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丌山乙丁老师部分贴之收集

那后来呢

惊鸿一瞥
正式会员
注册
2015/11/17
帖子
14
获得点赞
0
声望
0
(内容散落于多个论坛,这里只是收集未做整理,读者自行分辨)

1 伤寒---的寒 是 氺蹙 之意 并非是 寒冷的冷.
阳虚则寒(寒=氺蹙),寒则痛。氺 约等于 体液 蹙 ==亲密+足 → 驻足→ 不流动.
2 养生图====即長生图-神(煫--去掉火字旁、经、络穴)器(肢体脏腑脑髓)之间生长变化制约关系--即对应现代称之为“生理解剖”.
3 阴阳--物质(阴)形状(阳)
五行术--物质变化之根本规律 --阴阳互生,独孤不存,阳刑虚,阴成形,人体神器五行属性及变化。
4 渐冻人”-膀胱经痹肝经厥逆的治疗
辩证准确后,治疗就是件比较容易的事。
膀胱经痹====砧四末
肝经厥逆====砧頂骶
在砧四末-砧頂骶的过程中
配合以经络整复 1阶段 胃经+肺经 2阶段 膀胱经+小肠经 3阶段 脾经+三焦
龙眼、荔枝、芒果果树受冻害后,及时用水洗霜,对于逐步减轻灾害的恶化有一定效果。尤其是对受害严重的植株,必须早晚各淋一次水,每次淋清水80~100公斤,继续7~10天,或2~3天灌一次"跑马水"。---肝经(==果树)
膀胱经(水) 痹(结)干旱(水冻导致)====肝经(木)不生(树体水分向下输送根系---逆)--导致枯萎(厥)-不制脾经(土)--四肢肌肉进行性萎缩、无力
四末==手足 (四逆散) 渐冻 从手足开始砧(石砸)-碎冰之法 ===早晚各淋一次水
万物一理---知其所以(要者)---一言
5中医治疗手段---分层对证横 表示“神”“器” 神---隧经络穴,器--髓骨筋肉皮毛 从左到右---人体从外至内
竖向 导灸针石药-手段方法
读内经 经中只有针石连用 没有“针灸”一词 为什么?
灸---是指那些? 久+热都是灸 , 包括 热敷 罐 火疗 熏蒸灸 泡(澡---汗法)
对应的治疗层次
热敷(含火疗)--皮毛腠理
罐 熏蒸-腠理肉
灸-- 络 肉筋
泡(澡---汗法)---深及骨
针(含刀)--肉筋---络经 针调气水道
---人体“气氺”道是什么?结构如何?穴?窍有什么区别?和经络什么关系?--经中都有,只是没几个人读书
石---指那些?以石为用皆归“石” 刮痧 拍痧(调伤) 砧骨 石震(砧)骨筋窍
刮痧---皮毛腠理 浮络
拍痧(调伤)--肉筋 络经
震骨-骨髓---经煫
6【血】=【氺】=体液。由于内经中取用概念来源于不同时代,有些是“体液”,有些是“血液”。
7 古字平是“正好,不多不少”的意思,古字常是“经常,平常,正常,常常”的意思。
平人就是“标准人”,这个标准人从胎养生长到死葬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指标”,这个指标在中医是通过经络中汽氺运行状况和身体形体器官组织共同来描述的。
“平人”主要讲形体,对应当今医学院教授的生理和解剖,但当今医学院的生理和解剖和中医古传差距还是隔代的,当今医学院讲的只是形器--形而下的。
常相“主要讲气氺运机,是正常脉象(称为平脉、也称常脉)的指征。是正常人体在气血充盈、气机健旺、阴阳平衡的生理条件下出现的脉象。
“平人常相”就是医的最基础部分,是一切“法术”施为的参照。四诊目的是诊断出“不平”“不常”,参照的标准就是“平人常相”,不同年龄和性别的“平人 常相”是不同的,在四诊中要根据具体诊查对象做出相应的“辨证”。正--正常,平常,辨证就是分析出差别,这个证主要是描述气氺运机的,辨证才能治病。
对与身体受伤,复形是第一要务,要在复形后才考虑伤(“形变”)对气机的影响。
以成年人为例,正常脉象特征是:三部皆有脉,不浮不沉,不快不慢,一息4-5至,相当于每分钟72—80次,不大不小,从容和缓,节律一致,尺部沉取有一 定的力量,并随生理活动、气候、季节和环境等的不同而有相应变化,形体上无缺陷。这是一个正常人的“标准”,是四诊的参照。只有辨证准确,才能手(药)到 病除。
而今之学医者,学了中医却不知人体诸经脉(比如三阴三阳)及其命名原则,也不知隧经络穴“结构”和“气”“氺”乃是人体“生存”之本,既不肯花时间背经典,又不肯老老实实的“对症选方”,焉能治病?
不识“平人常相”,受西学的生理和解剖所惑,想治好病人,难啊!
8 伤寒在条例中用的是【病】字,气滞为病,古人用字极为精准,其实就据此【病】字就可以知道“平脉辨证”是伤寒辩证的基础。
9 【症】是什么?简单说就是症状,疾病在人体的反应,主要是可被观察到和自身感觉到的。
【证】是什么?简单说就是经络中气氺的运行状况,是产生病理状况的内在运化机理,通过推理和切诊得到的。
10 气氺六经循行,就是张仲景的“平脉”中的"脉"。同样的外感六邪,
气氺行,邪传经是伤寒---病情轻。---传经--邪不得居所。
气氺行而邪不转经,是温病-病情重。--不转--邪已得居所
11 天布五气,在地成五味,显于五色。
对于用药,则是反之。
食五味用以化为五气,人所用气来自五味,是以为【阴生阳】。
食五色用以补充五气,人所用气来自五色,是以为【同气相求(救)】。
12 五气在人 以脉相彰显 故 取用药而脉必变
按常理,知脉遣药,寸口脉、三部脉、十二经脉各有所职,知十二经脉(切诊)与形(扪诊)俨然如内察,遣药,焉有不效之理? 运药而脉相变化,参“平脉”,以脉相变化差为药量,脉岂能不【平】。
13 964.gif
这张图是五脏用药图 ,需要用天干的阴阳五行属性和生克合冲解释。
药与人同,五行在药化五味。人体运化药,取其五味化气为所用。
无冲气(用)不动,无合阴(体)不生。 欲调脉(调经之阴=氺,阳=气=形),需冲合并用,此为不传之秘。
对于某一味药,药味所克就是你能得到的结果 所增加的体(阴)。

