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8/05/05
- 帖子
- 7774
- 获得点赞
- 84
- 声望
- 38
- 年龄
- 44
《翼方》两卷"禁经"(卷二十九、卷三十),一直是后人更其是解放以后指责的靶子,进入20世纪60年代,大有群起而攻之之势。罪名不外乎是唯心、迷信、谎诞、糟粕等等。这种指责的理由是充分的、批评是准确的。本来嘛,揭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探求客观真理的科学面前,不论古人与今人都是平等的。
但我们更必需知道孙思邈毕竟是1300年前唐代人物,同时更要冷静地洞悉一下"禁经"的出笼,要与当时的地位、作用和与医学的关系。
禁法的内容实质,早在"第五章・真人"中"二・孙思邈的道教思想,(三)符篆派的入幕之宾"中谈过,而且介绍得比较详细,这里不作重复,但已必需补充一些当时的情况。
考禁法,肇于赢泰,盛于两汉,历南北朝、隋、唐而至于赵宋。虽然之后即告衰落,但这微弱的一息,不绝如缕地残喘苟延到明、清,直到解放之前,尚可在民间偶而一露面目。当然,在人们的头脑里科学细胞逐渐密度增高与无神论的占有整个思想领域的时代里,势所必然地已无立锥之地。
在孙思邈时代,于高级知识分子队伍里,有不少人乐于此道,更妄论涉①《幼学琼林》4卷,清・程允升著。初名《幼学须知》,后经邹圣脉增补,改为今名。②《古事比》52卷,275门。清・方中德辑著,成书于1706年。
③《开元天宝遗事》4卷,简称《开天遗事》。五代・王仁裕撰纂,采集民间传说中的唐明皇时期遗事,笔录而成。
猎、善谈、研究老庄学说的人。所以孙思邈而谈禁法,更在情理之中。
至于禁与医学的关系,在前论已言之详矣。这里重点谈一谈当时的医事制度与医界大事。根据《南齐书》、《魏书》、《隋书》、《旧唐书》、《新唐书》的"经籍志"或"职官表"或"百官志"、《唐六典①》、《唐律疏义②》及《历代职官志》③的记载,可以了解如下。
在医事方面,我国历来就是靠师徒、父子传授的方式,甚至今天的中医还是如此。至刘宋・元嘉二十年(443年),秦承祖奏置医学博士,用以教授医学于第二代,从此开始有了初级形式的医学教育机构,在培养人才方面开辟了一个广阔的门道。南齐・武帝・永明九年(491年),吴兴①大水,疫病因之猖狂,乃立"廨"以收养、治疗给药。所谓"廨",是民间自发性组织起来的以救济灾民的寒衣、粗粮及治病的慈善机构。这是在医务事业上中国第一个私立慈善医院的最早形式。北魏・宣武帝十年(510年),平阳郡的禽昌、襄陵两县大疫,帝(拓跋元恪)诏敕太常,别立一馆,使京畿内外疾病之徒,咸令居处,严敕医署,分师疗治。这是这种慈善医疗机构,升级为官办。十二年(512年),肆州②地震陷裂,死伤甚多。遣太医、折伤医,并颁所需药,就治之。这是在抗灾救灾中的临时性医疗机构的开始。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诏太医署属太常寺。这是隋王朝开国之初,第一件事把太医署的归属,隶属于专掌礼、乐、郊庙、社稷事务的太常寺领导与管理。文教与卫生的归口可能从此开始。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置尚药局、太医署。其属有四,曰:医师、针师、按摩师、咒禁师,凡课药之州,置采药师。这是医药界中的五个职称:专以药物治疗的为医师,针灸的为针师,按摩的为按摩师,用符篆禁咒的为咒禁师,专事药的为药师,地位等级相同。在此一举中,可以看出李渊一执政,入手即抓医药事业,而且具有大幅度革新的意义:其一,规定了医师、药师的职务、职称;其二,历来医生自己采药、制药,职业采药者也可治病,医药难以分家的局面,也因社会越发展分工越精细的规律而两者明确的分工。武德七年(624年),设太医署中的教学机构,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第一个医学院校。武德九年(626年),置医博士一人,助教二人。这是在太医署内内部的调整。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减置医博士之助教一人,又置医师、医士佐之,掌教医生学习《本草》、《甲乙》、《脉经》。减置按摩博士一人,又置按摩师、按摩工佐之,教按摩生以消息导引之法,除人八疾。李世民在执政的第一年,也就是召见孙思邈入京的那年,即大事整顿,而使医药制度,更臻善美。
