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10/04/23
- 帖子
- 263
- 获得点赞
- 0
- 声望
- 0
- 年龄
- 38
关于六经定位必须要明白的几个问题:
第一:首先要明白张仲景所说的经络,与针灸所说的经络是不同的;张仲景所说的经络是人体是看得见的脉道,指的是血脉,张仲景曾经这样说过: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这个脉就指的是厥阴脉,指的是经络,还有一句就是在《金匮》上说的:极寒伤经,极热伤络,还有《中风病》篇讲到的:中经,中络,都是指的经脉和络脉的意思,并不是指的我们针灸所说的循行的经脉和络脉,所以这一点必须要明白;这一点不明白,就容易混淆了;
其次是我们讲到的六经病位的太阳和厥阴,如果要明白《伤寒论》必须要明白厥阴病和太阳病之间的关系,这里面上次我曾经提到过,这里面一些理论很难理解,所以要好好理解理解才行,“卫行脉外”卫气运行于脉外,这个营运行于脉中,这个脉就是指的厥阴,太阳病指的就是卫气和营血,这个“营”,分三个方面:营气,营血,营阴;营气指的是肾精之气,就是常说的肾气;营血就是指的血液;营阴是指的津液;津和液,津液和肾阴我们后边再说,大致上明白,这个“营”包括营气,营血和营阴这三个方面,
第三个方面就是我们讲经络的时候,还要提到三焦和腠理的问题,这个腠理,张仲景在《金匮》上说:腠者,三焦通会真元之处,为血气所注;这个“腠”提到三焦,说明三焦和腠理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下面我们讲厥阴的时候,一块讲讲厥阴和腠理的关系;
第四个方面就是说我们在理解张仲景的《伤寒论本旨》的时候,一定要脱离现代医学的思维方式,比如说心脏,肝,脾,肾,和现代医学是不一样的,一千多年前,张仲景的思路和现代的思路是不一样的,所以在理解《伤寒论》的时候,一定要按照过去(张仲景)的思路去理解,张仲景在提到经络的时候,他分得非常散,就是说这儿有一段,那儿有一点,所以要把它总合起来理解才容易明白。这一点张仲景说的:玄冥幽微,变化难极;确实有些东西,我们必须要好好地思考一下,才能明白;
在内经上,有句话说: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这个营气,就是说阻挡着营气不至于渗出脉外;这个脉,属于厥阴病,但是厥阴脉有两种,一个是经脉,一个是络脉,我把它分为经脉为阳,络脉为阴,如果不明白经脉和络脉的这个阴阳关系,张仲景所说的: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还是不能明白;桂芝汤也是不能明白,因为桂芝汤和阴阳之气不相顺接,这里面都有相互联系的;所以我们先讲一讲厥阴,这个经脉上联于心包,下达于肾,我们可以看这个图,
经脉上连于心包,下达于肾,经脉通过心包的搏动,最终是到达于肾,靠卫气来运行气血,遍布全身,最后到达于肾,这里面的营气和脉道的运行,是靠脉外的卫气来运行的,如果卫气运行不畅,卫气不行,则导致血液不能正常的向外散,阳气,津液不能正常地向外透散、温养,这一些正常的理解方式,由于营气和卫气的正常开合,这个我们到后面再讲吧;
而络脉的运行是从肾上达于心包,这里面的一些道理是什么?正常的肝前面讲过前面讲过,它络于脾,连于肾,它属于三阴中的厥阴,所以说脾肾之阴,上输于心肺,我们中医基础上老师讲课的时候,都在讲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这个肝主疏泄,怎么来疏泄?怎么来理解,怎么来表现?可以说,我也是这样理解过来的,在刚学的时候,老记住是肝主疏泄,至于怎么疏泄呢?我们可以看这个图
这个图上可以看到,脉外为气,脉内为营,在肝的疏泄上,肝气居于肝脉之外,道理是一个样的,和经脉;就是说肝络脉外面是肝气,里面是营气,和经脉是相同的,只不过它这个阴阳不同,这个肝肾,我们平常说的肝肾同源,就是说肝脉从肾开始上达于心肺,肝气刚从肾出发的时候,从肾开始走的时候,我们称为元气,元者,开始,初始的意思,元气,它的作用就是推动的作用,推动向上行走,行走一段时间后,我的理解是成了少阳胆气,到达上焦以后,成了肝气,通过结合我们现代的医学来说吧,就是说我们静脉的细小血管,这个神经,它就是属于元气,这是理解方式,当然现代医学不能这样来说,到达这个静脉稍粗一点的,这是属于少阳之气,到达上腔静脉的时候,这时候是肝气,可以是这样理解,这样不一定对,但是可以这样理解它吧。我们后面讲三焦的时候,还会遇到这个问题;
