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8/05/05
- 帖子
- 8808
- 获得点赞
- 67
- 声望
- 10
- 年龄
- 54
78.1除痰降火方
【来源】印会河,《中医内科新论》
【组成】柴胡9克,黄芩15克,半夏12克,青皮、枳壳、竹茹各9克,珍珠母50克(先下)、龙胆草、栀子各9克,夜交藤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降痰降火。
【方解】方用柴胡、黄芩、龙胆草、栀子,以清泄肝胆郁火、以安心神;半夏、竹茹清降痰热;青皮、枳壳降气而除痰火;珍珠母、夜交藤镇心肝以安神。合而用之,有除痰降火之功。
【主治】失眠(神经官能症,痰火郁结型),证见失眠乱梦、头昏昏胀而痛、心烦易怒、胁胀胃堵、白天困倦思眠,但不能睡,晚间精神倍增、连睡意全无。脉弦滑或数,舌略红、苔白腻或黄腻、便干、多思善虑。
【加减】心烦甚,加莲子3克;痰气交阻、胸闷阵烦,加胆南星、天竹黄各9克;失眠头痛甚者,加礞石30克(先下)。
【疗效】临床屡用,疗效卓著。
【附记】此方为治失眠心烦之主方,不但能治失眠,并对由失眠引起的狂躁证(即今之精神分裂症)同样有效,但须重加泄热镇肝除痰之品即可。治痰厥头痛、痰火癔病,亦均有效。
78.2卧佛汤
【来源】冉雪峰,《冉氏经验方》
【组成】酸枣仁15克(碎)、鲜生地50克,麦冬15克,石斛12克,杜仲、桑寄生、牛膝各9克,丹参15克,龟板50克(碎)、槐花米、钩藤、铁锈各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清热养阴、安神镇静。
【方解】方中以酸枣仁为君,统治失眠;生地、石斛、麦冬养阴清热利小便;杜仲、桑寄生、槐米、铁锈、钩藤安神降压;牛膝、丹参活血化瘀;龟板镇静兼养阴。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养阴、安神镇静之功。
【主治】阳亢性失眠。证见肌肉丰满,颜面潮红、眼部充血、精神烦躁、容易激动、大便干燥。一般多伴有高血压者。
【加减】若血压高者,加青木香15克;虚热上逆者,加龙胆草、黄柏各9克;胃呆少纳者,加厚朴9克,广木香6克;大便干结者,加生大黄6~9克,玄明粉9~15克。
【疗效】临床屡用、均获良效。
78.3明志汤
【来源】查玉明,《中国中医药报》
【组成】石决明、草决明各20克,远志、蝉蜕、生牡蛎、川芎各15克,菊花25克,蒺藜15克,荷叶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一日2次,饭后服。
【功用】育阴潜阳、熄风、镇志安神。
【方解】明志汤来源于医疗实践,借石决明、远志两味药之尾字而命名。明志汤能治“五志”引起的“情志”之病故名。神经官能症是功能性疾病,它包括中医的“不寐”、“郁症”、脏躁、百合病等。失眠是本病主要表现。阴阳失调、阳不入阴,是不眠主要病机。欲使阳潜入阴、阴能敛阳,达到镇志安神的目的,务必协调阴阳,使神志得安,神经失调得以改善,余证相应而解。这是本方立法之寓意,体现异病治疗精神。笔者认为在治疗上,不宜用参芪之品,因其助阳耗阴,凡归脾养心补益之类,往往不能收效。本方适用于阴虚证,若肝胆火炽、痰热内扰之实证,则不宜使用本方。方中选二决明、牡蛎、蝉蜕为主,育阴潜阳;川芎、菊花、荷叶为辅,升清提神;蒺藜辛散苦泄,以散肝经风热;远志交通心肾,心安则寐。以上9味药为基础,随证加减,施用得当,疗效甚佳。
【主治】神经官能症(失眠为主)、神经性头痛、更年期综合征。
【加减】悲伤欲哭,加百合25克,五味子10克;忧郁善虑、加菖蒲15克;失眠多梦,加夜交藤25克,焦山栀、莲心各10克;潮热少津,加丹皮10克,石斛5克;肢麻肌颤,加全蝎4.5克,天麻10克;惊而不安,加磁石25克,龙齿20克;急躁易怒,加代赭石25克;头痛,加蔓荆子、僵蚕各10克;大便稀溏,去二决明、牡蛎,加莲肉20克,山药25克;食少纳呆,加鸡内金、焦山楂各15克;恶心呕吐,加芦根25克;腹胀,加金铃子15克。
【疗效】屡用屡验,效果颇著。
78.4十一味温胆汤
【来源】徐有玲,《医方新解》
【组成】清半夏、陈皮各9克,茯苓15克,甘草、枳实各6克,竹茹12克,黄连、炙远志各6克,石菖蒲9克,夜交藤、珍珠母各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化痰清热、和胃安神。
【方解】本方由《千金方》温胆汤化裁而成。方中以温胆汤加黄连化痰清热为主,辅以远志祛痰安神;菖蒲化浊逐痰,并有抗惊厥作用;佐以夜交藤养血宁心;珍珠母平肝潜阳。综观全方,有一定的镇静、催眠作用,尤长于调整胃肠机能,故为和胃安神之剂。此外尚有抗惊、祛痰、止咳等作用。
【主治】痰热内扰、胃失和降所致失眠,或胆虚不寐。证见失眠、眩晕、惊悸、胸闷、口苦、苔腻、脉滑数等。适用于神经衰弱、癔病、精神分裂症、更年期综合征、癫痫及冠心病等,凡符合痰热内扰、胆气虚弱、胃失和降之病机,皆可选用。对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本方疗效亦佳。
【加减】临证运用,可随病随证加减。
【疗效】多年使用,治验甚多,疗效甚佳。
78.5活血眠通汤
【来源】舒盛良,《四川中医》(10)1987年
【组成】三棱、莪术、柴胡、炙甘草各10克,白芍、白术、酸枣仁各12克,当归、丹参各15克,茯苓18克,夜交藤24克,珍珠母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于午饭后及夜晚临睡前各服1次。
【功用】活血通经、疏肝解郁。
【方解】顽固性失眠一证,发病以心为主,与肝脾肾关系密切。《景岳全书》云:“痰火扰乱,心神不宁,思虑过伤,火炽痰郁而致不眠者多矣。”而日久不愈,每与瘀血内阻有关,正如《医林改错》所云:“夜晚多梦,是血瘀。”故顽固性失眠,多因心气不足、心神不宁、肝气不舒、气血运行不畅,以致气滞血瘀、上扰清窍所致。是方用三棱、莪术、当归、丹参活血化瘀;柴胡疏肝解郁;茯苓、白术、炙草健脾渗湿,以杜生痰之源;珍珠母、白芍育阴潜阳;酸枣仁、夜交滕养心安神。诸药配伍为用,共奏活血通经、疏肝解郁之功。本方标本兼顾,气血同治,心、肝、脾、肾并调,更结合辅助疗法,因而效果较为满意。
【主治】顽固性失眠,证见夜不能寐、头昏头痛、记忆力减退,伴有心慌气短、体倦乏力、饮食减少等症。每晚只能睡1~3小时。
【加减】烦躁、舌红苔黄、脉弦数者,加栀子、丹皮各10克;口燥咽干者,加沙参、麦冬各15克;心肾不交、阳虚上扰者,加交泰丸;心气、心血不足者,加黄芪、桂圆肉各12克。
【疗效】治疗112例,经治2~3周后,痊愈30例(占27%),显效45例(占40%),好转29例(占26%),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93%。
【附记】辅助措施:开导患者避免情绪激动,保持心情舒畅;睡前不吸烟、不饮酒、不喝浓茶;起居有度,按时作息,配合气功方法,加强体育锻炼;适当参加体力劳动等常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78.6琥珀合欢白芍汤
【来源】凌一揆,《中国中医药报》
【组成】琥珀0.6克(研末冲服),合欢花、白芍各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于中午饭后、临睡前各服1次。
【功用】安神解郁,养血柔肝。
【方解】思虑过甚则伤脾,脾血亏损,血虚无以养心,心虚则神不守舍;肝失条达,郁而化火、上扰心神、阴液亏耗,无以上承于心,五志之火无制,而君火更亢、阳不入阴,致使心神不安而产生失眠、多梦、神疲,舌红或淡红、脉细弱或细数诸症。方中以琥珀安五脏、定魂魄、镇惊安神,为君药;辅以合欢花安神解郁,入脾补阴,入心缓气而令五脏安和、神气舒畅;再佐以养血柔肝益脾之白芍,用其苦入心、微寒泻心火、酸入肝、收敛肝阴。全方药仅3味,但组方严谨,疗效确切,尤其以血虚阴虚型病人为佳。
【主治】失眠、神经衰弱。
【加减】肝虚有热之虚烦不眠,与酸枣仁汤合用;热病后期,热邪未尽,阴液已伤者,与黄连阿胶汤合用;心肾不足,阴虚阳亢失眠、心悸、健忘、口燥咽干,舌红无苔者,加生地、柏子仁等养心滋肾之品。
【疗效】屡用效佳。
78.7镇静安神方
【来源】王季儒,《肘后积余集》
【组成】生龙骨、生牡蛎各12克,珍珠母、石决明各30克,龙胆草10克,朱莲心6克,旋覆花、代赭石各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镇静安神。
【方解】证分虚实,实证多因肝热扰动心包所致,治宜镇静安神,故方用生龙牡、珍珠母、石决明镇肝安神;莲子心、龙胆草,一清心热、一清肝热,心肝不为热邪冲动则神自安。旋覆花、代赭石亦为平肝镇静之剂。用治精神过度紧张、忧郁暴怒所致之神经官能症,疗效颇佳。
【主治】神经官能症,证见失眠、多梦、头昏、记忆力减退、精神萎靡、烦躁、心悸、有时昏厥,或哭笑无常,或神志朦胧等证。
【加减】失眠,加首乌藤30克,五味子6克,或加黄连1克,肉桂0.3克,朱砂1克同研随药送下。黄连、肉桂可交心肾于顷刻,故能治失眠;头昏,加杭菊、白蒺藜、清半夏各10克,橘皮6克;记忆力差,加茯神10克,远志6克,石菖蒲10克;精神朦胧及烦躁、哭笑无常,加十香丹1粒、浮小麦30克,甘草5克,大枣5枚,或加百合30克;抽搐,加全蝎5克,钩藤12克;忧郁不解,加合欢花10克。
