例,好转2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8%,控制率为71%。



9.8加味止喘灵

【来源】李富汉,《黑龙江中医药》(3)1990年

【组成】炙麻黄、杏仁、白果、半夏、地龙、甘草各3克,射干、五味子各2克,茶叶1克,生姜1片,葱白半支(为3~5克常用剂量,视年龄大小可适当增减)。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代茶频服。

【功用】疏风散寒,宣利肺气,化痰平喘。

【方解】方中麻黄直入肺经,善走卫分,为开宣肺气之要药,发汗解表以散风寒,宣畅肺气而平咳喘;生姜、葱白辛温通阳,协麻黄以散外邪,共为君药;杏仁止咳平喘,半夏燥湿化痰;茶叶化痰清神,为治暴喘之要药;射干、地龙专清肺经之热,降逆祛痰而平喘,并防寒郁、痰湿化热。无热则防之,有热则清之,且防麻黄、半夏之温燥,五者为臣;五味子、白果敛肺定喘为佐;使散中有收,防哮喘,益肺气耗散太过而发生变证。使以甘草镇咳化痰调和诸药。全方融解表祛邪、宣利肺气、镇咳化痰、平喘截哮、寒温并用、散中兼收于一炉,药味虽简,然平喘止哮之功颇彰著。诸药合而用之,外邪得散,肺气得宣,清肃下降,输布正常,痰生无源,故哮喘得平。根据药理研究证实:本方具有扩张支气管、解除支气管痉挛,抗变态反应及镇咳祛痰平喘作用,从而达到控制哮喘发作的目的。

【主治】支气管哮喘。

【加减】发热者,炙麻黄改用生麻黄;缺氧症状明显者,可给予氧气吸入。

【疗效】治疗50例,临床治愈(哮喘完全控制,肺部体征消失)36例,其中2天治愈6例,3天治愈9例,4天治愈17例,5天治愈4例。显效(哮喘基本控制,两肺哮鸣音未完全消失)11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4%。



9.9熊胆地龙散

【来源】张国铨,《陕西中医》(7)1990年

【组成】熊胆5克(或羊胆倍量)、地龙10克,龙葵20克,葶苈子15克,浙贝母、蟾蜍炭(活蟾蜍、去头、黄泥外包,火烧为炭)各12克,炙麻黄8克,甘草5克。

【用法】上药共研极细末,混匀备用。2~4岁每次服4克,5~7岁服8克,8~11岁服12克,每日服3次,白开水送服。1~2周为1疗程,一般以1疗程为度。

【功用】清泻肺热、化痰降逆、止咳平喘。

【方解】本方系家传经验方。方中熊胆,药理研究证实:具有抗炎、抗过敏、解除支气管痉挛等功效;龙葵清热解毒,活血消肿,药理研究证实,有缓解支气管痉挛作用;葶苈子、麻黄宣肺泻肺,止咳平喘,地龙,蟾蜍炭解痉平喘;浙贝母、生甘草清热化痰,止咳平喘,诸药合用,共奏清泻肺热,化痰降气,止咳平喘之功。对风热犯肺,痰热壅肺,热毒伤肺等实喘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并可使患儿发作时间延长,发作频度减少。

【主治】小儿支气管哮喘。

【加减】若呼吸道感染严重者,加用抗生素治疗。

【疗效】治疗80例,结果近期控制(哮喘、哮鸣音消失)64例,好转(哮喘缓解)12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5%。



9.10麻地定喘汤

【来源】冯益真,《山东中医杂志》(2)1991年

【组成】炙麻黄3~6克,地龙6~9克,银杏、苏子、甘草各4.5~6克,黄芩、连翘、当归、川芎、射干各6~9克。

【用法】每日1剂,上药加水煎至100~200毫升,分4~6次服,如呕吐重或口服困难者分2次保留灌肠。同时配合必要的静脉输液,抗生素及降温、止呕、镇静、雾化吸入等治疗,对照组除上述方法(除中药外)外,加用激素及强心剂。

【功用】清热平喘、涤痰消瘀。

【方解】小儿喘息性疾病,属祖国医学“哮喘”范畴。方用麻黄宣肺定喘;地龙通络化痰、解痉止咳;银杏、苏子降逆祛痰,止咳平喘;黄芩、连翘清泄肺热;集宣、通、清、降于一方,以除致病之因;复加射干清咽化痰;当归、川芎理气消瘀,共奏清热平喘、涤痰消瘀之效。根据现代药理研究,本方具有平喘止咳,抗过敏、抑菌、抗病毒,强心利尿以及镇静、改善微循环等作用。临床应用,再配用有关西药、故用之效果显著。

