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寻求帮助 于 2015-10-15 13:05 编辑
女,45,身高163,体重53公斤,体瘦怕冷,两年前冬天因为感冒得了咽炎,有胃病,胆囊炎,附件炎,口臭,痔疮,心慌气短,总觉得气不够用,出一口长气就好一些,经常头晕,不爱喝水,皮肤干燥,特别是手,左边腿外侧总感觉有风吹,凉飕飕的,左胳膊天变凉了觉的冷,冷得厉害了就痛,发热出汗(一年前治胃病留下的后遗症),大便有时稍微成型有时不成型,喝水多小便多,不喝水小便少。一直在吃药治咽炎,可一点效果没有,这一段时间看了一个医生,吃药情况如下:
1 ,生半夏10,厚朴10,茯苓10,生姜15,紫苏10,黄连10,银花10,沙参10,玄参10,陈皮15,僵蚕10,蝉蜕8,干姜10,生甘草10,炒白术10,地骨皮15, 喝了没作用。
2.生黄芪120,黑附片30,干姜20,炒白术20,灸甘草30,乌梅30,细辛30,山萸30,,生姜20,吃了一幅喉咙的异物就感觉小了,脚也热了,白天感觉冷,下半身感觉到处漏风,胃胀,胃里感觉有东西向喉咙顶着,口里冒口水。
3.又在上方的基础上加了益智仁15,炒莱菔45,防风15,三幅,当吃到第三幅的时候,从胃到嗓子之间就好像有一根冰放着。
4,生黄芪120,黑附片15,干姜10,灸甘草30,乌梅15,细辛10,山萸20,,生姜20,防风20,黑豆15,炒砂仁6,青半夏15,吃了胃慢慢好些,还是觉得凉,可脚底烧,白天身上有时还发冷,爱睡觉,冒口水,吃饭爱发热出汗。
5,熟地60,天冬15,麦冬15,巴戟肉10,茯苓15,干姜10,党参10,炒白术15,黄连6,赤芍30,五味子10,生半夏6,灸甘草10,吃了全身发冷,感觉被子里到处漏风,入睡困难,白天头不晕,人有精神,可是喉咙的异物感又严重了,没办法又吃消炎药,这时喝热水吃药全身都发热出汗。
6,附片15,灸甘草30,干姜20,乌梅20,细辛10,防风10,麻黄10,党参15,生龙蛎各20,炒白术20,乌梅20,山萸30,黄连6,肉桂5,熟地30,吃了先是从胃到下巴好像有火烤着,最后就直接牙龈肿了,气短,吃饭喝水发热出汗,有时感觉被窝到处漏风,上半身不冷,可下半身冷,异物感觉变小。
7,在上方的基础上减了肉桂,细辛,防风,麻黄,熟地减为15,吃了入睡困难,发热出汗不愿盖被子,中途爱醒,脚后跟凉,白天穿厚了热,不穿又冷,吃饭发热出汗,喉咙异物感加重。
8,附片10,灸甘草10,党参10,山萸肉10,熟地10,干姜10,乌梅10,生龙蛎各20,白术10,大枣3个。医生说我身体弱体寒导致的咽炎,量大不行,壮火食气,小火生气,可吃了以后,晚上挨不上10点钟就瞌睡的不行,睡觉中途爱醒,醒后发热出汗,身热不愿盖被子,脚后跟凉,脚趾之间有时湿乎乎的,脚底和身上一阵子热一阵冷,吃饭发热出汗,胃一直感觉凉,嘴里冒凉飕飕的清口水,胃的右边半个身子有时又发热,喉咙异物感加重。这些情况出现了医生都不知道怎么办,医生叫我停十天的药看怎么样。
现在想问一下,中药的半夏厚朴汤加减和清热解毒治咽炎的方子吃了不少,医生开的药吃了有的拉肚子,有的发热出汗,喉咙异物感都没变化,唯独这个医生开的有几幅药对咽炎起作用,异物感减轻,可吃了药后为什么出现了那么多不良反应,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我的脉细玄缓
