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12/12/31
- 帖子
- 1226
- 获得点赞
- 45
- 声望
- 48
脑病头痛苦无边 方证对应皆能清
例14、韩某,男,35岁,病案号173044。
初诊日期:1966年10月16日。
头痛、头晕五六年,多方检查,未查出器质性病变,常服西药止痛片暂缓其痛,而不能除其根。也曾多处求中医治疗而无寸效,吃过的蝎子、天麻、川芎等可用斤计。近头痛发作发无定时,但多发于受凉或受热后、疲劳或睡眠不足后,痛多发于两側,左多于右。来诊刻下除感咽干思饮外,他无明显不适,舌苔白薄,脉弦细。此属少阳阳明合病,与小柴胡汤加生石膏。
柴胡四钱,党参三钱,黄芩三钱,半夏四钱,生姜三钱,炙甘草二钱,大枣四枚,生石膏二两。
结果:上药服三剂,症已。
按:本例虽西医诊断未明,但从症状、治疗方药、治疗效果看,不能排除慢性咽喉炎。但无论西医诊断为何病,凡辨证为少阳阳明合病,再进一步辨明是小柴胡汤加生石膏方证,据证用药,故多年痼疾却见捷效。反之不辨证、不辨方证一味地用所谓川芎、天麻、全蝎等止痛药,是很难收效的。
读后感悟:本例头痛的部位是头侧;诱发因素是受凉受热、疲劳或睡眠不足;伴随症状是舌苔薄白、脉弦细,咽干思饮。头侧属少阳部位;苔薄白、脉弦细是少阳表现;受凉受热、疲劳或睡眠不足均可使“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致少阳正气不足,邪入少阳半表半里,正邪相博而头痛。咽干思饮是阳明里热。证属少阳阳明合病,故用小柴胡汤加石膏和少阳而清阳明则头痛自愈。
例15、陈某,男,44岁,病案号97771。
初诊日期:1965年3月25日。
经常头痛发作已5年,与气候变化及情绪和休息不好有关,西医诊断为“神经性头痛”。近一周来午后头痛明显,并感头沉如箍,以前额及后头明显,项背发紧或酸痛,咽干思饮,晚上睡觉时感鼻塞,眠多梦,舌苔白根腻,脉沉弦细,左寸浮。此属太阳阳明合病,为大青龙汤加苍术方证。
麻黄五钱,桂枝二钱,生姜三钱,大枣四枚,炙甘草二钱,杏仁二钱,桔梗三钱,苍术六钱,生石膏一两半。
结果:上药服三剂,头痛头沉减,晚上鼻塞轻,上方加生苡仁五钱继服六剂,诸症渐轻,前方继服约一月,头痛已不明显。
按:此类“神经性头痛”在临床常见,西医诊断应排除鼻窦炎、鼻炎等症,有不少经拍摄X平片而确诊鼻腔炎症。但无论诊断与否,中医根据证候可辨证为湿困于表,郁久化热,呈太阳阳阳明合病,为大青龙加苍术汤方证,故治其本,不用川芎、天麻等止痛而痛自去。
读后感悟:本例头痛在前额后项,伴后项发紧或酸痛,前额属阳明,后项属太阳;鼻塞属太阳外邪未解,头沉如箍为夹有湿邪,咽干思饮为阳明有热。辩证为太阳阳明合病,外有风寒,内有郁热,兼夹湿邪。故用大青龙汤外散风寒,内清郁热;加苍术化湿;杏仁、桔梗宣肺散邪以解鼻塞。例16、叶某,女,43岁,病案号51575。
初诊日期1965年4月7日。
