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9/12/26
- 帖子
- 6715
- 获得点赞
- 253
- 声望
- 63
- 年龄
- 63
【原创】谈谈中医“十二官”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 金栋
官者何也?
汉•许慎《说文•阜部》:“官,吏事君也。”
《汉语大字典•宀部》:“⑶官职,职位。《字汇•宀部》:‘官,职也。’《书•皋陶谟》:‘九德咸事,俊乂在官。’……⑷官员,官吏。《说文•阜部》:‘官,吏事君也。’《广韵•桓韵》:‘官,官宦。’《易•系辞下》:‘百官以治,万民以察。’……⒀器官。《孟子•告子上》:‘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赵岐注:‘官,精神所在也,谓人有五官六府。’”
吕思勉《中国通史•第四十二章 官制》:“官制是政治制度中最繁复的一门。……然官制毕竟是政治的纲领。因为国家要达其目的,必须有人以行之。这行之之人,就是所谓官。”
《素问•灵兰秘典论》黄帝首问“愿闻十二脏之相使”,岐伯末答“凡此十二官者”,将十二脏亦名十二官。通篇之义,“官”本是“脏”之变文,即脏腑器官之官。而对于“官”之解释,历代《素问》注释有指官僚、官宦、官职之官称者,如森立之《素问考注》云:“心君,肾小君,肝武官,肺文官,脾货谷官,国家之官僚悉焉。”这是为何?乃源于中医的象思维理论。以古代封建社会的官职名称比喻脏腑的功能。十二脏之官职,是如何比喻的呢?
《灵兰秘典论》云:“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
从上内容看出,六脏六腑十二个脏腑器官,实际只有十一个官称,因系将脾胃合在一起论述之。不知何故少了一个?所以宋臣林亿等《新校正》云:“详此乃十一官,脾胃二脏共一官故也。”
从上面十一个官称来说,是否皆是真正之官职呢?君主、相傅、将军、中正、臣使、州都等,在历代官职中可以找到确切答案。仓廪、作强,变通一点的话,勉强可以说是一个官职,而传道、受盛、决渎则非官职也。
今本《黄帝内经》(《素问》、《灵枢》)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素问•灵兰秘典论》中的十二官称,成为中医理论正统权威的说法,一直流传至今。然若读读六朝、隋唐时期之医学典籍,则会发现“五脏六腑”尚有其他的官职称谓,同道又会怎么想,是否能接受非正统、非权威的说法?
咬文嚼字,欲“穷其源流,知其所以”而后快,故谈谈中医“十二官”,愿与同道共享,不当之处请拍砖。
先从唐代著名医药学家孙思邈说起。
孙思邈(约581-682)历经隋唐两代,是一位知识渊博,医术精湛的医药学家。然而他不慕名利,唐太宗、高宗曾多次招他任国学博士、谏议大夫等职,均谢谢绝。以医生为终身职业,长期生活在民间,行医施药,治病救人。孙思邈在数十年的临床实践中,深感古代医方的散乱浩繁和难以检索,因而博取群经,勤求古训,并结合自己80余年医学经验,编著成《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较全面地总结了自上古至唐代的医疗经验和药物学知识,丰富了我国医学内容,在中国医学史上影响巨大。(摘引自《中国医学通史•古代卷》和《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医》)
孙思邈在其著作《千金方•卷一序例•大医习业第一》说:“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三部九侯、五脏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药对》,张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东阳、张苗、靳邵等诸部经方。……如此乃得为大医。”
从上看出,孙思邈熟读《素问》,《灵兰秘典论》(全元起本名《十二脏相使》)十二官职胸中了然。但在其著作《千金方•卷十一至卷二十》所载“肝脏、胆腑、心脏、小肠腑、脾脏、胃腑、肺脏、大肠腑、肾脏、膀胱腑、三焦脉论”中,五脏六腑之官称并未沿袭抄录《灵兰秘典论》者,而在《千金方•卷二十九•针灸上•五藏六府变化傍通诀第四》则归纳云:“五藏官:后宫列女,帝王,上将军又为郎官,大尚书又为上将军,谏议大夫。六腑官:水曹掾,监仓吏,将军决曹吏,监仓掾,内啬吏。”或系孙思邈并不认同《素问》经典权威之说而采纳了当时流传之传抄本、另有所本?并且六腑官实际只有五腑官称,没有三焦。
