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素问•水热穴论篇第六十一》中地球公转规律的
计算法则
一、原文内容提要
原文中的四季,就是地球公转运动的四季,轨道度数为365.25度除以4=91.3125°
原文中“头上五行、行五者,以越诸阳之热逆也。”这是说的头上的五组穴位,每组穴位按“五行时”的气血流注,以此可以除去病人的热邪——针灸学上说的子午流注法——就是自转公转法则。按今天的24小时制,其穴位开穴的时间周期为4小时48分钟/行,我希望针灸学专家去验证研究。而不是这也不懂,那也不懂,然后理直气壮地认为是“伪科学”、虚假的理论等等。
二、原文计算法则讲解
原文:“肾者,至阴也;至阴者,盛水也。肺者,太阴也。少阴者,冬脉也--春者木始治,肝气始生--夏者火始治,心气始长---秋者金始治,肺将收杀,金将胜火,阳气在合,阴气初胜---冬者水始治,肾方闭,阳气衰少,阴气坚盛,巨阳伏沉---”
这里的“肾者,至阴也;至阴者,盛水也”这是用人体的肾藏的功能来说明我国的公转的气候,这时是“至阴”——至,有最的含义,有动词到的含义,这说的是地球的公转的阴阳中的冬至——本质上是太阳直射南半球南回归线23度26分为标志,这时地处北半球到的我国处于严寒的冬季。“春者木始治,肝气始生”这是说我国的公转气候新的1年的开始,新的1个公转周期又开始了,太阳开始了向北半球 回归。公转0度~90度。太阳光直射的位置从南回归线23度26分移到地球0度纬线为标志。
“夏者火始治,心气始长”这时是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处于夏季,因此太阳光的照射时间长,气候炎热,日平均气温很高。公转91度~182度。太阳光直射的位置,从地球的0度纬线北移到北回归线23度26分为标志。
“秋者金始治,肺将收杀,金将胜火,阳气在合,阴气初胜”这时是公转183度~273度左右,这时太阳开始向南半球回归。太阳直射点从北回归线23度26分回到0度纬线为标志
“冬者水始治,肾方闭,阳气衰少,阴气坚盛,巨阳伏沉”这时太阳已经越过赤道靠近南回归线,北半球处于严寒的冬季,地球公转完成274度~365度。一个完整的回归周期即将结束,新的回归周期又将来临。 太阳光从0度纬线回到南回归线23度26分为标志。这样循环往复 ,一至无穷 。
这里的南北回归线23度26分,中国古人叫做“赤黄交角23度26分”,今天把名字改了一下,智慧的中国人却认不得。这是针对中国古人所说的赤道面、黄道面而言的,地球上没有这些界面,这是为了计算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的需要而采用的地理学术语。现在换成了南北回归线,本质上是一个概念。南北回归线也是不存在的,是人类为了表达的需要而使用的地理学术语。今天的术语表达了是太阳光在地球南北半球之间相对于0度纬线的23度26分的移动——是以地球不动而太阳光在相对地球赤道0度纬线移动而言;而中国古人表达的是地球自转轨道面赤道面相对于黄道面(地球公转轨道平面不动、太阳光直射不动)在上下升降23度26分 。其实中国古人的这表述方法更能表明是地球在相对于太阳在运动 (太阳相对静止不动) 。这说明了中国古人的“动静天”是有相对依据的。不是随心所欲的认为的。
这就是后面二篇遗篇要讨论和计算的升降问题。可是3000年来,中医学界没有一个人知道这一问题的本质。反对者简单地认为是伪书、后来哲学家、物理学家也认为是伪科学。支持者,也没有指出研究的方向。这样 ,一门自然科学的光辉理论就无人能问津、也没有具体的方法论可以去问津。
第三十七章、《素问•调经论篇第六十二》正午太阳高度角法则
一、 原文内容提要
原文中“用形哉,因四时多少高下”告诉了我们:中国古人的计算四时的法则,值得我们重视。
二、原文计算法则讲解
原文:“用形哉,因四时多少高下”
