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章、《素问•著至教论篇第七十五》天度
一、 原文内容提要
原文中的“天度”以及“树天之度”,在中国古人是360度的量角器、又称为量天尺。阴阳、四时、五行,就是地球自转公转的2分、4分、5分法则。
二、原文的具体计算法则讲解
原文:“---愿得受树天之度,四时阴阳合之,别星辰与日月光,以彰经术,后世益明,上通神农,著至教,疑于二皇。帝曰:善!无失之,此皆阴阳、表里、上下、雌雄相输应也。而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以教众庶,亦不疑殆。医道论篇,可传后世,可以为宝。---且以知天下,何以别阴阳,应四时,合之五行。
雷公曰:阳言不别,阴言不理,请起受解,以为至道。
帝曰:子若受传,不知合至道,以惑师教。语子至道之要:病伤五脏,筋骨以消,子言不明不别,是世主学尽矣。肾且绝,惋惋日暮,从容不出,人事不殷。”
这里可以理解为:希望您能传授测量和计算天体物理学的方法和规律给我,配合四时阴阳法则,能辨别日月星辰的轨道运行的具体的“度数”——后世称为角度、角速度的学问,从而,我能把地球物理学中的经纬网中的经纬度的法则发扬光大。使后世更加明白。人们便能上知道天体物理学的知识,下能知道地球物理学的知识,也能知道地球轨道载体上人类的事情。阴阳、四时、五行这些法则就是计算地球、天体运动的规律的法则。
雷公说:我对阴阳学说认识不深透,请您为我指导,我将以此作为今后研究医学的方向。
黄帝说:假若您接受老师传播的知识,却不知道与医道相结合运用的话,就会对老师所讲的道理产生疑惑。
现在我告诉你医道的要领所在:若病邪损伤五脏,必须导致筋脉,骨节失养而消损,(就这么简单)
你说如果连这样的道理都不明白,这世界上就会导致医学失传了。
再如肾气将绝,则表现为惋闷不安,夜间更甚,精神懈怠,懒于应酬人事。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阳言不别,阴言不理”是互文见义,即“阴阳言不别,不理”。意为“不理,不别阴阳言”,倒装句。说的是雷公“不理解,不能分别阴阳学说”。因而在译为“我对阴阳的道理认识极不深透,是正确的”。
有人理解为:“阳言不别,阴言不理:阳言,就是明言,阴言,就是隐言。”就是不识互文造成的理解错误。其译文当然也是错误的。不能译为“明白的讲,还不能分别,隐约的讲,就是更不能理解了。”
犯同样错误的还有如高世宗理解为:“明言之,不能如黑白之别;隐言之,不能如经论之理,其中更有精微。”显然,不识互文,理解谬以千里。阴阳的内容很多,但是,最基本的是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大小和昼夜的长短变化,这二者是计算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键概念和关键的方法。
原文中“以彰经术”的“经”应该就是今天的 经纬仪、地球仪之类的科学仪器以及相关的科学技术和方法。往往我们学习的时候,理解为“经络学说”。经络学说,也是气的轨道通路,因此,在活体的人体上有感应,在气血失去动力的情况下是没有感应的。
第五十一章、《素问•示从容论篇第七十六》冲力、月球轨道法则
一、 内容提要
冲力的问题,用比喻的方法来说明:向上的“冲力”与向下的“重力”
比类、法度等等概念、黑白之道——月球自转公转的轨道的计算法则。
二、原文计算法则讲解
原文:“---譬以鸿飞,亦冲于天。夫圣人之治病,循法守度,授物比类,化之冥冥,循上及下,何必守经。今夫脉浮大虚者,是脾气之外绝,去胃外归阳明也,夫二火不胜三水,是以脉乱而无常也。四支解堕,此脾精之不行也。-夫伤肺者,脾气不守,胃气不清,经气不为使,真脏坏决,经脉傍绝,五脏漏泄,不衄则呕,此二者不相类也。譬如天之无形,地之无理,白与黑相去远矣---”
这里可以这样理解:注意这里的“冲”在很多时候,被人为的理解错误,这说的是向上的“冲力”。
大凡高明的医生治病,既能遵循法度,取类此象,能掌握各种变化于冥冥莫测之中,触类旁通,由上及下,何必拘泥教条呢?