【主治】喘息性疾病(包括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毛细支气管炎)。

【加减】热重者,加生石膏、知母;并发心力衰竭者,加生脉散;抽风者,加钩藤、紫雪丹等。

【疗效】治疗200例,其中支气管哮喘95例,喘息性支气管炎65例,毛细支气管炎40例,结果:治愈(治疗3天后,症状、体征显著减轻,5~7天基本消失),122例(占65%);有效(治疗3天后症状、体征有所好转,5~7天明显减轻,7~10天基本消失)64例(占32%),无效14例(占7%)。对照组200例中治愈95例(占48%),有效80例(占40%),无效24例(占12%)。两组总有效率比较,P<0.05,有显著差异。且从退热、咳喘、啰音等三大症状消失时间比较,均有显著意义(P<0.05)。



9.11治哮灵

【来源】王烈,《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地龙5克,麻黄2.5克,苏子1.5克,射干1克,侧柏叶2克,黄芩2克,白鲜皮、刘寄奴、甘草、苦参、细辛各1克,平贝母2克,僵蚕1.5克,橘红1克,冰片0.05克。

【用法】上药按比例浓缩制成100片,每片0.1克。1日3次口服,3岁以内每次2~4片,4~6岁4~6片,6~12岁6~8片,12岁以上8~12片。10天为1疗程。

【功用】宣肺平喘、通络活血。

【方解】方中以麻黄、黄芩、射干、白鲜皮、苦参等清热宣肺;苏子降气平喘;侧柏叶、平贝母、僵蚕、橘红镇咳化痰;细辛温肺化饮;地龙、刘寄奴通络活血;甘草调和诸药,冰片增强本方止哮平喘、镇咳化痰的功效。本方偏凉性,适用于小儿热证哮喘,但方中麻黄、细辛性温,故对寒热诸证皆可应用。动物实验表明,本方有明显的镇咳、祛痰、镇静、解热作用。动物的急性和亚急性毒理实验也证明本方安全无毒。

【主治】哮喘,无论热证或寒证均可适用。

【疗效】治疗117例,近期治愈69例(占58.97%),显效22例(占18.8%),有效22例(占18.8%),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6.6%。在获愈病例中,哮喘缓解快者于服药2小时后,平均少于1天。



9.12平喘汤

【来源】张梦侬,《临证会要》

【组成】炒枳壳、炙麻黄、桔梗、炙甘草、杏仁泥、前胡、款冬花、紫菀、法半夏各10克,海蛤粉15克,细辛、五味子各2.5克,鲜生姜3片、大枣3枚。

【用法】每日1剂,水煎1小时,分3次温服,此系成人剂量。如1~3岁小儿1剂可分3日,分15次服完。4~8岁儿童1剂可分2日,分8次服完。如久病重病,可连服3剂,其哮喘当平,至少要见减轻,还可以继续服3剂,再停药观察。

【功用】散寒解热、化痰降气。

【方解】《素问》云:“诸气?NB035?郁,皆属于肺”,“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诸逆冲上,皆属于火”。因本病是火热痰饮为本,风寒水气为标。由于痰饮与火热内伏于中上二焦,再经外感风寒水湿,使热湿火气不得外散,火性炎上,转挟痰饮上冲而致。治宜升散、降逆、泄热并用。本方是由《金匮要略》之射干麻黄汤加减而成。方用咸平无毒、清热利湿、化痰定喘、降逆下气之海蛤粉为主药,加桔梗以助麻黄、细辛、生姜之辛温宣散,升提开发;再加杏仁、前胡、枳壳、法半夏、款冬花、紫菀、五味子之降逆、敛肺、化痰、下气;合甘草、大枣之甘温补益脾肾、润肺和中。本方升中有降,散中有收,温中有清,泻中有补,故能收到止咳定喘、降气化痰、散寒清热、利湿行水,敛肺安胃之功,故用之其效颇著。

