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21《黄帝内经》如何运用【阴阳五行】计算地球自转公转运动?

黄帝内经预测

声名鹊起
正式会员
注册
2012/10/02
帖子
541
获得点赞
4
声望
18
所在地
重庆、北京丰台中康医院
第八章、《素问•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计算公转四时、八风、
六合、五行法则
一、内容提要
原文中的四时、五行、六合、八风就是具体计算地球自转与公转的4、5、6、8等分的法则。六合还有计算经纬网、经纬度的功能
二、原文计算法则讲解
原文:“当今之世不然,忧患缘其内,苦形伤其外,又失四时之从,逆寒暑之宜,贼风数至,虚邪朝夕,内至五脏骨髓,外伤空窍肌肤,所以小病必甚,大病必死,故祝由不能已也。”
对这段话的理解,我认为是气功科学原理和规律。可以这样理解:现在的时代不同了,人内心被忧患所牵累,体外被劳役伤害其形体,同时又违背四时之规律,也违背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之规律,贼风虚邪每天多次侵袭,向内侵犯五脏,深入骨髓,内外伤害七窍及肌肤。因此,小病必发展为重病,重病一定会死亡。这样,用祝由的方法就不能治疗好了。
这里四时就是90度法则,寒暑就是180度法则,朝夕也是180度法则,实际上有自转运动,有公转运动。朝夕就是今天的晨昏线法则。

文中“移精变气”是理解全文的“文眼”。我认为,这是黄帝在告诉医生如何“练精化气”。“移”指“转移”,“变”指“变化”。“移精变气”是互文见义,即:“移变精气”指“转移并变化精气”。这就是“内功”心法。少林寺大门内有一“祖传真谛”的对联是:“法传心外,十方法教是初元”这里的“初元”是隐语、讳词,用的讳饰的修辞格,指“肾精”、“元气”、“元精”。真正的功夫,就是“练精化气”。
我的体会是练功而言“绝对功夫是初元,全部心法是移精,整个功能是变气”;针对医学而言“绝对医学是移精,全部治病是变气”。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传,抟,义皆可)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说:“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憺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虚无”指的就是“丹田”;守指“意守”,“无为之事”就是“房中术”,古人称之为:“情致之极,至道之际”。
江油市清真寺大门外有一副对联,讲的同样是“真机”:
“其间讲格致功夫悟得真机登道岸,
此地非荒渺门径空却性分识彼苍。”
当然,要达到这种状态,也非一日之功,必须长期训练。
中医讲究四诊合参,即望、闻、问、切合参。望,我认为,医生要具备“看光”的功能,其实,与病人各个部位的“光泽度”、“色泽度”有极大关系。实际上就是中医的望气望色之功能,没有多大的神秘性。
我认为,“移精变气”,就是“练精化气”的根本方法,就能激发人体能量吸收带的功能,不断吸收电磁波然后二次辐射。也许“特殊的环境”和“苛刻的条件”不易达到,所以,我们要创造条件,努力营造特殊环境,以增强自己的功能吸收。然后你释放出去的也是能量大的光芒。目光炯炯有神,方能目光如电如炬,才能洞彻病人内脏之疾病。高功夫老师,在打雷的时候吸收雷电之光,以修练“五雷掌”,然后才完成二次辐射,对病人产生诊断和治疗作用。特异功能大师,其实就是在艰苦的环境和条件下,吸收了宇宙中的各种炮、电、波以转化后实现二次辐射,能量强,与常人相异,故不同于一般人。正如佛经《金刚经》所言:“一切有
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这里的电,包括自然界的闪电、生物电等等,自己吸收的功能增强了,转化、储备的能量多了,才能释放出来为病人服务。包括智慧之光的增强。集体智慧——会诊时更体现了医务工作者集思广益和群策群力、集体智慧为病人服务。讲奉献精神,如果你自己没有能力,没有能量,没有本领,怎么去奉献?实际上奉献的越多,首先是学的本领、吸收能量的本领超出常人。有的人将毕生的精力和生命都奉献给了自己所热爱的事业,更值得我们学习。尤其是医务工作者,奉献的多,回报的少,而且以苦为乐,因为他们深知,人的生命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只有一次,责任重大,任重道远,奉献就成了医务工作者的天职。当然,更重要的是学好医学理论与临床,为更好的奉献打下坚实的基础。每天如此训练,就能计算地球自转的时间、地球公转的时间。