若病人脉象浮、大、虚,是脾阳外越且灭绝之脉象,脾阳外越到胃脉,脉气独归于阳明胃经。
者二火不能克制三水,因此,脉乱而没有正常脉象。
若病人四肢倦怠无力,是脾精不能输布导致的。
若病人肺脏损伤,就会导致脾气不能内守,胃不受纳,经络之气失去正常功能,肺脏衰竭,经脉之气败绝,五脏精气漏泄于外,出现衄血呕血。这是伤肺与前面所论伤脾的特点是根本不相同的。
注意这里的黑白相去甚远,以此分昼夜的阴阳,地球自转的阴阳,也是以此来计算月球的公转周期。
第五十二章、《素问•疏五过论篇第七十七》八正九候法则
一、 原文内容提要
原文中的“天地阴阳”就是地球自转公转之阴阳,四时经纪,就是自转公转的经纬网、经纬度。“八正九候”,就是地球自转的八正、八方,与公转的八正八方与45度角以及45度轴。九候是5x9=45度(天、日)的含义。“以明经道”可以是经络之道,也可以是经常之道,也可以是经纬网经纬度之道。我个人的意见,经纬网、经纬度更符合原文。
二、原文计算法则讲解
原文:“---凡欲诊病者,必问饮食居处,暴乐暴苦,始乐后苦,皆伤精气,精气竭绝,形体毁沮。暴恕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愚医治之,不知补写,不知病情,精华日脱,邪气乃并。此治之二过也。
善为脉者,必以比类奇恒,从容知之,为工而不知道,此诊之不足贵。此治之三过也。
诊有三常:必问贵贱,封君败伤,及欲侯王。故贵脱势,虽不中邪,精神内伤,身必败亡。---
凡诊者,必知终始,有知余绪。切脉问名,当合男女,离绝菀结,
忧恐喜怒,五脏空虚,血气离守,工不能知,何术之语!
尝富大伤,斩筋绝脉,身体复行,令泽不息,故伤败结,留薄归阳,脓积寒炅。粗工治之,亟刺阴阳,身体解散,四支转筋,死日有期。医不能明,不问所发,唯言死日,亦为粗工。此治之五过也”
凡此五者,皆受术不通,人事不明也。故曰:圣人之治病也,必明天地阴阳,四时经纪;五藏六府,雌雄表里;刺灸砭石,毒药所主;从容人事,以明经道,贵贱贫富,各异品理,问年少长,勇怯之理;审于分部,知病本始,八正九候,诊必副也。治病之道,气内为宝,循求其理,求之不得,过在表里,守数据治,无失俞理。能行此术,终身不殆,不知俞理,五藏菀熟,痈法六府。诊病不审,是谓失道,谨守此治,与经相明。上经、下经,揆度阴阳,奇恒五中,决以明堂,审于终始,可以横行。
这里可以这样理解:
大凡医生诊断病人,首先问询病人的饮食情况,居住环境,以及精神上有没有突然欢乐,突然痛苦,或者开始快乐最后痛苦的情况,这些都会导致精气损伤,若病人精气衰竭,就会形坏而神去,形神分离而死亡。
突然剧怒会损伤肝阴,突然大喜会损伤心阳,
厥逆之气上行,阻塞经脉不通而梗死,就会出现血管破裂阻塞而形神分离而死亡。
医生诊病时要注意三种情况,首先要询问病人社会地位的高低贵贱,其它要问病人仕途的变迁及挫折,再次是要了解病人有无升官发财的欲望。
这去高官显贵的人,一旦脱势,即使不受外邪侵袭,却被七情所伤,同样会导致身体衰败而死亡。
大凡诊治疾病的时候,医生必须了解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及其经过的全部病史,才能知道其病根,全面掌握病情。
在切脉和问诊之时,当结合男与女性别之不同,以及生离死别的痛苦,情志郁结,七情致病,导致五脏六腑空虚,气血离散等诸多情况综合分析。若医生不知道这种种情况,还空谈什么医疗技术呢!
