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时之气,至有早晏、高下、左右,其候何如?岐伯曰:行有逆顺,至有迟速,故太过者化先天,不及者化后天。”这里的“四时”就不仅仅是公转的四时春夏秋冬,包括了地球自转的四时早中夕子夜等的计算法则。“早晏”,就是地球自转时间的早上、晚上;“高下”就是上下,就是太阳高度角大小的法则,也是确定南北的法则;“左右”是东西的定位法则,也是轨道运动方向的定向法则。“行有顺逆”,就是运动的方向由于上下定位 ——南北定位的不同,运动的轨道方向是有顺有逆的。今天的地球自转公转的方向与我国古人的规定的方向颠倒了180度,所以,我们的“科学家”何祚庥“哲学家”张功耀就糊涂了。
下面的 “ 愿闻其行何谓也”,这里就是在规定地球公转运动的轨道和地球共转的运动方向。这是一个球坐标系的全球的地球仪模拟图、也是全球的轨道运动图,前后左右、上下东南西北 、中、标等是这里的理解关键,标就是指南为标,中,就是赤道为中,其它,就是方位、运动方向、运动轨迹的定位系统,大家一定结合中国古代地球仪、中国古代地图与现在地球仪、地图册去反复思考一下。不知大家的理解如何?历代注解放过了这里的解释,在解释《至真要大论篇》“南北政”时,就不知道如何解释了。这里的“中”是文眼,也是“书眼”。这里的“中”是两个轨道系统的+字坐标系统。就是地球自转轨道赤道上的+字坐标系统与地球公转轨道上的+字坐标系统。
原文中“春气西行,夏气北行,秋气东行,冬气南行”,这里首先要搞清楚的是球坐标系与平面直角坐标系东南西北的四个方位区别和联系,然后才能解释其他的原文。中国古人在全世界首先发明并使用了指南针——这是后世的平面直角坐标系法则,因此,我们相信:地球上本来没有的东南西北的概念是中国古人标定的,标定球坐标系的地球、地球仪、地图册的方向,然后又用球坐标系经纬网、经纬度来解释地球(天体)的运动轨迹。中国古人的《周易》就是这样的一本自然科学的书,其中的文字,就是今天的“图例”,可是3000年来,我们没有读懂图、也没有读懂“图例”,实在是遗憾3000年的科学奇冤。这里的原文的球坐标系的东南西北,就是中国古人的上南、下北、左东、右西,与今天的地图册、地球仪颠倒了180度,这样,地球的公转气候从春天开始,轨道运动的方向由东经过南向西运动,这就是“春气西行”的含义;“夏气北行”,则是地球公转气候的夏天气候的轨道方向由南方经过西方向北方运行;“秋气东行”则是地球公转的轨道气候是由西方经过北方向东方运行;“冬气南行”则是地球公转轨道冬天的气候由北经过东方向南方运行。这里的地图册地球仪都是使用中国古代地图和地球仪——《周易》中的也是《灵枢•九宫八风》中的也是。因此这里的春夏秋冬,显然是北半球的公转四季气候,当然,也可以理解为全球气候。但是理解为全球气候,就与我国的春夏秋冬四季不吻合,也与下面的记载不吻合。
下面的原文“故春气始于下,秋气始于上,夏气始于中,冬气始于标”,杨力教授用张介宾的解释,实际上没有作更多的翻译,方药中教授从时间角度去解释,是正确的、科学的。其他很多教授随文衍义。其实这里仍然是关于时间周期的轨道系统、本质上就是地球自转公转运动的轨道系统的说明。方药中教授时而注意到了轨道系统,时而注意到了时间系统,就是没有把二者结合起来,这样,时而肯定自己的认识,时而又否定自己的认识,可见,读书是多么困难!其实这是一个全球的地球的轨道公转运动的时间系统,由于没有揭示其本质,反对者也不知道是什么含义,支持者也似懂非懂。“春气始于下”这里的“下”为球坐标系地球仪、地图册上的方位是北方位,具体的公转气候的时间则是我国的“冬至节”这一天——公转子位;“秋气始于上”,这里的“上”在地球仪、地图册上是“南方位”,具体的公转时间则是我国的“夏至节”这一天——公转午位;“夏气始于中”的“中”则是球坐标系地球仪、地图册上的“赤道”——划分南北半球的标志,也是上下半球的分界线。或者公转轨道上的“卯酉”中线——天赤道,也是夏半年中春分点、冬半年的中秋分点两点的连线,这是“天球”南北半球的分界线——实际上就是太阳直射北半球23°26′N与南半球的23°26′S的分界线——中国古人又称为黄赤交角23°26′。“冬气始于标”这里的“标”就是我国的指南针上特有的标志——指南为标,是说的指南针永远指南的特征,在名称上,指南针又叫“司南”“司天”,这就是《内经》原文的司天为南,在泉为北的本质是一回事情。