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治急慢性肠炎秘方

白头翁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08/05/05
帖子
8808
获得点赞
67
声望
10
年龄
54
70.1健脾固肠汤

【来源】彭澍,《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党参、炒白术各10克,炙甘草6克,木香5克,黄连、炮干姜、乌梅各5克,秦皮1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3次。也可按用量比例制成丸剂服用。

【功用】补脾健胃,固肠止泻。

【方解】腹泻(肠炎)、痢疾、同为内科常见病症。近世医家据泄泻病情、新久,分暴泻、久泻两类。痢疾则以病性病势变化,而有湿热、疫毒、噤口、虚寒、休息五痢之别。急性期自应根据两病(证)分型辨治、而进入慢性期则均有脾胃虚实兼见证候。究其所成,或起因外感时邪,或伤自饮食不节(洁),总以导致脾胃受伤而致泻痢,临床上多因忽于除邪务尽,未作彻底治疗,或迁延失于正确调治,泻痢日久,导致脾胃气虚抵抗力不足易感新邪,影响脾胃气机正常升降出入,是以大便不实,而见脘闷腹胀作痛等虚实并现证候。本方系由理中汤,合香连丸加乌梅、秦皮而成。方取理中立意,用党参大补元气,助运化而正升降;合炒白术燥湿健脾、炙甘草益气和中,炮干姜温中焦脾胃,使中州之虚得甘温而复;用木香辛甘微温行肠胃滞气、燥湿止痛而实肠;伍黄连燥湿解毒,秦皮、乌梅燥湿、清热兼制炮干姜、木香辛燥,并收固涩腹泻之效。全方标本兼顾,虚实互调,融益气运脾,温中散寒,清热燥湿,固肠止泻于一体,扶正祛邪,以复脾胃正常运化功能。

党参具增强和调理胃肠机能作用;炒白术健脾助消化,止泻;炮干姜健胃止泻;炙甘草温中,有解痉止痛、抑制肠道平滑肌作用;黄连具广谱抗菌性,尤对痢疾杆菌作用为强;木香行胃肠滞气,抗菌止痛;乌梅、秦皮涩肠治泻痢,对多种肠道致病菌有抗菌作用。

【主治】慢性腹泻(肠炎)、慢性痢疾。症见脾胃虚弱、时常泄泻、脘闷腹胀腹痛、肢倦神疲等。

【加减】如因久作泻痢、气虚下陷,导致脱肛者,可加黄芪、升麻;若兼见晨起则泻、泻而后安,或脐下时痛作泻、下肢不温、舌淡苔白、脾肾阳气不足者,加补骨脂补命门火,辅吴茱萸、肉豆蔻暖肾温脾、五味子涩肠止泻;如年老体弱,气虚于下久泻不止,加诃子;因气郁诱作痛泻,症见胸胁痞闷者,加枳壳、白芍、防风以泄肝益脾。

【疗效】多年使用,治验甚多,收效颇著。



70.2慢性泄泻方

【来源】张海峰,《豫章医萃——名老中医临床经验精选》

【组成】炒白芍10~24克,焦白术10~15克克,白茯苓10~20克,广陈皮6~10克,防风6~12克,广木香(后下)、西砂仁(后下)各6~10克,六月霜20~3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3次。

【功用】清化湿浊、抑肝扶脾。

【方解】本方是由痛泻要方加味而成。慢性泄泻往往既可见脾虚之象,又可见湿热食滞蕴结肠间之征、多为虚实错杂。肝木克脾,其临床特点是泻前或泻时必有腹痛。本方用白芍抑肝缓痛;防风疏风升清;白术、茯苓培土渗湿;木香、砂仁、陈皮调中助运;六月霜苦寒,清肠胃、止痢开膈、消食运脾,方中以此清化湿浊。合而观之,是抑肝扶脾、标本兼顾之良方。

