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汤液经法拟补

bygzpf

声名鹊起
正式会员
注册
2008/07/01
帖子
669
获得点赞
21
声望
0
张大昌医文选:汤液经法拟补

太老师张大昌先生系《辅行决》的收藏捐献者,临床经验丰富,理论造诣极高。现将其未公开发行的《经法述义》中的一篇摘出,以供大家学习、研究。此文系山西中医研究院赵怀舟先生打印整理。
张大昌1982年序
讲解经方,宋时成无己首创之。论药之分剂,引唐·陈藏器《本草拾遗》云:“诸药有宣、通、补、泻、轻、重、滑、涩、燥、湿,此十种者,是药之大体。”寇宗奭《本草衍义》云:“此十种今详之,寒热两种何独见遗?如寒可去热,大黄、朴硝之属也。热可去寒,附子、桂是也。今特补此二种,以尽厥旨。”自尔以往,医家皆依此,谓之十剂或十二剂。其组织制度,以君臣佐使为准则。其引《神农本草经》云:“方宜一君一臣三使五佐,又可一君三臣九佐使也。”然依此说核考经方,不能得其意旨。成氏又引王冰补经《素问·至真要大论》文,拟定大、小、奇、偶、缓、急、复七者,以为方之种类,历来医家亦颇见允纳。而据补经理论之谓:“远近汗下多少。”则又与经方凿纳不入。盖王冰补经每发挥敷演,论理不免夸空。识者不以微瑕弃玉可也。故今仍式其目而名义有所斧正。夫经方者,传统实效者也,万古不易之准则,医药学术之结晶也。其盛誉,其价值非世流之时方可同日而语也。今欲以模为式,引就正统。故但例方若干首,其他则不惶及焉,世间或于传缺佚者,盖师经义,拟比而补之。抑治庄之作,非敢僭妄尔。
张大昌1982年秋
张大昌1990年序
《汤液经法》此书始见于《汉书·艺文志》经方类中。为已佚古医方类著作。
经方者,传统实效者也,万古不易之准则,医药学术之结晶也。其盛誉,其价值非世流时方可同日而语也。古方制度,有君、臣、佐、使之说,有一君、一臣、一佐、一使,有一君、二臣、二佐、二使也。《素问·至真要大论》文,拟定,大、小、奇、偶、缓、急、复七方。《本草拾遗》云:“诸药有宣、通、补、泻、轻、重、滑、涩、燥、湿,此十种者,是药之大体。”昔黄帝与臣工、岐伯、雷公等,编难问证,详病变之情,脏腑经俞之景,以为《内经》。商·伊尹以元圣之才,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远求诸物,近求诸身,撰用《神农本草》,准次阴阳之道,参伍之变,错综其事,引而伸之,触类以专之,化为《汤液经法》。今欲以模式,以阴阳为两综,剂分十二,以应十二地支,方分十种,以应十天干,据此为十二剂,每剂十方,共计百二十方也,以应《汤液经法》中“中品中药为疗疾祛邪之方,亦百二十首”之目。
张大昌撰,弟子范志良整理1990年冬
十二神方
四神、八维方
北方壬癸水,其季冬,其位子,其神玄冥,其兽玄武,其宿斗、牛、女、虚、危、室、壁。其气凛,其剂渗。经云:“渗可祛湿”。其方玄武,白术、茯苓、生姜、甘草属。
东方甲乙木,其季春,其位卯,其神勾芒,其兽青龙,其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其气散,其剂轻。经云:“轻可祛实(一云闭,邪气闭实也)”。其方青龙,麻黄、甘草、杏仁、桂枝属。
南方丙丁火,其季夏,其位午,其神祝融,其兽朱鸟(雀),其宿井、鬼、柳、星、张、翼、轸。其气润,其剂滋(一云润)。经云:“滋可已枯”。其方朱鸟,阿胶、鸡子黄、黄连、黄芩属。
西方庚辛金,其季秋,其位酉,其神蓐收,其兽白虎,其宿奎、娄、胃、昴、毕、觜、参。其气肃,其剂收。经云:“收可已耗”。其方白虎,石膏、粳米、知母、甘草属。
北东其位丑,阳气始生,地气始动。其宿咸池,其气滑。经云:“滑可祛著”。其方咸池,榆皮、葵子、黄芩、滑石属。
东北其位寅,日出之方,阳气初生,其宿阳旦,其气温。经云:“温可祛寒”。其方阳旦,桂枝、甘草、大枣、生姜属。
东南其位辰,阳气大振,万物思动。其宿天阿,其气宣。经云:“宣可祛郁”。其方天阿,生姜、半夏、橘皮、桂心属。
南东其位巳,阳气大张,大雨思降,其宿螣蛇,其气泄。经云:“泄可祛实”。其方螣蛇,厚朴、大黄、甘草、枳实属。
南西其位未,未者,味也,百味斯实。其宿神后,其气涩。经云:“涩可固脱”。其方神后,赤石脂、干姜、禹粮石、粳米属。
西南其位申,阴气初盛,月出之地。其宿阴旦,其气清。经云:“清可祛热”。其方阴旦,黄芩、大枣、甘草、芍药属。
西北其位戌,大地澄清,生机已减。其宿紫宫,其气重。经云:“重可祛怯”。其方紫宫,牡蛎、龙骨、滑石、赤石脂属。
北西其位亥,阴气思收,大地闭塞。其宿勾陈,其气补。经云:“补可扶弱”。其方勾陈,甘草、生姜、大枣、人参属。