指南确定了,北方实际上也确定了,在180度的直线上。所以有标便有本。可见,这里的“春气始于下,秋气始于上,夏气始于中,冬气始于标(本)”则是针对于整个地球而言,这时的观看、观察的方法是人站在地球仪的上下(南北)两端,但是指南针的方位不动。——有这种仿古的地球仪,2000多元一个,大家去博物馆看看。如果站在地图册上的赤道位看,上下则是指赤道的上下——本质上也是南北半球,南北半球四季季节名称相同,但是季节在时间上南北半球相差182天左右,正好季节上是相反的,就是北半球是冬季,南半球是夏季,北半球是夏季,南半球则是冬季;北半球是春季,南半球则是秋季,北半球是秋季,南半球则是春季。这里的关键就是“中”的含义,正对地球仪而言,是地球的赤道——针对于地球的自转轨道也是同样的含义;针对地球的公转轨道而言,是上下半年中昼夜平分的春分点与秋分点的两点的连线——中国古人又称为“天赤道”“卯酉周天”。今天叫做“黄赤交角23°26′的黄道轨道平面。黄道轨迹上的时间点冬至(子点)与夏至(午点)的两点的连线,又称“子午周天”。中国古人又称为天南极、天北极。其实=这些概念是人为规定的,今天已经不用了。
用具体的阿拉伯数字代替了,有的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所以,现在的圣贤们已经认识不了。
下面“春气始于左,秋气始于右,冬气始于后,夏气始于前”的含义则是一个平面直角坐标系与极坐标系的结合,理解为左右分东西,前后分南北,这是人的观察位置在球心处。这是针对于南北两个不同的半球而言的,当人站在地球仪和地图册的上下位——南北位看,地球公转的轨道气候就是如此,由春(左东)开始,到夏天(前面、视野的上面),到秋天(右西),再到冬季结束(视野的下面、后面),实际上,这也是观看时旋转了180度得到的结果。也可以站在赤道线上面南、面北看,得到的也是这个结论。也就是说地球自转有轨道平面——赤道平面,可以划分东南西北中;地球公转轨道平面——黄道平面也可以划分东南西北中,其含义是不同的,如果统一在一个坐标系中,就是中国古人的“黄道——赤道平面交角图”。主要注意地球自转轨道平面与地球公转轨道平面是两个不同的轨道平面,这二者的统一的图示参见“赤道黄道平面交角图”。
这里把天文四季与气候四季区别一下,大家就明白了。
天文四季:立足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季节变化的天文特征而划分的四季。我国和欧美国家传统的四季的划分都具有确切的天文含义,但是具体的时间不同。
气候四季:依据天文含义划分的四季与各地实际气候的递变不一定相符。气候四季作眼于气候实际的冷热变化。现在北温带许多国家为了使季节划分与气候相结合,一般把阳历3、4、5三个月划分为春季;6、7、8三个月划分为夏季;9、10、11三个月划分为秋季,12、1、2三个月划分为冬季。这种划分法则,与我国的以阴历的划分法则实际上,相差了90天,相差了1个季节。这是由于太阳直射地球后,地球吸收释放热能的滞后所导致的。若以我国古人的北半球的天文四季我为标准,则南半球则是相差182.625天。若以北温带国家的标准,则南半球的气候四季相差90天。注意这些差别。这就是123个残字所说的“四时,一应之以候相;反一,四方各作解。”的含义。南北半球的天文四季本质上是相差182.625天(度、日),气候四季则是各国的划分标准不同而不同。
原文在这里本来是一个简单的地球仪、地球的轨道的运行方向的描述,可是大家没有注意到【球坐标系】“标”“中”——这是在《素问•六微旨大论》中【三维球坐标系】“标、本、中 ”的理解中遗留的连锁问题。把这些问题解决了,《至真要大论》中的“南北政”问题,就迎刃而解。地球自转轨道系统分南北,本质上就是地理南北半球;地球公转轨道分南北就是上下各半年的含义,也就是司天为上半年、在泉为下半年的含义。2个不同的轨道系统划分东南西北中,统一在一个平面直角坐标、定向圆、定向椭圆系统中,就是周易八卦系统、就是赤道——黄道交角系统。赤道——黄道交角23度26分的图,最能够说明中医的“升降学说”的本质。我希望读者去研究它。
原文:“黄帝问曰:五运六气之应见,六化之正,六变之纪,何如?岐伯对曰:夫六气正纪,有化有变,有胜有复,有用有病。不同其候,帝欲何乎?帝曰:愿尽闻之。岐伯曰:请遂言之!
