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8/05/05
- 帖子
- 8808
- 获得点赞
- 68
- 声望
- 10
- 年龄
- 54
【摘要】 张友琴主任医师擅治各类皮肤病,其主要诊疗经验是:湿热瘀阻,治湿为先;辨证宜准,治疗宜简;内外合治,整体收效;驱邪为先,慎用补法。其用药特点为:祛湿以清、利为主,不过多应用温燥药。主要的经验方有:三妙饮加味方、三花二叶二皮饮、疏风凉血汤、养血健脾枣、外用癣药水、疥癣散。
【关键词】 张友琴 皮肤病 名医经验
张友琴主任医师,上海浦东川沙人,出生于中医世家,上海市中医文献馆馆员。张老在近80年的中医生涯中,于内、外、皮肤、喉科等方面均有十分丰富的临床经验,笔者有幸跟师学习,对张老治疗皮肤疾病的临床经验略得皮毛,现介绍如下。
诊疗经验
1.湿热瘀阻,治湿为先 皮肤科疾病,属顽症者居多,常反复发作,缠绵不已,屡治不愈。张老认为,皮肤疾患的病机大多离不开湿、热、瘀三般,其中尤与湿毒郁滞关系密切。临床常见的一些难治性皮肤病,如银屑病、湿疹、红斑狼疮、神经性皮炎、结节性痒疹等,病初多属湿毒蕴积化热,若热毒炽盛则病入极期, 常表现为急性期或活动期皮肤损害;如治疗不当,或延误治疗可进而出现瘀血阻络、湿毒搏结的病理变化,病程进入反复发作的缠绵过程。病久也可以耗伤正气,呈现气血津液虚亏的症候。但不论病在何期,积湿蕴热,热毒熏蒸始终是病机的主要方面,这也是不少皮肤科疾病反复缠绵,不易好转的病理基础。因此在皮肤病临床上,张老治疗最常用的是利湿化浊、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等治法。即使在临床辨证中没有见到明显的舌红苔黄腻等湿热症候,也常以清利湿热为主,结合症候佐用解毒、化瘀、养阴等品,多可收到桴鼓效果。 张老认为,皮肤疾病出现瘙痒、皮屑多、皮损增厚等表象均是湿邪为患所致,而治湿是中医在治疗皮肤病方面的独特治法。现代医学没有“湿”的概念,因此对于湿邪为患常无相应有效的办法。而中医燥湿、利湿、化湿、祛湿,健脾理气,温肾通阳;内服外洗,丸散汤膏,其治法不下十余种,常用药多达数十味。只要认准证候,抓住病机,根据临床不同情况进行辨证治疗,即使如红斑狼疮、银屑病、皮肌炎、湿疹这些较顽固的皮肤病症,也可以取得较好治疗效果。
2.辨证宜准,治疗宜简 皮肤病的种类较多,临床表现也很复杂,张老在临床上常常执简御繁。他认为,中医治疗皮肤病重在审证要明,临床上要抓住主要病机,辨清何因而起,何患之苦,病至何期,邪在何脏何腑,直接对其治疗即可。处方用药宜简洁,不宜繁杂。他治疗这一类疾病基本是用4、5个主方加减,常用药不过30、40味,每张处方用药为14~15味左右,君臣佐使,排列整齐。
张老尝说,治疗皮肤病要有方有守。因为皮肤病大多顽固,许多病人缠绵多年,叠经各种治疗,本身已属顽疾痼症,绝非几帖药、十几帖药所能治愈的。所以在治疗中,一是要告诉病人要有坚持较长时间治疗的思想准备;二是只要认准病症,有法有守,不要随意更换方药。
3.内外合治,整体收效 张老在临床治疗上常取到较好疗效,这与他治疗时常用内服、外洗和局部外用药物三管齐下的方法密切相关。内服中药汤剂是利用中药的性味功能祛除体内的湿、热、瘀、毒等致病之邪,调整机体的内在环境,增强防病抗病的能力。外洗是应用具有燥湿、杀菌、解毒等作用的中草药煎汤,洗涤皮损局部或全身,以帮助内服中药达到局部治疗的作用。局部用药则起到多次治疗、持续作用的目的。实践证明,综合治疗比单一方法更容易取得好的疗效。
