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9/04/10
- 帖子
- 11228
- 获得点赞
- 80
- 声望
- 38
- 年龄
- 54
65.1溃疡止血方(粉)
【来源】谢谢昌仁,《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黄芪15克,太子参12克,白术6克,炙甘草5克,当归6克,白芍10克,阿胶珠、地榆炭,侧柏炭各10克,乌贼骨12克,煅龙骨、煅牡蛎各15克。
溃疡止血粉:乌贼骨3份、白芨2份、参三七粉1份。
【用法】(1)溃疡止血方:以水两碗约1000毫升左右煎煮滤液350~400毫升,每日1剂,每剂煎2次,早晚分服。
(2)溃疡止血粉:上药按比例配制,共研极细末,贮瓶备用。每次服5~10克,温开水送下,每天服2~3次。
【功用】(1)溃疡止血方:健脾益气、养血止血、和营定痛。
(2)溃疡止血粉:收敛止血、活血化瘀、制酸止痛、生肌护膜。
【方解】上消化道出血者,以脾胃虚寒证型为多,即所谓“阴络伤则血内溢”是也。所以然者,脾胃络损,气不摄血而溢出。气与血密切相关,“气为血帅,血为气母”,《内经》早有所云,故治血当治气为其原则。《类证治裁·血证总论》即曰:“气和则血循经,气逆则血越络”,“活血宜调气”。
治气者,又有降气、清气、益气之别。此因脾胃虚寒、阴络损伤,治当益气。是方以参、芪、术、草补脾益气,又取其甘温之性,祛脾胃之虚寒,得以温中摄血固脉,使血行经脉之中;伍以当归、白芍、阿胶珠,气血双补,阳中有阴,和营血而能止痛;乌贼骨收敛止痛,能制酸止痛,《本草纲目》言其主治“唾血,下血”,血“见黑即止”,故用地榆炭、侧柏炭;更以龙牡收敛止血、益气固脱双重作用,以防血随气脱之变。本方功能益气摄血,气血双调。固涩而能护膜,且能防止虚脱,临床治愈率达98%。
溃疡止血粉,方中以乌贼骨收敛止血,制酸止痛,对胃脘痛伴吞酸、嗳气,便血者颇有功效;白芨收敛,药性黏涩,止血颇佳。参三七既可止血,又能活血散瘀定痛,合而成方,收敛止血,生肌护膜,收效颇佳。
【主治】上消化道出血,不论便血与吐血、尤以溃疡出血疗效最佳。
【加减】若肝郁气滞、暴怒伤肝动血,则宜加疏肝和血之郁金、焦山栀、当归各6克,赤芍10克,丹皮6克,牛膝12克,去益气生血之品如生芪、太子参等;热郁气滞、和降失调、久病伤络者可清中止血,加炒川黄连3克,陈皮6克,姜半夏10克,炒竹茹6克,茯苓12克,甘草4克;胃阴亏虚,内热耗津伤络者,宜养胃阴,酌加沙参12克,麦冬10克,川石斛、玉竹各12克等,去生芪、白术。
【疗效】多年应用,治验甚多。临床治愈率达98%。
【附记】本方为治“脾胃虚寒,不能统血”之上消化道出血者而设;若证属虚多实少者,仍可用本方。但胃脘胀痛明显,舌苔厚腻者不宜使用本方。
临床一般以溃疡止血方(汤剂)治疗即可,若证情重者,应配用溃疡止血粉(散剂)治疗为宜。
65.2止血要方
【来源】刘茂甫,《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
【组成】焦地榆、白芨各30克,阿胶、仙鹤草、棕榈炭各1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或共研细末,每服5~10克,凉开水送服,日服2次。
【功用】凉血止血。
【主治】各种胃出血(胃、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胃出血)。
【疗效】屡用效佳。一般服1~2次见效,3~5次即止。
65.3大黄白芨粉
【来源】陈泽霖,《名医特色经验精华》
【组成】大黄、白芨各等份。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每次服3~4.5克,日服3~4次,温开水送服。出血量多势急者,可每2小时服药1次。
【功用】止血、祛瘀、生新。
【方解】方中大黄既能止血,又能祛瘀;白芨性胶黏,有收敛止血及生肌作用。二药配合,止血而不留瘀,屡用屡效,其功甚速。因白芨中含有白芨胶,其性极黏,有收敛止血及生肌作用,并能促进红细胞及血小板凝聚,形成血栓而达到止血的目的。大黄含大黄酚,能缩短血液凝固时间而止血。据临床观察,本方局部止血作用优于明胶海绵。
【主治】呕血、黑粪。可用于治疗上消化道出血。
【疗效】笔者反复验证临床,效果甚佳。止血效果达100%。
【附记】据(《中医杂志》(8)1983年)报道:本方大黄、白芨按1∶3配伍,研细过筛,每次服2克,日服3~4次。胃痛者加服金铃子散,每次服1克。治疗上消化道出血43例,全部治愈(大便潜血化验3次,转阴为治愈)。转阴时间平均3.8天,未见不良反应。
65.4治吐血方
【来源】岳纯德,《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
【组成】旋覆花6克,代赭石12克,三七粉3克,阿胶15克,牛膝炭9克,藕节炭、仙鹤草各15克,小蓟30克,侧柏炭9克,茅根炭30克,黑山栀9克,生地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降逆、凉血、止血。