厥阴所至为风府,为璺启;少阴所至为火府,为舒荣;太阴所至为雨府,为员盈;少阳所至为热府,为行出;阳明所至为司杀府,为苍庚;太阳所至为寒府,为归藏。司化之常也。”
这就是“神明之府”的“六府”,本质上是把地球公转周期等分为6的法则。注意这里的“归藏”,我认为这是说的回归运动的结束,新的一个回归周期即将来临——《归藏易》也是这个含义,就是地球的公转周期的结束,新的周期又开始。
原文:“厥阴所至为生,为风摇;少阴所至为荣,为形见,太阴所至为化,为云雨;少阳所至为长,为蕃鲜;阳明所至为收,为雾露;太阳所至为藏,为周密。气化之常也。
厥阴所至为毛化;少阴所至为羽化;太阴所至为倮化;少阳所至为羽化;阳明所至为介化;太阳所至为鳞化。德化之常也。
厥阴所至为生化;少阴所至为荣化;太阴所至为濡化;少阳所至为茂化;阳明所至为坚化;太阳所至为藏化。布政之常也。
厥阴所至为飘怒,大凉;少阴所至为大暄,寒;太阴所至为雷霆骤注,烈风;少阳所至为飘风蕃燎,霜凝;阳明所至为散落,温;太阳所至为寒雪冰雹,白埃。气变之常也。
厥阴所至为挠动,为迎随;少阴所至为高明焰,为曛;太阴所至为沉阴,为白埃,为晦瞑;少阳所至为光显,为彤云,为曛;阳明所至为烟埃,为霜,为劲切,为凄鸣;太阳所至为刚固,为坚芒,为立。令行之常也。
厥阴所至为里急;少阴所至为疡胗身热;太阴所至为积饮否隔;少阳所至为嚏呕,为疮疡;阳明所至为浮虚,太阳所至为屈伸不利。病之常也。
厥阴所至为支痛;少阴所至为惊惑,恶寒战栗,谵妄;太阴所至为稸满;少阳所至为惊躁,瞀昧,暴病;阳明所至为鼽,尻阴股膝髀臑()足病;太阳所至为腰痛。病之常也。
厥阴所至为緛戾,少阴所至为悲妄,衄蔑;太阴所至为中满,为霍乱吐下;少阳所至为喉痹,耳鸣,呕涌;阳明所至为皴揭;太阳所至为寝汗,痉。病之常也。
厥阴所至为胁痛,呕泄;少阴所至为语笑,太阴所至为重胕肿;少阳所至为暴注,瞤瘛,暴死;阳明所至为鼽嚏;太阳所至为流泄,禁止。病之常也。
凡此十二变者,报德以德,报化以化,报政以政,报令以令,气高则高,气下则下,气后则后,气前则前,气中则中,气外则外,位之常也。故风胜(土)则(土)动,热胜(金)则(金肺)肿,燥胜(木)则(木)干,寒胜(火)则(火)浮,湿胜(水肾)则(肾水)濡泄,甚则水闭胕肿。随气所在,以言其变耳。(笔者注,这里括号里的字是我依据原文的含义加的。)
帝曰:愿闻其用也。岐伯曰:夫六气之用,各归不胜而化。故太阴雨化,施于太阳;太阳寒化,施于少阴;少阴热化,施于阳明;阳明燥化,施于厥阴;厥阴风化,施于太阴。各命其所在以征之也。
帝曰:自得其位何如?岐伯曰:自得其位,常化也。
帝曰:愿闻所在也。岐伯曰:命其位而方月可知也。”
这里的原文重要的是“命其位而方月可知也”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中的“位明气月可知乎,所谓气也”的含义是相同的。实际上是轨道定位、坐标定位法则。这是由于中国古人运用时间就可以计算地球的某一地的经纬度,这是由于地球的运动是圆周360度的运动,昼夜等分为12小时,这样360度÷24=15°,中国古人的算法是360÷100=3.6°=36分,360÷50=7.2°,本质上是相同的,使用的具体的时间单位略有不同。按中国古人的计算法则,就是1个时辰=2小时=地球转过经度30度,30度按地球的公转速度计算,正好是接近月球绕地球公转1个周期的大小和长短,计算为30度也就是30天30日,因此,若果地球和月球的公转轨道的初始状态明确,则地球公转的六步六气和月球的公转自转与地球上的具体方位——具体的经纬度都是可以以此进行推算的。地球公转一月则是绕过黄道30.4375度,按地球南、北纬各90度的跨度计算共计180度,12月的纬度跨度为180度,每月则为180÷12=15°针对半球的90度跨度而言,则是90÷12=7.5度,由于知道当地正午太阳高度角就能计算出当地的纬度高度,就是公式H=90°-|φ-δ|,其中φ为当地的纬度高度,δ为±23°26′,这是由于南北半球冬半年与夏半年太阳的直射点在南北纬度23°26′为最大值。H则是当地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大小。南北纬度23度26分,就是今天的南北回归线,中国古人又称为“赤黄交角23度26分”。本质上是一回事情。而且中国古人的概念更能够体现地球的自转运动与公转的运动,更能够体现地球的升降运动和太阳光的相对静止。