【疗效】多年使用,疗效颇著。
78.8八味安神汤
【来源】郑侨,《老中医经验汇编》第1集
【组成】熟地、山萸肉、茯神各15克,炒酸枣仁30克,琥珀12克,节菖蒲、白人参各12克,炙甘草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或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9克。每服1丸。
【功用】滋阴补肾、强志益精、镇静安神。
【方解】本方系从《小儿药证直诀》之六味地黄丸和《济生方》之归脾汤化裁而成。方用熟地、山萸肉补血滋阴、补益肝肾;茯神、炒枣仁益脾养肝、宁心安神;人参、甘草补脾益气;琥珀、菖蒲强志益精、镇静安神。诸药合用、共奏滋阴补肾、强志益精、镇静安神之功。
【主治】心肾不交之心悸症和失眠症。心悸气短、健忘失眠、怔忡、脉细弱微急无力等。
【加减】临证运用必须根据病情变化,灵活加减运用,如以心悸为主者,可加生龙骨、当归、肉苁蓉、枸杞子。
【疗效】临床屡用、疗效满意。
78.9十味甘麦大枣汤
【来源】胡肇基,《新中医》(8)1984年
【组成】怀小麦30~60克,酸枣仁10~15克,大枣10~20克,桑椹子10~15克,五味子3~10克,生牡蛎15~30克,怀山药、玉竹各10~15克,天冬、生甘草各5~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酸甘合化、养阴潜阳。
【方解】本方是由《金匮要略》之甘麦大枣汤(甘草、小麦、大枣)加味而成。方用怀小麦养心益肾、除热止渴,酸枣仁补心阴、导虚热、与小麦配用有养阴宁神之功;大枣(宜用黑枣)补脾气以助补血;紫桑椹养肝阴,配大枣补阴滋液;北五味子敛肺气;牡蛎潜肝阳,二药合用有敛阴潜阳之功;怀山药、玉竹既益脾肺二阴、又润上下之燥;天冬、生甘草既能养阴润燥,又能泻火清热。诸药合用,共奏酸甘合化、养阴潜阳之功。
【主治】由阴不济阳而引起的失眠、多梦、健忘、惊悸(心神浮越所致)、眩晕(肝阳上亢所致)。脏燥阴虚型体征而具下列症状者:①泪液、涕液、唾液偏少;②舌体偏瘦,较嫩而薄,舌质红,苔少,舌面偏干;③脉偏细、弱、数;④大便偏干、小便偏短、少、黄。
【加减】(1)心阴不足之失眠、怔忡,可加远志、磁石以安神定悸。
(2)气阴两虚之心悸、怔忡、神疲、虚汗,可加人参、麦冬,合五味子而成生脉散以养阴益气、敛汗生脉。
(3)心气失守之烦躁不安、哭笑无常,可加龙齿、朱砂、灵磁石以安神定志。
(4)肺阴不足之咳嗽、喉干或痰带血丝,可加阿胶以滋补肺阴,加款冬花、百合以润肺宁嗽。
(5)肺肾阴虚之咳嗽、潮热,或低热不退,可加百合、麦冬以润肺生津,加玄参、生地以滋阴清热;低热不退,或潮热明显的,可加青蒿、鳖甲、地骨皮以养阴退热。
(6)脾(胃)阴不足之口干舌燥、饥不欲食,可加沙参、麦冬、石斛以滋养胃阴。
(7)肝阴不足之烦躁不安、失眠、多梦,可加生龙骨、灵磁石、柏子仁以平肝安神。
(8)肝阴不足、不能养目之眼目昏花,可加枸杞、菊花、石决明以养肝明目。
(9)肝血不足、血虚生风之身痒、皮肤感觉异常者,可加当归、芍药以养肝血,加僵蚕、蝉蜕以祛风止痒。
(10)肝阴不足、肝风内动而惊痫抽搐者,可加龟板、鳖甲以育阴潜阳,镇痉熄风。
⑾肝肾不足之阴虚眩晕,可加旱莲草、女贞子以补益肝肾。
(12)阴虚阳亢之头晕、头痛、头胀,可加天麻、钩藤以平肝;加珍珠母、灵磁石以潜阳。
(13)肾阴不足之咽干、口渴,可以本方送服六味地黄丸以滋补肾阴。
(14)阴虚火旺之潮热、颧红,可加黄柏、知母、熟地、龟板以滋阴降火。
(15)心肾不安之心烦不眠,可加黄连、阿胶以交通心肾。
(16)心神不宁之心慌、多梦,可加?NB021?砂、磁石镇惊安神。
(17)肝气郁滞、胁痛明显者,加延胡索、川楝子疏肝理气止痛。
(18)胸中气机阻滞之胸闷隐痛,可加丝瓜络、郁金以通络止痛。
(19)脾胃虚弱、食少乏力者,可加茯苓、扁豆以健脾和胃。
(20)肾虚封藏失职,小便频数量多、尿如脂膏者,可加覆盆子、益智仁、酸五味子以补肾固精缩泉。
(21)肝肾亏虚,腰腿酸软者,可加杜仲、牛膝、川续断,狗脊以补肝肾,壮腰膝。
(22)虚火炽盛,迫血妄行之月经先期量多,可加地榆炭、蒲黄、炒阿胶以凉血止血。
【疗效】经长期临床运用,治验甚多、疗效卓著。
【附记】胡老常以此方加减,用治神经衰弱、慢性肝炎、肺结核、高血压病、糖尿病以及传染病后期等表现为阴液不足者。颇获疗效。凡脾阳不振、大便稀烂及胃酸过多唾液较盛的患者,则非本方所宜。
78.10交阴安神汤
【来源】程爵棠,《临床验方集》
【组成】何首乌、夜交藤、珍珠母各15克,丹参、茯苓、合欢花、酸枣仁、生龙骨、生牡蛎各9克,柴胡、五味子各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中午饭后及临睡前各服1次。
【功用】滋阴潜阳、养血安神。
【方解】明·张景岳云:“不寐虽病不一,然惟知邪、正二字则尽之矣。盖寐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不安则不寐。其所以不安者,一由邪气之扰,一由营气之不足耳。有邪者多实证,无邪者多虚证。”《临证指南》云:“不寐故非一种,总是阳不交阴所致。”由此说明,失眠之病,原因虽多,总由心神失养,阴不潜阳,或邪之所扰而致阳不交阴所致。治宜滋阴潜阳、养血安神以治其本,或随证佐入一二味清热化痰之品以治其标。标本同治,重在其本。方中君以何首乌、丹参养血安神;臣以生龙牡,养阴潜阳、镇静安神,且牡蛎又有清热化痰之功;珍珠母降心火以安神,清肝热以潜阳;夜交藤善补肝肾之不足,尤能协调阴阳,对阴阳不交之失眠尤宜;合欢花养五脏、宁心神;酸枣仁善补心肝血虚以安神定志;佐以柴胡疏肝泄热;茯苓利水宁心;使以五味子养心益气,又能收敛心气。诸药合用,共奏滋阴潜阳、养血安神之功。使之阴充阳潜,邪志神安,诸症自解。
【主治】失眠(神经官能症)。证见彻夜不眠,或时而惊醒,醒后难入睡,或似睡非睡,或乱梦伤神,或白天困倦,欲睡不能,晚间则精神倍增,全无睡意;或伴有头晕目眩,善疑忌、多妄想,心悸而惊,或头胀、心烦、易怒,或腰酸腿软、心烦不宁,或气短乏力。脉细数或弦数,舌红少苔,或白腻或黄腻。
【加减】临床所见,失眠由营气不足者居多。然由邪气扰心者亦复不少,临证贵在加减化裁。盖本病以虚为本、实为标,在标在本,各有偏重。若因其他因素而致失眠者,只要执本方而随证加减即可。若偏心肝血虚者,本方去龙牡、加当归、白芍各9克,并重用首乌、丹参、夜交藤以养心柔肝;偏肝肾阴虚者,去龙牡或减轻用量,加生熟地、麦冬、枸杞子各9克滋补肝肾;兼痰火扰心者,去龙牡、丹参、何首乌、酸枣仁、五味子,加龙胆草15克,黄芩、黑山栀、竹茹、夏枯草各9克,青皮6克以消痰降火;兼湿痰中阻者,去龙牡、丹参、五味子,加法半夏、陈皮、枳实、竹茹、远志各9克,并重用茯苓以温化痰饮;阴虚火旺者,去龙牡、丹参、五味子、枣仁,加元参、生地各15克,知母、黄柏各9克以滋阴降火;兼气虚者,加党参、黄芪各9~15克;兼气血双亏者,本方合八珍汤加减;兼中气不足者,本方合补中益气汤加减;受惊吓所致者,加琥珀5克(研末分冲);大便秘结者,加大黄9克,麻仁15克。
【疗效】总结1970~1980年用本方加减治疗失眠250例资料,病程在3个月~3年,年龄均在35岁以上。疗程连用药10~30天之间,结果痊愈205例,显效30例,有效15例。总有效率达100%。其中痊愈率为82%。说明本方能经得住重复验证、疗效确切。
【附记】本方为程氏祖传秘方。治疗期间,应忌烟酒,不喝浓茶,忌辛辣食物。注意移情易性、少思虑,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78.11复方酸枣仁汤
【来源】李庆民,《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
【组成】炒枣仁18~19克,生石决明18~60克,何首乌12克,生菟丝子18~30克,醋香附12克,枸杞子9克,当归身9~15克,山药12~18克,白术9~15克,天竹黄6~12克,白芍4~8克,桑椹子12~18克,合欢皮12~18克,琥珀0.9~3克(研冲)、炙甘草6克。
【用法】水煎两次,早晚分服,每日1剂。
【功用】补肝益肾、健脾和胃、镇静安神。
【主治】神经衰弱、头晕头痛、失眠多梦、口干心烦、惊悸盗汗、腰酸腿软、脘胀食少、记忆力减退、脑力不集中、工作能力下降。
【加减】烦躁,加栀子、豆豉;眩晕,加天麻、磁石;头昏不清,加菖蒲、菊花、桑叶;头疼,加白芷、蔓荆子、川芎;耳鸣,加蝉衣、磁石、朱砂;腰疼,加杜仲、狗脊;恶心呕吐,加生姜、竹茹、半夏(夏季用藿香、香薷)、灶心土;纳呆,加鸡内金、砂仁;腹胀,加煨草果、枳壳、厚朴;心悸,加朱砂(水飞)、远志;惊惧筋惕肉瞤,加双钩、天竹黄;多梦,加龙牙、夜交藤、去首乌;自汗,加黄芪、麻黄根、浮小麦、防风;气短倦意,加党参、黄芪;面唇少华削瘦,加阿胶、胎盘;尿频,加覆盆子,益智仁、桑螵蛸:遗精,加金樱子、芡实;阳痿,加寸云、阳起石、淫羊霍、附子、羊睾丸、麻黄(少量)。
【疗效】屡用效佳。
78.12除痰安寐汤
【来源】印会河,《中国中医药报》
【组成】北柴胡、枳实各10克,制南星6克,珍珠母60克(先煎)、青礞石30克(先煎)、合欢皮15克,夜交藤、葛根各30克。