但在理解肝气升发的时候,(少阳之气),说肝气吧,以肝气为主,肝气在升发的时候,它能促进脉内的营血物质,上进与心肺,所以说肝脉的运行是靠肝气的运行上去的,但是为了防止肝气运行太过,脉内的肾精之气的封藏之性,制约着肝气的运行,它是一点点向上升发的,我们看这个图的时候,我们可以把这个图从肾处上标数字,标到心包,这是什么原意呢?这样是说明了肝气是从小慢慢慢慢向上升发的,到了顶端这是最高的时候了,这是一个过程,理解的时候是这样理解的,但不能这样说,在肝气疏泄的过程中,它能促进脾的吸收,这个脾在哪?我们后面再继续讲,脾就是在络脉上的腠理的作用表现,这个不好理解,为什么说呢?肝脉上的腠理通道,发挥着脾的吸收作用,使得脉外的水饮寒湿之邪,吸收进入肝脉内,当然这也包括胃肠道的水谷精微,也就是说经脉到达全身各处,络脉也从全身各处向上运行到达心包,这和我们血液循环系统差不多吧,但是这个理解还是按过去那个思维来理解吧;在这个运行当中,提到三焦和腠理的事,这个腠理在什么地方呢?这个腠理就是说,在经脉和络脉的管道上,也就是说在经脉的管道上遍布的全部是腠理,孔窍,张仲景过去说的是毛腠,就是汗孔的意思吧,在络脉上也是全部是这个腠理,腠理有什么作用呢?在经脉上的腠理,它是向外开放的,从里向外开放的,但是络脉的腠理,只能向脉内开放,它不对外,只向内吸收,因为络脉就是把全身各处的水湿气血都笼络起来,向上运行,这一点,我们在前面讲到树木与厥阴的时候,它就吸收水土中的精华水液,向上运行,这一点和厥阴肝的作用是一个道理的,我们可以这样想,我们吃的饭进入胃肠道以后,吸收的时候,是通过肠腔管道的这个孔窍,进入脉内,吸收后,进入血液循环系统之中,这里面是包括脾的作用和肾气的作用,为什么是肾气呢?因为肾气在下方的时候是封藏的,它能制约着肝气的运行太过,也能促进脾气的吸收,为什么说人参归脾经,却有补肾气的作用,就是说脾气的运化吸收,是在肾气的作用下才能让脉外的水湿之邪和水谷精微进入肝脉之内,上行于心肺中,这一点是三阴的重点,所以说我们在学健脾的时候,补肾的时候,这一点都能用到,灸甘草汤中,为什么用灸甘草?为什么用人参?它用人参并不是说为了补气,而是为了制约肝气,用甘草缓肝急,这是厥阴,肾,至于下焦的少阴,我们就很明白了,少阴居于脉内仅为物质,包括肾气,肾阳,肾阴,和水液,这水液也包括在肾的少阴吧, 所以这里就是讲的就是关于《伤寒论》六经病位的问题;
也就是说太阳病就是指脉外的卫气和脉内的营血以及到达于皮表的全部面积,是太阳病位;
而阳明就是指的胃肠道,整个胃肠道(从口到肛门)都属于阳明,
而少阳就指的是肝气或元气、胆气,这三种气向上升发的时候,统称为少阳,主要是主气,不主血;
而太阴,就是指胃肠道的吸收就属于太阴,而胃肠道的分泌,就是属于卫气通行于内的作用,
少阴,图中的,精微物质在脉内运行,都属于少阴,这一点必须要明白,在《伤寒论》六经定位的问题上,说上焦,说中焦,下焦,各各学说都有,各各学说都不能解释《伤寒论》好几个条文,至于我这个说法,是我自己的理解,大至不,不能说全部吧,很多问题都能用这个理论来解释《伤寒论》的条文,前面就讲这些,下面我再讲一下太阳病,肺朝百脉的问题;
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教科书上有一个“肺朝百脉”,为什么叫肺朝百脉,张仲景把呼吸之气,称为肺气,呼吸进入脉内,与水谷精微结合后,渗出于脉外,称为卫气,对于渗出于脉外成为卫气,在《灵枢》经中有一些阐述表达,可以看一看,渗出脉外后,它的运行能促进血脉的运行,这就是我们说的肺朝百脉,因为血脉的运行是靠卫气来运行的,因为卫气络属于肺气的范围,麻黄汤中,张仲景用麻黄来通行卫气,又开腠理,又利尿,又平喘,为什么平喘,它就是促进血液外行,减少了肺内的充血,麻黄汤用杏仁,为什么用杏仁配伍呢?为了维持肺的卫气的宣发与肃降的作用,肺的宣发与肃降,这个肃降,我们在这个图上,可以看到,有一个向内行的管道,这是通内,运行于阳明的一个通道,我们现在所说的火能生土,这个心包的血能入里温养脾胃,能达到一个火能生土的作用吧,在这个图上,关于阳明和太阴的关系,还有一点就是,在内经上所说的,卫气昼行于阳而夜行于阴,昼行于阳和夜行于阴,有什么不同?
