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医话杂谈 外感病因的归类

wujianhua

声名鹊起
正式会员
注册
2014/04/24
帖子
391
获得点赞
21
声望
48
年龄
61
外感病因的归类
今日读2015年1月第1期《中医杂志》,当读到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肖相如等撰著的“外感病因理论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一文,感到颇为受益。
此文对指导我们临证工作很有帮助。现将其主要内容简述如下。
外感病的病因理论有“六淫”和“杂气(疫厉之气、疫气、厉气)”学说。“六淫”之中,“风”多是泛指外邪,不是具体的病因;“火”不可能有外感;“暑”的本质是“热”。“杂气”学说不能指导外感病的临床治疗。基于此,外感病的病因可简化成寒、热、燥、湿四种。
肖相如等认为,以病邪的本质属性为准则,可以将外感病的病因从原来的“风、寒、暑、湿、燥、火”六淫简化为“寒、热、燥、湿”四淫。这将使外感病的临床治疗变得更加规范、精炼。
1 “六淫”病因理论存在的问题
1.1 “火”不是外邪:宋代陈无择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首次提出“六淫”概念:“六淫,天之长气,冒之则先自经络流入,内合于脏腑,为外所因。”又说:“六淫者,寒、暑、燥、湿、风、热是也。”今人王元石则认为,火只有生理之火与病理之火,没有外感之火,不能与其他五淫并列。因此,六淫中的“火”应改为“热”。
1.2 “暑”的本质为“热”:暑有明显的季节性,只有夏季有,致病表现为热证;暑比热甚,“夏暑发自阳明”,初感阳明多见大热的白虎汤证;暑多挟湿,其实致病也是湿与热并见。
1.3 “风”不是具体的致病原因:一,《内经》关于风邪的概念比较不统一,无论外感、内伤的病因几乎都用“风”来概括;很多的时候指一切外感病邪,如“虚邪贼风,避之有时”,“邪风之至,疾如风雨”,“一时遇风,同时得病,其病各异”。显然这里的“风邪”也不是具体的病因。二,《中医学基础》指出,凡寒、湿、燥、热诸邪多依附于风而侵犯人体。风性开泄、无孔不入,故此其他外感邪气多借风邪入侵人体。比如麻黄汤证,其 实质就是外感寒邪,就是太阳伤寒, 治疗就是解表散寒,没必要将其称为“发散风寒”。三,在《内经》中,风为春季的主气和主邪;但在温病学说流行后,认为春季的主要病因变成了“温邪”。四,太阳中风主要感受的寒邪较轻,患者体质较弱,表现为“恶寒、发热、汗出、脉浮缓”。可以说,“太阳中风”是证而非病因。五,“祛风”药其实是“散寒”药,比如独活、防风、细辛等应该算散寒药。
2 “杂气”病因理论不能指导外感病的临床治疗
明代吴又可在《温疫论》中说:“夫瘟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异气”又称杂气、厉气、疫气等。虽然吴又可反复强调“杂气”是“六淫”之外的“别有一种异气”,而且也想找到针对杂气治疗的特效药,可是到了具体的治疗还是要审证求因和辨证论治,而通过审证所求出来的可以指导用药的病因,仍没有跳出六淫的范畴。

编后感言:上文我根据原文将其简化和压缩而成的,各位老师若有兴趣可找到原文一读。任何科学都是在争论中发展和进步的,中医科学更是如此。我们应当允许他人发表自己的不同观点,当然他人也应当允许我们保留不同的意见,我们大家的共同目的都是为了中医学的进步和发展。金元时期曾经是中医学最鼎盛的时期,就是因为出现的四大派别争论的结果。不管哪种医学,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人类的生命和健康服务。
 
由版主最后编辑:
没感觉这样的简化有意义。风本来就可以是一种单独的邪,金匮要略还有中风历节篇,很多颤动性的病都是风邪作怪。还有火和热是两种不同的情况,分属不同脏腑,火是少阳,热是少阴。这样合二为一有失妥当。
 
创新!

创新必须有大量的临床实践为基础。
 
暑伤气,燥伤津。也不能混为一谈的。
 
没感觉这样的简化有意义。风本来就可以是一种单独的邪,金匮要略还有中风历节篇,很多颤动性的病都是风邪作

文子医生之言,我感到也有道理。
 
咱常说:风不是一种病邪,是病邪入侵机体的一种形式。闲言乱语--说风
https://www.tcmbe.com/threads/353550

风与风邪致病说
https://www.tcmbe.com/threads/337000

临床常见的、所谓的火的现象、症状,只是机体气机郁滞的一种外在表现而已,所以咱也认为火无外邪,所谓外邪“火”实是“热”邪,或言以“热”邪而论更为确切。火
https://www.tcmbe.com/threads/353579

嘻嘻,“火”是什么?
https://www.tcmbe.com/threads/377537
 
睡火炕,嘴起泡了,算是什么?
 
睡火炕,嘴起泡了,算是什么?

嘻嘻,咱来胡说一句:睡火炕,嘴起泡了,就是起火了,上火了。为什么会这样,就是因为火炕之热烧灼津液,使体内津液的减少,不能维持机体正常的气血运行,导致机体部分气血,部分部位的气血运行就可能发生淤滞现象,如果这种现象发生在嘴唇周围,当气血淤滞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嘴唇可能就会起泡了,这就出现了所谓的火的现象。治疗常须滋阴养液、清热祛火,以逐渐回复周围气血的正常运行。
嘻嘻,
 
嘻嘻,咱来胡说一句:睡火炕,嘴起泡了,就是起火了,上火了。为什么会这样,就是因为火炕之热

热灼肾阴,阴不敛阳,相火移位,就产生了热疮(嘴起泡),治当壮水制火(热),就是李老师如上所说。
 
嘻嘻,咱来胡说一句:睡火炕,嘴起泡了,就是起火了,上火了。为什么会这样,就是因为火炕之热



扰了一圈,不还是 清热祛火


就是上火了,用清热祛火 热者寒之 不是更简单?
 
突然有一想法

中医理论是不是就是慢慢绕呀绕的,之后越绕越高深了
 
热灼肾阴,阴不敛阳,相火移位,就产生了热疮(嘴起泡),治当壮水制火(热),就是李老师如上所说。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故实脾,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藏准此。



有些人 认为这段 是衍文
 
糟蹋中医吧,反正中医的前景非常暗淡。
 
扰了一圈,不还是 清热祛火

嘻嘻,老师,这就是你的不对了。

呵呵,同样是“清热祛火”,但此“清热祛火”与彼“清热祛火”有截然的不同。

你言的“清热祛火”一般都是针对的“火”这个临床症状,咱说的“清热祛火”之治法针对的是产生这个“火”的病机。表面看似一样但着眼点是不同的。

前天咱去修表了,换了两个电子表芯,咱把两个替换下来的表芯进行了一下“解剖”。两个电子表芯外表而言看似都是一样的,可“解剖”以后发现虽然内部结构基本一样,都是一个原理,但看两个表芯的质量,真的感觉不一样。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