【用法】每日1剂,方中珍珠母、青礞石二药、须先放入水中煎沸半小时,然后纳入其余诸药。因此二味为介类及矿物药,非久煎不能奏效。余可按常法煎取浓汁约150毫升,煎两次,分两次服用,距离吃饭约1小时,前后均可。
【功用】祛痰镇静,解郁舒肝,安神除烦。
【方解】失眠多梦一症,根据旧说认为是神魂不安所致。而神魂不安,则主要责之于心(藏神)、肝(藏魂)火盛、蒸湿生痰、痰火交郁,故而发生心烦不寐,或寐则乱梦纷纭,大脑基本上得不到休息,经常处于疲劳状态。本方系多方精组而成,上可以溯源于《内经·素问》之半夏稀米汤;下又能至现代实验室。因今人实践证明,中医除痰药多有镇静作用;同时可以归功于许学士的“珍珠母丸”,因本方重用珍珠母。本方系得自祖传,由先父秉忠公传我,而我又屡经更易,始具今日之规模。方中重用珍珠母镇静潜阳;礞石化老痰,通便下;柴胡疏肝解郁、配枯芩清泄肝热;清半夏、青皮、胆南星燥湿化痰;枳实助柴胡理气解郁;竹茹清热和胃;龙胆草、栀子清肝泻火;合欢皮、夜交藤养血宁心;葛根解肌祛邪。诸药配伍为用,共奏祛痰镇静,解郁舒肝,安神除烦之功。
【主治】由七情六郁而引起的:失眠烦躁、乱梦、头痛昏晕、多愁善感、疑虑妄想、惊悸夜游、无端善怒,悲啼涕泣以及幻睡等症,即现代医学所称神经官能症及癔病
【加减】头痛甚,中医称为痰厥头痛者,加钩藤30克,菊花10克,白蒺藜15克,赤芍30克,以舒挛镇痛;大便干结者,加瓜蒌仁12克,生大黄6克,以润肠通便;抽搐动风者,加羚羊角面1克(分冲),以清肝熄风;狂言乱语、躁动不宁、幻视幻听者,则其病已由量变到质变,属于癫狂之症,所谓“精神分裂症”之类,本方须加菖蒲10克,远志6克,以豁痰开窍。外加“礞石滚痰丸”6~9克,上午1次服下,下午可得泻下二、三次不等。慎不可睡前服用此丸,因为此药起作用时,可见腹痛泻下,影响睡眠,反滋病变。
【疗效】多年使用,治验甚多,疗效尚属满意。
78.13百麦安神汤
【来源】路志正,《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百合、淮小麦各30克,莲肉、夜交藤各15克,大枣10克,甘草6克。
【用法】每日1剂,上药以冷水浸泡半小时,加水至500毫升,煮沸20分钟,滤汁存入暖瓶内,不计次数,作饮料服用。
【功用】益气养阴、清热安神。
【方解】神经衰弱及神经官能症的发生,主要因思虑过度、心阴暗耗;或久病不愈、阴血耗伤;或劳心伤脾、气血两亏,致使心失所养,心神不安,其病变部位主要在心,不时可涉及肺、脾、肝三脏。本症不是脏腑形体的实质病变,而属功能失常,临床以虚多邪少者多见,且一般病程较长,故治疗上不能孟浪从事,急于求成。如因其虚而用重剂滋补,不但药过病所,且可引起诸如胸闷脘痞、腹胀纳呆等不良反应;如因其有邪而攻之,亦会进一步损伤正气,加重病情。所以必须从虚多邪少、功能失常这一点着眼,缓缓为之,以清淡、轻灵、活泼、流动之品,斡旋其病机,调整其功能,补虚而不助邪,祛邪而不伤正。故取《金匮要略》甘麦大枣汤与百合汤之义,再加莲肉、夜交藤。方中以淮小麦、甘草、大枣益心脾之气;以莲肉、百合、大枣养血和营;以百合微寒之性,清内蕴之虚热;且淮小麦、百合、莲肉、夜交藤、大枣诸药均有安神定志的作用。诸药合用,共奏养心阴、益心气、清虚热、缓诸急、安神定志之功。
【主治】神经衰弱、神经官能症,以神志不宁、心烦急躁、悲伤欲哭、失眠多梦、善惊易怒、心悸气短、多汗、时欲太息、舌淡红或嫩红、脉细弱或细数无力为主症,中医辨证属心阴不足,虚热内扰,或气阴两虚、心神失养者。
【加减】兼气郁者,加合欢花30克;兼痰浊者,加竹茹9克,生姜6克;兼湿邪阻滞者,加藿梗、荷梗各10克。
【疗效】临床屡用,疗效颇佳。
【附记】又本方治脏躁(更年期综合征),效果亦佳。
78.14潜阳宁神汤
【来源】张琪,《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夜交藤30克,熟枣仁20克,远志15克,柏子仁20克,茯苓15克,生地黄、玄参各20克,生牡蛎25克(先煎)、生赭石30克(研包、先煎)、川黄连10克,生龙骨20克(先煎)。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滋阴潜阳、清热宁心、益智安神。
【方解】不寐一病,临床颇为多见。《内经》谓:“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临床观察不寐多由五志过极,心阴暗耗,心阳亢奋所致。本方用黄连以清心火;生地黄、玄参滋阴潜阳,更用龙牡、赭石以潜降阳气、使阳入于阴。然此病日久、思虑过度、暗耗心阴,故再用远志、柏子仁、酸枣仁、夜交藤养心安神。不寐常见初睡之时忽然跳跃,似惊而醒,有似心虚胆怯而实非,乃阳亢阴亏、初入之时交合浅而脱离快,自然阴阳不能相济而复醒。因此,除滋阴潜阳外,必须用黄连以直折心火,从而达到泻南补北,心肾相交,阴平阳秘之目的。
【主治】心烦不寐、惊悸怔忡、口舌干燥、头晕耳鸣、手足烦热,舌红苔薄,脉象滑或弦数。
【加减】若阴亏甚,舌红少苔,或无苔者,可加麦冬15克,百合20克,五味子10克;情怀抑郁、烦躁易怒者,可加合欢花、柴胡各15克,以解郁安神;兼大便秘者多为胃家郁热,所谓“胃不和则卧不安”,可加小量大黄,以泻热和胃。
【疗效】屡用效佳,一般服10剂见效,15~30剂可愈。
78.15养阴健脑汤
【来源】刘绍安,《益智健脑效验方精选》
【组成】炒黄柏、全当归、炒知母各10克,杭白芍、朱茯神、炙龟板各20克,炒川连5克,朱生地、朱麦冬、龙骨(先煎)、牡蛎(先煎)、炒枣仁、枸杞子各30克,明天麻15克。
【用法】每日1剂,方中龙骨、牡蛎加水煎30分钟,然后加入余药同煎取汁,连煎2次,然后将二次药汁混合,分2次温服。
【功用】养阴健脑。
【方解】头痛、头晕、头胀、耳鸣、脑鸣、失眠或嗜睡,心悸健忘属现代医学之神经官能症范畴。起因多由社会、家庭、工作学习等出现问题,本人心胸狭窄,用心用脑过度、精神情志失调刺激有关。多因情绪不遂,久郁化火,肝肾之阴耗损,肝阳偏亢,故出现头痛、脑胀、耳鸣脑鸣、记忆力减退等症。又因肝肾同源,心肾相交的关系,常致使阴亏于下,相火炎上,水不升、火不降,形成心肾不交,故心神不宁、心悸胆怯、失眠多梦、心烦易怒、盗汗梦交、口干喜饮,舌红而干、苔薄黄,溲短便燥,脉细数或弦数,血压偏高之象。
本方取生地、龟板、知母、白芍、麦冬,枸杞子滋水补阴以抑阴火之浮游;川黄连、黄柏清心降火;龙骨、牡蛎微寒潜镇;朱砂、酸枣仁,一以镇心、一以养心,同奏安神之效;明天麻熄风定惊;当归养血、茯神安神;合用对阴亏而见健忘头痛者颇为适宜。
【主治】头痛脑胀、耳鸣、记忆力减退、健忘失眠、口干喜饮、舌红少津、脉细数或弦数、血压偏高之肝肾阴虚型病症,即西医所称的神经官能症。
【疗效】屡用屡验、效佳。
78.16益心定志汤
【来源】言庚孚,《千家妙方·上册》
【组成】当归身10克,白檀香、北五味各5克,细砂仁3克,酸枣仁、炙远志、玉桔梗各6克,煅牡蛎(先煎)、紫丹参各12克。
【用法】每日1剂,方中牡蛎加水先煎15~30分钟,然后纳诸药同煎。水煎两次,二汁混合,分2次温服,其中1次在临睡前服之。
【功用】和血通阳、补益心气,育养心神、宁神定志。
【方解】神经官能症在祖国医学中属不寐等范畴,不寐在《内经》中早已论述甚详。经云:“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也。”阴跷主目瞑,凡心阴不足,虚火上犯则阳跷盛,即发生不寐,治疗当侧重养心阴,故选用枣仁、五味、远志等养心药则较合理。但治疗重点也不完全是心阴,而在于通心阳,患者有明显心气不足,气血流行不畅之症状。心气与心血,心阴与心阳,当以心气、心阳为重点,和血以通心阳。方中丹参和血而养血;檀香、砂仁芳香开窍通阳气;桔梗升提引药入心经;牡蛎重镇,使浮越之阳入于阴,使阴平阳秘而取效。
【主治】神经官能症,证属气阴两虚者。
【疗效】多年应用,效验颇著。
【附记】本方为余医治心悸不眠的常用方,经临床反复使用,效果满意。不寐之症类型不下十余种,故临证之时,当仔细辨认,实证宜治邪,如水病不寐、痰盛不寐、咳逆不寐、胃不和不寐、六经致病不寐等,分而治之。虚证当益损,在心、在肝、在脾、在胃、在气、在血,须辨证投药,方可收到功效。
凡阴虚火旺者忌用此方。
78.17丹参枣仁汤
【来源】董建华,《益智健脑效验方精选》
【组成】丹参、生龙骨(先煎)、生牡蛎(先煎),夜交藤、合欢皮各15克,炒枣仁、柏子仁各10克。
【用法】每日1剂,先用水将方中生龙骨、生牡蛎和其他药物分别浸泡30分钟,再先煎生龙骨、生牡蛎30分钟,然后纳入诸药再煎,取汁250毫升,再加水煎取150~200毫升,两次煎出药液共300~450毫升左右,混合分2次温服,其中临睡前服1次。
【功用】补心阴、养肝血、清虚火、安心神。
【方解】失眠多与心肝肾有关。心藏神,赖肝血以养,需肾水以滋。肾藏精,肾虚则不能上济于心,则心火独亢;或五志过极,心火内炽,不能下交于肾,心肾失交,心火亢盛,热拢神明、神志不宁,因而不眠。若情志所伤,肝失条达,郁而化火,火动扰心,神不安宁,亦致失眠。临床上需根据脉证,审因论治。本方运用于心肝火旺,心肾不交的失眠健忘。方中丹参入血,既养心肝之血,又凉血分之热,从而起到安神作用,为本方主药;炒枣仁养肝血,柏子仁补心阴,以助补养之力;生龙骨、生牡蛎镇静,以增安神之功;夜交藤清虚火,安心神;合欢皮化痰浊,宁心神。诸药合用,共奏补心养肝、安神益智之功。
【主治】失眠、心烦不眠、难以入睡、睡即多梦、不耐思考、记忆力减退、口苦咽干,舌红苔黄、脉细弦数。