我们看下这个图吧,
这个图上,你看到,从心肺,向下至阳明这个通道,在正常的规律下,心阳在白天时候偏向运行于从心肺到达于肾的这个管道,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白天到中午,络属于四季的夏天,夏天的时候,气血都运行于外,所以阳明里面运行的少了,所以出现中虚,脾胃虚寒的症状比较多,到冬天以后,外面气血运行的少了,大多数都运行于阳明之里,心阳之血,所以冬天就出现脾胃吸收的多,用地下水来形容,夏天的时候,地下水是凉的,为什么是凉的,阳气偏行于外,到冬天为什么地下水是温的,阳气(在)冷(的时候)偏行于内,用一年的时节来理解阴阳就是夏天和冬天,用一天来理解这个阴阳,是一个道理,所以说昼行于阳,夜行于阴,昼行于阳指的行于外,夜行于阴,指的行于阳明,运行于外和运行于内,是如何来理解呢?全靠卫气来运行的,卫气的运行于外和运行于内,在《内经》中就提到夜行于阴,昼行于阳,这一点和这个图就能确(辩)认出来了,其实还有一点就是关于胃肠道是脾和阳明的问题,这一点很难理解,卫气运行于阳明的时候,作用就是为了促进胃肠道的分泌,和外边的出汗,卫气运行腠理开皮毛能发汗,运行于阳明才能分泌,也就是发汗吧,发的主要是阳明之里的汗,而外呢发的主要是皮表之汗,这一点理解的时候要这样(理解); 六经定位就讲这些吧~
第一:首先要明白张仲景所说的经络,与针灸所说的经络是不同的;张仲景所说的经络是人体是看得见的脉道,指的是血脉,张仲景曾经这样说过: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这个脉就指的是厥阴脉,指的是经络,还有一句就是在《金匮》上说的:极寒伤经,极热伤络,还有《中风病》篇讲到的:中经,中络,都是指的经脉和络脉的意思,并不是指的我们针灸所说的循行的经脉和络脉,所以这一点必须要明白;这一点不明白,就容易混淆了;
其次是我们讲到的六经病位的太阳和厥阴,如果要明白《伤寒论》必须要明白厥阴病和太阳病之间的关系,这里面上次我曾经提到过,这里面一些理论很难理解,所以要好好理解理解才行,“卫行脉外”卫气运行于脉外,这个营运行于脉中,这个脉就是指的厥阴,太阳病指的就是卫气和营血,这个“营”,分三个方面:营气,营血,营阴;营气指的是肾精之气,就是常说的肾气;营血就是指的血液;营阴是指的津液;津和液,津液和肾阴我们后边再说,大致上明白,这个“营”包括营气,营血和营阴这三个方面,
第三个方面就是我们讲经络的时候,还要提到三焦和腠理的问题,这个腠理,张仲景在《金匮》上说:腠者,三焦通会真元之处,为血气所注;这个“腠”提到三焦,说明三焦和腠理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下面我们讲厥阴的时候,一块讲讲厥阴和腠理的关系;
第四个方面就是说我们在理解张仲景的《伤寒论本旨》的时候,一定要脱离现代医学的思维方式,比如说心脏,肝,脾,肾,和现代医学是不一样的,一千多年前,张仲景的思路和现代的思路是不一样的,所以在理解《伤寒论》的时候,一定要按照过去(张仲景)的思路去理解,张仲景在提到经络的时候,他分得非常散,就是说这儿有一段,那儿有一点,所以要把它总合起来理解才容易明白。这一点张仲景说的:玄冥幽微,变化难极;确实有些东西,我们必须要好好地思考一下,才能明白;
在内经上,有句话说: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这个营气,就是说阻挡着营气不至于渗出脉外;这个脉,属于厥阴病,但是厥阴脉有两种,一个是经脉,一个是络脉,我把它分为经脉为阳,络脉为阴,如果不明白经脉和络脉的这个阴阳关系,张仲景所说的: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还是不能明白;桂芝汤也是不能明白,因为桂芝汤和阴阳之气不相顺接,这里面都有相互联系的;所以我们先讲一讲厥阴,这个经脉上联于心包,下达于肾,我们可以看这个图,
