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淫致病,历代医家皆有所论,而对湿邪则论述较少。然“湿”涉及范围甚广,含内、外、妇、儿等科,国医大师路志正潜心研究湿病30余年,系统总结继承了中医湿病理论和临床证治经验,发前人所未发,在理论和临床上抓住湿病要害,创新性地提出“北方亦多湿”论,弥补了叶天士之“吾吴湿邪害人最广”之论;提出“百病皆由湿作祟”的发病理论,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湿病在当今社会发病学上的特点:外湿致病明显减少,内湿病证明显增多;北方亦多湿。湿邪发病:四季常见,具有隐袭性,弥漫无形,无处不到。
湿病治疗,理气为先;治湿之法,多综合运用通、化、渗三法;治湿之药,贵在轻灵活泼。
【北方亦多湿】
路志正指出“湿”虽为人生活所不可缺少的物质,然湿气太过则成湿邪而为害人体,使人精神倦怠,胃纳呆滞,昏眩重痛等湿邪病证迭起。近代研究亦证实,湿度的变化对人体健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严重的潮湿不仅引起传统的病症,还会产生头晕、胃痛、痉挛、复视及视力模糊等症状。近些年来随人类活动引发的全球大气变化失其规律,北方夏季亦常闷热潮湿,且常于夏末入秋时闹洪灾,使北方之域亦常为湿害。北方多湿论的另一内涵则是内湿之发不分地域。北方人喜食膏粱厚味,吃烧烤喝冰镇啤酒,四季吃冰激凌,夏季吹空调,食湿面潼酪,口味重而多咸,外又常为寒气怫郁,湿不能越,亦为北方多湿之因。只是感邪途径少异,受侵脏腑不同而已。
路志正曾指导研究生于1987年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对常见湿病之一的湿阻病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发现人群患病率为10.55%。病因学调查显示,饮食不节(饥饱失常,餐饮、餐时无规律,进餐过快,嗜食肥甘,生冷)是导致本病的主要病因,占已知发病因素的50%以上。饮食不节的人群患病率为22.57%;而饮食有节者,人群患病率仅6.42%。二者相比,有非常显著之差异。居处潮湿,性格急躁,忧郁,过嗜茶酒、冷饮等,都与湿阻的发生密切相关。这些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居处环境、工作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身体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抵御外邪的能力明显增强,外湿致病明显减少。同时随着生活的改善,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而导致的内湿病证明显增多。这也是湿病在当今社会发病学上的特点。
【百病皆由湿作祟】
湿邪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发于夏末秋初的长夏季节,但湿为土气,寄旺于四时,其他季节亦常见到。湿邪发病具有隐袭性,湿邪为患,正如《刘纯医学全集·玉机微意》所言:“伤人于冥冥之中。”
湿邪症状具有重浊性,湿为阴邪,其性重浊黏腻,所以湿邪为患,多有四肢沉重,周身倦怠,头重如裹等症。湿性秽浊,因此常把面色晦滞,带下腥臭,大便黏滞不爽,小便短黄或混浊,苔腻苔垢,作为诊断湿病的重要依据。湿性弥漫无形,无处不到,内而脏腑,外而躯体,四肢百骸、肌肉皮肤,均可侵犯,所以湿邪兼夹证多。临证中常遇到一些病人,所述症状支离琐碎,不甚典型,有的症状则忽略不述,给辨证带来不便。路志正善于在错综复杂的症状中,抓住主症,因势利导,使湿邪内蕴的其他症状,渐次明朗。湿病病程具有迁延性,湿性黏腻,胶着难祛,一般病程迁延,症状缠绵,变化较缓。
【治湿理气为先】
治湿病,理气为先。湿性黏腻,易阻气机,湿病治疗首当疏畅气机。而疏畅气机,应着眼于肺脾二脏。“脾属阴土而位居中央,既能运化水谷精微,又主人身之气机升降,所以脾具有坤静之德,又有乾健之能,可使心肺之阳降,肝肾之阴升,而成天地交泰之常”,故为气机升降之枢纽。所以,只有脾肺之气机通畅,才能达到气化湿亦化的目的。路志正将这一理论,始终贯穿于湿病辨治的整个过程中,在详细辨证的基础上,无论苦温燥湿,清热祛湿,淡渗利湿,或扶正达邪,均在方中佐入一二味宣降肺气,化浊醒脾之品,如杏仁、桔梗、苏梗、藿梗、荷梗,及藿香、佩兰、白蔻仁、枳壳等,以宣肺气、醒脾运、畅三焦、流气机,有利于其他药物更好地发挥作用。这些药物药虽少,在方中所起的作用却十分重要。
治湿之法,应注意通、化、渗。通即宣通三焦气机,调理脾胃升降;化为注意湿邪的转化或温而化之,或清而化之,芳香化之;渗即甘淡渗湿,清热利湿等。临证以综合运用为多。
治疗湿病,药不在多而在精,量不在大而在能中病,贵在轻灵活泼,恰中病机。所谓轻灵,即药量不宜过大,药味不可过多过杂,量大药杂味厚气雄,难以运化,脾胃不伤于病而伤于药。所谓活泼,即药物要选辛散芳香流动之品,不可壅滞滋腻,壅滞则涩敛气机,滋腻则有碍脾运,助湿生痰。轻灵之药多轻清宣肺,芳香流动之品以活泼醒牌,调畅气机,推陈致新。路志正常说补而勿壅,滋而勿腻,寒而勿凝,疏其气血,令其调达,而致和平。肺气畅,脾胃健,则湿邪可祛。即便味厚气雄之药,使用方法不同,亦可改变其性。
