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间金栋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09/12/26 帖子 6715 获得点赞 253 声望 63 年龄 63 2015/05/02 #1 经史子集 解读《内经》的一把钥匙(草稿) -读《内经时代》有感暨《内经时代补注》自序之一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 金栋
河间金栋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09/12/26 帖子 6715 获得点赞 253 声望 63 年龄 63 2015/05/02 #2 为中医者,无不奉中医经典《内经》为圭臬,为指路明灯,指导后学。而且历代中医大家皆在《内经》理论指导下,成为一代名医。这是因为《内经》是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经典著作。它集中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医学成就,创立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奠定了中医学的发展基础。 《内经》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疗经验,汲取和融会了古代哲学和自然科学的成就,从宏观角度论述了天、地、人之间的相互关系,讨论和分析了医学科学最基本的课题--生命规律,并创建了相应的理论体系和防治疾病的原则和技术。两千余年来,历代医家正是在《内经》所提供的理论原理、应用技术及其所采用的方法论的基础上,通过不断的探索、实践和创新,使中医学术得到持续的发展,为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衍以及人民的身体健康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也是《内经》之所以被历代奉为“医家之宗”的重要缘由。及至今日,《内经》对中医学术的研究发展及临床实践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高校教材王庆其《内经选读》)
为中医者,无不奉中医经典《内经》为圭臬,为指路明灯,指导后学。而且历代中医大家皆在《内经》理论指导下,成为一代名医。这是因为《内经》是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经典著作。它集中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医学成就,创立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奠定了中医学的发展基础。 《内经》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疗经验,汲取和融会了古代哲学和自然科学的成就,从宏观角度论述了天、地、人之间的相互关系,讨论和分析了医学科学最基本的课题--生命规律,并创建了相应的理论体系和防治疾病的原则和技术。两千余年来,历代医家正是在《内经》所提供的理论原理、应用技术及其所采用的方法论的基础上,通过不断的探索、实践和创新,使中医学术得到持续的发展,为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衍以及人民的身体健康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也是《内经》之所以被历代奉为“医家之宗”的重要缘由。及至今日,《内经》对中医学术的研究发展及临床实践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高校教材王庆其《内经选读》)
河间金栋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09/12/26 帖子 6715 获得点赞 253 声望 63 年龄 63 2015/05/02 #3 但是,因《内经》一书“其文简,其意博,其理奥,其趣深”(《黄帝内经素问王冰注序》)、“词简而义深,去古渐远,衍文错简间或有之,故非吾儒不能读”(朱丹溪《格致余论序》)、“其文义高古渊微,上极天文,下穷地纪,中悉人事,大而阴阳变化,小而草木昆虫,音律象数之肇端,脏腑经络之曲折,糜不缕指而胪列焉”(张介宾《类经序》)、“《素问》以阴阳之理,阐天人之道,天地阴阳俱于人身,人身阴阳同于天地,苟非其人,此道不明”(高士宗《素问直解序》)、“顾辞意艰深,历来号为难读,加之年代久远,误文错简,时有所见。自唐•王冰次注以后,接踵者代有其人,开发童蒙,宣扬至理,披荆斩棘,厥功难没。徒以全文注释,难有通人,一则由于条件所限,多闻不屑于阙疑,于是不解者必臆度以为解;一则由于遵古太过,以为注疏不可以破经,于是难通者必委屈使之通。夫臆度为解、委屈使通者,离岐黄之本意远矣”(胡天雄《素问补识自序》),即由于时代久远,文字晦涩,通假普遍,衍讹脱落,间或有之,理论玄奥,内容广博,所以使得“学中医者无不视《内经》为畏途,原因之一是一些人把《内经》说的高深莫测”,故而很难读通、读懂。