反复发作左偏头痛10余年,常于疲劳、睡眠不好时发作,西医诊断为“神经性头痛”,多治无效,服止痛片或喝浓茶可暂缓其痛,近发作较频,服止痛片多而出现恶心,伴见头暈、心悸,常失眠,口干思热饮,既往有卵巢、子宫切除史。舌苔白,舌质淡红,脉沉细。证属血虚水盛,郁热上扰,为当归芍药散加生石膏吴茱萸方证:当归三钱,白芍四钱,川芎三钱,苍术四钱,茯苓四钱,泽泻八钱,炙甘草二钱,吴茱萸三钱,生石膏一两半。结果:上药服四剂,诸症已。
按:此头痛常发于左,并有头晕、心悸、失眠等症,知不但有血虚水盛,而且还有瘀血之征,因此用当归芍药散养血利水、养血活血。因病邪主要为里寒饮盛,故用大量苍术、茯苓、泽泻温中利水,因饮盛久郁上冲,故加吴茱萸温中降逆化饮。又因饮久化热,故加生石膏佐清上热,治疗头痛时常石膏、吴茱萸同用,这也是胡老用药的特点。
读后感悟:本案既有里寒饮盛,寒饮上逆,又有饮郁化热。胡老用当归芍药散养血化饮以治饮盛,加吴茱萸散寒降逆治里寒,石膏辛寒清上热。点睛之笔是吴萸与石膏寒热同用,既温中化饮降逆,又能清热。
例17、许某,男,46岁,病案号155605。
初诊日期:1965年4月8日。
头痛头晕已三年,哈医大腰穿诊断为“蛛网膜炎、脑动脉硬化、基底动脉供血不全、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现症:每用脑则眼模糊,心下气上冲感,耳鸣,发热头痛,两太阳穴发胀,腰痛,左腿外侧痛,上楼即气短、喘息,近咳嗽、吐黄痰多已三月,手足心热,口干,舌苔白,脉沉弦。此为少阳阳明合病挟瘀,与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加味。
柴胡四钱,半夏四钱,黄芩三钱,赤芍三钱,生姜三钱,桂枝三钱,茯苓三钱,桃仁三钱,丹皮三钱,炙甘草二钱,红花三钱,生石膏一两半。
二诊4月15日:上药服三剂,头痛头晕俱减,上冲感亦轻,仍咳嗽多痰,两眼视物模糊。与半夏厚朴汤加味。
半夏四钱,厚朴三钱,茯苓四钱,苏子三钱,橘皮五钱,生姜三钱,瓜蒌八钱,旋覆花三钱,竹茹二钱,杏仁三钱,生石膏一两半。
三诊4月15曰:咳嗽吐痰皆减,与4月8日方去大枣、红花,加生地三钱。
四诊6月10日:经约两月用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加减治疗,头痛已,头晕轻微,耳鸣只在夜间偶作,可用脑1小时,他症不明显。
按:此案又是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加减治疗,以头痛为主诉,而兼有脑血管、支气管等多种虚实挟杂病,在治疗时因抓住了病邪、病位,故每攻必克,阅此病例,可师其法。
读后感悟:胡老临床只要审证病位属少阳、阳明,病性偏热偏实夹瘀的,不管何病均可用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且每攻必克。
例18、李某,女,43岁,东北锦州人。头痛、呕吐已六七年,近两年视物模糊,到处求医,诊断为“慢性青光眼”,而服中西药罔效。近一月左眼失明,因专程来京求治。近症:自感有物覆于眼上,常头痛如裂,伴呕吐,目干涩,心中发热,手足心热,口干不欲饮,舌苔薄白,脉弦细。证属血虚寒饮上犯,治以温中化饮,养血益精,与吴茱萸汤合柴胡桂枝干姜汤、当归芍药散。