文章:刘喜明 高荣林 姚乃礼 路洁
来源: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编辑:姜萍 姚霁云
湿病在当今社会发病学上的特点:外湿致病明显减少,内湿病证明显增多;北方亦多湿。湿邪发病:四季常见,具有隐袭性,弥漫无形,无处不到。
湿病治疗,理气为先;治湿之法,多综合运用通、化、渗三法;治湿之药,贵在轻灵活泼。
【北方亦多湿】
路志正指出“湿”虽为人生活所不可缺少的物质,然湿气太过则成湿邪而为害人体,使人精神倦怠,胃纳呆滞,昏眩重痛等湿邪病证迭起。近代研究亦证实,湿度的变化对人体健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严重的潮湿不仅引起传统的病症,还会产生头晕、胃痛、痉挛、复视及视力模糊等症状。近些年来随人类活动引发的全球大气变化失其规律,北方夏季亦常闷热潮湿,且常于夏末入秋时闹洪灾,使北方之域亦常为湿害。北方多湿论的另一内涵则是内湿之发不分地域。北方人喜食膏粱厚味,吃烧烤喝冰镇啤酒,四季吃冰激凌,夏季吹空调,食湿面潼酪,口味重而多咸,外又常为寒气怫郁,湿不能越,亦为北方多湿之因。只是感邪途径少异,受侵脏腑不同而已。
路志正曾指导研究生于1987年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对常见湿病之一的湿阻病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发现人群患病率为10.55%。病因学调查显示,饮食不节(饥饱失常,餐饮、餐时无规律,进餐过快,嗜食肥甘,生冷)是导致本病的主要病因,占已知发病因素的50%以上。饮食不节的人群患病率为22.57%;而饮食有节者,人群患病率仅6.42%。二者相比,有非常显著之差异。居处潮湿,性格急躁,忧郁,过嗜茶酒、冷饮等,都与湿阻的发生密切相关。这些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居处环境、工作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身体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抵御外邪的能力明显增强,外湿致病明显减少。同时随着生活的改善,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而导致的内湿病证明显增多。这也是湿病在当今社会发病学上的特点。
【百病皆由湿作祟】
湿邪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发于夏末秋初的长夏季节,但湿为土气,寄旺于四时,其他季节亦常见到。湿邪发病具有隐袭性,湿邪为患,正如《刘纯医学全集·玉机微意》所言:“伤人于冥冥之中。”
湿邪症状具有重浊性,湿为阴邪,其性重浊黏腻,所以湿邪为患,多有四肢沉重,周身倦怠,头重如裹等症。湿性秽浊,因此常把面色晦滞,带下腥臭,大便黏滞不爽,小便短黄或混浊,苔腻苔垢,作为诊断湿病的重要依据。湿性弥漫无形,无处不到,内而脏腑,外而躯体,四肢百骸、肌肉皮肤,均可侵犯,所以湿邪兼夹证多。临证中常遇到一些病人,所述症状支离琐碎,不甚典型,有的症状则忽略不述,给辨证带来不便。路志正善于在错综复杂的症状中,抓住主症,因势利导,使湿邪内蕴的其他症状,渐次明朗。湿病病程具有迁延性,湿性黏腻,胶着难祛,一般病程迁延,症状缠绵,变化较缓。
【治湿理气为先】
治湿病,理气为先。湿性黏腻,易阻气机,湿病治疗首当疏畅气机。而疏畅气机,应着眼于肺脾二脏。“脾属阴土而位居中央,既能运化水谷精微,又主人身之气机升降,所以脾具有坤静之德,又有乾健之能,可使心肺之阳降,肝肾之阴升,而成天地交泰之常”,故为气机升降之枢纽。所以,只有脾肺之气机通畅,才能达到气化湿亦化的目的。路志正将这一理论,始终贯穿于湿病辨治的整个过程中,在详细辨证的基础上,无论苦温燥湿,清热祛湿,淡渗利湿,或扶正达邪,均在方中佐入一二味宣降肺气,化浊醒脾之品,如杏仁、桔梗、苏梗、藿梗、荷梗,及藿香、佩兰、白蔻仁、枳壳等,以宣肺气、醒脾运、畅三焦、流气机,有利于其他药物更好地发挥作用。这些药物药虽少,在方中所起的作用却十分重要。
治湿之法,应注意通、化、渗。通即宣通三焦气机,调理脾胃升降;化为注意湿邪的转化或温而化之,或清而化之,芳香化之;渗即甘淡渗湿,清热利湿等。临证以综合运用为多。
治疗湿病,药不在多而在精,量不在大而在能中病,贵在轻灵活泼,恰中病机。所谓轻灵,即药量不宜过大,药味不可过多过杂,量大药杂味厚气雄,难以运化,脾胃不伤于病而伤于药。所谓活泼,即药物要选辛散芳香流动之品,不可壅滞滋腻,壅滞则涩敛气机,滋腻则有碍脾运,助湿生痰。轻灵之药多轻清宣肺,芳香流动之品以活泼醒牌,调畅气机,推陈致新。路志正常说补而勿壅,滋而勿腻,寒而勿凝,疏其气血,令其调达,而致和平。肺气畅,脾胃健,则湿邪可祛。即便味厚气雄之药,使用方法不同,亦可改变其性。
文章:刘喜明 高荣林 姚乃礼 路洁
来源: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编辑:姜萍 姚霁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