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15/06/03
- 帖子
- 63
- 获得点赞
- 0
- 声望
- 6
- 年龄
- 50
伤寒概论 (四):伤寒论研究代表学说之“死在太阴”与“伤寒内经无关”
(3). 死在太阴?
由于“太阴和阳明是里,太阳少阴是表,少阳厥阴是半表半里”,于是有了“死在太阴”,因为里虚证就是太阴,所以说“死在太阴”。可是大家要知道,我们查《伤寒论》的太阴病篇,没有一个字说到死字,相反,《伤寒论》在讲死字的时候,主要集中在少阴篇和厥阴篇,太阴篇没有一个字说到死字。我给把太阴篇第一条到最后一条说给大家听,没有一条涉及到死字。第一条:“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这是太阴之为病脉证提纲。脉证提纲有一个补充在后面:“伤寒脉浮而缓者,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第二条讲太阴中风:“太阴中风,四肢烦痛,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这个六经他都讲中风。第三条是太阴病欲解时。第四条“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讲了太阴病的桂枝汤。第五条“自利不渴者,属太阴”跟“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这两句都是补充太阴病脉证提纲的。另外一条“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就是说太阴病兼有腹满而痛,要通大便用芍药汤,加芍药或者大黄。最后他说如果“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也就是说他这个人如果胃气弱的话,你要用大黄、芍药通便,量要少。
太阴病第一条“太阴之为病..”太阴病脉证提纲。这是太阴病的第一条,那么下面有两条补充,好多病下面都有补充:“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补充脉证提纲,总共就三条,这三条是对太阴病发病基本的概括。下面一条讲太阴中风,讲太阴病欲解时,六经病都是这么讲的。然后讲了一条“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因为太阴病脉浮无力、气虚的人脉浮,后面我们讲太阴病的时候会详细讲。就是太阴病脉浮的,你可以发汗用桂枝汤。然后又说了一条什么呢?如果说是他腹满时痛,里头有大便的,你可以用桂枝加芍药汤通便。如果说“大实痛者”,再加大黄。如果这个病人胃气弱的话,大黄和芍药量要少。太阴篇就是讲这些东西,讲了一个太阴病脉证提纲,两条补充,再就是太阴中风,太阴欲解时,这都是六经病的传统套路。最后说太阴病用什么处方?用桂枝汤。然后给你说了如果肚子疼有大便的,要通便用芍药;如果大便硬一些,加大黄;如果这个人胃气弱的时候,用芍药、大黄的量要少。太阴病篇总共就讲了这点东西。哪条跟死亡有关系?
死亡,从西医来来两个原因:心衰和休克。心跳没了血压没了大家知道这个人就会死了。你知道心跳没了,心衰那是少阴的多。休克是厥阴的多。休克的典型症状就是厥阴病的症状。你见过哪个病人是吃不下去饭饿死的?腹泻给拉死的?太阴病的腹泻还是拉的不是那么厉害。你看那个三阴,太阴病篇几次大便他就给拉死了?人家吃三两饭他吃一两饭,他就饿死了?而且还有“手足自温”、“脉浮缓”,“手足自温”他怎么会死呢?脉浮缓,休克的时候、心衰的时候,脉怎么会是浮缓的脉呢?他至少是一个脉细欲绝、脉微欲绝啊,厥阴病里面讲了。人家说了伤寒讲过“除中”啊!可是你别忘啦,除中在是厥阴病篇。除中的机理就是厥阴证的病人到了最后,人死之前大量的肾上腺皮质激素和儿茶酚氨的分泌,做最后的抗争,这时候病情突然之间的缓解,然后想进食,老百姓叫回光反照。如果进一步他的病情缓解,他就活过来了。因为他这个皮质激素短暂分泌,疾病不能恢复他就死掉了。这就是中医讲的除中。是病情到了极度情况的时候。没有一个人一天你吃三两饭,我吃一两饭,有一天突然“除中”就死掉了。一个人一天拉三次大便突然“除中”就死掉了,这个是不可能的。我们见到的“除中”,那都是非常危重的病人,最后皮质激素分泌增多。这个西医可以说的很清楚。这个怎么会是太阴病呢?
(4). 伤寒内经无关?
一个重要的学术问题就是伤寒论与内经的关系。有的学者认为伤寒论并非来自内经。由于伤寒不来自内经,进一步提出伤寒论的六经是“假”的,是张仲景假六经,实六病。还有说六经为五经,无厥阴;或说以方测证,死在太阴;或说无六经,乃六病,五花八门。
我们认为伤寒论是源自内经的。理由如下:①原序说了伤寒论参考内经:“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藏。经络府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乃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有人考证素问后数句为后加,姑且不说其考证结果,但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为原文。②原序涉及到运气,经用内经标本运气学说解伤寒,可以完美说明其病机病症及理法方药。③举一例。内经讲咳嗽,说膀胱咳,症状咳而遗尿,此西医膀胱不稳定,因咳嗽腹压高了尿出,用伤寒太阳腑证膀胱蓄水五苓散疗效很好。如此可见,无关系乎?④割裂内经伤寒,实质上严重破坏中医理论的完整性与连续性,导致中医有内经伤寒两个独立源头,提出内经是针灸的理论基础,伤寒是内科基础。⑤伤寒论讲到膀胱蓄血证有“太阳随经,瘀热在里”,若六经为六病,此文何解?⑥再举一例: 大家注意听我们以后六经化生的课,可以看到运用六经化生可以完美的解读内经上古天真论。
(3). 死在太阴?