方例
剂分十二,以阴阳为两综,以三阴三阳为目次,以目次中各分虚实而成为十二剂,以应十二地支,在天文学则为经度也。
方次是适应剂的使用条例,其中当分十种,仍以阴阳为综,其名义有格式方五个、义理方五个。此是以十方应十天干,在天文学则为纬度也。
据此为十二剂,每剂十方,共计一百二十方也。
十二剂为轻(散)剂、宣剂、清剂、滋剂、滑剂、泄剂、重剂、收剂、温剂、渗剂、涩剂、补剂。
十方为单方、小方、急方、正方、主方、复方、大方、缓方、变方、通方。
阳 综
病属表、热、实之类,治则轻、宣、清、滋、滑、泄六剂。
一、病在表者,轻宣两剂。
(一)轻剂:经云:“轻可祛实”(邪气闭实也),一云闭。青龙汤、麻黄主。
单方:麻黄
主解肺郁,发汗止喘。《本经》
麻黄四两
上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二升,温服一升,重覆汗出,不汗再服,慎风寒。
小方:麻黄甘草汤《金匮要略》
治皮水无汗而喘,脉浮者。《金匮》云:“治卒上气喘息欲死者。”
麻黄四两 甘草炙二两
上二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甘草,煮取三升,温服一升,重覆汗出;不汗再服,慎风寒。
急方:还魂汤《千金翼方》
治客忤卒死者。
麻黄四两 甘草二两 桂心二两
上三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温服一升,重复汗出;不汗再服。
按:《千金》有杏仁十枚。
正方:小青龙汤《伤寒论》
治伤寒发热头痛,身痛,腰痛,骨节痛,恶风,无汗而喘,脉浮紧者。
麻黄三两 甘草二两 杏仁六十枚 桂心三两
上四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八合。必令汗出彻身,不然恐邪不尽散也。
按:此方与《伤寒论》麻黄汤、《外台》麻黄解肌汤同。
主方:深师麻黄汤《外台秘要》
疗上气咳嗽,喉中有水鸡声,唾脓血腥臭味者。
麻黄六两 甘草炙二两 杏仁六十枚 桂心一两 干姜三两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半,分五服。
复方:深师麻黄加枣汤
治外感不彻者。
麻黄六两 甘草炙二两 大枣十枚 杏仁二两 桂心一两 干姜三两
上六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大方:大青龙汤《伤寒论》
治新旧兼病,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温,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
麻黄三两 甘草炙二两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干姜三两 五味子半升 半夏半升
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按:此方即《伤寒论》小青龙汤去细辛。
缓方:越肺汤补方
治太阳中风或伤寒,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燥。
麻黄六两 甘草炙二两 桂枝二两 杏仁四十枚 生姜三两 大枣十枚 细辛三两 石膏半斤
上八味,以水九升,先煎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粉之。一服汗者停后服。
按:此方即《伤寒论》大青龙汤方加细辛。师曰:“本方应厘正为大越肺汤,故补细辛。”
变方:麻杏石甘汤《伤寒论》
治汗出而喘,无大热者。
麻黄四两 杏仁五十枚 石膏半斤 甘草炙,二两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黄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
通方:越婢汤《金匮要略》
治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
麻黄六两 石膏半斤 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五枚
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二)宣剂:经云:“宣可祛郁”。以通气也。天阿汤,姜主。
单方:生姜
久服去臭气,通神明(《本经》),止呕祛痰下气(《别录》)。
生姜半斤,切
上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小方:小半夏汤《金匮要略》
治呕吐口不渴,谷不得下者。
生姜半斤,切 半夏一升
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急方:半夏汤《千金要方》
治胸满有气,心腹中冷者。
生姜八两,切 半夏一升 桂心四两
上三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服七合,日三服。
正方:小天阿汤《外台秘要》
治干呕哕逆,《外台》云:“治胸胁气满,每食气噎者。”
生姜六两 半夏六两 橘皮三两 桂心三两
上四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四服,日三夜一服。人强者作三服。
按:此方在《外台》名通气汤。
主方:天阿厚朴汤补方
治胸膈气满逆上,呕吐者。
生姜六两 半夏六两 橘皮三两 桂心三两 厚朴三两
上五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温四服,日三夜一服。
复方:半夏厚朴汤《金匮要略》
治胸膈气满逆上,呕吐头痛,咽中介介然如有炙脔,吐不出,吞不下。
生姜六两,切 半夏六两 茯苓三两 橘皮三两 桂心三两 厚朴三两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四升,分温四服,日三夜一服。
按:《金匮》有苏叶,无桂心、橘皮。
大方:大天阿汤补方
治胸膈气满逆上,咽中塞,食已即吐者。
生姜六两,切 半夏六两 厚朴三两 橘皮三两 桂心三两 茯苓三两 大枣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七升,煮取四升,分温四服,日三夜一服。
缓方:泻心汤《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治呕利交作,心下痞满,雷鸣腹痛。
生姜六两,切 半夏六两 甘草炙,三两 人参三两 厚朴三两 黄连三两 黄芩三两 大枣十二枚
上八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分再服。
按:《辅行诀》无半夏、厚朴。
变方:吴茱萸汤《千金要方》
治久寒胸胁逆满,不能食者。
生姜八两,切 半夏二两 桂心二两 甘草二两 人参二两 大枣十二枚 吴茱萸三两 小麦一升
上八味,?咀,以酒五升,水三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通方:当归四逆加吴萸生姜汤《伤寒论》
治手足厥寒,脉细欲绝,其人内有久寒者。
当归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炙,二两 通草二两 桂枝三两 大枣二十五枚 吴茱萸二升 生姜半斤,切
上九味,以水六升,清酒六升和,煮取五升,去滓,分五服。
附方:《外台秘要》卷十二引《广济方》。
治奔豚气在心,吸吸短气,不欲闻人语声,心下烦乱不安,发作有时,四肢烦疼手足逆冷方。
李根白皮八两 半夏七两,洗 干姜四两 茯苓三两 人参二两 甘草二两,炙 附子一两,炮 桂心四两
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绞去滓,分三服,别相去如人行六七里。
又方:疗奔豚气在胸心,迫满支胁方。
生姜一斤,切 半夏四两 桂心三两 人参二两 甘草炙,二两 吴茱萸一两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绞去滓,分温三服,服别相去如人行六七里。
二、病势反映为热者,清滋两剂
(一)清剂:经云:“清可祛热”(存阴),阴旦汤,黄芩主。
单方:黄芩
主诸热黄疸,下痢,逐水,下血闭。《本经》
黄芩三两
上一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
小方:黄芩大枣汤补方
治肠中热,大便黄糜者。
黄芩三两 大枣十二枚
上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急方:黄芩大枣芍药汤补方
治肠中热,大便黄糜,腹中引痛者。
黄芩三两 大枣十二枚 芍药二两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正方:小阴旦汤《伤寒论》
治身热胸胁满,腹中痛,下利者。
黄芩三两 大枣十二枚 甘草二两 芍药三两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按:此方在《伤寒论》名黄芩汤。
主方:阴旦加生姜汤补方
治天行身热汗出,胸胁满,腹中痛,下利干呕者。
黄芩三两 大枣十二枚 甘草二两 芍药三两 生姜二两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复方:阴旦加生姜人参汤补方
治身热汗出,胸满腹痛,下利干呕,心下痞满者。
黄芩三两 大枣十二枚 甘草三两 芍药二两 生姜二两 人参三两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大方:大阴旦汤《伤寒论》
治凡病头目眩晕,咽干,往来寒热,胸胁痞满,不能食,或呕吐下利,或发热腹痛者。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大枣十二枚 甘草炙,二两 生姜三两 芍药四两 半夏半升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按:此方即《伤寒论》小柴胡汤去人参加芍药而成。
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加栝楼一枚;若渴者,去半夏加人参四两、栝楼根四两;若腹中痛,去黄芩,芍药改六两;若胁下痞鞕,去大枣,加牡蛎四两;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加桂枝三两;若咳者,去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
缓方:大柴胡汤《伤寒论》
治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大枣十二枚 生姜五两 芍药三两 枳实四枚 半夏半升 大黄二两
上八味,以水一斗一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变方:四逆散《伤寒论》
治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
柴胡 芍药 甘草炙 枳实各十分
上四味,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若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利;若悸者,加桂枝五分;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泄利下重者,加薤白三升。
通方:排脓散汤《金匮要略》
治疮痈,排脓托毒,或胸喉之间欲成疮痈者。
芍药六两 枳实十六枚 甘草二两 大枣十枚 桔梗二两
上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温服五分,日再服。
按:此方即《金匮》排脓散(枳实、芍药、桔梗、鸡子黄)和排脓汤(桔梗、甘草、生姜、大枣)二方合剂去鸡子黄、生姜而成。
(二)滋剂:经云:“滋可祛枯”。朱鸟汤、阿胶主。
单方:阿胶
主心腹内崩劳极,女子下血,安胎。诸失血。《本经》
阿胶三两
上一味,以水一升,内胶烊尽,温服五合,日再服。
小方:阿胶鸡子黄汤补方
治诸失血心烦者。
阿胶三两 鸡子黄二枚
上二味,以水二升,内胶烊尽,小冷,内鸡子黄,搅令相得,温服七合,日三服。
急方:阿胶鸡子黄芩汤补方
治诸急吐血,身热心烦,口舌上有疮者。
阿胶三两 鸡子黄二枚 黄芩三两
上三味,以水五升,先煮黄芩,取二升,去滓,内胶烊尽,小冷,内鸡子黄,搅令相得,温服七合,日三服。
正方:小朱鸟(雀)汤补方
治诸心中动悸,烦热不安,吐血衄血者。
阿胶三两 鸡子黄二枚 黄连三两 黄芩三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先煮黄连、黄芩,取二升,去滓,内胶烊尽,小冷,内鸡子黄,搅令相得,温服七合,日三服。
主方:黄连阿胶汤《伤寒论》
治诸失血下血,身热心烦不得眠,汗出腹痛者。
阿胶三两 鸡子黄二枚 黄连四两 黄芩二两 芍药二两
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后三物,取二升,去滓,内胶烊尽,小冷,内鸡子黄,搅令相得,温服七合,日三服。
复方:黄连阿胶地黄汤补方
治频频失血。
阿胶三两 鸡子黄二枚 黄连四两 黄芩二两 芍药二两 生地二两
上六味,以水七升,先煮后四物,取三升,去滓,内胶烊尽,小冷,内鸡子黄,搅令相得,温服一升,日三服。
大方:大朱鸟汤《金匮要略》
治一切内崩吐下血,烦燥不得眠及腹中疼痛者。
阿胶三两 鸡子黄二枚 白芍二两 黄连三两 地黄二两 黄芩二两 伏龙肝半升
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后五物,取四升,去滓,内胶烊尽,小冷,内鸡子黄,搅令相得,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按:此方即《伤寒论》黄连阿胶汤加地黄、伏龙肝而成,亦即《金匮》黄土汤减附子、甘草、白术加黄连、芍药、鸡子黄方。
缓方:朱鸟加术汤补方
治内崩吐下血,烦燥不得眠,腹中痛,下利脉弱者。
阿胶三两 鸡子黄二枚 白芍二两 黄连三两 地黄二两 黄芩三两 白术三两 伏龙肝半升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后六味,取四升,去滓,内胶烊尽,小冷,内鸡子黄,搅令相得,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变方:柏叶汤《千金要方》
治吐血内崩,上气,面色如土者。
阿胶二两 柏叶二两 干姜二两 艾一把 马通汁一升
上前四味,?咀,以水五升,煮取一升,纳马通汁一升,煮取一升,顿服。
按:此方《千金》无名,仲景名柏叶汤,不用阿胶。《小品》不用柏叶,《肘后》同。
通方:马通汤《千金要方》
治上焦热膈伤,吐血、衄血或下血连日不止欲死者。
阿胶如手掌大 艾叶一升 干姜二两 竹茹一升 马通汁半升
上前四味,?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纳马通汁半升,煮取一升,顿服。
按:此方《千金》无名,业师拟补汤名。 一方无竹茹,干姜作七两。
三、病属实者,滑、泄两剂。
(一)滑剂:经云:“滑可祛著”(以除脏腑积滞之气也)。咸池汤,榆白皮主。
单方:榆白皮
主二便不利,利水道,便血。《本经》
榆白皮一升
上一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半,分二服。
小方:榆皮葵子汤《千金翼方》
治大小便不通。
榆皮一升 葵子一升
上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二服。
急方:榆皮葵子滑石汤《外台秘要》
治大小便暴闭不通。
榆皮一两 葵子一两 滑石二两
上三味,下筛为散,煮麻子汁一升半,取二匕和服,二服即通。
正方:小咸池汤补方
治大小便关格不通,下重者。
榆皮二两 葵子二两 黄芩一两 滑石二两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日再服。
主方:滑石汤《外台秘要》
疗淋方
榆皮二两 葵子二两 黄芩一两 瞿麦二两 滑石二两
上五味,水一斗,煮取四升,分四服,日再服。
按:《外台》有石苇一两,无黄芩。
复方:榆皮汤《外台秘要》
治疗淋方。
榆皮八两 葵子一升 瞿麦二两 黄芩二两 滑石二两 甘草炙,二两
上六味,以水一斗,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旦服。
大方:大咸池汤《外台秘要》
治三阳实,大小便不通者。
榆皮一两 葵子一升 瞿麦二两 黄芩一两 防葵一两 滑石二两 甘草炙,二两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二服。
按:本方与《外台秘要》卷二十七引《古今录验》榆皮汤同。
缓方:咸池加车前汤《千金要方》
治肾热,小便黄赤不出如栀子汁,或如黄蘖汁,每欲小便即茎头痛。
榆皮一升 葵子一升 瞿麦三两 黄芩三两 石苇四两 滑石八两 通草三两 车前草一升
上八味,?咀,以水一斗,先煮车前草一升,去滓澄清,取九升,下诸药,煮取三升五合,去滓,分四服。
变方:备急疗难产方《外台秘要》
治母子俱死者,产难及胎不动转者。
榆皮三两 葵子五合 甘草炙,一两 桂心一两
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服一升,须臾不产,更服一升。忌海藻、生葱。
通方:牛膝汤《外台秘要》
治胞衣不出,令胞衣烂方。
葵子一升 瞿麦四两 滑石八两 通草六两 当归三两 牛膝四两
上六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忌牛狗肉。
(二)泄剂:经云:“泄可祛壅(一云祛实)”。螣蛇汤,厚朴主。
单方:厚朴
主消痰下气,胸满腹胀。《别录》
厚朴半斤
上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小方:厚朴大黄汤《金匮要略》
治饮食不化,腹中胀满者。
厚朴半斤 大黄四两
上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急方:厚朴三物汤《金匮要略》
治腹满气胀,痛而闭,支饮胸满者。
厚朴八两 大黄四两 枳实五枚
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二味,取五升,内大黄,煮取三升,温服一升,以利为度。
正方:小螣蛇汤补方
治腹中胀满,坚而痛闭者。
厚朴八两 大黄四两 甘草三两 枳实五枚
上四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三味,取五升,内大黄,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主方:厚朴五物汤补方
治腹满不减,顺下之方。
厚朴八两 大黄四两 甘草二两 枳实五枚 芒硝三合
上五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三物,取五升,去渣,内大黄,煮取二升,内芒硝,更上火微一、二沸,分温再服。
复方:麻子仁丸《伤寒论》
治脾约,大便难,小便数者。
厚朴一尺 大黄一斤 麻仁二升 芍药半斤 枳实半斤 杏仁一升
上六味,末之,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饮服十丸,日三服,渐加,以知为度。
大方:大螣蛇汤补方
治腹满发热,饮食如故,脉浮而数者。
厚朴半斤 大黄三两 大枣十枚 桂心二两 甘草三两 枳实五枚 生姜五两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八合,日三服。
若呕者,加半夏五合,下利者,去大黄,寒多者,加生姜至半斤。
按:此方与《金匮》厚朴七物汤同。
缓方:厚朴七物加半夏汤《金匮要略》
治腹满发热,饮食如故而呕者,其脉浮而数。
厚朴半斤 大黄三两 大枣十枚 桂枝二两 甘草三两 枳实五枚 生姜五两 半夏五合
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八合,日三服。
按:此方即《金匮》厚朴七物汤方下注“呕者加半夏五合”。
变方:厚朴枳实桂姜汤补方
治霍乱吐利。
厚朴四两 枳实五枚 桂心二两 生姜三两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温再服。
通方:桃核承气汤《伤寒论》
治下腹中淤血,少腹急结者。
桃仁五十枚 大黄四两 桂心二两 甘草炙,二两 芒硝二两
上五味,以水七升,先煮前四味,取二升半,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沸,下火,先食温服五合,日三服。当微利。
阴 综
病属里、寒、虚三类。治则:收、重、温、渗、补、涩六剂。