吴茱萸三钱,党参三钱,干姜二钱,大枣四枚,柴胡四钱,黄芩三钱,桂枝三钱,花粉四钱,当归三钱,白芍三钱,,川芎三钱,泽泻六钱,生龙骨五钱,生牡蛎五钱,茯苓四钱,苍术三钱,炙甘草二钱。
结果:上药服三剂,自感好转,连服21剂后,视物渐清,共治疗两月未易一药,左眼视物淸晰,头痛等症皆消。
按:此头痛主因寒饮上犯,因有左眼失明、五心发热、目干涩等,知为津血虚不能充养,故以吴茱萸汤合柴胡桂枝干姜汤当归芍药散合方治之,能使头痛已、眼复明,可以说是奇效。但就中医治疗来说并未超出其常理。胡老尚有不少类似治验例:有"吴茱萸汤单方治疗者,有以吴茱萸汤合当归芍药散合方治疗者,有以小柴胡汤合吴茱萸汤加生石膏治疗者,这里不再枚举。皆从证、从方尊古法,但必辨方证准确,此其要也。
读后感悟:胡老认为:“辩方证是辩证的尖端”,本案属典型的辩方证。头痛如裂,伴呕吐属吴茱萸汤证;视物摸糊、眼干涩、脉细属当归芍药散证;心中发热、手足心热,口干不欲饮,苔薄白,脉弦属柴胡桂枝干姜汤证。不管是头痛、头晕、还是眼花、视物不清,皆可有是证,用是药,随证施治。
本人近期治一偏头痛。余某,女,74岁,本村人。因阵发性左额部及面颊疼痛,痛时如刀剜鸡啄,不可忍受,痛剧时常伴恶心呕吐,吐出白色稀涎,一日发作3—5次,每次持续约1—3分钟。曾在县医院检查,诊为“血管紧张性头痛”,用西药治疗月余无效。经治医生告诉患者,此病西医没有好办法,不要再找我了,改找中医试试,一月前患者由县医院转回到我门诊求治。视患者面色咣白,舌质淡苔白而水滑,脉沉缓。予吴茱萸汤合散偏汤。吴萸15,党参20,生姜15,大枣10枚,川芎50,白芷8,白芍15,炒白芥子(研)12,柴胡5,郁李仁5,甘草5,香附子6。水煎服,5剂。同时送李可头风散,每次3g,每天2次,早晚淡茶叶水冲服。5天后复诊:患者说:“服完5剂,头痛已止,希再巩固治疗”。继用上方5剂。计前后共服汤药14剂,头风散一料,头痛痊愈。
按:本案头痛呈阵发性发作,疼偏于一侧,痛时有呕吐痰涎,属于偏头痛。辩证时应注意两点:1、体侧属少阳,偏侧头痛与少阳有关,属少阳经气不利,气血失畅,“不通则痛”;2、疼痛剧时见呕吐痰涎,舌淡苔水滑,脉沉缓,属厥阴寒饮上逆。一病而含两个病机。故既用散偏汤调气活血而和畅少阳经气,又选吴茱萸汤散厥阴寒邪而化饮降逆。本案取效快捷的关键有三点:一是重用川芎达50g之多,治头痛偏于一侧有奇效;二是选用吴茱萸汤治疗寒饮上逆的偏头痛屡用有验;三是合用李可头风散治顽固性头痛效果肯定。——余泽运医案
例19、程某,女,33岁,病案号37488。
初诊日期:1967年3月7日。
左偏头痛一年,西医诊为三叉神经痛。反复发作,时轻时重。既往有肝炎史。近日发作较重,左侧头面、眼眶皆痛,伴头眩而晕,大便溏泻,一日2—3行,持续约一年,口干不欲饮,舌苔白根膩,脉沉细弦。证属上热下寒,治以苦辛开降,与半夏泻心汤加吴茱萸。
半夏四钱,党参三钱,黄芩三钱,黄连二钱,干姜二钱,炙甘草二钱,大枣四枚,吴茱萸三钱。
结果:上药服三剂,头痛、便溏皆好转,上方减黄芩为二钱,加生石膏一两,继服12剂,头痛已,大便如常。
按:本案为寒饮上犯之头痛,因郁久化热而呈上热下寒之证,单用吴茱萸汤则不能清上热,只用清热药又必加重下寒,故用半夏泻心汤加吴茱萸苦辛开降,治后下寒有去,故又加生石膏佐清上热,这样病邪尽除,则头痛自消。