曾经富贵的人突然受了很严重的外伤,导致筋脉断绝。即使身体恢复行动,也会发生津液不能滋润全身。若旧伤口坏死结脓,伤口流脓,溃烂向外拆散,导致积极脓于里,全身恶寒发热。这里的“大伤”指病人受到很大的伤害,是对的,依据下文“折筋绝脉”而言,指受到的是外伤而导致内伤。“故伤败结,留薄归阳,脓积寒炅”说的是陈旧性伤口,组织、肌肉坏死,溃脓,脓向外流,伤口溃烂、扩散,似相当于现代外科学之脓血症,败血症之类的疾病,死亡率高,极其危险。
技术低下的医生治疗这类疾病时,急忙针刺阴经、阳经,导致病人进一步全身倦怠乏力,四肢转筋抽搐。这种病人的死亡已经能够预测了。医生不懂得疾病的严重危害,也不询问疾病发生的全过程,仅说病人预后不佳,死期不运,这同样是技术低下的医生。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外伤而引发的痛、疽、疮疡等疾病,相当于现代外科学之败血症,脓血症,或有破伤风症状者,用针刺治疗的方法,当然是治疗无效或者效果不理想的!现在必须中西医结合抢救治疗、内治、外治结合治疗,才能救人于危难之际。
原文中的“上经、下经”以及“与经相明”中的“经”的含义有很多种解释,我个人认为符合上下文实际的是“经纬网、经纬度”的含义,很多时间被经典、经方、经书、经络等等概念混淆了。
一、 原文内容提要
原文中的“天度”以及“树天之度”,在中国古人是360度的量角器、又称为量天尺。阴阳、四时、五行,就是地球自转公转的2分、4分、5分法则。
二、原文的具体计算法则讲解
原文:“---愿得受树天之度,四时阴阳合之,别星辰与日月光,以彰经术,后世益明,上通神农,著至教,疑于二皇。帝曰:善!无失之,此皆阴阳、表里、上下、雌雄相输应也。而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以教众庶,亦不疑殆。医道论篇,可传后世,可以为宝。---且以知天下,何以别阴阳,应四时,合之五行。
雷公曰:阳言不别,阴言不理,请起受解,以为至道。
帝曰:子若受传,不知合至道,以惑师教。语子至道之要:病伤五脏,筋骨以消,子言不明不别,是世主学尽矣。肾且绝,惋惋日暮,从容不出,人事不殷。”
这里可以理解为:希望您能传授测量和计算天体物理学的方法和规律给我,配合四时阴阳法则,能辨别日月星辰的轨道运行的具体的“度数”——后世称为角度、角速度的学问,从而,我能把地球物理学中的经纬网中的经纬度的法则发扬光大。使后世更加明白。人们便能上知道天体物理学的知识,下能知道地球物理学的知识,也能知道地球轨道载体上人类的事情。阴阳、四时、五行这些法则就是计算地球、天体运动的规律的法则。
雷公说:我对阴阳学说认识不深透,请您为我指导,我将以此作为今后研究医学的方向。
黄帝说:假若您接受老师传播的知识,却不知道与医道相结合运用的话,就会对老师所讲的道理产生疑惑。
现在我告诉你医道的要领所在:若病邪损伤五脏,必须导致筋脉,骨节失养而消损,(就这么简单)
你说如果连这样的道理都不明白,这世界上就会导致医学失传了。
再如肾气将绝,则表现为惋闷不安,夜间更甚,精神懈怠,懒于应酬人事。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阳言不别,阴言不理”是互文见义,即“阴阳言不别,不理”。意为“不理,不别阴阳言”,倒装句。说的是雷公“不理解,不能分别阴阳学说”。因而在译为“我对阴阳的道理认识极不深透,是正确的”。