【主治】肝木克脾所致的慢性泄泻,症见腹中疼痛、肠鸣泄泻、大便后有白黏液脓便,舌苔薄,脉细弦。慢性肠炎、结肠炎、肠功能紊乱见上述症状可用之。

【加减】气虚者加党参、黄芪;纳差加白蔻仁;大便后夹有黏液脓血便加铁苋、地锦草、黄连。

【疗效】多年使用,治验甚多,疗效显著。

【附记】治疗期间忌食生冷油腻之品。



70.3治泻方

【来源】徐景藩,《中医杂志》(8)1989年

【组成】党参10克,山药15克,焦冬术10克,黄连2克,煨木香6克,赤白芍各10克,补骨脂10克,苦参、桔梗各6克,仙鹤草24克。又灌肠方:地榆30克,石菖蒲15克,白芨10克。

【用法】内服方浓煎,每剂煎两次,各煎成约200毫升、每日1剂,分两次温服。灌肠方浓煎成50毫升、趁热调入锡类散0.9克,和匀,于晚8时大便后灌肠、低压。肛管捶入不少于15厘米。温度保持50℃。灌完后,腿伸直、臀部垫高10厘米,左侧卧5分钟,平卧5分钟、右侧卧5分钟,然后平卧入睡。要求保留在肠中达8小时以上。

【功用】健脾益气、清利湿热、收敛固肠。

【方解】本两方均为自拟方。内服方参考了南京中医学院黄雅容老师之方。溃疡性结肠炎,一般病程较长,泄泻日久,多虚中夹实、脾虚,常兼有肠中湿热瘀滞。治疗上既要健脾补虚,又要清利湿热。方中党参、白术、山药、补骨脂健脾益气,固肠止泻;黄连、苦参、木香、桔梗、芍药清利湿热、行气凉血、排脓止痢;仙鹤草收敛止血止泻。《滇南本草》中有治“赤白血痢”的记载。灌肠方中地榆、白芨止血生肌敛疮、锡类散解毒化腐生肌,对局部溃疡有愈合作用。石菖蒲理气活血、散风祛湿、《本经》记载有治痈疮、温肠胃的作用。诸药相伍,具有健脾益气、清利湿热,固肠止泻、敛疮生肌等作用。内外并治,奏效颇捷。

【主治】经常泄泻、腹鸣隐痛、粪检有黏液及脓细胞、红细胞、检查为慢性溃疡性结肠炎者。

【疗效】屡用效佳。

【附记】验之临床,坚持用药,每获良效。



70.4泄泻灵汤

【来源】王英鹏,《中医杂志》(3)1982年

【组成】党参12克,白术15~18克,茯苓10克,黄芩、车前子、防风、苍术、柴胡、白芍各9克(小儿用量酌减)。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健脾益气,清热利湿。

【方解】方用四君子汤助阳气、强脾胃为主,并配入黄芩清热、车前子淡渗利水;苍术燥湿健脾;柴胡、白芍疏利缓急;防风祛风胜湿,鼓舞胃气。诸药相伍为用,以助阳气、强脾胃为主,并配合升提、燥湿、淡渗、疏利、清热、健脾六个治疗法则,运用风药升提胜湿,鼓舞胃气,因而加强了疗效。

【主治】慢性腹泻。

【加减】气血虚甚,加黄芪15~32克,白芍用至12克;营卫不调、经常感冒者,加羌活、独活各9克,姜枣引;腹胀痛甚者,重用白芍,加川厚朴、陈皮、半夏、高良姜、元胡等;脾肾阳虚,加吴茱萸、肉蔻、补骨脂等,甚者见四肢偏冷、脘腹发凉,加炮附子、干姜、草豆蔻;饮食积滞、脘腹痞胀者,加焦六曲、焦山楂、焦麦芽;泄泻稀水、寒甚者,加苡仁、炮附子、山药,重用车前子,减黄芩;久泻不止者,加升麻6~12克,或诃子肉、罂粟壳、赤石脂等;脾虚甚,炒白术可用至32克以上。