这里的四时,主要指地球公转的四时——春夏秋冬;同时指地球自转的早中夕子夜四个时间段。这里涉及“多少、高下”的具体的计算,本质上就是公转周期时间、角速度、弧度位移与自转周期时间、弧度位移、角速度的计算。主要是通过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角大小的变化来计算的,至今这些方法仍然在运用。
“多少”肯定是有数量的规定的——这是指昼夜长短以及昼夜长短变化的正弦余弦的反三角函数而言;“高下”肯定是针对球坐标空间位置而言的——这是正午太阳高度角大小而言。通过这两个计算,就可以绘制出【太极阴阳图】,这就是太极阴阳图不解之谜!!具体记载在公元前一世纪的中国古代《周髀算经》中。公元元年1月1日的规定是以耶酥的诞生为依据,本质上也是使用的地球公转365天等于365度等于365日的周期。
第三十八章、《素问•缪刺论篇第六十三》月球公转周期朔望周期
30天法则。
一、原文内容提要
这里的原文是告诉我们:计算月球绕地球运动的公转周期为朔望周期30天,与自转周期28天有区别,也与地球公转轨道上12等分的法则是不同的。
二、原文的计算法则
原文:“邪客于臂掌之间,不可得屈,刺其踝后,先以指按之痛,乃刺之。以月死生为数。月生一日一痏,二日二痏 ,十五日十五痏,十六日十四痏。”
这里可以理解为:
若外邪侵入手厥阴的络脉,使人发生臂掌之间疼痛,不能够弯曲。针刺手腕后方,医生先用手按压,找准痛处,然后才进行针刺治疗。医生应根据病人的死月、生月状态而决定针制方法。后逐日增加一针(而且只能用补法,不能用泻法),直到十五日加到十五针,十六日又减为十四针,以后逐日递减一针。
这里要注意的是:生月、死月是指一个人生日的日天干的长生月,死月等状态,这是以月球的绕地球的公转周期为30天的朔望周期来计算的,而不是用月球的自转周期28天来计算的。
甲木长生在亥,顺时针推;
丙火、戊上长生在,寅,顺时针推;
庚金长生在已,顺时针推;
壬水长生在申,顺时针推。
五阳干是顺时针,按:
长生,沐浴、冠带、临官、帝旺、衰、病、死、墓、绝、胎、养之次序。这是把生命的生长周期规律用12阶段来计算的法则,本质上是地球公转12月的周期性节律。
五阴干则是反时针推算,但次序不变。
乙木长生在午,反时针推;
丁火、己土长生在申,反时针推;
辛金长生在子,反时针推;
癸水长生在卯,反时针推。
请结合《素间•刺腰痛篇第四十一》中原文理解。
原文:“凡痹往来行无常处者,在分肉间痛而刺之,以月死生为数。
用针者随气盛衰,以为痛数,针过其日数则脱气,不及日数则气不写。左刺右,右刺左。病已,止;不已,复刺之如法。月生一日一痏,二日二痏,渐多之,十五日十五痏,十六日十四痏,,渐少之”
这里可以理解为:若患痹证疼痛走窜,痛无定处的患者,医生就应根据疼痛所而针刺其分肉之间,根据病人在治疗时所处状态之月的生死情况而进行针刺。左边有疾病则刺右边穴位,右边有疾病就刺左边穴位,疾病好了,就不要再刺了。如果没有治愈,就按上述方法在刺。按朔望月的 规律进行针刺,这本质上是月球绕地球公转的周期,按朔月的初一一针,初二二针,逐日加多,十五日加至十五针;十六日又减少为十四针,逐日减少。
医生应根据人的气血盛衰与天时的盛衰而确定针刺的次数和补泻方法。如果针刺次数超过其相应的天数,就会导致病人脱气;若针刺次数达不到相应的天数,而邪气又不会被驱除。
试举一例说明:如某男
乙巳、丁亥、癸酉、甲寅生人,
日干癸长生在卯月,帝旺在亥月,病在酉月,死在申月,墓在未月,绝在午月……。
若在七月份,医生给此病人针刺,正好是申月,是病人之死月,只能补,不能泻,可以补法刺七次。
若在十月份,医生给此病人针刺,正好是亥月,帝旺之月,可以泻,用泻法治疗十次。
当然,也应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阴阳旺衰,气血盛衰及具体病症而灵活运用。
