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15/11/17
- 帖子
- 14
- 获得点赞
- 0
- 声望
- 0
(内容散落于多个论坛,这里只是收集未做整理,读者自行分辨)
1 伤寒---的寒 是 氺蹙 之意 并非是 寒冷的冷.
阳虚则寒(寒=氺蹙),寒则痛。氺 约等于 体液 蹙 ==亲密+足 → 驻足→ 不流动.
2 养生图====即長生图-神(煫--去掉火字旁、经、络穴)器(肢体脏腑脑髓)之间生长变化制约关系--即对应现代称之为“生理解剖”.
3 阴阳--物质(阴)形状(阳)
五行术--物质变化之根本规律 --阴阳互生,独孤不存,阳刑虚,阴成形,人体神器五行属性及变化。
4 渐冻人”-膀胱经痹肝经厥逆的治疗
辩证准确后,治疗就是件比较容易的事。
膀胱经痹====砧四末
肝经厥逆====砧頂骶
在砧四末-砧頂骶的过程中
配合以经络整复 1阶段 胃经+肺经 2阶段 膀胱经+小肠经 3阶段 脾经+三焦
龙眼、荔枝、芒果果树受冻害后,及时用水洗霜,对于逐步减轻灾害的恶化有一定效果。尤其是对受害严重的植株,必须早晚各淋一次水,每次淋清水80~100公斤,继续7~10天,或2~3天灌一次"跑马水"。---肝经(==果树)
膀胱经(水) 痹(结)干旱(水冻导致)====肝经(木)不生(树体水分向下输送根系---逆)--导致枯萎(厥)-不制脾经(土)--四肢肌肉进行性萎缩、无力
四末==手足 (四逆散) 渐冻 从手足开始砧(石砸)-碎冰之法 ===早晚各淋一次水
万物一理---知其所以(要者)---一言
5中医治疗手段---分层对证横 表示“神”“器” 神---隧经络穴,器--髓骨筋肉皮毛 从左到右---人体从外至内
竖向 导灸针石药-手段方法
读内经 经中只有针石连用 没有“针灸”一词 为什么?
灸---是指那些? 久+热都是灸 , 包括 热敷 罐 火疗 熏蒸灸 泡(澡---汗法)
对应的治疗层次
热敷(含火疗)--皮毛腠理
罐 熏蒸-腠理肉
灸-- 络 肉筋
泡(澡---汗法)---深及骨
针(含刀)--肉筋---络经 针调气水道
---人体“气氺”道是什么?结构如何?穴?窍有什么区别?和经络什么关系?--经中都有,只是没几个人读书
石---指那些?以石为用皆归“石” 刮痧 拍痧(调伤) 砧骨 石震(砧)骨筋窍
刮痧---皮毛腠理 浮络
拍痧(调伤)--肉筋 络经
震骨-骨髓---经煫
6【血】=【氺】=体液。由于内经中取用概念来源于不同时代,有些是“体液”,有些是“血液”。
7 古字平是“正好,不多不少”的意思,古字常是“经常,平常,正常,常常”的意思。
平人就是“标准人”,这个标准人从胎养生长到死葬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指标”,这个指标在中医是通过经络中汽氺运行状况和身体形体器官组织共同来描述的。
“平人”主要讲形体,对应当今医学院教授的生理和解剖,但当今医学院的生理和解剖和中医古传差距还是隔代的,当今医学院讲的只是形器--形而下的。
常相“主要讲气氺运机,是正常脉象(称为平脉、也称常脉)的指征。是正常人体在气血充盈、气机健旺、阴阳平衡的生理条件下出现的脉象。
“平人常相”就是医的最基础部分,是一切“法术”施为的参照。四诊目的是诊断出“不平”“不常”,参照的标准就是“平人常相”,不同年龄和性别的“平人 常相”是不同的,在四诊中要根据具体诊查对象做出相应的“辨证”。正--正常,平常,辨证就是分析出差别,这个证主要是描述气氺运机的,辨证才能治病。
对与身体受伤,复形是第一要务,要在复形后才考虑伤(“形变”)对气机的影响。
以成年人为例,正常脉象特征是:三部皆有脉,不浮不沉,不快不慢,一息4-5至,相当于每分钟72—80次,不大不小,从容和缓,节律一致,尺部沉取有一 定的力量,并随生理活动、气候、季节和环境等的不同而有相应变化,形体上无缺陷。这是一个正常人的“标准”,是四诊的参照。只有辨证准确,才能手(药)到 病除。
而今之学医者,学了中医却不知人体诸经脉(比如三阴三阳)及其命名原则,也不知隧经络穴“结构”和“气”“氺”乃是人体“生存”之本,既不肯花时间背经典,又不肯老老实实的“对症选方”,焉能治病?