【疗效】多年使用,效果甚佳。

【附记】临床运用,只要见证不是单纯的实证和热证,一般慢性泄泻,本方皆可运用。但病非一日,须坚持用药,并随证加减,其效始著。



70.5清利肠道方

【来源】印会河,《中医内科新论》

【组成】桃仁、杏仁、生苡仁各9克,冬瓜子30克(打碎)、黄芩、赤芍各15克,马齿苋、败酱草各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3次。

【功用】清理肠道。

【方解】方用桃仁、杏仁开利肺与大肠之气血;生苡仁、冬瓜子、黄芩入肺与大肠而燥湿清热;赤芍行血则便脓自愈;马齿苋、败酱草清大肠之热而解毒。诸药合用,共奏清理肠道之功。

【主治】溃疡性结肠炎(湿渍肠道型),证见便垢不爽,日三、四行或更多次,腰痛不甚、肠鸣后重,苔腻而黄、脉弦细。

【加减】寒象明显,腹有痛感,可加肉桂2.5克,取其厚肠止泻,特别病久者宜之。

【疗效】经过多年反复使用,已作为本人临床“抓主症”之方。凡便垢而不爽者,率先用此,效果良好。



70.6理泻汤

【来源】林夏泉,《临症见解》

【组成】党参、茯苓各15克,乌豆衣9克,蚕砂15克,砂仁4.5克(后下),白芍12克,台乌药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健脾、行气、渗湿。

【方解】腹泻之病,必须抓住脾胃受损与湿邪为患这两个环节。脾胃功能是因、湿邪为患为果。故治以健脾为主,佐以行气、渗湿。方中以党参健脾;茯苓渗湿;白芍、乌豆衣平肝养肝;砂仁、台乌药行气;蚕砂化浊。诸药相伍为用,共奏健脾、行气、渗湿之功。

【主治】腹泻。凡急性或慢性均可用之。

【加减】临床时可据症情灵活加减施治。如属暴泻因于风寒偏胜者,去党参,加防风、钩藤;因于暑湿偏胜者,去党参,选加香薷、佩兰、扁豆、鸡蛋花、绵茵陈、六一散之类;因于湿热偏胜者,去党参、白芍,加火炭母、蛇舌草、绵茵陈、金银花、白头翁之类,甚者加黄芩、黄连。大便带血者,加地榆、槐花;大便有黏液,加蛇舌草、鸡蛋花、白芨;因于食滞者,去党参、白芍,加麦芽、布渣叶、鸡蛋花;腹胀甚,在上腹者,加川朴花,在下腹者,加樟木子。

【疗效】屡用屡验、效果甚佳。



70.7加味葛根黄芩黄连汤

【来源】张梦侬,《临症会要》

【组成】煨葛根、黄芩炭、黄连炭、白芍、生甘草、桔梗各10克,大豆卷15克,广陈皮10克,金银花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温服。可连续服5~10剂,以愈为度。

【功用】清热泻火,苦寒坚阴。

【方解】病因于火、泻利黄水如注,故名火泻。此病虽非伤寒表邪内陷,其为火邪直犯阳明经可知。故方用葛根黄芩黄连汤加苦酸微寒之白芍,同原方中之甘草,是仲景治太阳少阳合病下利之黄芩汤,后人称此方为万世治利之祖。又加甘平无毒大豆卷,以其有止泻、健脾之功,《本经逢原》谓“入脾胃散湿热也”。李时珍谓“除胃中积热,消水病胀满”。陈平伯谓“口渴下利,……此湿邪由肺胃下注大肠,当用黄芩、桔梗、煨葛、豆卷、甘草、橘皮之属”。更加甘寒之金银花,甄权与陈芷器皆用此药以“治下澼”、“热毒血痢水痢”,取其能清热解毒止泻。组成此方。共奏清热泻火、苦寒坚阴之功。

