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15/06/03
- 帖子
- 63
- 获得点赞
- 0
- 声望
- 6
- 年龄
- 50
聚类法
概论
现在我们讲六经聚类分析法(聚类法)。我把它归为三大步骤:第一步辨阴阳总纲。即是病发于阴还是发于阳,先确定是在阴还是阳,大方向就出来了,阳经和阴经区别非常大。第二步是辨病发何经。如果把病发于阴、病发于阳辨出来了,辨病发何经就相对简单了。因为阳经只有三条经,阴经也只有三条经,这样就由六经辨证变成了辨三经。第三步是当你辨出在哪一经的时候,就去辨证。辨证用方为什么简单了呢?因为三阳主证在经在腑,三阴主证寒化热化。所以第一步,辨阳阴;第二步,辨病,病发于阳辨三阳,病发于阴辨三阴;第三步,辨证,三阳辨在经在腑,三阴辨寒化热化。
一、 辨阴阳总纲
第一步是辨阴阳总纲。为什么我们要辨阴阳总纲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怎么叫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具体怎么治?“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所以治病首辨阴阳,这是很重要的。辨阴阳的方法怎么辨呢?第一个方法,《伤寒论》在太阳病篇讲了“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这句话就是辨阴阳的总纲。发于阳发热恶寒,发于阴无热恶寒。这个是它的总纲。当然它这是大的原则,具体上还有很多要区分的,但是总的原则就是“发热恶寒发于阳、无热恶寒发于阴”,这就是《伤寒论》提出的辨阴阳总纲的方法。第二,还有一个简单的方法,三阳为腑,腑多实证;三阴为脏,脏多虚证。所以三阳经的疾病以实证为主,虚证是兼夹证;三阴经的疾病以虚证为主,实证是兼夹证。第三个方法,火神派和温补学派发展了很多辨别病发于阳、病发于阴的方法,大家可以参照他们的经验。总的来讲,辨病发于阴、病发于阳实际上更大的意义就是辨明这个病是虚证还是实证,实证发于三阳、虚证发于三阴,当然可以有兼夹证。掌握这个基本的原则就可以很简单的先定它的阴阳。
二、 辨病发何经
辨完阴阳呢,辨病发何经。这时候其实你辨的只有三条经了,因为只有三阳和三阴。病发于阳就是三阳——太阳、少阳、阳明,病发于阴就是三阴——太阴、少阴、厥阴,这就只有三条经了。这三条经的辨证方法其实很简单,比较熟悉的话可以直接去辨。我用了三个方法来帮助没法辨的时候怎么去处理,实际上我们辨的时候是非常简单的。
1纳入法
直接取经的第一个方法是纳入法。就是正常的辨证方法,纳入法有五个方法。第一,六经为病脉证提纲。每一条经都有一个脉症提纲,把它定在那条经。这个大家都背的挺熟悉了,如“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第二,六经和脏腑关联。脏腑的配属和六经有关系,如阳明经跟大肠有关,少阴经和心肾有关。所以脏腑的病,往往可以归属到它相络属的那一经去。第三,经络。经络循行部位的疾病,可以归属到它络属的那一条经去。第四,标本中见。标本中见它也能简单的提示在哪一条经。根据其经的生理属性,比如太阳为寒水之经中见少热化,太阳经出问题它蓄水,少阴经兼夹证它也蓄水。第五,五运六气。外在的六淫之气影响体内六经的气化。即便说时间,一年的四季它得病的倾向都不一样,雨季它多湿嘛。时辰也有关系,后边会讲六经为病欲解时怎么运用。地域它也影响,不同地方人他得病不同。