4.驱邪为先,慎用补法 张老认为绝大多皮肤病是邪实为患,尤其是在各种皮肤病的发作期或活动期,主要病理更是湿毒作祟,清利驱邪是治疗皮肤病的正法,只有邪去毒清,皮肤损害的表现才会好转和消除。因而,他不主张用补法,即便是年纪较大患者,或病程较长,已有虚象显露的病人,也是先以驱邪为主,补药则慎用。比如慢性荨麻疹,有的人认为反复发作,多有表虚,会在疏风的同时加黄芪以固表。张老对此很反对,他认为,风邪在表宜疏宜透,用黄芪反而会使内侵之风邪不易透发。再如顽固性湿疹,有的医生见病人久病必虚,喜用党参、太子参等补气扶正。张老则认为,湿邪不去,徒补无益,促使邪毒速去,正虚自可渐复。张老尝谓:邪毒未去,贸然用补,好比“以粮资敌”,即使病有好转,也常会事倍而功半,延长病程,甚至可以加重病情。但是张老并不反对用补,临床上也常用扶正治疗,只是用补的指标是邪气已大部分消除,患者主要表现已经从皮肤损害变为气血虚弱,此时则给予扶正祛邪,于清利之中加入养阴益气之品,寓补于利。此与张从正“祛邪即所以扶正”的观点是一脉相承的。
用药特点
虽然张老认为湿是皮肤病的主要致病之邪,但在治疗用药时,并不过多用温燥药,而是以清、利为主。清是用清热燥湿的药,如黄柏、苦参之类,或是既可除湿,又能清热的药物,如半枝莲、土茯苓等;利是用淡渗利湿的药,如地肤子、白藓皮、萆薢之属。若湿热之邪在上焦,在清的同时常配伍有透表作用的药物,如藿香、佩兰、连翘、牛蒡子等,使邪由表而解。如湿热之邪位于中下焦,则配伍泽泻、滑石、猪苓等走下的药物。处方多以三妙饮合萆?渗湿汤加减。对一些顽固性皮肤病,张老在处方中常加用重镇搜风、搜剔经络的贝石类药和虫类药,如蜈蚣、全蝎、地龙、僵蚕、乌梢蛇、珍珠母、牡蛎、磁石等。若患者皮损?红灼热,热毒较盛,则加用大剂水牛角以及生地、赤芍、紫草、板兰根、玄参、蒲公英等凉血清热解毒药。瘙痒是皮肤病的一个主要症状,张老认为瘙痒是湿邪为患所致,因湿邪阻滞气机,又与痰瘀、郁热互结,博于肌肤,往往形成皮肤水疱、红肿,或结节、增厚等表现,而引起瘙痒,故止痒应主在祛湿,同时配伍清热、活血、理气以及祛风通络的药物,他擅长使用的药物有枳壳、丹参、徐长卿、蒺藜、地龙、乌梢蛇、蜈蚣等。
经验方应用
1.三妙饮加味方 组成:苍术、黄柏、知母、牛膝、连翘、土茯苓、苦参、地肤子、白鲜皮、干蟾皮、乌梢蛇、萆?、泽泻、白花蛇舌草、生甘草。功能主治:利湿,清热,解毒。用于治疗牛皮癣、湿疹、各种皮炎,以及有湿热表现的皮肤病症。随症加减:大便秘结,加羊蹄根;热毒炽盛,加水牛角、生地、赤芍;皮肤瘙痒,加枳壳、地龙;湿邪明显,加滑石、苡米、车前子;有瘀血阻络表现,加红花、丹参、当归;湿邪在胸胁以上部位,加藿香、佩兰。
2.三花二叶二皮饮 组成:金银花、桑叶、菊花、连翘、黄芩、桑白皮、地骨皮、枇杷叶、野菊花、地肤子、六月雪、苍术、黄柏、赤芍、生甘草。功能主治:清泻肺胃,利湿解毒。用于面部皮炎、痤疮、粉刺、过敏性皮炎、接触性皮炎等。随症加减:大便秘结加羊蹄根;油脂多加泽泻、山楂;炎症明显有脓头加蒲公英、地丁草。
3.疏风凉血汤 组成:荆芥、防风、牛蒡子、浮萍、蚤休、僵蚕、薄荷、黄芩、蝉衣、金银花、连翘、菊花、生地、赤芍、清甘草。功能主治:疏散风邪,清热解毒。用于荨麻疹、过敏性皮炎。
4.养血健脾枣 组成:当归、何首乌、山药、白芍、白扁豆、白术、炙甘草、红枣。功能主治:养血和血,补气健脾。用于慢性荨麻疹,提高免疫和抗敏能力,防止复发。注意事项:前6味药须用文火炒至微黄(不能焦),合炙甘草煎药汤,去渣,再以药汁煮枣,服枣,每日3~4次,每次5~6颗。此方应在荨麻疹急性发作期已过,经过疏风透表散邪之后应用。
5.外用癣药水 组成:红信、斑蟊、雄黄、火硝、木鳖子、百部根、硫磺、土槿皮、紫荆皮、槟榔、花椒、生大黄、蛇床子、苦参、樟脑。适用范围:各种癣症。注意事项:此药有一定的皮肤刺激,对完好皮肤不宜涂擦;禁止入口、直接接触黏膜等。
