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的提起:
三年来,我使用中药汤剂或散剂,逐渐增多,今年前半年平均每天也不到两个处方,约占每月进药总金额的不足1/20。
原因有三:一是,绝大多数病例使用西药可以应付;二是,其间有必要使用汤剂者,不少人苦于不便和难喝,不愿意用;三是,我对自己使用中药不自信,没有西药顺手,不大愿意用。
三年来,我使用西药是中药的20倍,而学习西药几乎限于看看说明书而已。与此相反,使用中药不足西药的1/20,但是全年平均实际学习时间,大约每天5小时。可见我对自己的中药使用是何等的不自信,也因此而发愤读书!
三年来,学习内容大抵基础理论多,方剂中药少。准备开始转向中药实际使用问题方面,首先侧重辨证论治用药问题。
为了加强临床辨证论治的慎重态度,克服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脱节的问题,开始对自己有限的处方用药,有选择地结合症状与证候加以事后分析,同步整理出来,切盼得到大家的批评与指导,也借以引起初学者的兴趣。
我到网上来,主要目的是学习,交流,而不是什么经验介绍。所以病例的选择标准,尚不肯定,唯一能够肯定的是其真实性。
不使用标准的病例介绍,使用习惯了的“交谈”的形式,内容可以较为灵活。
愿意就所有相关问题引起讨论,不同的观点,尤其是相反的意见,更是我所企盼的,先谢谢各位啦!
目干涩
张**,女,64岁,邻村人。
前几天,以眼干涩,不想睁眼为主诉来诊。我翻看了眼皮,睑结膜轻度充血,其它无异常。给予:头孢拉定胶囊0.75,tid;左氧氟沙星胶囊0.2,tid;珍珠明目眼药水。三日量。
昨天上午来复诊,说好些了。我才按中医程序问诊,刚说到口干喜饮,多年如此。我嘱其,今天上午8点来查血糖。
15.8.1日上午。
空腹血糖4.8,血压、心率正常。
望:待诊时坐在那里,闭着眼,偶尔睁开看一下。看病时,睁眼稍小于常人,也基本正常。形体稍瘦,气色稍晦滞。舌暗,苔薄黄腻。咽部暗红++。
问:眼干涩,早已有之,今春开始明显了,吃过少量西药,六剂中药,无效,就搁置下来,近日加重。 眼干涩,不想睁眼,晨起、晚上区别不大。
口干喜饮,饮不解渴,比常人喝水明显多,一般喝温水,凉点也行。睡眠素差;食欲、大便正常;小便喝水多则尿得多。
没有特殊疾病史。大约30年前,开始手抖(诊脉时并不明显),经过简单的治疗,无效,没有再治。多年来,日夜手心发热,夜间明显,足不热,现在暑夏夜间也需盖住下身。多年来精神气力不振,但可以从事日常家务和一般的劳动。
脉:左关尺稍细数,力不足。
定位:目为肝窍,属肝;久病肝阴虚,及肾。
定性:眼干涩,津亏;不欲睁,气虚;口干喜饮,虚热;手抖,虚风。
阴虚素质,阴虚及气,又逢暑热伤津气,气阴两虚。兼咽部瘀热。
处方:菊花15,薄荷6,生地20,赤芍20,丹参20,山萸肉15,
杞子15,女贞子15,柴胡6,陈皮6克。 三剂三煎日两服。
思路:证属阴虚虚热无疑,不欲睁眼,气虚。但是,补脾气药,与口干喜饮,咽红苔薄黄腻显然不宜。是否加入少量柴胡、薄荷可以促进清气上升?没经验,猜测。 菊花、薄荷,清疏虚热。生地、赤芍、丹参,养阴清热。山萸、杞子、女贞,补肝肾阴。柴胡、薄荷升清,陈皮防止阴药碍胃。
事后分析:
查书:《症状》:
580-上胞下垂:常见三证:脾气下陷、风邪入络、气滞血瘀。
589-目干涩:是指两目干燥少津,滞涩不爽,易感疲劳而言。常见证候:阴血亏虚(四物加五子汤)、燥热伤津。
附有:《审视瑤函-白痛》:“白涩症,不肿不赤,爽快不得,沙涩昏朦,名曰白涩,气分伏隐,脾肺湿热。”
本例,规范名词应该叫:目干涩,不是上胞下垂。常有说目干涩者,但待诊时闭目以待,就诊时须用力睁眼者,少见。可见不是不能睁,而是眼疲劳不欲睁。本例,没有血虚见证,只能叫阴虚目干涩。
口干喜饮,本认为是阴虚虚热症状。但是,非但不是常见的阴虚虚热,舌红少苔的舌象,反而是舌质暗红,全舌满布的薄黄苔,而且没有明显的燥象?这应该和咽部明显的暗红偏紫的“咽炎”有关!并不是阴虚津亏的饮水自救,而是《审视瑤函》所说的“脾肺湿热”?因咽部瘀热“伏隐”,饮水可以稍减不适,但既是湿热,水多反助湿热,饮不解渴也是“血瘀”之象,津液受阻而咽部失润的表现。这就可以解释,舌暗苔薄黄而并不干燥的问题。初诊,西药抗菌稍效,也可以解释为与“湿热”有关?