有人理解为:“阳言不别,阴言不理:阳言,就是明言,阴言,就是隐言。”就是不识互文造成的理解错误。其译文当然也是错误的。不能译为“明白的讲,还不能分别,隐约的讲,就是更不能理解了。”
犯同样错误的还有如高世宗理解为:“明言之,不能如黑白之别;隐言之,不能如经论之理,其中更有精微。”显然,不识互文,理解谬以千里。阴阳的内容很多,但是,最基本的是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大小和昼夜的长短变化,这二者是计算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键概念和关键的方法。
原文中“以彰经术”的“经”应该就是今天的 经纬仪、地球仪之类的科学仪器以及相关的科学技术和方法。往往我们学习的时候,理解为“经络学说”。经络学说,也是气的轨道通路,因此,在活体的人体上有感应,在气血失去动力的情况下是没有感应的。
第五十一章、《素问•示从容论篇第七十六》冲力、月球轨道法则
一、 内容提要
冲力的问题,用比喻的方法来说明:向上的“冲力”与向下的“重力”
比类、法度等等概念、黑白之道——月球自转公转的轨道的计算法则。
二、原文计算法则讲解
原文:“---譬以鸿飞,亦冲于天。夫圣人之治病,循法守度,授物比类,化之冥冥,循上及下,何必守经。今夫脉浮大虚者,是脾气之外绝,去胃外归阳明也,夫二火不胜三水,是以脉乱而无常也。四支解堕,此脾精之不行也。-夫伤肺者,脾气不守,胃气不清,经气不为使,真脏坏决,经脉傍绝,五脏漏泄,不衄则呕,此二者不相类也。譬如天之无形,地之无理,白与黑相去远矣---”
这里可以这样理解:注意这里的“冲”在很多时候,被人为的理解错误,这说的是向上的“冲力”。
大凡高明的医生治病,既能遵循法度,取类此象,能掌握各种变化于冥冥莫测之中,触类旁通,由上及下,何必拘泥教条呢?
若病人脉象浮、大、虚,是脾阳外越且灭绝之脉象,脾阳外越到胃脉,脉气独归于阳明胃经。
者二火不能克制三水,因此,脉乱而没有正常脉象。
若病人四肢倦怠无力,是脾精不能输布导致的。
若病人肺脏损伤,就会导致脾气不能内守,胃不受纳,经络之气失去正常功能,肺脏衰竭,经脉之气败绝,五脏精气漏泄于外,出现衄血呕血。这是伤肺与前面所论伤脾的特点是根本不相同的。
注意这里的黑白相去甚远,以此分昼夜的阴阳,地球自转的阴阳,也是以此来计算月球的公转周期。
第五十二章、《素问•疏五过论篇第七十七》八正九候法则
一、 原文内容提要
原文中的“天地阴阳”就是地球自转公转之阴阳,四时经纪,就是自转公转的经纬网、经纬度。“八正九候”,就是地球自转的八正、八方,与公转的八正八方与45度角以及45度轴。九候是5x9=45度(天、日)的含义。“以明经道”可以是经络之道,也可以是经常之道,也可以是经纬网经纬度之道。我个人的意见,经纬网、经纬度更符合原文。
二、原文计算法则讲解
原文:“---凡欲诊病者,必问饮食居处,暴乐暴苦,始乐后苦,皆伤精气,精气竭绝,形体毁沮。暴恕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愚医治之,不知补写,不知病情,精华日脱,邪气乃并。此治之二过也。
善为脉者,必以比类奇恒,从容知之,为工而不知道,此诊之不足贵。此治之三过也。
诊有三常:必问贵贱,封君败伤,及欲侯王。故贵脱势,虽不中邪,精神内伤,身必败亡。---
凡诊者,必知终始,有知余绪。切脉问名,当合男女,离绝菀结,
忧恐喜怒,五脏空虚,血气离守,工不能知,何术之语!