经脉上连于心包,下达于肾,经脉通过心包的搏动,最终是到达于肾,靠卫气来运行气血,遍布全身,最后到达于肾,这里面的营气和脉道的运行,是靠脉外的卫气来运行的,如果卫气运行不畅,卫气不行,则导致血液不能正常的向外散,阳气,津液不能正常地向外透散、温养,这一些正常的理解方式,由于营气和卫气的正常开合,这个我们到后面再讲吧;
而络脉的运行是从肾上达于心包,这里面的一些道理是什么?正常的肝前面讲过前面讲过,它络于脾,连于肾,它属于三阴中的厥阴,所以说脾肾之阴,上输于心肺,我们中医基础上老师讲课的时候,都在讲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这个肝主疏泄,怎么来疏泄?怎么来理解,怎么来表现?可以说,我也是这样理解过来的,在刚学的时候,老记住是肝主疏泄,至于怎么疏泄呢?我们可以看这个图
这个图上可以看到,脉外为气,脉内为营,在肝的疏泄上,肝气居于肝脉之外,道理是一个样的,和经脉;就是说肝络脉外面是肝气,里面是营气,和经脉是相同的,只不过它这个阴阳不同,这个肝肾,我们平常说的肝肾同源,就是说肝脉从肾开始上达于心肺,肝气刚从肾出发的时候,从肾开始走的时候,我们称为元气,元者,开始,初始的意思,元气,它的作用就是推动的作用,推动向上行走,行走一段时间后,我的理解是成了少阳胆气,到达上焦以后,成了肝气,通过结合我们现代的医学来说吧,就是说我们静脉的细小血管,这个神经,它就是属于元气,这是理解方式,当然现代医学不能这样来说,到达这个静脉稍粗一点的,这是属于少阳之气,到达上腔静脉的时候,这时候是肝气,可以是这样理解,这样不一定对,但是可以这样理解它吧。我们后面讲三焦的时候,还会遇到这个问题;
但在理解肝气升发的时候,(少阳之气),说肝气吧,以肝气为主,肝气在升发的时候,它能促进脉内的营血物质,上进与心肺,所以说肝脉的运行是靠肝气的运行上去的,但是为了防止肝气运行太过,脉内的肾精之气的封藏之性,制约着肝气的运行,它是一点点向上升发的,我们看这个图的时候,我们可以把这个图从肾处上标数字,标到心包,这是什么原意呢?这样是说明了肝气是从小慢慢慢慢向上升发的,到了顶端这是最高的时候了,这是一个过程,理解的时候是这样理解的,但不能这样说,在肝气疏泄的过程中,它能促进脾的吸收,这个脾在哪?我们后面再继续讲,脾就是在络脉上的腠理的作用表现,这个不好理解,为什么说呢?肝脉上的腠理通道,发挥着脾的吸收作用,使得脉外的水饮寒湿之邪,吸收进入肝脉内,当然这也包括胃肠道的水谷精微,也就是说经脉到达全身各处,络脉也从全身各处向上运行到达心包,这和我们血液循环系统差不多吧,但是这个理解还是按过去那个思维来理解吧;在这个运行当中,提到三焦和腠理的事,这个腠理在什么地方呢?这个腠理就是说,在经脉和络脉的管道上,也就是说在经脉的管道上遍布的全部是腠理,孔窍,张仲景过去说的是毛腠,就是汗孔的意思吧,在络脉上也是全部是这个腠理,腠理有什么作用呢?在经脉上的腠理,它是向外开放的,从里向外开放的,但是络脉的腠理,只能向脉内开放,它不对外,只向内吸收,因为络脉就是把全身各处的水湿气血都笼络起来,向上运行,这一点,我们在前面讲到树木与厥阴的时候,它就吸收水土中的精华水液,向上运行,这一点和厥阴肝的作用是一个道理的,我们可以这样想,我们吃的饭进入胃肠道以后,吸收的时候,是通过肠腔管道的这个孔窍,进入脉内,吸收后,进入血液循环系统之中,这里面是包括脾的作用和肾气的作用,为什么是肾气呢?因为肾气在下方的时候是封藏的,它能制约着肝气的运行太过,也能促进脾气的吸收,为什么说人参归脾经,却有补肾气的作用,就是说脾气的运化吸收,是在肾气的作用下才能让脉外的水湿之邪和水谷精微进入肝脉之内,上行于心肺中,这一点是三阴的重点,所以说我们在学健脾的时候,补肾的时候,这一点都能用到,灸甘草汤中,为什么用灸甘草?为什么用人参?它用人参并不是说为了补气,而是为了制约肝气,用甘草缓肝急,这是厥阴,肾,至于下焦的少阴,我们就很明白了,少阴居于脉内仅为物质,包括肾气,肾阳,肾阴,和水液,这水液也包括在肾的少阴吧, 所以这里就是讲的就是关于《伤寒论》六经病位的问题;
