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14/03/24
- 帖子
- 1498
- 获得点赞
- 301
- 声望
- 63
人参是众所周知的名贵药材,而提到它的产地,人们无不将它与东北的长白山联系起来,但在中国最著名的本草巨著《本草纲目》中,却赫然记载“人参生上党及辽东”,“辽东”就是今天的东北,这里是中国人参的主产区;而“上党”却是今天的山西长治地区(长治居于太行山脉,有“与天为党”之说,故史称“上党”)。《本草纲目》中的这番记述引发了此后数百年来一个持续不断的争论,那就是上党是否是人参的产区?多数人认为上党地区曾有过人参,依据为宋代苏颂的《图经本草》,其所描述图文确为五加科人参。并对人参作了如下评价:“相传欲试上党参,但使二人同走,一含人参,一口空,度走三、五里许,其不含人参者,必大喘;含者,气息自如,其人参乃真也。”据此,明代李时珍才将上党人参列入《本草纲目》之中。也有人认为上党地区的人参,就是现在的党参。中国药科大学的《党参类专题研究》结果认为:“现今之党参为桔梗科植物党参的根,原产于山西上党,在古代,曾作上党人参药用。古之上党人参,根椐现有文献,尚不能推定仅仅为五加科人参一种植物。说党参是人参的混品更是不确切的。”本项研究从植物分类学证明,人参与党参并不属同科植物,上党人参不是现今党参。
本人通过查阅相关史料,特别是从网上下载中央电视台2005年10月,10频道《历程》栏目播出的《人参劫》资料中,找到了对上党人参历史演变过程的文献记载。从大量史料证明,上党地区历史上确有人参分布,其后因历史原因而灭绝,现今的党参不是古时的人参。考证如下:
一、上党人参历史考证
1、从《潞州志》中找到了上党人参
长治市地方志办公室现存的明弘治八年(1495年)《潞州志》中有“紫团山在县东南一百六里,昔常有紫气见山顶,团团如盖,产人参,名紫团参……《禹贡》,唐潞州上党郡大都督府土贡……上党郡贡人参二百小两” 之记载。此时的上党人参已是名噪一时的地方特产,不仅产量可观,而且品质优良,自唐以来,就是朝廷钦点的贡品。
2、从碑文记载说明上党有过人参
在壶关县紫团山顶的白云寺庙里 ,有一块篆刻于明朝年间人参出上党的石碑,上面写的:“壶关县东南乡第三区有紫团村,曾有紫气团聚,曾产出人参,为潞州属人参之冠”,接下来的记述与传说中的人参故事不谋而合。
3、从药材古会看上党人参当初的火暴市场
据曾在鲍店镇药材古会上做过管账的长者郝富文介绍:鲍店药材会的确起缘于人参,从宋朝年间,每年农历的九月十三日,鲍店的药材会就隆重开市,持续整整100天,直到腊月二十三。这段渊源不仅在当地妇孺皆知,而且被人们用说书的形式传唱到今天,“打起鼓板开子腔,自古人参出上党,你把上党人参用,延年益寿体安康”。
二、上党人参灭绝考证
1、从《潞安府志》中找到了破坏上党人参生态环境之记载。《潞安府志》编篡于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较《潞州志》问世推迟285年。《潞安府志》中有 “昔曹魏建邺宫,伐上党山材木,规制极盛。后历代砍伐,加以樵牧日繁,虽深山绝顶皆濯濯所呈”。本记载说明,太行山自古以来就是燕赵大地最重要的木材供应基地。从三国时期甚至更早的时代就开始的森林砍伐,这种环境的破坏把人参推向了灭绝的边缘,即使到深山里面,山上也是光秃秃的,对人参来说无疑是灭顶之灾。
2、在《潞安府志》中找到了上党人参灭绝的又一依据。在《潞安府志》中有“古有人参”,而“后绝”和“有参园,今废为陇亩”的记载。在此时的明朝社会,由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正陷入对人参的狂热崇拜中。人们对人参趋之若骛,大肆采挖,人参的浩劫不可避免地开始了。繁重的苛捐杂税也被转嫁到上党参民的头上,加上官吏的巧取豪夺,他们往往得不偿失。参民把人参作为地方害,不但不敢上山采挖,而且将自家的参园都毁掉了。这段记载与《本草纲目》中“上党,今潞州也。民以人参为地方害,不复采取”不谋而合。从此,人参就这样集体告别了上党,从这片最早的发现地消失了。
3、现今在上党地区为什么找不到人参的踪影?