一、病在里者,收、重两剂。
(一)收剂:经云:“收可已耗”。白虎汤,石膏主。
单方:石膏
主除三焦大热,汗出烦渴。《本经》
石膏一斤
上一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小方:石膏粳米汤补方
治烦热少气,汗出者。
石膏一斤 粳米六合
上二味,以水七升,先煮粳米,熟讫去米,内石膏,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急方:石膏粳米知母汤补方
治烦热少气汗出,鼻干口苦者。主暑厥。
石膏一斤 粳米六合 知母四两
上三味,以水九升,先煮粳米,熟讫去米。内诸药,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正方:小白虎汤《伤寒论》
治诸热汗出,口舌干燥,烦渴,脉洪大者。
石膏一斤 粳米六合 甘草二两 知母六两
上四味,先以水一斗,煮粳米,熟讫去米,内诸药,煮取六升,温服二升,日三服。
按:此方与《伤寒论》白虎汤同。
主方:白虎加参汤《金匮要略》
治太阳中热者,汗出恶寒,身热而渴者。
石膏一斤 粳米六合 甘草二两 知母六两 人参三两
上五味,先以水一斗,煮粳米,熟讫去米。内诸药,煮取六升,温服二升,日三服。
复方:竹叶石膏汤。(《外台秘要》)
《千金》疗伤寒虚羸少气呕吐。
石膏一斤 竹叶一把 麦冬一升 甘草二两 半夏半斤 人参三两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内粳米一升,煮米熟去米,饮一升,日三服。
大方:大白虎汤《辅行诀》
治诸病瘥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烦热汗出,或咳者。
石膏一斤 粳米六合 麦冬一升 竹叶一把 半夏半斤 甘草炙,二两 人参三两 生姜四两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粳米,米熟讫去米。内诸药,煮至六升,去滓,温服二升,日三服。
按:此方与《伤寒论》竹叶石膏汤同。
缓方:竹叶石膏生姜汤《外台秘要》
治诸病瘥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烦热汗出,咳呕者。
石膏一斤 粳米六合 麦冬一升 竹叶一把 斗夏半斤 甘草炙,二两 人参二两 生姜四两
上八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粳米,米熟讫去米。内诸药,煮取六升,去滓,温服二升,日三服。
按:此方出《外台秘要》卷二,伤寒虚羸方,方名为业师拟补。
变方:木防己汤《金匮要略》
治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医吐下之不愈者。
石膏鸡子大三枚 木防己三两 桂枝二两 人参四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附方: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金匮要略》
治上症若虚者服上方即愈,实者三日复发。宜本方:
防己二两 桂枝二两 人参四两 茯苓四两 芒硝三合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再微煎,分温再服。微利则愈。
通方:白虎加桂汤《金匮要略》
治温疟,其脉如平,身无疟,但热,骨节疼烦,时呕者。
石膏一斤 粳米二合 甘草二两 知母六两 桂枝三两
上五味,以水一斗,先煮粳米,熟讫去米。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二)重剂:经云:“重可祛怯”。紫宫汤,牡蛎主。
单方:牡蛎
主伤寒温热洒洒,惊恚,怒气。《本经》
主结核烦满,汗出,心痛结。《别录》
主药物损伤,惊狂不眠。《汤本求真》
牡蛎三两
上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小方:龙骨牡蛎汤补方
治烦热汗出,心腹动悸。
牡蛎烧 龙骨煅,各三两
上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日三服。
急方:龙骨牡蛎石脂汤补方
治烦热汗出,心腹动悸下利者。
牡蛎烧 龙骨烧 赤石脂各三两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日三服。
正方:小紫宫汤补方
治烦热汗出,心腹动悸,下利、小便短涩。
牡蛎烧 龙骨烧,各四两 滑石三两 赤石脂三两
上四味,杵,粗筛,以韦囊盛之,取三指撮,井花水三升,煮三沸,温服一升,日三服。
主方:紫宫加干姜汤补方
治痰澼。
牡蛎烧,三两 龙骨四两 滑石三两 赤石脂三两 干姜三两
上五味,杵,粗筛,以韦囊盛之,取三指撮,井花水三升,煮三沸,温服一升,日三服。
复方:紫宫加干姜甘草汤补方
治发痫吐涎沫者。
牡蛎烧,三两 龙骨四两 甘草炙,三两 滑石三两 石脂三两 干姜三两
上六味,杵,粗筛,以韦囊盛之,取三指撮,井花水三升,煮三沸,温服一升,日三服。
大方:大紫宫汤《外台秘要》
治神气不宁,惊悸不安,发痫吐涎沫,呕逆食不下者。
牡蛎烧,三两 龙骨四两 甘草炙,三两 滑石三两 大黄三两 赤石脂三两 干姜三两
上七味,捣下筛,韦囊盛,取三指撮,以井华水二升,煮三沸,药成,适寒温,大人服一升,未满百日服一合。未能饮者,绵裹筯头内汤中,著小儿口中以当乳汁,热多者日四服。
按:此方与《外台秘要》深师除热方去白石脂、桂心同。方名系师重拟。
缓方:龙骨汤《外台秘要》
疗宿惊失志,忽忽喜忘,悲伤不乐,阳气不起者。
牡蛎烧,三两 龙骨一两 茯苓一两 远志一两 甘草炙,三两 桂心一两 麦冬二两 生姜四两
上八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分为二服。
变方: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伤寒论》
治火逆下之,因烧针烦燥者。
牡蛎烧,二两 龙骨二两 桂枝一两 甘草炙,二两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日三服。
附方:牡蛎汤《外台秘要》
治牡疟多寒者,内有痰而表热重之疟疾。
牡蛎熟,四两 麻黄四两 蜀漆三两(若无,常山代之) 甘草炙,二两
上四味切,以水先洗蜀漆三遍,去腥,以水八升,煮蜀漆及麻黄,去沫,取六升,内二味,更煎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即吐勿更服,则愈。
通方:紫石英汤《外台秘要》
治大人风引,少小惊痫痸疭,日数十发,医所不能疗,除热镇心方。
紫石英 滑石 石膏 寒水石 赤石脂 白石脂各八两 龙骨 大黄 甘草炙,各四两 牡蛎烧 干姜 桂心各三两
上十二味,捣筛,盛以韦囊,置于高凉处,大人欲服,乃取水二升,先煮两沸,便内药方寸匕,又煮取一升二合,滤去滓,顿服之。少小未满百日服一合。热多者,日二、三服。
按:此方本仲景《金匮》风引汤方,《古今录验》、范汪同。
二、病属寒者,温、渗两剂。
(一)温剂:经云:“温可祛寒”。阳旦汤,桂主。
单方:桂心
主温中通脉,伐肾邪,治水气上逆。《本经》
桂心四两
上一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小方:桂枝甘草汤《伤寒论》
治汗多亡阳,心中动悸,叉手自冒心,欲按者。
桂枝四两 甘草炙,二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急方:温中汤《外台秘要》
治汗多亡阳,心中动悸,干呕者。
桂枝四两 甘草炙,三两 生姜一斤
上三味,以水七升半,煎服三升,分五服。
正方:小阳旦汤《辅行诀》
治诸阳气虚自汗出(不论冬夏)。《伤寒论》云:“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外台》云:“疗中风汗出干呕者。”
桂枝三两 甘草炙,二两 大枣十二枚 生姜三两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按:本方与《伤寒论》桂枝去芍药汤方同,《外台》深师桂枝汤亦同。
主方:桂枝汤《伤寒论》
治太阳中风,脉浮缓,自汗出,鼻鸣干呕,恶风者。
桂枝三两 甘草炙,二两 大枣十二枚 生姜三两 芍药三两
上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不汗出,乃服至二、三剂。
复方:小建中汤《金匮要略》
治虚劳里急,心悸衄血,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痛,手足烦热,咽干口燥者。
桂枝三两 甘草炙,二两 饴一升 大枣十二枚 生姜三两 芍药六两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胶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
大方:大阳旦汤《辅行诀》
治诸虚劳汗出,诸损不足者。
桂枝三两 甘草炙,二两 饴一升 大枣十二枚 黄芪四两 生姜三两 芍药六两
上七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胶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
按:本方与《金匮》黄芪建中汤同。
缓方:当归建中汤《千金翼方》
治诸虚失血。(《千金翼方》)云:“治产后虚羸不足,腹中疾痛不止,小腹拘急,腹痛引腰背不能饮食。”条文下云:“若去血过多,崩伤内血衄不止,加地黄、阿胶。”
桂枝三两 甘草炙,二两 当归四两 大枣十二枚 生姜三两 芍药六两 地黄六两 阿胶二两
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内胶烊尽,分温三服,一日令尽。
按:此方与《金匮要略》附方千金内补当归建中汤同。
变方:甘草附子汤《金匮要略》
治风湿相搏,骨节痛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
桂枝四两 甘草炙,二两 白术二两 附子炮,二枚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则解,能食,汗出复烦者,服五合。恐一升多者,服六、七合为妙。
通方:桂枝附子汤《金匮要略》
治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痛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
桂枝四两 甘草炙,二两 生姜三两 附子炮,三枚 大枣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二)渗剂:经云:“渗可祛湿。”玄武汤,术主。
单方:术
主风寒湿痹,消痰水,逐皮间风水,祛肿。除心下急满。《别录》
白术四两
上一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小方:白术茯苓汤补方
治停饮,心下支满者
白术四两 茯苓四两
上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急方:白术茯苓生姜汤补方
治水饮,上冲胸,苦闷,头眩,干呕者。
白术三两 茯苓四两 生姜三两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正方:小玄武汤《辅行诀》
治诸水积滞,水气上逆,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
白术三两 茯苓四两 甘草炙,二两 桂心三两(一方作生姜当从)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按:此方与《伤寒论》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千金方》茯苓汤同。
主方:玄武加附子汤补方
治疗水气上逆,气上冲胸,心下悸,头眩,身瞤动,四肢冷厥,脉沉者。
白术三两 茯苓四两 甘草炙,二两 生姜三两 附子炮,三枚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复方:玄武加附子大枣汤补方
治上症续发心中如饥者。
白术三两 茯苓四两 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 附子炮,二枚 大枣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大方:大玄武汤《辅行诀》
治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呕者。
白术三两 茯苓四两 干姜三两 甘草二两 桂心三两 附子炮,三枚 芍药三两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缓方:木防己汤《外台秘要》
疗肿患,下水气,四肢肿聂聂动者。
白术三两 茯苓六两 木防己三两 生姜二两 甘草炙,二两 桂心二两 黄芪三两 芍药二两
上八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二合,分为四服,日三夜一服。
变方:防己黄芪汤《金匮要略》
治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
白术三两 甘草炙,二两 防己二两 黄芪二两
上四味,锉麻豆大,每抄五钱匕,生姜四片,大枣一枚,水盏半,煎八分,去滓,温服,良久再服。服后当如虫行皮中,从腰下如冰,后坐被上,又以一被绕腰以下,温令微汗,瘥。
通方:防己汤《外台秘要》
疗皮水如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集集动者。
茯苓六两 防己三两 甘草炙,二两 桂心三两 黄芪三两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按:此方与《金匮》防己茯苓汤同。
三、病属虚者,补涩两剂。
(一)补剂:经云:“补可扶虚”(一名弱)。勾陈汤,甘草主。
单方:甘草
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本经》。持润津,治肺痿涎唾多,出血,心中温温液液者。
甘草炙,二两
上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三服。
小方:甘草干姜汤《金匮要略》
治肺痿唾涎沫,肺中冷,小便数,遗尿,必眩者。
甘草炙,四两 干姜炙,二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急方:甘草干姜大枣汤《外台秘要》
治上症加心中温温,咽燥而渴。
甘草炙,二两 干姜二两 大枣十二枚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
按:文仲、《千金》、《古今录验》同,深师云温脾汤,范汪亦同。
正方:小勾陈汤《千金要方》
治肺痿咳唾涎沫不止,咽燥而渴者。
甘草炙,四两 干姜三两 人参三两 大枣十二枚
上四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
按:此方《金匮》无干姜有生姜五两,大枣用十五枚,名《千金》生姜甘草汤,主治均与此同,唯《千金》用大枣十二枚,亦名生姜甘草汤。《外台》引《集验》,主治咽燥而渴,下注有“一云不渴”四字,方后注云:“仲景《伤寒论》、《备急》、范汪、《千金》、《经心录》同”,可知此方原系仲景方。
主方:理中丸(汤)《伤寒论》
治腹中不和,心下痞满,腹痛,吐利,不能食,便溏。
甘草炙,四两 干姜三两 人参三两 白术三两 大枣数十枚
上前四味,捣筛,枣泥和为丸如鸡子黄许大,温服一丸,日三服。
汤法: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按:此方即《伤寒论》理中丸(汤)方,蜜丸为枣肉丸。
复方:理中加桂汤补方
治腹中不和,心下痞满,腹痛,吐利不能食,便溏,心下悸者。
甘草炙,四两 干姜三两 桂心三两 人参三两 大枣十二枚 白术三两
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大方:大勾陈汤补方
治吐利频作,痞满不能食,腹痛雷鸣,下利完谷者。
甘草炙,三两 干姜三两 桂心三两 人参三两 大枣十二枚 白术三两 黄连三两
上七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缓方:勾陈茯苓汤补方
治小便不利。
甘草炙三两 干姜三两 桂心三两 人参三两 大枣十二枚 白术三两 黄连三两 茯苓四两
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变方: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金匮要略》
治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腰以下冷痛,腰重如带五千钱。
甘草二两 干姜四两 茯苓四两 白术二两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腰中即温。
通方:茯苓四逆汤《伤寒论》
治小便不利,心下痞,四肢冷,脉微者。
甘草炙,三两 干姜一两半 茯苓四两 人参一两 附子炮,一枚
上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二)涩剂:经云:“涩可固脱。”神后汤,赤石脂主。
单方:赤石脂
治内饮蓄水,利小便,止滑泄呕利。
赤石脂一斤
上一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小方:石脂干姜汤补方
治寒中,吐下冷水。
赤石脂一斤 干姜一两
上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急方:石脂干姜禹粮石汤补方
治濡泻吐下。
赤石脂一斤 干姜一两 禹粮石二两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正方:小神后汤补方
治诸飧泻洞下。《伤寒论》云:“治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
赤石脂一斤 干姜一两 粳米一升 禹粮石二两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若一服愈,余勿服。
按:此方即《伤寒论》桃花汤加禹粮石是也。方名系师重拟。
主方:坚溃汤补方
治久泻不止者。
赤石脂一斤 干姜一两 粳米一升 禹粮石二两 大枣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复方:坚溃加参汤补方
治脱泻而心下痞者。
赤石脂一斤 干姜一两 粳米一升 人参一两 禹粮石二两 大枣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大方:大神后汤补方
治肠澼下利脓血,痞满腹痛不能食者。
石脂一斤 干姜三两 甘草三两 粳米半斤 芍药二两 禹粮石三两 附子二两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米令熟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缓方:大桃花汤《千金要方》
治冷白滞痢腹痛。
石脂三两 干姜三两 甘草三两 人参二两 芍药一两 白术六两 附子二两 龙骨烧三两
上八味,?咀,以水一斗二升,煮米取九升纳诸药,煮取二升,分三服。胀者,加厚朴三两;呕者,加橘皮三两。
按:《千金方》有牡蛎三两、当归三两。
变方:赤石脂丸《金匮要略》
治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呕吐清水,四肢冷者。
赤石脂二两 干姜一两 蜀椒一两 附子炮,一两 桂心一两
上五味,末之,蜜丸如桐子大,先食服一丸,日三服。不知,稍加服。
按:此方《金匮》名乌头赤石脂丸,方中有乌头无桂心。《今释》云:“仲景之方无乌头附子并用者,方中乌头恐为乌梅之误也。”今据证属阴寒内盛,阳气衰微之重证,故改为桂也。
通方:乌头赤石脂丸《外台秘要》
治疗久心痛与冷气痛。
赤石脂三两 干姜二两 蜀椒二两 桂心二两 乌头炮,三两
上五味,末之,蜜和丸,如梧子大,服三丸,日三服。以知为度。
十方君臣佐使格式
一、单方:一君。
二、小方:一君一臣。
三、急方:一君一臣一使。
四、正方:一君一臣一佐一使。
五、主方:一君一臣一佐二使。
六、复方:一君二臣一佐二使。
七、大方:一君二臣二佐二使。
八、缓方:一君二臣二佐三使。
九、变方:君臣不拘。
十、通方:君臣不拘。
一至五方为格式方,六至十方为义理方。
系由山西中医研究院赵怀舟先生打印整理。