说明:这个图与下图的含义是相同的。这个图就是《内经》所说的升降关系的计算法则。
这个图中G-H 位为地球北回归线23°26′N ;F-E位为地球南回归线23°26′S。这是把地球看成在上下移动而太阳光不动的法则。G-E 连线为赤道,就是中国古人计算地球自转运动的轨道;H-F连线为黄道,就是中国古人计算地球公转运动的轨道线。①为北极星;②为北极圈的大小66°34′;③为黄道面。这个图有好久的历史,就证明中国人有相应的时间掌握了地球自转与公转运动规律的科学计算法则。这是《内经》二遗篇,大家不能科学翻译的根源,于是,就以伪科学、伪书论之,自欺欺人。当地球的赤道轨道不动,则是黄道面在作升降运动。当以黄道面不动,则是赤道面在做升降运动,这就是“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这也是“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原始含义,后来由于人们不理解,就进行篡改,改成哲学概念“形而上学”。

说明:此图是北纬40度的太阳高度的 变化情况。中国古人是通过圭表的日影的长短来测定的。以此确定昼夜的长短,明确季节,本质上是测定和明确了南北回归线以及太阳直射的位置。这里的太阳高度角不知读者会不会计算?这是北京所在地的纬度高度。这是把太阳光看成在移动而地球不动的法则。当把这个图逆时针旋转90°时,也可以理解为地球自转轴南北轴在相对于不动的太阳上下升降23°26′,这就是中医的【气机升降学说】的科学基础和物质基础。

这里的计算是这样的:太阳高度角大小为:这是北京当地12时的太阳高度角的大小,如下:
夏至:90°-|40°-23°26′|=90°-16°34′=73°26′;
春分、秋分: 90°-40°=50°;
冬至:90°-|40°+23°26′|=26°34′

这是中国古人3000年前的方法,这是用中国古人的圭表来测定的。12点就是当地的地方时,中午12点,以此可以计算经度的大小、地球自转的位移、角度、角速度、时间、太阳直射地球的具体位置。


原文:“余欲临病人,观死生,决嫌疑,欲知其要,如日月光,可行闻乎?岐伯曰:色脉者,上帝之所贵也,先师之所传也。上古使僦贷季,理色脉而通神明,合之金、木、水、火、土,四时,八风,六合,不离其常,变化相移,以观其妙,以知其要。欲知其要,则色脉是矣。色以应日,脉以应月,常求其要,则其要也。夫色之变化,以应四时之脉,此上帝之所贵,以合于神明也,所以远死而近生。生道以长,命曰:圣王。”

