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重要话说三遍---内经里有吗?

丌山乙丁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11/02/14
帖子
1147
获得点赞
48
声望
48
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关键是拿到“要”,不然岂不会是 下半句?
还是先背下来再解经,看到的经真的不同。
虽然现代科技发达,可以百度。。等搜索
但是背下来内经 和 背不下来,把玩经完全不一样。
还好 现在终于要开考中医经典了。不管怎么说也是个好开端。
 
不容易!读了这么几年,内经也没背下来.
 
据说,王明能把马列倒背如流,王明对中国革命做出了什么成就呢?
 
据说,王明能把马列倒背如流,王明对中国革命做出了什么成就呢?

能背下来,才记得有个王明。 如果他背不下来的恐怕没人记得了。
除了毛,还有谁做出什么了?做出什么那些人有几个没看过研究过马列?
 
据说,王明能把马列倒背如流,王明对中国革命做出了什么成就呢?

老兄对政治和情商之类倒是特别感兴趣啊!正所谓缺啥就对啥越感兴趣 不过我觉得做医生还是医术才是最重要的,不要搞得不伦不类,好像很有政治手腕似的,变成一个讨人厌的家伙。
 
老兄对政治和情商之类倒是特别感兴趣啊!正所谓缺啥就对啥越感兴趣 不过我觉得做医生还是医

背了皇帝内径就会成为一个高明的医生?我对政治不感兴趣,但是我读过《儒林外史》
 
背了皇帝内径就会成为一个高明的医生?我对政治不感兴趣,但是我读过《儒林外史》

呵呵,背不下来的一定不会是个入得门的医生,背不下来的该是医师(尸)吧。 生死的区别,大吗?
 
呵呵,背不下来的一定不会是个入得门的医生,背不下来的该是医师(尸)吧。 生死的区别,大吗?

哈哈,我没说我入了中医的门,尽管我站在门外,我也会认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难经也算经典.其理同内经一致.扁鹊也是色脉大家.四川已出土扁鹊脉书.或许不久的将来又会多几部汉代经典
 
貌似绝大多数国医大师背不出!大家信不信?!!
 
宋代的医学在唐代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医院管理制度和医学教育机构也进一步完善。淳化三年(992),北宋政府设置翰林医官院,成为掌管医药卫生政令,负责为皇帝及其眷属治病的医药机构。政府对医官的选拔和考核是相当严格的。医官一般是40岁以上有经验的医生,经过各科专业考试合格后才能任用,而且录用后还要对医官定期考核,一旦发现成绩较差,则予罢黜。北宋政府之所以要这样做,有着它特殊的原因,因为翰林医官除了对皇室负责医疗保健外,还常常要奉旨为大臣看病,或被派往军队、学校、少数民族地区甚至邻国担任医疗任务。从某种程度上讲,翰林医官代表着当时医疗界的最高水平。

考试题型的规范化
宋代考试之法,按《宋史・ 选举志》载:“其考试: 第一场问三经大义五道;次场方脉试脉证、运气大 义各二道,针、疡试小经大义三道,运气大义二道; 三场假令治病法三道。”这里实际指的是徽宗崇宁 时的考试制度,但也是宋代医学考试普遍采用的题 型。 南宋嘉定五年(1212年),判太医局何大任为了 使更多人熟悉考试的题型和答题格式,“遂相与搜 括近年合格程文,拔颖取尤,每科依式各列三场,仍 分类当治之经,冠于篇首,捐俸锓梓,以广其传,使 凡有志于斯者,得所矜式,翕然肯来,傥异才由是而 出,庶无负科目之设。”所编就的《太医局诸科程文 格》成为难得的医学考试史料。
《四库全书总目提 要》说:“《太医局程文》九卷,宋时考试医学之制也。
其命题有六,一曰墨义,试以记问之博;二曰脉义, 试以察脉之精;三曰大义,试以天地之奥与脏腑之 源;四曰论方,试以古人制方佐辅之法;五曰假令, 试以证候方治之宜;六曰运气,试以一岁阴阳客主 与人身感应之理。”
选录《太医局诸科程文格》
第一 卷“大方脉科”的考题如下:
(1)墨义。问故治病者必明天道地理。按本题出 自《素问・ 五常政大论》,即要求默写“天不足西北” 至“故治病者必明天道地理”原文。所谓墨义即是默 写题。
(2)脉义。问人之居处动静勇怯,脉亦为之变 乎。本题出自《素问・ 经脉别论》,但并非要求默写, 而是要考试者自已理解和发挥。
(3)大义。问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 冬之怒。大义也是考察对经文的理解,内容则涉及 基础理论的各个方面。
(4)假令论方义。《素问》所载:东方青色,入通 于肝;南方赤色,入通于心;中央黄色,入通于脾;西 方白色,入通于肺;北方黑色,入通于肾,皆以脏法 五行,色通五脏。至于金石之类,草木之品,无非法 象之相符也。今观《神农本草》首卷云:丹砂法火色 赤而主心,是丹砂色赤,法南方之火,故丹砂之功可 以专主乎心也。如今之方论所载,灵砂、桂心之属皆 能治心亦色赤之类;如麦门冬、远志之辈,亦治心之 药而色不赤,何也?诸君以医为业,所当讲论,请陈 其意而毋略。本类题专门讨论药性理论或处方方 解,针灸科、书禁科则各考其专科理论。
(5)假令法。如:问假令虚劳盗汗候,目即节气, 当得何脉?本因是何脏腑受病?发何形候?即今宜 用是何方药调理?设有变动,又当随脉如何救疗?各 须引本经为证,及《本草》逐药主疗、所出州土、性 味、畏恶、正辅、佐使、重轻、奇偶及修制之法,处方 对答。本类假令题是综合性最高的一类题目,涉及 病候、脉诊、节气(“目即节气”即按答题当时节气之 意)、治法、变证、方药等多方面,难度较大。
(6)运气。如:问甲子年五运六气所在所宜,处 方为对。本类题专考运气学说。