【主治】火泻,泻下黄水如注,证有急性与慢性之分。急性则每日泻下10次左右、慢性则每日3~6次,有时带有不消化食物,肠中雷鸣,多无腹痛、时微时甚、有迁延数月至数年不愈者。舌红无苔,脉弦数,手足温暖。

【疗效】数年来,常用于临床实践,屡收奇效。治愈甚多,疗效满意。



70.8久泻断下汤

【来源】郭廉亨,《中国中医药报》1990年

【组成】炙椿皮、土茯苓各9克,川黄连、炒干姜各6克,石榴皮4~6克,防风、广木香各4克,炙粟壳9克,元胡4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也可加大剂量改作散剂、丸剂。丸剂每服9克,散剂每服6克,日服2次。勿在铜铁器中煎,捣。

【功用】燥湿开结,寒热并调,理气涩肠。

【方解】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属中医久泻、久痢范畴。泻或痢之急性发作,多为饮食不节、不洁、积滞于中,或湿热、秽浊、热毒侵犯胃肠的邪实证;泻或痢之日久缠绵,既因急性期误治失治而迁延不愈,更多肝郁脾虚、湿聚酿热、邪郁肠道,久则入络损肠所致。临床上多呈寒热、虚实交错之证。“久泻断下汤”是苦寒辛热同用,开泄与固涩并举之方。方中以椿皮、土茯苓、黄连燥湿清热治其因;以干姜之辛热,配黄连之苦寒解肠之寒热郁结。石榴皮(或乌梅)、粟壳敛肠止泻以固其本。复以木香、元胡理气活血,防风胜湿升清,共复其用。诸药相合,则湿热清、郁结解、溃疡愈、肠气和而功能复。所以它是本病的一个通用效方。

【主治】久泻久痢之湿热郁肠、虚实交错证(过敏性结肠炎、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证见长期溏便中杂有脓液,或形似痢疾,先黏液脓血,后继下粪便,左下腹痛,或兼见里急后重、时轻时重。

【加减】便下黏液量少而后重甚者,去粟壳加槟榔6克以降泄肠中气滞;大便溏而频,量多而有热感,加薏苡仁15~20克以利湿健脾止泻;日久气虚、肢倦乏力,加党参12克。

【疗效】临床屡用,效果甚佳。



70.9温肾健脾止泻方

【来源】陆永昌,《中国中医药报》1990年

【组成】台党参18克,炒白术、茯苓各15克,白扁豆(花尤佳)、焦山楂各18克,炒故纸、炒神曲、炒泽泻各12克,炒吴茱萸、五味子各9克,炒白芍15克,煨诃子肉9克,煨肉豆蔻6~9克,广木香6克,砂仁9克,炙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温肾健脾、固肠止泻。

【方解】慢性泄泻,也称“久泻”。久病体弱、肾阳亏虚、脾失健运、胃失和降,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转输,此乃慢性泄泻病机之关键,故温肾、健脾、调胃以图其本,固肠、化湿、止泻以治其标,标本兼顾,度为治疗本病之上策。方中台党参味甘性平、炒白术甘苦性温、茯苓味甘而淡,其性平和,三味均为健脾、益气、渗湿、止泻之品;炒山楂酸甘微温、消肉食、止泻、与健脾化湿之白扁豆(花)同用,对急慢性泄泻疗效均佳;泽泻味甘性寒、渗湿利水,炒用去其寒凉之性,存其利水渗湿之用,与健脾和胃之炒神曲、补火生土之炒故纸同用,治疗慢性泄泻,有开有合,既有止泻之功,又无碍中之弊;煨豆蔻味辛性温、煨诃子肉味苦酸性平,二药均能固肠止泻、与健脾药同用治疗脾胃虚寒之久泻,效果益彰;砂仁、木香均能醒脾调胃、行气止痛、疗胸腹胀满而治泄泻,惟木香若用于止泻,当煨熟用;白芍苦酸微寒,炒用减其寒性,存其柔肝和脾、缓急止痛、止泻之效;五味子性温质润、补中寓涩、益气固脱、涩肠止泻;甘草甘平,调和诸药,炙则温中,能益气健脾。全方共奏温肾阳、健脾运、固肠道、止慢性泄泻之效。