原文:“邪客于足太阴之络,令人腰痛,引少腹、控眇,不可以仰息,刺腰尻之解,两胂之上是腰俞,以月死生为病数,发针立已。
这里可以这样理解:
若邪气侵袭病人足太阴脾经之络脉,导致病人腰病,牵涉及腹疼痛、波及胁下疼痛,病人不能够挺胸呼吸。医生针刺腰骶骨节和夹脊肌肉之上方的“腰俞”穴位,根据病人所处月分的死生状态而确定针刺次数,针刺就痊愈。
原文:“邪客于足少阳之络,令人留于枢中痛,髀不可举,刺枢中以毫针,寒则久留针,以月死生为数,立已。”
这里可以这样理解:
若病邪入侵人体足少阳胆经之络脉,会导致人体环跳部位疼痛,腿股不能举动。医生若以毫针针刺病人环跳穴,若是寒邪重,就宜留针长一些,同时医生根据病人所处月分的生与死的状态而定决针刺方法,马上就会治愈。
第三十九章《素问•四时刺逆从论篇第六十四》公转五季的计算
一、原文内容提要
原文中有公转五季、四时与九候的记载,九候很多时间忽略了,1候=5天,9候=9x5=45度=45天(日)这里的五季、四时、九候,是地球公转轨道上的定量单位,是针对恒定的轨道速度、轨道位移位移把公转轨道周期五等分,称为五季;四等分,称为四时;八等分,称为九候而言的。逆从,则是针对轨道运动方向与南北半球的气候对应关系而言的,具体以我国气候为参照物作为计算法则。
二、原文计算法则讲解
原文:“是故春气在经脉,夏气在孙络,长夏气在肌肉,秋气在皮肤,冬气在骨髓中。-春者,天气始开,地气始泄,冻解冰释,水行经通,故人气在脉。夏者,经满气溢,入孙络受血,皮肤充实。长夏者,经络皆盛,内溢肌中。秋者,天气始收,腠理闭塞,皮肤引急。冬者盖藏,血气在中,内著骨髓,通于五藏。是故邪气者,常随四时之气血而入客也,至其变化,不可为[度],然必从其经气,辟除其邪,除其邪则乱气不生。”
这里的春、夏、长夏、秋、冬是把北半球的我国的地理气候划分为5个时间段,就是公转的时间5等分法则,就是五行时的含义,恒星周期为360度=360日,绕太阳公转的回归周期则为365.25度=365.25日,等份为5则为自转72度/行/运和公转73.05度/行/运的差别。注意这里的“度”,有动词预测的含义,度量的含义。更有名词度数的含义,就是公转一日等于公转一度,这与自转一度的含义是有区别的,二者之间的速度、位移、时间是不同的。虽然都可以用“五行时”的法则等分为5个不同的时间段,但是是有本质区别的。中国古人运用春夏秋冬的季节变化给我们做了反复的轨道运动初始状态的规定和说明。这就是春生、夏长、长夏化、秋收、冬藏的具体的规定。对照中央台上新闻联播时的地球转动的画面好好体会一下。差别在与古今地球仪颠倒了180度。现代人类社会说的地球的公转运动中国古人说的“顺转”“顺运”“顺行”;现代人类社会说的自转运动中国古人说的是“逆转”,“逆行”“逆运”——与今天的自转公转运动同向的规定的本质是一个相同的概念。这是由于中国古人把上定位为南、下定位为北、左定位为东、右定位为西的地球仪和地图册与今天的地球仪和地图册旋转了180度,中国的智慧的哲学家张先生和科学家庥先生认不得罢了。
原文:“逆四时而生乱气奈何?---春刺---春刺---春刺---夏刺---夏刺---夏刺--秋刺---秋刺---秋刺-冬刺-冬刺---冬刺---凡此四时刺者,大逆之病,不可不从也;反之则生乱气,相淫病焉。故刺不知四时之经、病之所生,以从为逆,正气内乱,与精相薄,必审九候,正气不乱,精气不转。-刺五脏,中心一日死,其动为噫。中肝五日死,其动为语。中肺三日死,其动为咳。中肾六日死,其动为嚏,欠。中脾十日死。其动为吞。刺伤人五脏必死,其动,则依其脏之所变,候知其死也。
这里可以这样理解:这里的春夏秋冬就是90度90日法则,注意这里的“九候”。九候有时是指脉象的三部九候,但是在这里,候=5天=5度,这是公转速度公转时间,也指相应的公转位移,公转的轨道弧线的长度。9候=9x5=45度=45天。
若医生误刺,必然误伤五脏,导致病人死亡。病人的病变征象也随误伤的脏器不同而不同,因此,医生可以根据证候的变化来推测病人的死亡日期。