《辅行决脏腑用药法要》(以下简称《辅行决》),自1988年马继兴《敦煌古医籍考释》首次转载以来,引起了广大中医爱好者的幸趣,屡有转载。此卷子曾在太老师张大昌先生家秘传三世,我虽不敏,毕竟有近水楼台之便,现不揣浅陋,略述如下。
一、《辅行决》问世的意义
据马氏所载《辅行决》,可分为两部分,从卷首至阴阳二十五味药,为第一部分;二旦、四神及神仙救急方,为第二部分。应说明的是,马氏所载《辅行决》是王雪苔先生1974年访问太老师时,因原卷毁于文革,据抄本及太老师的背诵录音整理而成。由于种种原因,漏掉了金石药部分,此事引起了北京中医药大学钱超尘教授的注意,和我们一起,对《辅行决》正在进行重新整理,不久,大家就会见到这部分内容。根据它在太老师60年代的亲笔秒本位置,紧接阴阳二十五味药之后,当为第二部分。那么二旦、四神等就只能算第三部分了。现分述于后。
(一)、第一部分的意义
1、首次明确提出了内伤杂病五脏辩证的题纲。《伤寒论》每篇各有题纲,颇受历代医家的重视本书五脏虚实证候(即题纲)对临床辩证起着大海航灯的作用。如:“肝虚则恐,实则怒;心虚则悲不已,实则笑不休;脾虚则腹满、飧泻,实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肺虚则鼻息不利、少气,实则喘咳、凭胸仰息;肾虚则厥逆,实则腹满、泾溲不利”。记得我们这些晚辈,初次接触太老师时,他总是把这些内容抄下来,让我们背诵。可见太老师对题纲是多么重视。
2、五脏各具休味、用味、化味,以及五角图的出现,是包括《素问》《灵枢》在内,讲解五行、五味最系统、最规范、最实用、最权威的专著。正如陶氏自言:“此图乃《汤液经法》尽要之妙,学者能谙于此,则医道毕矣“。
3、五角图休、用相合产生化味这一理论,是经方的精髓。说明了经方的治疗作用,是不同药物的有机结合,是合理配伍后产生的化机,不似药物学单强调某一味药的作用。难怪贤如孙真人也有“经方难精”之叹。经方临床家也有“经方以不加减为贵”的经验。
4、过去虽有“七方、十剂”的名称,但对七方、十剂的具体格式,未有专论,此书小方三(四)味,大方六(七)味,首次明确了大方、小方的格式,对方剂休例格式的研究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5、某些方剂丰富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治法,如大补肝汤治“关目苦眩,不能坐起”,弥补了《金匮要略》泽泻白术汤单一的治法。
(二)、第二部分的意义
陶隐居以其卓越的仙才,将登真永年的金石药,应用到祛邪疗疾上,填补了中医专用金石药的空白。《神农本草经》三品均以金石药为首,仲景曾用五石散防治王仲宣二十年后必死之病,看来,金石药用的好,疗效远胜草木之品,故名“金丹”。这是一片未经开发的处女地,若没有现有政策的限制,是很有前景的。
(三)、第三部分的意义
据我初步体味,前两部分是陶氏自撰,第三部分是陶氏从《汤液经法》中摘录的内容,二旦、六神(应为四神,笔者注)诸方,解决了伊尹汤液只闻其名,不见其实的的问题。将经方的历史,从仲景所处的东汉,上溯到商代。规划了经方的命名,为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的《汤液经法》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首次站在《伤寒杂病论》以上的高度,审视《伤寒杂病论》,避免了后世注家“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局限。
二、泻、下有别
陶氏笔下,泻与下是有区别的,不似现在方剂学所称的泻下剂。篇首自序有“服药汗、吐、下后……”等语,这里的下,就是现在泻下剂的意思,后文诸泻汤,当与下有别。如小泻脾汤由附子、干姜、甘草组成,正是《伤寒论》的四逆汤,为回阳救逆的温里剂,可见陶氏诸泻汤的命名有他的原则,不可将诸泻汤理解为泻下剂。观五脏补泻小方,二用一体加化味为补;二体一用为泻,也就是方中用味多为补,体味多为泻。
三、通则和别则
通过对《辅行决》五脏大小补泻诸汤的学习,可以看出一个规律,以小补肝汤为例,桂枝、干姜、五味子各三两,薯蓣原缺用量,据其它四小补汤的体制,应为一两,六辛三酸一甘,小泻肝汤,枳实、芍药、生姜各三两,六酸三辛,或二辛一酸,我们把这种不拘药,只论味与量的法则称为“通则”,通则审视天下群方,就如同孙悟空的火眼金睛,任妖魔千变万化,均逃不过他的法眼。仍以桂枝汤为例,桂枝六两五味子三两 薯蓣一两,可以看作小补肝汤。干姜六两 五味子三两甘草一两,也可以看作是小补肝汤。甚至大蒜(辛)米醋(酸)白糖(甘)也可看作是小补肝汤。余皆类推。
再据阴阳二十五味药,“味辛皆属木,桂为之主……”,可以看出,五脏补泻均有君药,不可混用。如桂枝、细辛、附子,三味虽同为辛药,桂枝是补肝的代表,附子是泻脾的代表。同为甘药,人参是补脾的代表,茯芩是泻肾的代表。余皆仿此。我们把这一原则称为“别则”
以上能则和别则,如车之两轮,相辅相承,不可偏废。
四、阴阳二十五味药的重新整理
《辅行决》于虚劳五补汤后,列有阴阳二十五味药,正如陶氏所言,诸药可默契经方之旨,可明五行互含,五味变化。自以为此是对前五脏补泻的总结,鉴于马氏所载《辅行决》,此处有明显的差错,决定重新整理,以期真正做到五行互含,循环无间,如齿轮之运转,环环相吻。
以下为《辅行决》原文:
“味辛皆属木,桂为之主 椒为火 姜为土 细辛为金 口口为水
味咸皆属火,旋覆花为之主 大黄为木 泽泻为土 厚朴为金 硝石为水
味甘皆属土,人参为之主 甘草为木 大枣为火 麦冬为金 茯苓为水
味酸皆属金,五味子为之主 枳实为木 豉为火芍药为土 薯蓣为水
味苦皆属水,地黄为之主 黄芩为木 黄连为火 术为土竹叶为金”
可疑者1、椒前方中未见用。2、麦冬据小补肺汤作君药,可知应属酸味。3、薯蓣小补肝汤作化味,故应属甘味。4、厚朴前方未见用。5、硝石当是金石药误入于此。
叶苦以补肾,黄连、黄芩苦以泻心,术为水中之土,于属土的不小补脾汤作化味。并且,补肾的地黄、竹叶,相生(水生木),泻心的黄连、黄芩,相克(火克金)今仿照这一原则,对其它诸药重新整理:
味辛皆属木,桂为之主 生姜为火 干姜为土 细辛为金 附子为水
味咸皆属火,牡丹皮为之主 大黄为木 旋覆花为土 葶苈子为金 泽泻为水
味甘皆属土,人参为之主 薯蓣为木 炙甘草为火 甘草为金 茯苓为水
味酸皆属金,麦门冬为之主 枳实为木 豉为火 芍药为土 五味子为水
味咸皆属水,地黄为之主 竹叶为木 黄连为火 术为土黄芩为金
说明:凡是改动过的地方,均用粗体加以区别。虽有不尽人意之处,但比上文要规划地多。个人观点,不足为据,仅供参考。
五、建中补脾汤的组方解析
《辅行决》有救诸劳损病方五首,为什么单建中补脾汤呢?因为此方不仅与《伤寒论》小建中汤的药味药量基本相同,而且各个传抄本只有此方完全一致(注:《伤寒论》小建中汤桂枝三两,《辅行决》桂枝二两)。
《辅行决》建中补脾汤的方药:
甘草(炙)二两 大枣十二枚(擘)生姜三两(切)
黄饴一升 芍药六两 桂枝二两
此方以黄饴一升为君,即《内经》“五谷为养”的具体实践。大枣为果,也即“五果为助”的体现,生姜为菜(也可作药)是“五菜为充”具体应用。
一般认为劳损诸方是在补汤的基础上,加谷、菜、果而成。细观建中补脾汤余药,桂枝芍甘草 芍药 生姜(即可作菜,也可作药),完全是辛酸化甘之制,其中,甘草为化味,芍药六两,桂枝、生姜共好五两(按伤寒论为六两)体、用基本均等,即非泻肝,也非补肝,实为平调肝木之剂。
初读《辅行决》,于此颇为不解,既言补脾汤为何反多用调肝之药。后见徐灵胎有“木能克土,亦能疏土”之论,并结合现代医学知识,胆、胰分居人身左右,一分泌胆汁,帮助消化脂肪,一分泌淀粉酶,消化淀粉,共同帮助胃完成“腐熟水谷”的任务。大悟《辅行决》建中补脾汤多用调肝木药的原理。原来劳损诸方,以谷直补本脏,菜、果相助,药则调克我之脏,并非在补汤的基础上加谷、菜、果而成。难怪陶隐居说:“方义深妙,非俗浅所识……先圣遗奥,出人意表”。
观其它劳损四方,多是由相应补方,加谷、果而成。直到80年代,太老师亲笔抄录的别集出现,劳损诸方才统一了与建中补脾汤一致的组方格式。这是我们应该留意的地方。
六、《辅行决》处方应用
1、大泻肺汤治验
患者,男,28岁,广宗县城关镇东街人。1989年9月5日,经广宗县医院诊断为结核性胸膜炎,中等量积液,已抗痨治疗数日。症状:咳喘,左胸刺痛,夜间尤甚,不能平卧,舌质暗,苔白腻,脉弦滑。处方:大泻肺汤加柴胡、白芥子。
葶苈子15.0(布包) 枳实15.0 大黄15.0(后下)细辛6.0 黄芩12.0 炙甘草12.0 柴胡15.0
白芥子20.0(炒)
水煎服,每日一剂。
用药二剂,咳喘减轻,痛止,大便每日三行,小便量多,停药。过数日,到县医院胸透胸水已消失。
2、患者,男24岁。1995年10月7日,感冒发热,自服西药退热,数日后复发,体温39度,咳吐黄痰,粘稠难咯,胸闷痛难忍,常自奋力捶打,听诊两肺大量湿罗音。处理:先肌注安痛定以退热,煎小泻肺汤以泻热除痰。
葶苈子(布包)30克,大黄30克,枳实30克。
加水1000毫升,煎取500毫升,分3次温服,于一日内服完。
尽剂,腹泻数次,咳、痰、热均失,数日后随访,其病未复发。
3、大补肝汤治验
患者,女40岁,本村人。
1995年秋在县医院诊断为美尼尔氏综合症,服西药三天,不见好转,天旋地转,甚则呕吐,不敢翻身,心悸,自汗,血压80/40mmHg舌淡,苔薄,脉细欲无,处理:外双侧太阳,内关,炙百会,煎大补肝汤
肉桂20克 干姜10克 五味子20克 山药20克 旋覆花10克(布包)丹皮10克 竹叶10克 生姜6片 加水1500毫升,煎取500毫升,分温三服。
二剂,头眩呕吐停止。五剂,汗出心悸全愈。小其制,续服十天,血压100/80mmHg脉象沉缓较前有力。
4、大补脾汤治验
患者,男72岁焦庄村人。慢性乙肝病史十年,1996年春,腹胀,乏力,不能进食,夜晚尤甚,大便时溏,体瘦面黑。肝未触及,脾大,胁下二横指,腹部移动性浊音(-),舌淡,苔滑,舌下脉络青紫,脉沉细而紧,处方:大补脾汤加麦芽、内金
太子参20克 干姜20 克 炙甘草20克 白术20克 枳实(炒)20克 白芍10克云苓20克 炒麦芽15克 鸡内金10克
加水1500毫升,煎取500毫升,分数次温服,每日一剂。
服药五剂,胀满稍减,早晨、中午饮食基本正常,晚饭只进流质食物。
上方服至20天,饮食基本正常,大便成形,每日一次,面色转润,自觉有力。
至40天时,三餐过常人,胀满全消,脾也明显回缩,改丸药已巩固。
5、大补肺汤治验
患者,女,45岁,广宗县李怀乡李磨村人。高血压病史三年,现鼻塞,不闻香臭,兼咳嗽,血压160/90mmHg,体温37度,查双侧鼻胛红肿,舌红,苔黄,脉细数。据题纲肺虚则鼻息不利,以大补肺汤合升降散
麦门冬15.0 五味子10.0 旋覆花(布包)10.0 细辛6.0 黄连5.0 黄芩10.0 白芍10.0 白僵蚕10.0 大黄6.0 姜黄6. 蝉退3.0 水煎服,每日一剂.
三剂,鼻塞大减。六剂,鼻胛红肿消退。九剂,全全愈。
6、大泻肺汤自治口疮
1997年夏天,工作繁忙,加上早晚勤诵经咒,以致心火上炎,发生口疮,下唇有两处如豆大溃疡,未介意,间断服复合维生素B。不料,十天过后,病情加重,上唇、舌尖均发生溃烂,稍饮食,则疼痛难忍,口热如火烧,舌体鲜红,见《辅行决》大泻心汤可治“舌上生疮”,急煎大泻心汤:黄连10.0 黄芩20.0 白芍20.0 干姜6.0(炮 )甘草10.0 大黄6.0 加水1000毫升,煎取400毫升,分两次温服.
一剂,疼痛减轻,三剂,全愈。停药未复发。
7、吹鼻治疗忿气
患者,男,39岁,本村人。1999年冬,因发动三轮车时用力过猛,突发右胁剧烈疼痛,连及腰背,不敢改变体位及深呼吸,十分痛苦。
用事先配制的皂角细辛散少许,以园竹笔管吹入右侧鼻腔,二分钟后,喷嚏连连,涕泪俱下,全身微有汗,痛立止。
8、点眼治癔病尸厥
患者,女,45岁,焦家庄人。有神经衰弱病史数年,发则头痛,憋气,呕不能食,面色晦暗,目光凝滞,遍经威、广两县名医,服药稍有不慎,则立即吐出。我配合心理安慰,用百合地黄丸治愈。一年后,因心情不顺,发生尸厥,仰卧不语,经本村医生针刺、按摩无效,请我出诊,见呼吸微弱,心音低落,双手摸不到脉搏。用张锡纯的五行化妙丹点右眼内,不久面部、四肢振动,呻吟而起。
按:张氏五行化妙丹,是在《辅行决》点眼方的基础上,加皂矾、辰砂、梅片而成。


