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15/05/09
- 帖子
- 1783
- 获得点赞
- 159
- 声望
- 63
(每日早晨空腹服用,保持便溏,不要大泻。一天吃一次,坚持1-2个月,一般就会痊愈。)
亲试控涎丹直录(2010年03月23日)
身上的脂肪瘤,长了十来年,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大,因为不痛不痒,一直也没去理它。去年六月份服用了一个月的荣卫返魂汤,大小实在是缩小了3/4左右,但数量没减少,因为不喜欢这药的味道,加上后来用药效果不明显,便停药了。
本来没准备现在开始试控涎丹,想在秋天再用的。但有网友JACKY颇为脂肪瘤所苦(他的瘤长得很大,热天快到了,怕不好看),想用荣卫返魂汤试试。我想,这荣卫返魂汤对我有效,但毕竟没有去根,数量没有减少。在他服用荣卫返魂汤期间,我再另找方法。在蒲辅周医案里找来一个外用方,试了几天,有一定的效果,但太麻烦,因为要外敷,要包纱布,睡得不方便,不过火辣辣的,让腰部很舒服:想来想去,还是决定自己再做一次白老鼠:用控涎丹!
控涎丹的原材料实在不好买,幸好有网络,在网上,买到了最重要的两味药:甘遂、大戟。因为是网购,人家少了不卖,便各买了一斤。大戟还不便宜。因为难搞到,也不在乎了。配好药,打成粉(留了个心眼,没有全部打。但同仁堂说量少了不打,便各打了150克。其实这也太多了,我自己根本用不了这么多),按原方,是要糊丸。到厨房找到的面粉,早已经过期(南方很少吃面食),虽说也能吃,但毕竟是配药,不想马虎。糊丸做不成,便做蜜丸吧。便用蜂蜜做,过程不细说了。大约是115克左右的药粉,做了两大盘小丸子,也没数到底多少粒。
今天早上7点起床,用生姜水送了三粒,称了一下,为2克。吃了下去,也没什么感觉,9点10分左右,吃了一碗小米稀饭。心想,是不是吃少了?2克的丸子,按药粉来说,也只是一克多一点。十点左右,肚子有反应了,十点半,上了一趟厕所,前面还正常,后面便稀了,最后,拉的是水样便。肚子也隐隐有点痛,回到办公桌刚坐下,没打几个字,又跑到厕所,这次,象水龙头一样,痛痛快快的不停的拉了一通,平时有点胀胀的肚子第一次觉得真是轻松了。
看来甘遂、大戟逐水的功夫真不是吹的!
中午,不敢再吃这么多了,只吃了两粒,1.4克。看来,我做的丸子一粒大约在0.7克左右。
这个控涎丹,真是不简单!中午虽然只吃了小小两颗,但是到二点时,还是暴泻一通,如雷鸣闪电。右胁下还有咕咕翻腾声。如此看来,晚上还要减量。
控涎丹之用,本人常年临床实际经验:此药往往起奇效,愈疴疾。忆89年本人治疗胃病的时候,也曾经常常遇见很多患者诉心口窝胀满难受,感觉上不能上下不能下,刚开始也按辨证论治方法治疗,或左金加减或旋覆代赭石汤加减,始终无太大效果!在此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勤读古书,偶阅控涎丹之用,于是买来制甘遂、制红牙大戟、白介子各等份,单研细末混匀再研,蜂蜜炼然后混合上药末,做丸,每丸5克。嘱咐患者晨起空复一丸,告诉患者约半小时后会胃内如翻转小腹稍不适,一小时许必腹泻如水样便,泻3-4次后可以服稀粥一碗即可。次日患者果愈,真良方也!后治数十人均屡治屡愈!
91年因本人治疗胃病有佳效,患者介绍一病人,患者全身肿胀2年余,所有大医院检查都没有查到病因,每隔一段时间就必须加大衣裤,鞋子,很是苦恼。因当时也从来没有治疗过这样的病人,但是根据控涎丹之用经验暂投一粒药丸试用。第二天患者兴高采烈的来复诊,诉昨天泻后全身舒畅,现已可穿以前的衣服,要求再口服。于是又用5粒后用参白术散调理病获愈,此案在乡间传为美谈。
(每日早晨空腹服用,保持便溏,不要大泻。一天吃一次,坚持1-2个月,一般就会痊愈。)
本人以控涎丹治愈过不少疑难怪病,总的经验是用控涎丹可以泻身体十二水,凡水肿、痰瘀、血瘀皆可用,基本不用凭脉只需看患者舌苔,凡患者舌苔红绛、无苔者不可用;凡体虚极元阳不保不可用无其它!另泻后必喝一碗稀粥以补脾胃之气!甘遂、红牙大戟必须制熟才不至呕!切记!现在制甘遂、制红牙大戟已很难买到实乃撼事,国家谓此药有毒!长此以久中医必没落也!