例如:要想得到土,当木旺时可直接补, 假定木虚,则需补木+补土,土体只有得到木克 才会“收藏”。 如果不明白这个道理,以火生土,假定木虚,结果就是木更虚,土也得不到。
14 疾 会意。字从疒从(丿+天)。本义:外感而得的内病。 什么“人体中箭”“外伤”均系胡说八道。
病 会意。 气滞为病。
伤 会意。 形变为伤。
症 会意。 表象可知见者为症-酸麻胀痛痒
证 指事(示)。导致“症”的因机--阴阳寒热虚实。

相同的“疾”“病”对于不同的人可能表现出不同的“症”。
相同的“症”因不同人可能“证”不相同。
这是因为“病”“疾”“症”“证”所指范畴和位置的不同决定的。
 
15 四诊正解为:望 闻 捫 切 和现代所讲“望闻问切”有区别 而且很大
中医 望闻+问 是低层次诊断 扪切+问是高层次诊断
望闻 就不多说了 切 大家也都知道
就扪多说几句
扪 就是以手丈量(捺)确定五体、五脏的组成物质(阴)具体情况,判断形和组成组织的物质变化
可查经络结节 寒热 肿胀 筋 肉 骨 皮等
与此对应的是 切 切者 分也 确定经络气(物质)氺(物质)的运化情况 也会就是气(丌)机
扪和切的结合 可也精确判定 症的产生原因 是正确辩证的直接手段。
望诊 无论是望舌 面 指掌 耳 皆为“可见一斑”,均可定症,但不能定证。闻诊也是。
四诊合参 是 望闻 合 扪切;即 症与证相吻合,精确定位病机之所在(确定表里),为表里辩证不二之手段。
现在扪诊 被人为归类于中医骨科( 触诊),主要通过对损伤局部的认真触摸,可以查明损伤部位的形态、硬度、温度等有无改变,借以了解肿胀、畸形、筋肉的硬度、皮肤的温度,患肢的功能状况等,从而判断伤情。 已经和原本诊一身之组织变化有一定分别,只剩其中一小部分。
扪摸的方法,要由轻渐重,由浅而深,沿着肌间隙才能触摸清楚骨骼、以骨骼为参照,判定身体各组织器官的变化情况,以便分经定证。检查时应注意局部有无高 凸、凹陷、成角、旋转等畸形改变,并结合触摸骨性标志有无异常。可以帮助判断有无骨折、脱位(形变--阳伤)。触摸局部肿胀与包块皮肤颜色、温度正常与 否,或内出血及组织反应性水肿所引起气滞血瘀,经络阻塞;温度正常,皮色正常或发紫,按之不即起,或伤肢下坠过久,按之有硬韧感,系筋肉组织弹性减弱,肌 力减退,血液回流受到影响所致,为气血不能通达于四肢,气虚血滞中。若触及包块,应了解其部位、大小、形状、硬度及与周围组织器官的关系,还应注意肿块的 边界是否清楚,推之能否移动等。用力应轻柔,以免增加病人疼痛。对肿瘤不要过多的挤压,防治瘤细胞的转移。触摸时还应区别肿块的解剖层次,是在骨骼还是在 肌腱、肌肉等组织中。以便确定病位在“髓骨筋肉皮”进而与六经“和”共同辩证。
扪诊可以发现确定是十二经定证直接指征。
人是整体,病传三部,三部不识,不参“平人”定证,证不辨,病难治也。
辩证准确才能选中药法手术。
仅以症在五脏 病机在五体 举几个扪诊例子,
1.持续打嗝不停,药不效,很可能是颈椎形变。
2.四逆汤后手足不温,胸椎。
3.肾虚腰痛药不效,旧伤腰椎。
4.消渴药不效,三焦结节。
5.心悸药不效,天泉结节阻气。
如果不结合扪诊,累死也治不好,小病也成疑难!
16 学习经方,最主要要学会“配伍”。
经方通结合人体的“状况”给出“配伍”(就是大家常说的方中各味药材的比例), 就是在搭通药路,令“病”得以出得体外。病出体外自然就“痊愈”了。
无论是汗、吐、下各法皆如此。虽然张机没有“解方”,但经方各方均遵循此法。

