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12/12/31
- 帖子
- 1226
- 获得点赞
- 46
- 声望
- 48
十、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类方证: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方:
柴胡四两,龙骨、黄芩、生姜、铅丹、人参、桂枝、茯苓各一两半,半夏(洗)二合半,大黄二两,牡蛎一两半,大枣六枚(瓣)。
四时合病在三阳,柴胡龙骨牡蛎汤,桂苓黄芩参姜枣,半夏铅丹加大黄。
折现代用量:柴胡60,龙骨、黄芩、生姜、人参、桂枝、茯苓各23,铅丹3,半夏26,大黄30,牡蛎23,大枣六枚。
右十二味,以水八升,煮取四升,内大黄,切如棋子,更煮一两沸,去滓,温服一升。
方解:本方是小柴胡汤去甘草,加治气冲的桂枝,利尿的茯苓,龙、牡而成。即用桂枝甘草汤龙、牡以治疗外邪内饮的躁烦惊悸。而本方以惊悸、烦为主。
《伤寒论》第107条:“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方证要点:本方证是太阳少阳阳明合病,以小柴胡汤证(口苦、咽干、目眩、胸胁苦满、纳差)见气冲心悸、二便不利、烦惊不安为主证。本方证常见于神经官能症。
临证善用经方者都有同感,本方属常用方,且有佳效。但对其方解,似乎很难说清道明。陆渊雷说:“方虽杂糅,颇有疑其不可用者,然按证施治,得效者多”。本方由小柴胡汤去甘草,加桂枝、茯苓、大黄、龙牡,铅丹而成,具有和解少阳,通利三焦,镇惊安神之功,可用于外感病少阳枢机不利兼见烦惊谵语者,内伤病肝胆郁热,痰火扰心者。冯老认为,本方以小柴胡汤去甘草扶正达邪,和解清热为主,加桂枝降冲,茯苓利水,大黄泻下,龙牡、铅丹镇静安神,用于小柴胡汤证见气冲心悸,二便不利,烦惊不安者。冯老用本方时常不去甘草,若无大便干结常去大黄,铅丹有毒,药房多不备,常去之,或以生石膏代之。
临床验案录:
1、柴胡加龙骨牡蛎去铅丹大黄加甘草石膏生地汤方证
头晕案
张某,女,46岁,2011年3月8日诊。
诉头晕乏力5年余,口干欲饮,早上口苦,眼干涩,眼疲劳稍肿,手指稍肿胀,听力下降,易自汗出,走路快时心悸,手脚干热,身热,身重,咽中不适,每晚仅能睡3—4小时,白天嗜睡,面红,小便可,大便偏干,舌红苔白腻,脉弦细。
辩六经属太阳少阳阳明合病,辩方证为柴胡加龙骨牡蛎去铅丹大黄加甘草石膏生地汤方证。
柴胡12,黄芩10,清半夏15,党参10,炙甘草6,生石膏45,桂枝10,茯苓15,生地15,生龙、牡各15,生姜15,大枣4枚。7剂,水煎服,龙牡石膏同煎,日1剂。结果:服完7剂后诸证均减。
按:头晕、口干、口苦、咽中不适、眼干涩、听力下降为少阳小柴胡汤证,同时伴有心悸、易自汗、眠差、身重、苔白腻,辩为柴胡加龙牡汤证;因大便不燥结,故去大黄,铅丹有毒故亦去之。因口干欲饮、眼干涩、易汗出、手足干热、身热、面红、大便偏干,故加生石膏清阳明里热,加生地补虚凉血、逐血痹、解烦热。
读后感悟:《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六》第40条说:“若面热如醉,此为胃热上冲熏其面,加大黄以利之”。本案有面红,可不必去大黄,或大黄小其量,不在泻下,只在清热,或许效果更好。广州经方大家黄仕沛用本方一般不去大黄。此为本人的管窥之见,仅供参考。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方:
柴胡四两,龙骨、黄芩、生姜、铅丹、人参、桂枝、茯苓各一两半,半夏(洗)二合半,大黄二两,牡蛎一两半,大枣六枚(瓣)。
四时合病在三阳,柴胡龙骨牡蛎汤,桂苓黄芩参姜枣,半夏铅丹加大黄。
折现代用量:柴胡60,龙骨、黄芩、生姜、人参、桂枝、茯苓各23,铅丹3,半夏26,大黄30,牡蛎23,大枣六枚。
右十二味,以水八升,煮取四升,内大黄,切如棋子,更煮一两沸,去滓,温服一升。
方解:本方是小柴胡汤去甘草,加治气冲的桂枝,利尿的茯苓,龙、牡而成。即用桂枝甘草汤龙、牡以治疗外邪内饮的躁烦惊悸。而本方以惊悸、烦为主。
《伤寒论》第107条:“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方证要点:本方证是太阳少阳阳明合病,以小柴胡汤证(口苦、咽干、目眩、胸胁苦满、纳差)见气冲心悸、二便不利、烦惊不安为主证。本方证常见于神经官能症。
临证善用经方者都有同感,本方属常用方,且有佳效。但对其方解,似乎很难说清道明。陆渊雷说:“方虽杂糅,颇有疑其不可用者,然按证施治,得效者多”。本方由小柴胡汤去甘草,加桂枝、茯苓、大黄、龙牡,铅丹而成,具有和解少阳,通利三焦,镇惊安神之功,可用于外感病少阳枢机不利兼见烦惊谵语者,内伤病肝胆郁热,痰火扰心者。冯老认为,本方以小柴胡汤去甘草扶正达邪,和解清热为主,加桂枝降冲,茯苓利水,大黄泻下,龙牡、铅丹镇静安神,用于小柴胡汤证见气冲心悸,二便不利,烦惊不安者。冯老用本方时常不去甘草,若无大便干结常去大黄,铅丹有毒,药房多不备,常去之,或以生石膏代之。
临床验案录:
1、柴胡加龙骨牡蛎去铅丹大黄加甘草石膏生地汤方证
头晕案
张某,女,46岁,2011年3月8日诊。
诉头晕乏力5年余,口干欲饮,早上口苦,眼干涩,眼疲劳稍肿,手指稍肿胀,听力下降,易自汗出,走路快时心悸,手脚干热,身热,身重,咽中不适,每晚仅能睡3—4小时,白天嗜睡,面红,小便可,大便偏干,舌红苔白腻,脉弦细。
辩六经属太阳少阳阳明合病,辩方证为柴胡加龙骨牡蛎去铅丹大黄加甘草石膏生地汤方证。
柴胡12,黄芩10,清半夏15,党参10,炙甘草6,生石膏45,桂枝10,茯苓15,生地15,生龙、牡各15,生姜15,大枣4枚。7剂,水煎服,龙牡石膏同煎,日1剂。结果:服完7剂后诸证均减。
按:头晕、口干、口苦、咽中不适、眼干涩、听力下降为少阳小柴胡汤证,同时伴有心悸、易自汗、眠差、身重、苔白腻,辩为柴胡加龙牡汤证;因大便不燥结,故去大黄,铅丹有毒故亦去之。因口干欲饮、眼干涩、易汗出、手足干热、身热、面红、大便偏干,故加生石膏清阳明里热,加生地补虚凉血、逐血痹、解烦热。
读后感悟:《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六》第40条说:“若面热如醉,此为胃热上冲熏其面,加大黄以利之”。本案有面红,可不必去大黄,或大黄小其量,不在泻下,只在清热,或许效果更好。广州经方大家黄仕沛用本方一般不去大黄。此为本人的管窥之见,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