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素问•五运行大论篇第六十七》地球公转法则、二进制法则
一、原文内容提要
1)原文中的“土主甲己,金主乙庚,水主丙辛,木主丁壬,火主戊癸。(笔者认为这是十分典型的二进制法则)子午之上,少阴主之;丑未之上,太阴主之;寅申之上,少阳主之;卯酉之上,阳明主之;辰戍之上,太阳主之;巳亥之上,厥阴主之。(这里也是典型的二进制法则)”这是中国古人的典型的二进制原则,与《周易》中的10个天地数的“二进制”是一样的。这是用“二进制”法则来计算地球(天体)自转与公转的轨道运动,只是这是等分的轨道的运动,是时间上的5、6等分的结果,空间轨道上的5、6等分的结果。二进制,中国古人叫做“代替”“一一对应法则”“天地数”,西方人玩了一下概念的游戏。
2)原文中的《太始天元册》中的28宿,则是测量和计算月球自转公转周期的法则,以此才能说明,谁在绕谁转动。是28分法则的经纬网中的经纬度法则。
3)面南、面北的问题,是说明我们面对地球、地图册、轨道系统的时候的上下问题、南北问题、东西方向的问题,由于我们标定的古今差异180度,这样大家理解上严重错误了。今天需要明白和纠正。
二原文计算法则讲解
原文:“黄帝坐明堂,始正天纲,临揽八极,考建五常,请天师而问之曰:论言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纪,阴阳之升降,寒暑彰其兆。余闻五运之数于夫子,夫子之所言,正五气之各主岁耳,首甲定运,余因论之。鬼臾区曰:土主甲己,金主乙庚,水主丙辛,木主丁壬,火主戊癸。(笔者认为这是十分典型的二进制法则)子午之上,少阴主之;丑未之上,太阴主之;寅申之上,少阳主之;卯酉之上,阳明主之;辰戍之上,太阳主之;巳亥之上,厥阴主之。(这里也是典型的二进制法则)不合阴阳也。其故何也?岐伯曰:是明道也,此天地之阴阳也。夫数之可数者,人中之阴阳也,然所合,数之可得者也。夫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
这里的“天纲”,可以理解为天体的纲纪,就是今天的【经纬网和经纬度的法则以及天体的轨道——自转赤道法则,公转黄道运动法则】。八极,本质上是8x45=360度的法则。“论言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纪,阴阳之升降,寒暑彰其兆。”就是说的地球的自转运动与公转运动与静止是相对的,可以用12时辰、12地支和10天干作为经纬网、计算经纬度,公转阴阳的升降运动——回归运动是可以通过寒暑的变化来观察和计算的。
注意这里的【土主甲己,金主乙庚,水主丙辛,木主丁壬,火主戊癸。】就是十天干转化为五运的含义,在平面圆周360°平面图上,就是180°数字轴的关系——这是3000年来【地球绕太阳转动3000次】,地球人没有解释清楚造成的。立体的地球仪、天球仪也是计算180°线圈平面上的10个点转化为5个点的情况。注意中国古人这时候,没有阿拉伯数字法则,仅仅用文字数字来标示地球仪、天球仪的经纬网经纬度数、轨道网轨道度数。
注意这里的【子午之上,少阴主之;丑未之上,太阴主之;寅申之上,少阳主之;卯酉之上,阳明主之;辰戍之上,太阳主之;巳亥之上,厥阴主之。】这是运用球坐标系经纬网、经纬度与公转轨道定位、轨道度数的换算关系。
歌诀是这样的:
子午少阴君火天,阳明燥金应在泉
丑未太阴太阳治,寅申少阳厥阴联
卯酉欲与子午倒,辰戌巳亥亦皆然
每岁天泉四间气,上下分统各半年
见《医宗金鉴运气要诀》《医钞类编》等。
这是轨道定位系统、地球仪定位系统、气候定位系统、我国区域地理定位系统的统一。
从这个图的比较中,可以看出,司天之气,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上半年气候,彩图是四分法,也就是91.3125°的法则,当把这个轨道周期6分法时,就是60.875°法则,就是黑白图法则。
若以地球仪南午北子的子午经纬网法则不变,我国区域地理也依据上南下北左东右西的地图册,按照等角速度、等差角速度的计算法则