修正辩证:目干涩--肝阴虚,咽炎--肺经湿热伏隐。
肝阴虚,无疑。肾阴虚,无下焦和肾经见证,不确切?久病而没有脾胃见证,不能说脾肺,只能说肺经(咽部)有湿热“伏隐”。《审视瑤函》的“伏隐”,当指以“不肿不红”为特征,因为不红不肿,所以只能说“伏隐”,表面看不见的意思?而本例,是有苔为证,并非纯粹的“伏隐”。所说的“气分伏隐”,是否也可以解释为眼疲劳不想睁,是湿热影响“气分”,气机运行问题,而不是类似于“肌无力”的真虚?
这样一来,阴虚虚热,兼气虚,修改成兼有湿热,湿热尽管属于伏隐气分,但毕竟属邪实,实证。肝阴虚为本,肺经湿热伏隐为标,本虚标实。本虚难以骤补,标实就成为当前的突出矛盾了。而阴虚湿热证,理论上也是比较难缠的证候,养阴易于助湿,祛湿容易伤阴。
同时,原来判断的阴虚及气,阴虚导致气虚,来解释不想睁眼问题,变成了湿热“伏隐”“气分”,表现出“湿邪”常见的“重着”“粘滞”“缠绵”的征象?这样一来,原来理解的暑夏伏天,汗出伤及气津,导致目干涩加重,变成了,湿热伏隐,与暑湿季节相合,而症状加重啦?
治法上,祛邪治湿热为先,滋阴顾本为辅,兼顾“伏隐”的特点,流通气机血流,注意以不碍胃气为要。
开始想以瘀滞二字,代替“伏隐”,终觉不妥。
列宁说过:理论是灰色的;我补一句:经验是狭隘的。
初次尝试这种形式,对该例的辨证论治,请大家各抒己见,批评指导!
问题:
《中医各家学说》一书,有清代顾锡《银海指南》一段话:“故本乎天者,天之气也;本乎地者,地之气也。人身之气亦应之,阳气有余,为目赤臃肿;阴气有余,为隐涩羞明。中气不足,为眼皮宽纵,凝而不行,为脾生瘿核。实者破之,虚者补之,滞者行之,郁者达之,寒者温之,热者凉之,不和者调之疏之。”
《各家》解释说:“说明诸种气病,即指各种不同邪气之为病。如所谓阳气有余,即为阳热邪气,阴气有余,即为阴寒邪气。凡属病邪之气,均应作如此理解,惟言不足之气,便属人身正气了,因人身正气,只有不足,并无有余”。
顾锡以阳气有余,比类于天气,久旱无雨,天气炎热;阴气有余,比类于地气,连日阴雨,阴晦不明。
按顾锡的辩证标准,隐涩羞明,与本例相符,说是指“阴寒邪气”,是定性属寒?常见一般眼病,即使热证初起“目赤臃肿”,也是畏光怕风的?但毕竟是“红肿”为阳热见证。如果按地气有余、阴寒邪气辩证,则相应的治法是温法、燥法啦?
从虚说,好理解,虽然不红不肿,久病不愈,但舌脉、手心热、口干喜饮,不支持虚寒的判断。脾胃虚寒,可以见黄腻苔,但本例显然不是这种情况。
问题的复杂性,还在于整体和局部,有的同一,有的相反?下诊,可以试问眼局部是喜温还是喜凉?
从来没有看过眼科方面的书。顾锡著述,必有所本,是理解有误,还是眼科自有其特殊辩证方法?