依据这里的原文和《素问•刺禁论篇第五十二》对照是相一致,
这又与《素问•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所载的“死期”有差别。试比较如下:
中心者环死——刺中心,一日死;
中脾者五日死——刺中脾,十日死;
中肾者七日死——刺中肾,六日死;
中肺者五日死——刺中肺,三日死,
中膈者,皆为伤中,其病虽愈,不过一岁死。
缺 刺中肝,五日死
刺中胆,一日半死
刺腑上,中大脉,血出不止,死。
刺头,中脑户,入脑立死。
《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 《刺禁论篇第五十二》
误刺伤心或马上死,或一日死,这是由疾病的因素,体质因素,误刺中心的具体部位及心衰本身的严重程度等综合情况决定的,需要综合分析、判断,更需要经验和方法术。其他脏器也是如此,如果误刺造成脏器内出血严重,死亡就快,如果造成内脏器内出血严重,死亡就快,如果造成内脏出血稍轻,死亡就缓一些。所以《内经》多次强调必须对针刺技术精益求精,要求针刺医生心气神如一。如《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说:“经气已至,慎守勿失。深浅在志,运近若一。如临深渊,手如握虎,神无营于众物。”这说的是针刺的方法,也是练精化气的方法。当然也是修身养性之要至。
同样《素问•针解篇第五十四》也论述到:经气已至,慎守勿失者,勿变更也——这既指针刺时“守气”的方法和留针的方法,更是医生练功时“守气”的方法和“练气”,“聚积气”,“变气”的方法,也是佛家所谓“三不漏”的方法。这种方法,首先是通过给自己扎针灸体会到,感觉到,然后意念留守,聚积,转化、变化,在体内形成“气流”——经气、真气、混元气、元气,等等。都是这样“气”。包括平常人放掉的“屁气”,如果将“屁”多转化,“屁气”就会变废为宝,这个过程是积聚能量的过程,也是变废为宝的过程,是将直肠、大肠的集团运动力转化、反推,以促使人体发生另一种“质”的飞跃——进而产生特异功能。这就是气功和特异功能的物质基础、能量基础、科学基础、动力学基础。与地球自转公转的引力、磁场的关系到底有何联系?这需要研究得出科学结论。
深浅在志者,知痛之内外也——既说的是针刺的深浅全在医生的智慧的判断和心志的把握,因为医生是知道疾病部位的深浅的,知道疾部的内部及外部情况及病因病理及全过程。这同时又说的是,医生练功的心得体会和心灵的感悟。可以感知自己及病人“针气”及“真气”及“病气”的反应状况。需要依据反馈的情况进行调节、调整针灸刺法、中药方剂剂型、剂量、疗程等等。
近远如一者,深浅其候等也——既说的是针刺的深浅部位,候气的法则都是一样的,相同的。双说的是:练功者的近远遥感状态,或显像功能,远看、近看、远治、近治是一样的对疾病的深浅部位的判断远近都是一样的,证候是相符合的,相吻合的!
如临深渊者,不敢惰也——既说的是行针时,要小心谨慎,思想上能松懈麻痹,否则会身败而不存也。又说的是,练功状态或称境,在大小、深沟中练功,感悟和和吸收大自然的能量,不能懈惰和松驰,要时刻如此,经常如此。
手如握虎者,欲其状也——既指针刺时握针有力,又讲的练功者的肢体运动及感觉及真气运行时手部的气感的明显变化,以达内气外放之功能。这种状态就好比异性间的相互吸引而产生的共振、共鸣的最佳状态、和谐状态、又如恋人之间,手挽着手,相互用力握着的状态……
神无营于众物者,静志观病人,无左右视也——既说的是医生要志心致志、全神贯注于观察病人的气、色、形、态的变化,不能左顾右盼而分散注意力。又说的是:练功者积神于心,以知往今的功能状态,要全心全意追求医术,一心一意服务于病人,不能去贪求物质和美色的享受,而应将“精气”化为神,以达出神入化的诊断、治疗病人,不会受到外界的干扰。也不会因为外界有干扰而心神不定、月光不定、神气不定!