《千金方》五脏官职之排列顺序是按《尚书•洪范》篇所云“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的五行生数排列的,即肾者后宫列女,心者帝王,肝者上将军又为郎官,肺者大尚书又为上将军,脾者谏议大夫。文中小字乃高保衡、孙奇、林亿等《新校正》语。
五脏配五腑,具体官称之顺序是膀胱者水曹掾(苑yuan),小肠者监仓吏,胆者将军决曹吏,大肠者监仓掾,胃者内啬吏。
其后,同时代王焘《外台秘要方•卷第三十九•五脏六腑变化流注出入旁通》云:“五脏官:尚书一云上将军,又为郎官、帝王、谏议大夫、上将军一云大尚书、后宫列女。以上五脏官位。六腑官:将军决曹吏、监仓吏、内涩吏疑涩、监仓椽、水曹椽。以上六腑官位。”完全沿袭抄录《千金方》的内容,只不过其排列顺序是按五行相生序肝、心、脾、肺、肾配胆、小肠、胃、大肠、膀胱而排列,与《千金方》排列顺序不同。文中小字乃孙兆等《新校正》语。
然隋•萧吉《五行大义•第十四论杂配•四者论配藏府》时却尊《素问》之官称,云:“《素问》云:‘肝者,为将军之官,谋虑出焉。心者,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脾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其不同于《素问》者,只载录了五脏之官职,将“脾胃”者,提炼为“脾”者,以应五行之说,亦或系传抄致讹漏掉了“胃”?其顺序亦作了调整,即适合于五行之相生序。不知孙思邈“博取群经,勤求古训”,是否见过《五行大义》?
那么,《灵兰秘典论》之官与《千金方》之官,哪个官称更合适?为中医者,除了熟知权威经典之论,是否尚须知道其他者之说?
1、心脏
《灵兰秘典论》云:“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可《千金方》则云:心者,“帝王”之称也。
孙思邈见过《素问》,可为什么在脏腑之官职称谓中没有采纳《灵兰秘典论》的“君主之官”,而是沿袭抄录了“帝王”之称?或系孙思邈并不认同“君主”之说?
说孙思邈并不认同经典之说而采纳了当时流传之传抄本、另有所本,是否如此呢?请看其前代著作如《敦煌医学文献•明堂五脏论及张仲景五脏论》和三卷本《中藏经》等古典医籍的记载。
马继兴《敦煌古医籍考释•明堂五脏论》云:“心为帝王,监领四方。”
马继兴《敦煌古医籍考释•张仲景五脏论•甲本》云:“心为帝王。”
三卷本《中藏经•卷上•论心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二十四》云:“心者,五脏之尊号,帝王之称也。”
《千金方•卷十三•心脏脉论第一》云:心主神“为帝王,监领四方”。
由以上看是否一脉相承?是否别有所本?
据马继兴《敦煌古医籍考释》,《敦煌医学文献》系六朝末叶之产物,其抄录年代应在唐代初期七世纪。
而《中藏经》的成书年代,清孙星衍说《中藏经》“此书文义古奥,似是六朝人所撰,非后世所能假托。”(《重校华氏中藏经序》)而湖南中医学院《中藏经》整理研究课题组,经过三年的深入研究,对此书之真伪考证结论是:“其祖本可能为华佗所撰,至少可认为存有华佗遗作片断;其书经过后人整理、增附,且非出自一时一人之手。今之传本所据者,大约成书于六朝之时,始传于世之际,即北宋末、南宋初,又再次有所增附,遂成是书。”(张年顺主编《中医综合类名著集成•华氏中藏经•点校说明》)
【心者,君主之官也】日人•丹波元简《素问识》云:“简按:《灵•邪客》篇云:‘心者,五藏六府之大主,精神之所舍。’《荀子•解蔽》篇云:‘心者,形之君也,神明之主也,出令而无所受令。’《淮南子》云:‘夫心者,五藏之主也,所以制使四支,流行血气。’《五行大义》引本经,作‘主守之官’,云:‘心为主守之官,神明出者。火者,南方阳;光晖,人君之象。神为身之君,如君南向以治。《易》以离为火,居太阳之位,人君之象。人之运动,情性之作,莫不由心,故为主守之官,神明所出也。’《说文》:‘官,吏事君也。’《玉篇》:‘官,宦也。’”