在我国区域地理气候就是,用阴历法则,子年、午年我国的上半年气候是少阴君火司天,这是说的轨道6步法则的第三步,从大寒节开始,作为轨道的起始点,顺时针计算地球公转运动,到少阴君火结束的轨道位置为60.875°x3=182.625°,这是地球公转轨道角速度、位移弧度的计算法则。到阳明燥金轨道位置结束,为365.25°,新的轨道周期又开始了,从新开始就算。丑未之年如法炮制,如法计算。然而现在的彩图法则,则是逆时针计算的,轨道方向变了,法则略有不同,但是,改变不了本质,也改变不了计算周期的结果365.25°的黄道轨道【公转轨道的周期长短】。
由于方药中教授、杨力教授等没有指出这一本质,大家仍然不会信服。我今天指出来,希望后世学者汲取营养,记取教训。
原文:“帝曰:愿闻其所始也。岐伯曰:昭乎哉问也!臣览《太始天元册》文,丹天之气,经于牛、女戊分;黅天之气,经于心、尾己分;苍天之气,经于危、室、柳、鬼;素天之气,经于亢、氐、昴、毕;玄天之气,经于张、翼、娄、胃。所谓戊己分者,奎、壁、角、轸,则天地之门户也。夫候之所始,道之所生,不可不通也。”
这里的解释,历代医学家,没有从天体物理学和地球物理学的角度去解释,所以,大家是不能正确理解的。这里的“愿闻其所始也” “夫候之所始,道之所生,不可不通也”句中的“始”就是规定开始与结束的轨道初始状态。候,这里是名词,5天为一候,是公转轨道气候,公转轨道速度、公转轨道角速度为5度/候的含义,也是公转位移——公转5度的对应的椭圆圆弧线或者切线。这样72候=5x72=360度,这是恒星周期年,与地球绕太阳回归年相差5.25度。实际上,中国古人在这时,是采用的5.0729166°=1候的法则,就是5.0729166x72=椭圆轨道365.25°=地球公转轨道365.25天=黄道轨道365.25日=地球自转365周又四分之一周
《太始天元册》,现在我们不能读到了,《内经》中保留下来的珍贵的历史文献、科学文献,却可以计算地球、月球的自转与公转运动,是太伟大的贡献了!
原文中“丹天之气,经于牛、女戊分;黅天之气,经于心、尾己分;苍天之气,经于危、室、柳、鬼;素天之气,经于亢、氐、昴、毕;玄天之气,经于张、翼、娄、胃。所谓戊己分者,奎、壁、角、轸,则天地之门户也。”注意原文中的“经于”有经过、运动的含义,更要注意其经纬度、经纬网的含义,因为《内经》其他篇章有这样的理论依据。通过丹天、黅天、苍天、素天、玄天五方的匹配28宿,用【经纬度、经纬网的】概念进行计算。有把28宿匹配4方,每一方位为7宿,这样,就可以计算是地球在绕月球运动还是月球在绕地球运动。这样我国古人测得月球的自转周期为28天,为了便于计算地球的公转周期和时间、位移、角速度,中国古人就运用了月球绕地球公转的朔望周期30天/月【中国古人实际测得朔望周期为29.5天,月球恒星周期为27.32天——今天通过月球卫星测定的月球自转公转的周期仍然是27.32天,这里的参照物是地球自转一周360°计算为地球公转1°=1天来比较计算的】来计算并且将30天分为一节一气各15天3候,这样公转和自转就能很好地计算了。由于地球带着月球在运动,把地球的公转轨道等分为12等分,则为30.4375度。
“所谓戊己分者,奎、壁、角、轸,则天地之门户也。”这里是公转与自转的45度的数字轴的含义,以此来区别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运动。由于上下左右的不同,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的方向就会发生改变,结合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12时辰,就可以计算地球的自转运动与公转运动的周期性节律。其实就是很简单的把公转自转的时间分成了4段、5段、6段等等来计算。经纬度、轨道度数也是如此。由于这些数字现在很少用了,近代100年来,大家没有运用了,也就以封建迷信论之,就已经打入大牢了。哲学家不知道,物理学家不知道,于是要废除中医的阴阳五行、要废除《黄帝内经》、要废除中医中药等等,是由于自己不能计算4分钟经过地球经度1度的简单法则?其实,正是由于这些大科学家、哲学家的否定,我才发现了他们都不懂中国的古老的天体物理学和地球物理学的相关知识,没有去研究历史。这些观点本应该是反对者能够在否定之否定的基础上发现,因为,他们发现了问题,遗憾的是,他们没有解决问题,主要的是医古文难住了各位大科学家、大哲学家,根本就读不了《内经》的原文。如何正确翻译呢?如何真确理解呢?
