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素问•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自转公转时间的换算、 角速度、弧度位移换算、“等差数列”概念、《周易》六爻含义的原始记载。
一、 原文的内容提要
1)原文“愿闻其步何如?岐伯曰:所谓步者,六十度而有奇,故二十四步积盈百刻而成日也。”明确了公转轨道60.875度的6步法则。
原文中“天数”计算法则,就是地球自转时刻与地球公转时间的换算法则,今天仍然是正确的,因此是科学的,这就可以明白地告诉大家,中国人在《内经》中已经掌握了地球自转赤道与公转黄道的规律。由于今天也是正确的计算法则,也可以反证,这不是迷信、不是封建糟粕。而且这时中国古人没有掌握这一规律,是不可能运用这一规律的。没有掌握这一规律是不可能的。
原文中的“中”“标”“本”是赤道、指南、指北的含义。说的是地球仪、地图册、轨道运动系统的方向和定位系统。原文中的“退行”就是地球的公转运动方向,与自转运动反向,这是由于我国古人规定的公转方向为顺——今天的顺时针方向——针对于上南、下北、左西、右东而言公转轨道运动方向的。——其实,这个方向是不存在的,因为是以气候变化为标志
2)原文中地球公转不满1°换算为自转时间周期的科学计算,正反两方面都证明是科学的、伟大的!
3)原文中的计算法则是“等差数列”,这个记载比较南北朝时期的记载早了1000年左右。在《素问•刺法论篇第七十二》中记载有“等差”的法则,3000年来,中医学家并没有去研究数学史的责任和义务,这样,我们不知道这是“等差数列”
二原文计算法则讲解
原文:“黄帝问曰:呜呼远哉!天之道也,如迎浮云,如视深渊,视深渊尚可测,迎浮云莫知其极。夫子数言,谨奉天道,余闻而藏之,心私异之,不知其所谓也。愿夫子溢志尽言其事,令终不灭,久而不绝。天之道也可得闻乎?岐伯稽首再拜对曰:明乎哉问!天之道也,此因天之序,盛衰之时也。
帝曰:愿闻天道六六之节盛衰何也?岐伯曰:上下有位,左右有纪。故少阳之右,阳明主之;阳明之右,太阳主之;太阳之右,厥阴主之;厥阴之右,少阴主之;少阴之右,太阴主之;太阴之右,少阳主之。此谓气之标,盖南面而待也。故曰,因天之序,盛衰之时,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此之谓也。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所谓本也,本之下,中之见也,见之下,气之标也。标本不同,气应异象。”
这里的原文,3000年来,没有一个中国人是用地球仪天球仪、地图册的法则、轨道法则来解读这段原文,造成了人为的错误理解,翻译上的严重失误。
原文中的“天之道”、“天道”是天体运行之轨道、轨迹吗?为什么说是天体运行的轨道?为什么说不是天体运行的轨道?由于我在《史记》中查到有“轨道”“轨度”的记载,因此,在同一时期的《内经》成书的年代的中国古人,也是掌握了轨道、轨度的概念和具体运用的。
岐伯回答了是天体运行的轨道,这是由于天体在空间有位置上的次序、运行上的顺序,力量盛衰强弱是有时间规律的。时间规律,中国古人是测量和计算地球、月球自转与公转运动的周期性节律。中国古人测得地球的自转一周的时间是24小时等于12时辰等于一天等于一日。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是12月,是360天等于360度,公转的回归时间是365.25天等于365.25度。月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接近28天,绕地球公转一周是朔望周期30天。这是3000年来的最大的冤案——中国古人这时已经发现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也发现了月球的自转与公转,却没有人正确进行解读,还污蔑说是唯心主义、封建迷信思想、伪科学等等,很冤枉哈。中国古人计算地球自转的轨道——赤道,计算地球公转的轨道——黄道,今天已经发生了细微的衍变,但是这改变不了历史的本来面目
这里的“标本中”由于是中国古人的特定地理方位和上下方位的表述。因此,(1)从立体的角度,就是经纬度、经纬网,我反复给大家找到了科学的证据、历史的依据。我希望大家要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研究我国的科学技术。
(2)从上下角度来理解时,就可以理解为大气的垂直运动、垂直变化,以此,复习一下“热力环流的形成”很有必要。我国古人把我国的公转气候,用五行循环相生来描述。大气的热力环流也是其表述的内容之一。先复习一下: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包括因果关系极其密切的三个环节:○1地面冷热不均导致大气上升或下降的垂直运动;○2地球大气的垂直运动引起了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3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差造成了大气的水平运动。现实生活中,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都是典型的与热力环流原理相同的大气环流。
(3)从水平角度理解,需要复习一下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1气压梯度:地理学上,把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叫做气压梯度。
○2大气的水平运动——中国古人和今天的人都称谓“风”是a水平气压梯度力、b摩擦力、c地转偏向力三种作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a水平气压梯度力——就是大气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的力。对风速、风向的影响规律是:这是大气水平运动的原动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既影响风向——风向垂直于等压线并指向低压,又影响风速——水平气压梯度越大,风速越大。风向的画法是垂直于等压线。
b摩擦力——地面与空气之间,以及运动状况不同的空气层之间相互作用而产生的阻力。对风速、风向的影响规律是:既影响风速——降低风速,又影响风向。摩擦力越大,风速越小;反之,风速越大。摩擦力越大,风向与等压线的夹角越大;反之,交角越小。风向的画法:近地面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c地转偏向力——促使物体水平运动方向产生偏转的力。对风力、风向的影响规律:只影响风向——使风向逐渐偏离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不影响风力(风速)。风向的画法:高空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原文中的“标本中”有水平的标本中、也有垂直的标本中、还有立体的标本中。所以,3000年来,中医学界走入了误区,就是没有认识到立体的属性。垂直的属性主要是通过人的“正立而待之”来体现的,同时又用经络的表里属性,结合人体的立体属性来说明地球、大气的运动属性。由于有经纬网、经纬度的概念,才能说明地球是立体的球——地球仪的三要素就是经纬度、方向、转轴,这时中国古人已经完全建立了这些概念并且传播到世界各地。
注意时间概念,伟大的爱因斯坦说时空有隧道,这是错误的,时间没有隧道,空间可以有隧道。时间是地球及其他天体自转与公转的周期性节律、是与运动的速度、角速度、位移相对的概念。这是时间是一个三头一体的联体婴儿,与速度、位移是连在一起的 ,没有运动的速度、没有运动的位移,就没有时间。时间是中国古人为了计算天体的自转与公转的运动而产生的相对的概念。伟大的霍金教授说,时间有正时间、负时间,也是错误的,时间有过去的时间和未来的时间。中国古人把自转公转完成的时间规定为过去时间,把自转公转没有发生的时间规定为未来的时间。中国古人把地球自转的时间用100刻来计算和测量,12时辰等于今天的24小时。地球公转的时间是12月365.25天。这就给人类社会留下了3000年来未解之谜——时间的概念中国科学界和世界科学节没有给以定义,就是这个原因。时间是地球自转一周的速度位移的相对单位,我称之为地球自转时间,最常用单位是时分秒,最大单位为日=天。也是地球公转运动一周的速度位移的相对单位,我称之为地球公转的时间(包括了月球自转公转的时间)。最常用地球公转运动的时间单位是日、月、年。地球自转的时间单位则是12时辰、100刻,今天为24小时。二者共同的单位是“日、天、度”,可以相互换算。