【加减】眼眶发黑,加生熟地或女贞子;若虚烦性急,加山栀、白芍;若难以入睡,心苦舌尖红痛,加黄连或木通少许;若头晕目赤,加珍珠母;痰多可加茯神、菖蒲;胸胁闷胀、叹息,加郁金、香附;大便不通,加枳壳、槟榔、瓜蒌;时有燥热,面红或眩晕耳鸣,加龟板、磁石、石决明;五心烦热,加功劳叶、地骨皮、知母。
【疗效】多年使用,效果满意。一般5~7剂见效,10~20剂可愈。若能灵活加减,切中病机,其效必著。
【附记】凡气虚阳虚者及因邪实内扰者慎用此方。
78.18百合安眠汤
【来源】吴威仪,《益智健脑效验方精选》
【组成】百合、制首乌、龟板(先煎)各24克,龙骨(先煎)、熟地黄、生黄芪各15克,炒枣仁12克,柏子仁、当归、远志、冬葵子各10克,五味子、陈皮各6克。
【用法】每日1剂,上药取龙骨、龟板加水适量,文火煎,与此同时将余药加水适量浸泡之。10分钟后,将余药连同所浸之水一并倒入药罐内,煎20分钟后,倒出药汁,再加水煎取第2次药汁,然后,将2次药汁混合,分2次服下,其中临睡前服1次。
【功用】滋阴清热,交通心肾。
【主治】神经衰弱,症见劳倦内伤,肾阴亏虚,水火不济,心肾不交者。
【疗效】临床屡用,多能在短时期内收到良效。
【附记】凡脾虚纳差,大便溏薄者慎用此方。
78.19紫灵汤
【来源】赵棻,《益智健脑效验方精选》
【组成】紫石英(先煎)、灵磁石(先煎)、谷芽、麦芽各30克,菟丝子、枸杞子、淮山药各15克,党参12克,茯苓10克,甘草3克。
【用法】每日1剂,方中紫石英、灵磁石先煎30分钟,然后加入浸泡30分钟的余药同煎,沸后10分钟,即可取汁,药渣再兑水,煎20~30分钟,取液去渣。将2次煎出的药汁混合,于饭后2小时许温服,日服2~3次。
【功用】健脾补肾,益阴安神。
【方解】失眠病因多端,临床兼证各异,固而需根据不同证型及不同兼症,选取不同方药,辨证施治。本方适用于阴虚阳亢型者,故方用磁石、紫石英一寒一温,以摄元阳,益阴安神;菟丝子、枸杞子助磁石补肾益阴,以潜元阳;党参、茯苓、甘草补中健脾益气;加谷芽、麦芽以助消化,同时还有防金石药伤胃之功。诸药合用,共奏健脾补肾、益阴安神之效。
【主治】因阴虚阳亢所致之失眠、头晕目眩、耳鸣,甚则耳聋、肢倦神疲、纳呆,舌淡,脉弱者。
【加减】眩晕者,加制首乌15克,菊花炭6克;晕厥、血压偏低者,党参改生晒参9克或西洋参6克,加山萸肉6克;失眠严重者,加酸枣仁24克,金蝉花3对(六朵),朱砂1克(分冲)、夜交藤15克;心悸严重者,加丹参15克,赤芍9克;耳鸣严重者,加石菖蒲3克,五味子9克。
【疗效】多年使用,效果甚佳。一般3~5剂见效,15~30剂可愈。
78.20补心安神膏
【来源】赵绍琴,《益智健脑效验方精选》
【组成】黄芪、沙参、生地、当归、旱莲草、金樱子、五味子、焦麦芽、鸡内金,桑椹、赤芍、白芍、川芎各60克,黄芩20克,川黄连10克,远志肉、阿胶、女贞子各30克,生牡蛎、珍珠母各80克,鲜葡萄2500克,鲜苹果4000克,蜂蜜150克,冰糖60克。
【用法】将前20味药除阿胶外,共入锅中,煎煮4小时,去净药渣,置文火上浓缩,加鲜葡萄和鲜苹果、再煎,再去药渣,加入蜂蜜与冰糖,徐徐收膏。同时将阿胶溶化于膏内,以滴水成珠为度,贮于瓶中备用。每日早晚各服1次,每取1匙,开水化服。
【功用】健脑安神,养血宁心。
【方解】方中黄芪健脾益气;女贞子、旱莲草、金樱子、桑椹子、五味子滋补肝肾,以达补心阴之效,此即虚则补其母;当归、赤白芍、川芎、阿胶养血;生牡蛎、珍珠母重镇安神;沙参、生地、鲜葡萄、鲜苹果、蜂蜜生津增液,以润大肠;老年血虚便秘之人,尤为适宜;胃不和则卧不安,故在大量滋补药中加入焦麦芽、鸡内金、远志、黄芩、黄连,一则可防补药滋腻碍胃,二则可消胃中积滞,疏理肠腑,诸药合用,共奏健脾安神、养血宁心之功效。
【主治】劳倦思虑不过,心脾两虚的失眠证,或伴见脾虚气滞,而见心悸健忘、肢倦神疲、纳食欠佳、面色少华、大便秘结,舌淡,脉细弱者。
【加减】如素有肺虚、燥热咳嗽,或血虚便结者,加川贝母、麦冬、玉竹各30克;痔疮、便血者,加丹参、干荷叶各30克,炒地榆、炒槐花各60克;燥热干咳、舌瘦干红者、加款冬花、桑白皮、地骨皮各60克,紫菀30克。
【疗效】屡用屡验,效果甚著。多1料即愈。
【附记】如遇感冒及其他疾病发生,应立即停服此膏,以免留邪。待新疾(如感冒等)愈后可再服此膏。
78.21安神煎
【来源】徐景藩,《益智健脑效验方精选》
【组成】炒陈皮、莲子心、胆南星、石菖蒲各6克,郁金10克,朱茯神、酸枣仁各15克,龙齿20克,炙甘草5克,麦芽30克,大枣10枚,黄金首饰6~10克。
【用法】每日1剂,方中黄金首饰穿线,缚紧,置砂锅内,加水1000毫升,煮沸后文火续煎1小时。其余诸药放入水中搅拌、浸泡、文火煎煮,沸后再煎20分钟,水量少时可略加。煎成200毫升,临睡前温服。服药后,以温热水洗脚后就寝。
【功用】燥湿化痰,清心安神。
【方解】木方所治病证,属于精神紧张,心情不愉快所致。气郁不舒,影响脾气之运化,聚湿生痰;或因气郁化火,煎熬津液,亦可生痰。明代戴思恭说:有痰在胆经,神不归舍,亦令不寐,化痰理气为治疗本病的第一要义。故方用陈皮、半夏、朱茯神、甘草,取二陈汤之义,燥湿化痰,同时朱茯神还有宁心安神之功;加胆星增强化痰的作用,并能清热;石菖蒲、郁金、莲子心清心化痰解郁,现代药理研究证实,石菖蒲镇静作用;龙齿镇心安神;酸枣仁宁心安神;麦芽健脾和胃消食;另以金器置药中,煎煮其义在于取其微量元素,需用真金。诸药合用,有燥湿化痰、清心定神之功。
【主治】痰湿内停、失眠、健忘、头昏脑胀、胸闷不舒、不思进食者。
【加减】如舌质红、口干者,去陈皮,加天冬、麦冬、何首乌各12克。
【疗效】多年使用,治验甚多,疗效甚佳。
【附记】内无痰湿者慎用。
78.22高枕无忧丹
【来源】任达然,《益智健脑效验方精选》
【组成】生地、酸枣仁、阿胶、知母、茯神各60克,鸡子黄4枚,琥珀末、黄连,甘草各10克,川芎4.5克,远志45克,猪心血,炼蜜适量。
【用法】上药共研极细末,以猪心血和之,加炼蜜适量,制为丸,朱砂为衣,每丸1.5克。或以上剂量的1/5~1/4水煎服。每晚临睡前2小时服3~4丸,以灯芯汤送下。如作汤剂,则每日1剂,日服2次,下午3~4小时服头煎,晚间临睡前服第二煎。
【功用】滋阴清心,宁心安神。
【方解】本方由酸枣仁汤与黄连阿胶汤加减而成。方中酸枣仁养肝血、宁心神;配以川芎疏肝理气,一收一散,相反相成;更以知母、黄连清热除烦,制川芎之辛燥;生地、阿胶、鸡子黄滋阴,使亢阳有所附;茯苓、茯神、远志宁心安神;磁石、琥珀镇心安神;猪心血和药,取“心者入心”之义,为诸药之引。诸药合用,具有滋阴清热、镇心安神之效。
【主治】虚劳虚烦不得眠,虚阳困扰中宫,心火炎而神不足,而见心烦不寐,头晕,耳鸣,健忘,五心烦热,舌红,脉细数者。
【疗效】临床屡用,效果甚佳,一般服15~25剂即效或痊愈。
【附记】湿热内蕴者忌用。
78.23挹神汤
【来源】焦树德,《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生石决明20~45克(先煎),生龙牡各15~30克(先煎),生地12~18克,生白芍10~15克,炒黄芩10克,茯神(苓)15克,香附10克,远志9~12克,炒枣仁1220克,白蒺藜9~12克,合欢花6克,夜交藤1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3次。
【功用】养阴柔肝,潜阳安神。
【方解】本方中以生石决明、生牡蛎咸凉清热,益肝阴,潜肝阳,收浮越之正气,为主药;生地、白芍补益真阴,滋水涵木,凉血生血,柔肝安脾,为辅药;首乌藤滋益肝肾,交合阴阳;合欢花解郁安神;酸枣仁养肝助阴,宁心敛汗而安神;远志肉交通心肾;白蒺藜,散肝郁,祛肝风,共为佐药;香附为阴中快气药,引血药至气分,增强诸药活力,兼能理气解郁;黄芩泻肝胆火,益阴退阳,共为使药。诸药合用,共达养阴柔肝,潜阳安神,交通心肾之功。
【主治】头痛、头晕、急躁易怒、失眠健忘、心悸不宁,阵阵轰热,心烦汗出,情绪不稳,精神不振,悒悒不乐,遗精滑精,腰酸腿软,不耐作劳,舌苔薄白,脉生弦等(证属肝肾阴虚,肝阳亢旺型)。可用于神经衰弱,癔病,更年期综合征,忧郁症等出现上述证候者。
【加减】肝血虚者,加当归、阿胶(烊化)各6~9克;急躁易怒者加生赭石、灵磁石(均先煎)各20~30克,白蒺藜10克;头晕明显者,加泽泻30克,钩藤20~30克;悒悒不乐,精神不振者,加厚朴花10克,玫瑰花5克,佛手片6克,加重合欢花之量;肝火旺,口苦口渴、舌红、目赤、多怒、大便干结者,加龙胆草6克,芦荟1~2克,青黛6克(布包),木通5克,并加重生地,黄芩的用量;肝肾阴虚,梦遗失精者,加山萸肉6~9克,天门冬10克,玄参15克,泽泻12克,金樱子10克;心火旺而失眠多梦者,加川连6克,竹叶、莲心各3克,小草10克;心血不足而心悸不宁者,加麦冬10克,丹参12~15克,柏子仁10克;心脾不足,消化不良,四肢倦怠,大便溏软者,加炒白术10克,芡实12克,龙眼肉10克,茯苓改为30克;大便溏泄者,去生地加肉豆蔻10克,车前子12~15克(布包);心肾不交者,加灵磁石20~30克(先煎),磁朱丸(布包煎)6克,交泰丸(川黄连、肉桂)6克同煎;心肝血虚,神魂不宁而失眠严重者,加生赭石15~20克(先煎),改炒枣仁30克(先煎),白芍15克,加重生牡蛎用量。等等。
【疗效】治疗神经衰弱(阴虚阳旺型)48例,收到了显著效果。并经随访观察,治愈者8例,基本痊愈5例,显效16例有效16例,无效3例。用治妇女更年期综合征,亦每收到极其满意的效果。