由上比较可以看出,《灵兰秘典论》“君主之官”这一句话似取材于先秦(《荀子》)及西汉初(《淮南子》),或成编于曹魏以后从而跻身于经典之列,成为正统权威说法,一直流传至今。然历代医学典籍中尚有心为“帝王”之称也,虽未跻身于四大医学经典之行列,可列入了唐代以前中医十四部医学经典之中(《唐以前中医经典丛书•钱超尘序》云:“医学之经典,犹如学者之四书五经,地位尊崇,不可替代。在中医典籍中,能被尊为‘经典’者,除清季《温病条辨》外,皆在唐以前。《灵枢》、《素问》、《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脉经》、《针灸甲乙经》、《中藏经》、《诸病源候论》、《黄帝内经太素》、《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十四部经典之作,奠定了中国传统医药学基础,构建了中医学的框架,交相辉映,绵亘千古。这十四部重要著作,犹如布帛菽粟,不可须臾或离,在中医学传承中,具有极高的地位。”),是否亦甚为合理?这是因为二者基本等同,而小有区别。有功德而据天下者可称帝王,君主既可以是帝王,亦可以是诸侯、卿大夫。请看工具书的解释:
班固《白虎通•卷二•号》:“帝王者何?号也。号者,功之表也。所以表功明德,号令臣下者也。德合天地者称帝,仁义合者称王,别优劣也。《礼记•谥法》曰:‘德象天地称帝,仁义所生称王。’”
互联网《百度百科》:“帝王:皇帝及各种君王的总称。《史记•孝武本纪》:‘方士多言古帝王有都甘泉者。’”
《汉语大字典•巾部》:“帝:①君主;皇帝。《尔雅•释诂上》:‘帝,君也。’《说文•上部》:‘帝,王天下之号也。’”
《辞源•巾部》:“帝:㈡君主的称号,皇帝。如三皇五帝。《左传•僖》二五年:‘今之王,古之帝也。’”
沈起炜、徐光烈《简明中国历代职官辞典》:“帝:战国以前专指天帝,战国时始以指人间君主,秦以后为‘皇帝’简称。……商、周天子称王不称帝。公元前288年,齐湣王称东帝,秦昭王称西帝。当时列国均以称王,欲寻一更尊于王之称号,乃借天神之名,用为人君之号。《史记》以《五帝本纪》为首篇,所载帝号,实系后人所加。秦始皇以皇帝为君主称号,帝遂为皇帝简称。”
《汉语大字典•口部》:“君:①古代大夫以上据有土地的各级统治阶级的通称。《仪礼•丧服》:‘君,至尊也。’郑玄注:‘天子、诸侯及卿大夫有地者皆曰君。’1.称帝王。……2.称诸侯。……3.称大夫。”
不可不知。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 金栋
官者何也?
汉•许慎《说文•阜部》:“官,吏事君也。”
《汉语大字典•宀部》:“⑶官职,职位。《字汇•宀部》:‘官,职也。’《书•皋陶谟》:‘九德咸事,俊乂在官。’……⑷官员,官吏。《说文•阜部》:‘官,吏事君也。’《广韵•桓韵》:‘官,官宦。’《易•系辞下》:‘百官以治,万民以察。’……⒀器官。《孟子•告子上》:‘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赵岐注:‘官,精神所在也,谓人有五官六府。’”
吕思勉《中国通史•第四十二章 官制》:“官制是政治制度中最繁复的一门。……然官制毕竟是政治的纲领。因为国家要达其目的,必须有人以行之。这行之之人,就是所谓官。”
《素问•灵兰秘典论》黄帝首问“愿闻十二脏之相使”,岐伯末答“凡此十二官者”,将十二脏亦名十二官。通篇之义,“官”本是“脏”之变文,即脏腑器官之官。而对于“官”之解释,历代《素问》注释有指官僚、官宦、官职之官称者,如森立之《素问考注》云:“心君,肾小君,肝武官,肺文官,脾货谷官,国家之官僚悉焉。”这是为何?乃源于中医的象思维理论。以古代封建社会的官职名称比喻脏腑的功能。十二脏之官职,是如何比喻的呢?
《灵兰秘典论》云:“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
从上内容看出,六脏六腑十二个脏腑器官,实际只有十一个官称,因系将脾胃合在一起论述之。不知何故少了一个?所以宋臣林亿等《新校正》云:“详此乃十一官,脾胃二脏共一官故也。”
从上面十一个官称来说,是否皆是真正之官职呢?君主、相傅、将军、中正、臣使、州都等,在历代官职中可以找到确切答案。仓廪、作强,变通一点的话,勉强可以说是一个官职,而传道、受盛、决渎则非官职也。
今本《黄帝内经》(《素问》、《灵枢》)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素问•灵兰秘典论》中的十二官称,成为中医理论正统权威的说法,一直流传至今。然若读读六朝、隋唐时期之医学典籍,则会发现“五脏六腑”尚有其他的官职称谓,同道又会怎么想,是否能接受非正统、非权威的说法?
