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12/12/31
- 帖子
- 1226
- 获得点赞
- 46
- 声望
- 48
第三节、哮喘
案1、哮喘
刘某,男,56岁,2006年2月12日初诊。咳喘有7、8年,服用大量山茱萸、白果等纳气平喘药未效,常用气雾剂维持。经诊察,该患发病无明显季节性,咳也不多,常伴有有少量白痰,发无定时,但汗出较多,口干微苦,且发则双肋及胸胁胀满,四肢无力,苔白根腻,脉沉细。
俗话说“内科不治喘,治喘丢了脸”,意思是说哮喘的病因病机十分复杂,因之治疗不易。按本病的主要原因多由于内有痰饮、瘀血,又感外邪而作,迁延反复,难以除根。所以临床更要见证治证,不可臆测。该患虽然咳喘,但病邪表现并不在表,所以用麻黄、杏仁等药是不会收到疗效的,中医虽有“纳气归肾”这一理论,但临床需要变通。而本案取得疗效的关键还是在于辨六经和方证。
此病在半表半里,属阴证。与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
柴胡12克,黄芩10克,花粉12克,生龙牡各15克,桂枝10克,干姜6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川芎6克,苍术15克,泽泻12克,茯苓12克,炙甘草6克。
二诊,服七剂后,喘减,四肢乏力好转,仍有少量白痰,口苦苔白根腻,脉沉细,与上方加补骨脂10克。
三诊,服七剂后,又有些喘,腰酸膝软,口干苦,但可以平卧,喉中痰鸣,苔白脉沉细,上方去补骨脂,加射干10克
四诊,服上方七剂,有时喘作,口苦,腰酸,乏力,苔白脉细沉,病位仍在半表半里。仍用二诊原方。
结果:服用上方14剂,病情得到控制,比较稳定。
备注:冯老根据多年经验,认为辩治哮喘主要还应当以痰饮瘀血为纲,然后区分为几大类别。临床辨证论治,收效还是比较显著的。
读后感悟:本案咳喘七八年,久治无效。分析其证:发病无明显季节性,咳不多,少量白痰,发无定时,汗多,口微苦,胸胁胀满,四肢无力,苔白根腻,脉沉细。证属半表半里阴证,少阳枢机不利,痰饮、瘀血阻滞,气机逆乱,阻碍肺气肃降而作咳喘。方选柴胡桂枝干姜汤和解少阳,温脾生津化饮;合当归芍药散健脾活血利水。枢机通利则气机畅达而瘀化、饮散,不治喘而咳喘自平矣。
案2、喘息性支气管炎
张某,男,64岁,2005年6月30日初诊。素有哮喘病,近日又作,服喘安等未效,来门诊看中医。证见咳喘,咯吐白痰,喉中痰鸣,且汗出口渴,下肢浮肿,舌苔白,脉弦滑略沉。
咳喘、痰白口干、喉中痰鸣、脉滑,为里热证,
该患外邪明显,又夹有里饮,遵照仲圣治法当发汗解表,化痰降饮,还需清里热。
属于射干麻黄汤加石膏方证。与射干麻黄汤法:
射干10克,麻黄10克,五味子10克,干姜10克,生石膏45克,白芥子6克,苏子10克,莱菔子10克,细辛6克,清半夏15克,桔梗10克,炙甘草10克。
结果:服上方七剂,病症豁然而愈。
备注:本案如口不渴可直接用射干麻黄汤,有口渴则加生石膏为妥。方药相对,效如桴鼓。
读后感悟:素有哮喘,近日发作,说明内有伏饮,又感外邪,属外寒内饮;喉中痰鸣为痰饮阻塞气道;咳喘、痰白口干,脉滑为里有热。证属外寒夹里饮兼热,遵照仲圣治法当发汗解表,化痰降饮,还需清里热。方选射干麻黄汤散寒化饮;加石膏清里热。因痰多加三子、桔梗加强化痰,饮重,咳不甚,去紫菀、冬花。
案3、慢性支气管哮喘
吕某,男,64岁,某啤酒厂职工,2004年10月23日就诊。患者2004年感冒后,诱发支气管哮喘,现症见:两肺哮鸣音明显,呼吸困难,胸闷,口苦,咽干,欲冷饮,情绪紧张时发作明显,且烦躁易怒,大便每日一次。舌质暗,苔薄黄腻,脉弦。
西医诊断为:慢性支气管哮喘。
该患者为少阳阳明合病兼挟瘀血,用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治之。处方:
生石膏45g,柴胡12g,黄芩10g,半夏12g,枳实10g,白芍10g,桂枝10g,桃仁10g,茯苓12g,丹皮10g,杏仁10g,大黄6g,生姜10g,大枣3枚。
结果:上方服6剂后,症状明显减轻,后因患者工作调动,未再坚持服药。
读后感悟:哮喘痰量不多兼少阳、阳明症状,用大柴胡汤加石膏和少阳而清泄阳明,桂枝茯苓丸加杏仁活血化瘀,此胡希恕老师惯用治哮喘之法。冯老亦喜用之,且屡用屡效也。