6.疥癣散 组成:硫磺6g,荜?15g,蛇床子(炒黑)15g,白胡椒(炒黑)3g,熟石膏15g,明矾6g。适用范围:湿疹、疥疮、癣疮。用法:将上述各药共研为细末,装瓶备用。用时,取药粉5~10克,以菜油或麻油调成厚糨糊状,用2层纱布包,擦患处,每日2~3次。
【关键词】 张友琴 皮肤病 名医经验
张友琴主任医师,上海浦东川沙人,出生于中医世家,上海市中医文献馆馆员。张老在近80年的中医生涯中,于内、外、皮肤、喉科等方面均有十分丰富的临床经验,笔者有幸跟师学习,对张老治疗皮肤疾病的临床经验略得皮毛,现介绍如下。
诊疗经验
1.湿热瘀阻,治湿为先 皮肤科疾病,属顽症者居多,常反复发作,缠绵不已,屡治不愈。张老认为,皮肤疾患的病机大多离不开湿、热、瘀三般,其中尤与湿毒郁滞关系密切。临床常见的一些难治性皮肤病,如银屑病、湿疹、红斑狼疮、神经性皮炎、结节性痒疹等,病初多属湿毒蕴积化热,若热毒炽盛则病入极期, 常表现为急性期或活动期皮肤损害;如治疗不当,或延误治疗可进而出现瘀血阻络、湿毒搏结的病理变化,病程进入反复发作的缠绵过程。病久也可以耗伤正气,呈现气血津液虚亏的症候。但不论病在何期,积湿蕴热,热毒熏蒸始终是病机的主要方面,这也是不少皮肤科疾病反复缠绵,不易好转的病理基础。因此在皮肤病临床上,张老治疗最常用的是利湿化浊、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等治法。即使在临床辨证中没有见到明显的舌红苔黄腻等湿热症候,也常以清利湿热为主,结合症候佐用解毒、化瘀、养阴等品,多可收到桴鼓效果。 张老认为,皮肤疾病出现瘙痒、皮屑多、皮损增厚等表象均是湿邪为患所致,而治湿是中医在治疗皮肤病方面的独特治法。现代医学没有“湿”的概念,因此对于湿邪为患常无相应有效的办法。而中医燥湿、利湿、化湿、祛湿,健脾理气,温肾通阳;内服外洗,丸散汤膏,其治法不下十余种,常用药多达数十味。只要认准证候,抓住病机,根据临床不同情况进行辨证治疗,即使如红斑狼疮、银屑病、皮肌炎、湿疹这些较顽固的皮肤病症,也可以取得较好治疗效果。
2.辨证宜准,治疗宜简 皮肤病的种类较多,临床表现也很复杂,张老在临床上常常执简御繁。他认为,中医治疗皮肤病重在审证要明,临床上要抓住主要病机,辨清何因而起,何患之苦,病至何期,邪在何脏何腑,直接对其治疗即可。处方用药宜简洁,不宜繁杂。他治疗这一类疾病基本是用4、5个主方加减,常用药不过30、40味,每张处方用药为14~15味左右,君臣佐使,排列整齐。
张老尝说,治疗皮肤病要有方有守。因为皮肤病大多顽固,许多病人缠绵多年,叠经各种治疗,本身已属顽疾痼症,绝非几帖药、十几帖药所能治愈的。所以在治疗中,一是要告诉病人要有坚持较长时间治疗的思想准备;二是只要认准病症,有法有守,不要随意更换方药。
3.内外合治,整体收效 张老在临床治疗上常取到较好疗效,这与他治疗时常用内服、外洗和局部外用药物三管齐下的方法密切相关。内服中药汤剂是利用中药的性味功能祛除体内的湿、热、瘀、毒等致病之邪,调整机体的内在环境,增强防病抗病的能力。外洗是应用具有燥湿、杀菌、解毒等作用的中草药煎汤,洗涤皮损局部或全身,以帮助内服中药达到局部治疗的作用。局部用药则起到多次治疗、持续作用的目的。实践证明,综合治疗比单一方法更容易取得好的疗效。