当《要方》脱稿后一年的永徽四年(653年),国家又颁布了关于医药法,内有:合和御药误,不如本方及封题误,造畜蛊毒以毒药药人,医违方诈疗病,医合药不如方,妇人怀孕犯死罪,拷决孕妇等刑法。
在孙氏在世的时期中,医学的分科情况,大体如下:其中咒禁一科,非但是临床上与所有医科平肩并坐的一个科目,而且在教学中也是列入重点的培养对象。
①《唐六典》30卷,为《新唐书・百官志》的蓝本。
②《唐律疏义》30卷,唐・长孙无忌等撰。
③《历代职官表》63卷,清・纪陶等奉敕编纂。
①吴兴,今浙江省,吴兴县。
②肆州,今山西省代县西。
所以我们打开两部《千金方》的内含科目来对照,与此完全一样。那未试问孙思邈有什么理由来把"禁法"排之于外而不予写入。这咒禁一科是为当时临床上需要的、教学上列入的、政府承认的和太医署规定的作为治疗手段之一的一个项目,是不能不写入的。所以如其欲加之罪,就一如责备三宫六院的皇帝犯了婚姻法。至于今天我们的废除它、摈弃它,这是我们的事,与孙氏毫不相干。
此外,医学是多学科的,和它周围的事物,更不可能毫无影响。当《内经》在撰作过程中,正是阴阳五行学说从萌芽到发展到鼎盛时代。例如《国语・周语》"阴阳分布,震雷出滞"、"今三川实震,是阳失所而镇阴也。
阳失而在阴,川源必塞"。《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
《国语・郑语》"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书・洪范》"水火者,百姓之所资生,是为人用","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爱稼稽"。在周围事物的影响和渗透下,当然《紊问・六元纪大论》会得有"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的学说以感应。由之可知,我们古代任何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医学都在这个圈圈里转,即使你不转,也身不由主地大转而特转而自己也不感到。
更其是中医学,都从《素问》、《灵框》中蕴育出来的。你抛弃了它,你即没法来谈中医。
隋、唐初期,在农业、手工业、商贸业发展的基础上科学技术有突破性的进展。如隋代卢太翼①的占候算历之术,耿询②制造出水力转动的浑天仪,裴矩③画出《西域图记》的平面地图,唐代李淳风等注释《十部算经》三次方程的解法,魏王李泰①命萧德言②、顾胤③等撰写《括地志》④等等,不论在天文、地理、数算及其他实用科学方面高度成就,他的冲击波肯定要冲进并动荡到医学领域里来的。为了适应时代要求,说得再明白而坦率的说来,是不允许你离开当时的时代气息而作真空的星外人,所以孙氏也及时地提出了必须"五行休王,七曜天文,并须探赜"(见《要方・大医习业》)的要求来适合潮流。那末他有什么理由来把当时国家承认、医政规定、医生研究、人民取用的医事各科中占有一席之地的"咒禁科"摈弃不录。我们再细读两部《干金方》,孙氏基本上每一种疗法的章节中都附有病例来证明疗效,而独独"禁经"中付之阙如,那末孙氏的良苦用心,我们有心人也能体会得之。至于现在我们用不用它?那是我们的事,等于我们对待《素问・腹中论》的"治之以鸡矢醴,一剂知,二剂已"一样。
所以徐灵胎较为客观,对于禁方的看法,是"又有古之禁方,传之已广,载入医书中,与经方并垂,有识者自能择之也"(见《医学源流论・禁方论》)。①卢太翼,隋・河间人,不求荣贵,隐居五台山,善占候历算。晚年目盲,以手摸字以读书。②耿询,隋・丹阳人。滑稽善辩,伎巧绝人。