【来源】印会河,《中医内科新论》
【组成】柴胡9克,黄芩15克,半夏12克,青皮、枳壳、竹茹各9克,珍珠母50克(先下)、龙胆草、栀子各9克,夜交藤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降痰降火。
【方解】方用柴胡、黄芩、龙胆草、栀子,以清泄肝胆郁火、以安心神;半夏、竹茹清降痰热;青皮、枳壳降气而除痰火;珍珠母、夜交藤镇心肝以安神。合而用之,有除痰降火之功。
【主治】失眠(神经官能症,痰火郁结型),证见失眠乱梦、头昏昏胀而痛、心烦易怒、胁胀胃堵、白天困倦思眠,但不能睡,晚间精神倍增、连睡意全无。脉弦滑或数,舌略红、苔白腻或黄腻、便干、多思善虑。
【加减】心烦甚,加莲子3克;痰气交阻、胸闷阵烦,加胆南星、天竹黄各9克;失眠头痛甚者,加礞石30克(先下)。
【疗效】临床屡用,疗效卓著。
【附记】此方为治失眠心烦之主方,不但能治失眠,并对由失眠引起的狂躁证(即今之精神分裂症)同样有效,但须重加泄热镇肝除痰之品即可。治痰厥头痛、痰火癔病,亦均有效。
78.2卧佛汤
【来源】冉雪峰,《冉氏经验方》
【组成】酸枣仁15克(碎)、鲜生地50克,麦冬15克,石斛12克,杜仲、桑寄生、牛膝各9克,丹参15克,龟板50克(碎)、槐花米、钩藤、铁锈各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清热养阴、安神镇静。
【方解】方中以酸枣仁为君,统治失眠;生地、石斛、麦冬养阴清热利小便;杜仲、桑寄生、槐米、铁锈、钩藤安神降压;牛膝、丹参活血化瘀;龟板镇静兼养阴。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养阴、安神镇静之功。
【主治】阳亢性失眠。证见肌肉丰满,颜面潮红、眼部充血、精神烦躁、容易激动、大便干燥。一般多伴有高血压者。
【加减】若血压高者,加青木香15克;虚热上逆者,加龙胆草、黄柏各9克;胃呆少纳者,加厚朴9克,广木香6克;大便干结者,加生大黄6~9克,玄明粉9~15克。
【疗效】临床屡用、均获良效。
78.3明志汤
【来源】查玉明,《中国中医药报》
【组成】石决明、草决明各20克,远志、蝉蜕、生牡蛎、川芎各15克,菊花25克,蒺藜15克,荷叶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一日2次,饭后服。
【功用】育阴潜阳、熄风、镇志安神。
【方解】明志汤来源于医疗实践,借石决明、远志两味药之尾字而命名。明志汤能治“五志”引起的“情志”之病故名。神经官能症是功能性疾病,它包括中医的“不寐”、“郁症”、脏躁、百合病等。失眠是本病主要表现。阴阳失调、阳不入阴,是不眠主要病机。欲使阳潜入阴、阴能敛阳,达到镇志安神的目的,务必协调阴阳,使神志得安,神经失调得以改善,余证相应而解。这是本方立法之寓意,体现异病治疗精神。笔者认为在治疗上,不宜用参芪之品,因其助阳耗阴,凡归脾养心补益之类,往往不能收效。本方适用于阴虚证,若肝胆火炽、痰热内扰之实证,则不宜使用本方。方中选二决明、牡蛎、蝉蜕为主,育阴潜阳;川芎、菊花、荷叶为辅,升清提神;蒺藜辛散苦泄,以散肝经风热;远志交通心肾,心安则寐。以上9味药为基础,随证加减,施用得当,疗效甚佳。
【主治】神经官能症(失眠为主)、神经性头痛、更年期综合征。
【加减】悲伤欲哭,加百合25克,五味子10克;忧郁善虑、加菖蒲15克;失眠多梦,加夜交藤25克,焦山栀、莲心各10克;潮热少津,加丹皮10克,石斛5克;肢麻肌颤,加全蝎4.5克,天麻10克;惊而不安,加磁石25克,龙齿20克;急躁易怒,加代赭石25克;头痛,加蔓荆子、僵蚕各10克;大便稀溏,去二决明、牡蛎,加莲肉20克,山药25克;食少纳呆,加鸡内金、焦山楂各15克;恶心呕吐,加芦根25克;腹胀,加金铃子15克。
【疗效】屡用屡验,效果颇著。
78.4十一味温胆汤
【来源】徐有玲,《医方新解》
【组成】清半夏、陈皮各9克,茯苓15克,甘草、枳实各6克,竹茹12克,黄连、炙远志各6克,石菖蒲9克,夜交藤、珍珠母各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化痰清热、和胃安神。
【方解】本方由《千金方》温胆汤化裁而成。方中以温胆汤加黄连化痰清热为主,辅以远志祛痰安神;菖蒲化浊逐痰,并有抗惊厥作用;佐以夜交藤养血宁心;珍珠母平肝潜阳。综观全方,有一定的镇静、催眠作用,尤长于调整胃肠机能,故为和胃安神之剂。此外尚有抗惊、祛痰、止咳等作用。
【主治】痰热内扰、胃失和降所致失眠,或胆虚不寐。证见失眠、眩晕、惊悸、胸闷、口苦、苔腻、脉滑数等。适用于神经衰弱、癔病、精神分裂症、更年期综合征、癫痫及冠心病等,凡符合痰热内扰、胆气虚弱、胃失和降之病机,皆可选用。对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本方疗效亦佳。
【加减】临证运用,可随病随证加减。
【疗效】多年使用,治验甚多,疗效甚佳。
78.5活血眠通汤
【来源】舒盛良,《四川中医》(10)1987年
【组成】三棱、莪术、柴胡、炙甘草各10克,白芍、白术、酸枣仁各12克,当归、丹参各15克,茯苓18克,夜交藤24克,珍珠母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于午饭后及夜晚临睡前各服1次。
【功用】活血通经、疏肝解郁。
【方解】顽固性失眠一证,发病以心为主,与肝脾肾关系密切。《景岳全书》云:“痰火扰乱,心神不宁,思虑过伤,火炽痰郁而致不眠者多矣。”而日久不愈,每与瘀血内阻有关,正如《医林改错》所云:“夜晚多梦,是血瘀。”故顽固性失眠,多因心气不足、心神不宁、肝气不舒、气血运行不畅,以致气滞血瘀、上扰清窍所致。是方用三棱、莪术、当归、丹参活血化瘀;柴胡疏肝解郁;茯苓、白术、炙草健脾渗湿,以杜生痰之源;珍珠母、白芍育阴潜阳;酸枣仁、夜交滕养心安神。诸药配伍为用,共奏活血通经、疏肝解郁之功。本方标本兼顾,气血同治,心、肝、脾、肾并调,更结合辅助疗法,因而效果较为满意。
【主治】顽固性失眠,证见夜不能寐、头昏头痛、记忆力减退,伴有心慌气短、体倦乏力、饮食减少等症。每晚只能睡1~3小时。
【加减】烦躁、舌红苔黄、脉弦数者,加栀子、丹皮各10克;口燥咽干者,加沙参、麦冬各15克;心肾不交、阳虚上扰者,加交泰丸;心气、心血不足者,加黄芪、桂圆肉各12克。
【疗效】治疗112例,经治2~3周后,痊愈30例(占27%),显效45例(占40%),好转29例(占26%),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93%。
【附记】辅助措施:开导患者避免情绪激动,保持心情舒畅;睡前不吸烟、不饮酒、不喝浓茶;起居有度,按时作息,配合气功方法,加强体育锻炼;适当参加体力劳动等常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78.6琥珀合欢白芍汤
【来源】凌一揆,《中国中医药报》
【组成】琥珀0.6克(研末冲服),合欢花、白芍各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于中午饭后、临睡前各服1次。
【功用】安神解郁,养血柔肝。
【方解】思虑过甚则伤脾,脾血亏损,血虚无以养心,心虚则神不守舍;肝失条达,郁而化火、上扰心神、阴液亏耗,无以上承于心,五志之火无制,而君火更亢、阳不入阴,致使心神不安而产生失眠、多梦、神疲,舌红或淡红、脉细弱或细数诸症。方中以琥珀安五脏、定魂魄、镇惊安神,为君药;辅以合欢花安神解郁,入脾补阴,入心缓气而令五脏安和、神气舒畅;再佐以养血柔肝益脾之白芍,用其苦入心、微寒泻心火、酸入肝、收敛肝阴。全方药仅3味,但组方严谨,疗效确切,尤其以血虚阴虚型病人为佳。
【主治】失眠、神经衰弱。
【加减】肝虚有热之虚烦不眠,与酸枣仁汤合用;热病后期,热邪未尽,阴液已伤者,与黄连阿胶汤合用;心肾不足,阴虚阳亢失眠、心悸、健忘、口燥咽干,舌红无苔者,加生地、柏子仁等养心滋肾之品。
【疗效】屡用效佳。
78.7镇静安神方
【来源】王季儒,《肘后积余集》
【组成】生龙骨、生牡蛎各12克,珍珠母、石决明各30克,龙胆草10克,朱莲心6克,旋覆花、代赭石各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镇静安神。
【方解】证分虚实,实证多因肝热扰动心包所致,治宜镇静安神,故方用生龙牡、珍珠母、石决明镇肝安神;莲子心、龙胆草,一清心热、一清肝热,心肝不为热邪冲动则神自安。旋覆花、代赭石亦为平肝镇静之剂。用治精神过度紧张、忧郁暴怒所致之神经官能症,疗效颇佳。
【主治】神经官能症,证见失眠、多梦、头昏、记忆力减退、精神萎靡、烦躁、心悸、有时昏厥,或哭笑无常,或神志朦胧等证。
【加减】失眠,加首乌藤30克,五味子6克,或加黄连1克,肉桂0.3克,朱砂1克同研随药送下。黄连、肉桂可交心肾于顷刻,故能治失眠;头昏,加杭菊、白蒺藜、清半夏各10克,橘皮6克;记忆力差,加茯神10克,远志6克,石菖蒲10克;精神朦胧及烦躁、哭笑无常,加十香丹1粒、浮小麦30克,甘草5克,大枣5枚,或加百合30克;抽搐,加全蝎5克,钩藤12克;忧郁不解,加合欢花10克。
【疗效】多年使用,疗效颇著。
78.8八味安神汤