,舌淡嫩苔白润
李老师,今天从论坛看见了你的两个咽炎方子:滤泡性咽峡炎
滤泡性咽峡炎多因慢性咽炎或急性咽炎过用苦寒或贪饮冷饮,致寒凝气滞、痰湿郁阻,阻碍局部之气机,使咽喉部气血运行不畅,湿热之邪不能及时随气血之运行转化得以排泄祛除,湿热之邪久羁于咽喉部位所致。临床患者常感觉咽部不适,多痰或音哑,检查可见咽部有诸多大小不等的滤泡,且不甚红不甚疼痛,吞咽无梗阻的感觉,有时可伴有咳嗽、胸闷、气短等症状,多舌淡苔薄脉虚弱,饮食、二便、睡眠多正常。因其主要病机是寒凝气滞、痰湿郁阻,气血运行不畅,湿热之邪久羁,故治疗当以温散寒凝,疏通气机为主,兼以清热祛湿疏通局部经络。常须嘱患者调情志,慎饮冷,忌苦寒,少食辛辣、煎炒之品。
滤泡性咽炎方:土茯苓 桔梗 当归 射干 党参 茯苓 枳壳 益智仁 干姜 贝母 甘草。
方用土茯苓清热解毒利湿而无苦寒败脾之虞,桔梗、射干清热利咽喉,党参、干姜、益智仁、茯苓温阳健脾散寒以除湿,当归、枳壳温而疏理气机,疏通三焦及咽喉部之气机使其气血流畅以利于湿热之邪的排泄祛除,贝母可软坚化痰散结促进滤泡的疏散减少和咽部的复原,甘草调和诸药。临床患者兼有外感时邪时要及时疏风解表散邪,舌淡苔薄,脉沉弱者可加附子、山药、菟丝子、巴戟天等温阳益肾化湿,脾虚便溏者可加白扁豆、赤石脂、山药、诃子等益气健脾涩肠止泻,有咳嗽时可加半夏、桂枝、款冬花温阳化痰止咳,咽红有阴虚之象者可减干姜加黄精、白术益气养阴,有其他兼症者随症治之。
寒性咽喉炎多属慢性咽炎,常因咽炎过用苦寒或贪凉饮冷导致脾肾阳虚,机体失于温煦,津液不得上承,咽喉不得滋润,或寒凝淤阻咽部气血循环不畅所致。其病因虽与滤泡性咽炎相似,但临床表现大有不同。临床患者常感觉咽喉疼痛或不适,常欲吐痰或吐涎液,时欲干咳清嗓,可有胸闷、气短、欲咳的感觉。检查可见咽喉部红肿不甚,常感觉光亮而又略显晦暗,或瘀紫深红而晦暗,常缺少津液,舌质多淡或瘀紫,苔薄白,脉濡弱而紧涩,小便多清长,女性常伴有月经量少或提前或有淤血块,有时会有痛经。由于其主要病机是脾肾阳虚,津液不得上承,或寒凝淤阻咽部气血循环运行不畅,故治疗当以温阳补脾益肾散寒为主,兼以活血疏通经络气机,但寒邪久淤常易化热,故治疗不能一味温阳散寒,常须佐以清热利湿之法。宜嘱患者慎用苦寒之品,慎风寒,忌贪凉,少用煎炸焙炒辛辣之品,多饮水少言语,时时注意防寒保护咽喉。急性或慢性咽炎治疗时切记勿过用苦寒。
寒性咽炎方:土茯苓 益智仁 当归 附子 干姜 茯苓 桔梗 枳壳 甘草。
方用干姜、附子、益智仁、茯苓温阳益气健脾、补肾散寒除湿;当归温补活血养血促进咽喉部之血液循环,增加咽喉津液的滋养,以加速寒邪的温散;土茯苓清热解毒利湿可解除咽部原有的湿热之邪或防寒邪久淤化热,且无苦寒败脾之弊,又可祛除因经络不通、气血运行不畅而产生、滞留之水湿;桔梗引药达咽喉,枳壳疏理气机畅通三焦使机体气血升降出入正常,避免留瘀留邪。甘草调和诸药。临床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及四时气候的变化灵活加减应用,如体虚者可加党参、黄芪益气健脾,血虚者可加鸡血藤、阿胶通经养血,饮食欠佳者可加焦三仙、鸡内金健脾消食化积,兼有外感风寒流鼻涕时可加细辛、荆芥温阳解表,兼有风热者可用谷精草、鸡冠花疏风散热,阴虚燥热者可加黄精、麦门冬益气养阴润燥。……
想吃试一下,由于不会中医,不会加量,我们这的医生不给加减,你能帮助吗?
