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六、《内经》时代的阴阳五行说-《<内经>时代》补注

河间金栋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09/12/26
帖子
6715
获得点赞
253
声望
63
年龄
63
《<内经>时代》补注

赵洪钧著 金栋(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补注

第四节 《内经》和《内经》时代阴阳五行说

六、《内经》时代的阴阳五行说
 
【原文】阴阳五行说盛行于两汉,自然不等于此说就起于两汉。近代以来,对其渊源发展的研究不胜其多。解放后,围绕着《内经》进行的研究也是日渐热烈。笔者绝不敢掠人之美⑴,但本节不想写成有关综述。仅以较通俗、明快的方式讨论一下这个问题,使读者对《<内经>时代》的含义更加明确。

1.阴阳说的起源及初步发展

略知中国文化史和略知中医史者,多知道阴阳学说源于《易经》⑵。《内经》专家不应满足于这种简单结论。《易经》是绝大多数专家承认的、反应西周社会的“真经”,也是最难读的“经”。第八节专谈《周易》与《内经》,此处略作介绍。《易经》原称《易》或《周易》⑶,本来是一部卜筮(略如后世的算卦)书。今之《周易》分两部分,即《易经》和《易传》。《易经》以“—”和“- -”为基本符号(即爻)画成六十四卦,各有卦名。每卦六爻,共三百八十四爻。每卦有辞、每爻有辞(很简单的说明语),共四五⑷百五十条易辞。这是“经”的部分,资料多属于东周前。《易传》包括《彖》上下、《象》上下、《系辞》上下、《文言》、《序卦》、《说卦》、《杂卦》计十篇⑸,大抵是战国至汉代儒家对《易经》作的各种解释、发挥。
 
[size=4[b]]【补注】

⑴掠人之美[/b]:简称掠美,即掠取别人的美名。
 
⑵阴阳学说源于《易经》: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医》:“阴阳学说最早形成于商周时期,其概念首见于《周易》,如《易传•系辞》:‘一阴一阳之谓道。’”

高校教材第二版孙广仁主编《中医基础理论》:“阴阳的概念大约形成于西周。……《周易》中的易卦由阴爻(- -)和阳爻(—)组成。‘- -’表示阴;‘—’表示阳。阴爻和阳爻分别以符号的形式表示了阴阳的概念,说明西周时期阴阳的基本概念已经形成。”
 
金栋按:《易经》是把阴阳两爻作为两个最基本的“对立”势力来看待的,《易经》中所有卦象的变化都归结为阴阳两爻的变化。《易经》的这种“对立”思想的产生,是通过“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及“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而作出了八卦的,可见《易经》阴阳对立观念的产生,很可能是从观察天象、地理的变化,以及人类男女两性,禽兽雌雄的不同中概括出来的。虽说“《易》以道阴阳”,然阴阳之名并未见于《易经》的卦爻辞中,在以后的《易传》中,才大量出现,可见当时《易经》,也只是一个“对立”概念,尚未提出阴阳的名词。(高校教参《内经》)

近人否认《周易》有阴阳观念,说《易经》“阴”字仅一见(《中孚》九二:“鸣鹤在阴”),连“阳”字都没有,怎能说《易经》有阴阳观念?怎能说“《易》以道阴阳”呢?其实《周易》“乾”、“坤”的本字就是“健”、“顺”。《周易•乾》卦六爻都是阳爻,卦名称之为“健”。可知阳爻所代表的就是健,乾卦的题中之义就是论述刚健的问题。坤卦六爻都是阴爻,卦名称之为“顺”。可知阴爻所代表的就是顺,坤卦的题中之义就是论述柔顺的问题。《周易》六十四卦都是由阳爻和阴爻构成的,八卦也是如此,可知“健”、“顺”是构成《周易》六十四卦的基本因子,它们相反相成,对待而又统一。从这一意义上说,“健”、“顺”内涵了二元对待的思想,是《周易》本经本身就具有的一对概念。表示二元对待思想的范畴,流行且为我们熟悉的有“阴阳”、“刚柔”,但真正在《周易》本经里能找到根据的,则只有“乾”、“坤”,也就是“健”、“顺”。因此,《周易》本经里尽管没有“阴”、“阳”二字,但却有二元对待的思想,其概念就是“健”、“顺”。“健”、“顺”就是“阴”、“阳”,“健”、“顺”就是“刚”、“柔”。孔子和以《易传》为代表的早期文献“以阴阳”解《易》,形式上虽有一定的出入,但就实质而言,则是抓住了《周易》二元对待思想的本质,并非是无中生有。(朱熹撰、廖名春点校《周易本义•前言》)
 