中国古人把时间分为地球自转的时间和地球公转的时间,这样用圆周的360度来测量和计算,就能准确测量和计算天体的自转与公转运动。赤道、黄道都用这12等份、6等份、3等份、5等份、10等份、24等份等等,这样,就可以计算和预测人类个体的生命状况。
原文中“上下有位,左右有纪”这是地球、天球的定位系统,就是今天的经纬网、经纬度。中国古人的地球仪和中国古代地图的定位是这样的:上为南、下为北、左为东、右为西。轨道的运行系统也是如此。下面的“故少阳之右,阳明主之;阳明之右,太阳主之;太阳之右,厥阴主之;厥阴之右,少阴主之;少阴之右,太阴主之;太阴之右,少阳主之。此谓气之标,盖南面而待也。故曰,因天之序,盛衰之时,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此之谓也。”就是对这一轨道系统的运动轨迹的方向和位置的规定。这里的“气之标,盖南面而待”,就是3000年来大家误解的根源所在——这是说的指南针指示的是上南下北的定位概念。这样,少阳-——阳明——太阳——厥阴——少阴——太阴——少阳组成一个循环的圆圈,各60度,共计60x6=360度,由于是上为南下为北、左为东右为西,这个图的运动模式就是地球的自转模式,就是自西向东运动的模式。这里的上下左右不能搞错,否则南北东西就错了,中国古人的规定与现代的规定正好颠倒了180度,这样,3000年来,没有一位中国的智者、神人、圣人正确解读,实在是一件遗憾的事情。这就是《内经》强调的阴阳的道路,万物之上下等等,也是文中反复强调的“因天之序,盛衰之时,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的中国古人测量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角大小的方法。中国古人用测量昼夜长短的方法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大小,就能够测定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同时也是中国古人规定和测量24节气的方法,也是为了精确制定历法的需要而采用的科学的技术和方法。因此,中国的历法,本质上说,就是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时间的运动规律的法则。
最初,中国古人用树立木干来观测日影——日影的长短可以计算测量太阳正午高度角的大小——以此测量和计算地球的公转运动,后来逐步改进制成一种叫做“圭表”的天文仪器。这种仪器有圭,是一个高8尺的木柱与一个水平尺构成直角三角形的2条直角边的一种天文仪器,注意这里的8尺高度,这是计算24节气日影长短的三角函数法则——3000年前中国古人就会运用“三角函数”计算地球自转公转运动,这是不可思量的科学奇观!就是一把有刻度的水平尺,平放在石座或者木座上,石座周围刻有水渠,用来定水平,控制和保证仪器的平衡和平稳,南端立表,表的上端有一影符向外弯曲,影符中间有一个圆孔。正午时候,太阳的影子经过圆孔投射到圭面上来。人就可以通过圭面上的数字尺上的读数知道日光影子的长短,在冬至日这一天日影最长。夏至日这一天日影最短——这是地球黄道轨迹上的数字,结合昼夜长短——地球自转轨道赤道上的数字,就测得地球的南北回归运动,而不是太阳在绕地球转动。中国古人就是用这样的法来测量地球的自转公转运动,这样通过观察日影投射在圭表上的长短,也可以测知时令季节——中国古人的四时、五行时,就是在科学的测定的基础上进行了四个时间段、五个时间段的划分,来测定其他天体的自转与公转运动——因此,发现了五大行星——五行星,在《史记》中,也是有记载的。在后面我具体算一下,大家才会心服口服的,不然,小丑又会跳出来说:废除中医、废除《黄帝内经》。
下面的这段话“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所谓本也,本之下,中之见也,见之下,气之标也。标本不同,气应异象。”
历代中医学家都有争论和怀疑,3000年,没有一人指出正确的法则,可见,难度是很大的。
原文中很多教授和专家都以标本中气立论,邢玉瑞教授就十分怀疑其正确性。方药中教授和杨力教授认为是标本中气理论,邢玉瑞教授就觉得没有讲清楚,不知所云,因此,邢玉瑞教授也提出,要废除天干地支的运算法则。我觉得邢玉瑞教授的否定和怀疑态度是正确的,是好的。但是,否定和废弃天干、地支的运算的提出,实际上,是邢玉瑞教授没有注意到天干地支的时间计算法则的功能的同时,具有球坐标系经纬度、轨道度数的计算法则的功能。这些法则,今天在运用,只是已经用具体的阿拉伯数字代替了。在中国古老的指南针上面就标示了——我建议读者去看一看中国古代的指南针与现代指南针的不同,大家就会明白。我反复地研究阅读这一段文字,不解其意至少20余年。我20岁第一次读到这里的文字的时候,与明代张介宾的认识有些一致,就是认为这是人体的12经络的表里匹配关系。指的是手足的三阳经与三阴经的匹配关系,暗中讥笑教授专家们不懂经络学说。我也认为这是练气功的法则,反复地进行训练。读到方药中教授,关于“标”的讲解时,我联想到自己在青城山上购买的指南针——罗盘——司南针,突然明白了,本是指北为本,指南为标,这是针的180度含义,以及“中”的含义蕴藏在其中造成的。这在原文中交代的很清楚。“中”是什么含义呢?杨力教授说是正确的,邢玉瑞教授却说是没有交代清楚的、是应该否定和废弃的。为什么两大教授得出的结论不同而且是完全相反的结论呢?问题就在这里。标为南,本为北,“中”就是赤道线、赤道线圈。——这在指南针面前时,是很好理解的。这里是用人体的经络的立体属性和无形的概念,来说明地球和地球仪的立体属性和经纬网和经纬度的无形的概念。由于文中交代了“气之标为南面而待”则气之本则为北则是成立的概念和方位,也是与我国古代地球仪地图册相吻合的。由于文中说“本之下,中之见也,见之下,气之标也。标本不同,气应异象”这里文中说的是气象的不同,就是前文123个残字中的“四时,一以候相,反一,四方各作解”又一次诠释。说的是地球上的全球的气候。上下半年,南北半球的季节气候正好是相反的。
既然是全球气候,则“中”应该是指地球的赤道。这里的含义就准确翻译为,北半球之下,中央出现赤道线,赤道线的下面是南半球。
这段文字描述了上为本、下位标的南北半球的概念,上位北半球,中见赤道,下位为南半球。与“故少阳之右,阳明主之;阳明之右,太阳主之;太阳之右,厥阴主之;厥阴之右,少阴主之;少阴之右,太阴主之;太阴之右,少阳主之。此谓气之标,盖南面而待也。故曰,因天之序,盛衰之时,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此之谓也。”原文面对南天是相反的方向。而且这里的下——标——南;上——本——北;中——赤道——0度纬线,才能说明地球是南半球、北半球以赤道为界来划分的。
原文:“帝曰:其有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太过,何也?岐伯曰:至而至者和;至而不至,来气不及也;未至而至,来气有余也。
帝曰:至而不至,未至而至,何如?岐伯曰:应则顺,否则逆,逆则变生,变生则病。帝曰:善!请言其应,岐伯曰:物,生其应也;气,脉其应也。帝曰:善!”这里的前面的“至”是指我国固定的季节时令——公转的时间节令已经到了。后面的“至”则是指的我国的公转的气候的变化——六步气候的更替变化的到来。由于地球吸收太阳能量,然后释放能量,这样地球上的季节变化与天文上测定的黄道轨道上的标志有一个时间差,实际变化上是滞后的。