至于各味药材的用量的比例,因所搭路径的不同而变。
方中有些用“升”“个”等计数的,如果一定按重量计算,均为“配伍”中其他各味药材的整数倍。

至于病人一服的用药量,皆以中病为准,一剂可根据子午流注情况一次或多次服用,中病即减量,减量后的药量还以中病为准。
17 药性有三 : 窜 、传、攒 是对于不同经而言,在同一经不言窜 、传、攒。
周以后诸医家略知一二,便将药分上中下三品,其实就是应对药之三性,由于“数”“理”不清,对有些药材“药性”的论述上有本质错误,导致今人用药无法可依
药气有四:寒、热、温、凉 五味当然是有五了: 就是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滋味。五味化气 自然就是归经了。
对应辩证,人体各经情况规划药路,决定是从哪经哪窍给药,选择最快(短)路径,结合药的三性四气五味,令病气得以从某一经窍排出体外。例如:阳明胃经病 给予汤 丸 散 膏
下法 胃经(阳明-戊土)取用,大肠经(阳明 庚金)排除用本经药性 【传】不需要用 【走】【攒】
汗法 胃经(阳明-戊土)取用,足太阳膀胱经(玄府 壬水)排除 需经过 手太阴肺经(辛金) 药三性 【传】 【走】【攒】就都要用到了。
药路搭通,才“平(凭)脉”考虑寒、热、温、凉。药路通,脉通,寒热温凉才可调,才能“脉平” .看经方,这也是不可不知的。如果辩证正确而药不效,第一要想到的就是药路不通。
18 用药首先要知道什么是药,什么是毒。如果药数多到人体不能运化,下药与投毒无异。如果用药,一剂之内不可超过11味药,人命关天,莫拿患者试药!请注意:超过十一味药的方子即使能治病也伤会身损命!百二十而终天年数” 人在自然环境中的“天命”寿数是120年,也就是“真元”寿数是120年。人是通过经络长生,人运化药取药气作用于经络 ,或增或减“气氺”, 超十一味必扰“真元”, 故 “超过十一味药的方子即使能治病也伤会身损命!”不知药,不知命,才不知药会伤身损命!
遣药组方是以什么为基础?
是以药 -- 问题出来了,错!
是以人为基础,是在对人的充分认识的基础上使用药
不识人 不能做到“识身”不“得养生图” 如何能使好药?
人是整体运化药物而不是微观的某个“组织器官”运化药物,人体的运化药物的能力是有限度的,就像人能扛起的重物重量是有限度的一样。人体在不损耗真元的情况下最多能扛起11味药。
药乃器也,为治之所以用,是非取其不可,或有益于人.用之道完全存呼于心,定之以法,而用之前必查明诸虚实,且一气之下有诸气,一阴之下含诸阴,查之虚 实,尺度,所变化,方可施法,且此法未必药之道,法之要,平衡阴阳为有效,效之验,乃本复,病化,邪得出.而往往又有邪出不得之时,则亦可令"正"悍守其 位,邪不可为,使其平稳共生,以待再图.
至于用药之量少于人知,其实中医四诊可定.只世人少悟,而又不可妄传之故.如脉诊查精血有度,而用药亦有轻剂以浮,平剂以补,重剂以起之法.完全存于一心.若妄传邪徒,杀人于无形也.这恐怕也是诸先贤大能留方不留法之故.
19 尿毒症---房子里地漏堵了,脏水排不出去发臭了。
肾脏 在房子里相当于什么? 地漏和下水管之间的排水孔的滤网啊。
不能排水是滤网坏了?烂了? 不是吧,只是堵了。
是堵了怎么办?用个东西j搅弄一下水(行气、降气),把堵在滤网上的脏东西靠水流搅起来(扶金--革---除掉),水就开始向下流了。水浅了,脏东西就留 在旁边的地上了(脾胃二经),把脏东西收拾一下(补虚),地面干净些,再用水冲一下(利水),就不堵了,地面也冲干净了,屋子(人体)也可以住人(有神) 了。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下水管(小肠经)堵了,还没堵到滤网,这时候要取下滤网(绕开肾脏),用铁丝(金)去捅开(降气)。捅开了,水和脏东西就一起流出去了。