不识“平人常相”,受西学的生理和解剖所惑,想治好病人,难啊!
8 伤寒在条例中用的是【病】字,气滞为病,古人用字极为精准,其实就据此【病】字就可以知道“平脉辨证”是伤寒辩证的基础。
9 【症】是什么?简单说就是症状,疾病在人体的反应,主要是可被观察到和自身感觉到的。
【证】是什么?简单说就是经络中气氺的运行状况,是产生病理状况的内在运化机理,通过推理和切诊得到的。
10 气氺六经循行,就是张仲景的“平脉”中的"脉"。同样的外感六邪,
气氺行,邪传经是伤寒---病情轻。---传经--邪不得居所。
气氺行而邪不转经,是温病-病情重。--不转--邪已得居所
11 天布五气,在地成五味,显于五色。
对于用药,则是反之。
食五味用以化为五气,人所用气来自五味,是以为【阴生阳】。
食五色用以补充五气,人所用气来自五色,是以为【同气相求(救)】。
12 五气在人 以脉相彰显 故 取用药而脉必变
按常理,知脉遣药,寸口脉、三部脉、十二经脉各有所职,知十二经脉(切诊)与形(扪诊)俨然如内察,遣药,焉有不效之理? 运药而脉相变化,参“平脉”,以脉相变化差为药量,脉岂能不【平】。
13 964.gif
这张图是五脏用药图 ,需要用天干的阴阳五行属性和生克合冲解释。
药与人同,五行在药化五味。人体运化药,取其五味化气为所用。
无冲气(用)不动,无合阴(体)不生。 欲调脉(调经之阴=氺,阳=气=形),需冲合并用,此为不传之秘。
对于某一味药,药味所克就是你能得到的结果 所增加的体(阴)。
例如:要想得到土,当木旺时可直接补, 假定木虚,则需补木+补土,土体只有得到木克 才会“收藏”。 如果不明白这个道理,以火生土,假定木虚,结果就是木更虚,土也得不到。
14 疾 会意。字从疒从(丿+天)。本义:外感而得的内病。 什么“人体中箭”“外伤”均系胡说八道。
病 会意。 气滞为病。
伤 会意。 形变为伤。
症 会意。 表象可知见者为症-酸麻胀痛痒
证 指事(示)。导致“症”的因机--阴阳寒热虚实。
相同的“疾”“病”对于不同的人可能表现出不同的“症”。
相同的“症”因不同人可能“证”不相同。
这是因为“病”“疾”“症”“证”所指范畴和位置的不同决定的。
1 伤寒---的寒 是 氺蹙 之意 并非是 寒冷的冷.
阳虚则寒(寒=氺蹙),寒则痛。氺 约等于 体液 蹙 ==亲密+足 → 驻足→ 不流动.
2 养生图====即長生图-神(煫--去掉火字旁、经、络穴)器(肢体脏腑脑髓)之间生长变化制约关系--即对应现代称之为“生理解剖”.
3 阴阳--物质(阴)形状(阳)
五行术--物质变化之根本规律 --阴阳互生,独孤不存,阳刑虚,阴成形,人体神器五行属性及变化。
4 渐冻人”-膀胱经痹肝经厥逆的治疗
辩证准确后,治疗就是件比较容易的事。
膀胱经痹====砧四末
肝经厥逆====砧頂骶
在砧四末-砧頂骶的过程中
配合以经络整复 1阶段 胃经+肺经 2阶段 膀胱经+小肠经 3阶段 脾经+三焦
龙眼、荔枝、芒果果树受冻害后,及时用水洗霜,对于逐步减轻灾害的恶化有一定效果。尤其是对受害严重的植株,必须早晚各淋一次水,每次淋清水80~100公斤,继续7~10天,或2~3天灌一次"跑马水"。---肝经(==果树)
膀胱经(水) 痹(结)干旱(水冻导致)====肝经(木)不生(树体水分向下输送根系---逆)--导致枯萎(厥)-不制脾经(土)--四肢肌肉进行性萎缩、无力
四末==手足 (四逆散) 渐冻 从手足开始砧(石砸)-碎冰之法 ===早晚各淋一次水
万物一理---知其所以(要者)---一言
5中医治疗手段---分层对证横 表示“神”“器” 神---隧经络穴,器--髓骨筋肉皮毛 从左到右---人体从外至内
竖向 导灸针石药-手段方法
读内经 经中只有针石连用 没有“针灸”一词 为什么?