原文:“愿闻地理之应六节气位何如?岐伯曰:显明之右,君火之位也;君火之右,退行一步,相火治之;复行一步,土气治之;复行一步,金气治之;复行一步,水气治之;复行一步,木气治之;复行一步,君火治之。相火之下,水气承之;水位之下,土气承之;土位之下,风气承之;风位之下,金气承之;金气之下,火气承之;君火之下,阴精承之。帝曰:何也?岐伯曰: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外列盛衰,害则败乱,生化大病。帝曰:盛衰何如?岐伯曰:非其位则邪,当其位则正。邪则变甚,正则微。帝曰:何谓当位?岐伯曰:木运临卯,火运临午,土运临四季,金运临酉,水运临子,所谓岁会,气之平也。帝曰:非位何如?岐伯曰:岁不与会也。帝曰:土运之岁,上见太阴;火运之岁,上见少阳、少阴;金运之岁,上见阳明;木运之岁,上见厥阴;水运之岁,上见太阳,奈何?岐伯曰:天与之会也,故《天元册》曰:天符。帝曰:天符岁会何如?岐伯曰:太一天符之会也。帝曰:其贵贱何如?岐伯曰:天符为执法,岁会为行令,太一天符为贵人。帝曰:邪之中 人也奈何?岐伯曰:中执法者,其病速而危;中行令者,其病徐而持;中贵人者,其病暴而死。帝曰:位之易也何如?岐伯曰:君位臣则顺,臣位君则逆。逆则其病近,其害速;顺则其病远,其害微。所谓二火也。”
原文在这里明确提出了“地理之应六节气位”说明这里是讨论的整个地球或者是北半球或者是南半球的“六节气位”的对应情况。
就北半球的我国区域地理气候、北半球 区域气候的六步运行情况来讨论:“显明之右”的“显明”应该是上下左右位的左位,是我国区域地理的上位为南、下位为北、右位为西而言,左位东方位的含义——而张介宾说的“显明者,日出之所,卯正之中,天地平分之处也。”——则显然是指地球自转轨道的赤道线线上的晨昏线的晨线——赤道线上的平分线东西线,与公转轨道黄道上的春分、秋分线平分线圈——卯酉线圈。上位为南、右位为西、下位为北。君火位是说我国气候的南方热带气候、相火气候为亚热带气候,本质上是按纬度的低纬度向高纬度划分为5个气候带,把纬度跨度划分为六步来计算的。这里的“退行”是相对于地球的自转自西向东转而言。由于把地球的自转看成是前进的,我国的地理区域气候则是相反的“退行”。同理,若把我国的公转气候看成是顺行,则地球的自转则是逆行。这是上南下北定位左东右西定方位而言的。面对现在中央台新闻30分的地球仪也是如此。只是这时的地球仪已经是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了,与中国古人的颠倒了180度,但是运动的实质没有改变。现在是把自转与公转运动规定为同向了。但是,相对于我国的区域地理公转气候变化仍然是相反的、相逆的。由于地球的自转方向是固定的,面对北极星自西向东逆时针运动,这是不能改变的。而公转运动的规定,在地球上,是以气候变化来描述的。这样规定不同,含义不同。但是,我国的气候,不会因为人为的规定不同而发生不同的改变:这就是我国古人用数字和八卦编定的次序和实际气候情况规律不会发生改变,这样我通过中国气候和数字、八卦的研究,就发现了这是地球自转公转的规律。西方人早就解读出来了,然后把赤道、黄道的概念和含义重新改变一下,把地图册、地球仪颠倒180度,这样,把我国的少数科学家给懵了。
这里的原文“相火之下,水气承之;水位之下,土气承之;土位之下,风气承之;风位之下,金气承之;金气之下,火气承之;君火之下,阴精承之。”是否可以理解为大气在地球不同表面的的垂直运动?我觉得理解为大气的垂直运动更好。提出我的看法,请读者去研究。理解为垂直运动,这是由于这里涉及【位】,涉及【上下】,结合起来就是【上下位】,上下位,就是讲的垂直运动,讲的就是180°的力学关系,讲的是今天数学法则的柱坐标系。同时要注意这里的球坐标位、极坐标位、轨道坐标位、平面直角坐标位、柱坐标位在用【五行数、六气数】来标示的时候,是有不同的。这就是次序的问题,一定要搞清楚。
我国古人规定:厥阴风木之气为公转黄道轨道的初之气一步等于60.875日=60.875度,这是365.25÷6=60.875度的,这里的数字,我是采用的《淮南子》中的数字,用小数点法则计算。在《淮南子》中是分数法则。可见,我国古人实际上是精确到了小数点后的千分位。具体的24节气和公转的角度、角速度为大寒(15°=15日)、立春(15°=15日)、雨水(15°=15日)、惊蛰(15°=15日)计算的方法,这是地球公转黄道轨迹的开始,为公转0°~60.875°这里的0.875°是公转速度、公转时间公转角速度,不满一度,换算为地球自转的时间则为100刻x0.875=87.5刻,相当于今天的小时则是这样计算的:87.5x14.4=1260分,1260分÷60分=21小时。赤道角度则是转过315度——本质上,就是转过经度315度。后面的其他计算也是如此。就不一一详细计算了。这里的14.4是这样计算的:100刻,每刻10分刻,1天=100x10=1000分刻,今天的一天等于24小时等于24x60=1440分钟,这样100刻=1440分钟。1刻就等于现代机械时钟14.4分钟,这是由于《内经》成书时没有用六十分钟计算时间。用六十分钟、六十秒钟计算时间,是在中国的金元代时期,记载在《刘完素医学全书》中的“求六气交客气日辰法”中。我没有查更早的历史资料。当然,60甲子也可以理解为60分钟、60秒钟,但是大家是不会认可的 对吧?这就是下文“天数”的计算法则。就是“甲子之岁,初之气,天数始于水下一刻,终于八十七刻半”的计算法则。这是把公转的回归周期不足1度=1日的情况要换算为自转的时间、时刻进行节前节后的交司时刻标志,也是自转时刻与公转时刻(时间)角速速的更替标志。
二之气为公转轨道黄道轨道少阴君火,经历的节气是春分,这是昼夜长短相等的节气,实际上就是太阳由南半球回归北半球直射赤道的时间和季节。这也是计算地球自转开始的晨昏线圈的晨线圈。
春分黄道公转轨道15度、清明(15度)、谷雨(15度)、立夏(15度),公转的时间为60.875天,角速度为60度余,计算的法则是公转60.875x2度=121.75度.这里的0.875x200=175刻,由于100刻=1天=1度(公转周期1°),75刻不满100刻,不满公转的一度,是自转的75刻,这就是“二之气,始于八十七刻六分,终于七十五刻”的计算法则。计算为今天的小时为:75x14.4=1080分,1080分÷60=18小时,自转的角速度为360÷24=15°/小时,18小时则转过的角度为18x15°=270°,这些角度又是计算地球经度跨度以及经度度数的法则。这些算法,就在《内经》原文中,只是我们读不懂古文的含义,而且今天全球的科学家也没有搞清楚时间有地球自转时间、公转时间的区别。
三之气为公转轨道黄道轨道少阳相火,经历的节气是小满15度,芒种15度,夏至公转15度,相对于轨道初始状态的大寒节公转完成166度左右,相对于上年的冬至节则完成182度左右的公转,小暑15度,公转时间为60.875天,角速度为60.875度,计算的总计角度为60.875x3度。
四之气为公转轨道黄道轨道太阴湿土,经历的节气为大暑15度,立秋15度、处暑15度、白露15度,共计60.875x3=182.625°,这里的0.625°是公转的角速度和公转的时间0.625天,等于自转的100刻x0.625=62.5刻“这就是“三之气始于七十六刻,终于六十二刻半”的计算法则。
四之气为太阴湿土,经历大暑15度=15天,立秋15度=15天,处暑15度=15天,白露15度=15天,公转时间和角速度为60.875x4=243.5°=243.5天。这里的0.5天是公转的时间与速度等于地球自转100x0.5=50刻=今天的12小时,自转则完成180度=12x15.这就是原文“四之气始于六十二刻六分,终于五十刻”的计算法则。
五之气为公转轨道黄道轨道阳明燥金,经历秋分,这时太阳由北半球向南半球回归
第二次直射赤道,计算15度,寒露15度,霜降15度,立冬15度,共计公转60.875x5度=304.375°。这里的0.375°是公转时间、公转角速度,换算为自转的时间和角速度、角度则是0.375x100刻=37.5刻,自转的时间为:37.5x14.4=540分,540÷60=9小时。角速度为15度/小时,自转转过的角度为15x9=135度。这就是原文的“五之气始于五十一刻,终于三十七刻半”的计算法则。
六之气为公转轨道黄道轨道太阳寒水,经历小雪15度,大雪15度,冬至15度,这时相对于公转轨道黄道轨道的初始状态公转完成350度余,相对于夏至完成182度余的公转。小寒15度,这样,就完成了60.875x6=365.25度的一个回归周期,公转的时间和速度是可以互换的。这是可以区别自转的角度和时间的。这里的0.25度是公转的时间与角度,角速度,换算为自转轨道赤道轨道的时间就是0.25x100=25刻,25x14.4=360分,360÷60=6小时,自转赤道轨道的角速度15度/小时,6小时则转过90度。这就是原文中“六之气始于三十七刻六分,终于二十五刻”的计算法则。这就是地球赤道自转轨道与公转黄道轨道的时间、速度、角速度、位移的计算法则。3000年来没有一个后来的中国人翻译正确,实在是让人觉得匪夷所思的一件事情——尤其是自封为自己集中医学家、哲学家家、物理科学家等等于一身的自封的圣贤、智慧者等等——去反省一下吧——不要自我陶醉、主观主义太多、无知无耻之极!