有了计算的轨道的初始状态和时间单位、位移单位、角度单位、角速度单位,是不是就可以计算了呢?不能的!下面《内经》对上下左右做了规定,这就规定了转动的方向、地球仪和地图册的方向,这样轨道运动的方向就规定了,这样才能正确计算。
原文是这样记载的:“论言天地者,万物之上下;左右者,阴阳之道路。未知其所谓也。岐伯曰:所谓上下者,岁上下见阴阳之所在也。左右者,诸上见厥阴,左少阴,右太阳;见少阴,左太阴,右厥阴;见太阴,左少阳,右少阴;见少阳,左阳明,右太阴;见阳明,左太阳,右少阳;见太阳,左厥阴,右阳明。所谓面北而命其位,言其见也。”
原文说:前面已经讨论了天地是万物的上下,左右是太阳月球的视运动轨道运行的轨迹这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和《素问•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中都论述到这一问题。岐伯说:所说的上下,在这里是指上下半年的轨道分界线,这种轨道分界线在面对地图和地球仪时,有南北半球的不同,这样左右半球也是不同的。这也可以计算太阳、地球和月亮的运动以及运动的方向。针对司天在上,上为南而言,但是在看的时候——面对地球仪和地图的时候,又是面对的北方,这样,凡司天位为厥阴时,左边便是少阴,右边便是太阳;凡司天位为少阴时,左边便是太阴,右边便是厥阴;凡司天位为太阴时,左边便是少阳,右边便是少阴;凡司天位为少阳时,左边便是阳明,右边便是太阴;凡司天位为阳明位时,左边便是太阳,右边便是少阳;司天位为太阳时,左边便是厥阴,右边便是阳明。“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这里的阴阳就含有晨昏线的含义,这是说地球自转公转的道路和方向。“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这是公转状态下的太阳辐射在南北半球的不同,在自转状态下昼夜半球不同。“金木者,生成之终始也”这是说自转与公转轨道的初始状态与180°以及结束轨道状态,也是地球仪、地图册、轨道的方位状态。这是古人通过八卦中的河图洛书看图说话,反复说明的,可是后来,从刘向父子之后,没有一个中国人这样翻译过,很遗憾。
说明:这个图与下图的含义是相同的。这个图就是《内经》所说的升降关系的计算法则。
这个图中G-H 位为地球北回归线23°26′N ;F-E位为地球南回归线23°26′S。这是把地球看成在上下移动而太阳光不动的法则。G-E 连线为赤道,就是中国古人计算地球自转运动的轨道;H-F连线为黄道,就是中国古人计算地球公转运动的轨道线。①为北极星;②为北极圈的大小66°34′;③为黄道面。这个图有好久的历史,就证明中国人有相应的时间掌握了地球自转与公转运动规律的科学计算法则。这是《内经》二遗篇,大家不能科学翻译的根源,于是,就以伪科学、伪书论之,自欺欺人。当地球的赤道轨道不动,则是黄道面在作升降运动。当以黄道面不动,则是赤道面在做升降运动,这就是“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这也是“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原始含义,后来由于人们不理解,就进行篡改,改成哲学概念“形而上学”。
说明:此图是北纬40度的太阳高度的 变化情况。中国古人是通过圭表的日影的长短来测定的。以此确定昼夜的长短,明确季节,本质上是测定和明确了南北回归线以及太阳直射的位置。这里的太阳高度角不知读者会不会计算?这是北京所在地的纬度高度。这是把太阳光看成在移动而地球不动的法则。
这里的计算是这样的:太阳高度角大小为:这是北京当地12时的太阳高度角的大小,如下:
夏至:90°-|40°-23°26′|=90°-16°34′=73°26′;
春分、秋分: 90°-40°=50°;
冬至:90°-|40°+23°26′|=26°34′
这是中国古人3000年前的方法,这是用中国古人的圭表来测定的。12点就是当地的地方时,中午12点,以此可以计算经度的大小、地球自转的位移、角度、角速度、时间、太阳直射地球的具体位置。
我把这些图再一次放在一起,希望读者比较一下,回有收获的。
原文:“帝曰:何谓下?岐伯曰:厥阴在上,则少阳在下,左阳明,右太阴;少阴在上,则阳明在下,左太阳,右少阳;太阴在上,则太阳在下,左厥阴,右阳明;少阳在上,则厥阴在下,左少阴,右太阳;阳明在上,则少阴在下,左太阴,右厥阴;太阳在上,则太阴在下,左少阳,右少阴。所谓面南而命其位,言其见也。上下相遘,寒暑相临,气相得者和,不相得者病。帝曰:气相得而病者何也?岐伯曰:以下临上,不当位也。”
这里的本质是在说“客气”,就是在轨道上运行的当年气候,也就是我们要预测的目标年的上下半年的气候。这里上下左右是全球的运动气候。针对于我国则是北半球气候的上、下半年的区域地理气候。
其实简单的理解就是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各个公转时间段为2各月,角速度为60.875度,是运转的速度分为6步,运转的位移(距离)等分为6段的含义,中国古人用6等分的法则,对每一个公转的时间段进行了相应的命名,就是为了把地球的自转与我国的局部气候同全球的公转气候区别开来。
一、原文内容提要
1)原文中的“土主甲己,金主乙庚,水主丙辛,木主丁壬,火主戊癸。(笔者认为这是十分典型的二进制法则)子午之上,少阴主之;丑未之上,太阴主之;寅申之上,少阳主之;卯酉之上,阳明主之;辰戍之上,太阳主之;巳亥之上,厥阴主之。(这里也是典型的二进制法则)”这是中国古人的典型的二进制原则,与《周易》中的10个天地数的“二进制”是一样的。这是用“二进制”法则来计算地球(天体)自转与公转的轨道运动,只是这是等分的轨道的运动,是时间上的5、6等分的结果,空间轨道上的5、6等分的结果。二进制,中国古人叫做“代替”“一一对应法则”“天地数”,西方人玩了一下概念的游戏。
2)原文中的《太始天元册》中的28宿,则是测量和计算月球自转公转周期的法则,以此才能说明,谁在绕谁转动。是28分法则的经纬网中的经纬度法则。
3)面南、面北的问题,是说明我们面对地球、地图册、轨道系统的时候的上下问题、南北问题、东西方向的问题,由于我们标定的古今差异180度,这样大家理解上严重错误了。今天需要明白和纠正。
二原文计算法则讲解
原文:“黄帝坐明堂,始正天纲,临揽八极,考建五常,请天师而问之曰:论言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纪,阴阳之升降,寒暑彰其兆。余闻五运之数于夫子,夫子之所言,正五气之各主岁耳,首甲定运,余因论之。鬼臾区曰:土主甲己,金主乙庚,水主丙辛,木主丁壬,火主戊癸。(笔者认为这是十分典型的二进制法则)子午之上,少阴主之;丑未之上,太阴主之;寅申之上,少阳主之;卯酉之上,阳明主之;辰戍之上,太阳主之;巳亥之上,厥阴主之。(这里也是典型的二进制法则)不合阴阳也。其故何也?岐伯曰:是明道也,此天地之阴阳也。夫数之可数者,人中之阴阳也,然所合,数之可得者也。夫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