三年来,我使用中药汤剂或散剂,逐渐增多,今年前半年平均每天也不到两个处方,约占每月进药总金额的不足1/20。
原因有三:一是,绝大多数病例使用西药可以应付;二是,其间有必要使用汤剂者,不少人苦于不便和难喝,不愿意用;三是,我对自己使用中药不自信,没有西药顺手,不大愿意用。
三年来,我使用西药是中药的20倍,而学习西药几乎限于看看说明书而已。与此相反,使用中药不足西药的1/20,但是全年平均实际学习时间,大约每天5小时。可见我对自己的中药使用是何等的不自信,也因此而发愤读书!
三年来,学习内容大抵基础理论多,方剂中药少。准备开始转向中药实际使用问题方面,首先侧重辨证论治用药问题。
为了加强临床辨证论治的慎重态度,克服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脱节的问题,开始对自己有限的处方用药,有选择地结合症状与证候加以事后分析,同步整理出来,切盼得到大家的批评与指导,也借以引起初学者的兴趣。
我到网上来,主要目的是学习,交流,而不是什么经验介绍。所以病例的选择标准,尚不肯定,唯一能够肯定的是其真实性。
不使用标准的病例介绍,使用习惯了的“交谈”的形式,内容可以较为灵活。
愿意就所有相关问题引起讨论,不同的观点,尤其是相反的意见,更是我所企盼的,先谢谢各位啦!
目干涩
张**,女,64岁,邻村人。
前几天,以眼干涩,不想睁眼为主诉来诊。我翻看了眼皮,睑结膜轻度充血,其它无异常。给予:头孢拉定胶囊0.75,tid;左氧氟沙星胶囊0.2,tid;珍珠明目眼药水。三日量。
昨天上午来复诊,说好些了。我才按中医程序问诊,刚说到口干喜饮,多年如此。我嘱其,今天上午8点来查血糖。
15.8.1日上午。
空腹血糖4.8,血压、心率正常。
望:待诊时坐在那里,闭着眼,偶尔睁开看一下。看病时,睁眼稍小于常人,也基本正常。形体稍瘦,气色稍晦滞。舌暗,苔薄黄腻。咽部暗红++。
问:眼干涩,早已有之,今春开始明显了,吃过少量西药,六剂中药,无效,就搁置下来,近日加重。 眼干涩,不想睁眼,晨起、晚上区别不大。
口干喜饮,饮不解渴,比常人喝水明显多,一般喝温水,凉点也行。睡眠素差;食欲、大便正常;小便喝水多则尿得多。
没有特殊疾病史。大约30年前,开始手抖(诊脉时并不明显),经过简单的治疗,无效,没有再治。多年来,日夜手心发热,夜间明显,足不热,现在暑夏夜间也需盖住下身。多年来精神气力不振,但可以从事日常家务和一般的劳动。
脉:左关尺稍细数,力不足。
定位:目为肝窍,属肝;久病肝阴虚,及肾。
定性:眼干涩,津亏;不欲睁,气虚;口干喜饮,虚热;手抖,虚风。
阴虚素质,阴虚及气,又逢暑热伤津气,气阴两虚。兼咽部瘀热。
处方:菊花15,薄荷6,生地20,赤芍20,丹参20,山萸肉15,
杞子15,女贞子15,柴胡6,陈皮6克。 三剂三煎日两服。
思路:证属阴虚虚热无疑,不欲睁眼,气虚。但是,补脾气药,与口干喜饮,咽红苔薄黄腻显然不宜。是否加入少量柴胡、薄荷可以促进清气上升?没经验,猜测。 菊花、薄荷,清疏虚热。生地、赤芍、丹参,养阴清热。山萸、杞子、女贞,补肝肾阴。柴胡、薄荷升清,陈皮防止阴药碍胃。
事后分析:
查书:《症状》:
580-上胞下垂:常见三证:脾气下陷、风邪入络、气滞血瘀。
589-目干涩:是指两目干燥少津,滞涩不爽,易感疲劳而言。常见证候:阴血亏虚(四物加五子汤)、燥热伤津。
附有:《审视瑤函-白痛》:“白涩症,不肿不赤,爽快不得,沙涩昏朦,名曰白涩,气分伏隐,脾肺湿热。”
本例,规范名词应该叫:目干涩,不是上胞下垂。常有说目干涩者,但待诊时闭目以待,就诊时须用力睁眼者,少见。可见不是不能睁,而是眼疲劳不欲睁。本例,没有血虚见证,只能叫阴虚目干涩。
口干喜饮,本认为是阴虚虚热症状。但是,非但不是常见的阴虚虚热,舌红少苔的舌象,反而是舌质暗红,全舌满布的薄黄苔,而且没有明显的燥象?这应该和咽部明显的暗红偏紫的“咽炎”有关!并不是阴虚津亏的饮水自救,而是《审视瑤函》所说的“脾肺湿热”?因咽部瘀热“伏隐”,饮水可以稍减不适,但既是湿热,水多反助湿热,饮不解渴也是“血瘀”之象,津液受阻而咽部失润的表现。这就可以解释,舌暗苔薄黄而并不干燥的问题。初诊,西药抗菌稍效,也可以解释为与“湿热”有关?