后面对三种特殊情况作了讨论,就是岁会之年——行令之年,天符之年——执法之年,太一天符之年——贵人之年。原文可以理解为:
“打击执法人员者”,其害速而且危险;“打击拿令牌者”,其祸慢而且长久;“打击大富贵人者,”其害善暴死。中:zhong,侵犯,击中,打击,侵害、冒犯之意。执法者,执行法令法规之人也。属拟人手法。行令者,执行命令人也。属拟人手法。贵人者,大富大贵之人也。属拟人手法。
有教授译为:邪中执法,发病急速而危重;邪中行令,病变慢而持久;邪中贵人,其病急法暴烈而多发生死亡。
也有教授译为:中执法之邪,发病急退暴烈而多发生死亡。
也有教授译为:中执法之邪,发病急而比较危险;中行合之邪,病势缓而病程较长;中贵人之邪,则发病急剧而很快会死亡。
所有这些,都是字面上之意,非《内经》之本旨,宗旨!
前文明明有言:天符为执法,岁会为行令;太一天符为贵人。
因此:这里的真谛是:执法者——中运之气与司令之气相符合的年份,叫做天符。属借代手法。即:戊寅、戊申、戊子、乙卯,丁巳、丁亥、丙辰、丙戍。共计八年。行令者——岁会之年,即中运之气与岁地支本气相同,这叫做岁会之年。属借代手法。即:丁卯、甲辰、甲戍、丙子,共计四年。其中岁支本气,指的是地支的五行属性本于各自之旺时,即:寅卯属木,本于木气;巳午属火,本于火气;
辰戍丑未属土,本于土气;申酉属金;本于金气;亥子属水,本于水气。贵人者——太乙天符,既为天符,又为岁会之年分。属借代手法。共计有:戊午、乙酉、己丑、己未。共四年。
因此,中执法者——是指病人凌犯了天符之八年中的某一年,或八年之中某一年犯病,即:戊寅、戊申、戊子、乙卯、丁巳、丁亥、丙辰、丙戍之年中的某一年发病,就会发病迅速而且立即出现病危之象。
中行令者——是指人恰好遇上岁会之年犯病,即丁卯、甲辰、甲戍、丙子之年中的某一年发病,就会发病缓慢而病程长久。
中贵人者——是指人正遇上太乙天符之年患病,即戊午年、乙酉、己丑、己未之年某一年发病,就会出现暴亡、暴死之象。
说的很多,要弄清楚一个真谛:《内经》中原文“执法”、“行令”“贵人”既有拟人的修辞手法、又有借代的修辞手法,不搞清这些东西,随文衍义,就不会明白。文中说是指:病人犯了天忌,天时于病人不利。这才是《内经》之愿意与原旨。病人在不同的时间里发病不同。——这是由于地月日的引力决定的、三者的轨道位置决定的。
下面的记载,很重要,这些方法已经面临失传的危险——实际上是3000年没有一个后来的中国人搞清楚的内容。这是理解《周易》六爻的关键内容、核心内容,可是3000年来,没有出现在《周易》中,因为这在中国古人是一个自然的常识问题。这样,3000年来,没有一个中国人正确翻译《周易》中的六爻是计算地球和其他天体自转与公转的时间、速度、角速度、位移的本质,这样,一本自然科学的书籍,便成了一本封建迷信的书籍,是历史的悲哀、科学的悲哀!也是中华民族的悲哀!
原文是这样记载的:“愿闻其步何如?岐伯曰:所谓步者,六十度而有奇,故二十四步积盈百刻而成日也。”(这里有24时区及24节气法则)
这里是《内经》中最明确的速度、角速度、位移、时间之间的换算法则。就是人类科学史上最早的角速度的概念,这里的公式,就是现代公式:v=d÷t=s÷t,这里的计算就是60.875度=365.25÷6度.这是地球公转6步的角速度。中国古人运用100刻来计算地球自转一天的时间,100刻等于今天的24小时。为了处理公转四分之一刻=0.25刻=公转的0.25度=公转的1/4天(日)=自转的6小时=自转的90度,就用“积盈”的法则。100刻÷24≈4刻/小时,余六分之一刻;0.25x4=1这是地球自转一天分为24步的时间与角速度的计算法则,是处理小数尾数的法则。“积盈”的法则就是乘法之后取整数的法则。
原文:“帝曰:六气应五行之变何如?岐伯曰:位有终始,气有初中,上下不同,求之亦异也。”
这里的六气,就是六步气候,6x60.875=365.25,这是角速度等份为6的计算法则。五行则是将角速度等份为5的法则。由于下面的原文的具体计算是指的100刻的计算法则,则应该是指自转的时间的100刻的5等分的法则,当然也可以用于计算地球的公转运动,就是365.25÷5=73.05,这就是公转的角速度,这样,当把地球公转的角速度等分为5步运行(五行、五行时)与六步运行(六气)时,角速度之差为73.5-60.875=12.175°加上规定的公转轨道的开始与结束的位置不同,还有六气之中,又等分为初气和中气,就是把60.875度等分为二,为30.4375度,这样,就是把24步=24节气中的“节”与“气”(这里区别于六气之气)区别于这里的初气与中气,“节”就是前文中的12节令,其他12气称为中气,这样,初气为15度,公转则为15天,中气为15度,公转则为15天,可以把地球和其他天体的自转与公转区别开来。如果不注意这些区别,就会发生错误。位置有公转轨道和自转轨道位置的,涉及初始状态的固定、旋转方向的规定、上下位置(南北位置包括了天干地支的经纬网和经纬度)的规定。
原文:“求之奈何?岐伯曰:天气始于甲,地气始于子,子甲相合,命曰岁立。谨候其时,气可与期。”
这里的天气,就是每一天的气象变化,这里“天气始于甲”,就是说地球的公转黄道轨迹的甲乙位的定位定向,这是公转轨道的初始状态的规定。在计算地球自转的情况下,甲乙圈等同于现在的晨昏圈、晨昏线。“地气始于子”这里的“子”是“子月”地球公转气候的10月,就是冬至之月。“子时”则是计算地球自转的0时。这是在规定地球自转的轨道方向与月球公转的轨道方向。如果运用60甲子的方法,就可以计算公转自转结合运动的每一年的气候、时间、角速度。按照固定的时间位置、节令位置、节令时间,六气的时间长短和速度、位移是可以推算和预测的,是可以预期的。这里的子甲相合,命曰岁立,就是地球一年的公转轨道的运动。
一、 原文的内容提要
1)原文“愿闻其步何如?岐伯曰:所谓步者,六十度而有奇,故二十四步积盈百刻而成日也。”明确了公转轨道60.875度的6步法则。
原文中“天数”计算法则,就是地球自转时刻与地球公转时间的换算法则,今天仍然是正确的,因此是科学的,这就可以明白地告诉大家,中国人在《内经》中已经掌握了地球自转赤道与公转黄道的规律。由于今天也是正确的计算法则,也可以反证,这不是迷信、不是封建糟粕。而且这时中国古人没有掌握这一规律,是不可能运用这一规律的。没有掌握这一规律是不可能的。
原文中的“中”“标”“本”是赤道、指南、指北的含义。说的是地球仪、地图册、轨道运动系统的方向和定位系统。原文中的“退行”就是地球的公转运动方向,与自转运动反向,这是由于我国古人规定的公转方向为顺——今天的顺时针方向——针对于上南、下北、左西、右东而言公转轨道运动方向的。——其实,这个方向是不存在的,因为是以气候变化为标志
2)原文中地球公转不满1°换算为自转时间周期的科学计算,正反两方面都证明是科学的、伟大的!