第一个我们先说三阳。你已经辨明阴阳总纲了。如果病发于阳就发于三阳经——太阳、少阳、阳明。那么怎么样去辨它呢?辨六经为病脉证提纲,这句话已经说明了四个内容。第一是六经;第二是病,《伤寒论》是辨病的,它在辨病的基础上辨证怎么辨病?脉证提纲。用脉和证来辨病,因此,第三是脉;第四是证。例如太阳病,有伤寒证、中风证。
你要辨三阳病发何经的话,首先我们去辨它的脉。太阳之为病脉浮;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伤寒三日,阳明脉大。大家可以看出来,太阳病脉浮、少阳病脉弦、阳明病脉大。脉浮就是脉位高;脉弦就是脉的长度长;脉大就是脉的宽度大。实际上太阳、少阳、阳明,用脉的长,宽,高,很容易摸出来。根据这一点就可以很简单的辨出在太阳,少阳,阳明。平脉可以摸脉的形态,从外面去摸;还有一个是摸脉流,从里面去摸,就是说里面的血流的情况。所以三阳反映的是脉形——脉的长宽高。下手去摸它,浮的是太阳,弦的是少阳,大的是阳明。
第二个说症。太阳发热恶寒,少阳寒热往来,阳明但热不寒,这是基本的原则。一般来讲,我们根据脉就能确定在哪一条经,再不然问一下它的症状,然后还有一个办法,如果诊断不了用独取法。
三阴怎么辨?三阴我们讲几条:第一条,从症状来讲“渴”是三阴证的一个特点。“自利不渴者,属太阴”、“少阴病,自利而渴”、“厥阴之为病,消渴”。不管大便如何它都渴,大便好它也渴。所以自利不渴属太阴,自利而渴属少阴,厥阴病消渴。如果大便利的,太阴病是不渴的,大便多而渴的不在太阴。第二条,太阴病“手足自温”,少阴病是四逆,厥阴病是厥逆,所以手足冷的,一定不在太阴,它在少阴或者厥阴。所以从渴与冷去辨别它。这里需要讲几个细节:第一个是寒热真假。《伤寒论•太阳病篇》讲“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这里是讲寒热真假的辨别方法。有时病人告诉你热不热;丹穿得多、穿得少,这个你一下就能看出来。第二,冷的问题排开四逆散证。四逆散,《伤寒论》在少阴篇。我个人认为四逆散是少阳病,在少阴篇是为了跟少阴病的四逆相区别,类似的写法在《伤寒论》很多。你看它的处方:柴胡、枳实、芍药、甘草,是个疏肝的药。它的原因是什么呢?肝气郁结,肝阳不达于四末,用四逆散。
冷与不冷,还有一个简单的辨别,我们脉诊的时候都要过手,既过手背又过手心。手背为阳,那是经过太阳经的;手心为阴,那是去辨太阴经的。我详细跟大家讲,脉诊为什么要过手?脉诊你过手,过过他的手心的话,你就知道他手心润不润,润不润就是汗不汗。桂枝汤证的汗与不汗可以不问,你摸手润,他就是自汗,可以予桂枝汤类方,也可以再看看舌脉。手的阴阳,它是什么呢?就是手足逆冷了,那就可以从少阴经或厥阴经去辨它。但是,摸手有个问题:摸手易受环境的影响,他在外面冷的空间等待久了,进来的时候手就是凉的。还有的人,虽然有阳虚,在热的空间久了,他手也不冷。但是有个方法更明确,摸脚。脚受环境温度影响比手要小的多。你还可以问他“你洗完脚,是不是马上睡?”他说“看会儿电视”,你问他“看会儿电视,脚冷不冷?”,有的他烫烫脚,看会儿电视,脚又冷了。我们一般不这么复杂,门诊过手,住院过脚。住院病人,辨不了阴阳,去摸脚。通过这样我们就已经能过辨到它在哪一条经了。就是六经为病,哪一经的病我们知道了,然后再说它的证。
第二个讲排除法。因为它只有三条经,不管三阴三阳只有三条经,排除一个只剩两个、排除两个只剩一个,比较简单。