女,45,身高163,体重53公斤,体瘦怕冷,两年前冬天因为感冒得了咽炎,有胃病,胆囊炎,附件炎,口臭,痔疮,心慌气短,总觉得气不够用,出一口长气就好一些,经常头晕,不爱喝水,皮肤干燥,特别是手,左边腿外侧总感觉有风吹,凉飕飕的,左胳膊天变凉了觉的冷,冷得厉害了就痛,发热出汗(一年前治胃病留下的后遗症),大便有时稍微成型有时不成型,喝水多小便多,不喝水小便少。一直在吃药治咽炎,可一点效果没有,这一段时间看了一个医生,吃药情况如下:
1 ,生半夏10,厚朴10,茯苓10,生姜15,紫苏10,黄连10,银花10,沙参10,玄参10,陈皮15,僵蚕10,蝉蜕8,干姜10,生甘草10,炒白术10,地骨皮15, 喝了没作用。
2.生黄芪120,黑附片30,干姜20,炒白术20,灸甘草30,乌梅30,细辛30,山萸30,,生姜20,吃了一幅喉咙的异物就感觉小了,脚也热了,白天感觉冷,下半身感觉到处漏风,胃胀,胃里感觉有东西向喉咙顶着,口里冒口水。
3.又在上方的基础上加了益智仁15,炒莱菔45,防风15,三幅,当吃到第三幅的时候,从胃到嗓子之间就好像有一根冰放着。
4,生黄芪120,黑附片15,干姜10,灸甘草30,乌梅15,细辛10,山萸20,,生姜20,防风20,黑豆15,炒砂仁6,青半夏15,吃了胃慢慢好些,还是觉得凉,可脚底烧,白天身上有时还发冷,爱睡觉,冒口水,吃饭爱发热出汗。
5,熟地60,天冬15,麦冬15,巴戟肉10,茯苓15,干姜10,党参10,炒白术15,黄连6,赤芍30,五味子10,生半夏6,灸甘草10,吃了全身发冷,感觉被子里到处漏风,入睡困难,白天头不晕,人有精神,可是喉咙的异物感又严重了,没办法又吃消炎药,这时喝热水吃药全身都发热出汗。
6,附片15,灸甘草30,干姜20,乌梅20,细辛10,防风10,麻黄10,党参15,生龙蛎各20,炒白术20,乌梅20,山萸30,黄连6,肉桂5,熟地30,吃了先是从胃到下巴好像有火烤着,最后就直接牙龈肿了,气短,吃饭喝水发热出汗,有时感觉被窝到处漏风,上半身不冷,可下半身冷,异物感觉变小。
7,在上方的基础上减了肉桂,细辛,防风,麻黄,熟地减为15,吃了入睡困难,发热出汗不愿盖被子,中途爱醒,脚后跟凉,白天穿厚了热,不穿又冷,吃饭发热出汗,喉咙异物感加重。
8,附片10,灸甘草10,党参10,山萸肉10,熟地10,干姜10,乌梅10,生龙蛎各20,白术10,大枣3个。医生说我身体弱体寒导致的咽炎,量大不行,壮火食气,小火生气,可吃了以后,晚上挨不上10点钟就瞌睡的不行,睡觉中途爱醒,醒后发热出汗,身热不愿盖被子,脚后跟凉,脚趾之间有时湿乎乎的,脚底和身上一阵子热一阵冷,吃饭发热出汗,胃一直感觉凉,嘴里冒凉飕飕的清口水,胃的右边半个身子有时又发热,喉咙异物感加重。这些情况出现了医生都不知道怎么办,医生叫我停十天的药看怎么样。
现在想问一下,中药的半夏厚朴汤加减和清热解毒治咽炎的方子吃了不少,医生开的药吃了有的拉肚子,有的发热出汗,喉咙异物感都没变化,唯独这个医生开的有几幅药对咽炎起作用,异物感减轻,可吃了药后为什么出现了那么多不良反应,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我的脉细玄缓
,舌淡嫩苔白润
李老师,今天从论坛看见了你的两个咽炎方子:滤泡性咽峡炎