咬文嚼字,欲“穷其源流,知其所以”而后快,故谈谈中医“十二官”,愿与同道共享,不当之处请拍砖。
先从唐代著名医药学家孙思邈说起。
孙思邈(约581-682)历经隋唐两代,是一位知识渊博,医术精湛的医药学家。然而他不慕名利,唐太宗、高宗曾多次招他任国学博士、谏议大夫等职,均谢谢绝。以医生为终身职业,长期生活在民间,行医施药,治病救人。孙思邈在数十年的临床实践中,深感古代医方的散乱浩繁和难以检索,因而博取群经,勤求古训,并结合自己80余年医学经验,编著成《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较全面地总结了自上古至唐代的医疗经验和药物学知识,丰富了我国医学内容,在中国医学史上影响巨大。(摘引自《中国医学通史•古代卷》和《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医》)
孙思邈在其著作《千金方•卷一序例•大医习业第一》说:“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三部九侯、五脏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药对》,张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东阳、张苗、靳邵等诸部经方。……如此乃得为大医。”
从上看出,孙思邈熟读《素问》,《灵兰秘典论》(全元起本名《十二脏相使》)十二官职胸中了然。但在其著作《千金方•卷十一至卷二十》所载“肝脏、胆腑、心脏、小肠腑、脾脏、胃腑、肺脏、大肠腑、肾脏、膀胱腑、三焦脉论”中,五脏六腑之官称并未沿袭抄录《灵兰秘典论》者,而在《千金方•卷二十九•针灸上•五藏六府变化傍通诀第四》则归纳云:“五藏官:后宫列女,帝王,上将军又为郎官,大尚书又为上将军,谏议大夫。六腑官:水曹掾,监仓吏,将军决曹吏,监仓掾,内啬吏。”或系孙思邈并不认同《素问》经典权威之说而采纳了当时流传之传抄本、另有所本?并且六腑官实际只有五腑官称,没有三焦。
《千金方》五脏官职之排列顺序是按《尚书•洪范》篇所云“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的五行生数排列的,即肾者后宫列女,心者帝王,肝者上将军又为郎官,肺者大尚书又为上将军,脾者谏议大夫。文中小字乃高保衡、孙奇、林亿等《新校正》语。
五脏配五腑,具体官称之顺序是膀胱者水曹掾(苑yuan),小肠者监仓吏,胆者将军决曹吏,大肠者监仓掾,胃者内啬吏。
其后,同时代王焘《外台秘要方•卷第三十九•五脏六腑变化流注出入旁通》云:“五脏官:尚书一云上将军,又为郎官、帝王、谏议大夫、上将军一云大尚书、后宫列女。以上五脏官位。六腑官:将军决曹吏、监仓吏、内涩吏疑涩、监仓椽、水曹椽。以上六腑官位。”完全沿袭抄录《千金方》的内容,只不过其排列顺序是按五行相生序肝、心、脾、肺、肾配胆、小肠、胃、大肠、膀胱而排列,与《千金方》排列顺序不同。文中小字乃孙兆等《新校正》语。
然隋•萧吉《五行大义•第十四论杂配•四者论配藏府》时却尊《素问》之官称,云:“《素问》云:‘肝者,为将军之官,谋虑出焉。心者,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脾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其不同于《素问》者,只载录了五脏之官职,将“脾胃”者,提炼为“脾”者,以应五行之说,亦或系传抄致讹漏掉了“胃”?其顺序亦作了调整,即适合于五行之相生序。不知孙思邈“博取群经,勤求古训”,是否见过《五行大义》?
那么,《灵兰秘典论》之官与《千金方》之官,哪个官称更合适?为中医者,除了熟知权威经典之论,是否尚须知道其他者之说?
1、心脏
《灵兰秘典论》云:“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可《千金方》则云:心者,“帝王”之称也。
孙思邈见过《素问》,可为什么在脏腑之官职称谓中没有采纳《灵兰秘典论》的“君主之官”,而是沿袭抄录了“帝王”之称?或系孙思邈并不认同“君主”之说?
说孙思邈并不认同经典之说而采纳了当时流传之传抄本、另有所本,是否如此呢?请看其前代著作如《敦煌医学文献•明堂五脏论及张仲景五脏论》和三卷本《中藏经》等古典医籍的记载。
马继兴《敦煌古医籍考释•明堂五脏论》云:“心为帝王,监领四方。”
马继兴《敦煌古医籍考释•张仲景五脏论•甲本》云:“心为帝王。”
三卷本《中藏经•卷上•论心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二十四》云:“心者,五脏之尊号,帝王之称也。”
《千金方•卷十三•心脏脉论第一》云:心主神“为帝王,监领四方”。
由以上看是否一脉相承?是否别有所本?