朱良春先生使用“控涎丹”治疗杂病急症始于50年代初,其临床使用颇多超越前贤应用范围,今整理朱师广用“控涎丹”的宝贵经验,以飧同道。
1、博究先贤用灵丹,临床发挥多妙法
朱师深究“控涎丹”方义,临床广为应用,如治疗癫疾,胁痛、颈项、腰背、筋骨牵引灼痛,流注不定,或手足冷木,气脉不通;或喉中结气,似若梅核,时有时无,冲喉闷绝,偏身起筋块,如瘤如栗,皮色不变,不疼不痛,但觉发麻;或自溃串烂,流水如涎,经年不愈,有若漏管;并治瘰疬贴骨,鱼口便毒,一切阴疽。又深得《赤水玄珠》和《东医宝鉴》《世医得效方》治疗痰涎伏膈等奇症的辨证之法。对李时珍引陈无择用“控涎丹”之论述,张石顽用“控涎丹”之论述,李士材用“控涎丹”治顽疾,王洪绪氏、魏玉璜氏用“控涎丹”治外科顽疾,尤为欣赏。对李延、王晋三所述的方义更加推崇。朱师指出:“甘遂色黄入脾而行中焦,能深入经隧曲道之处,荡涤经隧曲道中之水饮、痰毒、恶血。现代药理证明,甘遂含有一种无水酸,能刺激肠管,引起肠蠕动亢进,产生峻下作用,并有利尿之功。甘遂入药自神农本草至今2千余年,甘遂为主古方如仲景之“十枣汤”“大陷胸汤”,张景岳之“舟车丸”,王肯堂之“甘遂散”及三因方之“控涎丹”,以其狼虎峻猛之性攻逐王道之品所不能攻逐之邪,盖药过病所和微不济急,全在医者驾驭之能。大戟色黑入肾而走下焦,逐脏腑之水饮,亦能荡涤脏腑曲道之处之水饮痰毒、恶血、现代药理言大戟根具有刺激性,有毒成分的大戟素及一种赝硷,与甘遂之作用类似。且苦寒下走肾阴,辛散上泻肺气,并横行经脉。白芥子色白入肺而走上焦、白芥子能深入全身皮里膜外之经隧曲道,荡涤皮里膜外之水饮、痰毒、恶血,现代药理言白芥子含有脂肪油及白芥子甙,杏仁酶等成分,有祛痰平喘,止咳作用,并对组织中炎性渗出物的吸收尤有殊功。朱师妙用“控涎丹”有单用,合用其他成药,或配合汤剂,有日服1次,空腹服或食后服,有日服2次,以知为度。如曾治湿性胸膜炎,患者李某,症见恶寒发热,体温37.8C,头痛肢楚,继则咳嗽痰粘,两肋引痛,不能侧卧,西药2旬未效,朱师投“控涎丹”日2.2克,每早饭后服一包,并处以“香附旋复汤”为助,3剂服完,诸症向平,继服3剂以善其后。笔者亦遵师法,曾治湿性胸膜炎,大面积胸腔积水众多病例,均获速效。又治多囊肝腹水合并胸水患者郑某,症见恶寒发热,体温37.6C,咳嗽气喘,胁痛。腹水虽不严重,但中西医诸法未消,试投“控涎丹”次服3克,嘱清晨空腹生姜汤送服,配合“香附旋复汤”(制香附10克、旋复花15克(包)、蒌仁12克、苡仁30克、炒苏子10克(打细)、炒白芥子10克(打细)、茯苓12克、旱半夏30克、陈皮10克、生姜10克)共服10剂。诸症消失,X光,B超复查,胸水腹水均消失。历年来朱师用控涎丹治疗慢性淋巴腺炎(包括颈部淋巴结核)湿性胸膜炎,急慢性关节炎,骨结核,湿脚气,痰涎壅盛之气管炎等众多病例,其屡屡应手取效之秘在于巧用。
2、审慎辨证分虚实,剂量斟酌分缓急
朱师指出使用“控涎丹在辨证和剂量上要掌握得当,始获满意疗效,必须凭脉辨证,相体论治,权衡活变”。体气虚弱者应当慎用。慢性疾患,如瘰疬、流注、痰核等症,宜少量连续守服,一般每服0.9克,1日3次,守至中病即止,可谓十去七八或配合汤剂疗效更佳。急性胸膜炎,肺炎痰多气促,发热、咳嗽、胁痛、胸水、腹水等急实症,宜次服2.5~3.8克,每日服或间日服,以知为度,如服后隔半天,仍未泄下者,可续服1次。一般首次服后,应见泄下较剧,第二次即无剧泄之象。对症实,体气尚可,年龄较轻者,如类风湿关节变形之早中期患者,坐骨神经痛之急实者,尤其是形体丰腴,痰湿之体,控涎丹剂量可增至6~9克,服至中病后逐日减量或改为间日一次,临床实践证明,控涎丹配合朱氏“益肾蠲痹丸”久服无副作用,且能迅速纠正关节变形,配合仲景“桂枝芍药知母汤”能迅速缓解原发性坐骨神经痛,痛重酸木诸症。配合大剂量川草乌煎剂外用浸泡关节变形亦颇有佳效。笔者历年来遵朱师之法用控涎丹,所治病种、剂量略举如下,以作同道或后学者参考;治类风关节变形早中期控涎丹剂量日6克,分早晚两次服,配合汤药或“益肾蠲痹丸”。治形体丰腴闭经水肿症,控涎丹剂量日3克,配合健脾利水,祛湿导痰,逐瘀通经之汤剂,一般连投5~10剂即中病。
再如治神经性呕吐症(食后),控涎丹剂量3克,配合仲景“小半夏加茯苓汤”一般投剂即效,3剂即诸症如失。治喘咳胁痛,甚或不能侧卧,经年不愈,遇寒加剧,用朱师之“定喘散”配合“控涎丹”剂量日3克,旬日治愈。治形体丰腴,痰湿之体者长期失眠,惊恐不宁,幻视鬼神,西医诊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投“控涎丹”剂量日3克,配合“温胆汤”5剂治愈。治湿浊阻滞阳明,土壅木郁,胸闷胁胀,宗筋无主导致青壮年阳痿,投控涎丹剂量日6克,配合“平胃二陈汤”旬日治愈。治外阴异常瘙痒,甚或连绵不止,带下黄秽,投控涎丹日5克。空腹服,配合“龙胆泻肝汤”5剂痒平。10剂后,诸症消失。治上石疽暨颈项生一肿块,大如鸡蛋,不红不热,肤色如常,按之坚硬如石,自觉疼痛项强,转侧较难,时有低热,脉象细弦,舌质淡,苔白薄,诊为肝气郁结,顽痰恶血凝结少阳之经脉,投控涎丹30克,碾细醋调外敷,配合内服“柴胡消瘰汤”外敷内服,旬日而愈。治阮性孩3岁喉风,痰涎闭喉,喘急抬肩,张口,鼻翼扇动,呼吸困难,气息奄奄,面色青晦,试以控涎丹粉合“猴枣散”0.3克,开水溶后毛笔点灌舌面,半小时吐痰盈碗,续以上法点灌,3~4小时后泄下痰涎较多,继而热退喘平,调理而安。盖上吐下泻,胶痰分消,气机升降复位,诸症即平。以上略举数案,以举一反三,朱师用控涎丹之秘,已跃跃纸上,后学者得此贯通,即可洞中奥窍,适应无穷矣。
