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浅谈调理脾胃在儿科临床上的意义

杏林一脉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08/05/06
帖子
2827
获得点赞
31
声望
38
浅谈调理脾胃在儿科临床上的意义
脾胃为“后天之本”,水谷精微之源,在人体脏腑中居于重要地位。由于小儿处于生长发育的旺盛阶段,对水谷精微的需要极为迫切,脾胃的地位显得更为突出。加上小儿“脾常不足”的特点,故无论外感内伤诸病的发生,发展均与脾胃有密切关系。钱仲阳说:“脾胃虚衰……诸邪遂生”。因此,历代儿科专家都十分重视调理脾胃。下面就调理脾胃在儿科临床上的意义谈谈个人体会。
1 小儿“脾常不足”的特点
小儿生机勃勃,生长发育极为迅速,如旭日初升,草木方萌,古人称之为“纯阳之体”。基于这一特点,小儿对水谷精微的需要较成人尤为迫切。然而水谷精微全靠后天之本的脾胃供给,是以脾胃在小儿阶段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另一方面,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脏腑娇嫩,成而未全,全而未壮,无论在物质基础与生理功能方面,都处于幼稚脆弱阶段。作为担负后天给养重任的脾胃,同样具有幼稚、脆弱、运化不全的特点,往往跟不上生长发育的需要,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形成生理上的“脾常不足”。
加之小儿饥饱不能自节,冷热难以自调,一旦护理失宜,喂养不周,极易损伤脾胃,造成运化失常,升降失司。从而显示了病理上的“脾常不足”。
临床上,小儿脾胃失调的症状除见于消化系统疾病外,亦常见于呼吸、循环、泌尿等各个系统之疾病,可见脾胃失调在儿科临床上的普遍性。

2 脾胃与小儿疾病发生的关系
祖国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是由于正气不足,外邪作用的结果。正气为发病的根据,外邪只是致病条件,即《内经》所谓“邪气外凑,其气必虚”,强调了正气在发病学上的主导地位。正气,必须依赖脾胃所吸收的水谷精微不断充养,始能旺盛不衰,发挥抗御外邪的作用。小儿脾胃脆弱,正气相对不足,易招外邪,故脾胃与发病学的关系甚为密切。临床上常见不耐寒暑,屡患感冒的病儿,脾胃气虚每为发病前提,治疗上配合调理脾胃,多能获效。另一方面,外邪入侵,势必累及脾胃,导致运化功能紊乱,出现呕恶、纳呆、腹泻或便秘等证。如麻疹、水痘、痢疾、流脑等传染病过程中,脾胃受损者,屡见不鲜。
在儿科内伤疾病中,气血、痰湿、食滞的病理改变是十分普遍的,其发生、发展与脾胃功能状态有密切关系。设脾胃有伤,运化失常,则生化无源,气血亏损;或升降失司,气滞血阻;或食不消化,反停为滞;或津不化气,反聚为饮;或液不输布,反凝为痰,从而导致伤食、疳积、喘咳、水肿、吐泻等多种疾病的发生。
临床实践证明,脾强胃和是小儿健康的前提,脾胃虚弱常为儿科疾病发生或迁延不愈的根源。

3 脾胃在小儿脏腑中的主导地位
祖国医学认为,人体生命存在是脏腑功能活动的体现,而精、气、血、津液则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它们都是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所化生。小儿阶段,为脏腑功能由幼稚逐步发展完善的过程,精、气、血、津液的价值显得尤为突出。因此,就必须强调脾胃运化功能的旺盛。同时,脾胃为人体气机升降出入的枢纽。凡肺之肃降,肝之升发,心火下交,肾水上承,无不结合脾胃升降功能而实现。否则,脾胃升降失调,上则心乏君主之权,肺无相传之本;下则肝乏将军之性,肾无作强之能。因此,脾胃在小儿脏腑中的主导地位是毋庸置疑的。
脾胃失调,常可影响其他脏器出现病变。即东垣所谓“脾胃一病,五乱并作”。例如“疳症”,本以脾胃虚损为病变中心,但后期常损及心、肝、肺、肾诸脏,古人虽有心疳、肝疳、脾疳、肺疳、肾疳之分,但总以脾胃虚损为其根本。如治王姓女孩,素禀虚弱,误服驱虫药后致身体羸,精神困顿,面色惨白,面浮而光,眼神外露,黑睛灰暗,视物不清,气促息微,四肢水肿,腹膨如鼓,食纳呆滞,泻如米泔,牙龈渗淡红血水,舌淡无苔,脉微细。诊断为脾胃虚损,气机痹阻,生化无源,诸脏亏损,取“健中州以运四旁”,用参苓白术散加减投服,15天后胃纳大增,大便成形,后天日旺,诸症渐复。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