2006年12月14日

《汤液经法》

张大昌医文选:汤液经法拟补
太老师张大昌先生系《辅行决》的收藏捐献者,临床经验丰富,理论造诣极高。现将其未公开发行的《经法述义》中的一篇摘出,以供大家学习、研究。此文系山西中医研究院赵怀舟先生打印整理。
张大昌1982年序

讲解经方,宋时成无己首创之。论药之分剂,引唐·陈藏器《本草拾遗》云:“诸药有宣、通、补、泻、轻、重、滑、涩、燥、湿,此十种者,是药之大体。”寇宗奭《本草衍义》云:“此十种今详之,寒热两种何独见遗?如寒可去热,大黄、朴硝之属也。热可去寒,附子、桂是也。今特补此二种,以尽厥旨。”自尔以往,医家皆依此,谓之十剂或十二剂。其组织制度,以君臣佐使为准则。其引《神农本草经》云:“方宜一君一臣三使五佐,又可一君三臣九佐使也。”然依此说核考经方,不能得其意旨。成氏又引王冰补经《素问·至真要大论》文,拟定大、小、奇、偶、缓、急、复七者,以为方之种类,历来医家亦颇见允纳。而据补经理论之谓: “远近汗下多少。”则又与经方凿纳不入。盖王冰补经每发挥敷演,论理不免夸空。识者不以微瑕弃玉可也。故今仍式其目而名义有所斧正。夫经方者,传统实效者也,万古不易之准则,医药学术之结晶也。其盛誉,其价值非世流之时方可同日而语也。今欲以模为式,引就正统。故但例方若干首,其他则不惶及焉,世间或于传缺佚者,盖师经义,拟比而补之。抑治庄之作,非敢僭妄尔。
《汤液经法》此书始见于《汉书·艺文志》经方类中。为已佚古医方类著作。
经方者,传统实效者也,万古不易之准则,医药学术之结晶也。其盛誉,其价值非世流时方可同日而语也。古方制度,有君、臣、佐、使之说,有一君、一臣、一佐、一使,有一君、二臣、二佐、二使也。《素问·至真要大论》文,拟定,大、小、奇、偶、缓、急、复七方。《本草拾遗》云:“诸药有宣、通、补、泻、轻、重、滑、涩、燥、湿,此十种者,是药之大体。”昔黄帝与臣工、岐伯、雷公等,编难问证,详病变之情,脏腑经俞之景,以为《内经》。商·伊尹以元圣之才,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远求诸物,近求诸身,撰用《神农本草》,准次阴阳之道,参伍之变,错综其事,引而伸之,触类以专之,化为《汤液经法》。今欲以模式,以阴阳为两综,剂分十二,以应十二地支,方分十种,以应十天干,据此为十二剂,每剂十方,共计百二十方也,以应《汤液经法》中“中品中药为疗疾祛邪之方,亦百二十首”之目。
张大昌撰,弟子范志良整理1990年冬
十二神方
四神、八维方
北方壬癸水,其季冬,其位子,其神玄冥,其兽玄武,其宿斗、牛、女、虚、危、室、壁。其气凛,其剂渗。经云:“渗可祛湿”。其方玄武,白术、茯苓、生姜、甘草属。
东方甲乙木,其季春,其位卯,其神勾芒,其兽青龙,其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其气散,其剂轻。经云:“轻可祛实(一云闭,邪气闭实也)”。其方青龙,麻黄、甘草、杏仁、桂枝属。
南方丙丁火,其季夏,其位午,其神祝融,其兽朱鸟(雀),其宿井、鬼、柳、星、张、翼、轸。其气润,其剂滋(一云润)。经云:“滋可已枯”。其方朱鸟,阿胶、鸡子黄、黄连、黄芩属。
西方庚辛金,其季秋,其位酉,其神蓐收,其兽白虎,其宿奎、娄、胃、昴、毕、觜、参。其气肃,其剂收。经云:“收可已耗”。其方白虎,石膏、粳米、知母、甘草属。
北东其位丑,阳气始生,地气始动。其宿咸池,其气滑。经云:“滑可祛著”。其方咸池,榆皮、葵子、黄芩、滑石属。
东北其位寅,日出之方,阳气初生,其宿阳旦,其气温。经云:“温可祛寒”。其方阳旦,桂枝、甘草、大枣、生姜属。
东南其位辰,阳气大振,万物思动。其宿天阿,其气宣。经云:“宣可祛郁”。其方天阿,生姜、半夏、橘皮、桂心属。
南东其位巳,阳气大张,大雨思降,其宿螣蛇,其气泄。经云:“泄可祛实”。其方螣蛇,厚朴、大黄、甘草、枳实属。
南西其位未,未者,味也,百味斯实。其宿神后,其气涩。经云:“涩可固脱”。其方神后,赤石脂、干姜、禹粮石、粳米属。
西南其位申,阴气初盛,月出之地。其宿阴旦,其气清。经云:“清可祛热”。其方阴旦,黄芩、大枣、甘草、芍药属。
西北其位戌,大地澄清,生机已减。其宿紫宫,其气重。经云:“重可祛怯”。其方紫宫,牡蛎、龙骨、滑石、赤石脂属。
北西其位亥,阴气思收,大地闭塞。其宿勾陈,其气补。经云:“补可扶弱”。其方勾陈,甘草、生姜、大枣、人参属。
方例
剂分十二,以阴阳为两综,以三阴三阳为目次,以目次中各分虚实而成为十二剂,以应十二地支,在天文学则为经度也。
方次是适应剂的使用条例,其中当分十种,仍以阴阳为综,其名义有格式方五个、义理方五个。此是以十方应十天干,在天文学则为纬度也。
据此为十二剂,每剂十方,共计一百二十方也。

十二剂为轻(散)剂、宣剂、清剂、滋剂、滑剂、泄剂、重剂、收剂、温剂、渗剂、涩剂、补剂。
十方为单方、小方、急方、正方、主方、复方、大方、缓方、变方、通方。
阳 综
病属表、热、实之类,治则轻、宣、清、滋、滑、泄六剂。
一、病在表者,轻宣两剂。
(一)轻剂:经云:“轻可祛实”(邪气闭实也),一云闭。青龙汤、麻黄主。
单方:麻黄
主解肺郁,发汗止喘。《本经》
麻黄四两
上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二升,温服一升,重覆汗出,不汗再服,慎风寒。
小方:麻黄甘草汤《金匮要略》
治皮水无汗而喘,脉浮者。《金匮》云:“治卒上气喘息欲死者。”
麻黄四两 甘草炙二两
上二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甘草,煮取三升,温服一升,重覆汗出;不汗再服,慎风寒。
急方:还魂汤《千金翼方》
治客忤卒死者。
麻黄四两 甘草二两 桂心二两
上三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温服一升,重复汗出;不汗再服。
按:《千金》有杏仁十枚。
正方:小青龙汤《伤寒论》
治伤寒发热头痛,身痛,腰痛,骨节痛,恶风,无汗而喘,脉浮紧者。
麻黄三两 甘草二两 杏仁六十枚 桂心三两
上四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八合。必令汗出彻身,不然恐邪不尽散也。
按:此方与《伤寒论》麻黄汤、《外台》麻黄解肌汤同。
主方:深师麻黄汤《外台秘要》
疗上气咳嗽,喉中有水鸡声,唾脓血腥臭味者。
麻黄六两 甘草炙二两 杏仁六十枚 桂心一两 干姜三两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半,分五服。
复方:深师麻黄加枣汤
治外感不彻者。
麻黄六两 甘草炙二两 大枣十枚 杏仁二两 桂心一两 干姜三两
上六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大方:大青龙汤《伤寒论》
治新旧兼病,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温,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
麻黄三两 甘草炙二两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干姜三两 五味子半升 半夏半升
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按:此方即《伤寒论》小青龙汤去细辛。
缓方:越肺汤补方
治太阳中风或伤寒,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燥。
麻黄六两 甘草炙二两 桂枝二两 杏仁四十枚 生姜三两 大枣十枚 细辛三两 石膏半斤
上八味,以水九升,先煎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粉之。一服汗者停后服。
按:此方即《伤寒论》大青龙汤方加细辛。师曰:“本方应厘正为大越肺汤,故补细辛。”
变方:麻杏石甘汤《伤寒论》
治汗出而喘,无大热者。
麻黄四两 杏仁五十枚 石膏半斤 甘草炙,二两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黄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
通方:越婢汤《金匮要略》
治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
麻黄六两 石膏半斤 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五枚
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二)宣剂:经云:“宣可祛郁”。以通气也。天阿汤,姜主。
单方:生姜
久服去臭气,通神明(《本经》),止呕祛痰下气(《别录》)。
生姜半斤,切
上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小方:小半夏汤《金匮要略》
治呕吐口不渴,谷不得下者。
生姜半斤,切 半夏一升
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急方:半夏汤《千金要方》
治胸满有气,心腹中冷者。
生姜八两,切 半夏一升 桂心四两
上三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服七合,日三服。
正方:小天阿汤《外台秘要》
治干呕哕逆,《外台》云:“治胸胁气满,每食气噎者。”
生姜六两 半夏六两 橘皮三两 桂心三两
上四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四服,日三夜一服。人强者作三服。
按:此方在《外台》名通气汤。
主方:天阿厚朴汤补方
治胸膈气满逆上,呕吐者。
生姜六两 半夏六两 橘皮三两 桂心三两 厚朴三两
上五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温四服,日三夜一服。
复方:半夏厚朴汤《金匮要略》
治胸膈气满逆上,呕吐头痛,咽中介介然如有炙脔,吐不出,吞不下。
生姜六两,切 半夏六两 茯苓三两 橘皮三两 桂心三两 厚朴三两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四升,分温四服,日三夜一服。
按:《金匮》有苏叶,无桂心、橘皮。
大方:大天阿汤补方
治胸膈气满逆上,咽中塞,食已即吐者。
生姜六两,切 半夏六两 厚朴三两 橘皮三两 桂心三两 茯苓三两 大枣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七升,煮取四升,分温四服,日三夜一服。
缓方:泻心汤《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治呕利交作,心下痞满,雷鸣腹痛。
生姜六两,切 半夏六两 甘草炙,三两 人参三两 厚朴三两 黄连三两 黄芩三两 大枣十二枚
上八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分再服。
按:《辅行诀》无半夏、厚朴。
变方:吴茱萸汤《千金要方》
治久寒胸胁逆满,不能食者。
生姜八两,切 半夏二两 桂心二两 甘草二两 人参二两 大枣十二枚 吴茱萸三两 小麦一升
上八味,?咀,以酒五升,水三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通方:当归四逆加吴萸生姜汤《伤寒论》
治手足厥寒,脉细欲绝,其人内有久寒者。
当归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炙,二两 通草二两 桂枝三两 大枣二十五枚 吴茱萸二升 生姜半斤,切
上九味,以水六升,清酒六升和,煮取五升,去滓,分五服。
附方:《外台秘要》卷十二引《广济方》。
治奔豚气在心,吸吸短气,不欲闻人语声,心下烦乱不安,发作有时,四肢烦疼手足逆冷方。
李根白皮八两 半夏七两,洗 干姜四两 茯苓三两 人参二两 甘草二两,炙 附子一两,炮 桂心四两
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绞去滓,分三服,别相去如人行六七里。
又方:疗奔豚气在胸心,迫满支胁方。
生姜一斤,切 半夏四两 桂心三两 人参二两 甘草炙,二两 吴茱萸一两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绞去滓,分温三服,服别相去如人行六七里。
二、病势反映为热者,清滋两剂
(一)清剂:经云:“清可祛热”(存阴),阴旦汤,黄芩主。 C)p<M H<

