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内科医案 李士懋:麻疹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案

老虎猫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15/05/09
帖子
1783
获得点赞
159
声望
63
病案二:麻疹肺炎合并心力衰竭
王某,男,1.7岁,1965年11月3日诊。患儿白胖,西医称为渗出性体质,病已4日,高热达41.5 ,头胸疹点隐隐且色淡,躁扰肢厥,咳喘痰鸣,脉疾(心率260/分),按之无力,舌淡,面色青白。诊断为:麻疹合并肺炎、心力衰竭,疹未透发。处方予:炮附子6克、红参5克、桂枝6克、升麻3克、紫草10克。2剂。浓煎频服,令一昼夜2剂净。
至夜,疹已出齐,色较淡,身热略降(39.5),面色微见红润,脉尚疾(220/分)。上方去桂枝、升麻,加黄芪6克、鹿茸1克,3剂。尽剂,疹没、热退而愈。
【李老按】:患儿肥胖、色白,素体阳虚,不能托疹外透,余初以为高热疹出不透,仍按《医宗金鉴》竹叶柳蒡汤加石膏、羚羊角等治之,先后五例皆亡。后见《中医杂志》有一篇报道,言及阳虚不能透疹者当予温托之法,遵而用之,后来所治六例皆愈。此教训刻骨铭心,每忆及此,扼腕长叹,余实乃庸医杀人。
中西医对“热”的概念不能等同,西医发热是以测体温为标志,而中医是指脉数、舌红、烦躁、口渴、溲赤便结等热证,体温高者,在中医看来可称为有寒或者阳虚阴盛;体温低者中医仍可称为有热。此类患儿,初余以为体温如此之高,必是热盛,而误用寒凉清热,无异于雪上加霜,疹不能透,疹毒内攻而亡。
高热而诊为阳虚阴盛的依据,主要在于脉数疾、按之无力。有力为实,无力为虚。《濒湖脉决》言数脉:“实宜凉泻虚温补”。同为数脉,当寒凉清热?还是温热扶阳?其关键就在于脉的沉取有力、无力。此性命攸关之处,万万不可稍忽,若差之毫厘,必失之千里。如若脉在有力无力之间。当细查其舌,查舌重在舌质、舌苔的或黄或白,若舌质淡淡者,当为虚寒,在进而观色,若色白或兼青者乃虚寒。此例患儿阳虚不能托疹,故予参附温阳,桂枝温通血脉,升麻升发透达,紫草活血以促疹透发,阳复疹透热退。
此例虽阳虚阴盛伴高热,但非阴盛格阳。故扶正回阳以祛邪。格阳者,脉又当浮大而虚,颧红如妆,阳虚势将脱越,当引火归原,而不可再用升麻助其升散。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两例医案,虽谈麻疹,实论阴阳。为什么会误阳为阴?究其因:
一是受西学影响,按西医“热”的概念判阴阳。【以为体温如此之高,必是热盛】。
二是背离了《内经》之“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的传统。病无外邪之证,必有内伤。由于“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故内伤则必首伤阳。阳损寒生,气不得运,升降受阻,郁闭化热,体温升高。实为受内生之寒所伤。
三是中医各守家学,交流甚少,方使李老【后见《中医杂志》有一篇报道,言及阳虚不能透疹者当予温托之法,遵而用之】。时钦安扶阳理论已有医书,吴佩衡医案已有成功经验。若中医学术得以交流,互学互用,岂能到六十年代还会夭折这么多的儿童。

痛定思痛,李老警言后世:【同为数脉,当寒凉清热?还是温热扶阳?其关键就在于脉的沉取有力、无力。此性命攸关之处,万万不可稍忽,若差之毫厘,必失之千里。如若脉在有力无力之间。当细查其舌,查舌重在舌质、舌苔的或黄或白,若舌质淡淡者,当为虚寒,在进而观色,若色白或兼青者乃虚寒。】《伤寒·辨脉法》云:“寸口脉浮为在表,沉为在里,数为在腑,迟为在藏”。又云:“脉浮而数,浮为风,数为虚,风为热,虚为寒。”可知“数”脉虽是阳脉,也是虚脉。六经互为表里,表当清热,里当扶阳。表里相通,表病及里否?李老以【脉的沉取有力、无力】而判表里;以【舌质淡淡者】和【面色白或兼青者】判为虚寒;此论我等后学当切记于心,贯之临床。
【同为数脉,当寒凉清热?还是温热扶阳?】钦安医书亦有定论。“若见舌苔干黄,津液枯槁,口渴饮冷,脉息有神,其人烦躁,即身冷如冰,一概不究,专在这先天立极之元阴上求之。”当寒凉清热;“但见舌青,满口津液,脉息无神,其人安静,唇口淡白,口不渴,即渴而喜热饮,二便自利者,即外现大热、身疼、头痛、目肿、口疮、一切诸症,一概不究,用药专在这先天立极真种子上治之,”当温热扶阳。【清热】或【扶阳】,须有阴或阳的实据,方可立方下药。
 