《本草纲目》中收录了宋代苏颂对上党人参生长环境的描述:“春生苗,多于深山背阴,近椴漆下湿润处”。由此可见,人参惧怕烈日和干旱,喜欢生长在土壤疏松、空气湿润、乔木丛生的椴、漆树下面。现今,在太行山山脊上放眼群山,连绵不绝的是成片的农田和年轻的森林,明显不适宜人参的生长,所以找不到它的踪迹,时至今日只能在中国和朝鲜的长白山脉以及俄罗斯的远东地区窥见它的身影。
三、从上党人参的灭绝谈党参的命运
由于人为影响和生态环境的改变,使多种植物濒危。古时的人参是野生山参,现今,即使在长白山的密林深处也很难找到。目前,药用人参为人工栽培的“园参”和“林下参”。上党人参的灭绝与东北野山参的濒危,不能不说是对后人的一大警世。
从《潞州志》中上党人参名噪一时,到《潞安府志》的“古有人参,而后绝”的300年间,不只是上党人参的毁灭,就连人参的代用品野生党参也遭受到了掠夺性采挖。从《陵川县志》所附清德宗光绪八年(1882年),县令李桢撰写的《种参说》中,找到了当时在野生党参不能满足用药量的情况下,人工种植坡参的记载,与现今的方法极其相似。在此需要提及的是,目前党参全都种在大田,与过去的坡参相比,不仅生长环境有所改变,而且因使用化肥、农药,已严重影响了其原有品质。为此,采取恢复坡参生产的措施,已成为确保党参野生资源和人们用药安全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中国药科大学.党参类专题研究.《常用中药材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2、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北京:中国挡案出版社1999。
3、中央电视台10频道(历程)栏目,《人参劫》播出稿,2005。
4、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
5、《陵川县志》
本人通过查阅相关史料,特别是从网上下载中央电视台2005年10月,10频道《历程》栏目播出的《人参劫》资料中,找到了对上党人参历史演变过程的文献记载。从大量史料证明,上党地区历史上确有人参分布,其后因历史原因而灭绝,现今的党参不是古时的人参。考证如下:
一、上党人参历史考证
1、从《潞州志》中找到了上党人参
长治市地方志办公室现存的明弘治八年(1495年)《潞州志》中有“紫团山在县东南一百六里,昔常有紫气见山顶,团团如盖,产人参,名紫团参……《禹贡》,唐潞州上党郡大都督府土贡……上党郡贡人参二百小两” 之记载。此时的上党人参已是名噪一时的地方特产,不仅产量可观,而且品质优良,自唐以来,就是朝廷钦点的贡品。
2、从碑文记载说明上党有过人参
在壶关县紫团山顶的白云寺庙里 ,有一块篆刻于明朝年间人参出上党的石碑,上面写的:“壶关县东南乡第三区有紫团村,曾有紫气团聚,曾产出人参,为潞州属人参之冠”,接下来的记述与传说中的人参故事不谋而合。
3、从药材古会看上党人参当初的火暴市场
据曾在鲍店镇药材古会上做过管账的长者郝富文介绍:鲍店药材会的确起缘于人参,从宋朝年间,每年农历的九月十三日,鲍店的药材会就隆重开市,持续整整100天,直到腊月二十三。这段渊源不仅在当地妇孺皆知,而且被人们用说书的形式传唱到今天,“打起鼓板开子腔,自古人参出上党,你把上党人参用,延年益寿体安康”。
二、上党人参灭绝考证
1、从《潞安府志》中找到了破坏上党人参生态环境之记载。《潞安府志》编篡于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较《潞州志》问世推迟285年。《潞安府志》中有 “昔曹魏建邺宫,伐上党山材木,规制极盛。后历代砍伐,加以樵牧日繁,虽深山绝顶皆濯濯所呈”。本记载说明,太行山自古以来就是燕赵大地最重要的木材供应基地。从三国时期甚至更早的时代就开始的森林砍伐,这种环境的破坏把人参推向了灭绝的边缘,即使到深山里面,山上也是光秃秃的,对人参来说无疑是灭顶之灾。
2、在《潞安府志》中找到了上党人参灭绝的又一依据。在《潞安府志》中有“古有人参”,而“后绝”和“有参园,今废为陇亩”的记载。在此时的明朝社会,由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正陷入对人参的狂热崇拜中。人们对人参趋之若骛,大肆采挖,人参的浩劫不可避免地开始了。繁重的苛捐杂税也被转嫁到上党参民的头上,加上官吏的巧取豪夺,他们往往得不偿失。参民把人参作为地方害,不但不敢上山采挖,而且将自家的参园都毁掉了。这段记载与《本草纲目》中“上党,今潞州也。民以人参为地方害,不复采取”不谋而合。从此,人参就这样集体告别了上党,从这片最早的发现地消失了。
3、现今在上党地区为什么找不到人参的踪影?
《本草纲目》中收录了宋代苏颂对上党人参生长环境的描述:“春生苗,多于深山背阴,近椴漆下湿润处”。由此可见,人参惧怕烈日和干旱,喜欢生长在土壤疏松、空气湿润、乔木丛生的椴、漆树下面。现今,在太行山山脊上放眼群山,连绵不绝的是成片的农田和年轻的森林,明显不适宜人参的生长,所以找不到它的踪迹,时至今日只能在中国和朝鲜的长白山脉以及俄罗斯的远东地区窥见它的身影。
三、从上党人参的灭绝谈党参的命运
由于人为影响和生态环境的改变,使多种植物濒危。古时的人参是野生山参,现今,即使在长白山的密林深处也很难找到。目前,药用人参为人工栽培的“园参”和“林下参”。上党人参的灭绝与东北野山参的濒危,不能不说是对后人的一大警世。
从《潞州志》中上党人参名噪一时,到《潞安府志》的“古有人参,而后绝”的300年间,不只是上党人参的毁灭,就连人参的代用品野生党参也遭受到了掠夺性采挖。从《陵川县志》所附清德宗光绪八年(1882年),县令李桢撰写的《种参说》中,找到了当时在野生党参不能满足用药量的情况下,人工种植坡参的记载,与现今的方法极其相似。在此需要提及的是,目前党参全都种在大田,与过去的坡参相比,不仅生长环境有所改变,而且因使用化肥、农药,已严重影响了其原有品质。为此,采取恢复坡参生产的措施,已成为确保党参野生资源和人们用药安全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中国药科大学.党参类专题研究.《常用中药材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2、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北京:中国挡案出版社1999。
3、中央电视台10频道(历程)栏目,《人参劫》播出稿,2005。
4、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
5、《陵川县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