3)原文中的计算法则是“等差数列”,这个记载比较南北朝时期的记载早了1000年左右。在《素问•刺法论篇第七十二》中记载有“等差”的法则,3000年来,中医学家并没有去研究数学史的责任和义务,这样,我们不知道这是“等差数列”
二原文计算法则讲解
原文:“黄帝问曰:呜呼远哉!天之道也,如迎浮云,如视深渊,视深渊尚可测,迎浮云莫知其极。夫子数言,谨奉天道,余闻而藏之,心私异之,不知其所谓也。愿夫子溢志尽言其事,令终不灭,久而不绝。天之道也可得闻乎?岐伯稽首再拜对曰:明乎哉问!天之道也,此因天之序,盛衰之时也。
帝曰:愿闻天道六六之节盛衰何也?岐伯曰:上下有位,左右有纪。故少阳之右,阳明主之;阳明之右,太阳主之;太阳之右,厥阴主之;厥阴之右,少阴主之;少阴之右,太阴主之;太阴之右,少阳主之。此谓气之标,盖南面而待也。故曰,因天之序,盛衰之时,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此之谓也。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所谓本也,本之下,中之见也,见之下,气之标也。标本不同,气应异象。”
这里的原文,3000年来,没有一个中国人是用地球仪天球仪、地图册的法则、轨道法则来解读这段原文,造成了人为的错误理解,翻译上的严重失误。
原文中的“天之道”、“天道”是天体运行之轨道、轨迹吗?为什么说是天体运行的轨道?为什么说不是天体运行的轨道?由于我在《史记》中查到有“轨道”“轨度”的记载,因此,在同一时期的《内经》成书的年代的中国古人,也是掌握了轨道、轨度的概念和具体运用的。
岐伯回答了是天体运行的轨道,这是由于天体在空间有位置上的次序、运行上的顺序,力量盛衰强弱是有时间规律的。时间规律,中国古人是测量和计算地球、月球自转与公转运动的周期性节律。中国古人测得地球的自转一周的时间是24小时等于12时辰等于一天等于一日。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是12月,是360天等于360度,公转的回归时间是365.25天等于365.25度。月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接近28天,绕地球公转一周是朔望周期30天。这是3000年来的最大的冤案——中国古人这时已经发现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也发现了月球的自转与公转,却没有人正确进行解读,还污蔑说是唯心主义、封建迷信思想、伪科学等等,很冤枉哈。中国古人计算地球自转的轨道——赤道,计算地球公转的轨道——黄道,今天已经发生了细微的衍变,但是这改变不了历史的本来面目
这里的“标本中”由于是中国古人的特定地理方位和上下方位的表述。因此,(1)从立体的角度,就是经纬度、经纬网,我反复给大家找到了科学的证据、历史的依据。我希望大家要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研究我国的科学技术。
(2)从上下角度来理解时,就可以理解为大气的垂直运动、垂直变化,以此,复习一下“热力环流的形成”很有必要。我国古人把我国的公转气候,用五行循环相生来描述。大气的热力环流也是其表述的内容之一。先复习一下: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包括因果关系极其密切的三个环节:○1地面冷热不均导致大气上升或下降的垂直运动;○2地球大气的垂直运动引起了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3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差造成了大气的水平运动。现实生活中,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都是典型的与热力环流原理相同的大气环流。
(3)从水平角度理解,需要复习一下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1气压梯度:地理学上,把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叫做气压梯度。
○2大气的水平运动——中国古人和今天的人都称谓“风”是a水平气压梯度力、b摩擦力、c地转偏向力三种作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a水平气压梯度力——就是大气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的力。对风速、风向的影响规律是:这是大气水平运动的原动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既影响风向——风向垂直于等压线并指向低压,又影响风速——水平气压梯度越大,风速越大。风向的画法是垂直于等压线。
b摩擦力——地面与空气之间,以及运动状况不同的空气层之间相互作用而产生的阻力。对风速、风向的影响规律是:既影响风速——降低风速,又影响风向。摩擦力越大,风速越小;反之,风速越大。摩擦力越大,风向与等压线的夹角越大;反之,交角越小。风向的画法:近地面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c地转偏向力——促使物体水平运动方向产生偏转的力。对风力、风向的影响规律:只影响风向——使风向逐渐偏离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不影响风力(风速)。风向的画法:高空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原文中的“标本中”有水平的标本中、也有垂直的标本中、还有立体的标本中。所以,3000年来,中医学界走入了误区,就是没有认识到立体的属性。垂直的属性主要是通过人的“正立而待之”来体现的,同时又用经络的表里属性,结合人体的立体属性来说明地球、大气的运动属性。由于有经纬网、经纬度的概念,才能说明地球是立体的球——地球仪的三要素就是经纬度、方向、转轴,这时中国古人已经完全建立了这些概念并且传播到世界各地。
注意时间概念,伟大的爱因斯坦说时空有隧道,这是错误的,时间没有隧道,空间可以有隧道。时间是地球及其他天体自转与公转的周期性节律、是与运动的速度、角速度、位移相对的概念。这是时间是一个三头一体的联体婴儿,与速度、位移是连在一起的 ,没有运动的速度、没有运动的位移,就没有时间。时间是中国古人为了计算天体的自转与公转的运动而产生的相对的概念。伟大的霍金教授说,时间有正时间、负时间,也是错误的,时间有过去的时间和未来的时间。中国古人把自转公转完成的时间规定为过去时间,把自转公转没有发生的时间规定为未来的时间。中国古人把地球自转的时间用100刻来计算和测量,12时辰等于今天的24小时。地球公转的时间是12月365.25天。这就给人类社会留下了3000年来未解之谜——时间的概念中国科学界和世界科学节没有给以定义,就是这个原因。时间是地球自转一周的速度位移的相对单位,我称之为地球自转时间,最常用单位是时分秒,最大单位为日=天。也是地球公转运动一周的速度位移的相对单位,我称之为地球公转的时间(包括了月球自转公转的时间)。最常用地球公转运动的时间单位是日、月、年。地球自转的时间单位则是12时辰、100刻,今天为24小时。二者共同的单位是“日、天、度”,可以相互换算。
中国古人把时间分为地球自转的时间和地球公转的时间,这样用圆周的360度来测量和计算,就能准确测量和计算天体的自转与公转运动。赤道、黄道都用这12等份、6等份、3等份、5等份、10等份、24等份等等,这样,就可以计算和预测人类个体的生命状况。