原文:“帝曰:六位之气,盈虚何如?岐伯曰:太少异也。太者之至徐而常,少者暴亡。
帝曰:天地之气,盈虚何如?岐伯曰:天气不足,地气随之;地气不足,天气从之;运居其中,而常先也。恶所不胜,归所同和,随运归从,而生其病也。故上胜则天气降而下,下胜则地气迁而上,胜多少而差其分,微者小差,甚者大差,甚者位易气交,易则大变生而病作矣。(笔者注:这里应该是“甚者位易,气交易”说的是天体自转公转的位移发生了变化,气交易则是位置发生了180度的颠倒。)《大要》曰:甚纪五分,微纪七分,其差可见。此之谓也。”
这里的原文中的“六位之气”可以是地球自转公转的“六步六位法则”,也可以是月球的自转与绕地球的朔望周期的“六步六位法则”
“天气不足,地气随之;地气不足,天气从之;运居其中,而常先也”这里的计算法则是这样的:地球绕太阳公转回归周期365.25天是固定的,六气、六位、五运、五位。月球绕地球公转的朔望周期按平均周期29.5天计算,月球绕地球12周(月)为29.5下x12=354天,这样,若果等分为五等分、六等分的“单位时间”,则角速度是不等的,“五运”的每运的角速度始终是大于“六气”的角速度,这样,五运中的每一运、每一步都得角速度就大于六气的每一步的角速度——我个人的理解认为这才是“运居其中,而常先也”的含义,具体的计算法则如下:365.25÷5=73.05°/运,354÷5=70.8°/运;365.25÷6=60.875°/气,354÷6=59°/气。地球的自转运动角速度则是360÷6=60°/气,360÷5=72°/运,这样由于地球自转运动都是循环的近似圆周的运动,公转运动则是椭圆的运动,这在中国汉代人已经有文字记录。月球的绕地球的公转的角速度与地球绕日公转的角速度并不是相等的。如果用正月初一为“朔日且是春分节”来衡量——这是规定地球公转运动的起点为立春节同时规定月球的公转轨道的开始为初一,为朔日,这种情况由于地球是回归运动,立春节的周期为1周年,为12月。月球并不是回归运动,月球的初一为朔日,十五为望日,但是同时具备为立春节且为望日这一天,需要19年左右才能实现。这样不论是按五步计算还是六步计算,二者的轨道起点才是相同的。
“归所同和,随运归从,”这里的“归”,我的理解是地球的公转的回归运动——“公转运动”这是在《内经》成书后2000年左右的认识,与中国古人的回归运动,以及实际的周期365.25天(度、日)是一回事情,只是名字不同,把大家给懵了。
“故上胜则天气降而下,下胜则地气迁而上,胜多少而差其分,微者小差,甚者大差,甚者位易气交,易则大变生而病作矣。(笔者注:这里应该是“甚者位易,气交易”说的是天体自转公转的位移发生了变化,气交易则是位置发生了180度的颠倒的气候变化——指公转和一天的天气变化——指自转。)《大要》曰:甚纪五分,微纪七分,其差可见。此之谓也。”这里的计算法则,由于《内经》原书中并没有交代计算的法则,实际上就是中国的古代的历法的计算法则。就是阴历、阳历的同时结合运算。就是354天(度、日)的月球绕地球12周的运动与365.25天(度、日)的公转回归周期等分为12的匹配吻合的关系。若果用六气与五运中的“三阴三阳”的六步法则,与五步法则,来计算,其轨道上的方向与初始点(正月朔日且是立春节)比较,由于角速度的大小不同,导致运动轨迹的位置发生了或大或小的变化,——与恒定的24节气和规定的固定的东南西北轨道运动的方位比较,变化小的、相差不大的,对人体的影响就小,相差大的变化就大。
对于原文中的“甚纪五分,微纪七分,其差可见”的“五分、七分”的解释,方药中教授的50%与30%的解释比较合理。针对具体的角度略有不同。