【主治】肾阳虚衰、命门火微、脾失温煦、健运无权,以致胃之关门不固、大肠传导失司而泄泻经久不愈者。

【加减】如患者素体虚弱、形寒肢冷,服上方12~16剂后,泄泻虽减,而腹痛甚者,加醋炒粟壳、炒干姜、川附子各6~9克,并酌情加重党参、炒白术、炒白芍、炙甘草之用量;以增其温肾暖脾、固肠止泻、缓解腹痛之功。刘惠民先生尝谓“粟壳醋炒不仅能增加固肠止泻之效,且能避其成瘾之弊”。屡经运用、信哉斯言!

【疗效】临床屡用、效果颇佳。



70.10温肾扶脾汤

【来源】李聪甫,《李聪甫医案》

【组成】西党参、炒白术、云茯苓各10克,姜半夏7克,广陈皮、西砂仁各5克,炮姜炭、肉豆蔻(煨)、上油桂、炙甘草各3克,北五味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温肾扶脾。

【方解】方中用香砂六君子汤(参、术、苓、草、陈皮、半夏、砂仁、木香)理气祛寒、扶脾健胃;炮姜、肉桂温肾祛寒;肉豆蔻、五味子滋肾止泻。诸药合用、共奏温肾扶脾之功。

【主治】脾胃阳虚、寒湿留滞之泄泻,证见泄泻日久,日夜无度,气短、浮肿、手足颤抖、脸色暗滞、舌干、苔白、脉沉弦。

【疗效】临床屡用、效果甚佳。



70.11益火扶土方

【来源】丁甘仁,《新编经验方》

【组成】白术9克(土炒)益智仁9克(煨)、广木香3克(煨)、云茯苓9克,炮姜炭3克,诃子皮6克,炙甘草3克,补骨脂9克,御米壳3克,佩兰叶、广陈皮各6克,炒谷芽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调气和胃、温涩止泻。

【方解】方中以白术、炮姜、甘草合诃子、米壳理中焦以止泻;益智仁、补骨脂补命门之火以生土;陈皮、茯苓、木香、谷芽调气和胃,诸药合用,共奏调气和胃、温涩止泻之功。

【主治】脾肾虚寒、久泻不止。

【疗效】屡验屡效。



70.12治久泻方

【来源】刘惠民,《名医特色经验精华》

【组成】党参15~24克,焦白术12~18克,白扁豆花、焦山楂各18克,炒故故纸12~18克,炒神曲、炒泽泻各9~15克,吴茱萸、五味子各6~9克,炒白芍9~15克,诃子肉9~12、木香6克,砂仁6~9克,甘草6~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温补脾肾、益气固肠、止泻。

【方解】本方是以“温补命门以生土,暖脾固肠以止泻”的原则而立。故方用党参、白术益气健脾;山楂、神曲、扁豆花帮助消化;补骨脂、吴茱萸温肾;泽泻渗湿化气、利水泄浊;芍药、甘草缓急止痛;诃子、五味固肠止泻;砂仁、木香芳香化浊、行气止痛。诸药相伍,对于因命门火衰、不能温煦脾土,以致水湿不化、大便开阖失司之久泄,效果颇为满意。

【主治】慢性泄泻、五更泻。

【加减】服上方12~15剂,泄泻不减、腹痛如故者,加醋炒御米壳6~9克,煨肉豆蔻9~12克;虚寒甚而腹痛剧者,加干姜、附子各6~9克,并加重党参、白术之用量。

【疗效】临床反复验证,确有良效。坚持服用、每获痊愈。



70.13香姜红糖散

【来源】张志远,《中国中医药报》

【组成】广木香50克,干姜350克,红糖120克。

【用法】先把木香、干姜研为粉末,然后和红糖调在一起、混合均匀,备用。此为1疗程之量,每次服10克,白水送下,3小时服1次,日服4次。连服13日。如嫌辣味过浓,可改为每次5克,1个半小时1次,日服8次。