临床上也有无法以一经概括者,多两经、三经同病,属于合病,辨证方法与上相同。
概论
现在我们讲六经聚类分析法(聚类法)。我把它归为三大步骤:第一步辨阴阳总纲。即是病发于阴还是发于阳,先确定是在阴还是阳,大方向就出来了,阳经和阴经区别非常大。第二步是辨病发何经。如果把病发于阴、病发于阳辨出来了,辨病发何经就相对简单了。因为阳经只有三条经,阴经也只有三条经,这样就由六经辨证变成了辨三经。第三步是当你辨出在哪一经的时候,就去辨证。辨证用方为什么简单了呢?因为三阳主证在经在腑,三阴主证寒化热化。所以第一步,辨阳阴;第二步,辨病,病发于阳辨三阳,病发于阴辨三阴;第三步,辨证,三阳辨在经在腑,三阴辨寒化热化。
一、 辨阴阳总纲
第一步是辨阴阳总纲。为什么我们要辨阴阳总纲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怎么叫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具体怎么治?“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所以治病首辨阴阳,这是很重要的。辨阴阳的方法怎么辨呢?第一个方法,《伤寒论》在太阳病篇讲了“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这句话就是辨阴阳的总纲。发于阳发热恶寒,发于阴无热恶寒。这个是它的总纲。当然它这是大的原则,具体上还有很多要区分的,但是总的原则就是“发热恶寒发于阳、无热恶寒发于阴”,这就是《伤寒论》提出的辨阴阳总纲的方法。第二,还有一个简单的方法,三阳为腑,腑多实证;三阴为脏,脏多虚证。所以三阳经的疾病以实证为主,虚证是兼夹证;三阴经的疾病以虚证为主,实证是兼夹证。第三个方法,火神派和温补学派发展了很多辨别病发于阳、病发于阴的方法,大家可以参照他们的经验。总的来讲,辨病发于阴、病发于阳实际上更大的意义就是辨明这个病是虚证还是实证,实证发于三阳、虚证发于三阴,当然可以有兼夹证。掌握这个基本的原则就可以很简单的先定它的阴阳。
二、 辨病发何经
辨完阴阳呢,辨病发何经。这时候其实你辨的只有三条经了,因为只有三阳和三阴。病发于阳就是三阳——太阳、少阳、阳明,病发于阴就是三阴——太阴、少阴、厥阴,这就只有三条经了。这三条经的辨证方法其实很简单,比较熟悉的话可以直接去辨。我用了三个方法来帮助没法辨的时候怎么去处理,实际上我们辨的时候是非常简单的。
1纳入法
直接取经的第一个方法是纳入法。就是正常的辨证方法,纳入法有五个方法。第一,六经为病脉证提纲。每一条经都有一个脉症提纲,把它定在那条经。这个大家都背的挺熟悉了,如“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第二,六经和脏腑关联。脏腑的配属和六经有关系,如阳明经跟大肠有关,少阴经和心肾有关。所以脏腑的病,往往可以归属到它相络属的那一经去。第三,经络。经络循行部位的疾病,可以归属到它络属的那一条经去。第四,标本中见。标本中见它也能简单的提示在哪一条经。根据其经的生理属性,比如太阳为寒水之经中见少热化,太阳经出问题它蓄水,少阴经兼夹证它也蓄水。第五,五运六气。外在的六淫之气影响体内六经的气化。即便说时间,一年的四季它得病的倾向都不一样,雨季它多湿嘛。时辰也有关系,后边会讲六经为病欲解时怎么运用。地域它也影响,不同地方人他得病不同。
