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附子,在下鄙人兄弟我非常乐意与诸位同道共同探讨。
当下社会,说附子,得先说什么附子,如何炮制的,然后根据个人经验判断该种附子与基础比较,药性尚存多少,然后再说多少克。
简单地说,生附子中如果有效成分生物碱(简言之)含量是100%, 经过炮制去除毒性,比如炒附子(黄白色),药性至少尚存80%,如果是药店里常见的黑顺片(就是用胆巴反复泡洗的方法),个人认为药性存量应该低于10%,(但是附加的胆巴毒性却添进去不少)。
同理,不少同道使用半夏,如果找不到生半夏,常用法半夏,反复用清水泡,去除其中白矾,应为反复泡洗,其中尚存药性还剩多少,可能谁也搞不清楚,这也是让许多中医同道非常头痛的问题,药名是药名,方子是经方,但是药却不是《伤寒论》中的药了,你说怎么样合适?
真正的四川江油炒附子,一副药6克已经不小了,(需要经过久煎至少1小时),其他附子,不太好说。
综上所述,离开药材本身,仅谈剂量,没有太大的参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