原文中“上下有位,左右有纪”这是地球、天球的定位系统,就是今天的经纬网、经纬度。中国古人的地球仪和中国古代地图的定位是这样的:上为南、下为北、左为东、右为西。轨道的运行系统也是如此。下面的“故少阳之右,阳明主之;阳明之右,太阳主之;太阳之右,厥阴主之;厥阴之右,少阴主之;少阴之右,太阴主之;太阴之右,少阳主之。此谓气之标,盖南面而待也。故曰,因天之序,盛衰之时,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此之谓也。”就是对这一轨道系统的运动轨迹的方向和位置的规定。这里的“气之标,盖南面而待”,就是3000年来大家误解的根源所在——这是说的指南针指示的是上南下北的定位概念。这样,少阳-——阳明——太阳——厥阴——少阴——太阴——少阳组成一个循环的圆圈,各60度,共计60x6=360度,由于是上为南下为北、左为东右为西,这个图的运动模式就是地球的自转模式,就是自西向东运动的模式。这里的上下左右不能搞错,否则南北东西就错了,中国古人的规定与现代的规定正好颠倒了180度,这样,3000年来,没有一位中国的智者、神人、圣人正确解读,实在是一件遗憾的事情。这就是《内经》强调的阴阳的道路,万物之上下等等,也是文中反复强调的“因天之序,盛衰之时,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的中国古人测量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角大小的方法。中国古人用测量昼夜长短的方法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大小,就能够测定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同时也是中国古人规定和测量24节气的方法,也是为了精确制定历法的需要而采用的科学的技术和方法。因此,中国的历法,本质上说,就是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时间的运动规律的法则。
最初,中国古人用树立木干来观测日影——日影的长短可以计算测量太阳正午高度角的大小——以此测量和计算地球的公转运动,后来逐步改进制成一种叫做“圭表”的天文仪器。这种仪器有圭,是一个高8尺的木柱与一个水平尺构成直角三角形的2条直角边的一种天文仪器,注意这里的8尺高度,这是计算24节气日影长短的三角函数法则——3000年前中国古人就会运用“三角函数”计算地球自转公转运动,这是不可思量的科学奇观!就是一把有刻度的水平尺,平放在石座或者木座上,石座周围刻有水渠,用来定水平,控制和保证仪器的平衡和平稳,南端立表,表的上端有一影符向外弯曲,影符中间有一个圆孔。正午时候,太阳的影子经过圆孔投射到圭面上来。人就可以通过圭面上的数字尺上的读数知道日光影子的长短,在冬至日这一天日影最长。夏至日这一天日影最短——这是地球黄道轨迹上的数字,结合昼夜长短——地球自转轨道赤道上的数字,就测得地球的南北回归运动,而不是太阳在绕地球转动。中国古人就是用这样的法来测量地球的自转公转运动,这样通过观察日影投射在圭表上的长短,也可以测知时令季节——中国古人的四时、五行时,就是在科学的测定的基础上进行了四个时间段、五个时间段的划分,来测定其他天体的自转与公转运动——因此,发现了五大行星——五行星,在《史记》中,也是有记载的。在后面我具体算一下,大家才会心服口服的,不然,小丑又会跳出来说:废除中医、废除《黄帝内经》。
下面的这段话“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所谓本也,本之下,中之见也,见之下,气之标也。标本不同,气应异象。”
历代中医学家都有争论和怀疑,3000年,没有一人指出正确的法则,可见,难度是很大的。
原文中很多教授和专家都以标本中气立论,邢玉瑞教授就十分怀疑其正确性。方药中教授和杨力教授认为是标本中气理论,邢玉瑞教授就觉得没有讲清楚,不知所云,因此,邢玉瑞教授也提出,要废除天干地支的运算法则。我觉得邢玉瑞教授的否定和怀疑态度是正确的,是好的。但是,否定和废弃天干、地支的运算的提出,实际上,是邢玉瑞教授没有注意到天干地支的时间计算法则的功能的同时,具有球坐标系经纬度、轨道度数的计算法则的功能。这些法则,今天在运用,只是已经用具体的阿拉伯数字代替了。在中国古老的指南针上面就标示了——我建议读者去看一看中国古代的指南针与现代指南针的不同,大家就会明白。我反复地研究阅读这一段文字,不解其意至少20余年。我20岁第一次读到这里的文字的时候,与明代张介宾的认识有些一致,就是认为这是人体的12经络的表里匹配关系。指的是手足的三阳经与三阴经的匹配关系,暗中讥笑教授专家们不懂经络学说。我也认为这是练气功的法则,反复地进行训练。读到方药中教授,关于“标”的讲解时,我联想到自己在青城山上购买的指南针——罗盘——司南针,突然明白了,本是指北为本,指南为标,这是针的180度含义,以及“中”的含义蕴藏在其中造成的。这在原文中交代的很清楚。“中”是什么含义呢?杨力教授说是正确的,邢玉瑞教授却说是没有交代清楚的、是应该否定和废弃的。为什么两大教授得出的结论不同而且是完全相反的结论呢?问题就在这里。标为南,本为北,“中”就是赤道线、赤道线圈。——这在指南针面前时,是很好理解的。这里是用人体的经络的立体属性和无形的概念,来说明地球和地球仪的立体属性和经纬网和经纬度的无形的概念。由于文中交代了“气之标为南面而待”则气之本则为北则是成立的概念和方位,也是与我国古代地球仪地图册相吻合的。由于文中说“本之下,中之见也,见之下,气之标也。标本不同,气应异象”这里文中说的是气象的不同,就是前文123个残字中的“四时,一以候相,反一,四方各作解”又一次诠释。说的是地球上的全球的气候。上下半年,南北半球的季节气候正好是相反的。
既然是全球气候,则“中”应该是指地球的赤道。这里的含义就准确翻译为,北半球之下,中央出现赤道线,赤道线的下面是南半球。
这段文字描述了上为本、下位标的南北半球的概念,上位北半球,中见赤道,下位为南半球。与“故少阳之右,阳明主之;阳明之右,太阳主之;太阳之右,厥阴主之;厥阴之右,少阴主之;少阴之右,太阴主之;太阴之右,少阳主之。此谓气之标,盖南面而待也。故曰,因天之序,盛衰之时,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此之谓也。”原文面对南天是相反的方向。而且这里的下——标——南;上——本——北;中——赤道——0度纬线,才能说明地球是南半球、北半球以赤道为界来划分的。
原文:“帝曰:其有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太过,何也?岐伯曰:至而至者和;至而不至,来气不及也;未至而至,来气有余也。
帝曰:至而不至,未至而至,何如?岐伯曰:应则顺,否则逆,逆则变生,变生则病。帝曰:善!请言其应,岐伯曰:物,生其应也;气,脉其应也。帝曰:善!”这里的前面的“至”是指我国固定的季节时令——公转的时间节令已经到了。后面的“至”则是指的我国的公转的气候的变化——六步气候的更替变化的到来。由于地球吸收太阳能量,然后释放能量,这样地球上的季节变化与天文上测定的黄道轨道上的标志有一个时间差,实际变化上是滞后的。
原文:“愿闻地理之应六节气位何如?岐伯曰:显明之右,君火之位也;君火之右,退行一步,相火治之;复行一步,土气治之;复行一步,金气治之;复行一步,水气治之;复行一步,木气治之;复行一步,君火治之。相火之下,水气承之;水位之下,土气承之;土位之下,风气承之;风位之下,金气承之;金气之下,火气承之;君火之下,阴精承之。帝曰:何也?岐伯曰: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外列盛衰,害则败乱,生化大病。帝曰:盛衰何如?岐伯曰:非其位则邪,当其位则正。邪则变甚,正则微。帝曰:何谓当位?岐伯曰:木运临卯,火运临午,土运临四季,金运临酉,水运临子,所谓岁会,气之平也。帝曰:非位何如?岐伯曰:岁不与会也。帝曰:土运之岁,上见太阴;火运之岁,上见少阳、少阴;金运之岁,上见阳明;木运之岁,上见厥阴;水运之岁,上见太阳,奈何?岐伯曰:天与之会也,故《天元册》曰:天符。帝曰:天符岁会何如?岐伯曰:太一天符之会也。帝曰:其贵贱何如?岐伯曰:天符为执法,岁会为行令,太一天符为贵人。帝曰:邪之中 人也奈何?岐伯曰:中执法者,其病速而危;中行令者,其病徐而持;中贵人者,其病暴而死。帝曰:位之易也何如?岐伯曰:君位臣则顺,臣位君则逆。逆则其病近,其害速;顺则其病远,其害微。所谓二火也。”