也就是说太阳病就是指脉外的卫气和脉内的营血以及到达于皮表的全部面积,是太阳病位;
而阳明就是指的胃肠道,整个胃肠道(从口到肛门)都属于阳明,
而少阳就指的是肝气或元气、胆气,这三种气向上升发的时候,统称为少阳,主要是主气,不主血;
而太阴,就是指胃肠道的吸收就属于太阴,而胃肠道的分泌,就是属于卫气通行于内的作用,
少阴,图中的,精微物质在脉内运行,都属于少阴,这一点必须要明白,在《伤寒论》六经定位的问题上,说上焦,说中焦,下焦,各各学说都有,各各学说都不能解释《伤寒论》好几个条文,至于我这个说法,是我自己的理解,大至不,不能说全部吧,很多问题都能用这个理论来解释《伤寒论》的条文,前面就讲这些,下面我再讲一下太阳病,肺朝百脉的问题;
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教科书上有一个“肺朝百脉”,为什么叫肺朝百脉,张仲景把呼吸之气,称为肺气,呼吸进入脉内,与水谷精微结合后,渗出于脉外,称为卫气,对于渗出于脉外成为卫气,在《灵枢》经中有一些阐述表达,可以看一看,渗出脉外后,它的运行能促进血脉的运行,这就是我们说的肺朝百脉,因为血脉的运行是靠卫气来运行的,因为卫气络属于肺气的范围,麻黄汤中,张仲景用麻黄来通行卫气,又开腠理,又利尿,又平喘,为什么平喘,它就是促进血液外行,减少了肺内的充血,麻黄汤用杏仁,为什么用杏仁配伍呢?为了维持肺的卫气的宣发与肃降的作用,肺的宣发与肃降,这个肃降,我们在这个图上,可以看到,有一个向内行的管道,这是通内,运行于阳明的一个通道,我们现在所说的火能生土,这个心包的血能入里温养脾胃,能达到一个火能生土的作用吧,在这个图上,关于阳明和太阴的关系,还有一点就是,在内经上所说的,卫气昼行于阳而夜行于阴,昼行于阳和夜行于阴,有什么不同?
我们看下这个图吧,
这个图上,你看到,从心肺,向下至阳明这个通道,在正常的规律下,心阳在白天时候偏向运行于从心肺到达于肾的这个管道,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白天到中午,络属于四季的夏天,夏天的时候,气血都运行于外,所以阳明里面运行的少了,所以出现中虚,脾胃虚寒的症状比较多,到冬天以后,外面气血运行的少了,大多数都运行于阳明之里,心阳之血,所以冬天就出现脾胃吸收的多,用地下水来形容,夏天的时候,地下水是凉的,为什么是凉的,阳气偏行于外,到冬天为什么地下水是温的,阳气(在)冷(的时候)偏行于内,用一年的时节来理解阴阳就是夏天和冬天,用一天来理解这个阴阳,是一个道理,所以说昼行于阳,夜行于阴,昼行于阳指的行于外,夜行于阴,指的行于阳明,运行于外和运行于内,是如何来理解呢?全靠卫气来运行的,卫气的运行于外和运行于内,在《内经》中就提到夜行于阴,昼行于阳,这一点和这个图就能确(辩)认出来了,其实还有一点就是关于胃肠道是脾和阳明的问题,这一点很难理解,卫气运行于阳明的时候,作用就是为了促进胃肠道的分泌,和外边的出汗,卫气运行腠理开皮毛能发汗,运行于阳明才能分泌,也就是发汗吧,发的主要是阳明之里的汗,而外呢发的主要是皮表之汗,这一点理解的时候要这样(理解); 六经定位就讲这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