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12/12/31
- 帖子
- 1226
- 获得点赞
- 46
- 声望
- 48
2、茯苓饮加半夏桂枝白术汤方证
消化不良、腹胀案
谢谢某,女,51岁,2011年3月23日诊。
诉消化不好,腹胀,纳少,肠鸣,头痛稍晕,后背凉,眠可,无汗,口中和,小便可,大便日1次半成形(用有通便药),舌淡苔白腻,脉弦细。
辩六经属太阴病,辩方证为茯苓饮加半夏桂枝白术汤方证。
清半夏15,党参10,枳实10,陈皮30,茯苓15,苍术10,桂枝10,生白术15,生姜15。7剂,水煎服,日1剂。
结果:用药后觉胃中舒服,腹胀、肠鸣、后背凉减,头痛、头晕已。
按:本案为太阴里虚寒证兼胃虚停饮胀气,故用茯苓饮加半夏;因便秘故加生白术温胃生津通便;因头痛稍晕、后背凉属太阳表证,故加桂枝以解表散寒。
读后感悟:本案与上案病机同,故用外台茯苓饮加半夏汤。加桂枝以治头痛稍晕、后背凉;加白术是为治便秘。
3、茯苓饮合桂枝汤、吴茱萸加半夏汤方证
胃胀、呕吐、腿抽筋案
杜某,女,62岁,2011年3月9日诊。
诉胃胀、呃逆、吃不易消化食物后吐酸水,呕吐食物,两肩痛,腿抽筋,左踝紧胀感,左腿肚不适,有时口苦,乏力,眠差多梦,突然烘热汗出,白天小便可,夜尿1次,自觉夜尿不如白天痛快,大便日1次,质稀,如果发生呕吐第二天大便会干燥,纳可,舌淡苔白,脉弦。
辩六经属太阳太阴合病,辩方证为茯苓饮合桂枝汤、吴茱萸加半夏汤方证。
清半夏15,党参10,枳实10,陈皮30,茯苓12,苍术10,桂枝10,白芍10,炙甘草6,吴萸10,生姜15,大枣4枚。7剂,水煎服,日1剂。
结果:胃胀、打嗝减轻,呕吐止,吐酸、肩痛已。
按:胃胀、打嗝、夜尿、大便质稀、舌淡苔白、脉弦为太阴里虚寒兼停饮,为茯苓饮加半夏汤证;吐酸、呕吐为胃中寒饮冲逆所致,宜吴茱萸汤温中降逆止呕;烘热汗出、舌淡苔白、大便稀可排除阳明里热,兼两肩痛、腿抽筋、左踝紧胀感、左腿肚不适,属太阳表证之营卫不和证,宜桂枝汤和营卫以解外。《伤寒论》387条:“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
2011年3月16日二诊。
除上症减轻外,尚有时口苦,腿偶尔抽筋,烘热汗出减轻,睡眠多梦。
上方去大枣加生龙牡各15。7剂,水煎服,日1剂。
因睡眠多梦伴烘热汗出,故合桂枝加龙牡汤和营卫而安神定志、敛汗。
2011年3月23日三诊。
诉胃胀减,打嗝,两肩微痛,左膝痛了1次,踝胀减,睡眠时间足但多梦,烘热汗出减,口苦不明显,吃油腻会有点口苦,纳可,不敢吃凉物,吃花生、瓜子易牙痛,口舌生疮,舌淡苔白,脉弦。上方白芍量加至18。7剂。
结果:胃胀减,抽筋已,偶尔打嗝,肩痛比以前轻,左膝未痛,踝胀减,烘热汗出已不明显。
按:因抽筋明显,故加大芍药量以缓挛急。
读后感悟:本案主证是胃虚饮停,故主方仍用茯苓饮加半夏温胃化饮。因有寒饮上逆的吐酸,呕吐,故合吴茱萸汤;因有太阳表证营卫不和而见烘热汗出,两肩痛,腿抽筋,故合桂枝汤;因有烘热汗出,睡眠多梦,故加龙牡。有是证,用是药,药随证变。体现了仲圣先师方证和药症相应的原则。