【主治】吐血(上消化道出血、偏血热者)。
【疗效】屡用效佳。
【来源】谢谢昌仁,《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黄芪15克,太子参12克,白术6克,炙甘草5克,当归6克,白芍10克,阿胶珠、地榆炭,侧柏炭各10克,乌贼骨12克,煅龙骨、煅牡蛎各15克。
溃疡止血粉:乌贼骨3份、白芨2份、参三七粉1份。
【用法】(1)溃疡止血方:以水两碗约1000毫升左右煎煮滤液350~400毫升,每日1剂,每剂煎2次,早晚分服。
(2)溃疡止血粉:上药按比例配制,共研极细末,贮瓶备用。每次服5~10克,温开水送下,每天服2~3次。
【功用】(1)溃疡止血方:健脾益气、养血止血、和营定痛。
(2)溃疡止血粉:收敛止血、活血化瘀、制酸止痛、生肌护膜。
【方解】上消化道出血者,以脾胃虚寒证型为多,即所谓“阴络伤则血内溢”是也。所以然者,脾胃络损,气不摄血而溢出。气与血密切相关,“气为血帅,血为气母”,《内经》早有所云,故治血当治气为其原则。《类证治裁·血证总论》即曰:“气和则血循经,气逆则血越络”,“活血宜调气”。
治气者,又有降气、清气、益气之别。此因脾胃虚寒、阴络损伤,治当益气。是方以参、芪、术、草补脾益气,又取其甘温之性,祛脾胃之虚寒,得以温中摄血固脉,使血行经脉之中;伍以当归、白芍、阿胶珠,气血双补,阳中有阴,和营血而能止痛;乌贼骨收敛止痛,能制酸止痛,《本草纲目》言其主治“唾血,下血”,血“见黑即止”,故用地榆炭、侧柏炭;更以龙牡收敛止血、益气固脱双重作用,以防血随气脱之变。本方功能益气摄血,气血双调。固涩而能护膜,且能防止虚脱,临床治愈率达98%。
溃疡止血粉,方中以乌贼骨收敛止血,制酸止痛,对胃脘痛伴吞酸、嗳气,便血者颇有功效;白芨收敛,药性黏涩,止血颇佳。参三七既可止血,又能活血散瘀定痛,合而成方,收敛止血,生肌护膜,收效颇佳。
【主治】上消化道出血,不论便血与吐血、尤以溃疡出血疗效最佳。
【加减】若肝郁气滞、暴怒伤肝动血,则宜加疏肝和血之郁金、焦山栀、当归各6克,赤芍10克,丹皮6克,牛膝12克,去益气生血之品如生芪、太子参等;热郁气滞、和降失调、久病伤络者可清中止血,加炒川黄连3克,陈皮6克,姜半夏10克,炒竹茹6克,茯苓12克,甘草4克;胃阴亏虚,内热耗津伤络者,宜养胃阴,酌加沙参12克,麦冬10克,川石斛、玉竹各12克等,去生芪、白术。
【疗效】多年应用,治验甚多。临床治愈率达98%。
【附记】本方为治“脾胃虚寒,不能统血”之上消化道出血者而设;若证属虚多实少者,仍可用本方。但胃脘胀痛明显,舌苔厚腻者不宜使用本方。
临床一般以溃疡止血方(汤剂)治疗即可,若证情重者,应配用溃疡止血粉(散剂)治疗为宜。
65.2止血要方
【来源】刘茂甫,《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
【组成】焦地榆、白芨各30克,阿胶、仙鹤草、棕榈炭各1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或共研细末,每服5~10克,凉开水送服,日服2次。
【功用】凉血止血。
【主治】各种胃出血(胃、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胃出血)。
【疗效】屡用效佳。一般服1~2次见效,3~5次即止。
65.3大黄白芨粉
【来源】陈泽霖,《名医特色经验精华》
【组成】大黄、白芨各等份。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每次服3~4.5克,日服3~4次,温开水送服。出血量多势急者,可每2小时服药1次。
【功用】止血、祛瘀、生新。
【方解】方中大黄既能止血,又能祛瘀;白芨性胶黏,有收敛止血及生肌作用。二药配合,止血而不留瘀,屡用屡效,其功甚速。因白芨中含有白芨胶,其性极黏,有收敛止血及生肌作用,并能促进红细胞及血小板凝聚,形成血栓而达到止血的目的。大黄含大黄酚,能缩短血液凝固时间而止血。据临床观察,本方局部止血作用优于明胶海绵。
【主治】呕血、黑粪。可用于治疗上消化道出血。
【疗效】笔者反复验证临床,效果甚佳。止血效果达100%。
【附记】据(《中医杂志》(8)1983年)报道:本方大黄、白芨按1∶3配伍,研细过筛,每次服2克,日服3~4次。胃痛者加服金铃子散,每次服1克。治疗上消化道出血43例,全部治愈(大便潜血化验3次,转阴为治愈)。转阴时间平均3.8天,未见不良反应。
65.4治吐血方
【来源】岳纯德,《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
【组成】旋覆花6克,代赭石12克,三七粉3克,阿胶15克,牛膝炭9克,藕节炭、仙鹤草各15克,小蓟30克,侧柏炭9克,茅根炭30克,黑山栀9克,生地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降逆、凉血、止血。
【主治】吐血(上消化道出血、偏血热者)。
【疗效】屡用效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