4.驱邪为先,慎用补法 张老认为绝大多皮肤病是邪实为患,尤其是在各种皮肤病的发作期或活动期,主要病理更是湿毒作祟,清利驱邪是治疗皮肤病的正法,只有邪去毒清,皮肤损害的表现才会好转和消除。因而,他不主张用补法,即便是年纪较大患者,或病程较长,已有虚象显露的病人,也是先以驱邪为主,补药则慎用。比如慢性荨麻疹,有的人认为反复发作,多有表虚,会在疏风的同时加黄芪以固表。张老对此很反对,他认为,风邪在表宜疏宜透,用黄芪反而会使内侵之风邪不易透发。再如顽固性湿疹,有的医生见病人久病必虚,喜用党参、太子参等补气扶正。张老则认为,湿邪不去,徒补无益,促使邪毒速去,正虚自可渐复。张老尝谓:邪毒未去,贸然用补,好比“以粮资敌”,即使病有好转,也常会事倍而功半,延长病程,甚至可以加重病情。但是张老并不反对用补,临床上也常用扶正治疗,只是用补的指标是邪气已大部分消除,患者主要表现已经从皮肤损害变为气血虚弱,此时则给予扶正祛邪,于清利之中加入养阴益气之品,寓补于利。此与张从正“祛邪即所以扶正”的观点是一脉相承的。
用药特点
虽然张老认为湿是皮肤病的主要致病之邪,但在治疗用药时,并不过多用温燥药,而是以清、利为主。清是用清热燥湿的药,如黄柏、苦参之类,或是既可除湿,又能清热的药物,如半枝莲、土茯苓等;利是用淡渗利湿的药,如地肤子、白藓皮、萆薢之属。若湿热之邪在上焦,在清的同时常配伍有透表作用的药物,如藿香、佩兰、连翘、牛蒡子等,使邪由表而解。如湿热之邪位于中下焦,则配伍泽泻、滑石、猪苓等走下的药物。处方多以三妙饮合萆?渗湿汤加减。对一些顽固性皮肤病,张老在处方中常加用重镇搜风、搜剔经络的贝石类药和虫类药,如蜈蚣、全蝎、地龙、僵蚕、乌梢蛇、珍珠母、牡蛎、磁石等。若患者皮损?红灼热,热毒较盛,则加用大剂水牛角以及生地、赤芍、紫草、板兰根、玄参、蒲公英等凉血清热解毒药。瘙痒是皮肤病的一个主要症状,张老认为瘙痒是湿邪为患所致,因湿邪阻滞气机,又与痰瘀、郁热互结,博于肌肤,往往形成皮肤水疱、红肿,或结节、增厚等表现,而引起瘙痒,故止痒应主在祛湿,同时配伍清热、活血、理气以及祛风通络的药物,他擅长使用的药物有枳壳、丹参、徐长卿、蒺藜、地龙、乌梢蛇、蜈蚣等。
经验方应用
1.三妙饮加味方 组成:苍术、黄柏、知母、牛膝、连翘、土茯苓、苦参、地肤子、白鲜皮、干蟾皮、乌梢蛇、萆?、泽泻、白花蛇舌草、生甘草。功能主治:利湿,清热,解毒。用于治疗牛皮癣、湿疹、各种皮炎,以及有湿热表现的皮肤病症。随症加减:大便秘结,加羊蹄根;热毒炽盛,加水牛角、生地、赤芍;皮肤瘙痒,加枳壳、地龙;湿邪明显,加滑石、苡米、车前子;有瘀血阻络表现,加红花、丹参、当归;湿邪在胸胁以上部位,加藿香、佩兰。
2.三花二叶二皮饮 组成:金银花、桑叶、菊花、连翘、黄芩、桑白皮、地骨皮、枇杷叶、野菊花、地肤子、六月雪、苍术、黄柏、赤芍、生甘草。功能主治:清泻肺胃,利湿解毒。用于面部皮炎、痤疮、粉刺、过敏性皮炎、接触性皮炎等。随症加减:大便秘结加羊蹄根;油脂多加泽泻、山楂;炎症明显有脓头加蒲公英、地丁草。
3.疏风凉血汤 组成:荆芥、防风、牛蒡子、浮萍、蚤休、僵蚕、薄荷、黄芩、蝉衣、金银花、连翘、菊花、生地、赤芍、清甘草。功能主治:疏散风邪,清热解毒。用于荨麻疹、过敏性皮炎。
4.养血健脾枣 组成:当归、何首乌、山药、白芍、白扁豆、白术、炙甘草、红枣。功能主治:养血和血,补气健脾。用于慢性荨麻疹,提高免疫和抗敏能力,防止复发。注意事项:前6味药须用文火炒至微黄(不能焦),合炙甘草煎药汤,去渣,再以药汁煮枣,服枣,每日3~4次,每次5~6颗。此方应在荨麻疹急性发作期已过,经过疏风透表散邪之后应用。
5.外用癣药水 组成:红信、斑蟊、雄黄、火硝、木鳖子、百部根、硫磺、土槿皮、紫荆皮、槟榔、花椒、生大黄、蛇床子、苦参、樟脑。适用范围:各种癣症。注意事项:此药有一定的皮肤刺激,对完好皮肤不宜涂擦;禁止入口、直接接触黏膜等。
6.疥癣散 组成:硫磺6g,荜?15g,蛇床子(炒黑)15g,白胡椒(炒黑)3g,熟石膏15g,明矾6g。适用范围:湿疹、疥疮、癣疮。用法:将上述各药共研为细末,装瓶备用。用时,取药粉5~10克,以菜油或麻油调成厚糨糊状,用2层纱布包,擦患处,每日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