下面的 “ 愿闻其行何谓也”,这里就是在规定地球公转运动的轨道和地球共转的运动方向。这是一个球坐标系的全球的地球仪模拟图、也是全球的轨道运动图,前后左右、上下东南西北 、中、标等是这里的理解关键,标就是指南为标,中,就是赤道为中,其它,就是方位、运动方向、运动轨迹的定位系统,大家一定结合中国古代地球仪、中国古代地图与现在地球仪、地图册去反复思考一下。不知大家的理解如何?历代注解放过了这里的解释,在解释《至真要大论篇》“南北政”时,就不知道如何解释了。这里的“中”是文眼,也是“书眼”。这里的“中”是两个轨道系统的+字坐标系统。就是地球自转轨道赤道上的+字坐标系统与地球公转轨道上的+字坐标系统。
原文中“春气西行,夏气北行,秋气东行,冬气南行”,这里首先要搞清楚的是球坐标系与平面直角坐标系东南西北的四个方位区别和联系,然后才能解释其他的原文。中国古人在全世界首先发明并使用了指南针——这是后世的平面直角坐标系法则,因此,我们相信:地球上本来没有的东南西北的概念是中国古人标定的,标定球坐标系的地球、地球仪、地图册的方向,然后又用球坐标系经纬网、经纬度来解释地球(天体)的运动轨迹。中国古人的《周易》就是这样的一本自然科学的书,其中的文字,就是今天的“图例”,可是3000年来,我们没有读懂图、也没有读懂“图例”,实在是遗憾3000年的科学奇冤。这里的原文的球坐标系的东南西北,就是中国古人的上南、下北、左东、右西,与今天的地图册、地球仪颠倒了180度,这样,地球的公转气候从春天开始,轨道运动的方向由东经过南向西运动,这就是“春气西行”的含义;“夏气北行”,则是地球公转气候的夏天气候的轨道方向由南方经过西方向北方运行;“秋气东行”则是地球公转的轨道气候是由西方经过北方向东方运行;“冬气南行”则是地球公转轨道冬天的气候由北经过东方向南方运行。这里的地图册地球仪都是使用中国古代地图和地球仪——《周易》中的也是《灵枢•九宫八风》中的也是。因此这里的春夏秋冬,显然是北半球的公转四季气候,当然,也可以理解为全球气候。但是理解为全球气候,就与我国的春夏秋冬四季不吻合,也与下面的记载不吻合。
下面的原文“故春气始于下,秋气始于上,夏气始于中,冬气始于标”,杨力教授用张介宾的解释,实际上没有作更多的翻译,方药中教授从时间角度去解释,是正确的、科学的。其他很多教授随文衍义。其实这里仍然是关于时间周期的轨道系统、本质上就是地球自转公转运动的轨道系统的说明。方药中教授时而注意到了轨道系统,时而注意到了时间系统,就是没有把二者结合起来,这样,时而肯定自己的认识,时而又否定自己的认识,可见,读书是多么困难!其实这是一个全球的地球的轨道公转运动的时间系统,由于没有揭示其本质,反对者也不知道是什么含义,支持者也似懂非懂。“春气始于下”这里的“下”为球坐标系地球仪、地图册上的方位是北方位,具体的公转气候的时间则是我国的“冬至节”这一天——公转子位;“秋气始于上”,这里的“上”在地球仪、地图册上是“南方位”,具体的公转时间则是我国的“夏至节”这一天——公转午位;“夏气始于中”的“中”则是球坐标系地球仪、地图册上的“赤道”——划分南北半球的标志,也是上下半球的分界线。或者公转轨道上的“卯酉”中线——天赤道,也是夏半年中春分点、冬半年的中秋分点两点的连线,这是“天球”南北半球的分界线——实际上就是太阳直射北半球23°26′N与南半球的23°26′S的分界线——中国古人又称为黄赤交角23°26′。“冬气始于标”这里的“标”就是我国的指南针上特有的标志——指南为标,是说的指南针永远指南的特征,在名称上,指南针又叫“司南”“司天”,这就是《内经》原文的司天为南,在泉为北的本质是一回事情。指南确定了,北方实际上也确定了,在180度的直线上。所以有标便有本。可见,这里的“春气始于下,秋气始于上,夏气始于中,冬气始于标(本)”则是针对于整个地球而言,这时的观看、观察的方法是人站在地球仪的上下(南北)两端,但是指南针的方位不动。——有这种仿古的地球仪,2000多元一个,大家去博物馆看看。