综上所述,控涎丹对水饮、痰毒、恶血的排除有卓越疗效,且药价低廉,朱师给吾辈指出了“控涎丹”治疗奇症,急症,慢性病,沉苛痼疾的秘窍。足证朱师于50年代初就索古探今,注重中医学祖传的丸散膏丹的开发,为中医学走出低谷,走向世界鸣锣开道。前贤曾谓一药即是一方,二三味,三四味亦是一方,法度在,一药即可为方,法度失,虽十数味以至数十味亦只谓药。类似“控涎丹”的名方,古方中屡见不鲜,值此中医严重西化,解体,蒙难之际,笔者疾呼,勿使大好良药蒙羞,控涎丹虽属峻猛中药,但药性在天,巧用由我,活法在人,在医之善遣善用耳。“控涎丹”市售已无,较难购到。笔者历年使用均系自制,用红糖水久煎制丸,炒用白芥子、甘遂、大戟均用生品,不需制用,制丸晒干封存干燥之“可乐饮料瓶”使用10年不坏,堪称奇迹,特公之于世,以奉献诸同仁。
1、制作中药蜜丸的炼蜜方法
制作中药蜜丸所用蜂蜜须经炼制后方能使用。其目的是除去其中的杂质,蒸发部分水分,破坏酵素,杀死微生物,增强粘合力。
炼蜜前应选取无浮沫、死蜂等杂质的优质蜂蜜,若蜂蜜中含有这类杂质,就须将蜂蜜置锅内,加少量清水(蜜水总量不超过锅的1/3,以防加热时外溢)加热煮沸,再用4号筛滤过,除去浮沫、死蜂等杂质,再入锅内加热,炼至需要的程度即可。优质蜂蜜就无需滤过这一环节。
炼蜜程度分嫩、中、老三种。这三种程度的确定,过去老一辈的中医是采取眼观、手捻、冷水测试等“看火色”的方法,没有多次的实践是难以掌握准确的。现在加用检测炼蜜温度的方法就容易了。
嫩蜜:系指蜂蜜加热至105~115℃而得的制品。嫩蜜含水量在20%以上,色泽无明显变化,稍有粘性。适用于粘性较强的药物制丸。
中蜜:系指蜂蜜加热至116~118℃,满锅内出现均匀淡黄色细气泡的制品。炼蜜含水量约为10~13%,用手指捻之多有粘性,但两手指分开时无长白丝出现。中蜜适用于粘性适中的药物制丸。
老蜜:系指蜂蜜加热至119~122℃,出现有较大的红棕色气泡时的制品。老蜜含水量仅为4%以下,粘性强,两手指捻之出现白丝,滴入冷水中成边缘清楚的团状。多用于粘性差的矿物或纤维较重的药物制丸。
2、丸块法系制作大、小蜜丸的传统工艺
在基层单位,非批量生产多采用此法。下面就小蜜丸制作中经常出现的一些问题,说明如下。
1 炼蜜不当
炼蜜是丸块法制小蜜丸的关键环节之一。如何根据药物性质、气温高低,把蜜炼的恰到好处,既需要经验,又要细心,在实际工作中,有时会出现炼蜜偏嫩或偏老的情况。炼蜜偏嫩,在制作丸块、搓条、割丸等工序中,会出现黏腻、黏附器皿、操作台及搓丸板等现象,丸粘表面亦不光洁。要避免上述问题,可先取少量炼蜜与少许药粉混匀(小样丸块),发现炼蜜偏老,亦会给其后的操作带来困难,尤其是冬季,气温低,丸块冷却快,搓条极为困难,此时,可在丸块中加入少量热开水重新混合均匀。
2 蜜粉比例不当
即用蜜过多(可称伤蜜)或用蜜不足(习称欠蜜)。伤蜜时制得的丸块塑性好而弹性差,搓成的丸条,分割的丸粒容易变形和粘连,出现伤蜜有时是对药粉用量估计不足,但还是粗心所致。避免伤蜜可采用分次加蜜的方法。若已伤蜜,在没有药粉加时,可酌加适量。出现欠蜜时,不要勉强做下去,可在丸块中添加适量炼蜜重新混匀以求丸块的质量。
3 下蜜温度不当
一般为粉多趁热下蜜,因炼蜜温度高,流动性好,渗透好,易于丸块的制作。但在有些情况下蜜温不可太高,如处方中有树脂药物,如乳香、没药、血竭等,蜜温过高可使这些药粉溶化,冷却后硬结或块(嫌称骨头)于搓条制丸及吞服均为不利。还有芳香药物亦不可下热蜜,以防有效成分的损失。上述情况下蜜温应当控制在60℃以下为宜。
4 胶类药物的处理
有些处方胶类药物比例过大,影响制丸。实际工作中常常采用炒胶珠的方法解决。按照中医治病的要求,以补见长的胶类药物,应烊化服用为宜。因此不能采用逢胶炒珠的办法。此时,可将胶加水溶化并进行适当浓缩,再根据药物的多少,加入适量炼蜜继续热溶,然后与药粉混合。但须注意,加入的炼蜜既不可过量,又不宜偏老。炼蜜偏老加上胶冷却后易凝固,搓条制丸是十分困难的。
5 草类药物的处理
处方中草类药物过多,粉碎困难和用蜜量大是其弊端。可采用煎煮浓缩取汁的办法来处理这类药物。这样可便于粉碎,也可减少用蜜。
6 油脂类药物的处理
此类药物制得的丸块在搓条、割丸时容易打滑,甚至形不成丸粒。此时,可采取临时脱脂法,即将搓好的丸条用湿毛巾盖至2~3min,使丸粒表面的油脂脱去一部分。如处方中油过多,则此法亦不能解决。
此外,有些处方中含有贵重药物如麝香、牛黄、梅片等,笔者常常取少许合格的药物细粉与炼蜜混合,在丸块即将形成时徐徐撒入贵重药粉,进一步混合均匀,制成合格丸块,再进行搓条制丸。
焦树德方剂心得十讲——控涎丹
甘遂(去心)60克、大戟(去皮)60克、白芥子60克,共为细末,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次服5~7丸,甚或10丸,痰盛体壮者,可适当加多丸数,临卧前淡姜汤送服。
我在临床上用此方时,有的患者服10丸即感到大便稀泄,但也有的服至20多丸,尚无出现泄痰之效,故关于用量,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但需先从小量开始,慢慢增至见效的用量。药效也可能与选用的药品的质量有关,请多方面考虑应用。还要注意服用本丸时,不可再服用有甘草的药物,因甘草与大戟、甘遂相反。
