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医理探讨 治疗崩漏的十大药对,妇科世家九代传人献出的秘密

王氏千金

声名鹊起
正式会员
注册
2013/08/18
帖子
811
获得点赞
5
声望
18
导读:在用药的时候,一些专家善于使用药对,往往收效颇佳。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妇科世家在治疗崩漏的时候常用的那些药对,一起涨姿势吧!

党参–黄芪
党参性平,力较平和,不腻不燥,味甘,归脾、肺经。既补中气,又益肺气,还有养血、生津之功。黄芪性温,味甘,归脾、肺经。既善补益脾肺之气,有“补气之长”的美称,又善升举阳气,常用于肺脾气虚诸证。补气之中,具升发外达之性,故能益卫固表以止汗。二药配伍补气摄血,固冲止崩。治疗因中气亏虚,冲任不固,血失统摄,经血暴下或淋漓不尽之崩漏。症见面色萎黄,神疲气短,动则汗出,或面浮肢肿,纳呆便溏。

阿胶–龟甲胶
阿胶性平,质地滋润,味甘,归肺、脾、肾经。具补血止血、育阴润燥之功,为补血育阴润燥的要药。龟甲胶性偏平和,味甘而咸。具滋阴潜阳、益肾健骨、补血止血之功。两药配伍补血滋阴,育阴润燥,养血止血。治疗因肝肾阴虚,虚火动血,冲任不宁所致之崩漏。症见头晕耳鸣,腰膝酸软,五心烦热,夜寐不宁,两目干涩,口燥咽干,胸胁隐痛。

女贞子–旱莲草
女贞子性凉,味甘、苦,归肝、肾经。具补肝肾阴、乌须黑发、明目退热之功。旱莲草性寒,味甘、酸,归肾、肝经。具滋补肝肾、凉血止血之功。两药配伍,滋肾益阴,养肝明目,清热止血。治疗因肝肾阴虚,热扰冲任所致之崩漏。症见五心烦热,夜寐不宁,两目干涩,口燥咽干,胸胁隐痛。

血余炭–陈棕炭
血余炭性平,味苦、涩,归肝、胃、膀胱经。具收敛止血、化瘀利尿之功。《医学衷中参西录》云:“血余者,发也,不煅则其质不化,故必煅为炭然后入药。其性能化瘀血、生新血有似三七,故善治吐血、衄血。”陈棕炭性平,味苦、涩,归肺、肝、大肠经。具收涩止血之功。两药性平、味涩,收敛止血,治疗无论寒热虚实所致崩漏夹瘀,或有小便不利者,效果较佳。

贯众炭–茜草炭
贯众炭性微寒,味苦,归肝、脾经。具凉血止血之功。茜草性寒,味苦,归肝经。具凉血活血、化瘀止血之功。用于血热妄行引起的多种出血症,炒炭后,寒性降低,性变收涩,止血作用增强。两药均性寒味苦,既凉血活血,又化瘀止血。治疗因热瘀互结冲任所致之功血,症见经血非时而下,量多或淋漓不断,色深红有块,小腹刺胀痛,块下痛减,口渴烦热。二药合用凉血止血而不留瘀弊。

地榆炭–槐花炭
地榆性寒,味苦、酸,归肝、大肠经。具凉血止血之功。《本草求真》曰:“性主收敛,既能清降,又能收敛,则清不虑其过泄,涩亦不虑其或滞,实为解热止血药也。”槐花性微寒,味苦,归大肠、肝经。具凉血止血之功。清代《本草易读》记载,槐花不但“治五种痔疮,解一切血症”,且对“肠风泻血,吐衄崩漏”也有桴鼓之应。两药炒炭色黑,黑在五行属水,水克火,故血遇黑则止。二药性味归经相同,配伍合用凉血止血相得益彰,治疗实热或虚热致冲任不固,经血不能制约之崩漏。

艾叶炭–炮姜炭
艾叶炭性温,味辛、苦,归肝、脾、肾经。具散寒止痛、温经止血之功。炮姜炭性温,味苦、辛、涩,归脾、肝、肾经。有温经止血之功。两药辛温,合用温经止血,散寒止痛。治疗症见经来色黯有块,下腹冷痛者,得热痛减,畏寒肢冷,腰膝酸软,带下清冷,下肢浮肿,小便清长,因胞宫感寒或肾阳不足,胞宫失于温煦所致之崩漏。

煅龙骨–煅牡蛎
生龙骨性平,味甘、涩,归心、肝、肾经。具潜阳安神之功,用于阴虚阳亢所致烦躁易怒、心悸失眠、头晕目眩、癫狂惊等症。煅龙骨为生龙骨的炮制品,功偏收敛固涩。生牡蛎性微寒,味咸、涩,归肝、肾经。具平肝潜阳、重镇安神、软坚散结、收敛固涩之功。生牡蛎煅后去性存用,偏于收敛固涩。两药合用,使收敛固涩之力增强,常用于经血量多如崩之际。

仙鹤草–乌贼骨
仙鹤草性平,味苦、涩,归肺、肝、脾经。具收敛止血、补虚杀虫之功。《百草镜》云:“下气活血,理百病,散痞满;跌扑吐血,血崩,痢,肠风下血。”乌贼骨性微温,味咸、涩,归肝、肾经。具固精止带、收敛止血之功。《药性论》云:“止妇人漏血,主耳聋。”《日华子本草》云:“疗血崩。”两药配伍收敛止血之功较强,因其药性平和,无论寒热虚实之崩漏证,皆可应用。

鹿角胶–鹿角霜
鹿角胶性温,味甘、咸,归肝、肾经。功能温补肝肾,益精养血,温养止血。鹿角霜性温,味咸,归肝、肾经。具温肾助阳、收敛止血之功。《本草蒙筌》云:“主治同鹿角胶,功效略缓。”两药配伍温养益精,收敛止血。治疗肾阳不足,脾阳不振,精血亏损,胞宫虚冷,封藏失司,冲任不固,经血妄行之崩漏。

本文选自《丁启后妇科经验》(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丁丽仙著)一书。】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