如果站在地图册上的赤道位看,上下则是指赤道的上下——本质上也是南北半球,南北半球四季季节名称相同,但是季节在时间上南北半球相差182天左右,正好季节上是相反的,就是北半球是冬季,南半球是夏季,北半球是夏季,南半球则是冬季;北半球是春季,南半球则是秋季,北半球是秋季,南半球则是春季。这里的关键就是“中”的含义,正对地球仪而言,是地球的赤道——针对于地球的自转轨道也是同样的含义;针对地球的公转轨道而言,是上下半年中昼夜平分的春分点与秋分点的两点的连线——中国古人又称为“天赤道”“卯酉周天”。今天叫做“黄赤交角23°26′的黄道轨道平面。黄道轨迹上的时间点冬至(子点)与夏至(午点)的两点的连线,又称“子午周天”。中国古人又称为天南极、天北极。其实=这些概念是人为规定的,今天已经不用了。
用具体的阿拉伯数字代替了,有的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所以,现在的圣贤们已经认识不了。
下面“春气始于左,秋气始于右,冬气始于后,夏气始于前”的含义则是一个平面直角坐标系与极坐标系的结合,理解为左右分东西,前后分南北,这是人的观察位置在球心处。这是针对于南北两个不同的半球而言的,当人站在地球仪和地图册的上下位——南北位看,地球公转的轨道气候就是如此,由春(左东)开始,到夏天(前面、视野的上面),到秋天(右西),再到冬季结束(视野的下面、后面),实际上,这也是观看时旋转了180度得到的结果。也可以站在赤道线上面南、面北看,得到的也是这个结论。也就是说地球自转有轨道平面——赤道平面,可以划分东南西北中;地球公转轨道平面——黄道平面也可以划分东南西北中,其含义是不同的,如果统一在一个坐标系中,就是中国古人的“黄道——赤道平面交角图”。主要注意地球自转轨道平面与地球公转轨道平面是两个不同的轨道平面,这二者的统一的图示参见“赤道黄道平面交角图”。
这里把天文四季与气候四季区别一下,大家就明白了。
天文四季:立足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季节变化的天文特征而划分的四季。我国和欧美国家传统的四季的划分都具有确切的天文含义,但是具体的时间不同。
气候四季:依据天文含义划分的四季与各地实际气候的递变不一定相符。气候四季作眼于气候实际的冷热变化。现在北温带许多国家为了使季节划分与气候相结合,一般把阳历3、4、5三个月划分为春季;6、7、8三个月划分为夏季;9、10、11三个月划分为秋季,12、1、2三个月划分为冬季。这种划分法则,与我国的以阴历的划分法则实际上,相差了90天,相差了1个季节。这是由于太阳直射地球后,地球吸收释放热能的滞后所导致的。若以我国古人的北半球的天文四季我为标准,则南半球则是相差182.625天。若以北温带国家的标准,则南半球的气候四季相差90天。注意这些差别。这就是123个残字所说的“四时,一应之以候相;反一,四方各作解。”的含义。南北半球的天文四季本质上是相差182.625天(度、日),气候四季则是各国的划分标准不同而不同。
原文在这里本来是一个简单的地球仪、地球的轨道的运行方向的描述,可是大家没有注意到【球坐标系】“标”“中”——这是在《素问•六微旨大论》中【三维球坐标系】“标、本、中 ”的理解中遗留的连锁问题。把这些问题解决了,《至真要大论》中的“南北政”问题,就迎刃而解。地球自转轨道系统分南北,本质上就是地理南北半球;地球公转轨道分南北就是上下各半年的含义,也就是司天为上半年、在泉为下半年的含义。2个不同的轨道系统划分东南西北中,统一在一个平面直角坐标、定向圆、定向椭圆系统中,就是周易八卦系统、就是赤道——黄道交角系统。赤道——黄道交角23度26分的图,最能够说明中医的“升降学说”的本质。我希望读者去研究它。
原文:“黄帝问曰:五运六气之应见,六化之正,六变之纪,何如?岐伯对曰:夫六气正纪,有化有变,有胜有复,有用有病。不同其候,帝欲何乎?帝曰:愿尽闻之。岐伯曰:请遂言之!