③裴矩(?-627年),好学,有文藻智数。仕北齐,作有《西域图记》三篇。①李泰,唐太宗第四子,封邑于魏,好学能文。
②萧德言,贞观间历任著作郎、弘文馆学士,能文。
③顾胤,唐、吴人,永微中历迁起居郎,兼修国史。
④《括地志》又称《坤元录》,550卷,今佚。
但我们更必需知道孙思邈毕竟是1300年前唐代人物,同时更要冷静地洞悉一下"禁经"的出笼,要与当时的地位、作用和与医学的关系。
禁法的内容实质,早在"第五章・真人"中"二・孙思邈的道教思想,(三)符篆派的入幕之宾"中谈过,而且介绍得比较详细,这里不作重复,但已必需补充一些当时的情况。
考禁法,肇于赢泰,盛于两汉,历南北朝、隋、唐而至于赵宋。虽然之后即告衰落,但这微弱的一息,不绝如缕地残喘苟延到明、清,直到解放之前,尚可在民间偶而一露面目。当然,在人们的头脑里科学细胞逐渐密度增高与无神论的占有整个思想领域的时代里,势所必然地已无立锥之地。
在孙思邈时代,于高级知识分子队伍里,有不少人乐于此道,更妄论涉①《幼学琼林》4卷,清・程允升著。初名《幼学须知》,后经邹圣脉增补,改为今名。②《古事比》52卷,275门。清・方中德辑著,成书于1706年。
③《开元天宝遗事》4卷,简称《开天遗事》。五代・王仁裕撰纂,采集民间传说中的唐明皇时期遗事,笔录而成。
猎、善谈、研究老庄学说的人。所以孙思邈而谈禁法,更在情理之中。
至于禁与医学的关系,在前论已言之详矣。这里重点谈一谈当时的医事制度与医界大事。根据《南齐书》、《魏书》、《隋书》、《旧唐书》、《新唐书》的"经籍志"或"职官表"或"百官志"、《唐六典①》、《唐律疏义②》及《历代职官志》③的记载,可以了解如下。
在医事方面,我国历来就是靠师徒、父子传授的方式,甚至今天的中医还是如此。至刘宋・元嘉二十年(443年),秦承祖奏置医学博士,用以教授医学于第二代,从此开始有了初级形式的医学教育机构,在培养人才方面开辟了一个广阔的门道。南齐・武帝・永明九年(491年),吴兴①大水,疫病因之猖狂,乃立"廨"以收养、治疗给药。所谓"廨",是民间自发性组织起来的以救济灾民的寒衣、粗粮及治病的慈善机构。这是在医务事业上中国第一个私立慈善医院的最早形式。北魏・宣武帝十年(510年),平阳郡的禽昌、襄陵两县大疫,帝(拓跋元恪)诏敕太常,别立一馆,使京畿内外疾病之徒,咸令居处,严敕医署,分师疗治。这是这种慈善医疗机构,升级为官办。十二年(512年),肆州②地震陷裂,死伤甚多。遣太医、折伤医,并颁所需药,就治之。这是在抗灾救灾中的临时性医疗机构的开始。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诏太医署属太常寺。这是隋王朝开国之初,第一件事把太医署的归属,隶属于专掌礼、乐、郊庙、社稷事务的太常寺领导与管理。文教与卫生的归口可能从此开始。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置尚药局、太医署。其属有四,曰:医师、针师、按摩师、咒禁师,凡课药之州,置采药师。这是医药界中的五个职称:专以药物治疗的为医师,针灸的为针师,按摩的为按摩师,用符篆禁咒的为咒禁师,专事药的为药师,地位等级相同。在此一举中,可以看出李渊一执政,入手即抓医药事业,而且具有大幅度革新的意义:其一,规定了医师、药师的职务、职称;其二,历来医生自己采药、制药,职业采药者也可治病,医药难以分家的局面,也因社会越发展分工越精细的规律而两者明确的分工。武德七年(624年),设太医署中的教学机构,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第一个医学院校。武德九年(626年),置医博士一人,助教二人。这是在太医署内内部的调整。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减置医博士之助教一人,又置医师、医士佐之,掌教医生学习《本草》、《甲乙》、《脉经》。减置按摩博士一人,又置按摩师、按摩工佐之,教按摩生以消息导引之法,除人八疾。李世民在执政的第一年,也就是召见孙思邈入京的那年,即大事整顿,而使医药制度,更臻善美。
