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12/12/31
- 帖子
- 1226
- 获得点赞
- 46
- 声望
- 48
肺炎的治疗
病因病邪不必究,症状点滴必细求
诊余,一西学中者问胡老,怎样辨别风寒或风热引起的肺炎,胡老从西医和中医病因病理回答了这一问题。
从西医病理看,西医依据X线及血液、痰液检查及培养,可知是细菌或病毒或立克次体或支原体感染,这是由肉眼及通过实验室检查而定。而中医形成在千百年的远古时代,科学还不发达,没有精良的器械可依,只是由变化多端的症状反映上探求疾病发展規律,在长久的年代里和众多患病人体上,历经千万次的反复观察、反复实践、反复总结,才产生了辨证论治方法。不论是《伤寒论》的六经辨证,还是后世的脏腑辨证,都是通过症状特点来辨证。对于何种病因病邪致病,不可能具体得知。叶天士提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在论述热病上,强调温热之邪所出现的特点,有他独到之处,但后世一些人一见热病便认为是风温之邪所致,甚至有的人一见肺炎就与风温划等号,这种认识上的错误,必然造成辨证错误及治疗不当〔如病例3〕。这里顺便说一下温病与太阳病的关系,在《伤寒论》中,温病也是表证的一种,是在表的阳性证候,实际是太阳病的一个类型,这就是说,太阳病有三个类型,它们具体的概念是:
中风:凡太阳病,若发热、自汗出、恶风、脉缓者;
伤寒:凡太阳病,无论发热与否,若无汗、身痛、腰痛、骨节痛疼、脉紧者;
温病:凡太阳病,若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与阳明病外证同〉。也就是说肺炎有表证时,可表现为中风,可表现为伤寒,也可表现为温病,不只限于温病3这在指导辨证和治疗上是很重要的。近代有了抗生素,一些人认为一诊断肺炎就用抗生素则治疗原则正确,如再加用对症的中药所谓中西医结合治疗就更万无一失。而临床实践远非如此,有许多肺炎患者,经这种所谓中西医结合治疗后往往不如人意,有的高烧不退、有的咳嗽连绵、有的纳差恶心,炎症没有控制却变症蜂起。孰不知肺炎有细菌引起者,也有病毒引起者,还有支原体、依原体等引起者。抗生素并不能包治所有肺炎,且渐渐产生抗药性、副作用,使肺炎变症此起彼伏,不少病人不得不求助于中医,而中医治疗不是靠什么秘密武器、秘方,而主要靠审证仔细、辨证正确、方药对证。这里强调的是,首要的功夫是辨证正确。凡遇肺炎患者都要耐心细心问诊、切脉、看舌苔等,切忌刚问1、2症,就自认为已能分辨风寒、风温(风热〕,即处方用药。要知道中医不论是六经辨证、还是脏腑辨证,都是依据许多症状而归纳总结的辨证规律。有时一个症状可能是辨证的关键,一个症状的疏漏,就有可能造成辨证的失误。肺炎是急性病更要求辨证要准,用药要对,这样才能显示中医治疗肺炎的疗效和特点。
读后感悟:中西医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医疗体系,从生理、病理,诊断、用药等每个步逐都不相同。具体的说:西医重局部,重微观,重理化检查,理论言之有物;中医重整体,重宏观,重四诊合参,理论抽象概括。临床诊治上,西医重视病、重因(如肺炎:细菌引起的用抗生素;病毒因起的用抗病毒药,较少考虑人的体质);中医重视人,重证(同一肺炎,体壮风寒闭肺者麻黄汤;体弱太少两感者麻黄附子细辛汤;外寒内热者麻杏石甘汤;腑实热结者承气汤;阳虚阴盛者四逆汤等)。故临床上不要用西医的思路、方法去看待中医的治疗,否则会南辕北辙,闹出笑话的。
病因病邪不必究,症状点滴必细求
诊余,一西学中者问胡老,怎样辨别风寒或风热引起的肺炎,胡老从西医和中医病因病理回答了这一问题。
从西医病理看,西医依据X线及血液、痰液检查及培养,可知是细菌或病毒或立克次体或支原体感染,这是由肉眼及通过实验室检查而定。而中医形成在千百年的远古时代,科学还不发达,没有精良的器械可依,只是由变化多端的症状反映上探求疾病发展規律,在长久的年代里和众多患病人体上,历经千万次的反复观察、反复实践、反复总结,才产生了辨证论治方法。不论是《伤寒论》的六经辨证,还是后世的脏腑辨证,都是通过症状特点来辨证。对于何种病因病邪致病,不可能具体得知。叶天士提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在论述热病上,强调温热之邪所出现的特点,有他独到之处,但后世一些人一见热病便认为是风温之邪所致,甚至有的人一见肺炎就与风温划等号,这种认识上的错误,必然造成辨证错误及治疗不当〔如病例3〕。这里顺便说一下温病与太阳病的关系,在《伤寒论》中,温病也是表证的一种,是在表的阳性证候,实际是太阳病的一个类型,这就是说,太阳病有三个类型,它们具体的概念是:
中风:凡太阳病,若发热、自汗出、恶风、脉缓者;
伤寒:凡太阳病,无论发热与否,若无汗、身痛、腰痛、骨节痛疼、脉紧者;
温病:凡太阳病,若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与阳明病外证同〉。也就是说肺炎有表证时,可表现为中风,可表现为伤寒,也可表现为温病,不只限于温病3这在指导辨证和治疗上是很重要的。近代有了抗生素,一些人认为一诊断肺炎就用抗生素则治疗原则正确,如再加用对症的中药所谓中西医结合治疗就更万无一失。而临床实践远非如此,有许多肺炎患者,经这种所谓中西医结合治疗后往往不如人意,有的高烧不退、有的咳嗽连绵、有的纳差恶心,炎症没有控制却变症蜂起。孰不知肺炎有细菌引起者,也有病毒引起者,还有支原体、依原体等引起者。抗生素并不能包治所有肺炎,且渐渐产生抗药性、副作用,使肺炎变症此起彼伏,不少病人不得不求助于中医,而中医治疗不是靠什么秘密武器、秘方,而主要靠审证仔细、辨证正确、方药对证。这里强调的是,首要的功夫是辨证正确。凡遇肺炎患者都要耐心细心问诊、切脉、看舌苔等,切忌刚问1、2症,就自认为已能分辨风寒、风温(风热〕,即处方用药。要知道中医不论是六经辨证、还是脏腑辨证,都是依据许多症状而归纳总结的辨证规律。有时一个症状可能是辨证的关键,一个症状的疏漏,就有可能造成辨证的失误。肺炎是急性病更要求辨证要准,用药要对,这样才能显示中医治疗肺炎的疗效和特点。
读后感悟:中西医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医疗体系,从生理、病理,诊断、用药等每个步逐都不相同。具体的说:西医重局部,重微观,重理化检查,理论言之有物;中医重整体,重宏观,重四诊合参,理论抽象概括。临床诊治上,西医重视病、重因(如肺炎:细菌引起的用抗生素;病毒因起的用抗病毒药,较少考虑人的体质);中医重视人,重证(同一肺炎,体壮风寒闭肺者麻黄汤;体弱太少两感者麻黄附子细辛汤;外寒内热者麻杏石甘汤;腑实热结者承气汤;阳虚阴盛者四逆汤等)。故临床上不要用西医的思路、方法去看待中医的治疗,否则会南辕北辙,闹出笑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