单方:黄芩
主诸热黄疸,下痢,逐水,下血闭。《本经》 黄芩三两 上一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
小方:黄芩大枣汤补方
治肠中热,大便黄糜者。
黄芩三两 大枣十二枚
上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急方:黄芩大枣芍药汤补方
治肠中热,大便黄糜,腹中引痛者。
黄芩三两 大枣十二枚 芍药二两 )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正方:小阴旦汤《伤寒论》
治身热胸胁满,腹中痛,下利者。
黄芩三两 大枣十二枚 甘草二两 芍药三两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按:此方在《伤寒论》名黄芩汤。
主方:阴旦加生姜汤补方
治天行身热汗出,胸胁满,腹中痛,下利干呕者。
黄芩三两 大枣十二枚 甘草二两 芍药三两 生姜二两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复方:阴旦加生姜人参汤补方
治身热汗出,胸满腹痛,下利干呕,心下痞满者。
黄芩三两 大枣十二枚 甘草三两 芍药二两 生姜二两 人参三两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大方:大阴旦汤《伤寒论》
治凡病头目眩晕,咽干,往来寒热,胸胁痞满,不能食,或呕吐下利,或发热腹痛者.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大枣十二枚 甘草炙,二两 生姜三两 芍药四两 半夏半升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按:此方即《伤寒论》小柴胡汤去人参加芍药而成。
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加栝楼一枚;若渴者,去半夏加人参四两、栝楼根四两;若腹中痛,去黄芩,芍药改六两;若胁下痞鞕,去大枣,加牡蛎四两;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加桂枝三两;若咳者,去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
缓方:大柴胡汤《伤寒论》
治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大枣十二枚 生姜五两 芍药三两 枳实四枚 半夏半升 大黄二两
上八味,以水一斗一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变方:四逆散《伤寒论》
治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
柴胡 芍药 甘草炙 枳实各十分
上四味,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若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利;若悸者,加桂枝五分;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泄利下重者,加薤白三升。
通方:排脓散汤《金匮要略》
治疮痈,排脓托毒,或胸喉之间欲成疮痈者。
芍药六两 枳实十六枚 甘草二两 大枣十枚 桔梗二两
上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温服五分,日再服。
按:此方即《金匮》排脓散(枳实、芍药、桔梗、鸡子黄)和排脓汤(桔梗、甘草、生姜、大枣)二方合剂去鸡子黄、生姜而成。
(二)滋剂:经云:“滋可祛枯”。朱鸟汤、阿胶主。
单方:阿胶
主心腹内崩劳极,女子下血,安胎。诸失血。《本经》
阿胶三两
上一味,以水一升,内胶烊尽,温服五合,日再服。
小方:阿胶鸡子黄汤补方
治诸失血心烦者。
阿胶三两 鸡子黄二枚
上二味,以水二升,内胶烊尽,小冷,内鸡子黄,搅令相得,温服七合,日三服。
急方:阿胶鸡子黄芩汤补方
治诸急吐血,身热心烦,口舌上有疮者。
阿胶三两 鸡子黄二枚 黄芩三两
上三味,以水五升,先煮黄芩,取二升,去滓,内胶烊尽,小冷,内鸡子黄,搅令相得,温服七合,日三服。
正方:小朱鸟(雀)汤补方
治诸心中动悸,烦热不安,吐血衄血者。
阿胶三两 鸡子黄二枚 黄连三两 黄芩三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先煮黄连、黄芩,取二升,去滓,内胶烊尽,小冷,内鸡子黄,搅令相得,温服七合,日三服。
主方:黄连阿胶汤《伤寒论》
治诸失血下血,身热心烦不得眠,汗出腹痛者。
阿胶三两 鸡子黄二枚 黄连四两 黄芩二两 芍药二两
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后三物,取二升,去滓,内胶烊尽,小冷,内鸡子黄,搅令相得,温服七合,日三服。
复方:黄连阿胶地黄汤补方
治频频失血。
阿胶三两 鸡子黄二枚 黄连四两 黄芩二两 芍药二两 生地二两
上六味,以水七升,先煮后四物,取三升,去滓,内胶烊尽,小冷,内鸡子黄,搅令相得,温服一升,日三服。
大方:大朱鸟汤《金匮要略》
治一切内崩吐下血,烦燥不得眠及腹中疼痛者。
阿胶三两 鸡子黄二枚 白芍二两 黄连三两 地黄二两 黄芩二两 伏龙肝半升
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后五物,取四升,去滓,内胶烊尽,小冷,内鸡子黄,搅令相得,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按:此方即《伤寒论》黄连阿胶汤加地黄、伏龙肝而成,亦即《金匮》黄土汤减附子、甘草、白术加黄连、芍药、鸡子黄方。
缓方:朱鸟加术汤补方
治内崩吐下血,烦燥不得眠,腹中痛,下利脉弱者。
阿胶三两 鸡子黄二枚 白芍二两 黄连三两 地黄二两 黄芩三两 白术三两 伏龙肝半升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后六味,取四升,去滓,内胶烊尽,小冷,内鸡子黄,搅令相得,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变方:柏叶汤《千金要方》
治吐血内崩,上气,面色如土者。
阿胶二两 柏叶二两 干姜二两 艾一把 马通汁一升
上前四味,?咀,以水五升,煮取一升,纳马通汁一升,煮取一升,顿服。
按:此方《千金》无名,仲景名柏叶汤,不用阿胶。《小品》不用柏叶,《肘后》同。
通方:马通汤《千金要方》
治上焦热膈伤,吐血、衄血或下血连日不止欲死者。
阿胶如手掌大 艾叶一升 干姜二两 竹茹一升 马通汁半升
上前四味,?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纳马通汁半升,煮取一升,顿服。
按:此方《千金》无名,业师拟补汤名。 一方无竹茹,干姜作七两。
三、病属实者,滑、泄两剂。
(一)滑剂:经云:“滑可祛著”(以除脏腑积滞之气也)。咸池汤,榆白皮主。
单方:榆白皮

主二便不利,利水道,便血。《本经》
榆白皮一升
上一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半,分二服。
小方:榆皮葵子汤《千金翼方》
治大小便不通。 B*@6xS[IL

榆皮一升 葵子一升 9;KJr[FQV

上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二服。 HXks_ix )

急方:榆皮葵子滑石汤《外台秘要》 xjq0D[

治大小便暴闭不通。 d^84jf.U

榆皮一两 葵子一两 滑石二两 nGr[1]Vw&

上三味,下筛为散,煮麻子汁一升半,取二匕和服,二服即通。 2k1aX~?

正方:小咸池汤补方 zWIe[1]HIt

治大小便关格不通,下重者。 i't‑p1CI

榆皮二两 葵子二两 黄芩一两 滑石二两 MF.[8Zb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日再服。 F2
>%K uM

主方:滑石汤《外台秘要》 {XnPx? V

疗淋方 *fhX*e 8y

榆皮二两 葵子二两 黄芩一两 瞿麦二两 滑石二两 . U/k<v<)6

上五味,水一斗,煮取四升,分四服,日再服。 r!K|E95oj9

按:《外台》有石苇一两,无黄芩。 ;<-7*}Dj

复方:榆皮汤《外台秘要》 z="L
4

治疗淋方。 0I zZK[1]Rw

榆皮八两 葵子一升 瞿麦二两 黄芩二两 滑石二两 甘草炙,二两 xo~g78jm7,

上六味,以水一斗,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旦服。 *K)0UKBr

大方:大咸池汤《外台秘要》 6t d
I6

治三阳实,大小便不通者。 ‑h
[1]KksVi

榆皮一两 葵子一升 瞿麦二两 黄芩一两 防葵一两 滑石二两 甘草炙,二两 0‑Q1/n2V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二服。 `P.CNYR<J

按:本方与《外台秘要》卷二十七引《古今录验》榆皮汤同。 afm_Rrg[

缓方:咸池加车前汤《千金要方》 B||c(ue

治肾热,小便黄赤不出如栀子汁,或如黄蘖汁,每欲小便即茎头痛。
V2<i/6 ~

榆皮一升 葵子一升 瞿麦三两 黄芩三两 石苇四两 滑石八两 通草三两 车前草一升 0&$xX
!]

上八味,?咀,以水一斗,先煮车前草一升,去滓澄清,取九升,下诸药,煮取三升五合,去滓,分四服。 @^CG‑[:|

变方:备急疗难产方《外台秘要》 HV\"T(8 9

治母子俱死者,产难及胎不动转者。 vlQ0gsX[1]K

榆皮三两 葵子五合 甘草炙,一两 桂心一两 EUZq$@uWL

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服一升,须臾不产,更服一升。忌海藻、生葱。 
C*G/_`?9

通方:牛膝汤《外台秘要》 0
yT‑Q{'Cc

治胞衣不出,令胞衣烂方。 h,]+>`b

葵子一升 瞿麦四两 滑石八两 通草六两 当归三两 牛膝四两 W5I =X] &

上六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忌牛狗肉。 6ZksqdP8

(二)泄剂:经云:“泄可祛壅(一云祛实)”。螣蛇汤,厚朴主。 >0V0i%inmF

单方:厚朴 A'~#9@l‑<

主消痰下气,胸满腹胀。《别录》 v= 8VvT 8

厚朴半斤 uk6g s)qxC

上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F!ntEj

小方:厚朴大黄汤《金匮要略》 p z @km
[1]
治饮食不化,腹中胀满者。 ‑',# 

厚朴半斤 大黄四两 yU!‑GS-

上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vG3M5G

急方:厚朴三物汤《金匮要略》 ,\}k~ U99

治腹满气胀,痛而闭,支饮胸满者。 l_
b_- p

厚朴八两 大黄四两 枳实五枚 I3An57YV].

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二味,取五升,内大黄,煮取三升,温服一升,以利为度。 /]‑g>#J%b

正方:小螣蛇汤补方 |C4o zl=O?

治腹中胀满,坚而痛闭者。 =t HD 4I

厚朴八两 大黄四两 甘草三两 枳实五枚 jVs(x

上四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三味,取五升,内大黄,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_ }^u-fJ/~

主方:厚朴五物汤补方 <a fO 6?`

治腹满不减,顺下之方。 f:&)"

厚朴八两 大黄四两 甘草二两 枳实五枚 芒硝三合 Z"]xdOre

上五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三物,取五升,去渣,内大黄,煮取二升,内芒硝,更上火微一、二沸,分温再服。 ?o
8a_9+

复方:麻子仁丸《伤寒论》 `LqnE
utzc

治脾约,大便难,小便数者。 y=wdR|b

厚朴一尺 大黄一斤 麻仁二升 芍药半斤 枳实半斤 杏仁一升 fH; |Rm

上六味,末之,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饮服十丸,日三服,渐加,以知为度。 &
D)Hz

大方:大螣蛇汤补方 {rz>^

治腹满发热,饮食如故,脉浮而数者。 {({ R:!c

厚朴半斤 大黄三两 大枣十枚 桂心二两 甘草三两 枳实五枚 生姜五两 w8O hJv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八合,日三服。 d4Ixuux<3

若呕者,加半夏五合,下利者,去大黄,寒多者,加生姜至半斤。 DZ,<Jmg&e*

按:此方与《金匮》厚朴七物汤同。 W31LNysH!;

缓方:厚朴七物加半夏汤《金匮要略》 Tq.MubaO

治腹满发热,饮食如故而呕者,其脉浮而数。 _xa}B,H

厚朴半斤 大黄三两 大枣十枚 桂枝二两 甘草三两 枳实五枚 生姜五两 半夏五合 4 fZY8

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八合,日三服。 cAYa=}~<

按:此方即《金匮》厚朴七物汤方下注“呕者加半夏五合”。 0TpBSyx.[1]

变方:厚朴枳实桂姜汤补方 c(QG4.)m

治霍乱吐利。 <\B],M1=s=

厚朴四两 枳实五枚 桂心二两 生姜三两 em f0
sL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温再服。 @m[1]*&c*r

通方:桃核承气汤《伤寒论》 QCZ,K" y

治下腹中淤血,少腹急结者。 ;u4@i
N}p

桃仁五十枚 大黄四两 桂心二两 甘草炙,二两 芒硝二两 @2x0V]AI

上五味,以水七升,先煮前四味,取二升半,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沸,下火,先食温服五合,日三服。当微利。 {hW +^

9,Crmbw8

阴 综 ,kG w;8X

~8g<w

病属里、寒、虚三类。治则:收、重、温、渗、补、涩六剂。 !`O_VV`/@

一、病在里者,收、重两剂。 nzQYn

(一)收剂:经云:“收可已耗”。白虎汤,石膏主。 tk3<sr"IQ

单方:石膏 dw{#||

主除三焦大热,汗出烦渴。《本经》 g%fJy
k
'

石膏一斤 *_"c!‑ eW

上一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c! oOaA

小方:石膏粳米汤补方 M'>D[5;N~

治烦热少气,汗出者。 tLoD"/z

石膏一斤 粳米六合 mvL0F%\.\

上二味,以水七升,先煮粳米,熟讫去米,内石膏,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5b{yA~ty

急方:石膏粳米知母汤补方 ?- .Ep0/

治烦热少气汗出,鼻干口苦者。主暑厥。 6b+ Wl Ib

石膏一斤 粳米六合 知母四两 #BT6bH08X

上三味,以水九升,先煮粳米,熟讫去米。内诸药,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UVoLHd‑

正方:小白虎汤《伤寒论》 jN'f‑m

治诸热汗出,口舌干燥,烦渴,脉洪大者。 H‑A3SQ

石膏一斤 粳米六合 甘草二两 知母六两 p$b= r+1f

上四味,先以水一斗,煮粳米,熟讫去米,内诸药,煮取六升,温服二升,日三服。 )zL" r8si

按:此方与《伤寒论》白虎汤同。 s ?Qb{

主方:白虎加参汤《金匮要略》 I}G}+0g
eV

治太阳中热者,汗出恶寒,身热而渴者。 X
[1] 5oW[

石膏一斤 粳米六合 甘草二两 知母六两 人参三两 6t mNfI34

上五味,先以水一斗,煮粳米,熟讫去米。内诸药,煮取六升,温服二升,日三服。 (.XDf3

复方:竹叶石膏汤。(《外台秘要》) LG@c)H74

《千金》疗伤寒虚羸少气呕吐。 M?4r5R

石膏一斤 竹叶一把 麦冬一升 甘草二两 半夏半斤 人参三两 I}W-5%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内粳米一升,煮米熟去米,饮一升,日三服。 W.6 JnYLQ&

大方:大白虎汤《辅行诀》 C=_-p"
O#

治诸病瘥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烦热汗出,或咳者。 y[5P<:&s

石膏一斤 粳米六合 麦冬一升 竹叶一把 半夏半斤 甘草炙,二两 人参三两 生姜四两 }v$=mLy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粳米,米熟讫去米。内诸药,煮至六升,去滓,温服二升,日三服。 I&NpN ~AU

按:此方与《伤寒论》竹叶石膏汤同。
SnF[mN'

缓方:竹叶石膏生姜汤《外台秘要》 Gx*0$4xJ3

治诸病瘥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烦热汗出,咳呕者。 [1].s*EV!SE

石膏一斤 粳米六合 麦冬一升 竹叶一把 斗夏半斤 甘草炙,二两 人参二两 生姜四两 Q|H cg|

上八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粳米,米熟讫去米。内诸药,煮取六升,去滓,温服二升,日三服。 <C96]}/ ?

