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原创首发 湿温之治

常其柏

声名鹊起
贵宾
注册
2013/01/23
帖子
675
获得点赞
140
声望
43
年龄
85
所在地
安徽省颍上县黄桥镇新庙村
本帖最后由 常其柏 于 2015-7-13 23:48 编辑

同堂嫂子,年将八十。病在本村诊所诊断为心脏病。(早博)多日输液给药未愈。脉浮而促,舌质红绛,少苔。口苦。纳食差。胸闷不舒。夜不安眠。病因入夏多雨,乃成湿温上受,逆传心包的证候。与菖蒲泻心汤治之:菖蒲10克,黄苓10克,半夏10克,黄连6克,苏梗10克,郁金10克,竹茹弹子大一丸。一剂后,舌质变为淡红,脉仍浮促。饮 食有增。胸闷减轻。三剂过后,脉不浮促。饮食如常。病将愈。其舌红绛,夜不安眠,为湿热已入于荣。以叶香严治温病用菖蒲郁金泻卫透荣两和法,而清入荣之热,用黄芩,黄连,苏梗,半夏清化在里之湿温,而病愈。
 
谢谢老师,分享好案
 
谢谢常老师好案分享!
 
谢谢楼主分享,此案如文所说,疗效甚佳。然,我有一些疑问,想同楼主交流一下。
此病者诊断为湿温上受,逆传心包。我主要疑问为一下几点:
1、湿温为感受了湿热之邪而发,多发于雨湿较盛的季节,初起症状以身热不扬,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脘痞,不渴,面色淡黄,苔腻,脉濡缓等为其主证。正如薛生白说: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所以,湿温证通常以脾胃为病变重心。初期阶段湿重于热,以化湿为主,使湿去热孤;化湿之法有芳香化湿,苦温燥湿,淡渗利湿等。而看本案描述,除了胸闷不舒,胃纳差这症状跟湿温病症有所关联外,其他的症状不甚明显。湿温既然是湿热之邪,苔多黄腻,脉或濡或缓或滑兼数,而其舌苔红绛,少苔,脉浮促,再者病者“脉浮而促,舌质红绛,少苔。口苦”等,口苦,胆经有热,脉浮促,舌绛少苔等,多似肝胆有热之象,当然也可怀疑热入营分(但身热夜甚,口不渴,脉细数、斑疹隐隐等未见描述,遂不能确定),就这点,我深感疑惑;
2、湿温逆传心包之证,应该有心包的症状,如时有神昏谵语等,此症状也未见描述。而湿热邪犯心包跟热闭心包,虽然都同时出现神智方面的症状,但是是有本质的却别的。前者是为痰浊蒙蔽心包,故身热不甚而时或谵语,苔为黄垢腻苔;后者的热闭心包,其神智昏迷而谵妄不休或昏愦不语,灼热肢厥,舌绛无苔者,这点很重要。
基于上述两点,我提出我的疑问,希望能跟楼主交流一下。
 
谢谢楼主分享,此案如文所说,疗效甚佳。然,我有一些疑问,想同楼主交流一下。
此病者诊断为湿温上受,逆

此之证状所述是以叶香严外感温热篇而来。是热已入荣,夜甚不寐,未至神昏。所以只用菖蒲,郁金以开心窍,泻卫透荣,防其神昏。如果神昏,按照叶天士所言须用牛黄丸。至宝丹。此证热多湿少,故口苦而不粘腻。
 
谢谢楼主的回复。这样,那是否已温热之邪致病会比湿温之邪致病较为合适?
 
既然是未至神昏,那病机定论是否已热扰心神这样描述会比较容易客观理解?
 
本帖最后由 常其柏 于 2015-7-16 10:37 编辑

是的,本病经当地医生治之,当初病的情况也很难说。只能从舌绛,口苦,夜不寐,脉浮而促(西医谓心律不齐,早博。)为热入荣分,其实菖蒲泻心汤就是治痰迷心窍,神识不清的方剂。
 
谢谢楼主的回复。您的案例也让我拓展了治疗的思路。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