这里的“天纲”,可以理解为天体的纲纪,就是今天的【经纬网和经纬度的法则以及天体的轨道——自转赤道法则,公转黄道运动法则】。八极,本质上是8x45=360度的法则。“论言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纪,阴阳之升降,寒暑彰其兆。”就是说的地球的自转运动与公转运动与静止是相对的,可以用12时辰、12地支和10天干作为经纬网、计算经纬度,公转阴阳的升降运动——回归运动是可以通过寒暑的变化来观察和计算的。
注意这里的【土主甲己,金主乙庚,水主丙辛,木主丁壬,火主戊癸。】就是十天干转化为五运的含义,在平面圆周360°平面图上,就是180°数字轴的关系——这是3000年来【地球绕太阳转动3000次】,地球人没有解释清楚造成的。立体的地球仪、天球仪也是计算180°线圈平面上的10个点转化为5个点的情况。注意中国古人这时候,没有阿拉伯数字法则,仅仅用文字数字来标示地球仪、天球仪的经纬网经纬度数、轨道网轨道度数。
注意这里的【子午之上,少阴主之;丑未之上,太阴主之;寅申之上,少阳主之;卯酉之上,阳明主之;辰戍之上,太阳主之;巳亥之上,厥阴主之。】这是运用球坐标系经纬网、经纬度与公转轨道定位、轨道度数的换算关系。
歌诀是这样的:
子午少阴君火天,阳明燥金应在泉
丑未太阴太阳治,寅申少阳厥阴联
卯酉欲与子午倒,辰戌巳亥亦皆然
每岁天泉四间气,上下分统各半年
见《医宗金鉴运气要诀》《医钞类编》等。
这是轨道定位系统、地球仪定位系统、气候定位系统、我国区域地理定位系统的统一。
从这个图的比较中,可以看出,司天之气,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上半年气候,彩图是四分法,也就是91.3125°的法则,当把这个轨道周期6分法时,就是60.875°法则,就是黑白图法则。
若以地球仪南午北子的子午经纬网法则不变,我国区域地理也依据上南下北左东右西的地图册,按照等角速度、等差角速度的计算法则
在我国区域地理气候就是,用阴历法则,子年、午年我国的上半年气候是少阴君火司天,这是说的轨道6步法则的第三步,从大寒节开始,作为轨道的起始点,顺时针计算地球公转运动,到少阴君火结束的轨道位置为60.875°x3=182.625°,这是地球公转轨道角速度、位移弧度的计算法则。到阳明燥金轨道位置结束,为365.25°,新的轨道周期又开始了,从新开始就算。丑未之年如法炮制,如法计算。然而现在的彩图法则,则是逆时针计算的,轨道方向变了,法则略有不同,但是,改变不了本质,也改变不了计算周期的结果365.25°的黄道轨道【公转轨道的周期长短】。
由于方药中教授、杨力教授等没有指出这一本质,大家仍然不会信服。我今天指出来,希望后世学者汲取营养,记取教训。
原文:“帝曰:愿闻其所始也。岐伯曰:昭乎哉问也!臣览《太始天元册》文,丹天之气,经于牛、女戊分;黅天之气,经于心、尾己分;苍天之气,经于危、室、柳、鬼;素天之气,经于亢、氐、昴、毕;玄天之气,经于张、翼、娄、胃。所谓戊己分者,奎、壁、角、轸,则天地之门户也。夫候之所始,道之所生,不可不通也。”
这里的解释,历代医学家,没有从天体物理学和地球物理学的角度去解释,所以,大家是不能正确理解的。这里的“愿闻其所始也” “夫候之所始,道之所生,不可不通也”句中的“始”就是规定开始与结束的轨道初始状态。候,这里是名词,5天为一候,是公转轨道气候,公转轨道速度、公转轨道角速度为5度/候的含义,也是公转位移——公转5度的对应的椭圆圆弧线或者切线。这样72候=5x72=360度,这是恒星周期年,与地球绕太阳回归年相差5.25度。实际上,中国古人在这时,是采用的5.0729166°=1候的法则,就是5.0729166x72=椭圆轨道365.25°=地球公转轨道365.25天=黄道轨道365.25日=地球自转365周又四分之一周
《太始天元册》,现在我们不能读到了,《内经》中保留下来的珍贵的历史文献、科学文献,却可以计算地球、月球的自转与公转运动,是太伟大的贡献了!