原文在这里明确提出了“地理之应六节气位”说明这里是讨论的整个地球或者是北半球或者是南半球的“六节气位”的对应情况。
就北半球的我国区域地理气候、北半球 区域气候的六步运行情况来讨论:“显明之右”的“显明”应该是上下左右位的左位,是我国区域地理的上位为南、下位为北、右位为西而言,左位东方位的含义——而张介宾说的“显明者,日出之所,卯正之中,天地平分之处也。”——则显然是指地球自转轨道的赤道线线上的晨昏线的晨线——赤道线上的平分线东西线,与公转轨道黄道上的春分、秋分线平分线圈——卯酉线圈。上位为南、右位为西、下位为北。君火位是说我国气候的南方热带气候、相火气候为亚热带气候,本质上是按纬度的低纬度向高纬度划分为5个气候带,把纬度跨度划分为六步来计算的。这里的“退行”是相对于地球的自转自西向东转而言。由于把地球的自转看成是前进的,我国的地理区域气候则是相反的“退行”。同理,若把我国的公转气候看成是顺行,则地球的自转则是逆行。这是上南下北定位左东右西定方位而言的。面对现在中央台新闻30分的地球仪也是如此。只是这时的地球仪已经是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了,与中国古人的颠倒了180度,但是运动的实质没有改变。现在是把自转与公转运动规定为同向了。但是,相对于我国的区域地理公转气候变化仍然是相反的、相逆的。由于地球的自转方向是固定的,面对北极星自西向东逆时针运动,这是不能改变的。而公转运动的规定,在地球上,是以气候变化来描述的。这样规定不同,含义不同。但是,我国的气候,不会因为人为的规定不同而发生不同的改变:这就是我国古人用数字和八卦编定的次序和实际气候情况规律不会发生改变,这样我通过中国气候和数字、八卦的研究,就发现了这是地球自转公转的规律。西方人早就解读出来了,然后把赤道、黄道的概念和含义重新改变一下,把地图册、地球仪颠倒180度,这样,把我国的少数科学家给懵了。
这里的原文“相火之下,水气承之;水位之下,土气承之;土位之下,风气承之;风位之下,金气承之;金气之下,火气承之;君火之下,阴精承之。”是否可以理解为大气在地球不同表面的的垂直运动?我觉得理解为大气的垂直运动更好。提出我的看法,请读者去研究。理解为垂直运动,这是由于这里涉及【位】,涉及【上下】,结合起来就是【上下位】,上下位,就是讲的垂直运动,讲的就是180°的力学关系,讲的是今天数学法则的柱坐标系。同时要注意这里的球坐标位、极坐标位、轨道坐标位、平面直角坐标位、柱坐标位在用【五行数、六气数】来标示的时候,是有不同的。这就是次序的问题,一定要搞清楚。
我国古人规定:厥阴风木之气为公转黄道轨道的初之气一步等于60.875日=60.875度,这是365.25÷6=60.875度的,这里的数字,我是采用的《淮南子》中的数字,用小数点法则计算。在《淮南子》中是分数法则。可见,我国古人实际上是精确到了小数点后的千分位。具体的24节气和公转的角度、角速度为大寒(15°=15日)、立春(15°=15日)、雨水(15°=15日)、惊蛰(15°=15日)计算的方法,这是地球公转黄道轨迹的开始,为公转0°~60.875°这里的0.875°是公转速度、公转时间公转角速度,不满一度,换算为地球自转的时间则为100刻x0.875=87.5刻,相当于今天的小时则是这样计算的:87.5x14.4=1260分,1260分÷60分=21小时。赤道角度则是转过315度——本质上,就是转过经度315度。后面的其他计算也是如此。就不一一详细计算了。这里的14.4是这样计算的:100刻,每刻10分刻,1天=100x10=1000分刻,今天的一天等于24小时等于24x60=1440分钟,这样100刻=1440分钟。1刻就等于现代机械时钟14.4分钟,这是由于《内经》成书时没有用六十分钟计算时间。用六十分钟、六十秒钟计算时间,是在中国的金元代时期,记载在《刘完素医学全书》中的“求六气交客气日辰法”中。我没有查更早的历史资料。当然,60甲子也可以理解为60分钟、60秒钟,但是大家是不会认可的 对吧?这就是下文“天数”的计算法则。就是“甲子之岁,初之气,天数始于水下一刻,终于八十七刻半”的计算法则。这是把公转的回归周期不足1度=1日的情况要换算为自转的时间、时刻进行节前节后的交司时刻标志,也是自转时刻与公转时刻(时间)角速速的更替标志。
二之气为公转轨道黄道轨道少阴君火,经历的节气是春分,这是昼夜长短相等的节气,实际上就是太阳由南半球回归北半球直射赤道的时间和季节。这也是计算地球自转开始的晨昏线圈的晨线圈。
春分黄道公转轨道15度、清明(15度)、谷雨(15度)、立夏(15度),公转的时间为60.875天,角速度为60度余,计算的法则是公转60.875x2度=121.75度.这里的0.875x200=175刻,由于100刻=1天=1度(公转周期1°),75刻不满100刻,不满公转的一度,是自转的75刻,这就是“二之气,始于八十七刻六分,终于七十五刻”的计算法则。计算为今天的小时为:75x14.4=1080分,1080分÷60=18小时,自转的角速度为360÷24=15°/小时,18小时则转过的角度为18x15°=270°,这些角度又是计算地球经度跨度以及经度度数的法则。这些算法,就在《内经》原文中,只是我们读不懂古文的含义,而且今天全球的科学家也没有搞清楚时间有地球自转时间、公转时间的区别。
三之气为公转轨道黄道轨道少阳相火,经历的节气是小满15度,芒种15度,夏至公转15度,相对于轨道初始状态的大寒节公转完成166度左右,相对于上年的冬至节则完成182度左右的公转,小暑15度,公转时间为60.875天,角速度为60.875度,计算的总计角度为60.875x3度。
四之气为公转轨道黄道轨道太阴湿土,经历的节气为大暑15度,立秋15度、处暑15度、白露15度,共计60.875x3=182.625°,这里的0.625°是公转的角速度和公转的时间0.625天,等于自转的100刻x0.625=62.5刻“这就是“三之气始于七十六刻,终于六十二刻半”的计算法则。
四之气为太阴湿土,经历大暑15度=15天,立秋15度=15天,处暑15度=15天,白露15度=15天,公转时间和角速度为60.875x4=243.5°=243.5天。这里的0.5天是公转的时间与速度等于地球自转100x0.5=50刻=今天的12小时,自转则完成180度=12x15.这就是原文“四之气始于六十二刻六分,终于五十刻”的计算法则。
五之气为公转轨道黄道轨道阳明燥金,经历秋分,这时太阳由北半球向南半球回归
第二次直射赤道,计算15度,寒露15度,霜降15度,立冬15度,共计公转60.875x5度=304.375°。这里的0.375°是公转时间、公转角速度,换算为自转的时间和角速度、角度则是0.375x100刻=37.5刻,自转的时间为:37.5x14.4=540分,540÷60=9小时。角速度为15度/小时,自转转过的角度为15x9=135度。这就是原文的“五之气始于五十一刻,终于三十七刻半”的计算法则。
六之气为公转轨道黄道轨道太阳寒水,经历小雪15度,大雪15度,冬至15度,这时相对于公转轨道黄道轨道的初始状态公转完成350度余,相对于夏至完成182度余的公转。小寒15度,这样,就完成了60.875x6=365.25度的一个回归周期,公转的时间和速度是可以互换的。这是可以区别自转的角度和时间的。这里的0.25度是公转的时间与角度,角速度,换算为自转轨道赤道轨道的时间就是0.25x100=25刻,25x14.4=360分,360÷60=6小时,自转赤道轨道的角速度15度/小时,6小时则转过90度。这就是原文中“六之气始于三十七刻六分,终于二十五刻”的计算法则。这就是地球赤道自转轨道与公转黄道轨道的时间、速度、角速度、位移的计算法则。3000年来没有一个后来的中国人翻译正确,实在是让人觉得匪夷所思的一件事情——尤其是自封为自己集中医学家、哲学家家、物理科学家等等于一身的自封的圣贤、智慧者等等——去反省一下吧——不要自我陶醉、主观主义太多、无知无耻之极!