义无邪下者,欲端以正也——既说的是医生针刺的手法要精准、正确、端正直下、不可歪斜。又说的是练功者的姿势要正确,保持精气神的畅通运行。不要轻易地排放体内的能量,要将废旧之气,无用的精、津、液转变成为有用的“真气”使其常行正道,以为正用。
以正其神者,欲瞻病人,目制其神,令气易行也——这里的断句“欲瞻病人,目制其神”是我觉得符合自己练功的心得体会和气功诊病治病的体会而偶然所得。既说的是下针后,医生务必注视病人的神志变化和观察病人的精神状态,而且医生的目光一看就能控制病人的神志活动,以确保病人经气运行畅通。又说的是练功者首先要自己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的转变而且神通种种,运用自己的种种神通,诊断治疗病人,重点是医生用自己的目光看病人的眼神,然后由眼睛往病人的内脏及全身由上往下诊察、观看,以了解病人的疾病的部位,病邪的深浅,和诊察病人神气的存亡。当然,功能状态很强,医生的目光就能控制病人的精神活动——催眠术,当然,似乎更像孙悟空的定身术!若医生有了这种本领,病人的邪气就会轻易地排除而使病人真气得复而康复。当然,这种本领是几十年始一日地在高功能老师的指导下修炼而成的,非一朝一夕之功。
计算法则
一、原文内容提要
原文中的四季,就是地球公转运动的四季,轨道度数为365.25度除以4=91.3125°
原文中“头上五行、行五者,以越诸阳之热逆也。”这是说的头上的五组穴位,每组穴位按“五行时”的气血流注,以此可以除去病人的热邪——针灸学上说的子午流注法——就是自转公转法则。按今天的24小时制,其穴位开穴的时间周期为4小时48分钟/行,我希望针灸学专家去验证研究。而不是这也不懂,那也不懂,然后理直气壮地认为是“伪科学”、虚假的理论等等。
二、原文计算法则讲解
原文:“肾者,至阴也;至阴者,盛水也。肺者,太阴也。少阴者,冬脉也--春者木始治,肝气始生--夏者火始治,心气始长---秋者金始治,肺将收杀,金将胜火,阳气在合,阴气初胜---冬者水始治,肾方闭,阳气衰少,阴气坚盛,巨阳伏沉---”
这里的“肾者,至阴也;至阴者,盛水也”这是用人体的肾藏的功能来说明我国的公转的气候,这时是“至阴”——至,有最的含义,有动词到的含义,这说的是地球的公转的阴阳中的冬至——本质上是太阳直射南半球南回归线23度26分为标志,这时地处北半球到的我国处于严寒的冬季。“春者木始治,肝气始生”这是说我国的公转气候新的1年的开始,新的1个公转周期又开始了,太阳开始了向北半球 回归。公转0度~90度。太阳光直射的位置从南回归线23度26分移到地球0度纬线为标志。
“夏者火始治,心气始长”这时是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处于夏季,因此太阳光的照射时间长,气候炎热,日平均气温很高。公转91度~182度。太阳光直射的位置,从地球的0度纬线北移到北回归线23度26分为标志。
“秋者金始治,肺将收杀,金将胜火,阳气在合,阴气初胜”这时是公转183度~273度左右,这时太阳开始向南半球回归。太阳直射点从北回归线23度26分回到0度纬线为标志
“冬者水始治,肾方闭,阳气衰少,阴气坚盛,巨阳伏沉”这时太阳已经越过赤道靠近南回归线,北半球处于严寒的冬季,地球公转完成274度~365度。一个完整的回归周期即将结束,新的回归周期又将来临。 太阳光从0度纬线回到南回归线23度26分为标志。这样循环往复 ,一至无穷 。
这里的南北回归线23度26分,中国古人叫做“赤黄交角23度26分”,今天把名字改了一下,智慧的中国人却认不得。这是针对中国古人所说的赤道面、黄道面而言的,地球上没有这些界面,这是为了计算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的需要而采用的地理学术语。现在换成了南北回归线,本质上是一个概念。南北回归线也是不存在的,是人类为了表达的需要而使用的地理学术语。今天的术语表达了是太阳光在地球南北半球之间相对于0度纬线的23度26分的移动——是以地球不动而太阳光在相对地球赤道0度纬线移动而言;而中国古人表达的是地球自转轨道面赤道面相对于黄道面(地球公转轨道平面不动、太阳光直射不动)在上下升降23度26分 。其实中国古人的这表述方法更能表明是地球在相对于太阳在运动 (太阳相对静止不动) 。这说明了中国古人的“动静天”是有相对依据的。不是随心所欲的认为的。