【主治】哮喘。

【加减】先用按摩法缓其冲逆、平其哮喘,方法是:医者在病者背后,将两手搭在病者两肩上,用两手大拇指各按在脊柱两侧肺俞穴上,以轻重合度的手法按揉3~5分钟,其喘立止,再服方药,其效尤著。

【疗效】历年治愈病人甚多,疗效显著。一般服此方3剂,其哮喘即平。经过观察,有些新发轻症,服药3~5剂后,即未再发。如果病人用过激素,则效差、如未用过激素,则效佳。



9.13截喘汤

【来源】姜春华,《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佛耳草、碧桃干、老鹳草各15克,旋覆花、全瓜蒌、姜半夏、防风各10克,五味子6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口服2次。

【功用】降逆纳气、化痰截喘。

【方解】本方系姜氏经对支气管哮喘的截治方法进行长期研究,结合临床实际疗效筛选民间单验方优化而成。方中佛耳草出自《本草纲目拾遗》,功专化痰止咳平喘;老鹳草出《本草纲目拾遗》,功能祛风活血,清热解毒,民间有老鹳草平喘的单方,该药含有槲皮素,能祛痰扩张支气管,老鹳草煎剂在试管内对金黄色葡萄菌、肺炎球菌、链球菌以及流感病毒均有抑制作用,能控制支气管哮喘发作的呼吸道感染;碧桃干酸苦收敛,《饮片新参》有“除劳嗽”的记载,民间有治顽喘的经验。上三味除痰镇咳而平喘逆,且能调节自主神经功能为主药。辅以旋覆花开结化痰、降逆止咳;瓜蒌清上焦积热、化浊痰之胶结、开胸中痹阻;姜半夏清痰下气,去胸中痰满尤佳;佐以五味子补肾纳气、镇咳敛肺;防风《药法类象》谓:“治风通用,泻肺实。”是一味抗过敏的有效药,能抑制支气管哮喘发作期的变态反应,清除过敏原的刺激。合而用之共具清肺化痰、降逆纳气截喘之效。

【主治】咳嗽痰多、气逆喘促(慢支、肺气肿、支气管哮喘发作期)。

【加减】气虚者,加白参3克,黄芪80克;肾虚者,加肉苁蓉、巴戟天、补骨脂各15克,亦可加蛤粉3~6克;阴虚有热者,加黄柏、知母、元参、生地各9克;咳甚引起喘促无痰或痰不多者,可加南天竹、马勃各6克,天浆壳3克;热喘加石膏15克,知母、黄芩各10克;寒喘加炮附片9克,肉桂3克,并以鹅管石9克研粉服,或加服紫金丹(须特制,砒石5克,明矾10克,豆豉100克,糊丸绿豆大小,每服七八丸,日服2次,有肝肾病勿服,有效与否一星期为止,切勿多服常服);痰多咳出不爽者,加苏子、白芥子、莱菔子各10克;胃家实便秘者加服调胃承气汤一剂;喘止后常服河车大造丸、左归丸或右归丸,每次服3克,每日服2次。

【疗效】多年使用,治验甚多,疗效卓著。



9.14解表化痰平喘汤

【来源】邰经明,《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炙麻黄、杏仁、桂枝、陈皮、半夏、苏子各9克,炙甘草6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以喘平为期。

【功用】温散解表、理气降逆、化痰平喘。

【方解】有关历代文献记载中,哮与喘多分别论述。《东医宝鉴》云:“呼吸急促谓之喘,喉中有声谓之哮”,又说:“哮即痰喘甚而常发者。”从而说明,哮可兼喘,而喘不一定兼哮。据临床观察,哮与喘的临床表现都没有离开呼吸急促,故现多合称之为哮喘。本方所主治之哮喘,为临床最为常见者。其病因多为外感风寒,侵袭于肺,内伏痰饮上逆,壅塞气道,故出现喉中痰鸣,呼吸急促,难以平卧。故方中以麻黄、杏仁、桂枝为君,温散寒邪以解表,可使肺气得以宣通;内伏痰饮,故用陈皮、半夏、茯苓为臣以消痰化饮;佐甘草增强祛痰、和中、健脾之功;加苏子为使,其有助陈皮、半夏理气降逆化痰之功。本方具有温散解表、理气降逆,化痰平喘之作用和配伍相得益彰之妙。