按:此方出《外台秘要》卷二,伤寒虚羸方,方名为业师拟补。 ;pyJ O_R[

变方:木防己汤《金匮要略》 ?G>TaTiK#

治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医吐下之不愈者。 l5OV!<7~X

石膏鸡子大三枚 木防己三两 桂枝二两 人参四两 Qp.
!U~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3a)Q:#okD

附方: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金匮要略》 @‑ h`Zn1;


治上症若虚者服上方即愈,实者三日复发。宜本方: M-K@n$k

防己二两 桂枝二两 人参四两 茯苓四两 芒硝三合 K}/` YDu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再微煎,分温再服。微利则愈。 F20-!b

通方:白虎加桂汤《金匮要略》 BOQV X[1]&g%

治温疟,其脉如平,身无疟,但热,骨节疼烦,时呕者。 y$9 t
!cx

石膏一斤 粳米二合 甘草二两 知母六两 桂枝三两 rZQH‑B[^3

上五味,以水一斗,先煮粳米,熟讫去米。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m9w

; a

(二)重剂:经云:“重可祛怯”。紫宫汤,牡蛎主。 .LcE^y[V

单方:牡蛎 'wlP`7&Tn

主伤寒温热洒洒,惊恚,怒气。《本经》 M]TVaN$v#

主结核烦满,汗出,心痛结。《别录》 [1]`3P6
2M<

主药物损伤,惊狂不眠。《汤本求真》 3^yWpSC

牡蛎三两 -mo ' $1

上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y/Vm
jsN}

小方:龙骨牡蛎汤补方 5<?$/H|7T

治烦热汗出,心腹动悸。 W%
Q>< 'c

牡蛎烧 龙骨煅,各三两 %-
po6Vf

上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日三服。 }mZ*f y0t

急方:龙骨牡蛎石脂汤补方 pR>QIZq<gT

治烦热汗出,心腹动悸下利者。 ZaindX{.1

牡蛎烧 龙骨烧 赤石脂各三两 oioN0EuDk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日三服。 "z4E|s

正方:小紫宫汤补方 O4mWsr

治烦热汗出,心腹动悸,下利、小便短涩。 v A~hkkj{

牡蛎烧 龙骨烧,各四两 滑石三两 赤石脂三两 Kx!|4ya‑,

上四味,杵,粗筛,以韦囊盛之,取三指撮,井花水三升,煮三沸,温服一升,日三服。 s5#g‑[}dj

主方:紫宫加干姜汤补方 c‑u|q &

治痰澼。 KO$
8lMm$

牡蛎烧,三两 龙骨四两 滑石三两 赤石脂三两 干姜三两 .AS,]*?Zn%

上五味,杵,粗筛,以韦囊盛之,取三指撮,井花水三升,煮三沸,温服一升,日三服。 u:?RdB}B_@

复方:紫宫加干姜甘草汤补方 ` XY[ HK

治发痫吐涎沫者。 $yJfA[1]R

牡蛎烧,三两 龙骨四两 甘草炙,三两 滑石三两 石脂三两 干姜三两 %&GQ]pmcY

上六味,杵,粗筛,以韦囊盛之,取三指撮,井花水三升,煮三沸,温服一升,日三服。 1-<Xi-=^{t

大方:大紫宫汤《外台秘要》 _~"3 LB

治神气不宁,惊悸不安,发痫吐涎沫,呕逆食不下者。 B9
\o:e Y

牡蛎烧,三两 龙骨四两 甘草炙,三两 滑石三两 大黄三两 赤石脂三两 干姜三两 x$sQ .aT

上七味,捣下筛,韦囊盛,取三指撮,以井华水二升,煮三沸,药成,适寒温,大人服一升,未满百日服一合。未能饮者,绵裹筯头内汤中,著小儿口中以当乳汁,热多者日四服。 h~
t]WN

按:此方与《外台秘要》深师除热方去白石脂、桂心同。方名系师重拟。 dno
缓方:龙骨汤《外台秘要》
Zx0c6d!B

疗宿惊失志,忽忽喜忘,悲伤不乐,阳气不起者。 7)#
牡蛎烧,三两 龙骨一两 茯苓一两 远志一两 甘草炙,三两 桂心一两 麦冬二两 生姜四两 !b‑g3

上八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分为二服。 u

变方: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伤寒论》 BHYEd}M

治火逆下之,因烧针烦燥者。 `,O^=HBM

牡蛎烧,二两 龙骨二两 桂枝一两 甘草炙,二两 [1]M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日三服。
附方:牡蛎汤《外台秘要》 )m U)7@!

治牡疟多寒者,内有痰而表热重之疟疾。
牡蛎熟,四两 麻黄四两 蜀漆三两(若无,常山代之) 甘草炙,二两
上四味切,以水先洗蜀漆三遍,去腥,以水八升,煮蜀漆及麻黄,去沫,取六升,内二味,更煎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即吐勿更服,则愈。
通方:紫石英汤《外台秘要》
治大人风引,少小惊痫痸疭,日数十发,医所不能疗,除热镇心方。 [1]2yNlQP8%

紫石英 滑石 石膏 寒水石 赤石脂 白石脂各八两 龙骨 大黄 甘草炙,各四两 牡蛎烧 干姜 桂心各三两 2Y,s58F

上十二味,捣筛,盛以韦囊,置于高凉处,大人欲服,乃取水二升,先煮两沸,便内药方寸匕,又煮取一升二合,滤去滓,顿服之。少小未满百日服一合。热多者,日二、三服。 SWu=n1J.?H

按:此方本仲景《金匮》风引汤方,《古今录验》、范汪同。 ,^3D"Tky

二、病属寒者,温、渗两剂。 X'5te0v`3

(一)温剂:经云:“温可祛寒”。阳旦汤,桂主。 CyE.q^Wm

单方:桂心 ?‑ in&/ZrB

主温中通脉,伐肾邪,治水气上逆。《本经》 ]fR[1] ‑3f

桂心四两
<1"6`24

上一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 EI/0"^

小方:桂枝甘草汤《伤寒论》 0^;{b
^!(

治汗多亡阳,心中动悸,叉手自冒心,欲按者。 :`_wy-}V

桂枝四两 甘草炙,二两 ,7eN m>$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HzW ZQ6o

急方:温中汤《外台秘要》 t]Vw` z%G

治汗多亡阳,心中动悸,干呕者。 wTO‑B'

桂枝四两 甘草炙,三两 生姜一斤 8,%y`tUn>u

上三味,以水七升半,煎服三升,分五服。 +^`c" qJo

正方:小阳旦汤《辅行诀》 ?
onZ:s2

治诸阳气虚自汗出(不论冬夏)。《伤寒论》云:“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外台》云:“疗中风汗出干呕者。” X^"95I‑c

桂枝三两 甘草炙,二两 大枣十二枚 生姜三两 lQ oa[#q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p_G0-

按:本方与《伤寒论》桂枝去芍药汤方同,《外台》深师桂枝汤亦同。 KWM.b"WnXr

主方:桂枝汤《伤寒论》 k4eV*e8

治太阳中风,脉浮缓,自汗出,鼻鸣干呕,恶风者。 TqCzpf&&h/

桂枝三两 甘草炙,二两 大枣十二枚 生姜三两 芍药三两 Ktg 6*L/

上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不汗出,乃服至二、三剂。 |7%M:
7 Q

复方:小建中汤《金匮要略》 pl'n 0L<l

治虚劳里急,心悸衄血,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痛,手足烦热,咽干口燥者。 u:<%!
?

桂枝三两 甘草炙,二两 饴一升 大枣十二枚 生姜三两 芍药六两 -&%
#R_RV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胶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 6imDA]5N&

大方:大阳旦汤《辅行诀》 e&#qj^

治诸虚劳汗出,诸损不足者。 dKi+~m'w

桂枝三两 甘草炙,二两 饴一升 大枣十二枚 黄芪四两 生姜三两 芍药六两 gtqgf<mS

上七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胶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 ney6N@

按:本方与《金匮》黄芪建中汤同。 >Y!5c 2~`;

缓方:当归建中汤《千金翼方》 _/]4"

治诸虚失血。(《千金翼方》)云:“治产后虚羸不足,腹中疾痛不止,小腹拘急,腹痛引腰背不能饮食。”条文下云:“若去血过多,崩伤内血衄不止,加地黄、阿胶。” ,FlF.pt

桂枝三两 甘草炙,二两 当归四两 大枣十二枚 生姜三两 芍药六两 地黄六两 阿胶二两 58ev (f

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内胶烊尽,分温三服,一日令尽。 #EgFB}>1

按:此方与《金匮要略》附方千金内补当归建中汤同。 8%@7G*


变方:甘草附子汤《金匮要略》 [f!sB[1]J!

治风湿相搏,骨节痛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 h}nceH0s3d

桂枝四两 甘草炙,二两 白术二两 附子炮,二枚 6av]L YK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则解,能食,汗出复烦者,服五合。恐一升多者,服六、七合为妙。 M[g9D

通方:桂枝附子汤《金匮要略》 07:CcT

治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痛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 URz$hcI8

桂枝四两 甘草炙,二两 生姜三两 附子炮,三枚 大枣十二枚 !yI , ~`Z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60ccQ7=

(二)渗剂:经云:“渗可祛湿。”玄武汤,术主。 h&|q>M3

单方:术 By%mJ%$~

主风寒湿痹,消痰水,逐皮间风水,祛肿。除心下急满。《别录》 ckY,6e"
6

白术四两 yhhW
4rz

上一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
+nU"P

小方:白术茯苓汤补方 ,Wtod|vx\U

治停饮,心下支满者 u2%/</]h

白术四两 茯苓四两 Ss ;C1
:

上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Ry2rQM`

急方:白术茯苓生姜汤补方 j[2?}‑?

治水饮,上冲胸,苦闷,头眩,干呕者。 z'FD{xdf

白术三两 茯苓四两 生姜三两 `hJSo?G>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y#KR\T1

正方:小玄武汤《辅行诀》 )xtDiDB

治诸水积滞,水气上逆,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 U6SgV 8

白术三两 茯苓四两 甘草炙,二两 桂心三两(一方作生姜当从) Q?]307g7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TXx%\‑V_6

按:此方与《伤寒论》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千金方》茯苓汤同。 k\,01Y^

主方:玄武加附子汤补方 'uAH,

.B

治疗水气上逆,气上冲胸,心下悸,头眩,身瞤动,四肢冷厥,脉沉者。 h!#!}|Q'

白术三两 茯苓四两 甘草炙,二两 生姜三两 附子炮,三枚 CYlZ<W'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mM‑LxT3Ci8

复方:玄武加附子大枣汤补方 uYk4qorA

治上症续发心中如饥者。 %\xwu(|kN

白术三两 茯苓四两 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 附子炮,二枚 大枣十二枚 f#9DU}2m

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3PS([1] 1

大方:大玄武汤《辅行诀》 6.f
ahg?E

治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呕者。 ,XmTKO c

白术三两 茯苓四两 干姜三两 甘草二两 桂心三两 附子炮,三枚 芍药三两 (bP\_F5D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dq AmBG{8

缓方:木防己汤《外台秘要》 1EW-%GQO

疗肿患,下水气,四肢肿聂聂动者。 }^J&D=J5V

白术三两 茯苓六两 木防己三两 生姜二两 甘草炙,二两 桂心二两 黄芪三两 芍药二两 ii%n:0+zm

上八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二合,分为四服,日三夜一服。 V0[1]p
@wG3

变方:防己黄芪汤《金匮要略》 #vN\]e

治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 AuZ?
~I1

白术三两 甘草炙,二两 防己二两 黄芪二两 |q$br-0+

上四味,锉麻豆大,每抄五钱匕,生姜四片,大枣一枚,水盏半,煎八分,去滓,温服,良久再服。服后当如虫行皮中,从腰下如冰,后坐被上,又以一被绕腰以下,温令微汗,瘥。 H9)$ #r6i

通方:防己汤《外台秘要》 GiBq1U-Q

疗皮水如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集集动者。 LyA=(h6

茯苓六两 防己三两 甘草炙,二两 桂心三两 黄芪三两 luZqW`?Bt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2[bbl

按:此方与《金匮》防己茯苓汤同。 [1]DvnK_Q!