后面对三种特殊情况作了讨论,就是岁会之年——行令之年,天符之年——执法之年,太一天符之年——贵人之年。原文可以理解为:
“打击执法人员者”,其害速而且危险;“打击拿令牌者”,其祸慢而且长久;“打击大富贵人者,”其害善暴死。中:zhong,侵犯,击中,打击,侵害、冒犯之意。执法者,执行法令法规之人也。属拟人手法。行令者,执行命令人也。属拟人手法。贵人者,大富大贵之人也。属拟人手法。
有教授译为:邪中执法,发病急速而危重;邪中行令,病变慢而持久;邪中贵人,其病急法暴烈而多发生死亡。
也有教授译为:中执法之邪,发病急退暴烈而多发生死亡。
也有教授译为:中执法之邪,发病急而比较危险;中行合之邪,病势缓而病程较长;中贵人之邪,则发病急剧而很快会死亡。
所有这些,都是字面上之意,非《内经》之本旨,宗旨!
前文明明有言:天符为执法,岁会为行令;太一天符为贵人。
因此:这里的真谛是:执法者——中运之气与司令之气相符合的年份,叫做天符。属借代手法。即:戊寅、戊申、戊子、乙卯,丁巳、丁亥、丙辰、丙戍。共计八年。行令者——岁会之年,即中运之气与岁地支本气相同,这叫做岁会之年。属借代手法。即:丁卯、甲辰、甲戍、丙子,共计四年。其中岁支本气,指的是地支的五行属性本于各自之旺时,即:寅卯属木,本于木气;巳午属火,本于火气;
辰戍丑未属土,本于土气;申酉属金;本于金气;亥子属水,本于水气。贵人者——太乙天符,既为天符,又为岁会之年分。属借代手法。共计有:戊午、乙酉、己丑、己未。共四年。
因此,中执法者——是指病人凌犯了天符之八年中的某一年,或八年之中某一年犯病,即:戊寅、戊申、戊子、乙卯、丁巳、丁亥、丙辰、丙戍之年中的某一年发病,就会发病迅速而且立即出现病危之象。
中行令者——是指人恰好遇上岁会之年犯病,即丁卯、甲辰、甲戍、丙子之年中的某一年发病,就会发病缓慢而病程长久。
中贵人者——是指人正遇上太乙天符之年患病,即戊午年、乙酉、己丑、己未之年某一年发病,就会出现暴亡、暴死之象。
说的很多,要弄清楚一个真谛:《内经》中原文“执法”、“行令”“贵人”既有拟人的修辞手法、又有借代的修辞手法,不搞清这些东西,随文衍义,就不会明白。文中说是指:病人犯了天忌,天时于病人不利。这才是《内经》之愿意与原旨。病人在不同的时间里发病不同。——这是由于地月日的引力决定的、三者的轨道位置决定的。
下面的记载,很重要,这些方法已经面临失传的危险——实际上是3000年没有一个后来的中国人搞清楚的内容。这是理解《周易》六爻的关键内容、核心内容,可是3000年来,没有出现在《周易》中,因为这在中国古人是一个自然的常识问题。这样,3000年来,没有一个中国人正确翻译《周易》中的六爻是计算地球和其他天体自转与公转的时间、速度、角速度、位移的本质,这样,一本自然科学的书籍,便成了一本封建迷信的书籍,是历史的悲哀、科学的悲哀!也是中华民族的悲哀!
原文是这样记载的:“愿闻其步何如?岐伯曰:所谓步者,六十度而有奇,故二十四步积盈百刻而成日也。”(这里有24时区及24节气法则)
这里是《内经》中最明确的速度、角速度、位移、时间之间的换算法则。就是人类科学史上最早的角速度的概念,这里的公式,就是现代公式:v=d÷t=s÷t,这里的计算就是60.875度=365.25÷6度.这是地球公转6步的角速度。中国古人运用100刻来计算地球自转一天的时间,100刻等于今天的24小时。为了处理公转四分之一刻=0.25刻=公转的0.25度=公转的1/4天(日)=自转的6小时=自转的90度,就用“积盈”的法则。100刻÷24≈4刻/小时,余六分之一刻;0.25x4=1这是地球自转一天分为24步的时间与角速度的计算法则,是处理小数尾数的法则。“积盈”的法则就是乘法之后取整数的法则。
原文:“帝曰:六气应五行之变何如?岐伯曰:位有终始,气有初中,上下不同,求之亦异也。”
这里的六气,就是六步气候,6x60.875=365.25,这是角速度等份为6的计算法则。五行则是将角速度等份为5的法则。由于下面的原文的具体计算是指的100刻的计算法则,则应该是指自转的时间的100刻的5等分的法则,当然也可以用于计算地球的公转运动,就是365.25÷5=73.05,这就是公转的角速度,这样,当把地球公转的角速度等分为5步运行(五行、五行时)与六步运行(六气)时,角速度之差为73.5-60.875=12.175°加上规定的公转轨道的开始与结束的位置不同,还有六气之中,又等分为初气和中气,就是把60.875度等分为二,为30.4375度,这样,就是把24步=24节气中的“节”与“气”(这里区别于六气之气)区别于这里的初气与中气,“节”就是前文中的12节令,其他12气称为中气,这样,初气为15度,公转则为15天,中气为15度,公转则为15天,可以把地球和其他天体的自转与公转区别开来。如果不注意这些区别,就会发生错误。位置有公转轨道和自转轨道位置的,涉及初始状态的固定、旋转方向的规定、上下位置(南北位置包括了天干地支的经纬网和经纬度)的规定。
原文:“求之奈何?岐伯曰:天气始于甲,地气始于子,子甲相合,命曰岁立。谨候其时,气可与期。”
这里的天气,就是每一天的气象变化,这里“天气始于甲”,就是说地球的公转黄道轨迹的甲乙位的定位定向,这是公转轨道的初始状态的规定。在计算地球自转的情况下,甲乙圈等同于现在的晨昏圈、晨昏线。“地气始于子”这里的“子”是“子月”地球公转气候的10月,就是冬至之月。“子时”则是计算地球自转的0时。这是在规定地球自转的轨道方向与月球公转的轨道方向。如果运用60甲子的方法,就可以计算公转自转结合运动的每一年的气候、时间、角速度。按照固定的时间位置、节令位置、节令时间,六气的时间长短和速度、位移是可以推算和预测的,是可以预期的。这里的子甲相合,命曰岁立,就是地球一年的公转轨道的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