但是,因《内经》一书“其文简,其意博,其理奥,其趣深”(《黄帝内经素问王冰注序》)、“词简而义深,去古渐远,衍文错简间或有之,故非吾儒不能读”(朱丹溪《格致余论序》)、“其文义高古渊微,上极天文,下穷地纪,中悉人事,大而阴阳变化,小而草木昆虫,音律象数之肇端,脏腑经络之曲折,糜不缕指而胪列焉”(张介宾《类经序》)、“《素问》以阴阳之理,阐天人之道,天地阴阳俱于人身,人身阴阳同于天地,苟非其人,此道不明”(高士宗《素问直解序》)、“顾辞意艰深,历来号为难读,加之年代久远,误文错简,时有所见。自唐•王冰次注以后,接踵者代有其人,开发童蒙,宣扬至理,披荆斩棘,厥功难没。徒以全文注释,难有通人,一则由于条件所限,多闻不屑于阙疑,于是不解者必臆度以为解;一则由于遵古太过,以为注疏不可以破经,于是难通者必委屈使之通。夫臆度为解、委屈使通者,离岐黄之本意远矣”(胡天雄《素问补识自序》),即由于时代久远,文字晦涩,通假普遍,衍讹脱落,间或有之,理论玄奥,内容广博,所以使得“学中医者无不视《内经》为畏途,原因之一是一些人把《内经》说的高深莫测”,故而很难读通、读懂。
河间金栋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09/12/26 帖子 6715 获得点赞 253 声望 63 年龄 63 2015/05/02 #4 其次,纵观《内经》其书,非医学内容很多,而这些旁支的传统文化现象并非可有可无。这是因为《内经》不仅仅是一部医书,而且是一部内容非常丰富、规模十分宏伟的中国古代的科学文献,它汲取了古代科学家们对天文、历算、气象、生物、地理,以及人类、心理、逻辑、哲学、养生等多个领域的研究成果,从而揭示了古代丰富的科学成就,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所以若无中国传统文化(国学)基础底蕴者,而只有现代文化知识者,则又很难读通、读懂。
其次,纵观《内经》其书,非医学内容很多,而这些旁支的传统文化现象并非可有可无。这是因为《内经》不仅仅是一部医书,而且是一部内容非常丰富、规模十分宏伟的中国古代的科学文献,它汲取了古代科学家们对天文、历算、气象、生物、地理,以及人类、心理、逻辑、哲学、养生等多个领域的研究成果,从而揭示了古代丰富的科学成就,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所以若无中国传统文化(国学)基础底蕴者,而只有现代文化知识者,则又很难读通、读懂。
河间金栋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09/12/26 帖子 6715 获得点赞 253 声望 63 年龄 63 2015/05/02 #5 如首先涉及到《内经》的成书年代问题,历代学者就不一致。 目前正统观点及权威性著作认为《内经》一书大约成书于战国、秦汉之际,唐宋时期仍有补缀。如《中医大辞典》、《中国医学通史•古代卷》、《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医》、《中医辞海》、高校教材《中国医学史》及高校教参《内经》等。是否如此呢?
如首先涉及到《内经》的成书年代问题,历代学者就不一致。 目前正统观点及权威性著作认为《内经》一书大约成书于战国、秦汉之际,唐宋时期仍有补缀。如《中医大辞典》、《中国医学通史•古代卷》、《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医》、《中医辞海》、高校教材《中国医学史》及高校教参《内经》等。是否如此呢?
河间金栋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09/12/26 帖子 6715 获得点赞 253 声望 63 年龄 63 2015/05/02 #6 据当代几位学者考证,《汉志•黄帝内经》不是今本《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素问》和《灵枢》的成书时期当为东汉时期,然有古近之分,并非战国时期。如吴考槃黄帝内经•素问•灵枢考.中华医史杂志,1983,13(2):85、田树仁灵枢素问并非黄帝内经.中华医史杂志,1991,2(3):145-149、余自汉内经灵素考辨.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廖育群《重构秦汉医学图像》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罗鸿声新浪博客2012-01-01等。