原文中“丹天之气,经于牛、女戊分;黅天之气,经于心、尾己分;苍天之气,经于危、室、柳、鬼;素天之气,经于亢、氐、昴、毕;玄天之气,经于张、翼、娄、胃。所谓戊己分者,奎、壁、角、轸,则天地之门户也。”注意原文中的“经于”有经过、运动的含义,更要注意其经纬度、经纬网的含义,因为《内经》其他篇章有这样的理论依据。通过丹天、黅天、苍天、素天、玄天五方的匹配28宿,用【经纬度、经纬网的】概念进行计算。有把28宿匹配4方,每一方位为7宿,这样,就可以计算是地球在绕月球运动还是月球在绕地球运动。这样我国古人测得月球的自转周期为28天,为了便于计算地球的公转周期和时间、位移、角速度,中国古人就运用了月球绕地球公转的朔望周期30天/月【中国古人实际测得朔望周期为29.5天,月球恒星周期为27.32天——今天通过月球卫星测定的月球自转公转的周期仍然是27.32天,这里的参照物是地球自转一周360°计算为地球公转1°=1天来比较计算的】来计算并且将30天分为一节一气各15天3候,这样公转和自转就能很好地计算了。由于地球带着月球在运动,把地球的公转轨道等分为12等分,则为30.4375度。
“所谓戊己分者,奎、壁、角、轸,则天地之门户也。”这里是公转与自转的45度的数字轴的含义,以此来区别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运动。由于上下左右的不同,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的方向就会发生改变,结合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12时辰,就可以计算地球的自转运动与公转运动的周期性节律。其实就是很简单的把公转自转的时间分成了4段、5段、6段等等来计算。经纬度、轨道度数也是如此。由于这些数字现在很少用了,近代100年来,大家没有运用了,也就以封建迷信论之,就已经打入大牢了。哲学家不知道,物理学家不知道,于是要废除中医的阴阳五行、要废除《黄帝内经》、要废除中医中药等等,是由于自己不能计算4分钟经过地球经度1度的简单法则?其实,正是由于这些大科学家、哲学家的否定,我才发现了他们都不懂中国的古老的天体物理学和地球物理学的相关知识,没有去研究历史。这些观点本应该是反对者能够在否定之否定的基础上发现,因为,他们发现了问题,遗憾的是,他们没有解决问题,主要的是医古文难住了各位大科学家、大哲学家,根本就读不了《内经》的原文。如何正确翻译呢?如何真确理解呢?