原来名医是这样炼成的。

本人是老师?是每天都有人叫我老师的,但我还是学生啊,中医咱也是刚学,连伤寒论什么是太阳病,还搞不清楚,连提纲我还没背熟呢?现在那有捷径,
 
本人是老师?是每天都有人叫我老师的,但我还是学生啊,中医咱也是刚学,连伤寒论什么是太阳病,还搞不清

这个不碍事,很多民间医生连《伤寒论》是什么东西都不知道,一样治大病,效果还不错呐。
老子说,无生有,有生无。佛说,万法皆空。
不会伤寒论一样可以是好大夫,唐朝之前有很多名医都没看过《伤寒论》。
老师已走入盲区了,条条大路通罗马
 
我还是觉得伤寒论好,毕竟是万方之祖,学医连祖宗是谁都搞不懂,那也白学了,好像大树,没有根,那就像树叶在飘,我还是慢慢来,人家说:中医六十才成才;我才三十多点;不急,慢慢来,咱也不想做什么医生,只求家人健康
 
我还是觉得伤寒论好,毕竟是万方之祖,学医连祖宗是谁都搞不懂,那也白学了,好像大树,没有根,那就像树叶

伤寒论是万方之祖,那伤寒论之祖是什么?难道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吗?
老师已经走入误区。
请多看看张锡纯,李可,岳美中自学中医的经历,对老师纠正错误有很好启示
 
伤寒论是万方之祖,那伤寒论之祖是什么?难道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吗?
老师已经走入误区。
请多看看张锡

谢谢你,咱是自学的,难免走误区,这么多名医都有注解伤寒论;张锡纯老中医不也有注解伤寒论吗?岳美中开始不是也学张锡纯吗?可后来不也是经常看伤寒和金匮吗?本人谁的书都看,张锡纯的《医学衷中西》,彭子益的,陈士铎,黄坤裁,陈修园,郑火神,徐灵胎,曹颖甫,丁甘仁医案,脾胃论等等,现在在看《医学心悟》,老兄可以有好介绍啊?我经常看医案
 
谢谢你,咱是自学的,难免走误区,这么多名医都有注解伤寒论;张锡纯老中医不也有注解伤寒论吗?岳美中开

老师可参看,施今墨对药。伤寒论可以看,但不要学。因为伤寒论太高级了,初学者看不懂。
成为临床医师后,才有能力看,这是古今名医共识。
如果老师认为自己是天才的话,可能是例外吧
 
老师可参看,施今墨对药。伤寒论可以看,但不要学。因为伤寒论太高级了,初学者看不懂。
成为临床医师后

谢谢你,自学很难的,但看书多了,每一次看收获都不少,
 
谢谢你,自学很难的,但看书多了,每一次看收获都不少,

伤寒论,老师别再看了。先看单方吧,向本坛杏林一翁老师学习。大道从简
 
为什么不看啊?我觉得有意思啊,比如拉羊屎,大便四五日不便,一个小小的调胃承气汤,吃下就解决问题,怎么说伤寒论不好呢?前段时间本人腰疼呼吸都困难,三剂附子汤,我可以打球跑步。怎么能说不好呢?我儿子咳喘,去医疗治疗一个星期,打针不行,两剂小青龙和从龙汤就能活泼乱跑,怎么说伤寒论不好呢?
 
为什么不看啊?我觉得有意思啊,比如拉羊屎,大便四五日不便,一个小小的调胃承气汤,吃下就解决问题,怎么

我从来没有说过伤寒论不好,我是说他啊太好了。就像中国武术里的太极拳。但是直接学太极拳,学不会。都是花架子。非要有实践经验后再学伤寒论
 
彻底学完这两样,临床掌握,已经是大师了

谢谢老师指点,刚买到《施今墨药对》刚刚学习一组对药,就用上了,前两天用到“三根汤”即“”
白茅根,芦根,葛根。治疗一低烧效果很好。
特来谢谢老师!!
 
谢谢老师指点,刚买到《施今墨药对》刚刚学习一组对药,就用上了,前两天用到“三根汤”即“”
白茅根,

是吗?看来我的学医路还是由临床效果的,咱们继续努力。好东西交流
 
中西医对“热”的概念不能等同,西医发热是以测体温为标志,而中医是指脉数、舌红、烦躁、口渴、溲赤便结等热证,体温高者,在中医看来可称为有寒或者阳虚阴盛;体温低者中医仍可称为有热。 ------精辟!
 