本方主用于治疗素有痰涎伏留在胸膈上下之处,令人忽然胸背、手足,腰部颈项等处的筋骨牵引疼痛、或隐痛不止,也可能游走不定,或手脚重着冷痛;或头痛眩晕;或神志困呆多睡;或胸闷少食,痰多流涎;或脚肿重痛,不能步履;或某个肢体重着顽麻不遂等等。此乃痰涎所致,不可误为他症。明代医家李时珍曾说:”痰涎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入心则迷,成癫痫;入肺则塞窍,为喘咳背冷;入肝则膈痛干呕,寒热往来;入经络则麻痹疼痛;入筋骨则牵引灼痛;入皮肉则瘰疬痈肿”。本方由仲景十枣汤中去芫花、大枣,加入白芥子改为丸剂而成,为”治痰之本”的方剂。痰之本是:水湿受气火煎灼阻滞而结成,故以大戟逐泄脏腑之水湿,甘遂攻破经隧之水湿,白芥子驱散皮里膜外之痰气,三药共成攻逐痰涎、水饮之峻剂,对痰涎伏留之实证,可建奇功。但大便素日溏泄及体虚之人,不宜使用本方。
如两脚患湿脚气,肿痛沉重,顽麻颓软,不可步履,可加槟榔70~80克、木瓜50~60克、松枝60克、卷柏60克。如惊痰为患,神呆易惊,失眠胆小,可加朱砂30克(水飞)、全蝎60~70克。如气郁受惊,久久不解,渐结痃癖病块,可加炙山甲60克、鳖甲70~80克、元胡60克、莪术60克。热痰证,可加芒硝60~70克;寒痰之证,可加胡椒30~40克、丁香30克、干姜30克、肉桂20克。用量仍可从小量渐渐增至见效剂量。
本方与礞石滚痰丸比较,本方偏用于治痰涎水湿为患,礞石滚痰丸则偏用于顽痰、老痰所致癫狂疯痫等病症。
十枣汤偏用于水饮,尤其是悬饮较常用,乃攻泻水饮之剂;本方偏用于痰涎,尤其是痰涎所致之肢体顽麻重痛,腰背、颈项牵引疼痛更为常用,乃破泄痰涎之剂。
葶苈大枣泻肺汤偏用于肺痈胸中痰水胶结、喘咳不得卧,甚则头面浮肿等病症。主治胸肺痰结、气逆、作喘、作咳、作肿之证。本方则主用于痰涎留滞于脏腑经络之疼痛、牵引、重着、顽麻等证。
此方妙在加入白芥子。白芥子为除痰利气之药,其味辛性温,善行善通,利气豁痰,尤其善于祛除两胁及皮里膜外之痰。把仲景先师十枣汤攻逐水饮之剂转变为破泄痰涎之剂,可见陈无择先生不但对仲景方有深入研究,而且对中药的特性有深刻的认识,尤其是能把《内经》精神和病机病证及仲景辨证论治原则化为一体,而创出更广泛应用的新方,实属难能可贵,非常值得学习。
我在临床上用此方时,多配合应证的汤药。例如治疗早期肝硬化腹水时,常用五子五皮活瘀利水汤送服本丸8~15粒,一日2次。处方如下(自拟治肝硬化腹水经验方):炒苏子10克,葶苈子10克,大腹子(槟榔)10克,车前子(布包)15克,{水红花子}10克,桑白皮12克,冬瓜皮40克,大腹皮15克,茯苓皮30~40克,陈皮1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木香10克,抽葫芦30~40克,泽泻20~30克,莪术6克,猪苓20~30克,白术6克,生姜3片,水煎服
李克绍
控涎丹又名子龙丸,系甘遂、大戟、白芥子等份,炼蜜作小丸。《外科全生集》用以治瘰疬初起,并治横痃、贴骨疽等症。予不谙外科,但曾用此方治疗1例舌下囊肿及3例膝关节囊肿,俱取得彻底治愈的效果。本方价钱极便宜,疗效可靠,服用安全,确实值得推广,但目前各药房多不备此成药,用时必须自己配制,今举例并将服法介绍如下。
1957年在羊亭卫生所时,一4岁男孩,患舌下囊肿,经西医用针管抽取囊中液体,当时症状消失,但不久又肿又抽,始终不能根治。西医某大夫认为,根治须将囊肿切除。但患儿太小,不能合作,因劝其转中医治疗,病家当即找余诊治。吾想舌下囊肿,中医名曰舌下痰核,《医宗金鉴》主以二陈汤治疗。过去在烟台行医时,曾用二陈汤加味治疗一陈姓男青年,服药四五十剂,虽有效果,但痰核终未消除。今患儿只4岁,即使其父母不嫌麻烦,每日一剂,坚持服药亦有很大困难。因配制子龙丸30克,丸如黄豆大,嘱其从2粒开始,日服3次,开水送下。次日查其大便,如不溏,每日加服一粒,再不溏,次日又加服一粒,直至大便似泻而非泻为度,后即以此为标准量,每日接服下去。结果服药不到10克,囊肿即消失无芥蒂,后未再发。
后以此方治疗3例膝关节囊肿,因俱悉成人,令其从3粒开始,逐渐加量,取得标准后,即连续服用至症状消失。皆获圆满效果,无一例失败者。
1974年春治一胸腔积液老人,西医透视,因积液太深,未行穿刺,转中医院门诊治疗。予嘱自配子龙丸,如法服用,1月后透视,积液全部吸收。
亲试控涎丹直录(2010年03月23日)
身上的脂肪瘤,长了十来年,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大,因为不痛不痒,一直也没去理它。去年六月份服用了一个月的荣卫返魂汤,大小实在是缩小了3/4左右,但数量没减少,因为不喜欢这药的味道,加上后来用药效果不明显,便停药了。
本来没准备现在开始试控涎丹,想在秋天再用的。但有网友JACKY颇为脂肪瘤所苦(他的瘤长得很大,热天快到了,怕不好看),想用荣卫返魂汤试试。我想,这荣卫返魂汤对我有效,但毕竟没有去根,数量没有减少。在他服用荣卫返魂汤期间,我再另找方法。在蒲辅周医案里找来一个外用方,试了几天,有一定的效果,但太麻烦,因为要外敷,要包纱布,睡得不方便,不过火辣辣的,让腰部很舒服:想来想去,还是决定自己再做一次白老鼠:用控涎丹!