据当代几位学者考证,《汉志•黄帝内经》不是今本《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素问》和《灵枢》的成书时期当为东汉时期,然有古近之分,并非战国时期。如吴考槃黄帝内经•素问•灵枢考.中华医史杂志,1983,13(2):85、田树仁灵枢素问并非黄帝内经.中华医史杂志,1991,2(3):145-149、余自汉内经灵素考辨.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廖育群《重构秦汉医学图像》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罗鸿声新浪博客2012-01-01等。
河间金栋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09/12/26 帖子 6715 获得点赞 253 声望 63 年龄 63 2015/05/02 #7 将《汉志•黄帝内经》与今本《黄帝内经》合在一起者实源于晋代皇甫谧《甲乙经•自序》。该序说:“按:《七略》、《艺文志》:‘《黄帝内经》十八卷’,今有《针经》九卷,《素问》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内经》也。”后来唐代王冰在次注《黄帝素问》自序中亦宗其说:“班固《汉书•艺文志》曰:‘《黄帝内经》十八卷’,《素问》即其经之九卷也,兼《灵枢》九卷,乃其数焉。”一直流传至今,从而成为正统的权威说法。 而清•姚际恒则认为并非如此,在其著作《古今伪书考》说:“《汉志》有《黄帝内经》十八卷,《隋志》始有《黄帝素问》九卷,唐王冰为之注,冰以《汉志》有《内经》一十八卷,以《素问》九卷,《灵枢》九卷,当《内经》十八卷,实附会也。故后人于《素问》系以《内经》者,非是。”
将《汉志•黄帝内经》与今本《黄帝内经》合在一起者实源于晋代皇甫谧《甲乙经•自序》。该序说:“按:《七略》、《艺文志》:‘《黄帝内经》十八卷’,今有《针经》九卷,《素问》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内经》也。”后来唐代王冰在次注《黄帝素问》自序中亦宗其说:“班固《汉书•艺文志》曰:‘《黄帝内经》十八卷’,《素问》即其经之九卷也,兼《灵枢》九卷,乃其数焉。”一直流传至今,从而成为正统的权威说法。 而清•姚际恒则认为并非如此,在其著作《古今伪书考》说:“《汉志》有《黄帝内经》十八卷,《隋志》始有《黄帝素问》九卷,唐王冰为之注,冰以《汉志》有《内经》一十八卷,以《素问》九卷,《灵枢》九卷,当《内经》十八卷,实附会也。故后人于《素问》系以《内经》者,非是。”
河间金栋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09/12/26 帖子 6715 获得点赞 253 声望 63 年龄 63 2015/05/02 #8 当代学者廖育群《重构秦汉医学图像》说:“突破《素问》、《灵枢》两书就是《汉书•艺文志》所载‘《黄帝内经》十八卷’的禁锢之后,即打破了今本《黄帝内经》成书下限不会晚于刘歆《七略》的限制,使得我们需要重新考虑《素问》和《灵枢》作为两部独立的著作,其成书的上、下限究竟在何时。根据确切的文字记载,只能将这两部著作的成书下限定在东汉末年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成书之前。而其上限则应该定在刘歆《七略》之后。这是因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能够汇集各种早期医学著作,进行校勘汇编工作,恐怕只有官府才能办到。如果在《七略》成书之前就完成了这样两部大型医书的整理加工,而不加著录是不可能的。而且《七略》之前的许多其他医学著作,即或漏而未录,其命运也理应与《七略》著录之书的命运一样。不可能单独地、完整地保存流传下来。”
当代学者廖育群《重构秦汉医学图像》说:“突破《素问》、《灵枢》两书就是《汉书•艺文志》所载‘《黄帝内经》十八卷’的禁锢之后,即打破了今本《黄帝内经》成书下限不会晚于刘歆《七略》的限制,使得我们需要重新考虑《素问》和《灵枢》作为两部独立的著作,其成书的上、下限究竟在何时。根据确切的文字记载,只能将这两部著作的成书下限定在东汉末年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成书之前。而其上限则应该定在刘歆《七略》之后。这是因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能够汇集各种早期医学著作,进行校勘汇编工作,恐怕只有官府才能办到。如果在《七略》成书之前就完成了这样两部大型医书的整理加工,而不加著录是不可能的。而且《七略》之前的许多其他医学著作,即或漏而未录,其命运也理应与《七略》著录之书的命运一样。不可能单独地、完整地保存流传下来。”
