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8/05/05
- 帖子
- 8808
- 获得点赞
- 67
- 声望
- 10
- 年龄
- 54
7.1清胃止吐汤
【来源】王均模,《浙江中医杂》(5)1982年
【组成】姜竹茹6克,炒陈皮3克,生大黄1.5克,春砂仁1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多次频服。
【功用】清胃止呕。
【方解】方中竹茹清胃,砂仁醒脾,二药均善止呕;陈皮理气和中;大黄通腑泄热。诸药合用,共奏清胃止呕之功。此方对新生儿脏腑柔弱,瘀血湿热壅结肠胃,浊气上逆而致的呕吐最为对症,故用之每能见效。
【主治】新生儿呕吐。
【加减】若大便泄泻,舌质红,去大黄,加川黄连;腹胀,加生麦芽;黄疸,加茵陈。
【疗效】明竟成医师临床验证40例,疗效满意。
7.2扩幽解痉汤
【来源】蔡化理,《中西医结合儿科试用新方》
【组成】木香、砂仁、枳壳各4.5克,蝉蜕9克,陈皮6克,半夏、甘草各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于早、中、晚各服1次,或频频喂服。
【功用】和胃降逆,理气止呕。
【方解】多因乳食不节,脾胃蕴热或其他因素而导致胃气上逆所致。故方用陈皮,砂仁,半夏,甘草和胃降逆;蝉蜕驱风止痉;以木香,枳壳理气止呕。合而用之,共奏和胃降逆,理气止呕之功,用之临床,疗效甚佳。
【主治】新生儿幽门痉挛呕吐,量不多,呕吐物多为陈旧性奶块,次数时多时少,时轻时重,大便正常,幽门部摸不到肿块。
【疗效】(《陕西中医》(1)1990年)报道,丛春艳临床验证21例,结果,服药后24小时内减轻者18例,48小时的呕止者19例,72小时呕止者2例。治愈率达100,%。证明本方能够重复使用,疗效甚佳。
7.3通幽降逆汤
【来源】吕雪卿,《浙江中医杂志》(10)1991年
【组成】代赭石,党参,白芍,焦山楂各30克,陈皮、川朴、桃仁、红花各10克,半夏18克,茯苓45克,泽泻、竹茹各15克,甘草6克,生姜3片。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少量多次频频喂服,并嘱乳母同服。
【功用】祛痰降逆,和胃通幽。
【方解】小儿先天性幽门肥厚属中医“呕吐,反胃”范畴。多因孕妇情志不畅,或跌扑惊恐,气机逆乱,痰饮,瘀血交结于患儿幽门,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而发为呕吐。现代医学多主张手术治疗,为免除小儿手术疾苦多求治中医。方用半夏,陈皮、竹茹、代赭石、川朴、生姜化痰降逆,解除呕吐;党参、茯苓、泽泻健脾利湿以祛痰湿之源;桃仁,红花,山楂,和胃通幽之功。只要辨证明确,用之每获良效。
【主治】小儿先天性幽门肥厚症(呕吐)。
【疗效】临床屡用,每收良效。一般连服20~30剂即获痊愈。
7.4清热导滞饮
【来源】蒯仰山,《幼科条辨》
【组成】姜黄连、枳壳、桃仁、竹茹各1克,大黄、陈皮、赤芍各1.5克,生姜1片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少量频服。
【功用】清热和胃,通便逐秽。
【主治】新生儿吐乳(秽恶壅结型)。
【疗效】屡用屡验,效果甚佳。
7.5加味二陈汤
【来源】张奇文,《幼科条辨》
【组成】半夏、陈皮各3克,茯苓、神曲、炒谷芽各4.5克,黄连1克,厚朴、炙甘草各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少量频服。
【功用】消乳化滞,和胃止呕。
【主治】伤乳呕吐。
【疗效】屡用效佳。验之临床,有效率达100%。
【来源】王均模,《浙江中医杂》(5)1982年
【组成】姜竹茹6克,炒陈皮3克,生大黄1.5克,春砂仁1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多次频服。
【功用】清胃止呕。
【方解】方中竹茹清胃,砂仁醒脾,二药均善止呕;陈皮理气和中;大黄通腑泄热。诸药合用,共奏清胃止呕之功。此方对新生儿脏腑柔弱,瘀血湿热壅结肠胃,浊气上逆而致的呕吐最为对症,故用之每能见效。
【主治】新生儿呕吐。
【加减】若大便泄泻,舌质红,去大黄,加川黄连;腹胀,加生麦芽;黄疸,加茵陈。
【疗效】明竟成医师临床验证40例,疗效满意。
7.2扩幽解痉汤
【来源】蔡化理,《中西医结合儿科试用新方》
【组成】木香、砂仁、枳壳各4.5克,蝉蜕9克,陈皮6克,半夏、甘草各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于早、中、晚各服1次,或频频喂服。
【功用】和胃降逆,理气止呕。
【方解】多因乳食不节,脾胃蕴热或其他因素而导致胃气上逆所致。故方用陈皮,砂仁,半夏,甘草和胃降逆;蝉蜕驱风止痉;以木香,枳壳理气止呕。合而用之,共奏和胃降逆,理气止呕之功,用之临床,疗效甚佳。
【主治】新生儿幽门痉挛呕吐,量不多,呕吐物多为陈旧性奶块,次数时多时少,时轻时重,大便正常,幽门部摸不到肿块。
【疗效】(《陕西中医》(1)1990年)报道,丛春艳临床验证21例,结果,服药后24小时内减轻者18例,48小时的呕止者19例,72小时呕止者2例。治愈率达100,%。证明本方能够重复使用,疗效甚佳。
7.3通幽降逆汤
【来源】吕雪卿,《浙江中医杂志》(10)1991年
【组成】代赭石,党参,白芍,焦山楂各30克,陈皮、川朴、桃仁、红花各10克,半夏18克,茯苓45克,泽泻、竹茹各15克,甘草6克,生姜3片。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少量多次频频喂服,并嘱乳母同服。
【功用】祛痰降逆,和胃通幽。
【方解】小儿先天性幽门肥厚属中医“呕吐,反胃”范畴。多因孕妇情志不畅,或跌扑惊恐,气机逆乱,痰饮,瘀血交结于患儿幽门,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而发为呕吐。现代医学多主张手术治疗,为免除小儿手术疾苦多求治中医。方用半夏,陈皮、竹茹、代赭石、川朴、生姜化痰降逆,解除呕吐;党参、茯苓、泽泻健脾利湿以祛痰湿之源;桃仁,红花,山楂,和胃通幽之功。只要辨证明确,用之每获良效。
【主治】小儿先天性幽门肥厚症(呕吐)。
【疗效】临床屡用,每收良效。一般连服20~30剂即获痊愈。
7.4清热导滞饮
【来源】蒯仰山,《幼科条辨》
【组成】姜黄连、枳壳、桃仁、竹茹各1克,大黄、陈皮、赤芍各1.5克,生姜1片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少量频服。
【功用】清热和胃,通便逐秽。
【主治】新生儿吐乳(秽恶壅结型)。
【疗效】屡用屡验,效果甚佳。
7.5加味二陈汤
【来源】张奇文,《幼科条辨》
【组成】半夏、陈皮各3克,茯苓、神曲、炒谷芽各4.5克,黄连1克,厚朴、炙甘草各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少量频服。
【功用】消乳化滞,和胃止呕。
【主治】伤乳呕吐。
【疗效】屡用效佳。验之临床,有效率达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