据马继兴《敦煌古医籍考释》,《敦煌医学文献》系六朝末叶之产物,其抄录年代应在唐代初期七世纪。
而《中藏经》的成书年代,清孙星衍说《中藏经》“此书文义古奥,似是六朝人所撰,非后世所能假托。”(《重校华氏中藏经序》)而湖南中医学院《中藏经》整理研究课题组,经过三年的深入研究,对此书之真伪考证结论是:“其祖本可能为华佗所撰,至少可认为存有华佗遗作片断;其书经过后人整理、增附,且非出自一时一人之手。今之传本所据者,大约成书于六朝之时,始传于世之际,即北宋末、南宋初,又再次有所增附,遂成是书。”(张年顺主编《中医综合类名著集成•华氏中藏经•点校说明》)
【心者,君主之官也】日人•丹波元简《素问识》云:“简按:《灵•邪客》篇云:‘心者,五藏六府之大主,精神之所舍。’《荀子•解蔽》篇云:‘心者,形之君也,神明之主也,出令而无所受令。’《淮南子》云:‘夫心者,五藏之主也,所以制使四支,流行血气。’《五行大义》引本经,作‘主守之官’,云:‘心为主守之官,神明出者。火者,南方阳;光晖,人君之象。神为身之君,如君南向以治。《易》以离为火,居太阳之位,人君之象。人之运动,情性之作,莫不由心,故为主守之官,神明所出也。’《说文》:‘官,吏事君也。’《玉篇》:‘官,宦也。’”
由上比较可以看出,《灵兰秘典论》“君主之官”这一句话似取材于先秦(《荀子》)及西汉初(《淮南子》),或成编于曹魏以后从而跻身于经典之列,成为正统权威说法,一直流传至今。然历代医学典籍中尚有心为“帝王”之称也,虽未跻身于四大医学经典之行列,可列入了唐代以前中医十四部医学经典之中(《唐以前中医经典丛书•钱超尘序》云:“医学之经典,犹如学者之四书五经,地位尊崇,不可替代。在中医典籍中,能被尊为‘经典’者,除清季《温病条辨》外,皆在唐以前。《灵枢》、《素问》、《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脉经》、《针灸甲乙经》、《中藏经》、《诸病源候论》、《黄帝内经太素》、《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十四部经典之作,奠定了中国传统医药学基础,构建了中医学的框架,交相辉映,绵亘千古。这十四部重要著作,犹如布帛菽粟,不可须臾或离,在中医学传承中,具有极高的地位。”),是否亦甚为合理?这是因为二者基本等同,而小有区别。有功德而据天下者可称帝王,君主既可以是帝王,亦可以是诸侯、卿大夫。请看工具书的解释:
班固《白虎通•卷二•号》:“帝王者何?号也。号者,功之表也。所以表功明德,号令臣下者也。德合天地者称帝,仁义合者称王,别优劣也。《礼记•谥法》曰:‘德象天地称帝,仁义所生称王。’”
互联网《百度百科》:“帝王:皇帝及各种君王的总称。《史记•孝武本纪》:‘方士多言古帝王有都甘泉者。’”
《汉语大字典•巾部》:“帝:①君主;皇帝。《尔雅•释诂上》:‘帝,君也。’《说文•上部》:‘帝,王天下之号也。’”
《辞源•巾部》:“帝:㈡君主的称号,皇帝。如三皇五帝。《左传•僖》二五年:‘今之王,古之帝也。’”
沈起炜、徐光烈《简明中国历代职官辞典》:“帝:战国以前专指天帝,战国时始以指人间君主,秦以后为‘皇帝’简称。……商、周天子称王不称帝。公元前288年,齐湣王称东帝,秦昭王称西帝。当时列国均以称王,欲寻一更尊于王之称号,乃借天神之名,用为人君之号。《史记》以《五帝本纪》为首篇,所载帝号,实系后人所加。秦始皇以皇帝为君主称号,帝遂为皇帝简称。”
《汉语大字典•口部》:“君:①古代大夫以上据有土地的各级统治阶级的通称。《仪礼•丧服》:‘君,至尊也。’郑玄注:‘天子、诸侯及卿大夫有地者皆曰君。’1.称帝王。……2.称诸侯。……3.称大夫。”
不可不知。
由版主最后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