又按:据当代学者刘明武先生研究认为,阴阳五行源于史前天文历法,是用《河图》《洛书》符号表示的。此语一出,可谓颠覆了传统的、权威的、公认的说法,见于其著作《换个方法读内经》及《黄帝文化与皇帝文化》等书中。

刘先生认为,阴阳源于太阳,这是彝族、苗族天文历法中的共同解释。苗族古历,以冬至为阳旦,夏至为阴旦。阳旦生阳,阴旦生阴。冬至夏至,是一岁之中的阴阳两极。阳旦,太阳对应于南回归线。阴旦,太阳对应于北回归线。阴旦阳旦,与太阳相关,实际是寒暑两极,是一岁之中寒暑的起始点。苗族文化解释历法,解释在盘古和女娲名下。历和阴阳观念,远远出现在文字之前。

中原失传的十月太阳历,被彝族文化保留了。与苗族古历一样,十月太阳历也是以太阳解释阴阳的。太阳历将一个太阳回归年分为两截,前一截为阳年,后一截为阴年。两截的划分,实际上是以日影的长短变化为依据的。太阳由南回归线到北回归线,日影由长变短,这半年为暑为阳;太阳由北回归线到南回归线,日影由短变长,这半年为寒为阴。太阳回归年分寒暑两截,寒为阴,暑为阳。阳主生主长,阴主收主藏。

一个太阳回归年是一岁。岁可以论阴阳,月可以论阴阳,日可以论阴阳。岁论阴阳,月论阴阳,奇数月为阳,偶数月为阴;太阳历十个月,一三五七九为阳,二四六八十为阴;彝族文化的的奇偶论阴阳,与中原文化的《周易•系辞下》“阳卦奇,阴卦偶”及《灵枢•根结》“阴道偶,阳道奇”吻合。日论阴阳,夜为阴昼为阳。周岁之阴阳,决定着万物的生死;周日之阴阳,决定着万物的动静。这里的阴阳,可以实证,可以重复,可以测量,可以定量。
 
⑶《易经》原称《易》或《周易》: 《易》有三,非独指《周易》。

《周礼•卷二十四•大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

《连山》为夏易,特点是以“艮卦”为八卦之首;《归藏》为殷易,特点是以“坤卦”为八卦之首;《周易》之“周”,含义有二:一以朝代而言,则指周易,特点是以“乾卦”为八卦之首;二有“周普”之义,即内涵广大。据史书记载,《周易》称经,或是自汉代易学者田何开始。《连山》、《归藏》惜已佚,目前只剩《周易》。
 