由于“太阴和阳明是里,太阳少阴是表,少阳厥阴是半表半里”,于是有了“死在太阴”,因为里虚证就是太阴,所以说“死在太阴”。可是大家要知道,我们查《伤寒论》的太阴病篇,没有一个字说到死字,相反,《伤寒论》在讲死字的时候,主要集中在少阴篇和厥阴篇,太阴篇没有一个字说到死字。我给把太阴篇第一条到最后一条说给大家听,没有一条涉及到死字。第一条:“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这是太阴之为病脉证提纲。脉证提纲有一个补充在后面:“伤寒脉浮而缓者,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第二条讲太阴中风:“太阴中风,四肢烦痛,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这个六经他都讲中风。第三条是太阴病欲解时。第四条“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讲了太阴病的桂枝汤。第五条“自利不渴者,属太阴”跟“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这两句都是补充太阴病脉证提纲的。另外一条“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就是说太阴病兼有腹满而痛,要通大便用芍药汤,加芍药或者大黄。最后他说如果“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也就是说他这个人如果胃气弱的话,你要用大黄、芍药通便,量要少。
太阴病第一条“太阴之为病..”太阴病脉证提纲。这是太阴病的第一条,那么下面有两条补充,好多病下面都有补充:“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补充脉证提纲,总共就三条,这三条是对太阴病发病基本的概括。下面一条讲太阴中风,讲太阴病欲解时,六经病都是这么讲的。然后讲了一条“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因为太阴病脉浮无力、气虚的人脉浮,后面我们讲太阴病的时候会详细讲。就是太阴病脉浮的,你可以发汗用桂枝汤。然后又说了一条什么呢?如果说是他腹满时痛,里头有大便的,你可以用桂枝加芍药汤通便。如果说“大实痛者”,再加大黄。如果这个病人胃气弱的话,大黄和芍药量要少。太阴篇就是讲这些东西,讲了一个太阴病脉证提纲,两条补充,再就是太阴中风,太阴欲解时,这都是六经病的传统套路。最后说太阴病用什么处方?用桂枝汤。然后给你说了如果肚子疼有大便的,要通便用芍药;如果大便硬一些,加大黄;如果这个人胃气弱的时候,用芍药、大黄的量要少。太阴病篇总共就讲了这点东西。哪条跟死亡有关系?
死亡,从西医来来两个原因:心衰和休克。心跳没了血压没了大家知道这个人就会死了。你知道心跳没了,心衰那是少阴的多。休克是厥阴的多。休克的典型症状就是厥阴病的症状。你见过哪个病人是吃不下去饭饿死的?腹泻给拉死的?太阴病的腹泻还是拉的不是那么厉害。你看那个三阴,太阴病篇几次大便他就给拉死了?人家吃三两饭他吃一两饭,他就饿死了?而且还有“手足自温”、“脉浮缓”,“手足自温”他怎么会死呢?脉浮缓,休克的时候、心衰的时候,脉怎么会是浮缓的脉呢?他至少是一个脉细欲绝、脉微欲绝啊,厥阴病里面讲了。人家说了伤寒讲过“除中”啊!可是你别忘啦,除中在是厥阴病篇。除中的机理就是厥阴证的病人到了最后,人死之前大量的肾上腺皮质激素和儿茶酚氨的分泌,做最后的抗争,这时候病情突然之间的缓解,然后想进食,老百姓叫回光反照。如果进一步他的病情缓解,他就活过来了。因为他这个皮质激素短暂分泌,疾病不能恢复他就死掉了。这就是中医讲的除中。是病情到了极度情况的时候。没有一个人一天你吃三两饭,我吃一两饭,有一天突然“除中”就死掉了。一个人一天拉三次大便突然“除中”就死掉了,这个是不可能的。我们见到的“除中”,那都是非常危重的病人,最后皮质激素分泌增多。这个西医可以说的很清楚。这个怎么会是太阴病呢?
(4). 伤寒内经无关?
一个重要的学术问题就是伤寒论与内经的关系。有的学者认为伤寒论并非来自内经。由于伤寒不来自内经,进一步提出伤寒论的六经是“假”的,是张仲景假六经,实六病。还有说六经为五经,无厥阴;或说以方测证,死在太阴;或说无六经,乃六病,五花八门。
我们认为伤寒论是源自内经的。理由如下:①原序说了伤寒论参考内经:“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藏。经络府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乃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有人考证素问后数句为后加,姑且不说其考证结果,但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为原文。②原序涉及到运气,经用内经标本运气学说解伤寒,可以完美说明其病机病症及理法方药。③举一例。内经讲咳嗽,说膀胱咳,症状咳而遗尿,此西医膀胱不稳定,因咳嗽腹压高了尿出,用伤寒太阳腑证膀胱蓄水五苓散疗效很好。如此可见,无关系乎?④割裂内经伤寒,实质上严重破坏中医理论的完整性与连续性,导致中医有内经伤寒两个独立源头,提出内经是针灸的理论基础,伤寒是内科基础。⑤伤寒论讲到膀胱蓄血证有“太阳随经,瘀热在里”,若六经为六病,此文何解?⑥再举一例: 大家注意听我们以后六经化生的课,可以看到运用六经化生可以完美的解读内经上古天真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