尝富大伤,斩筋绝脉,身体复行,令泽不息,故伤败结,留薄归阳,脓积寒炅。粗工治之,亟刺阴阳,身体解散,四支转筋,死日有期。医不能明,不问所发,唯言死日,亦为粗工。此治之五过也”
凡此五者,皆受术不通,人事不明也。故曰:圣人之治病也,必明天地阴阳,四时经纪;五藏六府,雌雄表里;刺灸砭石,毒药所主;从容人事,以明经道,贵贱贫富,各异品理,问年少长,勇怯之理;审于分部,知病本始,八正九候,诊必副也。治病之道,气内为宝,循求其理,求之不得,过在表里,守数据治,无失俞理。能行此术,终身不殆,不知俞理,五藏菀熟,痈法六府。诊病不审,是谓失道,谨守此治,与经相明。上经、下经,揆度阴阳,奇恒五中,决以明堂,审于终始,可以横行。
这里可以这样理解:
大凡医生诊断病人,首先问询病人的饮食情况,居住环境,以及精神上有没有突然欢乐,突然痛苦,或者开始快乐最后痛苦的情况,这些都会导致精气损伤,若病人精气衰竭,就会形坏而神去,形神分离而死亡。
突然剧怒会损伤肝阴,突然大喜会损伤心阳,
厥逆之气上行,阻塞经脉不通而梗死,就会出现血管破裂阻塞而形神分离而死亡。
医生诊病时要注意三种情况,首先要询问病人社会地位的高低贵贱,其它要问病人仕途的变迁及挫折,再次是要了解病人有无升官发财的欲望。
这去高官显贵的人,一旦脱势,即使不受外邪侵袭,却被七情所伤,同样会导致身体衰败而死亡。
大凡诊治疾病的时候,医生必须了解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及其经过的全部病史,才能知道其病根,全面掌握病情。
在切脉和问诊之时,当结合男与女性别之不同,以及生离死别的痛苦,情志郁结,七情致病,导致五脏六腑空虚,气血离散等诸多情况综合分析。若医生不知道这种种情况,还空谈什么医疗技术呢!
曾经富贵的人突然受了很严重的外伤,导致筋脉断绝。即使身体恢复行动,也会发生津液不能滋润全身。若旧伤口坏死结脓,伤口流脓,溃烂向外拆散,导致积极脓于里,全身恶寒发热。这里的“大伤”指病人受到很大的伤害,是对的,依据下文“折筋绝脉”而言,指受到的是外伤而导致内伤。“故伤败结,留薄归阳,脓积寒炅”说的是陈旧性伤口,组织、肌肉坏死,溃脓,脓向外流,伤口溃烂、扩散,似相当于现代外科学之脓血症,败血症之类的疾病,死亡率高,极其危险。
技术低下的医生治疗这类疾病时,急忙针刺阴经、阳经,导致病人进一步全身倦怠乏力,四肢转筋抽搐。这种病人的死亡已经能够预测了。医生不懂得疾病的严重危害,也不询问疾病发生的全过程,仅说病人预后不佳,死期不运,这同样是技术低下的医生。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外伤而引发的痛、疽、疮疡等疾病,相当于现代外科学之败血症,脓血症,或有破伤风症状者,用针刺治疗的方法,当然是治疗无效或者效果不理想的!现在必须中西医结合抢救治疗、内治、外治结合治疗,才能救人于危难之际。
原文中的“上经、下经”以及“与经相明”中的“经”的含义有很多种解释,我个人认为符合上下文实际的是“经纬网、经纬度”的含义,很多时间被经典、经方、经书、经络等等概念混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