控涎丹的原材料实在不好买,幸好有网络,在网上,买到了最重要的两味药:甘遂、大戟。因为是网购,人家少了不卖,便各买了一斤。大戟还不便宜。因为难搞到,也不在乎了。配好药,打成粉(留了个心眼,没有全部打。但同仁堂说量少了不打,便各打了150克。其实这也太多了,我自己根本用不了这么多),按原方,是要糊丸。到厨房找到的面粉,早已经过期(南方很少吃面食),虽说也能吃,但毕竟是配药,不想马虎。糊丸做不成,便做蜜丸吧。便用蜂蜜做,过程不细说了。大约是115克左右的药粉,做了两大盘小丸子,也没数到底多少粒。
今天早上7点起床,用生姜水送了三粒,称了一下,为2克。吃了下去,也没什么感觉,9点10分左右,吃了一碗小米稀饭。心想,是不是吃少了?2克的丸子,按药粉来说,也只是一克多一点。十点左右,肚子有反应了,十点半,上了一趟厕所,前面还正常,后面便稀了,最后,拉的是水样便。肚子也隐隐有点痛,回到办公桌刚坐下,没打几个字,又跑到厕所,这次,象水龙头一样,痛痛快快的不停的拉了一通,平时有点胀胀的肚子第一次觉得真是轻松了。
看来甘遂、大戟逐水的功夫真不是吹的!
中午,不敢再吃这么多了,只吃了两粒,1.4克。看来,我做的丸子一粒大约在0.7克左右。
这个控涎丹,真是不简单!中午虽然只吃了小小两颗,但是到二点时,还是暴泻一通,如雷鸣闪电。右胁下还有咕咕翻腾声。如此看来,晚上还要减量。
控涎丹之用,本人常年临床实际经验:此药往往起奇效,愈疴疾。忆89年本人治疗胃病的时候,也曾经常常遇见很多患者诉心口窝胀满难受,感觉上不能上下不能下,刚开始也按辨证论治方法治疗,或左金加减或旋覆代赭石汤加减,始终无太大效果!在此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勤读古书,偶阅控涎丹之用,于是买来制甘遂、制红牙大戟、白介子各等份,单研细末混匀再研,蜂蜜炼然后混合上药末,做丸,每丸5克。嘱咐患者晨起空复一丸,告诉患者约半小时后会胃内如翻转小腹稍不适,一小时许必腹泻如水样便,泻3-4次后可以服稀粥一碗即可。次日患者果愈,真良方也!后治数十人均屡治屡愈!
91年因本人治疗胃病有佳效,患者介绍一病人,患者全身肿胀2年余,所有大医院检查都没有查到病因,每隔一段时间就必须加大衣裤,鞋子,很是苦恼。因当时也从来没有治疗过这样的病人,但是根据控涎丹之用经验暂投一粒药丸试用。第二天患者兴高采烈的来复诊,诉昨天泻后全身舒畅,现已可穿以前的衣服,要求再口服。于是又用5粒后用参白术散调理病获愈,此案在乡间传为美谈。
(每日早晨空腹服用,保持便溏,不要大泻。一天吃一次,坚持1-2个月,一般就会痊愈。)
本人以控涎丹治愈过不少疑难怪病,总的经验是用控涎丹可以泻身体十二水,凡水肿、痰瘀、血瘀皆可用,基本不用凭脉只需看患者舌苔,凡患者舌苔红绛、无苔者不可用;凡体虚极元阳不保不可用无其它!另泻后必喝一碗稀粥以补脾胃之气!甘遂、红牙大戟必须制熟才不至呕!切记!现在制甘遂、制红牙大戟已很难买到实乃撼事,国家谓此药有毒!长此以久中医必没落也!