【来源】郑侨,《老中医经验汇编》第1集
【组成】熟地、山萸肉、茯神各15克,炒酸枣仁30克,琥珀12克,节菖蒲、白人参各12克,炙甘草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或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9克。每服1丸。
【功用】滋阴补肾、强志益精、镇静安神。
【方解】本方系从《小儿药证直诀》之六味地黄丸和《济生方》之归脾汤化裁而成。方用熟地、山萸肉补血滋阴、补益肝肾;茯神、炒枣仁益脾养肝、宁心安神;人参、甘草补脾益气;琥珀、菖蒲强志益精、镇静安神。诸药合用、共奏滋阴补肾、强志益精、镇静安神之功。
【主治】心肾不交之心悸症和失眠症。心悸气短、健忘失眠、怔忡、脉细弱微急无力等。
【加减】临证运用必须根据病情变化,灵活加减运用,如以心悸为主者,可加生龙骨、当归、肉苁蓉、枸杞子。
【疗效】临床屡用、疗效满意。
78.9十味甘麦大枣汤
【来源】胡肇基,《新中医》(8)1984年
【组成】怀小麦30~60克,酸枣仁10~15克,大枣10~20克,桑椹子10~15克,五味子3~10克,生牡蛎15~30克,怀山药、玉竹各10~15克,天冬、生甘草各5~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酸甘合化、养阴潜阳。
【方解】本方是由《金匮要略》之甘麦大枣汤(甘草、小麦、大枣)加味而成。方用怀小麦养心益肾、除热止渴,酸枣仁补心阴、导虚热、与小麦配用有养阴宁神之功;大枣(宜用黑枣)补脾气以助补血;紫桑椹养肝阴,配大枣补阴滋液;北五味子敛肺气;牡蛎潜肝阳,二药合用有敛阴潜阳之功;怀山药、玉竹既益脾肺二阴、又润上下之燥;天冬、生甘草既能养阴润燥,又能泻火清热。诸药合用,共奏酸甘合化、养阴潜阳之功。
【主治】由阴不济阳而引起的失眠、多梦、健忘、惊悸(心神浮越所致)、眩晕(肝阳上亢所致)。脏燥阴虚型体征而具下列症状者:①泪液、涕液、唾液偏少;②舌体偏瘦,较嫩而薄,舌质红,苔少,舌面偏干;③脉偏细、弱、数;④大便偏干、小便偏短、少、黄。
【加减】(1)心阴不足之失眠、怔忡,可加远志、磁石以安神定悸。
(2)气阴两虚之心悸、怔忡、神疲、虚汗,可加人参、麦冬,合五味子而成生脉散以养阴益气、敛汗生脉。
(3)心气失守之烦躁不安、哭笑无常,可加龙齿、朱砂、灵磁石以安神定志。
(4)肺阴不足之咳嗽、喉干或痰带血丝,可加阿胶以滋补肺阴,加款冬花、百合以润肺宁嗽。
(5)肺肾阴虚之咳嗽、潮热,或低热不退,可加百合、麦冬以润肺生津,加玄参、生地以滋阴清热;低热不退,或潮热明显的,可加青蒿、鳖甲、地骨皮以养阴退热。
(6)脾(胃)阴不足之口干舌燥、饥不欲食,可加沙参、麦冬、石斛以滋养胃阴。
(7)肝阴不足之烦躁不安、失眠、多梦,可加生龙骨、灵磁石、柏子仁以平肝安神。
(8)肝阴不足、不能养目之眼目昏花,可加枸杞、菊花、石决明以养肝明目。
(9)肝血不足、血虚生风之身痒、皮肤感觉异常者,可加当归、芍药以养肝血,加僵蚕、蝉蜕以祛风止痒。
(10)肝阴不足、肝风内动而惊痫抽搐者,可加龟板、鳖甲以育阴潜阳,镇痉熄风。
⑾肝肾不足之阴虚眩晕,可加旱莲草、女贞子以补益肝肾。
(12)阴虚阳亢之头晕、头痛、头胀,可加天麻、钩藤以平肝;加珍珠母、灵磁石以潜阳。
(13)肾阴不足之咽干、口渴,可以本方送服六味地黄丸以滋补肾阴。
(14)阴虚火旺之潮热、颧红,可加黄柏、知母、熟地、龟板以滋阴降火。
(15)心肾不安之心烦不眠,可加黄连、阿胶以交通心肾。
(16)心神不宁之心慌、多梦,可加?NB021?砂、磁石镇惊安神。
(17)肝气郁滞、胁痛明显者,加延胡索、川楝子疏肝理气止痛。
(18)胸中气机阻滞之胸闷隐痛,可加丝瓜络、郁金以通络止痛。
(19)脾胃虚弱、食少乏力者,可加茯苓、扁豆以健脾和胃。
(20)肾虚封藏失职,小便频数量多、尿如脂膏者,可加覆盆子、益智仁、酸五味子以补肾固精缩泉。
(21)肝肾亏虚,腰腿酸软者,可加杜仲、牛膝、川续断,狗脊以补肝肾,壮腰膝。
(22)虚火炽盛,迫血妄行之月经先期量多,可加地榆炭、蒲黄、炒阿胶以凉血止血。
【疗效】经长期临床运用,治验甚多、疗效卓著。
【附记】胡老常以此方加减,用治神经衰弱、慢性肝炎、肺结核、高血压病、糖尿病以及传染病后期等表现为阴液不足者。颇获疗效。凡脾阳不振、大便稀烂及胃酸过多唾液较盛的患者,则非本方所宜。
78.10交阴安神汤
【来源】程爵棠,《临床验方集》
【组成】何首乌、夜交藤、珍珠母各15克,丹参、茯苓、合欢花、酸枣仁、生龙骨、生牡蛎各9克,柴胡、五味子各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中午饭后及临睡前各服1次。
【功用】滋阴潜阳、养血安神。
【方解】明·张景岳云:“不寐虽病不一,然惟知邪、正二字则尽之矣。盖寐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不安则不寐。其所以不安者,一由邪气之扰,一由营气之不足耳。有邪者多实证,无邪者多虚证。”《临证指南》云:“不寐故非一种,总是阳不交阴所致。”由此说明,失眠之病,原因虽多,总由心神失养,阴不潜阳,或邪之所扰而致阳不交阴所致。治宜滋阴潜阳、养血安神以治其本,或随证佐入一二味清热化痰之品以治其标。标本同治,重在其本。方中君以何首乌、丹参养血安神;臣以生龙牡,养阴潜阳、镇静安神,且牡蛎又有清热化痰之功;珍珠母降心火以安神,清肝热以潜阳;夜交藤善补肝肾之不足,尤能协调阴阳,对阴阳不交之失眠尤宜;合欢花养五脏、宁心神;酸枣仁善补心肝血虚以安神定志;佐以柴胡疏肝泄热;茯苓利水宁心;使以五味子养心益气,又能收敛心气。诸药合用,共奏滋阴潜阳、养血安神之功。使之阴充阳潜,邪志神安,诸症自解。
【主治】失眠(神经官能症)。证见彻夜不眠,或时而惊醒,醒后难入睡,或似睡非睡,或乱梦伤神,或白天困倦,欲睡不能,晚间则精神倍增,全无睡意;或伴有头晕目眩,善疑忌、多妄想,心悸而惊,或头胀、心烦、易怒,或腰酸腿软、心烦不宁,或气短乏力。脉细数或弦数,舌红少苔,或白腻或黄腻。
【加减】临床所见,失眠由营气不足者居多。然由邪气扰心者亦复不少,临证贵在加减化裁。盖本病以虚为本、实为标,在标在本,各有偏重。若因其他因素而致失眠者,只要执本方而随证加减即可。若偏心肝血虚者,本方去龙牡、加当归、白芍各9克,并重用首乌、丹参、夜交藤以养心柔肝;偏肝肾阴虚者,去龙牡或减轻用量,加生熟地、麦冬、枸杞子各9克滋补肝肾;兼痰火扰心者,去龙牡、丹参、何首乌、酸枣仁、五味子,加龙胆草15克,黄芩、黑山栀、竹茹、夏枯草各9克,青皮6克以消痰降火;兼湿痰中阻者,去龙牡、丹参、五味子,加法半夏、陈皮、枳实、竹茹、远志各9克,并重用茯苓以温化痰饮;阴虚火旺者,去龙牡、丹参、五味子、枣仁,加元参、生地各15克,知母、黄柏各9克以滋阴降火;兼气虚者,加党参、黄芪各9~15克;兼气血双亏者,本方合八珍汤加减;兼中气不足者,本方合补中益气汤加减;受惊吓所致者,加琥珀5克(研末分冲);大便秘结者,加大黄9克,麻仁15克。
【疗效】总结1970~1980年用本方加减治疗失眠250例资料,病程在3个月~3年,年龄均在35岁以上。疗程连用药10~30天之间,结果痊愈205例,显效30例,有效15例。总有效率达100%。其中痊愈率为82%。说明本方能经得住重复验证、疗效确切。
【附记】本方为程氏祖传秘方。治疗期间,应忌烟酒,不喝浓茶,忌辛辣食物。注意移情易性、少思虑,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78.11复方酸枣仁汤
【来源】李庆民,《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
【组成】炒枣仁18~19克,生石决明18~60克,何首乌12克,生菟丝子18~30克,醋香附12克,枸杞子9克,当归身9~15克,山药12~18克,白术9~15克,天竹黄6~12克,白芍4~8克,桑椹子12~18克,合欢皮12~18克,琥珀0.9~3克(研冲)、炙甘草6克。
【用法】水煎两次,早晚分服,每日1剂。
【功用】补肝益肾、健脾和胃、镇静安神。
【主治】神经衰弱、头晕头痛、失眠多梦、口干心烦、惊悸盗汗、腰酸腿软、脘胀食少、记忆力减退、脑力不集中、工作能力下降。
【加减】烦躁,加栀子、豆豉;眩晕,加天麻、磁石;头昏不清,加菖蒲、菊花、桑叶;头疼,加白芷、蔓荆子、川芎;耳鸣,加蝉衣、磁石、朱砂;腰疼,加杜仲、狗脊;恶心呕吐,加生姜、竹茹、半夏(夏季用藿香、香薷)、灶心土;纳呆,加鸡内金、砂仁;腹胀,加煨草果、枳壳、厚朴;心悸,加朱砂(水飞)、远志;惊惧筋惕肉瞤,加双钩、天竹黄;多梦,加龙牙、夜交藤、去首乌;自汗,加黄芪、麻黄根、浮小麦、防风;气短倦意,加党参、黄芪;面唇少华削瘦,加阿胶、胎盘;尿频,加覆盆子,益智仁、桑螵蛸:遗精,加金樱子、芡实;阳痿,加寸云、阳起石、淫羊霍、附子、羊睾丸、麻黄(少量)。
【疗效】屡用效佳。
78.12除痰安寐汤
【来源】印会河,《中国中医药报》
【组成】北柴胡、枳实各10克,制南星6克,珍珠母60克(先煎)、青礞石30克(先煎)、合欢皮15克,夜交藤、葛根各30克。
【用法】每日1剂,方中珍珠母、青礞石二药、须先放入水中煎沸半小时,然后纳入其余诸药。因此二味为介类及矿物药,非久煎不能奏效。余可按常法煎取浓汁约150毫升,煎两次,分两次服用,距离吃饭约1小时,前后均可。