这就是后面二篇遗篇要讨论和计算的升降问题。可是3000年来,中医学界没有一个人知道这一问题的本质。反对者简单地认为是伪书、后来哲学家、物理学家也认为是伪科学。支持者,也没有指出研究的方向。这样 ,一门自然科学的光辉理论就无人能问津、也没有具体的方法论可以去问津。
第三十七章、《素问•调经论篇第六十二》正午太阳高度角法则
一、 原文内容提要
原文中“用形哉,因四时多少高下”告诉了我们:中国古人的计算四时的法则,值得我们重视。
二、原文计算法则讲解
原文:“用形哉,因四时多少高下”
这里的四时,主要指地球公转的四时——春夏秋冬;同时指地球自转的早中夕子夜四个时间段。这里涉及“多少、高下”的具体的计算,本质上就是公转周期时间、角速度、弧度位移与自转周期时间、弧度位移、角速度的计算。主要是通过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角大小的变化来计算的,至今这些方法仍然在运用。
“多少”肯定是有数量的规定的——这是指昼夜长短以及昼夜长短变化的正弦余弦的反三角函数而言;“高下”肯定是针对球坐标空间位置而言的——这是正午太阳高度角大小而言。通过这两个计算,就可以绘制出【太极阴阳图】,这就是太极阴阳图不解之谜!!具体记载在公元前一世纪的中国古代《周髀算经》中。公元元年1月1日的规定是以耶酥的诞生为依据,本质上也是使用的地球公转365天等于365度等于365日的周期。
第三十八章、《素问•缪刺论篇第六十三》月球公转周期朔望周期
30天法则。
一、原文内容提要
这里的原文是告诉我们:计算月球绕地球运动的公转周期为朔望周期30天,与自转周期28天有区别,也与地球公转轨道上12等分的法则是不同的。
二、原文的计算法则
原文:“邪客于臂掌之间,不可得屈,刺其踝后,先以指按之痛,乃刺之。以月死生为数。月生一日一痏,二日二痏 ,十五日十五痏,十六日十四痏。”
这里可以理解为:
若外邪侵入手厥阴的络脉,使人发生臂掌之间疼痛,不能够弯曲。针刺手腕后方,医生先用手按压,找准痛处,然后才进行针刺治疗。医生应根据病人的死月、生月状态而决定针制方法。后逐日增加一针(而且只能用补法,不能用泻法),直到十五日加到十五针,十六日又减为十四针,以后逐日递减一针。
这里要注意的是:生月、死月是指一个人生日的日天干的长生月,死月等状态,这是以月球的绕地球的公转周期为30天的朔望周期来计算的,而不是用月球的自转周期28天来计算的。
甲木长生在亥,顺时针推;
丙火、戊上长生在,寅,顺时针推;
庚金长生在已,顺时针推;
壬水长生在申,顺时针推。
五阳干是顺时针,按:
长生,沐浴、冠带、临官、帝旺、衰、病、死、墓、绝、胎、养之次序。这是把生命的生长周期规律用12阶段来计算的法则,本质上是地球公转12月的周期性节律。
五阴干则是反时针推算,但次序不变。
乙木长生在午,反时针推;
丁火、己土长生在申,反时针推;
辛金长生在子,反时针推;
癸水长生在卯,反时针推。
请结合《素间•刺腰痛篇第四十一》中原文理解。
原文:“凡痹往来行无常处者,在分肉间痛而刺之,以月死生为数。
用针者随气盛衰,以为痛数,针过其日数则脱气,不及日数则气不写。左刺右,右刺左。病已,止;不已,复刺之如法。月生一日一痏,二日二痏,渐多之,十五日十五痏,十六日十四痏,,渐少之”
这里可以理解为:若患痹证疼痛走窜,痛无定处的患者,医生就应根据疼痛所而针刺其分肉之间,根据病人在治疗时所处状态之月的生死情况而进行针刺。左边有疾病则刺右边穴位,右边有疾病就刺左边穴位,疾病好了,就不要再刺了。如果没有治愈,就按上述方法在刺。按朔望月的 规律进行针刺,这本质上是月球绕地球公转的周期,按朔月的初一一针,初二二针,逐日加多,十五日加至十五针;十六日又减少为十四针,逐日减少。
医生应根据人的气血盛衰与天时的盛衰而确定针刺的次数和补泻方法。如果针刺次数超过其相应的天数,就会导致病人脱气;若针刺次数达不到相应的天数,而邪气又不会被驱除。
试举一例说明:如某男
乙巳、丁亥、癸酉、甲寅生人,
日干癸长生在卯月,帝旺在亥月,病在酉月,死在申月,墓在未月,绝在午月……。
若在七月份,医生给此病人针刺,正好是申月,是病人之死月,只能补,不能泻,可以补法刺七次。
若在十月份,医生给此病人针刺,正好是亥月,帝旺之月,可以泻,用泻法治疗十次。
当然,也应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阴阳旺衰,气血盛衰及具体病症而灵活运用。
原文:“邪客于足太阴之络,令人腰痛,引少腹、控眇,不可以仰息,刺腰尻之解,两胂之上是腰俞,以月死生为病数,发针立已。
这里可以这样理解:
若邪气侵袭病人足太阴脾经之络脉,导致病人腰病,牵涉及腹疼痛、波及胁下疼痛,病人不能够挺胸呼吸。医生针刺腰骶骨节和夹脊肌肉之上方的“腰俞”穴位,根据病人所处月分的死生状态而确定针刺次数,针刺就痊愈。
原文:“邪客于足少阳之络,令人留于枢中痛,髀不可举,刺枢中以毫针,寒则久留针,以月死生为数,立已。”
这里可以这样理解:
若病邪入侵人体足少阳胆经之络脉,会导致人体环跳部位疼痛,腿股不能举动。医生若以毫针针刺病人环跳穴,若是寒邪重,就宜留针长一些,同时医生根据病人所处月分的生与死的状态而定决针刺方法,马上就会治愈。
第三十九章《素问•四时刺逆从论篇第六十四》公转五季的计算
一、原文内容提要
原文中有公转五季、四时与九候的记载,九候很多时间忽略了,1候=5天,9候=9x5=45度=45天(日)这里的五季、四时、九候,是地球公转轨道上的定量单位,是针对恒定的轨道速度、轨道位移位移把公转轨道周期五等分,称为五季;四等分,称为四时;八等分,称为九候而言的。逆从,则是针对轨道运动方向与南北半球的气候对应关系而言的,具体以我国气候为参照物作为计算法则。
二、原文计算法则讲解
原文:“是故春气在经脉,夏气在孙络,长夏气在肌肉,秋气在皮肤,冬气在骨髓中。-春者,天气始开,地气始泄,冻解冰释,水行经通,故人气在脉。夏者,经满气溢,入孙络受血,皮肤充实。长夏者,经络皆盛,内溢肌中。秋者,天气始收,腠理闭塞,皮肤引急。冬者盖藏,血气在中,内著骨髓,通于五藏。是故邪气者,常随四时之气血而入客也,至其变化,不可为[度],然必从其经气,辟除其邪,除其邪则乱气不生。”
这里的春、夏、长夏、秋、冬是把北半球的我国的地理气候划分为5个时间段,就是公转的时间5等分法则,就是五行时的含义,恒星周期为360度=360日,绕太阳公转的回归周期则为365.25度=365.25日,等份为5则为自转72度/行/运和公转73.05度/行/运的差别。注意这里的“度”,有动词预测的含义,度量的含义。更有名词度数的含义,就是公转一日等于公转一度,这与自转一度的含义是有区别的,二者之间的速度、位移、时间是不同的。虽然都可以用“五行时”的法则等分为5个不同的时间段,但是是有本质区别的。中国古人运用春夏秋冬的季节变化给我们做了反复的轨道运动初始状态的规定和说明。这就是春生、夏长、长夏化、秋收、冬藏的具体的规定。对照中央台上新闻联播时的地球转动的画面好好体会一下。差别在与古今地球仪颠倒了180度。现代人类社会说的地球的公转运动中国古人说的“顺转”“顺运”“顺行”;现代人类社会说的自转运动中国古人说的是“逆转”,“逆行”“逆运”——与今天的自转公转运动同向的规定的本质是一个相同的概念。这是由于中国古人把上定位为南、下定位为北、左定位为东、右定位为西的地球仪和地图册与今天的地球仪和地图册旋转了180度,中国的智慧的哲学家张先生和科学家庥先生认不得罢了。
原文:“逆四时而生乱气奈何?---春刺---春刺---春刺---夏刺---夏刺---夏刺--秋刺---秋刺---秋刺-冬刺-冬刺---冬刺---凡此四时刺者,大逆之病,不可不从也;反之则生乱气,相淫病焉。故刺不知四时之经、病之所生,以从为逆,正气内乱,与精相薄,必审九候,正气不乱,精气不转。-刺五脏,中心一日死,其动为噫。中肝五日死,其动为语。中肺三日死,其动为咳。中肾六日死,其动为嚏,欠。中脾十日死。其动为吞。刺伤人五脏必死,其动,则依其脏之所变,候知其死也。
这里可以这样理解:这里的春夏秋冬就是90度90日法则,注意这里的“九候”。九候有时是指脉象的三部九候,但是在这里,候=5天=5度,这是公转速度公转时间,也指相应的公转位移,公转的轨道弧线的长度。9候=9x5=45度=45天。
若医生误刺,必然误伤五脏,导致病人死亡。病人的病变征象也随误伤的脏器不同而不同,因此,医生可以根据证候的变化来推测病人的死亡日期。
依据这里的原文和《素问•刺禁论篇第五十二》对照是相一致,
这又与《素问•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所载的“死期”有差别。试比较如下:
中心者环死——刺中心,一日死;
中脾者五日死——刺中脾,十日死;
中肾者七日死——刺中肾,六日死;
中肺者五日死——刺中肺,三日死,
中膈者,皆为伤中,其病虽愈,不过一岁死。
缺 刺中肝,五日死
刺中胆,一日半死
刺腑上,中大脉,血出不止,死。
刺头,中脑户,入脑立死。
《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 《刺禁论篇第五十二》