河间金栋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09/12/26 帖子 6715 获得点赞 253 声望 63 年龄 63 2015/05/02 #9 实际上,赵洪钧先生《内经时代》通过与《内经》同时代或之前的相关著作如经史子集等相比较即通过横向比较,及对两汉的政治、思想、科技、文化脉络背景等梳理后,对《内经》的成书年代而言,赵先生早已胸中了然。于书中已明确指出“《内经》成书的基本条件到西汉初才具备,灵素骨干内容成型不会早于两汉,一些篇章可粗定成文于东汉。‘七篇大论’出现更晚。”并且广征博引近现代学者如梁启超、顾颉刚、杨向奎、范文澜、冯友兰、任继愈、张岱年等之观点,是为了说明“阴阳五行哲学在汉代占统治地位,最盛行。《内经》的成书时代不应提前到汉代以前去。”读完《内经时代》一书,则会认为此书与考证《内经》的成书年代有关,但非只限于考证。该书除资料详实外,其方法独特,形式新颖,可谓独具匠心,与以往考证大不同,而且字里行间无不是与考证有关,觉得赵先生的说法非常可信。
实际上,赵洪钧先生《内经时代》通过与《内经》同时代或之前的相关著作如经史子集等相比较即通过横向比较,及对两汉的政治、思想、科技、文化脉络背景等梳理后,对《内经》的成书年代而言,赵先生早已胸中了然。于书中已明确指出“《内经》成书的基本条件到西汉初才具备,灵素骨干内容成型不会早于两汉,一些篇章可粗定成文于东汉。‘七篇大论’出现更晚。”并且广征博引近现代学者如梁启超、顾颉刚、杨向奎、范文澜、冯友兰、任继愈、张岱年等之观点,是为了说明“阴阳五行哲学在汉代占统治地位,最盛行。《内经》的成书时代不应提前到汉代以前去。”读完《内经时代》一书,则会认为此书与考证《内经》的成书年代有关,但非只限于考证。该书除资料详实外,其方法独特,形式新颖,可谓独具匠心,与以往考证大不同,而且字里行间无不是与考证有关,觉得赵先生的说法非常可信。
河间金栋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09/12/26 帖子 6715 获得点赞 253 声望 63 年龄 63 2015/05/02 #10 赵先生说:看来,必须对“成书”二字有一个公认的定义。即怎么样才算“成书”。我在《内经时代》中有一个暗含的说法,即“核心篇章大体完成”,也就是《内经》体系(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脏腑学说、经脉学说,针刺学说、养生学说、诊法学说等)大体完成,(除七篇大论之外),一般说来也编纂在一起了,算是成书。 我认为《汉书•艺文志》中的《黄帝内经》至少包括了今《内经》主要的核心篇章。试读班固关于“医经”的定义,今《内经》的内容完全符合要求,而其他的现有汉代及以前的文献,基本上都不符合要求(十一脉灸经是单篇出土文献,暂不考虑)。故应该承认《艺文志》当中的《黄帝内经》就是今《内经》的祖本。否则,《素问》《灵枢》都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一下子出现了。不过,都是九卷、八十一篇的《素问》和《灵枢》最可能是东汉中期、班固之后出现的。这一点廖育群说得比较好。即刘歆的《七略》不可能漏掉这样两部大书。我再加上:班固也不可能漏掉这两本大书。或者说,班固写《艺文志》的时候,很可能还没有皇普谧看到的《素问》和《灵枢》。 不过,对看《白虎通》可以肯定,那时中医的脏腑和经脉学说(以及阴阳五行学说)这几个《内经》的理论硬核和超硬核已经完全稳定或成熟。故可以断定《白虎通》是《内经》成书的下限。 《内经时代》中还提出不少考据依据。如《灵枢•肠胃》只可能是王莽之后成文的;马王堆医书早于今《内经》,而且是当时流传的医书;扁鹊、仓公、华佗与《内经》的关系结论;九卷和八十一篇是典型的汉代烙印;汉初尚黄老是《内经》的政治和哲学思想背景;《内经》带有董仲舒的思想的明显烙印;天文学上的汉代特点;重火的五行说痕迹等等。总之,《内经时代》虽然不限于考证《内经》成书时代,对成书时代这个大问题,还是必须做出回答。