孔颖达等《周易正义•论三代<易>名》:“案《周礼•太卜》‘三易’云:‘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杜子春云:‘《连山》,伏羲;《归藏》,黄帝。’郑玄《易赞》及《易论》云:‘夏曰《连山》,殷曰《归藏》,周曰《周易》。’郑玄又释云:‘《连山》者,象山之出云,连连不绝;《归藏》者,万物莫不归藏于其中;《周易》者,言易道周普,无所不备。’郑玄虽有此释,更无所据之文。先儒因此遂为文质之义,皆烦而不用,今所不取。
案《世谱》等群书,神农一曰连山氏,亦曰列山氏,;黄帝一曰归藏氏。既连山、归藏并是代号,则《周易》称周,取岐阳地名,《毛诗》云‘周原朊朊’是也。又文王作《易》之时,正在羑里,周德未兴,犹是殷世也,故题周,别于殷。以此文王所演,故谓之《周易》,其犹《周书》、《周礼》题“周”以别余代。故《易纬》云:‘因代以题周’是也。先儒又兼取郑说云:‘既指周代之名,亦是普遍之义。’虽欲无所遐弃,亦恐未可尽通。其《易》题周,因代以称周,是先儒更不别解,唯皇甫谧云:‘文王在羑里演六十四卦,蓍七八九六之爻,谓之《周易》。’以此文王安‘周’字。其系辞之文,《连山》、《归藏》无以言也。”

蒋伯潜《十三经概论•第一章 周易解题(上)•周易二解》:“《易》又称曰‘《周易》’者,亦有二说:……是‘周’字为周普之义也。……是‘周’字为代名也。……伏羲、神农氏未有文字,黄帝时书契初造,安得有此?……可决其非羲、农、黄帝之书矣。……郑玄以‘易道周普’释《周易》,盖本《系辞》之‘《易》之为书也,周流六虚’。孔氏以为无据,非也。即以周为代名,谓以别于殷代之《易》则可(殷人极重卜筮,今龟甲所刻卜辞犹可见,必有卜筮之书类似《易》者),必以《连山》、《归藏》为证,则大可不必矣。”
 
金栋按:《周易》“经”的作者是谁?

《易》以八卦为基础;八卦两两相重,为六十四卦。作八卦之人和重卦之人各是谁?

据蒋伯潜《十三经概论•第一章周易解题(上)•周易作者》,“作八卦者为伏羲”,“重卦之人为文王”。
 
⑷共四五百五十条易辞: 前一个“五”字衍,当删。六十四卦卦辞,三百八十四爻爻辞,乾坤二卦各多一爻辞,即乾卦之“用九”、坤卦之“用六”,共四百五十条易辞。
金栋按:《周易》“卦辞”、“爻辞”的作者是谁?

据蒋伯潜《十三经概论•第一章周易解题(上)•周易作者》“卦辞、爻辞,当亦出于文王”。
 
⑸《易传》……计十篇: 亦名《十翼》、《易大传》、《周易大传》。主要是孔子和孔门后代儒生所撰。

《十三经概论•第二章 周易解题(下)•十翼作者》:“盖《易》自文王作卦辞、爻辞后,已成卜筮之书,然亦仅为卜筮之用而已。孔子作《彖》、《象》以益之,于是卜筮之《易》,始一变而为论哲理、切人事之书。……故十翼中《彖》、《象》四篇当定为孔子作,《系辞》二篇及《文言》当定为孔子弟子所记,至《说卦》、《序卦》、《杂卦》三篇则由后人依托附益。”

传(音赚zhuan),传(音船chuan)也。注释或解释经义的文字。所谓“传”,不必为本人亲作,亦或是门徒、弟子所撰写。如《春秋公羊传》便是如此。

《释名•释典艺》:“传,传也,以传示后人也。”
《汉典》云:“传,解说经义的文字:经传。《左传》。”
 
金栋按:《周易》是一部什么书?(赵先生本书第八节《内经》与《周易》附文有“医易答问”,可参看)

《周易》是对我华夏文化影响最大最深的、蕴含着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的一部奇书,是我国最著名、最古老的文化典籍之一,被尊为群经之首,故亦称《易经》。

《周易•系辞下传》:“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进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尚书•序》:“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
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西伯即周文王。
《汉书•司马迁传》:“盖西伯拘拘而演《周易》;仲尼厄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汉书•艺文志》:“易道深,人更三圣,世历三古。”三圣,指伏羲、周文王和孔子。