如果搅水,的用个木棍,用铁棍会把滤网弄烂,只能换滤网了--(换肾)。
搅水(行气--降气)时不能太深,不要碰到滤网(不理肾经),靠水流带起脏东西。
假如不搅水,继续放水(补肾),结果就是臭味冲淡一点,水深了,堵得更严了。
假如不搅水,把水都烘干(生心小肠经火),结果就是脏东西“干”在滤网上,滤网更难处理。
20 氺,遇寒成冻,水,遇寒成冰。
21 中药(药)的正解
中药也就是药,其定义该是人体可以运化,取气为自身所用的自然界存在的各种动植物、矿物以及人工制品。
“药论性味法术效,德到传钵气理教”.
中药的寒热则是“被动式”,以人体对药的运化来分寒热,这一点要注意,是人体运化药,而不是药作用于人。
22 五行的本质是“气”=(丌亓乞桼炁。)的归类和变化原理 是从具体事物(象)中抽出的“质”
五行 的行 两重意思 一 变动 二 分类
代表五行所用“字”,金氺木火土 皆取五行性质所定,查甲骨或金文的字义可知五行变化。
五行术 讲的是“气”(这些“质”),的运化不生不灭,运用五行生化的原理控制事物变化方向的技能。
五是先人认识世界生化的最小双循环数,所以才把世间万物按“本质”做五分类。

这里是在讲:“钵”---组方 炼药;“气”---真元运化药,参与取气运气的经络和形器 ;“理”-药采天地精华藏气过程。不能教给德不具备的“匪人” 。因为“药”被人体运化后取“药气”为自己身体所用是“药知要”,是“药理”,实际上也是不传之密。
23所谓sars就是瘟人,和瘟鸡瘟猪一样,没有啥大不了的,和治猪没啥不同的。
其热为寒极所生,寒来自太阴经,生热化火后破肺阳,肺阴不得制,导致肝经绝气人亡。
强生肺阳,强温大肠,断小肠经之丙火,以三焦泄泻而病出,病从哪来还让病回哪去。
换句话说多撒几泡尿就没事了。
春三月 肝木侮肺金 病因为寒(肺金寒 困) 瘟起 sars发
苔-初期红、白薄-用药后转红白厚 非典本病没见到黄 干 焦 黑
脉-初期浮 微 用药转 滑---重症高烧时散 绝 ---用药转 ---虚--细 - - 玄
药效也可以作为证明 初期“清热”转重 初期“驱寒”一剂轻 三日即愈。
非典初期憎寒,传化后才化热。苔、脉、 药皆可见。
另 阴气亏 是阴不化气 阴剩下了,就人体本身来说-即阴胜(过、多了)。
24时代不同,天时变,病因也变。
现代冬天北方感冒,很多是风热,原因是有供暖和睡电褥子。
南方夏日感冒,却是风寒,原因是在外热天出汗进入空调的环境。
25治标治本之不同在于是要看“整体人”,还是看“病”。
治本-看病人是“整体人”时,一定要一人一方。
治标---看病所居之处,已是分数,没有了“整体人”,只要让“病”不得居,离开“病”所据之所,看“病”从哪来,要把“病”驱到哪去,这时只有经络(经络就是路也)。
至于说病情严重,标变也。标变则方必变。
26
阴实阳虚--里-生热 阴虚阳实--表-犯寒
双黄连 等 已由“外力”取精,省了人的以“真元之火”炼精的过程 真元之火未起已得精
故双对黄连等以药的气味看 均为大寒 味厚为毒
双黄连、清开灵、鱼腥草注射液,还有青霉素等各种抗菌素, 均可以此定药性味。
部分生化制品 干扰素胸腺肽等 是热或大热,是因其省了胆炉化气之“火”。
还可进一步把这些“新药”归经,青霉素,入肺、大肠经。
只要是对药熟,这些“新药”也可也用于组方,和本草没啥区别。比如原来用陈芥卤,现在就可以用青霉素。