灸---是指那些? 久+热都是灸 , 包括 热敷 罐 火疗 熏蒸灸 泡(澡---汗法)
对应的治疗层次
热敷(含火疗)--皮毛腠理
罐 熏蒸-腠理肉
灸-- 络 肉筋
泡(澡---汗法)---深及骨
针(含刀)--肉筋---络经 针调气水道
---人体“气氺”道是什么?结构如何?穴?窍有什么区别?和经络什么关系?--经中都有,只是没几个人读书
石---指那些?以石为用皆归“石” 刮痧 拍痧(调伤) 砧骨 石震(砧)骨筋窍
刮痧---皮毛腠理 浮络
拍痧(调伤)--肉筋 络经
震骨-骨髓---经煫
6【血】=【氺】=体液。由于内经中取用概念来源于不同时代,有些是“体液”,有些是“血液”。
7 古字平是“正好,不多不少”的意思,古字常是“经常,平常,正常,常常”的意思。
平人就是“标准人”,这个标准人从胎养生长到死葬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指标”,这个指标在中医是通过经络中汽氺运行状况和身体形体器官组织共同来描述的。
“平人”主要讲形体,对应当今医学院教授的生理和解剖,但当今医学院的生理和解剖和中医古传差距还是隔代的,当今医学院讲的只是形器--形而下的。
常相“主要讲气氺运机,是正常脉象(称为平脉、也称常脉)的指征。是正常人体在气血充盈、气机健旺、阴阳平衡的生理条件下出现的脉象。
“平人常相”就是医的最基础部分,是一切“法术”施为的参照。四诊目的是诊断出“不平”“不常”,参照的标准就是“平人常相”,不同年龄和性别的“平人 常相”是不同的,在四诊中要根据具体诊查对象做出相应的“辨证”。正--正常,平常,辨证就是分析出差别,这个证主要是描述气氺运机的,辨证才能治病。
对与身体受伤,复形是第一要务,要在复形后才考虑伤(“形变”)对气机的影响。
以成年人为例,正常脉象特征是:三部皆有脉,不浮不沉,不快不慢,一息4-5至,相当于每分钟72—80次,不大不小,从容和缓,节律一致,尺部沉取有一 定的力量,并随生理活动、气候、季节和环境等的不同而有相应变化,形体上无缺陷。这是一个正常人的“标准”,是四诊的参照。只有辨证准确,才能手(药)到 病除。
而今之学医者,学了中医却不知人体诸经脉(比如三阴三阳)及其命名原则,也不知隧经络穴“结构”和“气”“氺”乃是人体“生存”之本,既不肯花时间背经典,又不肯老老实实的“对症选方”,焉能治病?
不识“平人常相”,受西学的生理和解剖所惑,想治好病人,难啊!
8 伤寒在条例中用的是【病】字,气滞为病,古人用字极为精准,其实就据此【病】字就可以知道“平脉辨证”是伤寒辩证的基础。
9 【症】是什么?简单说就是症状,疾病在人体的反应,主要是可被观察到和自身感觉到的。
【证】是什么?简单说就是经络中气氺的运行状况,是产生病理状况的内在运化机理,通过推理和切诊得到的。
10 气氺六经循行,就是张仲景的“平脉”中的"脉"。同样的外感六邪,
气氺行,邪传经是伤寒---病情轻。---传经--邪不得居所。
气氺行而邪不转经,是温病-病情重。--不转--邪已得居所
11 天布五气,在地成五味,显于五色。
对于用药,则是反之。
食五味用以化为五气,人所用气来自五味,是以为【阴生阳】。
食五色用以补充五气,人所用气来自五色,是以为【同气相求(救)】。
12 五气在人 以脉相彰显 故 取用药而脉必变
按常理,知脉遣药,寸口脉、三部脉、十二经脉各有所职,知十二经脉(切诊)与形(扪诊)俨然如内察,遣药,焉有不效之理? 运药而脉相变化,参“平脉”,以脉相变化差为药量,脉岂能不【平】。
13 964.gif
这张图是五脏用药图 ,需要用天干的阴阳五行属性和生克合冲解释。
药与人同,五行在药化五味。人体运化药,取其五味化气为所用。
无冲气(用)不动,无合阴(体)不生。 欲调脉(调经之阴=氺,阳=气=形),需冲合并用,此为不传之秘。
对于某一味药,药味所克就是你能得到的结果 所增加的体(阴)。
例如:要想得到土,当木旺时可直接补, 假定木虚,则需补木+补土,土体只有得到木克 才会“收藏”。 如果不明白这个道理,以火生土,假定木虚,结果就是木更虚,土也得不到。
14 疾 会意。字从疒从(丿+天)。本义:外感而得的内病。 什么“人体中箭”“外伤”均系胡说八道。
病 会意。 气滞为病。
伤 会意。 形变为伤。
症 会意。 表象可知见者为症-酸麻胀痛痒
证 指事(示)。导致“症”的因机--阴阳寒热虚实。
相同的“疾”“病”对于不同的人可能表现出不同的“症”。
相同的“症”因不同人可能“证”不相同。
这是因为“病”“疾”“症”“证”所指范畴和位置的不同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