传说伏羲创立了八卦,周文王将其扩展为六十四卦,孔子又对其加以注释演绎,将其提升到哲学巨著的高度。这虽是传说,但也从中透露出一点有用的信息,那就是《周易》的发展定型经历了三大基本阶段:阴阳观念及八卦确立阶段(卦象阶段)、六十四卦阶段(卦经阶段)、经传阶段(易传阶段)。而伴随着这一发展过程,它也同时由占卜之书或者说具有一定的巫术迷信色彩的书、记录远古时代生活的历史之书,提升成为富有深邃哲理和完整思想体系的哲学巨著。至于这三个圣人应当说也是集体的名字,只是代表时代,并不能确指某人,如同仓颉造字,仓颉并非指仓颉一人一样。实际上,这部博大精深的奇书,与中医经典《内经》一样,绝非一人一时写成,它凝聚着中华民族祖先的集体智慧,是千百个人心血的结晶。

《周易》全书内容可分成符号与文字两大系统,或者说“”、“”、“”三大块。
 
卦象是最早产生的,可能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出现了,近年来有些考古也可说明这一点。

”由六画卦组成,而六画卦又是由两个三画卦组成的。而关于卦画的来历有多种说法;一说是生殖崇拜,认为卦形的两大基本符号,即阳爻和阴爻分别象征着男女生殖器;一说来自数字占卜(据赵先生本书第八节附文引证数字卦画为是),即根据数字的奇偶来判断吉凶;一说来自龟甲占卜的兆纹。总之,代表阴阳的这两大符号肯定是古人长期观察自然现象,并在此基础上高度抽象的结果。
 
卦经的形成也比较早,称得上古老悠远了,特别是阴阳观念的产生,应当在西周以前的远古时代,但大部分卦爻辞约作于殷周之际,当然它们也肯定不是出自一人之手。

经文”分成上、下两部分,上经三十卦,即从《乾》卦到《离》卦,下经三十四卦,即从《咸》卦到《未济》卦。阴阳观念的形成奠定了八卦和六十四卦的基础。这种阴阳观念是对世界万物矛盾对立现象的深刻洞察,如天地、男女、昼夜、明暗、上下等。在此基础上,每三爻叠成一卦,形成了八卦。八卦各有不同的名字和形状,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分别代表着八种自然界常见的事物:天、地、雷、风、水、火、山、泽;从方位上说风别是西北、西南、东、东南、北、南、东北、西;从季节的角度说,分别代表秋冬之间、夏秋之间、春、春夏之间、冬、夏、冬夏之间、秋;从性质来说,分别表示键、顺、动、入、陷、附、止、悦。而到六十四卦时期对此就更进一步做了发挥,卦爻辞的含义也更加系统丰富。西周初期则开始有人对这些内容进行整理加工了,使之变得系统化、规范化和条理化了,同时对有关内容也进行了增删改编,对结构体系进行了调整润色,使其初具规模。
 
易传的形成,也同样经历了一个比较长的过程,从春秋到战国一直不断有人添加补充,持续了几百年的时间。

从“易传”的内容来看,具有浓厚的儒家色彩,应当说作者大部分属于孔门弟子。
 
《周易》文字简朴古奥,虽然记的都是殷末周初的占筮文字,但其中却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哲理,因其文字难读难懂,故古代先哲纷纷起来为之传注、解释。

相传为《周易》作传注者首先是先圣、儒家创始人孔子,计有《文言传》、《彖传》上下篇、《象传》上下篇、《系辞传》上下篇、《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等七种十篇传文,合称《十翼》。后世也称为《易传》、《易大传》、《周易大传》。有的学者认为,《十翼》都出自孔子手笔,也有学者认为乃秦汉以后儒家所伪托,还有学者认为孔子写了一部分,周公及孔门学生也写了一部分。这些说法都各有理由,总的来说,《十翼》的文字和思想内容,主要是孔子或孔门后代儒生所撰,大体上是可以肯定的。