以上考题中,墨义、大义两种题型来自科举考 试。关于墨义,宋代王栐《燕翼诒谋录》记载:“试场 所问本经义疏,不过记出处而已……试卷不誊录, 而考官批于界行之上,能记则曰通,不记则曰不。” 所谓大义,按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贡举新制 云:“直取圣贤意义解释对答,或以诸书引证,不须 具注疏。”(《宋会要辑稿・ 选举三》)其余脉义、方论、 假令和运气则是医科特有的内容,尤其假令题目, 综合性强,注重实用。
宋代的这些考题格式完善,后 世大多沿用,如《元典章》中就记载有元代医学考试 的三道“假令”题,与宋代形式基本一样。
在判卷方面,何大任称:“文之典实有据者为中 格,不贵泛引他书,故其辞简朴而不得出意见奇 也。”(《太医局诸科程文格》原序)反映了当时的评 卷取向。
 
我国第一座由国家举办的正式医学专科学校是唐高祖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在长安建立的唐"太医署"。唐"太医署"由行政、教学、医疗、药工四大部份组成,与现在医学院(校)的教育行政机构设置相类似。
唐"太医署"由皇家直属。设太医令2人,是"太医署"的最高行政官员,相当于现在医学院(校)的校长职务;还设立太医丞2人,他们是作太医令的助手。太医丞手下则有医监4人,医正8人。以上18人都是"太医署"的行政长官。
"太医署"分医学部和药学部,就象现在医学院(校)分医学系和药学系差不多。医学又分四大科:医科、针科、按摩科(包括伤科)和咒禁科,这与现在医学系中设置的一些专业差不多。四科之中,医科最大,总共有164人。
其中医师20人,医工100人,医生40人,典药2人,医博士1人,医助教1人。学生入学后,必须先学《素问》、《神农本草经》、《脉经》、《甲乙经》等基础课程,然后再分专业学习。学生都由"太医署"中的博士、助教教课,分专业学习为"一日体疗,二日疮肿,三曰少小,四日耳目口齿,五日角法"。每二十人中"十一人学体疗,三人学疮肿,三人学少小,二人学耳目口齿,一人学角法"。当时还规定学习年限:"体疗者七年成,少小及疮肿五年,耳目口齿之疾并角法二年成。"实际上体疗相当于内科,少小为小儿科,疮肿为外科,耳目口齿为五官科,角法是一种外治方法。 其他三科中,针科共有师生员工52人,其中博士1人,助教1人,针师10人,针工30人,学生20人。针科学生先学医学基础理论,然后重点学习针灸专科。按摩科共有师生员工36人,其中博士1人、按摩师4人、按摩工16人、学生15人,以学习按摩专门技术为主。咒禁科共有师生员工21人,其中博士1人、咒禁师2人,咒禁工8人,学生10人,主要学习道禁和佛教中的五禁.但该专业人数最少,影响最小。
"太医署"规定学生除了入学考试以外,月、季、年都有考试。对于学习9年仍不及格者,即令退学。而对于考试成绩优良的,予以奖励。这样的考试制度保证了学生的质量,并且可以及时发现人材。太医署不仅规定对学生定期考核,而且"凡医师、医正、医工,疗人疾病,以其痊多少而书之以为考课"。对于教师和教辅人员的考核制度保证了师资队伍的质量,这样也保证了整个医学校的教育质量。
药学部虽然没有医学部大,但也有一定规模。药学部包括"府二人,史四人,主药八人,药童二十四人,药园师二人,药园生八人"。药学部还设有药园,所以当时不仅从理论上,还通过实践培养药学专门人材。 由于唐代对药学较为重视,就为我国第一部药典--《新修本草》的问世作好了准备。
我国第一所医学校--唐"太医署"为我国唐代培养了不少医学人材,以后历代都设立类似唐"太医署"的医学校。公元1102年,宋代,把医学校划归"国子监"管理。"国子监"是当时主管教育的高级领导机构。宋代医学校的规模也有了扩大。元、明、清几个朝代的医学校都与唐"太医署"相类似,改变不大。历代不少名医都来自医学校,如宋代朱肱、陈自明,元代危亦林、齐德之,明代徐春甫、薛己等。
 
想学中医的还是花点时间背背书吧。
 
想当医生,想知道为什么上病取下,下病取上,左病取右,右病取左 背背书吧
 
想当医生,想知道为什么上病取下,下病取上,左病取右,右病取左 背背书吧
经络循行经书中找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