当《要方》脱稿后一年的永徽四年(653年),国家又颁布了关于医药法,内有:合和御药误,不如本方及封题误,造畜蛊毒以毒药药人,医违方诈疗病,医合药不如方,妇人怀孕犯死罪,拷决孕妇等刑法。
在孙氏在世的时期中,医学的分科情况,大体如下:其中咒禁一科,非但是临床上与所有医科平肩并坐的一个科目,而且在教学中也是列入重点的培养对象。
①《唐六典》30卷,为《新唐书・百官志》的蓝本。
②《唐律疏义》30卷,唐・长孙无忌等撰。
③《历代职官表》63卷,清・纪陶等奉敕编纂。
①吴兴,今浙江省,吴兴县。
②肆州,今山西省代县西。
所以我们打开两部《千金方》的内含科目来对照,与此完全一样。那未试问孙思邈有什么理由来把"禁法"排之于外而不予写入。这咒禁一科是为当时临床上需要的、教学上列入的、政府承认的和太医署规定的作为治疗手段之一的一个项目,是不能不写入的。所以如其欲加之罪,就一如责备三宫六院的皇帝犯了婚姻法。至于今天我们的废除它、摈弃它,这是我们的事,与孙氏毫不相干。
此外,医学是多学科的,和它周围的事物,更不可能毫无影响。当《内经》在撰作过程中,正是阴阳五行学说从萌芽到发展到鼎盛时代。例如《国语・周语》"阴阳分布,震雷出滞"、"今三川实震,是阳失所而镇阴也。
阳失而在阴,川源必塞"。《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
《国语・郑语》"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书・洪范》"水火者,百姓之所资生,是为人用","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爱稼稽"。在周围事物的影响和渗透下,当然《紊问・六元纪大论》会得有"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的学说以感应。由之可知,我们古代任何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医学都在这个圈圈里转,即使你不转,也身不由主地大转而特转而自己也不感到。
更其是中医学,都从《素问》、《灵框》中蕴育出来的。你抛弃了它,你即没法来谈中医。
隋、唐初期,在农业、手工业、商贸业发展的基础上科学技术有突破性的进展。如隋代卢太翼①的占候算历之术,耿询②制造出水力转动的浑天仪,裴矩③画出《西域图记》的平面地图,唐代李淳风等注释《十部算经》三次方程的解法,魏王李泰①命萧德言②、顾胤③等撰写《括地志》④等等,不论在天文、地理、数算及其他实用科学方面高度成就,他的冲击波肯定要冲进并动荡到医学领域里来的。为了适应时代要求,说得再明白而坦率的说来,是不允许你离开当时的时代气息而作真空的星外人,所以孙氏也及时地提出了必须"五行休王,七曜天文,并须探赜"(见《要方・大医习业》)的要求来适合潮流。那末他有什么理由来把当时国家承认、医政规定、医生研究、人民取用的医事各科中占有一席之地的"咒禁科"摈弃不录。我们再细读两部《干金方》,孙氏基本上每一种疗法的章节中都附有病例来证明疗效,而独独"禁经"中付之阙如,那末孙氏的良苦用心,我们有心人也能体会得之。至于现在我们用不用它?那是我们的事,等于我们对待《素问・腹中论》的"治之以鸡矢醴,一剂知,二剂已"一样。
所以徐灵胎较为客观,对于禁方的看法,是"又有古之禁方,传之已广,载入医书中,与经方并垂,有识者自能择之也"(见《医学源流论・禁方论》)。①卢太翼,隋・河间人,不求荣贵,隐居五台山,善占候历算。晚年目盲,以手摸字以读书。②耿询,隋・丹阳人。滑稽善辩,伎巧绝人。
③裴矩(?-627年),好学,有文藻智数。仕北齐,作有《西域图记》三篇。①李泰,唐太宗第四子,封邑于魏,好学能文。
②萧德言,贞观间历任著作郎、弘文馆学士,能文。
③顾胤,唐、吴人,永微中历迁起居郎,兼修国史。
④《括地志》又称《坤元录》,550卷,今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