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10/11/21
- 帖子
- 326
- 获得点赞
- 8
- 声望
- 18
- 年龄
- 42
解读体质的终极目标是治未病
——读《中医解读人的体质》有感
体质是人类生命过程中的主要表现形式和客观存在,自从有了研究人类生命规律的学科以来,无论是发生于东方的医学科学或西方的医学科学,都毫无例外地将体质纳入其中而予以重视,但是将其从生命科学中予以分化并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进行专项研究则是近些年的事情,中医体质学则更晚近一些。
《中医解读人的体质》(以下简称《解读》)是近些年来在该领域研究中颇全面、系统而深刻的专著,卓有成效地处理了中医体质学中几个至关重要的学术问题,反映了作者研究的突出成果和创新之处。
其一,恰当地处理了“心理活动”及其在“中医体质学”中的地位。如何对待有关“心理活动”的相关内容,是中西“体质学”最大的差异。由于西方体质学将心理活动另辟独立学科而专项研究,中医体质学和其他任何一门携带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基因”的学科一样,都必然地存在着无法抹去的、民族传统“文化基因”所赋予的“指纹图谱”和烙印。正如《解读》中所言,心理活动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生命体最重要也是最显著的机能,同时心理活动也是人类多种生理机能的综合表现,更是人类有别于其他生命体的显著特征,如果将心理活动的内容从中医体质学中剔除出去,那就等于否认心理活动是人的生理机能。只要我们认真地解读西方体质学和心理学知识后就不难发现,两者仅仅是研究的角度有别而已,其中的内容和字里行间,常常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水乳交融,互相交叉,可分而不可离的关系。假如将心理活动的全部内容完全地从中医体质学知识中剔除而只言形体结构和机能状态,那会使中医体质学研究的对象成为没有思想、没有情感、没有心理活动“植物人”的体质状态。《解读》通过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活动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征三方面界定中医体质概念的内涵,也就充分凸显了中医体质学所携带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所赋予的文化基因,同时也表达了民族传统文化“形神合一”的理念。
其二,巧妙地诠释了古今体质分类繁复的疑窦。自《黄帝内经》开创了体质的“阴阳分类法”、“五行分类法”、“脏腑分类法”、“体态分类法”、“心理特征分类法”、“地域分类法”等六类分型方法至今,对待体质的分型仍然无法达成共识。孙理军教授在充分研究古今中外体质分型的相关资料后于《解读》中作出了让人信服而合理的回答。认为产生如此众多、很难统一、繁杂难表的分类方法及体质类型的根本原因,正是体质的客观存在并需要研究的意义之所在。哲学家们常常以“院子里找不出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为例,论证事物的差异性原理。人类的体质也正是如此,在临床实践中,即或是单卵双胞胎的姐妹(或兄弟),她(他)们的体质类型尽管极其相似,但却不是完全等同,无论是心理活动、生理机能,或者在发病过程中即或对相同邪气的易感性,感邪之后机体的反应性,乃致疾病过程中的证候类型、临床表现,以及对治疗药物的反应性等等方面均有差异。产生这样结果的根本原因就是个性体质特征使然。如若从体质学的角度审视古今中外有关体质分类方法及其分类类型繁杂性的特征,就必然会觉得这一切都是在意料之中。《解读》用四两拨千斤的文字技巧,以“体质具有个体化特征”的高度概括,畅达、明晰地诠释了古今体质分类繁杂而无法统一的疑窦。
其三,有效地表达了中医体质学理论的临床应用。中医体质学是中医学新兴的重要学科分支和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源于现有中医学,但却又明显地高于中医学,其有更高层次的理论性和指导性。如何使其更有效地为人类健康事业服务,这不但是中医体质学研究者们工作的目标,同时又是该研究领域之外人们关注的焦点。对此,《解读》运用其睿智的思维视角,恰当地予以解决。因为随着中医学发展的步伐,随着中医体质学研究的深入,促使中医临床学科的诊治思路必然地会步入一个新的层面,从而产生了辨体、辨证、辨病“三辨论治”的临床思维模式和应用形式,也使应用形成。“三辨论治”更能凸显中医治病的个性化学科特征。体质的个体差异,必然导致发病个体反应性的不同,不同个体反应性的不同也必然产生疾病在个体症状、体征,甚至实验室理化指标的区别,也必然会影响对个体疾病的诊断、患病个体对相同药物、相同治疗方法的反应性(即疗效)。因而针对具有不同体质患病个体采用不同治疗的思路,不仅是“三辨论治”的精髓,也是中医临床治病的优势所在,对此,该书在“体质与疾病的发生和演变”、“体质与疾病的治疗”章中予以合理的,也是实事求是的研究和解决。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这是中医学自古至今高扬的旗帜。这也是《中医解读人的体质》研究的终极目标,该书通过大量的文献研究,突出了体质个性化特征在养生中的地位和意义,也必然的形成了因人制宜“辨体养生”的重要思路。