赵先生说:看来,必须对“成书”二字有一个公认的定义。即怎么样才算“成书”。我在《内经时代》中有一个暗含的说法,即“核心篇章大体完成”,也就是《内经》体系(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脏腑学说、经脉学说,针刺学说、养生学说、诊法学说等)大体完成,(除七篇大论之外),一般说来也编纂在一起了,算是成书。 我认为《汉书•艺文志》中的《黄帝内经》至少包括了今《内经》主要的核心篇章。试读班固关于“医经”的定义,今《内经》的内容完全符合要求,而其他的现有汉代及以前的文献,基本上都不符合要求(十一脉灸经是单篇出土文献,暂不考虑)。故应该承认《艺文志》当中的《黄帝内经》就是今《内经》的祖本。否则,《素问》《灵枢》都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一下子出现了。不过,都是九卷、八十一篇的《素问》和《灵枢》最可能是东汉中期、班固之后出现的。这一点廖育群说得比较好。即刘歆的《七略》不可能漏掉这样两部大书。我再加上:班固也不可能漏掉这两本大书。或者说,班固写《艺文志》的时候,很可能还没有皇普谧看到的《素问》和《灵枢》。 不过,对看《白虎通》可以肯定,那时中医的脏腑和经脉学说(以及阴阳五行学说)这几个《内经》的理论硬核和超硬核已经完全稳定或成熟。故可以断定《白虎通》是《内经》成书的下限。 《内经时代》中还提出不少考据依据。如《灵枢•肠胃》只可能是王莽之后成文的;马王堆医书早于今《内经》,而且是当时流传的医书;扁鹊、仓公、华佗与《内经》的关系结论;九卷和八十一篇是典型的汉代烙印;汉初尚黄老是《内经》的政治和哲学思想背景;《内经》带有董仲舒的思想的明显烙印;天文学上的汉代特点;重火的五行说痕迹等等。总之,《内经时代》虽然不限于考证《内经》成书时代,对成书时代这个大问题,还是必须做出回答。
河间金栋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09/12/26 帖子 6715 获得点赞 253 声望 63 年龄 63 2015/05/02 #11 从以上简短内容可以看出,如果没有史学知识、史学头脑,就理不清这两汉四百年的政治思想背景、文化科技等发展脉络,就很难能读懂产生于此时期的“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最高理论”的《内经》和解读《内经》的《内经时代》,故欲穷其源流,知其所以,《史记》、《汉书》和或《后汉书》等史学典籍乃必读之书,甚则可成为解读其钥匙之一种。
从以上简短内容可以看出,如果没有史学知识、史学头脑,就理不清这两汉四百年的政治思想背景、文化科技等发展脉络,就很难能读懂产生于此时期的“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最高理论”的《内经》和解读《内经》的《内经时代》,故欲穷其源流,知其所以,《史记》、《汉书》和或《后汉书》等史学典籍乃必读之书,甚则可成为解读其钥匙之一种。
河间金栋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09/12/26 帖子 6715 获得点赞 253 声望 63 年龄 63 2015/05/02 #12 回到《内经》那个时代,即战国、秦汉时期,读一读那个时代的著作,感受一下先哲们的思想境界,诸如《国语》、《老子》、《庄子》、《管子》、《列子》、《孟子》、《荀子》、《春秋左传》、《周礼》、《礼记》、《周易》、《尚书》、《吕氏春秋》、《春秋繁露》、《淮南子》、《白虎通》、《史记》、《汉书》等诸子经史古籍。经与《内经时代》比对后发现,赵先生一书中应有尽有。赵先生搜求诂训,博采群经,以求得《内经》一书之正解。赵先生做到了这一点,“即通过阴阳五行之学通释《内经》,并把《内经》放回产生阴阳五行的时代去,将和它有关的政治思想背景,及各种同时代的学术进行比较研究”。赵先生研究《内经》的最后见解,“《内经》的体系是天人相应体系,《内经》的方法是比类取象方法”,并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内经》最高理论”。赵先生说:“阴阳五行是《内经》的统帅、灵魂。有了它,尽管各篇错乱重复,矛盾之处举不胜举,仍不失为一个整体。没有它,《内经》只剩下一堆零碎的臆测和经验知识。”诚然斯也!
回到《内经》那个时代,即战国、秦汉时期,读一读那个时代的著作,感受一下先哲们的思想境界,诸如《国语》、《老子》、《庄子》、《管子》、《列子》、《孟子》、《荀子》、《春秋左传》、《周礼》、《礼记》、《周易》、《尚书》、《吕氏春秋》、《春秋繁露》、《淮南子》、《白虎通》、《史记》、《汉书》等诸子经史古籍。经与《内经时代》比对后发现,赵先生一书中应有尽有。赵先生搜求诂训,博采群经,以求得《内经》一书之正解。赵先生做到了这一点,“即通过阴阳五行之学通释《内经》,并把《内经》放回产生阴阳五行的时代去,将和它有关的政治思想背景,及各种同时代的学术进行比较研究”。赵先生研究《内经》的最后见解,“《内经》的体系是天人相应体系,《内经》的方法是比类取象方法”,并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内经》最高理论”。赵先生说:“阴阳五行是《内经》的统帅、灵魂。有了它,尽管各篇错乱重复,矛盾之处举不胜举,仍不失为一个整体。没有它,《内经》只剩下一堆零碎的臆测和经验知识。”诚然斯也!