【主治】哮喘。凡外感风寒或痰饮所致者。包括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

【加减】内有痰火,微感外邪,症见微恶寒、身壮热、痰稠色黄,吐之不利,舌苔干燥或色黄,脉数或滑者,此乃寒束痰火之哮喘,本方减去桂枝、苏子,加知母、贝母、生石膏以清热化痰平喘;如病程较长,损及于脾,健运失司,化生痰饮,上注于肺,阻塞气道,喉中痰鸣,舌苔白或腻,脉象缓弱,此乃脾虚痰湿所致,治疗宜遵李士材所说:“治痰不理脾胃非其治也。”本方应加党参、白术补中健脾;寒甚加干姜温化痰湿,喘可自平。年老病人,肾虚失纳,下元不固,动则即喘,登高加剧,此乃肾不纳气之虚喘,本方慎用,以免虚虚之虞,改服都气丸或麦味地黄丸。肾阳虚者,改服金匮肾气丸(病情需要也可改为汤剂),坚持长期服用,缓缓图之。此类方药具有益肾气、固下元、壮水益火,治疗虚喘之作用。

【疗效】临床屡用,若能坚持治疗,疗效颇著。

【附记】本方对外寒束肺之寒喘有良效。本方是祛邪之剂,故应中病即止,不可久用。对于热喘、虚喘则不宜用之。



9.15止哮汤

【来源】王烈,《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苏子、地龙、前胡、川芎各15克,苦参、麻黄各5克,射干、黄芩、白鲜皮、刘寄奴各10克。

【用法】每2日1剂,水煎2次,煎出液总量约300毫升(5岁量),每日3次,每次50毫升温服。

【功用】宣肺清热、降气平喘、活血通络。

【方解】小儿哮喘,是小儿呼吸系统常见疾病,发作时以“气壅、血瘀、痰阻”为病理变化。方中苏子、射干、麻黄、前胡有宣通开肺,降气平喘之功;地龙有开肺解痉之力;苦参、黄芩、白鲜皮有宣肺清热之效;川芎、刘寄奴、地龙有活血通络之用。方中一宣一降,一清一活,配伍甚妙,在注意止哮平喘的同时,配合活血通络,使血活络自通,瘀自去,瘀去则气可行,壅可散,痰自化,故而使哮喘发作时所致之气壅、血瘀、痰阻之证得以改善,邪气去而哮喘自止。

【主治】小儿哮喘,症见咳嗽气促,喉间哮鸣明显,甚则呼吸困难,喘憋,烦躁不得卧,双肺布满哮鸣音,咽红、口干、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等。多见于小儿哮喘,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细支气管炎等。

【加减】若喘甚,重用苏子,加马兜铃;哮甚者重用地龙;痰盛者,加瓜蒌皮、葶苈子、胆南星;久哮多瘀则加用桃仁;喘憋伴便秘轻者,加用莱菔子以降气豁痰,消导通便,稍重者加枳实,干结者加番泻叶以盛者下之,清大肠而泻肝平喘。

【疗效】临床屡用,效果颇著。

【附记】笔者临床,验证数例,多收显效,效佳。



9.16麻杏射胆汤

【来源】董淑六,《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净麻黄5克,大杏仁10克,嫩射干9克,玉桔梗6克,杜苏子9克,净蝉衣4.5克,炒僵蚕、制半夏各9克,广陈皮、生甘草各4.5克,鹅管石12克(煅、杵)、江枳实、制胆星各6克。

【用法】每日1剂,根据剂量大小,先将冷水浸过药面,约半小时再加水少许,煎沸后再煎10分钟左右,头煎取汁一碗,接着加水煎熬二煎,取汁大半碗,把头煎、二煎药汁一同灌入热水瓶内,分2次顿服。如小儿可分3~4次服,当天服完。

【功用】宣肺化痰,降气定喘。

【方解】本方以射干麻黄汤(《金匮要略》)、导痰汤(《济生方》)加减而成,为宣肺化痰、降气定喘有效方剂。

【主治】支气管哮喘,慢性气管炎急性发作期。症见咳嗽痰多,咳吐不爽,胸闷气急,喉痒作呛有哮鸣音,夜间不得平卧,乳娥肿胀,苔薄白腻,脉浮滑数。中医辨证为风寒客肺,痰浊内阻,肺气失于宣降者。