病案二:麻疹肺炎合并心力衰竭
王某,男,1.7岁,1965年11月3日诊。患儿白胖,西医称为渗出性体质,病已4日,高热达41.5 ,头胸疹点隐隐且色淡,躁扰肢厥,咳喘痰鸣,脉疾(心率260/分),按之无力,舌淡,面色青白。诊断为:麻疹合并肺炎、心力衰竭,疹未透发。处方予:炮附子6克、红参5克、桂枝6克、升麻3克、紫草10克。2剂。浓煎频服,令一昼夜2剂净。
至夜,疹已出齐,色较淡,身热略降(39.5),面色微见红润,脉尚疾(220/分)。上方去桂枝、升麻,加黄芪6克、鹿茸1克,3剂。尽剂,疹没、热退而愈。
【李老按】:患儿肥胖、色白,素体阳虚,不能托疹外透,余初以为高热疹出不透,仍按《医宗金鉴》竹叶柳蒡汤加石膏、羚羊角等治之,先后五例皆亡。后见《中医杂志》有一篇报道,言及阳虚不能透疹者当予温托之法,遵而用之,后来所治六例皆愈。此教训刻骨铭心,每忆及此,扼腕长叹,余实乃庸医杀人。
中西医对“热”的概念不能等同,西医发热是以测体温为标志,而中医是指脉数、舌红、烦躁、口渴、溲赤便结等热证,体温高者,在中医看来可称为有寒或者阳虚阴盛;体温低者中医仍可称为有热。此类患儿,初余以为体温如此之高,必是热盛,而误用寒凉清热,无异于雪上加霜,疹不能透,疹毒内攻而亡。
高热而诊为阳虚阴盛的依据,主要在于脉数疾、按之无力。有力为实,无力为虚。《濒湖脉决》言数脉:“实宜凉泻虚温补”。同为数脉,当寒凉清热?还是温热扶阳?其关键就在于脉的沉取有力、无力。此性命攸关之处,万万不可稍忽,若差之毫厘,必失之千里。如若脉在有力无力之间。当细查其舌,查舌重在舌质、舌苔的或黄或白,若舌质淡淡者,当为虚寒,在进而观色,若色白或兼青者乃虚寒。此例患儿阳虚不能托疹,故予参附温阳,桂枝温通血脉,升麻升发透达,紫草活血以促疹透发,阳复疹透热退。
此例虽阳虚阴盛伴高热,但非阴盛格阳。故扶正回阳以祛邪。格阳者,脉又当浮大而虚,颧红如妆,阳虚势将脱越,当引火归原,而不可再用升麻助其升散。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两例医案,虽谈麻疹,实论阴阳。为什么会误阳为阴?究其因:
一是受西学影响,按西医“热”的概念判阴阳。【以为体温如此之高,必是热盛】。
二是背离了《内经》之“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的传统。病无外邪之证,必有内伤。由于“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故内伤则必首伤阳。阳损寒生,气不得运,升降受阻,郁闭化热,体温升高。实为受内生之寒所伤。
三是中医各守家学,交流甚少,方使李老【后见《中医杂志》有一篇报道,言及阳虚不能透疹者当予温托之法,遵而用之】。时钦安扶阳理论已有医书,吴佩衡医案已有成功经验。若中医学术得以交流,互学互用,岂能到六十年代还会夭折这么多的儿童。

痛定思痛,李老警言后世:【同为数脉,当寒凉清热?还是温热扶阳?其关键就在于脉的沉取有力、无力。此性命攸关之处,万万不可稍忽,若差之毫厘,必失之千里。如若脉在有力无力之间。当细查其舌,查舌重在舌质、舌苔的或黄或白,若舌质淡淡者,当为虚寒,在进而观色,若色白或兼青者乃虚寒。】《伤寒·辨脉法》云:“寸口脉浮为在表,沉为在里,数为在腑,迟为在藏”。又云:“脉浮而数,浮为风,数为虚,风为热,虚为寒。”可知“数”脉虽是阳脉,也是虚脉。六经互为表里,表当清热,里当扶阳。表里相通,表病及里否?李老以【脉的沉取有力、无力】而判表里;以【舌质淡淡者】和【面色白或兼青者】判为虚寒;此论我等后学当切记于心,贯之临床。
【同为数脉,当寒凉清热?还是温热扶阳?】钦安医书亦有定论。“若见舌苔干黄,津液枯槁,口渴饮冷,脉息有神,其人烦躁,即身冷如冰,一概不究,专在这先天立极之元阴上求之。”当寒凉清热;“但见舌青,满口津液,脉息无神,其人安静,唇口淡白,口不渴,即渴而喜热饮,二便自利者,即外现大热、身疼、头痛、目肿、口疮、一切诸症,一概不究,用药专在这先天立极真种子上治之,”当温热扶阳。【清热】或【扶阳】,须有阴或阳的实据,方可立方下药。
此文才是上乘文章,错在哪里,后果杀人均在误治。正确在哪里,写得条理分明。把辨证阴阳当作重中之重。对于数脉分虚实来对症,对于真寒假热进行温热扶阳,不是一般中医人所作。我们中医人要多看多学此类文帖,哪有不进步的道理。那种见数脉就用寒凉,见体热手足热就用寒凉,见尿赤就为热,也未逸太浮浅了。阳虚证大可见上述症状。要详辨之。误诊误治等于杀人。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