朱良春先生使用“控涎丹”治疗杂病急症始于50年代初,其临床使用颇多超越前贤应用范围,今整理朱师广用“控涎丹”的宝贵经验,以飧同道。
1、博究先贤用灵丹,临床发挥多妙法
朱师深究“控涎丹”方义,临床广为应用,如治疗癫疾,胁痛、颈项、腰背、筋骨牵引灼痛,流注不定,或手足冷木,气脉不通;或喉中结气,似若梅核,时有时无,冲喉闷绝,偏身起筋块,如瘤如栗,皮色不变,不疼不痛,但觉发麻;或自溃串烂,流水如涎,经年不愈,有若漏管;并治瘰疬贴骨,鱼口便毒,一切阴疽。又深得《赤水玄珠》和《东医宝鉴》《世医得效方》治疗痰涎伏膈等奇症的辨证之法。对李时珍引陈无择用“控涎丹”之论述,张石顽用“控涎丹”之论述,李士材用“控涎丹”治顽疾,王洪绪氏、魏玉璜氏用“控涎丹”治外科顽疾,尤为欣赏。对李延、王晋三所述的方义更加推崇。朱师指出:“甘遂色黄入脾而行中焦,能深入经隧曲道之处,荡涤经隧曲道中之水饮、痰毒、恶血。现代药理证明,甘遂含有一种无水酸,能刺激肠管,引起肠蠕动亢进,产生峻下作用,并有利尿之功。甘遂入药自神农本草至今2千余年,甘遂为主古方如仲景之“十枣汤”“大陷胸汤”,张景岳之“舟车丸”,王肯堂之“甘遂散”及三因方之“控涎丹”,以其狼虎峻猛之性攻逐王道之品所不能攻逐之邪,盖药过病所和微不济急,全在医者驾驭之能。大戟色黑入肾而走下焦,逐脏腑之水饮,亦能荡涤脏腑曲道之处之水饮痰毒、恶血、现代药理言大戟根具有刺激性,有毒成分的大戟素及一种赝硷,与甘遂之作用类似。且苦寒下走肾阴,辛散上泻肺气,并横行经脉。白芥子色白入肺而走上焦、白芥子能深入全身皮里膜外之经隧曲道,荡涤皮里膜外之水饮、痰毒、恶血,现代药理言白芥子含有脂肪油及白芥子甙,杏仁酶等成分,有祛痰平喘,止咳作用,并对组织中炎性渗出物的吸收尤有殊功。朱师妙用“控涎丹”有单用,合用其他成药,或配合汤剂,有日服1次,空腹服或食后服,有日服2次,以知为度。如曾治湿性胸膜炎,患者李某,症见恶寒发热,体温37.8C,头痛肢楚,继则咳嗽痰粘,两肋引痛,不能侧卧,西药2旬未效,朱师投“控涎丹”日2.2克,每早饭后服一包,并处以“香附旋复汤”为助,3剂服完,诸症向平,继服3剂以善其后。笔者亦遵师法,曾治湿性胸膜炎,大面积胸腔积水众多病例,均获速效。又治多囊肝腹水合并胸水患者郑某,症见恶寒发热,体温37.6C,咳嗽气喘,胁痛。腹水虽不严重,但中西医诸法未消,试投“控涎丹”次服3克,嘱清晨空腹生姜汤送服,配合“香附旋复汤”(制香附10克、旋复花15克(包)、蒌仁12克、苡仁30克、炒苏子10克(打细)、炒白芥子10克(打细)、茯苓12克、旱半夏30克、陈皮10克、生姜10克)共服10剂。诸症消失,X光,B超复查,胸水腹水均消失。历年来朱师用控涎丹治疗慢性淋巴腺炎(包括颈部淋巴结核)湿性胸膜炎,急慢性关节炎,骨结核,湿脚气,痰涎壅盛之气管炎等众多病例,其屡屡应手取效之秘在于巧用。
2、审慎辨证分虚实,剂量斟酌分缓急
朱师指出使用“控涎丹在辨证和剂量上要掌握得当,始获满意疗效,必须凭脉辨证,相体论治,权衡活变”。体气虚弱者应当慎用。慢性疾患,如瘰疬、流注、痰核等症,宜少量连续守服,一般每服0.9克,1日3次,守至中病即止,可谓十去七八或配合汤剂疗效更佳。急性胸膜炎,肺炎痰多气促,发热、咳嗽、胁痛、胸水、腹水等急实症,宜次服2.5~3.8克,每日服或间日服,以知为度,如服后隔半天,仍未泄下者,可续服1次。一般首次服后,应见泄下较剧,第二次即无剧泄之象。对症实,体气尚可,年龄较轻者,如类风湿关节变形之早中期患者,坐骨神经痛之急实者,尤其是形体丰腴,痰湿之体,控涎丹剂量可增至6~9克,服至中病后逐日减量或改为间日一次,临床实践证明,控涎丹配合朱氏“益肾蠲痹丸”久服无副作用,且能迅速纠正关节变形,配合仲景“桂枝芍药知母汤”能迅速缓解原发性坐骨神经痛,痛重酸木诸症。配合大剂量川草乌煎剂外用浸泡关节变形亦颇有佳效。笔者历年来遵朱师之法用控涎丹,所治病种、剂量略举如下,以作同道或后学者参考;治类风关节变形早中期控涎丹剂量日6克,分早晚两次服,配合汤药或“益肾蠲痹丸”。治形体丰腴闭经水肿症,控涎丹剂量日3克,配合健脾利水,祛湿导痰,逐瘀通经之汤剂,一般连投5~10剂即中病。
再如治神经性呕吐症(食后),控涎丹剂量3克,配合仲景“小半夏加茯苓汤”一般投剂即效,3剂即诸症如失。治喘咳胁痛,甚或不能侧卧,经年不愈,遇寒加剧,用朱师之“定喘散”配合“控涎丹”剂量日3克,旬日治愈。治形体丰腴,痰湿之体者长期失眠,惊恐不宁,幻视鬼神,西医诊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投“控涎丹”剂量日3克,配合“温胆汤”5剂治愈。治湿浊阻滞阳明,土壅木郁,胸闷胁胀,宗筋无主导致青壮年阳痿,投控涎丹剂量日6克,配合“平胃二陈汤”旬日治愈。治外阴异常瘙痒,甚或连绵不止,带下黄秽,投控涎丹日5克。空腹服,配合“龙胆泻肝汤”5剂痒平。10剂后,诸症消失。治上石疽暨颈项生一肿块,大如鸡蛋,不红不热,肤色如常,按之坚硬如石,自觉疼痛项强,转侧较难,时有低热,脉象细弦,舌质淡,苔白薄,诊为肝气郁结,顽痰恶血凝结少阳之经脉,投控涎丹30克,碾细醋调外敷,配合内服“柴胡消瘰汤”外敷内服,旬日而愈。治阮性孩3岁喉风,痰涎闭喉,喘急抬肩,张口,鼻翼扇动,呼吸困难,气息奄奄,面色青晦,试以控涎丹粉合“猴枣散”0.3克,开水溶后毛笔点灌舌面,半小时吐痰盈碗,续以上法点灌,3~4小时后泄下痰涎较多,继而热退喘平,调理而安。盖上吐下泻,胶痰分消,气机升降复位,诸症即平。以上略举数案,以举一反三,朱师用控涎丹之秘,已跃跃纸上,后学者得此贯通,即可洞中奥窍,适应无穷矣。