第一个我们先说三阳。你已经辨明阴阳总纲了。如果病发于阳就发于三阳经——太阳、少阳、阳明。那么怎么样去辨它呢?辨六经为病脉证提纲,这句话已经说明了四个内容。第一是六经;第二是病,《伤寒论》是辨病的,它在辨病的基础上辨证怎么辨病?脉证提纲。用脉和证来辨病,因此,第三是脉;第四是证。例如太阳病,有伤寒证、中风证。
你要辨三阳病发何经的话,首先我们去辨它的脉。太阳之为病脉浮;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伤寒三日,阳明脉大。大家可以看出来,太阳病脉浮、少阳病脉弦、阳明病脉大。脉浮就是脉位高;脉弦就是脉的长度长;脉大就是脉的宽度大。实际上太阳、少阳、阳明,用脉的长,宽,高,很容易摸出来。根据这一点就可以很简单的辨出在太阳,少阳,阳明。平脉可以摸脉的形态,从外面去摸;还有一个是摸脉流,从里面去摸,就是说里面的血流的情况。所以三阳反映的是脉形——脉的长宽高。下手去摸它,浮的是太阳,弦的是少阳,大的是阳明。
第二个说症。太阳发热恶寒,少阳寒热往来,阳明但热不寒,这是基本的原则。一般来讲,我们根据脉就能确定在哪一条经,再不然问一下它的症状,然后还有一个办法,如果诊断不了用独取法。
三阴怎么辨?三阴我们讲几条:第一条,从症状来讲“渴”是三阴证的一个特点。“自利不渴者,属太阴”、“少阴病,自利而渴”、“厥阴之为病,消渴”。不管大便如何它都渴,大便好它也渴。所以自利不渴属太阴,自利而渴属少阴,厥阴病消渴。如果大便利的,太阴病是不渴的,大便多而渴的不在太阴。第二条,太阴病“手足自温”,少阴病是四逆,厥阴病是厥逆,所以手足冷的,一定不在太阴,它在少阴或者厥阴。所以从渴与冷去辨别它。这里需要讲几个细节:第一个是寒热真假。《伤寒论•太阳病篇》讲“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这里是讲寒热真假的辨别方法。有时病人告诉你热不热;丹穿得多、穿得少,这个你一下就能看出来。第二,冷的问题排开四逆散证。四逆散,《伤寒论》在少阴篇。我个人认为四逆散是少阳病,在少阴篇是为了跟少阴病的四逆相区别,类似的写法在《伤寒论》很多。你看它的处方:柴胡、枳实、芍药、甘草,是个疏肝的药。它的原因是什么呢?肝气郁结,肝阳不达于四末,用四逆散。
冷与不冷,还有一个简单的辨别,我们脉诊的时候都要过手,既过手背又过手心。手背为阳,那是经过太阳经的;手心为阴,那是去辨太阴经的。我详细跟大家讲,脉诊为什么要过手?脉诊你过手,过过他的手心的话,你就知道他手心润不润,润不润就是汗不汗。桂枝汤证的汗与不汗可以不问,你摸手润,他就是自汗,可以予桂枝汤类方,也可以再看看舌脉。手的阴阳,它是什么呢?就是手足逆冷了,那就可以从少阴经或厥阴经去辨它。但是,摸手有个问题:摸手易受环境的影响,他在外面冷的空间等待久了,进来的时候手就是凉的。还有的人,虽然有阳虚,在热的空间久了,他手也不冷。但是有个方法更明确,摸脚。脚受环境温度影响比手要小的多。你还可以问他“你洗完脚,是不是马上睡?”他说“看会儿电视”,你问他“看会儿电视,脚冷不冷?”,有的他烫烫脚,看会儿电视,脚又冷了。我们一般不这么复杂,门诊过手,住院过脚。住院病人,辨不了阴阳,去摸脚。通过这样我们就已经能过辨到它在哪一条经了。就是六经为病,哪一经的病我们知道了,然后再说它的证。
第二个讲排除法。因为它只有三条经,不管三阴三阳只有三条经,排除一个只剩两个、排除两个只剩一个,比较简单。
临床上也有无法以一经概括者,多两经、三经同病,属于合病,辨证方法与上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