消化不良、腹胀案
谢谢某,女,51岁,2011年3月23日诊。
诉消化不好,腹胀,纳少,肠鸣,头痛稍晕,后背凉,眠可,无汗,口中和,小便可,大便日1次半成形(用有通便药),舌淡苔白腻,脉弦细。
辩六经属太阴病,辩方证为茯苓饮加半夏桂枝白术汤方证。
清半夏15,党参10,枳实10,陈皮30,茯苓15,苍术10,桂枝10,生白术15,生姜15。7剂,水煎服,日1剂。
结果:用药后觉胃中舒服,腹胀、肠鸣、后背凉减,头痛、头晕已。
按:本案为太阴里虚寒证兼胃虚停饮胀气,故用茯苓饮加半夏;因便秘故加生白术温胃生津通便;因头痛稍晕、后背凉属太阳表证,故加桂枝以解表散寒。
读后感悟:本案与上案病机同,故用外台茯苓饮加半夏汤。加桂枝以治头痛稍晕、后背凉;加白术是为治便秘。
3、茯苓饮合桂枝汤、吴茱萸加半夏汤方证
胃胀、呕吐、腿抽筋案
杜某,女,62岁,2011年3月9日诊。
诉胃胀、呃逆、吃不易消化食物后吐酸水,呕吐食物,两肩痛,腿抽筋,左踝紧胀感,左腿肚不适,有时口苦,乏力,眠差多梦,突然烘热汗出,白天小便可,夜尿1次,自觉夜尿不如白天痛快,大便日1次,质稀,如果发生呕吐第二天大便会干燥,纳可,舌淡苔白,脉弦。
辩六经属太阳太阴合病,辩方证为茯苓饮合桂枝汤、吴茱萸加半夏汤方证。
清半夏15,党参10,枳实10,陈皮30,茯苓12,苍术10,桂枝10,白芍10,炙甘草6,吴萸10,生姜15,大枣4枚。7剂,水煎服,日1剂。
结果:胃胀、打嗝减轻,呕吐止,吐酸、肩痛已。
按:胃胀、打嗝、夜尿、大便质稀、舌淡苔白、脉弦为太阴里虚寒兼停饮,为茯苓饮加半夏汤证;吐酸、呕吐为胃中寒饮冲逆所致,宜吴茱萸汤温中降逆止呕;烘热汗出、舌淡苔白、大便稀可排除阳明里热,兼两肩痛、腿抽筋、左踝紧胀感、左腿肚不适,属太阳表证之营卫不和证,宜桂枝汤和营卫以解外。《伤寒论》387条:“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
2011年3月16日二诊。
除上症减轻外,尚有时口苦,腿偶尔抽筋,烘热汗出减轻,睡眠多梦。
上方去大枣加生龙牡各15。7剂,水煎服,日1剂。
因睡眠多梦伴烘热汗出,故合桂枝加龙牡汤和营卫而安神定志、敛汗。
2011年3月23日三诊。
诉胃胀减,打嗝,两肩微痛,左膝痛了1次,踝胀减,睡眠时间足但多梦,烘热汗出减,口苦不明显,吃油腻会有点口苦,纳可,不敢吃凉物,吃花生、瓜子易牙痛,口舌生疮,舌淡苔白,脉弦。上方白芍量加至18。7剂。
结果:胃胀减,抽筋已,偶尔打嗝,肩痛比以前轻,左膝未痛,踝胀减,烘热汗出已不明显。
按:因抽筋明显,故加大芍药量以缓挛急。
读后感悟:本案主证是胃虚饮停,故主方仍用茯苓饮加半夏温胃化饮。因有寒饮上逆的吐酸,呕吐,故合吴茱萸汤;因有太阳表证营卫不和而见烘热汗出,两肩痛,腿抽筋,故合桂枝汤;因有烘热汗出,睡眠多梦,故加龙牡。有是证,用是药,药随证变。体现了仲圣先师方证和药症相应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