综上所述,控涎丹对水饮、痰毒、恶血的排除有卓越疗效,且药价低廉,朱师给吾辈指出了“控涎丹”治疗奇症,急症,慢性病,沉苛痼疾的秘窍。足证朱师于50年代初就索古探今,注重中医学祖传的丸散膏丹的开发,为中医学走出低谷,走向世界鸣锣开道。前贤曾谓一药即是一方,二三味,三四味亦是一方,法度在,一药即可为方,法度失,虽十数味以至数十味亦只谓药。类似“控涎丹”的名方,古方中屡见不鲜,值此中医严重西化,解体,蒙难之际,笔者疾呼,勿使大好良药蒙羞,控涎丹虽属峻猛中药,但药性在天,巧用由我,活法在人,在医之善遣善用耳。“控涎丹”市售已无,较难购到。笔者历年使用均系自制,用红糖水久煎制丸,炒用白芥子、甘遂、大戟均用生品,不需制用,制丸晒干封存干燥之“可乐饮料瓶”使用10年不坏,堪称奇迹,特公之于世,以奉献诸同仁。
1、制作中药蜜丸的炼蜜方法
制作中药蜜丸所用蜂蜜须经炼制后方能使用。其目的是除去其中的杂质,蒸发部分水分,破坏酵素,杀死微生物,增强粘合力。
炼蜜前应选取无浮沫、死蜂等杂质的优质蜂蜜,若蜂蜜中含有这类杂质,就须将蜂蜜置锅内,加少量清水(蜜水总量不超过锅的1/3,以防加热时外溢)加热煮沸,再用4号筛滤过,除去浮沫、死蜂等杂质,再入锅内加热,炼至需要的程度即可。优质蜂蜜就无需滤过这一环节。
炼蜜程度分嫩、中、老三种。这三种程度的确定,过去老一辈的中医是采取眼观、手捻、冷水测试等“看火色”的方法,没有多次的实践是难以掌握准确的。现在加用检测炼蜜温度的方法就容易了。
嫩蜜:系指蜂蜜加热至105~115℃而得的制品。嫩蜜含水量在20%以上,色泽无明显变化,稍有粘性。适用于粘性较强的药物制丸。
中蜜:系指蜂蜜加热至116~118℃,满锅内出现均匀淡黄色细气泡的制品。炼蜜含水量约为10~13%,用手指捻之多有粘性,但两手指分开时无长白丝出现。中蜜适用于粘性适中的药物制丸。
老蜜:系指蜂蜜加热至119~122℃,出现有较大的红棕色气泡时的制品。老蜜含水量仅为4%以下,粘性强,两手指捻之出现白丝,滴入冷水中成边缘清楚的团状。多用于粘性差的矿物或纤维较重的药物制丸。
2、丸块法系制作大、小蜜丸的传统工艺
在基层单位,非批量生产多采用此法。下面就小蜜丸制作中经常出现的一些问题,说明如下。
1 炼蜜不当
炼蜜是丸块法制小蜜丸的关键环节之一。如何根据药物性质、气温高低,把蜜炼的恰到好处,既需要经验,又要细心,在实际工作中,有时会出现炼蜜偏嫩或偏老的情况。炼蜜偏嫩,在制作丸块、搓条、割丸等工序中,会出现黏腻、黏附器皿、操作台及搓丸板等现象,丸粘表面亦不光洁。要避免上述问题,可先取少量炼蜜与少许药粉混匀(小样丸块),发现炼蜜偏老,亦会给其后的操作带来困难,尤其是冬季,气温低,丸块冷却快,搓条极为困难,此时,可在丸块中加入少量热开水重新混合均匀。
2 蜜粉比例不当
即用蜜过多(可称伤蜜)或用蜜不足(习称欠蜜)。伤蜜时制得的丸块塑性好而弹性差,搓成的丸条,分割的丸粒容易变形和粘连,出现伤蜜有时是对药粉用量估计不足,但还是粗心所致。避免伤蜜可采用分次加蜜的方法。若已伤蜜,在没有药粉加时,可酌加适量。出现欠蜜时,不要勉强做下去,可在丸块中添加适量炼蜜重新混匀以求丸块的质量。
3 下蜜温度不当
一般为粉多趁热下蜜,因炼蜜温度高,流动性好,渗透好,易于丸块的制作。但在有些情况下蜜温不可太高,如处方中有树脂药物,如乳香、没药、血竭等,蜜温过高可使这些药粉溶化,冷却后硬结或块(嫌称骨头)于搓条制丸及吞服均为不利。还有芳香药物亦不可下热蜜,以防有效成分的损失。上述情况下蜜温应当控制在60℃以下为宜。
4 胶类药物的处理
有些处方胶类药物比例过大,影响制丸。实际工作中常常采用炒胶珠的方法解决。按照中医治病的要求,以补见长的胶类药物,应烊化服用为宜。因此不能采用逢胶炒珠的办法。此时,可将胶加水溶化并进行适当浓缩,再根据药物的多少,加入适量炼蜜继续热溶,然后与药粉混合。但须注意,加入的炼蜜既不可过量,又不宜偏老。炼蜜偏老加上胶冷却后易凝固,搓条制丸是十分困难的。
5 草类药物的处理
处方中草类药物过多,粉碎困难和用蜜量大是其弊端。可采用煎煮浓缩取汁的办法来处理这类药物。这样可便于粉碎,也可减少用蜜。
6 油脂类药物的处理
此类药物制得的丸块在搓条、割丸时容易打滑,甚至形不成丸粒。此时,可采取临时脱脂法,即将搓好的丸条用湿毛巾盖至2~3min,使丸粒表面的油脂脱去一部分。如处方中油过多,则此法亦不能解决。
此外,有些处方中含有贵重药物如麝香、牛黄、梅片等,笔者常常取少许合格的药物细粉与炼蜜混合,在丸块即将形成时徐徐撒入贵重药粉,进一步混合均匀,制成合格丸块,再进行搓条制丸。
焦树德方剂心得十讲——控涎丹