滤泡性咽峡炎多因慢性咽炎或急性咽炎过用苦寒或贪饮冷饮,致寒凝气滞、痰湿郁阻,阻碍局部之气机,使咽喉部气血运行不畅,湿热之邪不能及时随气血之运行转化得以排泄祛除,湿热之邪久羁于咽喉部位所致。临床患者常感觉咽部不适,多痰或音哑,检查可见咽部有诸多大小不等的滤泡,且不甚红不甚疼痛,吞咽无梗阻的感觉,有时可伴有咳嗽、胸闷、气短等症状,多舌淡苔薄脉虚弱,饮食、二便、睡眠多正常。因其主要病机是寒凝气滞、痰湿郁阻,气血运行不畅,湿热之邪久羁,故治疗当以温散寒凝,疏通气机为主,兼以清热祛湿疏通局部经络。常须嘱患者调情志,慎饮冷,忌苦寒,少食辛辣、煎炒之品。
滤泡性咽炎方:土茯苓 桔梗 当归 射干 党参 茯苓 枳壳 益智仁 干姜 贝母 甘草。
方用土茯苓清热解毒利湿而无苦寒败脾之虞,桔梗、射干清热利咽喉,党参、干姜、益智仁、茯苓温阳健脾散寒以除湿,当归、枳壳温而疏理气机,疏通三焦及咽喉部之气机使其气血流畅以利于湿热之邪的排泄祛除,贝母可软坚化痰散结促进滤泡的疏散减少和咽部的复原,甘草调和诸药。临床患者兼有外感时邪时要及时疏风解表散邪,舌淡苔薄,脉沉弱者可加附子、山药、菟丝子、巴戟天等温阳益肾化湿,脾虚便溏者可加白扁豆、赤石脂、山药、诃子等益气健脾涩肠止泻,有咳嗽时可加半夏、桂枝、款冬花温阳化痰止咳,咽红有阴虚之象者可减干姜加黄精、白术益气养阴,有其他兼症者随症治之。
寒性咽喉炎多属慢性咽炎,常因咽炎过用苦寒或贪凉饮冷导致脾肾阳虚,机体失于温煦,津液不得上承,咽喉不得滋润,或寒凝淤阻咽部气血循环不畅所致。其病因虽与滤泡性咽炎相似,但临床表现大有不同。临床患者常感觉咽喉疼痛或不适,常欲吐痰或吐涎液,时欲干咳清嗓,可有胸闷、气短、欲咳的感觉。检查可见咽喉部红肿不甚,常感觉光亮而又略显晦暗,或瘀紫深红而晦暗,常缺少津液,舌质多淡或瘀紫,苔薄白,脉濡弱而紧涩,小便多清长,女性常伴有月经量少或提前或有淤血块,有时会有痛经。由于其主要病机是脾肾阳虚,津液不得上承,或寒凝淤阻咽部气血循环运行不畅,故治疗当以温阳补脾益肾散寒为主,兼以活血疏通经络气机,但寒邪久淤常易化热,故治疗不能一味温阳散寒,常须佐以清热利湿之法。宜嘱患者慎用苦寒之品,慎风寒,忌贪凉,少用煎炸焙炒辛辣之品,多饮水少言语,时时注意防寒保护咽喉。急性或慢性咽炎治疗时切记勿过用苦寒。
寒性咽炎方:土茯苓 益智仁 当归 附子 干姜 茯苓 桔梗 枳壳 甘草。
方用干姜、附子、益智仁、茯苓温阳益气健脾、补肾散寒除湿;当归温补活血养血促进咽喉部之血液循环,增加咽喉津液的滋养,以加速寒邪的温散;土茯苓清热解毒利湿可解除咽部原有的湿热之邪或防寒邪久淤化热,且无苦寒败脾之弊,又可祛除因经络不通、气血运行不畅而产生、滞留之水湿;桔梗引药达咽喉,枳壳疏理气机畅通三焦使机体气血升降出入正常,避免留瘀留邪。甘草调和诸药。临床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及四时气候的变化灵活加减应用,如体虚者可加党参、黄芪益气健脾,血虚者可加鸡血藤、阿胶通经养血,饮食欠佳者可加焦三仙、鸡内金健脾消食化积,兼有外感风寒流鼻涕时可加细辛、荆芥温阳解表,兼有风热者可用谷精草、鸡冠花疏风散热,阴虚燥热者可加黄精、麦门冬益气养阴润燥。……
想吃试一下,由于不会中医,不会加量,我们这的医生不给加减,你能帮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