河间金栋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09/12/26 帖子 6715 获得点赞 253 声望 63 年龄 63 2015/05/02 #13 查阅古籍史书发现,阴阳五行学说在汉代,先于道家,后融儒家,成为儒化的阴阳五行之道,后来又掺入“谶纬”之学,从而披上了神学和宗教的外衣,附会并辅佐汉代帝王政治统治,霸业天下,稳定社稷,巩固江山,繁荣经济,昌盛九州,其功德无量。文景之治、汉武之盛,与此有关;两汉四百年的发展史,更与此有关。阴阳五行之道,是精华还是糟粕?是科学还是迷信?现在看来,兼而有之,全盘否定,与《史》相左。《内经》亦正是那个时代的作品,纵观《内经》全书内容分析,与阴阳五行学说无关的篇章不多。
查阅古籍史书发现,阴阳五行学说在汉代,先于道家,后融儒家,成为儒化的阴阳五行之道,后来又掺入“谶纬”之学,从而披上了神学和宗教的外衣,附会并辅佐汉代帝王政治统治,霸业天下,稳定社稷,巩固江山,繁荣经济,昌盛九州,其功德无量。文景之治、汉武之盛,与此有关;两汉四百年的发展史,更与此有关。阴阳五行之道,是精华还是糟粕?是科学还是迷信?现在看来,兼而有之,全盘否定,与《史》相左。《内经》亦正是那个时代的作品,纵观《内经》全书内容分析,与阴阳五行学说无关的篇章不多。
河间金栋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09/12/26 帖子 6715 获得点赞 253 声望 63 年龄 63 2015/05/02 #14 阴阳五行学说附会帝王政治思想为统治阶级服务,始作俑者(梁启超之意-宜负罪者三人焉:曰邹衍、曰董仲舒、曰刘向)为战国时期稷下学宫的邹衍,其“五德终始”之说与《吕氏春秋》相合,汉代称为阴阳家,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时代已完成。所谓阴阳家,司马迁之父司马谈《论六家要旨》说:“阴阳之术,大祥而众忌讳,使人拘而多所畏。然其序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夫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各有教令,顺之者昌,逆之者不死则亡,未必然也,故曰‘使人拘而多畏’。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弗顺则无以为天下纲纪,故曰:‘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是否有《内经》的韵味?(《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当时阴阳家之空气弥漫于一般人的思想中,并深信此理。后刘向父子《七略》、《别录》综论上古学术的源流派别,予以归类。其内容保存于《汉书•艺文志》。
阴阳五行学说附会帝王政治思想为统治阶级服务,始作俑者(梁启超之意-宜负罪者三人焉:曰邹衍、曰董仲舒、曰刘向)为战国时期稷下学宫的邹衍,其“五德终始”之说与《吕氏春秋》相合,汉代称为阴阳家,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时代已完成。所谓阴阳家,司马迁之父司马谈《论六家要旨》说:“阴阳之术,大祥而众忌讳,使人拘而多所畏。然其序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夫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各有教令,顺之者昌,逆之者不死则亡,未必然也,故曰‘使人拘而多畏’。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弗顺则无以为天下纲纪,故曰:‘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是否有《内经》的韵味?(《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当时阴阳家之空气弥漫于一般人的思想中,并深信此理。后刘向父子《七略》、《别录》综论上古学术的源流派别,予以归类。其内容保存于《汉书•艺文志》。
河间金栋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09/12/26 帖子 6715 获得点赞 253 声望 63 年龄 63 2015/05/02 #15 阴阳五行学说在汉代盛行,先有邹衍,后与董仲舒附会《春秋》而作《春秋繁露》所倡导的“天人感应”思想等有巨大的关系。因此《内经》的“天人相应”体系,与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是分不开的。
河间金栋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09/12/26 帖子 6715 获得点赞 253 声望 63 年龄 63 2015/05/02 #16 顾植山教授撰文说:“《黄帝内经》是建立在阴阳五行理论基础上的医学著作,冠以‘黄帝’之名是标示该书汇编的内容在学术上属于‘黄帝之道’。其基本思想形成于周、秦之前。学习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对领悟《黄帝内经》确有触类旁通的作用,但他们之间是同源异流互通的关系,中医之本、之根还是在《黄帝内经》。《黄帝内经》的许多理论可以给国学其他方面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并填补一些缺失。通过对《黄帝内经》文化源头的梳理和阐述,有助于恢复和弘扬被湮没和已被曲解的古代文化的原貌,对中华文明的历史正本清源,作出新的评估。”(中医之魂在《黄帝内经》中.《中国中医药报》,2013-9-10)