读后感悟:头痛而见寒热错杂、上热下寒病机者,胡老用半夏泻心汤加吴萸辛开苦降以治之。方中芩、连清上热,干姜、吴萸温下寒,半夏、吴萸化饮降逆,参、草、大枣补中州而调升降。
例20、(颅咽管瘤术后)杜某,女,58岁,病案号66405。
初诊日期:1978年6月1日。
头痛、恶心、呕吐20年。自1962年起即常头痛、呕吐,1963年12月17日在广安门医院诊断为“右眼球后视神经炎、部分视神经萎缩”。1972年6月在协和医院手术切除颅咽管瘤。术后仍经常头痛,常服“凡拉蒙”镇痛。1977年5月出现突然抽风,头痛加剧,右眼失明,左眼胀痛,伴呕吐,口苦,舌苔白,脉弦细。与小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加生石膏、吴茱萸。
柴胡四钱,黄芩三钱,半夏四钱,党参三钱,生姜三钱,大枣四枚,炙甘草二钱,桂枝三钱,茯苓三钱,丹皮三钱,桃仁三钱,生石膏一两半,吴茱萸四钱。
结果:上药服三剂症减轻,原方稍加减变化,继服25剂,诸症基本痊愈。
按:本病为痰饮瘀血阻滞,而呈太少合病,故与小柴胡汤和解半表半里,以桂枝茯苓丸祛瘀化饮,并加吴茱萸化饮降浊,再用生石膏佐清上热。生石膏、吴茱萸同用,这也是胡老的临床经验,病人自已也有体会,生石膏、吴茱萸治头痛、眼痛明显。
读后感悟:头痛、呕吐而伴见少阳郁热夹饮夹瘀者,胡老用小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加生石膏、吴萸,前后服三十余剂而愈。生石膏、吴茱萸同用,这也是胡老的临床经验,疗效可靠。
例14、韩某,男,35岁,病案号173044。
初诊日期:1966年10月16日。
头痛、头晕五六年,多方检查,未查出器质性病变,常服西药止痛片暂缓其痛,而不能除其根。也曾多处求中医治疗而无寸效,吃过的蝎子、天麻、川芎等可用斤计。近头痛发作发无定时,但多发于受凉或受热后、疲劳或睡眠不足后,痛多发于两側,左多于右。来诊刻下除感咽干思饮外,他无明显不适,舌苔白薄,脉弦细。此属少阳阳明合病,与小柴胡汤加生石膏。
柴胡四钱,党参三钱,黄芩三钱,半夏四钱,生姜三钱,炙甘草二钱,大枣四枚,生石膏二两。
结果:上药服三剂,症已。
按:本例虽西医诊断未明,但从症状、治疗方药、治疗效果看,不能排除慢性咽喉炎。但无论西医诊断为何病,凡辨证为少阳阳明合病,再进一步辨明是小柴胡汤加生石膏方证,据证用药,故多年痼疾却见捷效。反之不辨证、不辨方证一味地用所谓川芎、天麻、全蝎等止痛药,是很难收效的。
读后感悟:本例头痛的部位是头侧;诱发因素是受凉受热、疲劳或睡眠不足;伴随症状是舌苔薄白、脉弦细,咽干思饮。头侧属少阳部位;苔薄白、脉弦细是少阳表现;受凉受热、疲劳或睡眠不足均可使“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致少阳正气不足,邪入少阳半表半里,正邪相博而头痛。咽干思饮是阳明里热。证属少阳阳明合病,故用小柴胡汤加石膏和少阳而清阳明则头痛自愈。
例15、陈某,男,44岁,病案号97771。
初诊日期:1965年3月25日。