三、病属虚者,补涩两剂。 (E)/' sEb

(一)补剂:经云:“补可扶虚”(一名弱)。勾陈汤,甘草主。 B\bIMjXV

单方:甘草 M3 8,SH<

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本经》。持润津,治肺痿涎唾多,出血,心中温温液液者。 NWB/N *

甘草炙,二两 nLkC-+$t M

上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三服。 hBLg;"=Em

小方:甘草干姜汤《金匮要略》
iZ[o2Tre

治肺痿唾涎沫,肺中冷,小便数,遗尿,必眩者。 /S9Mu )1Y‑

甘草炙,四两 干姜炙,二两 ik~hL/JD\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R|t.wawCo

急方:甘草干姜大枣汤《外台秘要》 /H^bDUC :r

治上症加心中温温,咽燥而渴。 Ltcr]T(Ic

甘草炙,二两 干姜二两 大枣十二枚 /]]\
jj#^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 "_'9KBd!

按:文仲、《千金》、《古今录验》同,深师云温脾汤,范汪亦同。 >!? f6 {\|

正方:小勾陈汤《千金要方》
; @Gm@d

治肺痿咳唾涎沫不止,咽燥而渴者。 ZWf{!L,@Z

甘草炙,四两 干姜三两 人参三两 大枣十二枚 ,\}V.:THF

上四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 0? ,EteR

按:此方《金匮》无干姜有生姜五两,大枣用十五枚,名《千金》生姜甘草汤,主治均与此同,唯《千金》用大枣十二枚,亦名生姜甘草汤。《外台》引《集验》,主治咽燥而渴,下注有“一云不渴”四字,方后注云:“仲景《伤寒论》、《备急》、范汪、《千金》、《经心录》同”,可知此方原系仲景方。 :Fj4YP"

主方:理中丸(汤)《伤寒论》 [+[1]GQ3Z\

治腹中不和,心下痞满,腹痛,吐利,不能食,便溏。 C UBcU

甘草炙,四两 干姜三两 人参三两 白术三两 大枣数十枚 _,F wt

上前四味,捣筛,枣泥和为丸如鸡子黄许大,温服一丸,日三服。 B0Z*YsbXL

汤法: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J #@L
*

按:此方即《伤寒论》理中丸(汤)方,蜜丸为枣肉丸。 4\s S

复方:理中加桂汤补方 6dq U4

治腹中不和,心下痞满,腹痛,吐利不能食,便溏,心下悸者。 hr6
f} 2

甘草炙,四两 干姜三两 桂心三两 人参三两 大枣十二枚 白术三两 HM[BFF[;/

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iv;;GW{2

大方:大勾陈汤补方 2N)vEUyDV

治吐利频作,痞满不能食,腹痛雷鸣,下利完谷者。 ?+Qbr$]

甘草炙,三两 干姜三两 桂心三两 人参三两 大枣十二枚 白术三两 黄连三两 +%gh?



上七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Y}f%/vus

缓方:勾陈茯苓汤补方 8:M~m]Z+|

治小便不利。 'mmyzsQ \6

甘草炙三两 干姜三两 桂心三两 人参三两 大枣十二枚 白术三两 黄连三两 茯苓四两 T\c
 dtjk

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JQN
=nTA

变方: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金匮要略》 DTr0
u}m

治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腰以下冷痛,腰重如带五千钱。 l{y
~N

甘草二两 干姜四两 茯苓四两 白术二两 `,7BU+u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腰中即温。 v1
)jZ.:

通方:茯苓四逆汤《伤寒论》 ?^@;‑8m

治小便不利,心下痞,四肢冷,脉微者。 =R Q
>q

甘草炙,三两 干姜一两半 茯苓四两 人参一两 附子炮,一枚 6w@l#p

上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w|~:>/g

(二)涩剂:经云:“涩可固脱。”神后汤,赤石脂主。 fd)}I23Q'

单方:赤石脂 2=U4'[1]C4#

治内饮蓄水,利小便,止滑泄呕利。
赤石脂一斤
上一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小方:石脂干姜汤补方
治寒中,吐下冷水。
赤石脂一斤 干姜一两
上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急方:石脂干姜禹粮石汤补方
治濡泻吐下。
赤石脂一斤 干姜一两 禹粮石二两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正方:小神后汤补方
治诸飧泻洞下。《伤寒论》云:“治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
赤石脂一斤 干姜一两 粳米一升 禹粮石二两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若一服愈,余勿服。
按:此方即《伤寒论》桃花汤加禹粮石是也。方名系师重拟。
主方:坚溃汤补方
治久泻不止者。
赤石脂一斤 干姜一两 粳米一升 禹粮石二两 大枣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复方:坚溃加参汤补方
治脱泻而心下痞者。
赤石脂一斤 干姜一两 粳米一升 人参一两 禹粮石二两 大枣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大方:大神后汤补方
治肠澼下利脓血,痞满腹痛不能食者。
石脂一斤 干姜三两 甘草三两 粳米半斤 芍药二两 禹粮石三两 附子二两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米令熟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缓方:大桃花汤《千金要方》
治冷白滞痢腹痛。
石脂三两 干姜三两 甘草三两 人参二两 芍药一两 白术六两 附子二两 龙骨烧三两
上八味,?咀,以水一斗二升,煮米取九升纳诸药,煮取二升,分三服。胀者,加厚朴三两;呕者,加橘皮三两。
按:《千金方》有牡蛎三两、当归三两。
变方:赤石脂丸《金匮要略》
治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呕吐清水,四肢冷者。
赤石脂二两 干姜一两 蜀椒一两 附子炮,一两 桂心一两
上五味,末之,蜜丸如桐子大,先食服一丸,日三服。不知,稍加服。
按:此方《金匮》名乌头赤石脂丸,方中有乌头无桂心。《今释》云:“仲景之方无乌头附子并用者,方中乌头恐为乌梅之误也。”今据证属阴寒内盛,阳气衰微之重证,故改为桂也。
通方:乌头赤石脂丸《外台秘要》
治疗久心痛与冷气痛。
赤石脂三两 干姜二两 蜀椒二两 桂心二两 乌头炮,三两
上五味,末之,蜜和丸,如梧子大,服三丸,日三服。以知为度。

十方君臣佐使格式
一、单方:一君。
二、小方:一君一臣。
三、急方:一君一臣一使。
四、正方:一君一臣一佐一使。
五、主方:一君一臣一佐二使。
六、复方:一君二臣一佐二使。
七、大方:一君二臣二佐二使。
八、缓方:一君二臣二佐三使。
九、变方:君臣不拘。
十、通方:君臣不拘。
一至五方为格式方,六至十方为义理方。

系由山西中医研究院赵怀舟先生打印整理。

《伤寒论》源于《汤液经法》考

钱超尘来源:中国中医药报时间:2007-11-02



赵开美《仲景全书》所收《伤寒论》对该书作者题曰“汉张仲景述”。此五字为北宋校正医书局孙奇林亿所题。南宋赵希弁《郡斋读书後志》卷二沿其说:“仲景伤寒论十卷,汉张仲景述。”明著名藏书家及刻书家毛氏《汲古阁毛氏藏书目录》亦云:“仲景伤寒论十卷,汉张仲景述”。“述”者,谓遵循旧说而不别立新义。《论语·学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我于老彭。”《墨子非儒篇》“述而不作”作“循而不作”。《说文解字》:“述,循也。”谓沿循往轨也。《增韵》:“循,依也。”《左传·昭公。二十三年》“循山而南”,注:“依山南行也。”则“张仲景述”者,谓仲景遵行旧说整理古训而为书也。张仲景为时之大医,必有治验与医案融于《伤寒杂病论》中,然著作主体仍为循先贤之旧轨、录大医之成方而为书。故《伤寒论自序》云:“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其勤求博采者,据皇甫谧《甲乙经序》、北宋孙奇林亿《伤寒论序》谓《伊尹汤液经》。《伊尹汤液经》又名《汤液经法》,32卷,著录于《汉书·艺文志》经方类。此书至梁犹存。若寻仲景依《汤液经法》而为书,见梁代陶弘景《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下简称“辅行诀”)。《辅行诀》云:
商有圣相伊尹,撰《汤液经法》三□,为方亦三百六十首。上品上药,为服食补益方者百二十首;中品中药,为疗疾祛邪之方,亦百二十首;下品毒药,为杀虫辟邪痈疽等方,亦百二十首。凡共三百六十首也。实万代医家之规范,苍生护命之大宝也。
此段文字说明《汤液经法》之结构与重要价值。下一段说明汉末魏晋六朝医家皆以《汤液经法》为至宝,依为规范,并有发展:
汉晋以还,诸名医辈:张机、卫汛、华元化、吴普、皇甫玄晏、支法师、葛稚川、范将军等,皆当代名贤,咸师式此《汤液经法》,愍救疾苦,造福含灵。其间增减,虽各擅其异,或致新效,似乱旧经,而其旨趣,仍方圆之于规矩也。
下面一段文字说明张仲景以《汤液经法》为依凭,撰写《伤寒论》一部。这就为我们确信皇甫谧《甲乙经序》、孙奇林亿《伤寒论》序称张仲景依《汤液经法》而为书提供了第一手可信资料:
外感天行,经方之治,有二旦、六神、大小等汤。昔南阳张机,依此诸方,撰为《伤寒论》一部,疗治明悉,后学咸尊奉之。山林僻居,仓卒难防,外感之疾,日数传变,生死往往在三五日间,岂可疏忽?若能深明此数方者,则庶无蹈险之虞也。今亦录而识之。
下面这些方剂原载于《汤液经法》,后被张仲景收录于《伤寒论》。《伤寒论》散佚甚多,下述13首方剂,在《伤寒论》中或有名无方,或名、方皆亡。谨录如下:
1.小阳旦汤。治天行发热,自汗出而恶风,鼻鸣干呕者。
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二两切,甘草炙二两,大枣十二枚。
上方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服已,即啜热粥饭一器,以助药力。稍令汗出,不可大汗流漓,汗之则病不除也。若不汗出,可随服之,取差止。日三服。(按,此为《伤寒论》之桂枝汤方,见12条。《伤寒论》阳旦汤名见30条,有名无方。)
2.正阳旦汤。(上方)若加饴一升,为正阳旦汤。
3.小阴旦汤。治天行身热,汗出头目痛,腹中痛,干呕下利者。
黄芩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二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
上方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服汤已,如人行三四里时,令病者啜白 浆一器,以助药力。身热去,自愈也。(按,此为《伤寒论》黄芩汤加生姜也。见172条。芍药作二两。服法文字少异)
4.大阳旦汤。治凡病汗出不止,气息惙惙,身劳力怯,恶风凉,腹中拘急,不欲饮食,皆宜此方。若脉虚大者,为更切证也。
黄芪五两,人参,桂枝,生姜各三两,甘草炙二两,芍药六两,大枣十二枚,饴一升。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去滓,内饴,更上火,令烊已。每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5.大阴旦汤。治凡病头目眩晕,咽中干,每喜干呕,食不下,心中烦满,胸胁支痛,往来寒热方。
柴胡八两,人参,黄芩,生姜各三两,甘草炙二两,芍药四两,大枣十二枚,半夏一升洗。
上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重上火,缓缓煎之,取得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按,此为《伤寒论》小柴胡汤方。见37条。无芍药。)
6.小青龙汤。治天行,发热恶寒,汗不出而喘,身疼痛,脉紧者方。
麻黄三两,杏仁半升熬打,桂枝二两,甘草炙一两半。
上方四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减二升,掠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八合,必令汗出彻身,不然恐邪不尽散也。(按,此为《伤寒论》麻黄汤方。见35条)
7.大青龙汤。治天行,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喘咳不已者。
麻黄去节,细辛,芍药,甘草炙,桂枝各三两 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干姜三两。
上方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掠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一方无干姜,作七味。当从。(按,此为《伤寒论》小青龙汤方。见40条。《伤寒论》“温服一升”下之大段文字疑为北宋校正医书局孙奇等所加之注,或南宋小字本《伤寒论》或《仲景全书》将此注释雕刻成与经文字体大小相同之字而窜入正文。成无己《注解伤寒论》将此大段文字引为小注,可谓有识。)
8.小白虎汤。治天行热病,大汗出不止,口舌干燥,饮水数升不已,脉洪大者方。
石膏如鸡子大棉裹,知母六两,甘草炙二两粳米六合。
上四味,先以水一斗,熬粳米,熟讫去米,内诸药,煮取六升,温服二升,日三服。(按,此为《伤寒论》白虎汤方。见176条。主治表述异。白虎汤《伤寒论》不分大小。)
 
汤液经法最近好象被提到的很多。特别是冯世伦,也出了这方面的书。看到一些经方研究者,也在论文里有研究这个。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