误刺伤心或马上死,或一日死,这是由疾病的因素,体质因素,误刺中心的具体部位及心衰本身的严重程度等综合情况决定的,需要综合分析、判断,更需要经验和方法术。其他脏器也是如此,如果误刺造成脏器内出血严重,死亡就快,如果造成内脏器内出血严重,死亡就快,如果造成内脏出血稍轻,死亡就缓一些。所以《内经》多次强调必须对针刺技术精益求精,要求针刺医生心气神如一。如《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说:“经气已至,慎守勿失。深浅在志,运近若一。如临深渊,手如握虎,神无营于众物。”这说的是针刺的方法,也是练精化气的方法。当然也是修身养性之要至。
同样《素问•针解篇第五十四》也论述到:经气已至,慎守勿失者,勿变更也——这既指针刺时“守气”的方法和留针的方法,更是医生练功时“守气”的方法和“练气”,“聚积气”,“变气”的方法,也是佛家所谓“三不漏”的方法。这种方法,首先是通过给自己扎针灸体会到,感觉到,然后意念留守,聚积,转化、变化,在体内形成“气流”——经气、真气、混元气、元气,等等。都是这样“气”。包括平常人放掉的“屁气”,如果将“屁”多转化,“屁气”就会变废为宝,这个过程是积聚能量的过程,也是变废为宝的过程,是将直肠、大肠的集团运动力转化、反推,以促使人体发生另一种“质”的飞跃——进而产生特异功能。这就是气功和特异功能的物质基础、能量基础、科学基础、动力学基础。与地球自转公转的引力、磁场的关系到底有何联系?这需要研究得出科学结论。
深浅在志者,知痛之内外也——既说的是针刺的深浅全在医生的智慧的判断和心志的把握,因为医生是知道疾病部位的深浅的,知道疾部的内部及外部情况及病因病理及全过程。这同时又说的是,医生练功的心得体会和心灵的感悟。可以感知自己及病人“针气”及“真气”及“病气”的反应状况。需要依据反馈的情况进行调节、调整针灸刺法、中药方剂剂型、剂量、疗程等等。
近远如一者,深浅其候等也——既说的是针刺的深浅部位,候气的法则都是一样的,相同的。双说的是:练功者的近远遥感状态,或显像功能,远看、近看、远治、近治是一样的对疾病的深浅部位的判断远近都是一样的,证候是相符合的,相吻合的!
如临深渊者,不敢惰也——既说的是行针时,要小心谨慎,思想上能松懈麻痹,否则会身败而不存也。又说的是,练功状态或称境,在大小、深沟中练功,感悟和和吸收大自然的能量,不能懈惰和松驰,要时刻如此,经常如此。
手如握虎者,欲其状也——既指针刺时握针有力,又讲的练功者的肢体运动及感觉及真气运行时手部的气感的明显变化,以达内气外放之功能。这种状态就好比异性间的相互吸引而产生的共振、共鸣的最佳状态、和谐状态、又如恋人之间,手挽着手,相互用力握着的状态……
神无营于众物者,静志观病人,无左右视也——既说的是医生要志心致志、全神贯注于观察病人的气、色、形、态的变化,不能左顾右盼而分散注意力。又说的是:练功者积神于心,以知往今的功能状态,要全心全意追求医术,一心一意服务于病人,不能去贪求物质和美色的享受,而应将“精气”化为神,以达出神入化的诊断、治疗病人,不会受到外界的干扰。也不会因为外界有干扰而心神不定、月光不定、神气不定!
义无邪下者,欲端以正也——既说的是医生针刺的手法要精准、正确、端正直下、不可歪斜。又说的是练功者的姿势要正确,保持精气神的畅通运行。不要轻易地排放体内的能量,要将废旧之气,无用的精、津、液转变成为有用的“真气”使其常行正道,以为正用。
以正其神者,欲瞻病人,目制其神,令气易行也——这里的断句“欲瞻病人,目制其神”是我觉得符合自己练功的心得体会和气功诊病治病的体会而偶然所得。既说的是下针后,医生务必注视病人的神志变化和观察病人的精神状态,而且医生的目光一看就能控制病人的神志活动,以确保病人经气运行畅通。又说的是练功者首先要自己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的转变而且神通种种,运用自己的种种神通,诊断治疗病人,重点是医生用自己的目光看病人的眼神,然后由眼睛往病人的内脏及全身由上往下诊察、观看,以了解病人的疾病的部位,病邪的深浅,和诊察病人神气的存亡。当然,功能状态很强,医生的目光就能控制病人的精神活动——催眠术,当然,似乎更像孙悟空的定身术!若医生有了这种本领,病人的邪气就会轻易地排除而使病人真气得复而康复。当然,这种本领是几十年始一日地在高功能老师的指导下修炼而成的,非一朝一夕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