经常头痛发作已5年,与气候变化及情绪和休息不好有关,西医诊断为“神经性头痛”。近一周来午后头痛明显,并感头沉如箍,以前额及后头明显,项背发紧或酸痛,咽干思饮,晚上睡觉时感鼻塞,眠多梦,舌苔白根腻,脉沉弦细,左寸浮。此属太阳阳明合病,为大青龙汤加苍术方证。
麻黄五钱,桂枝二钱,生姜三钱,大枣四枚,炙甘草二钱,杏仁二钱,桔梗三钱,苍术六钱,生石膏一两半。
结果:上药服三剂,头痛头沉减,晚上鼻塞轻,上方加生苡仁五钱继服六剂,诸症渐轻,前方继服约一月,头痛已不明显。
按:此类“神经性头痛”在临床常见,西医诊断应排除鼻窦炎、鼻炎等症,有不少经拍摄X平片而确诊鼻腔炎症。但无论诊断与否,中医根据证候可辨证为湿困于表,郁久化热,呈太阳阳阳明合病,为大青龙加苍术汤方证,故治其本,不用川芎、天麻等止痛而痛自去。
读后感悟:本例头痛在前额后项,伴后项发紧或酸痛,前额属阳明,后项属太阳;鼻塞属太阳外邪未解,头沉如箍为夹有湿邪,咽干思饮为阳明有热。辩证为太阳阳明合病,外有风寒,内有郁热,兼夹湿邪。故用大青龙汤外散风寒,内清郁热;加苍术化湿;杏仁、桔梗宣肺散邪以解鼻塞。例16、叶某,女,43岁,病案号51575。
初诊日期1965年4月7日。
反复发作左偏头痛10余年,常于疲劳、睡眠不好时发作,西医诊断为“神经性头痛”,多治无效,服止痛片或喝浓茶可暂缓其痛,近发作较频,服止痛片多而出现恶心,伴见头暈、心悸,常失眠,口干思热饮,既往有卵巢、子宫切除史。舌苔白,舌质淡红,脉沉细。证属血虚水盛,郁热上扰,为当归芍药散加生石膏吴茱萸方证:当归三钱,白芍四钱,川芎三钱,苍术四钱,茯苓四钱,泽泻八钱,炙甘草二钱,吴茱萸三钱,生石膏一两半。结果:上药服四剂,诸症已。
按:此头痛常发于左,并有头晕、心悸、失眠等症,知不但有血虚水盛,而且还有瘀血之征,因此用当归芍药散养血利水、养血活血。因病邪主要为里寒饮盛,故用大量苍术、茯苓、泽泻温中利水,因饮盛久郁上冲,故加吴茱萸温中降逆化饮。又因饮久化热,故加生石膏佐清上热,治疗头痛时常石膏、吴茱萸同用,这也是胡老用药的特点。
读后感悟:本案既有里寒饮盛,寒饮上逆,又有饮郁化热。胡老用当归芍药散养血化饮以治饮盛,加吴茱萸散寒降逆治里寒,石膏辛寒清上热。点睛之笔是吴萸与石膏寒热同用,既温中化饮降逆,又能清热。
例17、许某,男,46岁,病案号155605。
初诊日期:1965年4月8日。
头痛头晕已三年,哈医大腰穿诊断为“蛛网膜炎、脑动脉硬化、基底动脉供血不全、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现症:每用脑则眼模糊,心下气上冲感,耳鸣,发热头痛,两太阳穴发胀,腰痛,左腿外侧痛,上楼即气短、喘息,近咳嗽、吐黄痰多已三月,手足心热,口干,舌苔白,脉沉弦。此为少阳阳明合病挟瘀,与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加味。
柴胡四钱,半夏四钱,黄芩三钱,赤芍三钱,生姜三钱,桂枝三钱,茯苓三钱,桃仁三钱,丹皮三钱,炙甘草二钱,红花三钱,生石膏一两半。
二诊4月15日:上药服三剂,头痛头晕俱减,上冲感亦轻,仍咳嗽多痰,两眼视物模糊。与半夏厚朴汤加味。