修正辩证:目干涩--肝阴虚,咽炎--肺经湿热伏隐。
肝阴虚,无疑。肾阴虚,无下焦和肾经见证,不确切?久病而没有脾胃见证,不能说脾肺,只能说肺经(咽部)有湿热“伏隐”。《审视瑤函》的“伏隐”,当指以“不肿不红”为特征,因为不红不肿,所以只能说“伏隐”,表面看不见的意思?而本例,是有苔为证,并非纯粹的“伏隐”。所说的“气分伏隐”,是否也可以解释为眼疲劳不想睁,是湿热影响“气分”,气机运行问题,而不是类似于“肌无力”的真虚?
这样一来,阴虚虚热,兼气虚,修改成兼有湿热,湿热尽管属于伏隐气分,但毕竟属邪实,实证。肝阴虚为本,肺经湿热伏隐为标,本虚标实。本虚难以骤补,标实就成为当前的突出矛盾了。而阴虚湿热证,理论上也是比较难缠的证候,养阴易于助湿,祛湿容易伤阴。
同时,原来判断的阴虚及气,阴虚导致气虚,来解释不想睁眼问题,变成了湿热“伏隐”“气分”,表现出“湿邪”常见的“重着”“粘滞”“缠绵”的征象?这样一来,原来理解的暑夏伏天,汗出伤及气津,导致目干涩加重,变成了,湿热伏隐,与暑湿季节相合,而症状加重啦?
治法上,祛邪治湿热为先,滋阴顾本为辅,兼顾“伏隐”的特点,流通气机血流,注意以不碍胃气为要。
开始想以瘀滞二字,代替“伏隐”,终觉不妥。
列宁说过:理论是灰色的;我补一句:经验是狭隘的。
初次尝试这种形式,对该例的辨证论治,请大家各抒己见,批评指导!
问题:
《中医各家学说》一书,有清代顾锡《银海指南》一段话:“故本乎天者,天之气也;本乎地者,地之气也。人身之气亦应之,阳气有余,为目赤臃肿;阴气有余,为隐涩羞明。中气不足,为眼皮宽纵,凝而不行,为脾生瘿核。实者破之,虚者补之,滞者行之,郁者达之,寒者温之,热者凉之,不和者调之疏之。”
《各家》解释说:“说明诸种气病,即指各种不同邪气之为病。如所谓阳气有余,即为阳热邪气,阴气有余,即为阴寒邪气。凡属病邪之气,均应作如此理解,惟言不足之气,便属人身正气了,因人身正气,只有不足,并无有余”。
顾锡以阳气有余,比类于天气,久旱无雨,天气炎热;阴气有余,比类于地气,连日阴雨,阴晦不明。
按顾锡的辩证标准,隐涩羞明,与本例相符,说是指“阴寒邪气”,是定性属寒?常见一般眼病,即使热证初起“目赤臃肿”,也是畏光怕风的?但毕竟是“红肿”为阳热见证。如果按地气有余、阴寒邪气辩证,则相应的治法是温法、燥法啦?
从虚说,好理解,虽然不红不肿,久病不愈,但舌脉、手心热、口干喜饮,不支持虚寒的判断。脾胃虚寒,可以见黄腻苔,但本例显然不是这种情况。
问题的复杂性,还在于整体和局部,有的同一,有的相反?下诊,可以试问眼局部是喜温还是喜凉?
从来没有看过眼科方面的书。顾锡著述,必有所本,是理解有误,还是眼科自有其特殊辩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