【功用】祛痰镇静,解郁舒肝,安神除烦。
【方解】失眠多梦一症,根据旧说认为是神魂不安所致。而神魂不安,则主要责之于心(藏神)、肝(藏魂)火盛、蒸湿生痰、痰火交郁,故而发生心烦不寐,或寐则乱梦纷纭,大脑基本上得不到休息,经常处于疲劳状态。本方系多方精组而成,上可以溯源于《内经·素问》之半夏稀米汤;下又能至现代实验室。因今人实践证明,中医除痰药多有镇静作用;同时可以归功于许学士的“珍珠母丸”,因本方重用珍珠母。本方系得自祖传,由先父秉忠公传我,而我又屡经更易,始具今日之规模。方中重用珍珠母镇静潜阳;礞石化老痰,通便下;柴胡疏肝解郁、配枯芩清泄肝热;清半夏、青皮、胆南星燥湿化痰;枳实助柴胡理气解郁;竹茹清热和胃;龙胆草、栀子清肝泻火;合欢皮、夜交藤养血宁心;葛根解肌祛邪。诸药配伍为用,共奏祛痰镇静,解郁舒肝,安神除烦之功。
【主治】由七情六郁而引起的:失眠烦躁、乱梦、头痛昏晕、多愁善感、疑虑妄想、惊悸夜游、无端善怒,悲啼涕泣以及幻睡等症,即现代医学所称神经官能症及癔病
【加减】头痛甚,中医称为痰厥头痛者,加钩藤30克,菊花10克,白蒺藜15克,赤芍30克,以舒挛镇痛;大便干结者,加瓜蒌仁12克,生大黄6克,以润肠通便;抽搐动风者,加羚羊角面1克(分冲),以清肝熄风;狂言乱语、躁动不宁、幻视幻听者,则其病已由量变到质变,属于癫狂之症,所谓“精神分裂症”之类,本方须加菖蒲10克,远志6克,以豁痰开窍。外加“礞石滚痰丸”6~9克,上午1次服下,下午可得泻下二、三次不等。慎不可睡前服用此丸,因为此药起作用时,可见腹痛泻下,影响睡眠,反滋病变。
【疗效】多年使用,治验甚多,疗效尚属满意。
78.13百麦安神汤
【来源】路志正,《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百合、淮小麦各30克,莲肉、夜交藤各15克,大枣10克,甘草6克。
【用法】每日1剂,上药以冷水浸泡半小时,加水至500毫升,煮沸20分钟,滤汁存入暖瓶内,不计次数,作饮料服用。
【功用】益气养阴、清热安神。
【方解】神经衰弱及神经官能症的发生,主要因思虑过度、心阴暗耗;或久病不愈、阴血耗伤;或劳心伤脾、气血两亏,致使心失所养,心神不安,其病变部位主要在心,不时可涉及肺、脾、肝三脏。本症不是脏腑形体的实质病变,而属功能失常,临床以虚多邪少者多见,且一般病程较长,故治疗上不能孟浪从事,急于求成。如因其虚而用重剂滋补,不但药过病所,且可引起诸如胸闷脘痞、腹胀纳呆等不良反应;如因其有邪而攻之,亦会进一步损伤正气,加重病情。所以必须从虚多邪少、功能失常这一点着眼,缓缓为之,以清淡、轻灵、活泼、流动之品,斡旋其病机,调整其功能,补虚而不助邪,祛邪而不伤正。故取《金匮要略》甘麦大枣汤与百合汤之义,再加莲肉、夜交藤。方中以淮小麦、甘草、大枣益心脾之气;以莲肉、百合、大枣养血和营;以百合微寒之性,清内蕴之虚热;且淮小麦、百合、莲肉、夜交藤、大枣诸药均有安神定志的作用。诸药合用,共奏养心阴、益心气、清虚热、缓诸急、安神定志之功。
【主治】神经衰弱、神经官能症,以神志不宁、心烦急躁、悲伤欲哭、失眠多梦、善惊易怒、心悸气短、多汗、时欲太息、舌淡红或嫩红、脉细弱或细数无力为主症,中医辨证属心阴不足,虚热内扰,或气阴两虚、心神失养者。
【加减】兼气郁者,加合欢花30克;兼痰浊者,加竹茹9克,生姜6克;兼湿邪阻滞者,加藿梗、荷梗各10克。
【疗效】临床屡用,疗效颇佳。
【附记】又本方治脏躁(更年期综合征),效果亦佳。
78.14潜阳宁神汤
【来源】张琪,《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夜交藤30克,熟枣仁20克,远志15克,柏子仁20克,茯苓15克,生地黄、玄参各20克,生牡蛎25克(先煎)、生赭石30克(研包、先煎)、川黄连10克,生龙骨20克(先煎)。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滋阴潜阳、清热宁心、益智安神。
【方解】不寐一病,临床颇为多见。《内经》谓:“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临床观察不寐多由五志过极,心阴暗耗,心阳亢奋所致。本方用黄连以清心火;生地黄、玄参滋阴潜阳,更用龙牡、赭石以潜降阳气、使阳入于阴。然此病日久、思虑过度、暗耗心阴,故再用远志、柏子仁、酸枣仁、夜交藤养心安神。不寐常见初睡之时忽然跳跃,似惊而醒,有似心虚胆怯而实非,乃阳亢阴亏、初入之时交合浅而脱离快,自然阴阳不能相济而复醒。因此,除滋阴潜阳外,必须用黄连以直折心火,从而达到泻南补北,心肾相交,阴平阳秘之目的。
【主治】心烦不寐、惊悸怔忡、口舌干燥、头晕耳鸣、手足烦热,舌红苔薄,脉象滑或弦数。
【加减】若阴亏甚,舌红少苔,或无苔者,可加麦冬15克,百合20克,五味子10克;情怀抑郁、烦躁易怒者,可加合欢花、柴胡各15克,以解郁安神;兼大便秘者多为胃家郁热,所谓“胃不和则卧不安”,可加小量大黄,以泻热和胃。
【疗效】屡用效佳,一般服10剂见效,15~30剂可愈。
78.15养阴健脑汤
【来源】刘绍安,《益智健脑效验方精选》
【组成】炒黄柏、全当归、炒知母各10克,杭白芍、朱茯神、炙龟板各20克,炒川连5克,朱生地、朱麦冬、龙骨(先煎)、牡蛎(先煎)、炒枣仁、枸杞子各30克,明天麻15克。
【用法】每日1剂,方中龙骨、牡蛎加水煎30分钟,然后加入余药同煎取汁,连煎2次,然后将二次药汁混合,分2次温服。
【功用】养阴健脑。
【方解】头痛、头晕、头胀、耳鸣、脑鸣、失眠或嗜睡,心悸健忘属现代医学之神经官能症范畴。起因多由社会、家庭、工作学习等出现问题,本人心胸狭窄,用心用脑过度、精神情志失调刺激有关。多因情绪不遂,久郁化火,肝肾之阴耗损,肝阳偏亢,故出现头痛、脑胀、耳鸣脑鸣、记忆力减退等症。又因肝肾同源,心肾相交的关系,常致使阴亏于下,相火炎上,水不升、火不降,形成心肾不交,故心神不宁、心悸胆怯、失眠多梦、心烦易怒、盗汗梦交、口干喜饮,舌红而干、苔薄黄,溲短便燥,脉细数或弦数,血压偏高之象。
本方取生地、龟板、知母、白芍、麦冬,枸杞子滋水补阴以抑阴火之浮游;川黄连、黄柏清心降火;龙骨、牡蛎微寒潜镇;朱砂、酸枣仁,一以镇心、一以养心,同奏安神之效;明天麻熄风定惊;当归养血、茯神安神;合用对阴亏而见健忘头痛者颇为适宜。
【主治】头痛脑胀、耳鸣、记忆力减退、健忘失眠、口干喜饮、舌红少津、脉细数或弦数、血压偏高之肝肾阴虚型病症,即西医所称的神经官能症。
【疗效】屡用屡验、效佳。
78.16益心定志汤
【来源】言庚孚,《千家妙方·上册》
【组成】当归身10克,白檀香、北五味各5克,细砂仁3克,酸枣仁、炙远志、玉桔梗各6克,煅牡蛎(先煎)、紫丹参各12克。
【用法】每日1剂,方中牡蛎加水先煎15~30分钟,然后纳诸药同煎。水煎两次,二汁混合,分2次温服,其中1次在临睡前服之。
【功用】和血通阳、补益心气,育养心神、宁神定志。
【方解】神经官能症在祖国医学中属不寐等范畴,不寐在《内经》中早已论述甚详。经云:“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也。”阴跷主目瞑,凡心阴不足,虚火上犯则阳跷盛,即发生不寐,治疗当侧重养心阴,故选用枣仁、五味、远志等养心药则较合理。但治疗重点也不完全是心阴,而在于通心阳,患者有明显心气不足,气血流行不畅之症状。心气与心血,心阴与心阳,当以心气、心阳为重点,和血以通心阳。方中丹参和血而养血;檀香、砂仁芳香开窍通阳气;桔梗升提引药入心经;牡蛎重镇,使浮越之阳入于阴,使阴平阳秘而取效。
【主治】神经官能症,证属气阴两虚者。
【疗效】多年应用,效验颇著。
【附记】本方为余医治心悸不眠的常用方,经临床反复使用,效果满意。不寐之症类型不下十余种,故临证之时,当仔细辨认,实证宜治邪,如水病不寐、痰盛不寐、咳逆不寐、胃不和不寐、六经致病不寐等,分而治之。虚证当益损,在心、在肝、在脾、在胃、在气、在血,须辨证投药,方可收到功效。
凡阴虚火旺者忌用此方。
78.17丹参枣仁汤
【来源】董建华,《益智健脑效验方精选》
【组成】丹参、生龙骨(先煎)、生牡蛎(先煎),夜交藤、合欢皮各15克,炒枣仁、柏子仁各10克。
【用法】每日1剂,先用水将方中生龙骨、生牡蛎和其他药物分别浸泡30分钟,再先煎生龙骨、生牡蛎30分钟,然后纳入诸药再煎,取汁250毫升,再加水煎取150~200毫升,两次煎出药液共300~450毫升左右,混合分2次温服,其中临睡前服1次。
【功用】补心阴、养肝血、清虚火、安心神。
【方解】失眠多与心肝肾有关。心藏神,赖肝血以养,需肾水以滋。肾藏精,肾虚则不能上济于心,则心火独亢;或五志过极,心火内炽,不能下交于肾,心肾失交,心火亢盛,热拢神明、神志不宁,因而不眠。若情志所伤,肝失条达,郁而化火,火动扰心,神不安宁,亦致失眠。临床上需根据脉证,审因论治。本方运用于心肝火旺,心肾不交的失眠健忘。方中丹参入血,既养心肝之血,又凉血分之热,从而起到安神作用,为本方主药;炒枣仁养肝血,柏子仁补心阴,以助补养之力;生龙骨、生牡蛎镇静,以增安神之功;夜交藤清虚火,安心神;合欢皮化痰浊,宁心神。诸药合用,共奏补心养肝、安神益智之功。
【主治】失眠、心烦不眠、难以入睡、睡即多梦、不耐思考、记忆力减退、口苦咽干,舌红苔黄、脉细弦数。
