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8/05/05
- 帖子
- 7774
- 获得点赞
- 84
- 声望
- 38
- 年龄
- 44
柯雪帆
腹诊是中医传统诊断方法之一。目前临床上极少应用,基本上已被现代医学的腹部触诊所替代。为了使这一项传统诊断不至于被全部淹没我曾做了一些工作:对《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的腹诊内容加以整理,发表了《仲景腹诊初探》一文(《中医研究》l992年3月)。请日本汉方医中擅用腹诊的藤平健教授来上海中医药大学讲解、传授日本的腹诊,申报并获得批准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研课题—腹诊与中医辨证及腹诊仪的研制。在此前后也有一中医学者从事腹诊研究,毕竟人数较少,力量不大,无法改变目前临床大势。今日我已退休六载,但弘扬中医传统之心未泯,愿借本书文,从临床实用出发,简明地阐述中医腹诊的传统及其临床意义。
一、本书中应用中医腹诊的回顾
本书中有10个病例有中医腹诊的记录,这些腹诊诊断的结果对辨证论治都起了很大的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简单回顾如下:第1回大叶性肺炎病人发热已7天,临床虽有风寒湿邪所致的表证的表现,但便秘7天,是否有化热入里、邪传阳明的可能,这时进行腹诊便能起重要的鉴别作用。结果是腹部平坦,腹无胀痛,才能大胆用辛温解表,对于便秘只予润肠而不用泻热清里。第2回风湿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病人腹部轻度膨隆,这与心力衰竭病、水气停留的辨证结果相符。治疗用益气温阳利水即可,不必为腹部膨隆另加方药。第3回呼吸衰竭病人有“目中不了了”、“睛不和”、小便短赤呈血色、舌苔黄腻、痰液黄稠等里热炽盛的征象,而腹诊腹小满,按之柔软温暖。提示证属于里热炽盛,虽不属实热结聚,但腹诊无明显虚象,支持用大承气汤急下。以上3例腹诊虽然没有突出的腹诊表现,但在“四诊合参”中也起到了一定的诊断作用。第4回阑尾包块的腹诊是中医腹诊与西医腹诊的结合。从中医诊断来看,右下腹压痛,腹肌痞硬(轻度强直)与肿块,排除了寒疝(虚寒性腹痛)或蛔虫性腹痛。第16回风心病心力衰竭中医腹诊有心下痞坚(西医腹诊为肝肿大),这是瘀血、痰湿水气积聚的表现。 这个病人有下肢水肿、小便量少。但腹诊没有腹部膨隆,表示水气积聚较轻,而以痰、瘀为主。其治法用药,便与水气严重的心力衰竭有所区别。虽然用了葶苈子祛痰利水,但整个疗程还是以益气温阳补肾为主。第39回与第40回两个心力衰竭病人,中医腹诊都有心下痛硬、腹部膨隆与腹力强,这提示水气积聚严重病邪盛。再结合临床上阳气虚哀的表现,则为正虚邪盛的证候。其中一例腹诊有脐下不仁,是肾虚的一种表现。另一例虽无脐下不仁,但临床上有其它的肾阳虚衰的表现因此不能否定肾虚,只能表示肾虚严重程度较前一例病人略轻。我们的临床经验提示,腹力强较多出现于邪盛正虚的重证。这两个病人的脉象,一为弦紧带数,一为弦滑。弦脉与紧脉也多出现于邪盛正虚证候,可与腹诊的结果相互印证,有助于正确辨证。第40回还有一例风心病心力衰竭的病人,虽有心下痞硬但程度很轻,腹力不是强而是软,脉象不是弦紧而是沉细,再结合其它临床证候,可以看出与前二例心力衰竭病人有明显不同,不是正虚邪盛而是虚多邪少,所以能用膏方调治。这个病人腹诊所出现的轻微胸胁苦满,膏方中用了芍药、枳壳、陈皮、佛手等适当照顾,未予十分重视。从以上4个病例来看,心下痞坚或心下痞硬的程度是与病邪轻重有关的。第44回胆囊炎之后的功能性发热,腹力偏软,胁下无抵抗,胸胁苦满已消失,腹诊的表现为少阳病邪已解,正气已有不足的辨证提供了可靠的佐证。第l6曰风心病二尖瓣分离术后的心力衰竭,腹诊出现心下痞坚、脐下不仁、腹部轻度膨隆再加上面色黧黑,这与《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篇中的木防己汤证基本相符与己椒苈黄丸证相近,属于水气、痰湿与瘀血积聚之证。所以按此辨证用药.用木防己汤未用石膏而用黄连因正气明显不足,所以己椒苈黄丸中未用大黄。
综观以10例腹诊的临床应用,可见腹诊在中医诊断中的重要性不亚于脉诊、舌诊。为了临证方便快捷而弃之不用已濒临失传,未免可惜。