厥阴所至为风府,为璺启;少阴所至为火府,为舒荣;太阴所至为雨府,为员盈;少阳所至为热府,为行出;阳明所至为司杀府,为苍庚;太阳所至为寒府,为归藏。司化之常也。”
这就是“神明之府”的“六府”,本质上是把地球公转周期等分为6的法则。注意这里的“归藏”,我认为这是说的回归运动的结束,新的一个回归周期即将来临——《归藏易》也是这个含义,就是地球的公转周期的结束,新的周期又开始。
原文:“厥阴所至为生,为风摇;少阴所至为荣,为形见,太阴所至为化,为云雨;少阳所至为长,为蕃鲜;阳明所至为收,为雾露;太阳所至为藏,为周密。气化之常也。
厥阴所至为毛化;少阴所至为羽化;太阴所至为倮化;少阳所至为羽化;阳明所至为介化;太阳所至为鳞化。德化之常也。
厥阴所至为生化;少阴所至为荣化;太阴所至为濡化;少阳所至为茂化;阳明所至为坚化;太阳所至为藏化。布政之常也。
厥阴所至为飘怒,大凉;少阴所至为大暄,寒;太阴所至为雷霆骤注,烈风;少阳所至为飘风蕃燎,霜凝;阳明所至为散落,温;太阳所至为寒雪冰雹,白埃。气变之常也。
厥阴所至为挠动,为迎随;少阴所至为高明焰,为曛;太阴所至为沉阴,为白埃,为晦瞑;少阳所至为光显,为彤云,为曛;阳明所至为烟埃,为霜,为劲切,为凄鸣;太阳所至为刚固,为坚芒,为立。令行之常也。
厥阴所至为里急;少阴所至为疡胗身热;太阴所至为积饮否隔;少阳所至为嚏呕,为疮疡;阳明所至为浮虚,太阳所至为屈伸不利。病之常也。
厥阴所至为支痛;少阴所至为惊惑,恶寒战栗,谵妄;太阴所至为稸满;少阳所至为惊躁,瞀昧,暴病;阳明所至为鼽,尻阴股膝髀臑()足病;太阳所至为腰痛。病之常也。
厥阴所至为緛戾,少阴所至为悲妄,衄蔑;太阴所至为中满,为霍乱吐下;少阳所至为喉痹,耳鸣,呕涌;阳明所至为皴揭;太阳所至为寝汗,痉。病之常也。
厥阴所至为胁痛,呕泄;少阴所至为语笑,太阴所至为重胕肿;少阳所至为暴注,瞤瘛,暴死;阳明所至为鼽嚏;太阳所至为流泄,禁止。病之常也。
凡此十二变者,报德以德,报化以化,报政以政,报令以令,气高则高,气下则下,气后则后,气前则前,气中则中,气外则外,位之常也。故风胜(土)则(土)动,热胜(金)则(金肺)肿,燥胜(木)则(木)干,寒胜(火)则(火)浮,湿胜(水肾)则(肾水)濡泄,甚则水闭胕肿。随气所在,以言其变耳。(笔者注,这里括号里的字是我依据原文的含义加的。)
帝曰:愿闻其用也。岐伯曰:夫六气之用,各归不胜而化。故太阴雨化,施于太阳;太阳寒化,施于少阴;少阴热化,施于阳明;阳明燥化,施于厥阴;厥阴风化,施于太阴。各命其所在以征之也。
帝曰:自得其位何如?岐伯曰:自得其位,常化也。
帝曰:愿闻所在也。岐伯曰:命其位而方月可知也。”
这里的原文重要的是“命其位而方月可知也”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中的“位明气月可知乎,所谓气也”的含义是相同的。实际上是轨道定位、坐标定位法则。这是由于中国古人运用时间就可以计算地球的某一地的经纬度,这是由于地球的运动是圆周360度的运动,昼夜等分为12小时,这样360度÷24=15°,中国古人的算法是360÷100=3.6°=36分,360÷50=7.2°,本质上是相同的,使用的具体的时间单位略有不同。按中国古人的计算法则,就是1个时辰=2小时=地球转过经度30度,30度按地球的公转速度计算,正好是接近月球绕地球公转1个周期的大小和长短,计算为30度也就是30天30日,因此,若果地球和月球的公转轨道的初始状态明确,则地球公转的六步六气和月球的公转自转与地球上的具体方位——具体的经纬度都是可以以此进行推算的。地球公转一月则是绕过黄道30.4375度,按地球南、北纬各90度的跨度计算共计180度,12月的纬度跨度为180度,每月则为180÷12=15°针对半球的90度跨度而言,则是90÷12=7.5度,由于知道当地正午太阳高度角就能计算出当地的纬度高度,就是公式H=90°-|φ-δ|,其中φ为当地的纬度高度,δ为±23°26′,这是由于南北半球冬半年与夏半年太阳的直射点在南北纬度23°26′为最大值。H则是当地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大小。南北纬度23度26分,就是今天的南北回归线,中国古人又称为“赤黄交角23度26分”。本质上是一回事情。而且中国古人的概念更能够体现地球的自转运动与公转的运动,更能够体现地球的升降运动和太阳光的相对静止。