【功用】温中健脾、理气止痛。

【方解】此方系治疗“痛泻”之验方,由干姜丸化裁而出,包括两种药物一味食物。方中广木香辛苦性温、能醒脾行气、散寒止痛;干姜大热暖中助阳、可煦化沉积的寒邪;红糖甘温而补,先君在世时尝谓其有小建中汤的作用。组织方义是遵照《素问·至真要大论》“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之旨,共奏驱寒健脾、温肠止泻之功。以中、下二焦素有伏寒为适应对象,凡舌苔白滑、脉搏沉迟、面带黧色、腹痛便泻、粪不成形者,即可服用。本方具有三个特点,即:一是有效、药味少、花钱不多、易于调配,符合验、便、廉的要求;二是无副作用,在内服过程中,并不影响饮食,具有健胃的功能;三是有利旅行携带。

【主治】脾阳虚弱、腹中隐隐作痛、每日泻下3~5次,呈半水样便、久而不止、服附子理中丸或痛泻要方巩固不住者。

【加减】本方十分平安,无任何毒性,一般不予增减,可根据病情需要加入随症药。如食欲不振,用砂仁5~9克;气虚无力,用人参3~8克(冲);大气下陷,用炙黄芪15~21克;阳虚较重,用熟附子9~15克;心悸不宁,用桂枝7~12克,茯苓9~12克,炙甘草10~18克;小便短少,用泽泻8~10克,猪苓9~15克;精神易惹,怒则腹痛,用炒白芍12~20克。每日以水煎汤,分4~8次送服此散。

【疗效】临床应用本方治疗宿寒久泻之症,已历验多年,虽无大量病例统计数字,但功力甚好,大都一料便能收效,最多两个疗程即可完全治愈,效佳。



70.14连梅芍药汤

【来源】邵章祥,《四川中医》(6)1987年

【组成】黄连、甘草各3克,乌梅、白芍各15克,泡参、茯苓、粉葛各12克,山药25克,黄芩、槟榔各10克,山楂12克,麦芽30克,炮姜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调肝理脾、扶土抑木、升阳益胃、导滞和中。

【方解】慢性泄泻,其病变虽责之脾、肝、肾,而临床上以土虚木乘、肝脾失调所致者为常见。故方中以黄连、乌梅、白芍酸甘化阴,以养肝木之体、顺其曲直之性;泡参、山药、茯苓甘淡实脾、助其生化之源;黄芩清胃肠郁滞之湿热;粉葛升脾胃下陷之清阳;麦芽疏肝运脾;山楂、槟榔行瘀导滞;炮姜、甘草辛甘化阳、温煦脾胃;白芍、甘草苦甘化阴、调肝和脾;黄连、炮姜辛开苦降,疏导胃肠。本方疏补兼施、寒热互用、刚柔相济、燮理阴阳,使肝气条达、脾气冲和、阳舒阴布、五化宣平。

【主治】慢性泄泻。

【疗效】临床屡用,疗效甚佳。



70.15白芷固肠汤

【来源】彭海棠,《陕西中医》(2)1987年

【组成】广木香、白术、乌梅、干姜各10克,苦参9克,白芷、生黄芪各15克,石榴皮20克,陈皮6克,甘草4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健养脾胃、导湿止泻。