腹诊是中医传统诊断方法之一。目前临床上极少应用,基本上已被现代医学的腹部触诊所替代。为了使这一项传统诊断不至于被全部淹没我曾做了一些工作:对《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的腹诊内容加以整理,发表了《仲景腹诊初探》一文(《中医研究》l992年3月)。请日本汉方医中擅用腹诊的藤平健教授来上海中医药大学讲解、传授日本的腹诊,申报并获得批准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研课题—腹诊与中医辨证及腹诊仪的研制。在此前后也有一中医学者从事腹诊研究,毕竟人数较少,力量不大,无法改变目前临床大势。今日我已退休六载,但弘扬中医传统之心未泯,愿借本书文,从临床实用出发,简明地阐述中医腹诊的传统及其临床意义。
一、本书中应用中医腹诊的回顾
本书中有10个病例有中医腹诊的记录,这些腹诊诊断的结果对辨证论治都起了很大的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简单回顾如下:第1回大叶性肺炎病人发热已7天,临床虽有风寒湿邪所致的表证的表现,但便秘7天,是否有化热入里、邪传阳明的可能,这时进行腹诊便能起重要的鉴别作用。结果是腹部平坦,腹无胀痛,才能大胆用辛温解表,对于便秘只予润肠而不用泻热清里。第2回风湿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病人腹部轻度膨隆,这与心力衰竭病、水气停留的辨证结果相符。治疗用益气温阳利水即可,不必为腹部膨隆另加方药。第3回呼吸衰竭病人有“目中不了了”、“睛不和”、小便短赤呈血色、舌苔黄腻、痰液黄稠等里热炽盛的征象,而腹诊腹小满,按之柔软温暖。提示证属于里热炽盛,虽不属实热结聚,但腹诊无明显虚象,支持用大承气汤急下。以上3例腹诊虽然没有突出的腹诊表现,但在“四诊合参”中也起到了一定的诊断作用。第4回阑尾包块的腹诊是中医腹诊与西医腹诊的结合。从中医诊断来看,右下腹压痛,腹肌痞硬(轻度强直)与肿块,排除了寒疝(虚寒性腹痛)或蛔虫性腹痛。第16回风心病心力衰竭中医腹诊有心下痞坚(西医腹诊为肝肿大),这是瘀血、痰湿水气积聚的表现。 这个病人有下肢水肿、小便量少。但腹诊没有腹部膨隆,表示水气积聚较轻,而以痰、瘀为主。其治法用药,便与水气严重的心力衰竭有所区别。虽然用了葶苈子祛痰利水,但整个疗程还是以益气温阳补肾为主。第39回与第40回两个心力衰竭病人,中医腹诊都有心下痛硬、腹部膨隆与腹力强,这提示水气积聚严重病邪盛。再结合临床上阳气虚哀的表现,则为正虚邪盛的证候。其中一例腹诊有脐下不仁,是肾虚的一种表现。另一例虽无脐下不仁,但临床上有其它的肾阳虚衰的表现因此不能否定肾虚,只能表示肾虚严重程度较前一例病人略轻。我们的临床经验提示,腹力强较多出现于邪盛正虚的重证。这两个病人的脉象,一为弦紧带数,一为弦滑。弦脉与紧脉也多出现于邪盛正虚证候,可与腹诊的结果相互印证,有助于正确辨证。第40回还有一例风心病心力衰竭的病人,虽有心下痞硬但程度很轻,腹力不是强而是软,脉象不是弦紧而是沉细,再结合其它临床证候,可以看出与前二例心力衰竭病人有明显不同,不是正虚邪盛而是虚多邪少,所以能用膏方调治。这个病人腹诊所出现的轻微胸胁苦满,膏方中用了芍药、枳壳、陈皮、佛手等适当照顾,未予十分重视。从以上4个病例来看,心下痞坚或心下痞硬的程度是与病邪轻重有关的。第44回胆囊炎之后的功能性发热,腹力偏软,胁下无抵抗,胸胁苦满已消失,腹诊的表现为少阳病邪已解,正气已有不足的辨证提供了可靠的佐证。第l6曰风心病二尖瓣分离术后的心力衰竭,腹诊出现心下痞坚、脐下不仁、腹部轻度膨隆再加上面色黧黑,这与《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篇中的木防己汤证基本相符与己椒苈黄丸证相近,属于水气、痰湿与瘀血积聚之证。所以按此辨证用药.用木防己汤未用石膏而用黄连因正气明显不足,所以己椒苈黄丸中未用大黄。
综观以10例腹诊的临床应用,可见腹诊在中医诊断中的重要性不亚于脉诊、舌诊。为了临证方便快捷而弃之不用已濒临失传,未免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