顾植山教授撰文说:“《黄帝内经》是建立在阴阳五行理论基础上的医学著作,冠以‘黄帝’之名是标示该书汇编的内容在学术上属于‘黄帝之道’。其基本思想形成于周、秦之前。学习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对领悟《黄帝内经》确有触类旁通的作用,但他们之间是同源异流互通的关系,中医之本、之根还是在《黄帝内经》。《黄帝内经》的许多理论可以给国学其他方面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并填补一些缺失。通过对《黄帝内经》文化源头的梳理和阐述,有助于恢复和弘扬被湮没和已被曲解的古代文化的原貌,对中华文明的历史正本清源,作出新的评估。”(中医之魂在《黄帝内经》中.《中国中医药报》,2013-9-10)
河间金栋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09/12/26 帖子 6715 获得点赞 253 声望 63 年龄 63 2015/05/02 #17 通过以上内容分析,要想真正读通、读懂《内经》一书,“学习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对领悟《黄帝内经》确有触类旁通的作用”,故必须以国学知识即经史子集之内容,来解读《内经》其书。这是因为中医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国传统文化则是以《四库全书》为内容的、封建社会所谓正统的权威性百科巨著。有学者云“《内经》有文化之美”,的确如此,《内经》中经史子集之内容无所不有。所以赵先生说:“两汉以前的文献均在查考之列,重点是战国秦汉的文献,即那时的经、史、子、集都要看过。”
通过以上内容分析,要想真正读通、读懂《内经》一书,“学习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对领悟《黄帝内经》确有触类旁通的作用”,故必须以国学知识即经史子集之内容,来解读《内经》其书。这是因为中医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国传统文化则是以《四库全书》为内容的、封建社会所谓正统的权威性百科巨著。有学者云“《内经》有文化之美”,的确如此,《内经》中经史子集之内容无所不有。所以赵先生说:“两汉以前的文献均在查考之列,重点是战国秦汉的文献,即那时的经、史、子、集都要看过。”
河间金栋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09/12/26 帖子 6715 获得点赞 253 声望 63 年龄 63 2015/05/02 #18 可见,欲成为一代大医、一代国医大师者,《内经》当读,而那时的经史子集亦当在学习范围之内。孙思邈在其著作《千金方•大医习业》中曾说:“如不读五经,不知有仁义之道;不读三史,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读诸子,睹事则不能默而识之;不读《内经》,则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不读《庄》、《老》,不能任真体运,则吉凶拘泥,触涂而生。至于五行休王、七曜天文,并须探赜。若能具而学之,则于医道无所滞碍,尽善尽美矣。”
可见,欲成为一代大医、一代国医大师者,《内经》当读,而那时的经史子集亦当在学习范围之内。孙思邈在其著作《千金方•大医习业》中曾说:“如不读五经,不知有仁义之道;不读三史,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读诸子,睹事则不能默而识之;不读《内经》,则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不读《庄》、《老》,不能任真体运,则吉凶拘泥,触涂而生。至于五行休王、七曜天文,并须探赜。若能具而学之,则于医道无所滞碍,尽善尽美矣。”
河间金栋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09/12/26 帖子 6715 获得点赞 253 声望 63 年龄 63 2015/05/02 #19 所谓的“经史子集”是古代图书分类的专名。对于其解释,《辞源•糸部》云:“旧时图书分类的专名。古代著录家序录群书,多分为七,如汉刘向《七略》等。晋荀勖(xu)《中经》分为甲乙丙丁四部,南朝齐王俭有《元徽四部书目》。至《隋书•经籍志》分图书为经史子集四部。自唐以后,直至清人修《四库全书》,皆以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每类下再分子目。”
所谓的“经史子集”是古代图书分类的专名。对于其解释,《辞源•糸部》云:“旧时图书分类的专名。古代著录家序录群书,多分为七,如汉刘向《七略》等。晋荀勖(xu)《中经》分为甲乙丙丁四部,南朝齐王俭有《元徽四部书目》。至《隋书•经籍志》分图书为经史子集四部。自唐以后,直至清人修《四库全书》,皆以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每类下再分子目。”
河间金栋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09/12/26 帖子 6715 获得点赞 253 声望 63 年龄 63 2015/05/02 #20 《四库全书》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按照内容分类,包括4部44类66属。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