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阴阳五行说盛行于两汉,自然不等于此说就起于两汉。近代以来,对其渊源发展的研究不胜其多。解放后,围绕着《内经》进行的研究也是日渐热烈。笔者绝不敢掠人之美⑴,但本节不想写成有关综述。仅以较通俗、明快的方式讨论一下这个问题,使读者对《<内经>时代》的含义更加明确。
1.阴阳说的起源及初步发展
略知中国文化史和略知中医史者,多知道阴阳学说源于《易经》⑵。《内经》专家不应满足于这种简单结论。《易经》是绝大多数专家承认的、反应西周社会的“真经”,也是最难读的“经”。第八节专谈《周易》与《内经》,此处略作介绍。《易经》原称《易》或《周易》⑶,本来是一部卜筮(略如后世的算卦)书。今之《周易》分两部分,即《易经》和《易传》。《易经》以“—”和“- -”为基本符号(即爻)画成六十四卦,各有卦名。每卦六爻,共三百八十四爻。每卦有辞、每爻有辞(很简单的说明语),共四五⑷百五十条易辞。这是“经”的部分,资料多属于东周前。《易传》包括《彖》上下、《象》上下、《系辞》上下、《文言》、《序卦》、《说卦》、《杂卦》计十篇⑸,大抵是战国至汉代儒家对《易经》作的各种解释、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