案1、哮喘
刘某,男,56岁,2006年2月12日初诊。咳喘有7、8年,服用大量山茱萸、白果等纳气平喘药未效,常用气雾剂维持。经诊察,该患发病无明显季节性,咳也不多,常伴有有少量白痰,发无定时,但汗出较多,口干微苦,且发则双肋及胸胁胀满,四肢无力,苔白根腻,脉沉细。
俗话说“内科不治喘,治喘丢了脸”,意思是说哮喘的病因病机十分复杂,因之治疗不易。按本病的主要原因多由于内有痰饮、瘀血,又感外邪而作,迁延反复,难以除根。所以临床更要见证治证,不可臆测。该患虽然咳喘,但病邪表现并不在表,所以用麻黄、杏仁等药是不会收到疗效的,中医虽有“纳气归肾”这一理论,但临床需要变通。而本案取得疗效的关键还是在于辨六经和方证。
此病在半表半里,属阴证。与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
柴胡12克,黄芩10克,花粉12克,生龙牡各15克,桂枝10克,干姜6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川芎6克,苍术15克,泽泻12克,茯苓12克,炙甘草6克。
二诊,服七剂后,喘减,四肢乏力好转,仍有少量白痰,口苦苔白根腻,脉沉细,与上方加补骨脂10克。
三诊,服七剂后,又有些喘,腰酸膝软,口干苦,但可以平卧,喉中痰鸣,苔白脉沉细,上方去补骨脂,加射干10克
四诊,服上方七剂,有时喘作,口苦,腰酸,乏力,苔白脉细沉,病位仍在半表半里。仍用二诊原方。
结果:服用上方14剂,病情得到控制,比较稳定。
备注:冯老根据多年经验,认为辩治哮喘主要还应当以痰饮瘀血为纲,然后区分为几大类别。临床辨证论治,收效还是比较显著的。
读后感悟:本案咳喘七八年,久治无效。分析其证:发病无明显季节性,咳不多,少量白痰,发无定时,汗多,口微苦,胸胁胀满,四肢无力,苔白根腻,脉沉细。证属半表半里阴证,少阳枢机不利,痰饮、瘀血阻滞,气机逆乱,阻碍肺气肃降而作咳喘。方选柴胡桂枝干姜汤和解少阳,温脾生津化饮;合当归芍药散健脾活血利水。枢机通利则气机畅达而瘀化、饮散,不治喘而咳喘自平矣。
案2、喘息性支气管炎
张某,男,64岁,2005年6月30日初诊。素有哮喘病,近日又作,服喘安等未效,来门诊看中医。证见咳喘,咯吐白痰,喉中痰鸣,且汗出口渴,下肢浮肿,舌苔白,脉弦滑略沉。
咳喘、痰白口干、喉中痰鸣、脉滑,为里热证,
该患外邪明显,又夹有里饮,遵照仲圣治法当发汗解表,化痰降饮,还需清里热。
属于射干麻黄汤加石膏方证。与射干麻黄汤法:
射干10克,麻黄10克,五味子10克,干姜10克,生石膏45克,白芥子6克,苏子10克,莱菔子10克,细辛6克,清半夏15克,桔梗10克,炙甘草10克。
结果:服上方七剂,病症豁然而愈。
备注:本案如口不渴可直接用射干麻黄汤,有口渴则加生石膏为妥。方药相对,效如桴鼓。
读后感悟:素有哮喘,近日发作,说明内有伏饮,又感外邪,属外寒内饮;喉中痰鸣为痰饮阻塞气道;咳喘、痰白口干,脉滑为里有热。证属外寒夹里饮兼热,遵照仲圣治法当发汗解表,化痰降饮,还需清里热。方选射干麻黄汤散寒化饮;加石膏清里热。因痰多加三子、桔梗加强化痰,饮重,咳不甚,去紫菀、冬花。
案3、慢性支气管哮喘
吕某,男,64岁,某啤酒厂职工,2004年10月23日就诊。患者2004年感冒后,诱发支气管哮喘,现症见:两肺哮鸣音明显,呼吸困难,胸闷,口苦,咽干,欲冷饮,情绪紧张时发作明显,且烦躁易怒,大便每日一次。舌质暗,苔薄黄腻,脉弦。
西医诊断为:慢性支气管哮喘。
该患者为少阳阳明合病兼挟瘀血,用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治之。处方:
生石膏45g,柴胡12g,黄芩10g,半夏12g,枳实10g,白芍10g,桂枝10g,桃仁10g,茯苓12g,丹皮10g,杏仁10g,大黄6g,生姜10g,大枣3枚。
结果:上方服6剂后,症状明显减轻,后因患者工作调动,未再坚持服药。
读后感悟:哮喘痰量不多兼少阳、阳明症状,用大柴胡汤加石膏和少阳而清泄阳明,桂枝茯苓丸加杏仁活血化瘀,此胡希恕老师惯用治哮喘之法。冯老亦喜用之,且屡用屡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