有了计算的轨道的初始状态和时间单位、位移单位、角度单位、角速度单位,是不是就可以计算了呢?不能的!下面《内经》对上下左右做了规定,这就规定了转动的方向、地球仪和地图册的方向,这样轨道运动的方向就规定了,这样才能正确计算。
原文是这样记载的:“论言天地者,万物之上下;左右者,阴阳之道路。未知其所谓也。岐伯曰:所谓上下者,岁上下见阴阳之所在也。左右者,诸上见厥阴,左少阴,右太阳;见少阴,左太阴,右厥阴;见太阴,左少阳,右少阴;见少阳,左阳明,右太阴;见阳明,左太阳,右少阳;见太阳,左厥阴,右阳明。所谓面北而命其位,言其见也。”
原文说:前面已经讨论了天地是万物的上下,左右是太阳月球的视运动轨道运行的轨迹这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和《素问•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中都论述到这一问题。岐伯说:所说的上下,在这里是指上下半年的轨道分界线,这种轨道分界线在面对地图和地球仪时,有南北半球的不同,这样左右半球也是不同的。这也可以计算太阳、地球和月亮的运动以及运动的方向。针对司天在上,上为南而言,但是在看的时候——面对地球仪和地图的时候,又是面对的北方,这样,凡司天位为厥阴时,左边便是少阴,右边便是太阳;凡司天位为少阴时,左边便是太阴,右边便是厥阴;凡司天位为太阴时,左边便是少阳,右边便是少阴;凡司天位为少阳时,左边便是阳明,右边便是太阴;凡司天位为阳明位时,左边便是太阳,右边便是少阳;司天位为太阳时,左边便是厥阴,右边便是阳明。“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这里的阴阳就含有晨昏线的含义,这是说地球自转公转的道路和方向。“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这是公转状态下的太阳辐射在南北半球的不同,在自转状态下昼夜半球不同。“金木者,生成之终始也”这是说自转与公转轨道的初始状态与180°以及结束轨道状态,也是地球仪、地图册、轨道的方位状态。这是古人通过八卦中的河图洛书看图说话,反复说明的,可是后来,从刘向父子之后,没有一个中国人这样翻译过,很遗憾。
说明:这个图与下图的含义是相同的。这个图就是《内经》所说的升降关系的计算法则。
这个图中G-H 位为地球北回归线23°26′N ;F-E位为地球南回归线23°26′S。这是把地球看成在上下移动而太阳光不动的法则。G-E 连线为赤道,就是中国古人计算地球自转运动的轨道;H-F连线为黄道,就是中国古人计算地球公转运动的轨道线。①为北极星;②为北极圈的大小66°34′;③为黄道面。这个图有好久的历史,就证明中国人有相应的时间掌握了地球自转与公转运动规律的科学计算法则。这是《内经》二遗篇,大家不能科学翻译的根源,于是,就以伪科学、伪书论之,自欺欺人。当地球的赤道轨道不动,则是黄道面在作升降运动。当以黄道面不动,则是赤道面在做升降运动,这就是“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这也是“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原始含义,后来由于人们不理解,就进行篡改,改成哲学概念“形而上学”。
说明:此图是北纬40度的太阳高度的 变化情况。中国古人是通过圭表的日影的长短来测定的。以此确定昼夜的长短,明确季节,本质上是测定和明确了南北回归线以及太阳直射的位置。这里的太阳高度角不知读者会不会计算?这是北京所在地的纬度高度。这是把太阳光看成在移动而地球不动的法则。
这里的计算是这样的:太阳高度角大小为:这是北京当地12时的太阳高度角的大小,如下:
夏至:90°-|40°-23°26′|=90°-16°34′=73°26′;
春分、秋分: 90°-40°=50°;
冬至:90°-|40°+23°26′|=26°34′
这是中国古人3000年前的方法,这是用中国古人的圭表来测定的。12点就是当地的地方时,中午12点,以此可以计算经度的大小、地球自转的位移、角度、角速度、时间、太阳直射地球的具体位置。
我把这些图再一次放在一起,希望读者比较一下,回有收获的。
原文:“帝曰:何谓下?岐伯曰:厥阴在上,则少阳在下,左阳明,右太阴;少阴在上,则阳明在下,左太阳,右少阳;太阴在上,则太阳在下,左厥阴,右阳明;少阳在上,则厥阴在下,左少阴,右太阳;阳明在上,则少阴在下,左太阴,右厥阴;太阳在上,则太阴在下,左少阳,右少阴。所谓面南而命其位,言其见也。上下相遘,寒暑相临,气相得者和,不相得者病。帝曰:气相得而病者何也?岐伯曰:以下临上,不当位也。”
这里的本质是在说“客气”,就是在轨道上运行的当年气候,也就是我们要预测的目标年的上下半年的气候。这里上下左右是全球的运动气候。针对于我国则是北半球气候的上、下半年的区域地理气候。
其实简单的理解就是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各个公转时间段为2各月,角速度为60.875度,是运转的速度分为6步,运转的位移(距离)等分为6段的含义,中国古人用6等分的法则,对每一个公转的时间段进行了相应的命名,就是为了把地球的自转与我国的局部气候同全球的公转气候区别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