这里是对《金匮真言》的原文“故善为脉者,谨察五脏六腑,一逆一从,阴阳、表里、雌雄之纪。藏之心意,合心于精。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谓得道”进行解说’这里的“上古使僦贷季,理色脉而通神明,合之金、木、水、火、土,四时,八风,六合,不离其常,变化相移,以观其妙,以知其要。欲知其要,则色脉是矣。色以应日,脉以应月,常求其要,则其要也”。
这里对“金、木、水、火、土,四时,八风,六合”的运用作了说明。六合的经纬度、经纬网、经纬仪的功能,请参阅前面。
自然科学领域的概念含义就是:五行——木、火、土、金、水,各主公转时73.05天,公转角速度73.05度/行;自转则为72度/行,自转为4小时48分钟/行。这样有1度的速度差和时间差,以此区别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四时就是90度=90天法则,八风就是45度法则,也是九宫法则。“六合”是经纬度和经纬网法则——是12时辰的等份法则,针对经度为360/6;针对纬度则是90/6等等。
这两段原文,在中医学中的含义既在说如何练就“三指禅功”以明色、脉。同时,强调了“藏之心意,合心于精”的重要性。“变化相移”,既指五运、四时,又指八风、六合,更指:色与脉,必须全面结合。当然,更包含了“通神明”之精气的“变化相移”,才能够达成以“以观其妙,以知其要”的境界。“观”有“返观内视”及“返观内照”之意。也就是:要结合自己的脉象,气色,观察其发生、发展以及变化,最后对应于病人。将色、脉之象放大,在宇宙中捕捉信息,诸如日的阴晴,月的圆缺,从中理会其精要,掌握其关键。只有这样,才能理色脉而通神明。
还有一个方法,就是医生经常训练返观内视之后,切脉之时,用目光直接从病人的眼部往下看,一边看,一边体会手指下的感觉和医生自己身体各部位的变化及具体感应。这样,就能确定病人的发病部位,性质及症状,当然,“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法从心生,还从心灭,生灭尽由谁,请君自辨别”。“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自己就是一个“自在菩萨”,要常“观不懈”,要常“观其妙”才能知其要,知其妙,更要知其要妙!当然,这样才能“远死而近生”而“通神明”,这也许才是“移精变气”的真实含义。
这里有一个前提就是,必须医生本人体内有真气在体内运行的情况下才能感知。经言“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在这时,就是指医生自己真气旺盛,才不会被病人的病邪所侵犯,当然,才能监视和防御外邪,也能感知和识别异已的病气,清除体内的异已的病气。
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对应于病人脉象左手心、肝、肾,右手肺、脾、命时,医生从手指上感觉自己的心、肝、肾、与肺、脾、命有什么变化,如寒、热、温、凉;酸、麻、胀、重、跳动、痛,再结合脉气浮沉,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与五脏之象,五脏之音,五色微诊,结合五运六气,天时八风,六合表里,既可以“指别”,也可以“类推”,还可以“目察”,更可以“意识””。我认为,这是《内经》中关于脉学中最高深的精义。讲的是:眼、耳、口、鼻、舌、身、意的通用,通感功能,“七识”相通而用,达到自动触类旁通。前提是“移精变气”、“藏之心意,合心于精”。《内经》讲“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否则医道两失。可能与体质有关,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的作到的。受到重庆市肿瘤医院李配富老师的“五行动力学”的理论的启发,于是我认为,中医脉学的精华,就是了解五脏六腑的气血动力的情况,因此,我认为脉学的本质理论,就是通过动脉的搏动,了解五脏六腑的气血动力、速度、时间、位移(距离)、速度差、血管壁以及血管内部的张力、压力、阻力、浮力、推动力、反作用等等力学变化,因此建议建立五脏六腑的气血动力学与脉象的动力机制的力学研究、反馈研究,这样,对中医理论的脉学作出气血动力学、流体力学中有形流体力学、无形流体力学的综合研究结论,揭示其中的力学规律、动力学机制。由于反映在手部尺脉的脉象动力学具有显著意义,因此在“三部九候”脉象动力学的基础上,重点对尺部脉象的动力学原理进行重点研究和突破。这样三千年来的中医脉学理论必将取得重大突破。由于气血的动力只有活体的机体才存在,而这方面的研究,目前是空白,我希望中医界、中西医结合界的同志共同努力,找到其破解的方法。重点研究应该是心、肝胆、脾胃、肾、、肺气血动力与脉象的动力机制的正常对应机制、疾病反馈机制的研究突破。由于医生在切脉的时候,是靠医生精细触觉的功能在感知,而医生的精细触觉也是各有差别的,因此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因此我希望通过建立五脏六腑的气血动力学理论,从力学角度去统一认识,就会很有说服力。脉搏搏动的力学原理、速度原理、差速度原理以及与相关疾病的反馈机制找到其必然的联系律,给科学界一个明白、还给中医学界一个清白。中医是通过五脏六腑的气血动力学原理来判断人体的生存与死亡的。脉搏可以断生死,主要的依据是人体内的气血动力学原理,这是有必然联系的,可以找到一个共同的标准。中医强调“气”的推动作用,本质上就是强调气的动力学作用和功能,由于这是无形的流体力学,中医可以借助流体力学的相关研究而取得突破。找到有形流体血液、水、痰、尿等与无形流体“气”的动力学联系规律,才具有说服力,而不是我今天看好了100个病人就觉得可以了、满足了。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