【加减】本方为急性支气管炎,慢性喘息性气管炎伴有肺气肿等疾病的有效方剂。临床应用可随证加减:如有口渴烦躁、痰黏、舌红苔黄者,上方去半夏、陈皮,加石膏30克,知母,贝母各12克;如形寒肢冷无汗,痰白呈泡沫状,舌苔白滑者,可去蝉衣、僵蚕、桔梗,加桂枝4.5克,细辛3克,干姜2.4克;如咽红乳娥肿痛、痰稠,舌红脉数者,可去半夏、陈皮,加金银花、连翘各9克,炒牛蒡子12克;生麻黄改用水炙麻黄5克;如溲黄便秘舌红者,可去桔梗、甘草,加黄芩9克,桑白皮12克,生麻黄改用蜜炙麻黄5克,制半夏改用竹沥半夏9克,广陈皮改用广橘络;如咳喘气逆,腹胀胁痛者,去桔梗、甘草,加莱菔子、白芥子各9克;如脘腹痞胀、口黏纳差、苔白腻者,去蝉衣、僵蚕,加厚朴4.5克,焦六曲12克;如有头胀头痛,鼻塞多涕者,可去半夏、陈皮,加辛夷,苍耳子各9克。

【疗效】临床屡用,疗效卓著,一般服15~30剂左右即效或痊愈。



9.17哮喘夏治方

【来源】赵清理,《名医秘方汇萃》

【组成】制附子9克,党参、白术、茯苓各12克,陈皮9克,半夏7.5克,炙杷叶、炙冬花各15克,甘草3克。

【用法】每日1剂或两剂,文火久煎,分2次温服。

【功用】培补脾肾、化痰利肺。

【方解】本方由四君子汤加味而成,功擅温补脾肾。脾健则痰湿无以生,肾强则哮喘无以作,诚为治本之方,故方用制附子温肾强心,驱阴寒之邪;党参、白术、茯苓、甘草益气健脾;半夏、陈皮燥湿、化痰、止咳;炙杷叶,炙冬花、宣肺平喘止咳;甘草和中而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温补肺、脾、肾以绝痰源;宣肺化痰饮,以定喘咳之功,又妙在冬病夏治,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主治】支气管哮喘及喘息性支气管炎缓解期,预防发作。

【疗效】屡用屡验,效佳。



9.18平哮汤

【来源】崔玉衡,《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炙麻黄6~9克,炒杏仁12克,桑白皮20克,地龙12克,蝉衣6克,蜈蚣1~2条,当归12克,石韦20克,细辛5克,徐长卿20克,生甘草5克。

【用法】发作时,上方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发作后,上方剂量加大2~5倍(即2~5剂一起),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9克,每次1粒,1日3次,口服以巩固疗效。

【功用】理肺平喘、解痉脱敏。

【方解】本病亦是老年常见多发病。方用炙麻黄解表宣肺,通利水道,其性属阳;地龙凉血平喘,熄风通络,其性属阴,一阴一阳,具有解痉脱敏作用;地龙去麻黄之辛燥,麻黄减地龙之咸寒;徐长卿镇痛止咳,活血解毒;蝉衣散风热,宣肺定痉,两药均有脱敏作用。桑白皮清泻肺气之逆,北细辛温开气道之闭,二药寒热并用,相得益彰;石韦镇咳祛痰、平喘利水;又哮喘反复发作,造成肺气宣降失常,肺络瘀血,入当归活血,能达血行而助气行,且有脱敏作用。蜈蚣咸温有毒具有祛风解痉、解毒散结、活络止痛之功效,并协同当归活血通络,改善肺及气管血液循环,改善气道通气量,从而增加肺组织对炎症的吸收,减少痰液分泌而达到治喘平哮之目的。可谓组方遣药,匠心独运。

【主治】支气管哮喘,发作期及持续期,寒热不甚明显者。

【加减】若证型偏热者,加僵蚕、生石膏、鱼腥草;偏寒者,加干姜、桂枝,重用细辛;痰盛气逆者,加葶苈子、半夏、云茯苓;气虚者,加黄芪、太子参、白果仁;咳剧者,加款冬花、白前、枇杷叶。其他如全虫、土元、穿山甲等虫类药,均有解痉通气,行痰开闭之效,临证当酌情选用。

【疗效】屡用效著。
 
谢谢你提醒我药的剂量及配五
 
每个方子都说很详尽
 
治喘名方大绘粹。谢谢分享。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