半夏四钱,厚朴三钱,茯苓四钱,苏子三钱,橘皮五钱,生姜三钱,瓜蒌八钱,旋覆花三钱,竹茹二钱,杏仁三钱,生石膏一两半。
三诊4月15曰:咳嗽吐痰皆减,与4月8日方去大枣、红花,加生地三钱。
四诊6月10日:经约两月用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加减治疗,头痛已,头晕轻微,耳鸣只在夜间偶作,可用脑1小时,他症不明显。
按:此案又是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加减治疗,以头痛为主诉,而兼有脑血管、支气管等多种虚实挟杂病,在治疗时因抓住了病邪、病位,故每攻必克,阅此病例,可师其法。
读后感悟:胡老临床只要审证病位属少阳、阳明,病性偏热偏实夹瘀的,不管何病均可用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且每攻必克。
例18、李某,女,43岁,东北锦州人。头痛、呕吐已六七年,近两年视物模糊,到处求医,诊断为“慢性青光眼”,而服中西药罔效。近一月左眼失明,因专程来京求治。近症:自感有物覆于眼上,常头痛如裂,伴呕吐,目干涩,心中发热,手足心热,口干不欲饮,舌苔薄白,脉弦细。证属血虚寒饮上犯,治以温中化饮,养血益精,与吴茱萸汤合柴胡桂枝干姜汤、当归芍药散。
吴茱萸三钱,党参三钱,干姜二钱,大枣四枚,柴胡四钱,黄芩三钱,桂枝三钱,花粉四钱,当归三钱,白芍三钱,,川芎三钱,泽泻六钱,生龙骨五钱,生牡蛎五钱,茯苓四钱,苍术三钱,炙甘草二钱。
结果:上药服三剂,自感好转,连服21剂后,视物渐清,共治疗两月未易一药,左眼视物淸晰,头痛等症皆消。
按:此头痛主因寒饮上犯,因有左眼失明、五心发热、目干涩等,知为津血虚不能充养,故以吴茱萸汤合柴胡桂枝干姜汤当归芍药散合方治之,能使头痛已、眼复明,可以说是奇效。但就中医治疗来说并未超出其常理。胡老尚有不少类似治验例:有"吴茱萸汤单方治疗者,有以吴茱萸汤合当归芍药散合方治疗者,有以小柴胡汤合吴茱萸汤加生石膏治疗者,这里不再枚举。皆从证、从方尊古法,但必辨方证准确,此其要也。
读后感悟:胡老认为:“辩方证是辩证的尖端”,本案属典型的辩方证。头痛如裂,伴呕吐属吴茱萸汤证;视物摸糊、眼干涩、脉细属当归芍药散证;心中发热、手足心热,口干不欲饮,苔薄白,脉弦属柴胡桂枝干姜汤证。不管是头痛、头晕、还是眼花、视物不清,皆可有是证,用是药,随证施治。
本人近期治一偏头痛。余某,女,74岁,本村人。因阵发性左额部及面颊疼痛,痛时如刀剜鸡啄,不可忍受,痛剧时常伴恶心呕吐,吐出白色稀涎,一日发作3—5次,每次持续约1—3分钟。曾在县医院检查,诊为“血管紧张性头痛”,用西药治疗月余无效。经治医生告诉患者,此病西医没有好办法,不要再找我了,改找中医试试,一月前患者由县医院转回到我门诊求治。视患者面色咣白,舌质淡苔白而水滑,脉沉缓。予吴茱萸汤合散偏汤。吴萸15,党参20,生姜15,大枣10枚,川芎50,白芷8,白芍15,炒白芥子(研)12,柴胡5,郁李仁5,甘草5,香附子6。水煎服,5剂。同时送李可头风散,每次3g,每天2次,早晚淡茶叶水冲服。5天后复诊:患者说:“服完5剂,头痛已止,希再巩固治疗”。继用上方5剂。计前后共服汤药14剂,头风散一料,头痛痊愈。