甘遂(去心)60克、大戟(去皮)60克、白芥子60克,共为细末,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次服5~7丸,甚或10丸,痰盛体壮者,可适当加多丸数,临卧前淡姜汤送服。
我在临床上用此方时,有的患者服10丸即感到大便稀泄,但也有的服至20多丸,尚无出现泄痰之效,故关于用量,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但需先从小量开始,慢慢增至见效的用量。药效也可能与选用的药品的质量有关,请多方面考虑应用。还要注意服用本丸时,不可再服用有甘草的药物,因甘草与大戟、甘遂相反。
本方主用于治疗素有痰涎伏留在胸膈上下之处,令人忽然胸背、手足,腰部颈项等处的筋骨牵引疼痛、或隐痛不止,也可能游走不定,或手脚重着冷痛;或头痛眩晕;或神志困呆多睡;或胸闷少食,痰多流涎;或脚肿重痛,不能步履;或某个肢体重着顽麻不遂等等。此乃痰涎所致,不可误为他症。明代医家李时珍曾说:”痰涎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入心则迷,成癫痫;入肺则塞窍,为喘咳背冷;入肝则膈痛干呕,寒热往来;入经络则麻痹疼痛;入筋骨则牵引灼痛;入皮肉则瘰疬痈肿”。本方由仲景十枣汤中去芫花、大枣,加入白芥子改为丸剂而成,为”治痰之本”的方剂。痰之本是:水湿受气火煎灼阻滞而结成,故以大戟逐泄脏腑之水湿,甘遂攻破经隧之水湿,白芥子驱散皮里膜外之痰气,三药共成攻逐痰涎、水饮之峻剂,对痰涎伏留之实证,可建奇功。但大便素日溏泄及体虚之人,不宜使用本方。
如两脚患湿脚气,肿痛沉重,顽麻颓软,不可步履,可加槟榔70~80克、木瓜50~60克、松枝60克、卷柏60克。如惊痰为患,神呆易惊,失眠胆小,可加朱砂30克(水飞)、全蝎60~70克。如气郁受惊,久久不解,渐结痃癖病块,可加炙山甲60克、鳖甲70~80克、元胡60克、莪术60克。热痰证,可加芒硝60~70克;寒痰之证,可加胡椒30~40克、丁香30克、干姜30克、肉桂20克。用量仍可从小量渐渐增至见效剂量。
本方与礞石滚痰丸比较,本方偏用于治痰涎水湿为患,礞石滚痰丸则偏用于顽痰、老痰所致癫狂疯痫等病症。
十枣汤偏用于水饮,尤其是悬饮较常用,乃攻泻水饮之剂;本方偏用于痰涎,尤其是痰涎所致之肢体顽麻重痛,腰背、颈项牵引疼痛更为常用,乃破泄痰涎之剂。
葶苈大枣泻肺汤偏用于肺痈胸中痰水胶结、喘咳不得卧,甚则头面浮肿等病症。主治胸肺痰结、气逆、作喘、作咳、作肿之证。本方则主用于痰涎留滞于脏腑经络之疼痛、牵引、重着、顽麻等证。
此方妙在加入白芥子。白芥子为除痰利气之药,其味辛性温,善行善通,利气豁痰,尤其善于祛除两胁及皮里膜外之痰。把仲景先师十枣汤攻逐水饮之剂转变为破泄痰涎之剂,可见陈无择先生不但对仲景方有深入研究,而且对中药的特性有深刻的认识,尤其是能把《内经》精神和病机病证及仲景辨证论治原则化为一体,而创出更广泛应用的新方,实属难能可贵,非常值得学习。
我在临床上用此方时,多配合应证的汤药。例如治疗早期肝硬化腹水时,常用五子五皮活瘀利水汤送服本丸8~15粒,一日2次。处方如下(自拟治肝硬化腹水经验方):炒苏子10克,葶苈子10克,大腹子(槟榔)10克,车前子(布包)15克,{水红花子}10克,桑白皮12克,冬瓜皮40克,大腹皮15克,茯苓皮30~40克,陈皮1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木香10克,抽葫芦30~40克,泽泻20~30克,莪术6克,猪苓20~30克,白术6克,生姜3片,水煎服
李克绍
控涎丹又名子龙丸,系甘遂、大戟、白芥子等份,炼蜜作小丸。《外科全生集》用以治瘰疬初起,并治横痃、贴骨疽等症。予不谙外科,但曾用此方治疗1例舌下囊肿及3例膝关节囊肿,俱取得彻底治愈的效果。本方价钱极便宜,疗效可靠,服用安全,确实值得推广,但目前各药房多不备此成药,用时必须自己配制,今举例并将服法介绍如下。
1957年在羊亭卫生所时,一4岁男孩,患舌下囊肿,经西医用针管抽取囊中液体,当时症状消失,但不久又肿又抽,始终不能根治。西医某大夫认为,根治须将囊肿切除。但患儿太小,不能合作,因劝其转中医治疗,病家当即找余诊治。吾想舌下囊肿,中医名曰舌下痰核,《医宗金鉴》主以二陈汤治疗。过去在烟台行医时,曾用二陈汤加味治疗一陈姓男青年,服药四五十剂,虽有效果,但痰核终未消除。今患儿只4岁,即使其父母不嫌麻烦,每日一剂,坚持服药亦有很大困难。因配制子龙丸30克,丸如黄豆大,嘱其从2粒开始,日服3次,开水送下。次日查其大便,如不溏,每日加服一粒,再不溏,次日又加服一粒,直至大便似泻而非泻为度,后即以此为标准量,每日接服下去。结果服药不到10克,囊肿即消失无芥蒂,后未再发。
后以此方治疗3例膝关节囊肿,因俱悉成人,令其从3粒开始,逐渐加量,取得标准后,即连续服用至症状消失。皆获圆满效果,无一例失败者。
1974年春治一胸腔积液老人,西医透视,因积液太深,未行穿刺,转中医院门诊治疗。予嘱自配子龙丸,如法服用,1月后透视,积液全部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