令人发怒骂街是泄,令人郁闷是堵,冷水浇热水烫,雪埋火烤
这些也都也都是“药”,是中医的药“术”,这体系是从上古就传下来的呀,这些都包括了。
更还有中医手术,原理上至少比现在西医手术高出不止一个层次。例如刺血治中风,效果比开颅好得多。

和手术一样,以药术施治, 也是识身第一要,人和其他哺乳动物的区别就是个“数”的不同(猫三狗四人数七)。 今药(青霉素、双黄连)和本草就是炮制方法和级别略有不同而已。寒热只是症,至于说证,还是得以脉为准。 脉(搏动)为经气之所主, 症同脉不同时候也不少, 脉不同药一定不同,故才有“不识经络,起手就错”一说。至于症千变万化,而证从脉上辨,也就是八纲(2*2*2*2)乘以十四经14再乘五行生克5*2 种,扣除脉无法分辨的就剩2000种已经是多说了,和西医那几万种“对症”而命名病完全不同的体系。人体自身运化“药”以经络为路,取用的是药之“气”,只有360种变化,(可以两组十四经加冲脉其中取三连加减同时运化 2*15*3*2),这也是自上古所传至今啊。

27邪乘虚入脉相搏 (脉宏盛打仗)
得安居所阴阳破 (邪得安居于形器,所据之形器阴阳两破)
截取氺气毒生厚 (经络气氺道,人靠其养命,邪亦靠此长生)
夺路而出新主挪 (不走正道去新的地方)
症同脉不同,凭脉用药。症有假(假指难辨病因),脉可辨。
症及其变化是病在形器上体现,脉及其变化是病在神气上的体现。
28 张机的《伤寒》和吴氏《温病》根本就不是一个层次上的。
张机的《伤寒杂病论》是以神气辩证为立方之本,以运药如刀、校经平气为治则。
吴氏无张机之识,歪读伤寒。吴氏指症为证,重形器。三部不参,说明吴氏不识数,理论上瘸腿,是遣药治病而不象张机那样运药伺人。
张机 平脉 辨证 校经平气 治本 其奥妙在于张机精通“人”“术”“药”,用药是药与人同,以药伺人,人运药通。“遣药”看似有方,实则无方。
吴鞠通 对症 治标 吴时代的《本草》性味归经多为功效而定,已然和张机所用《药录》取用完全不同。不能做到人药合一,很大程度上是《本草》作者对中医理数不识的局限性造成。 有方“对症”,或“对症”有方,已经没有“遣药”了.
29这个争论的焦点 其实是概念之争
正邪 只限于 “神气”
瘀 痰 是 “形器”
举个类比例子可能更说明问题。
假定人体是个复杂的化工厂, 工厂设计图纸正确与否 是“正”“邪”
按设计图纸建造的厂房 设备 等不合格 是“病”“症”--瘀 痰

邪气--在人体内,非正常气机运化所需之气。
邪有形(或可识别),邪气无形(可知,以“邪器”为名)邪和邪气为两个概念 。
邪、邪气是基本概念,不同书可能有不同解释。 详可参见 《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第四) 离合真邪论 (第二十七)等
 
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我欣赏这种朴素的表达,也相信这是不变的真理。
 
中医论坛还是说中医相关的吧,不要灌水。
你说的那些我也不懂,我只是想好好学习医术而已。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