【加减】眼眶发黑,加生熟地或女贞子;若虚烦性急,加山栀、白芍;若难以入睡,心苦舌尖红痛,加黄连或木通少许;若头晕目赤,加珍珠母;痰多可加茯神、菖蒲;胸胁闷胀、叹息,加郁金、香附;大便不通,加枳壳、槟榔、瓜蒌;时有燥热,面红或眩晕耳鸣,加龟板、磁石、石决明;五心烦热,加功劳叶、地骨皮、知母。
【疗效】多年使用,效果满意。一般5~7剂见效,10~20剂可愈。若能灵活加减,切中病机,其效必著。
【附记】凡气虚阳虚者及因邪实内扰者慎用此方。
78.18百合安眠汤
【来源】吴威仪,《益智健脑效验方精选》
【组成】百合、制首乌、龟板(先煎)各24克,龙骨(先煎)、熟地黄、生黄芪各15克,炒枣仁12克,柏子仁、当归、远志、冬葵子各10克,五味子、陈皮各6克。
【用法】每日1剂,上药取龙骨、龟板加水适量,文火煎,与此同时将余药加水适量浸泡之。10分钟后,将余药连同所浸之水一并倒入药罐内,煎20分钟后,倒出药汁,再加水煎取第2次药汁,然后,将2次药汁混合,分2次服下,其中临睡前服1次。
【功用】滋阴清热,交通心肾。
【主治】神经衰弱,症见劳倦内伤,肾阴亏虚,水火不济,心肾不交者。
【疗效】临床屡用,多能在短时期内收到良效。
【附记】凡脾虚纳差,大便溏薄者慎用此方。
78.19紫灵汤
【来源】赵棻,《益智健脑效验方精选》
【组成】紫石英(先煎)、灵磁石(先煎)、谷芽、麦芽各30克,菟丝子、枸杞子、淮山药各15克,党参12克,茯苓10克,甘草3克。
【用法】每日1剂,方中紫石英、灵磁石先煎30分钟,然后加入浸泡30分钟的余药同煎,沸后10分钟,即可取汁,药渣再兑水,煎20~30分钟,取液去渣。将2次煎出的药汁混合,于饭后2小时许温服,日服2~3次。
【功用】健脾补肾,益阴安神。
【方解】失眠病因多端,临床兼证各异,固而需根据不同证型及不同兼症,选取不同方药,辨证施治。本方适用于阴虚阳亢型者,故方用磁石、紫石英一寒一温,以摄元阳,益阴安神;菟丝子、枸杞子助磁石补肾益阴,以潜元阳;党参、茯苓、甘草补中健脾益气;加谷芽、麦芽以助消化,同时还有防金石药伤胃之功。诸药合用,共奏健脾补肾、益阴安神之效。
【主治】因阴虚阳亢所致之失眠、头晕目眩、耳鸣,甚则耳聋、肢倦神疲、纳呆,舌淡,脉弱者。
【加减】眩晕者,加制首乌15克,菊花炭6克;晕厥、血压偏低者,党参改生晒参9克或西洋参6克,加山萸肉6克;失眠严重者,加酸枣仁24克,金蝉花3对(六朵),朱砂1克(分冲)、夜交藤15克;心悸严重者,加丹参15克,赤芍9克;耳鸣严重者,加石菖蒲3克,五味子9克。
【疗效】多年使用,效果甚佳。一般3~5剂见效,15~30剂可愈。
78.20补心安神膏
【来源】赵绍琴,《益智健脑效验方精选》
【组成】黄芪、沙参、生地、当归、旱莲草、金樱子、五味子、焦麦芽、鸡内金,桑椹、赤芍、白芍、川芎各60克,黄芩20克,川黄连10克,远志肉、阿胶、女贞子各30克,生牡蛎、珍珠母各80克,鲜葡萄2500克,鲜苹果4000克,蜂蜜150克,冰糖60克。
【用法】将前20味药除阿胶外,共入锅中,煎煮4小时,去净药渣,置文火上浓缩,加鲜葡萄和鲜苹果、再煎,再去药渣,加入蜂蜜与冰糖,徐徐收膏。同时将阿胶溶化于膏内,以滴水成珠为度,贮于瓶中备用。每日早晚各服1次,每取1匙,开水化服。
【功用】健脑安神,养血宁心。
【方解】方中黄芪健脾益气;女贞子、旱莲草、金樱子、桑椹子、五味子滋补肝肾,以达补心阴之效,此即虚则补其母;当归、赤白芍、川芎、阿胶养血;生牡蛎、珍珠母重镇安神;沙参、生地、鲜葡萄、鲜苹果、蜂蜜生津增液,以润大肠;老年血虚便秘之人,尤为适宜;胃不和则卧不安,故在大量滋补药中加入焦麦芽、鸡内金、远志、黄芩、黄连,一则可防补药滋腻碍胃,二则可消胃中积滞,疏理肠腑,诸药合用,共奏健脾安神、养血宁心之功效。
【主治】劳倦思虑不过,心脾两虚的失眠证,或伴见脾虚气滞,而见心悸健忘、肢倦神疲、纳食欠佳、面色少华、大便秘结,舌淡,脉细弱者。
【加减】如素有肺虚、燥热咳嗽,或血虚便结者,加川贝母、麦冬、玉竹各30克;痔疮、便血者,加丹参、干荷叶各30克,炒地榆、炒槐花各60克;燥热干咳、舌瘦干红者、加款冬花、桑白皮、地骨皮各60克,紫菀30克。
【疗效】屡用屡验,效果甚著。多1料即愈。
【附记】如遇感冒及其他疾病发生,应立即停服此膏,以免留邪。待新疾(如感冒等)愈后可再服此膏。
78.21安神煎
【来源】徐景藩,《益智健脑效验方精选》
【组成】炒陈皮、莲子心、胆南星、石菖蒲各6克,郁金10克,朱茯神、酸枣仁各15克,龙齿20克,炙甘草5克,麦芽30克,大枣10枚,黄金首饰6~10克。
【用法】每日1剂,方中黄金首饰穿线,缚紧,置砂锅内,加水1000毫升,煮沸后文火续煎1小时。其余诸药放入水中搅拌、浸泡、文火煎煮,沸后再煎20分钟,水量少时可略加。煎成200毫升,临睡前温服。服药后,以温热水洗脚后就寝。
【功用】燥湿化痰,清心安神。
【方解】木方所治病证,属于精神紧张,心情不愉快所致。气郁不舒,影响脾气之运化,聚湿生痰;或因气郁化火,煎熬津液,亦可生痰。明代戴思恭说:有痰在胆经,神不归舍,亦令不寐,化痰理气为治疗本病的第一要义。故方用陈皮、半夏、朱茯神、甘草,取二陈汤之义,燥湿化痰,同时朱茯神还有宁心安神之功;加胆星增强化痰的作用,并能清热;石菖蒲、郁金、莲子心清心化痰解郁,现代药理研究证实,石菖蒲镇静作用;龙齿镇心安神;酸枣仁宁心安神;麦芽健脾和胃消食;另以金器置药中,煎煮其义在于取其微量元素,需用真金。诸药合用,有燥湿化痰、清心定神之功。
【主治】痰湿内停、失眠、健忘、头昏脑胀、胸闷不舒、不思进食者。
【加减】如舌质红、口干者,去陈皮,加天冬、麦冬、何首乌各12克。
【疗效】多年使用,治验甚多,疗效甚佳。
【附记】内无痰湿者慎用。
78.22高枕无忧丹
【来源】任达然,《益智健脑效验方精选》
【组成】生地、酸枣仁、阿胶、知母、茯神各60克,鸡子黄4枚,琥珀末、黄连,甘草各10克,川芎4.5克,远志45克,猪心血,炼蜜适量。
【用法】上药共研极细末,以猪心血和之,加炼蜜适量,制为丸,朱砂为衣,每丸1.5克。或以上剂量的1/5~1/4水煎服。每晚临睡前2小时服3~4丸,以灯芯汤送下。如作汤剂,则每日1剂,日服2次,下午3~4小时服头煎,晚间临睡前服第二煎。
【功用】滋阴清心,宁心安神。
【方解】本方由酸枣仁汤与黄连阿胶汤加减而成。方中酸枣仁养肝血、宁心神;配以川芎疏肝理气,一收一散,相反相成;更以知母、黄连清热除烦,制川芎之辛燥;生地、阿胶、鸡子黄滋阴,使亢阳有所附;茯苓、茯神、远志宁心安神;磁石、琥珀镇心安神;猪心血和药,取“心者入心”之义,为诸药之引。诸药合用,具有滋阴清热、镇心安神之效。
【主治】虚劳虚烦不得眠,虚阳困扰中宫,心火炎而神不足,而见心烦不寐,头晕,耳鸣,健忘,五心烦热,舌红,脉细数者。
【疗效】临床屡用,效果甚佳,一般服15~25剂即效或痊愈。
【附记】湿热内蕴者忌用。
78.23挹神汤
【来源】焦树德,《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生石决明20~45克(先煎),生龙牡各15~30克(先煎),生地12~18克,生白芍10~15克,炒黄芩10克,茯神(苓)15克,香附10克,远志9~12克,炒枣仁1220克,白蒺藜9~12克,合欢花6克,夜交藤1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3次。
【功用】养阴柔肝,潜阳安神。
【方解】本方中以生石决明、生牡蛎咸凉清热,益肝阴,潜肝阳,收浮越之正气,为主药;生地、白芍补益真阴,滋水涵木,凉血生血,柔肝安脾,为辅药;首乌藤滋益肝肾,交合阴阳;合欢花解郁安神;酸枣仁养肝助阴,宁心敛汗而安神;远志肉交通心肾;白蒺藜,散肝郁,祛肝风,共为佐药;香附为阴中快气药,引血药至气分,增强诸药活力,兼能理气解郁;黄芩泻肝胆火,益阴退阳,共为使药。诸药合用,共达养阴柔肝,潜阳安神,交通心肾之功。
【主治】头痛、头晕、急躁易怒、失眠健忘、心悸不宁,阵阵轰热,心烦汗出,情绪不稳,精神不振,悒悒不乐,遗精滑精,腰酸腿软,不耐作劳,舌苔薄白,脉生弦等(证属肝肾阴虚,肝阳亢旺型)。可用于神经衰弱,癔病,更年期综合征,忧郁症等出现上述证候者。
【加减】肝血虚者,加当归、阿胶(烊化)各6~9克;急躁易怒者加生赭石、灵磁石(均先煎)各20~30克,白蒺藜10克;头晕明显者,加泽泻30克,钩藤20~30克;悒悒不乐,精神不振者,加厚朴花10克,玫瑰花5克,佛手片6克,加重合欢花之量;肝火旺,口苦口渴、舌红、目赤、多怒、大便干结者,加龙胆草6克,芦荟1~2克,青黛6克(布包),木通5克,并加重生地,黄芩的用量;肝肾阴虚,梦遗失精者,加山萸肉6~9克,天门冬10克,玄参15克,泽泻12克,金樱子10克;心火旺而失眠多梦者,加川连6克,竹叶、莲心各3克,小草10克;心血不足而心悸不宁者,加麦冬10克,丹参12~15克,柏子仁10克;心脾不足,消化不良,四肢倦怠,大便溏软者,加炒白术10克,芡实12克,龙眼肉10克,茯苓改为30克;大便溏泄者,去生地加肉豆蔻10克,车前子12~15克(布包);心肾不交者,加灵磁石20~30克(先煎),磁朱丸(布包煎)6克,交泰丸(川黄连、肉桂)6克同煎;心肝血虚,神魂不宁而失眠严重者,加生赭石15~20克(先煎),改炒枣仁30克(先煎),白芍15克,加重生牡蛎用量。等等。
【疗效】治疗神经衰弱(阴虚阳旺型)48例,收到了显著效果。并经随访观察,治愈者8例,基本痊愈5例,显效16例有效16例,无效3例。用治妇女更年期综合征,亦每收到极其满意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