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11/04/29
- 帖子
- 173
- 获得点赞
- 1
- 声望
- 16
关于《伤寒杂病论》之探讨,只能以猜测的方法进行。新近看过“五十二病方”,其中医方有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以病症统方,且无方名。二是单味药及单味主药与其他几味辅助药味组成。三是整体不系统。综合来看,“五十二病方”倒是像现在的秘方集本,而非医学专著。但令人不解的是此书出自贵族之手,且死后随葬,足见其主人对此书的重视。此书出于西汉为最古医书,无论如何价值非同一般。拿此书与《伤寒杂病论》相比较,可以解释一些令人迷惑的问题,但又增加了一些新的困惑。
《伤寒论》古本已无从寻觅,相对较古的只有唐本伤寒论了。唐本与近代版本伤寒论大同小异,可以推论出,几乎所有伤寒论都出自于王叔和一人之手,只是在传抄过程中产生的差异。《金匮要略》显示其独特与古朴,当为古本。至于与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中杂病部分缺少多少内容,已无从知晓。肯定地说杂病的大部分或主要部分已在《金匮要略》中应无争议。从《金匮要略》反观《伤寒论》,无论是方药,还是用法,属一脉相承。这足以证明王叔和辑录《伤寒论》,大部无误且甚完整,居功至伟。
相较“五十二病方”,《伤寒杂病论》系统且周密,应属医学专著无疑。疑问是地位高贵的人为何未选当时医学著作哪怕一星半点予以陪衬呢?看《伤寒论》与《金匮要略》,确非一人一时所能做,穷一人一生所能为。推想著书时及以前医学已相当系统与繁荣。虽然王叔和也许私加进一些后代的内容,而其主要内容与框架应在当时就非常完备。令人难以想象的《伤寒杂病论》出世时间如此之短,即近消亡,原因何在呢?或许是当时条件所限,不能广为流传,亦或像孙思邈所述江南诸师秘其不传而使其快速消亡。
看到“五十二病方”,书中方剂大都无方名,“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方剂也大都以首位药命名。所以西汉至东汉医学当有所传承,手法不一,而内涵相通。
《伤寒论》古本已无从寻觅,相对较古的只有唐本伤寒论了。唐本与近代版本伤寒论大同小异,可以推论出,几乎所有伤寒论都出自于王叔和一人之手,只是在传抄过程中产生的差异。《金匮要略》显示其独特与古朴,当为古本。至于与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中杂病部分缺少多少内容,已无从知晓。肯定地说杂病的大部分或主要部分已在《金匮要略》中应无争议。从《金匮要略》反观《伤寒论》,无论是方药,还是用法,属一脉相承。这足以证明王叔和辑录《伤寒论》,大部无误且甚完整,居功至伟。
相较“五十二病方”,《伤寒杂病论》系统且周密,应属医学专著无疑。疑问是地位高贵的人为何未选当时医学著作哪怕一星半点予以陪衬呢?看《伤寒论》与《金匮要略》,确非一人一时所能做,穷一人一生所能为。推想著书时及以前医学已相当系统与繁荣。虽然王叔和也许私加进一些后代的内容,而其主要内容与框架应在当时就非常完备。令人难以想象的《伤寒杂病论》出世时间如此之短,即近消亡,原因何在呢?或许是当时条件所限,不能广为流传,亦或像孙思邈所述江南诸师秘其不传而使其快速消亡。
看到“五十二病方”,书中方剂大都无方名,“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方剂也大都以首位药命名。所以西汉至东汉医学当有所传承,手法不一,而内涵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