作者:张登本 陕西中医学院
——读《中医解读人的体质》有感
体质是人类生命过程中的主要表现形式和客观存在,自从有了研究人类生命规律的学科以来,无论是发生于东方的医学科学或西方的医学科学,都毫无例外地将体质纳入其中而予以重视,但是将其从生命科学中予以分化并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进行专项研究则是近些年的事情,中医体质学则更晚近一些。
《中医解读人的体质》(以下简称《解读》)是近些年来在该领域研究中颇全面、系统而深刻的专著,卓有成效地处理了中医体质学中几个至关重要的学术问题,反映了作者研究的突出成果和创新之处。
其一,恰当地处理了“心理活动”及其在“中医体质学”中的地位。如何对待有关“心理活动”的相关内容,是中西“体质学”最大的差异。由于西方体质学将心理活动另辟独立学科而专项研究,中医体质学和其他任何一门携带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基因”的学科一样,都必然地存在着无法抹去的、民族传统“文化基因”所赋予的“指纹图谱”和烙印。正如《解读》中所言,心理活动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生命体最重要也是最显著的机能,同时心理活动也是人类多种生理机能的综合表现,更是人类有别于其他生命体的显著特征,如果将心理活动的内容从中医体质学中剔除出去,那就等于否认心理活动是人的生理机能。只要我们认真地解读西方体质学和心理学知识后就不难发现,两者仅仅是研究的角度有别而已,其中的内容和字里行间,常常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水乳交融,互相交叉,可分而不可离的关系。假如将心理活动的全部内容完全地从中医体质学知识中剔除而只言形体结构和机能状态,那会使中医体质学研究的对象成为没有思想、没有情感、没有心理活动“植物人”的体质状态。《解读》通过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活动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征三方面界定中医体质概念的内涵,也就充分凸显了中医体质学所携带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所赋予的文化基因,同时也表达了民族传统文化“形神合一”的理念。
其二,巧妙地诠释了古今体质分类繁复的疑窦。自《黄帝内经》开创了体质的“阴阳分类法”、“五行分类法”、“脏腑分类法”、“体态分类法”、“心理特征分类法”、“地域分类法”等六类分型方法至今,对待体质的分型仍然无法达成共识。孙理军教授在充分研究古今中外体质分型的相关资料后于《解读》中作出了让人信服而合理的回答。认为产生如此众多、很难统一、繁杂难表的分类方法及体质类型的根本原因,正是体质的客观存在并需要研究的意义之所在。哲学家们常常以“院子里找不出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为例,论证事物的差异性原理。人类的体质也正是如此,在临床实践中,即或是单卵双胞胎的姐妹(或兄弟),她(他)们的体质类型尽管极其相似,但却不是完全等同,无论是心理活动、生理机能,或者在发病过程中即或对相同邪气的易感性,感邪之后机体的反应性,乃致疾病过程中的证候类型、临床表现,以及对治疗药物的反应性等等方面均有差异。产生这样结果的根本原因就是个性体质特征使然。如若从体质学的角度审视古今中外有关体质分类方法及其分类类型繁杂性的特征,就必然会觉得这一切都是在意料之中。《解读》用四两拨千斤的文字技巧,以“体质具有个体化特征”的高度概括,畅达、明晰地诠释了古今体质分类繁杂而无法统一的疑窦。
其三,有效地表达了中医体质学理论的临床应用。中医体质学是中医学新兴的重要学科分支和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源于现有中医学,但却又明显地高于中医学,其有更高层次的理论性和指导性。如何使其更有效地为人类健康事业服务,这不但是中医体质学研究者们工作的目标,同时又是该研究领域之外人们关注的焦点。对此,《解读》运用其睿智的思维视角,恰当地予以解决。因为随着中医学发展的步伐,随着中医体质学研究的深入,促使中医临床学科的诊治思路必然地会步入一个新的层面,从而产生了辨体、辨证、辨病“三辨论治”的临床思维模式和应用形式,也使应用形成。“三辨论治”更能凸显中医治病的个性化学科特征。体质的个体差异,必然导致发病个体反应性的不同,不同个体反应性的不同也必然产生疾病在个体症状、体征,甚至实验室理化指标的区别,也必然会影响对个体疾病的诊断、患病个体对相同药物、相同治疗方法的反应性(即疗效)。因而针对具有不同体质患病个体采用不同治疗的思路,不仅是“三辨论治”的精髓,也是中医临床治病的优势所在,对此,该书在“体质与疾病的发生和演变”、“体质与疾病的治疗”章中予以合理的,也是实事求是的研究和解决。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这是中医学自古至今高扬的旗帜。这也是《中医解读人的体质》研究的终极目标,该书通过大量的文献研究,突出了体质个性化特征在养生中的地位和意义,也必然的形成了因人制宜“辨体养生”的重要思路。
作者:张登本 陕西中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