原文:“帝曰:六位之气,盈虚何如?岐伯曰:太少异也。太者之至徐而常,少者暴亡。
帝曰:天地之气,盈虚何如?岐伯曰:天气不足,地气随之;地气不足,天气从之;运居其中,而常先也。恶所不胜,归所同和,随运归从,而生其病也。故上胜则天气降而下,下胜则地气迁而上,胜多少而差其分,微者小差,甚者大差,甚者位易气交,易则大变生而病作矣。(笔者注:这里应该是“甚者位易,气交易”说的是天体自转公转的位移发生了变化,气交易则是位置发生了180度的颠倒。)《大要》曰:甚纪五分,微纪七分,其差可见。此之谓也。”
这里的原文中的“六位之气”可以是地球自转公转的“六步六位法则”,也可以是月球的自转与绕地球的朔望周期的“六步六位法则”
“天气不足,地气随之;地气不足,天气从之;运居其中,而常先也”这里的计算法则是这样的:地球绕太阳公转回归周期365.25天是固定的,六气、六位、五运、五位。月球绕地球公转的朔望周期按平均周期29.5天计算,月球绕地球12周(月)为29.5下x12=354天,这样,若果等分为五等分、六等分的“单位时间”,则角速度是不等的,“五运”的每运的角速度始终是大于“六气”的角速度,这样,五运中的每一运、每一步都得角速度就大于六气的每一步的角速度——我个人的理解认为这才是“运居其中,而常先也”的含义,具体的计算法则如下:365.25÷5=73.05°/运,354÷5=70.8°/运;365.25÷6=60.875°/气,354÷6=59°/气。地球的自转运动角速度则是360÷6=60°/气,360÷5=72°/运,这样由于地球自转运动都是循环的近似圆周的运动,公转运动则是椭圆的运动,这在中国汉代人已经有文字记录。月球的绕地球的公转的角速度与地球绕日公转的角速度并不是相等的。如果用正月初一为“朔日且是春分节”来衡量——这是规定地球公转运动的起点为立春节同时规定月球的公转轨道的开始为初一,为朔日,这种情况由于地球是回归运动,立春节的周期为1周年,为12月。月球并不是回归运动,月球的初一为朔日,十五为望日,但是同时具备为立春节且为望日这一天,需要19年左右才能实现。这样不论是按五步计算还是六步计算,二者的轨道起点才是相同的。
“归所同和,随运归从,”这里的“归”,我的理解是地球的公转的回归运动——“公转运动”这是在《内经》成书后2000年左右的认识,与中国古人的回归运动,以及实际的周期365.25天(度、日)是一回事情,只是名字不同,把大家给懵了。
“故上胜则天气降而下,下胜则地气迁而上,胜多少而差其分,微者小差,甚者大差,甚者位易气交,易则大变生而病作矣。(笔者注:这里应该是“甚者位易,气交易”说的是天体自转公转的位移发生了变化,气交易则是位置发生了180度的颠倒的气候变化——指公转和一天的天气变化——指自转。)《大要》曰:甚纪五分,微纪七分,其差可见。此之谓也。”这里的计算法则,由于《内经》原书中并没有交代计算的法则,实际上就是中国的古代的历法的计算法则。就是阴历、阳历的同时结合运算。就是354天(度、日)的月球绕地球12周的运动与365.25天(度、日)的公转回归周期等分为12的匹配吻合的关系。若果用六气与五运中的“三阴三阳”的六步法则,与五步法则,来计算,其轨道上的方向与初始点(正月朔日且是立春节)比较,由于角速度的大小不同,导致运动轨迹的位置发生了或大或小的变化,——与恒定的24节气和规定的固定的东南西北轨道运动的方位比较,变化小的、相差不大的,对人体的影响就小,相差大的变化就大。
对于原文中的“甚纪五分,微纪七分,其差可见”的“五分、七分”的解释,方药中教授的50%与30%的解释比较合理。针对具体的角度略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