【方解】慢性结肠炎,由于日久难愈,由脾虚湿胜,而致气血双亏,后期而影响肝肾,形成肝肾亏虚之象,故方用白芷入阳明而祛风燥湿,对泄泻颇有效验。《本草汇言》指出:“白芷上行头目,下抵肠胃,中泄肢体,遍通肌肤以至毛窍,而利泄邪气。”《本草述钩元》亦指出:“白芷具春生发陈之气,应于夏气而藩秀,……故一切阴蚀之邪干于阳明者,皆能除之。”说明白芷对阳阴肠胃之邪有治疗作用。《本草正义》更明确指出白芷治疗久泻有良效。谓:“白芷气味辛温,芳香特甚,最能燥湿……燥湿升清,振动阳明之气,固治久泻之良剂。”配苦参之苦寒、导热除湿;又以木香行气;黄芪、白术、陈皮、干姜、甘草益气健脾和胃,白芍、乌梅、石榴皮酸敛止泻。诸药协同,共奏健养脾胃、导湿止泻之功。故临床用之,效果甚佳。

【主治】慢性结肠炎(泄泻)。

【加减】腹痛明显,加延胡、川楝子;泄泻较重者,加赤石脂、五味子;腹胀明显,加枳壳、川朴;偏于湿热者,去干姜、黄芪,加黄连、秦皮;脾虚者,加党参、怀山药;肾阳虚弱者,加附片、补骨脂;夹瘀血者,加制乳香、制没药。

【疗效】治疗64例,服药15~30天者26例;30~60天者20例,60~90天者18例。结果:治愈(临床症状消失、大便正常、一年以内未见复发者)12例(占17%);显效(临床症状消失、大便正常、半年以内未复发)32例(占52%);好转(临床症状消失、大便基本正常)14例(占22%),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1%。



70.16敛溃愈疡汤

【来源】田继胜,《山东中医杂志》(4)1983年

【组成】黄芪30克,白术20克(土炒),菟丝子30克,柴胡10克,白芨12克,三七粉3克(吞服),广木香12克(面煨),白矾1.5克(吞服),乌贼骨30克,赤石脂24克(一半入汤剂、一半研粉吞服)。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健脾补肾、益气固脱、敛溃愈疡。

【方解】脾失健运、湿浊内生、郁而化热、或感受外邪损伤脾胃、酿生湿热、湿热蕴结大肠、腑气不利、气血凝滞、壅而作脓,或久病不愈、脾病及肾,脾肾两虚而致。正如张景岳所说:“泄泻不愈,必自太阳转人少阴。”又肺与大肠相表里,故重用黄芪补益肺气,且又有排脓生肌之功;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故用土炒白术健脾燥湿。《济生方》云:“补脾不如补肾,肾气若壮,丹田火经上蒸脾土,脾土温和,中焦自治。”故用菟丝子平补肾元;白芨生肌止痛;三七主治下血、木香主治泄泻痢疾;柴胡升清;白矾治痰饮、泄利,取其收而燥湿之功。因本病肠黏膜有轻重不等损伤,故用乌贼骨收敛止血;赤石脂善能涩肠固脱、且对肠道内异常的发酵产物和炎症渗出物有吸附作用,对发炎的胃肠黏膜有保护作用,所以用一半研粉口服比纯入煎剂效果更佳。诸药相伍为用,共奏健脾补肾、益气固脱、敛溃愈疡之功。

【主治】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

【加减】治疗中,本病辨证分为偏热、偏寒两大类型。偏热型加炒黄芩、地榆炭、黄柏炭;偏寒型,加补骨脂、肉豆蔻(去油)、五味子。

【疗效】治疗30例,治疗1~3疗程(3周为1疗程),平均2疗程。临床治愈(临床症状消失、乙肠镜检查黏膜病变恢复正常或遗留疤痕、随防1年不复发)15例(占50%);基本缓解(临床症状基本消失、乙肠镜及钡灌肠时病变仅轻度炎症性改变)7例(占23.3%);部分缓解(临床症状明显减轻、乙肠镜及钡灌肠病变程度有所减轻)5例(占16.7%);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

【附记】临证运用,剂量一定要适当,量少或量多都不适宜。又本病病势缠绵难愈,应该向患者说明本病特点、树立信心,坚持服药。服药期间,要注意饮食有节,避免辛辣、生冷、油腻等食物。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