按:本案头痛呈阵发性发作,疼偏于一侧,痛时有呕吐痰涎,属于偏头痛。辩证时应注意两点:1、体侧属少阳,偏侧头痛与少阳有关,属少阳经气不利,气血失畅,“不通则痛”;2、疼痛剧时见呕吐痰涎,舌淡苔水滑,脉沉缓,属厥阴寒饮上逆。一病而含两个病机。故既用散偏汤调气活血而和畅少阳经气,又选吴茱萸汤散厥阴寒邪而化饮降逆。本案取效快捷的关键有三点:一是重用川芎达50g之多,治头痛偏于一侧有奇效;二是选用吴茱萸汤治疗寒饮上逆的偏头痛屡用有验;三是合用李可头风散治顽固性头痛效果肯定。——余泽运医案
例19、程某,女,33岁,病案号37488。
初诊日期:1967年3月7日。
左偏头痛一年,西医诊为三叉神经痛。反复发作,时轻时重。既往有肝炎史。近日发作较重,左侧头面、眼眶皆痛,伴头眩而晕,大便溏泻,一日2—3行,持续约一年,口干不欲饮,舌苔白根膩,脉沉细弦。证属上热下寒,治以苦辛开降,与半夏泻心汤加吴茱萸。
半夏四钱,党参三钱,黄芩三钱,黄连二钱,干姜二钱,炙甘草二钱,大枣四枚,吴茱萸三钱。
结果:上药服三剂,头痛、便溏皆好转,上方减黄芩为二钱,加生石膏一两,继服12剂,头痛已,大便如常。
按:本案为寒饮上犯之头痛,因郁久化热而呈上热下寒之证,单用吴茱萸汤则不能清上热,只用清热药又必加重下寒,故用半夏泻心汤加吴茱萸苦辛开降,治后下寒有去,故又加生石膏佐清上热,这样病邪尽除,则头痛自消。
读后感悟:头痛而见寒热错杂、上热下寒病机者,胡老用半夏泻心汤加吴萸辛开苦降以治之。方中芩、连清上热,干姜、吴萸温下寒,半夏、吴萸化饮降逆,参、草、大枣补中州而调升降。
例20、(颅咽管瘤术后)杜某,女,58岁,病案号66405。
初诊日期:1978年6月1日。
头痛、恶心、呕吐20年。自1962年起即常头痛、呕吐,1963年12月17日在广安门医院诊断为“右眼球后视神经炎、部分视神经萎缩”。1972年6月在协和医院手术切除颅咽管瘤。术后仍经常头痛,常服“凡拉蒙”镇痛。1977年5月出现突然抽风,头痛加剧,右眼失明,左眼胀痛,伴呕吐,口苦,舌苔白,脉弦细。与小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加生石膏、吴茱萸。
柴胡四钱,黄芩三钱,半夏四钱,党参三钱,生姜三钱,大枣四枚,炙甘草二钱,桂枝三钱,茯苓三钱,丹皮三钱,桃仁三钱,生石膏一两半,吴茱萸四钱。
结果:上药服三剂症减轻,原方稍加减变化,继服25剂,诸症基本痊愈。
按:本病为痰饮瘀血阻滞,而呈太少合病,故与小柴胡汤和解半表半里,以桂枝茯苓丸祛瘀化饮,并加吴茱萸化饮降浊,再用生石膏佐清上热。生石膏、吴茱萸同用,这也是胡老的临床经验,病人自已也有体会,生石膏、吴茱萸治头痛、眼痛明显。
读后感悟:头痛、呕吐而伴见少阳郁热夹饮夹瘀者,胡老用小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加生石膏、吴萸,前后服三十余剂而愈。生石膏、吴茱萸同用,这也是胡老的临床经验,疗效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