它们出现的先后大约是《彖》、《象》最早,《杂卦》最晚,直到汉初还进行过加工。《十翼》解《易》时,引进了许多其它学科的内容,如哲学观念、儒礼观念和象数观念等。象数观念的“象”指的是天象之学,“数”是指由《河图》、《洛书》而引起的数学观念。古代的《易》学与这两门科学是分不开的,天文与数学是《易经》赖以形成的科学基础。

《周易》经过先圣孔子的倡导推崇,被注入了浓厚的儒家思想,遂为历代帝王所重视。
 
汉兴,立《诗》、《书》、《易》、《礼》、《春秋》于学官,《易》位居第三。东汉以后,设科取士,则皆列《易经》为首。

《白虎通•五经》:“五经何谓?谓《易》、《尚书》、《诗》、《礼》、《春秋》也。”
《新唐书•五官志》也说:“《周易》、《尚书》、《毛诗》、《左氏春秋》、《礼记》为五经。”

至宋代,由汉之五经、唐之九经(《三礼》-《周礼》、《礼记》、《仪礼》,《三传》-《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合《诗》、《书》、《易》)、十二经(又加《孝经》、《论语》、《尔雅》)、至宋,列《孟子》于经部,共为儒家经典著作《十三经》。其中,《易经》始终居于首位,故也称为“十三经之首”。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

其实,《周易》的文化内涵,远不止这些,它还涉及到伦理学、哲学、史学、文学、美学、医学、占筮学、文字符号学等等,把中国古代的命理、数理、天理、哲理、心理于文理,统统熔于一炉,称得上是中华民族文化思想的“综合知识库”。
 
【原文】《易经》四百五十辞中只有一条“鹤鸣在阴,其子和之”(中孚:九二),有一“阴”字。故阴阳学说与《易经》只有思想渊源上的联系。《易传》中才渐渐充斥阴阳说。显然,是《易传》作者接受了阴阳说,《易经》中原无这种术语。今日的《易》学专家认为:“以阴阳说《易》很自然,《易》的爻画为两类,刚好是分阴分阳。故阴阳说很快为《易》学家所接受。”(李镜池.周易探源.中华书局,1982:237)那么,阴阳说何时见于记载呢?主要资料如下:

“伯阳父曰:‘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之乱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今三川实震,是阳失所而镇阴也。阳失在杜阴,川源必塞。’”(《国语•周语》)。这是公元前780年对地震的解释,是文献中最早用阴阳说理的论述。
 
【补注】

⑴鹤鸣在阴,其子和之: 中孚卦,九二之爻辞


《周易正义》:“‘鹤鸣在阴,其子和之’者,九二体刚,处于卦内,又在三四重阴之下,而履不失中,是不徇于外,自任其真者也。处于幽昧,而行不失信,则声闻于外,为同类之所应焉。如鹤之鸣于幽远,则为其子所知,故曰‘鹤鸣在阴,其子和之’也。”

其子和之: 《象》曰:“‘其子和之”,中心愿也。”

鹤为至阳之物,“鸣鹤在阴”是说阳居阴位。我们说易卦六爻,一三五为阳位,二四六为阴位,九二爻是阳爻居于阴位,所以是“鸣鹤在阴”。同时,九二爻处于下卦之中,下卦又称之为内卦,是隐于外卦之内,一般不显出来。所以,中孚卦九二爻在整个卦象中的位置,就好像一只鹤在树荫下。九二是阳爻得中,是阳就要显,你就能听到它的叫声;阴位则隐,你就看不见它的影子。“其子和之”是什么意思呢?有些注解上面说,其子指的是中孚卦的初爻,初九与九二相呼应。按照本光法师的说法,其子指的是隐伏于九二爻下面的阴爻。(作者:利奈尔)网址如下:
http://www.chinavalue.net/General/Blog/2009-11-15/236556.aspx

阴,廖名春说:“就是这仅有的一个‘阴’字,高亨也认为是‘荫’的借字,指树荫 (《周易大传今注》,第四八零页,齐鲁书社,一九七九年)。” (朱熹撰、廖名春点校《周易本义•前言》中华书局,2009年版)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