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门科学,只有当它用数字表示的时候,才能被最后称为科学。研究生命及预测生命历程,最终要确定在生命历程的时间段或具体时间上是否有病灾、凶灾、死灾、伤灾等种种情况,这才有价值,而且要进行防范和化解,最后化险为夷,化坏为吉,转危为安,方为上策,实为上策。这实际上是地球自转公转运动与月球周期以及地月日三者轨道状态轨道力学运算和应用的科学法则
《周易》说:“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譽譽者,莫大乎蓍龟”。天下之事,有好有坏,而好坏的信息,是靠正确的方法来预测而得的。对好坏信息结果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应期”,又叫“应验之时期”“报应之时期”,即定准吉事到来或凶事发生的具体时间,这个时间,叫做“应期”。“预报且应时而到之时期”。定应期是一切信息预测的最后阶段,也是关系到信息预测成功与失败的关键所在。这是中国古人把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进行了相关的科学的计算得到的科学的结论。
前面说到“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复而终岁,三百六十日法也”其含义是:天干与地支组合成六十甲子。六十甲子又每十日为一旬,分成六旬,每一旬以甲为始,故称“甲六”,即甲子旬,甲戍旬,甲申旬,甲午旬,甲辰旬,甲寅旬,共六甲旬,终而复始,始而复终,以定每年之岁运,每月之月码、每日、每时之位置。列表如下
一目了然。这是中国古老的数字计算机的原始编码,也是规定地球自转与公转方向的编序和轨道初始状态的规定。这在宋代以前的书中是有记载的,可以编码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运动,也可以编码月球的自转与公转运动。
1 2 3 4 5 6 7 8 9 10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戍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戍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戍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戍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戍 癸亥
从上表可以看出:
“天有十日”指“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共计十天干,以此纪日,则是十日,又十日为一旬,共计六旬,每旬始于甲,共计六甲,又称甲六。这是纪年之法——轨道编码法。《内经》又称之为“首甲定运”。讲的是首先从甲子开始,确定运程。共计六十,故又称六十甲子或花甲子。这是中国古老的地球自转公转周期轨道的编码表。
这段文字,我在《内经•素问•生死条辨》中作了一些解释,自己觉得不满意,又查阅《淮南子》一书,记载有“经纬六合”“东西为纬,南北为经”结合《内经》“子午为经,卯酉为纬”“虚张为经,房昴为纬”以及“余闻天地二甲子,十天干十二地支,上下经纬天地,数有迭移”的记载,这实质上是说的地球与天球的经纬网与经纬度的问题加上中国古人最早使用指南针——地球仪的三大要素就全了——而且至今仍然在使用中国的发明创造“子午线”“本初子午线”等等来确定地球的经纬度——这些都是人为规定的,这是为了描述地球仪和地图册才必需使用的,今天做了改进,没有用10天干了,地支用的很少了——已经用具体的阿拉伯数字替代了中国六十甲子的等份法则。“卯酉为纬”已经用0度~90度的具体的数字符号取代了中国的天干地支计算法则。然而,中国古代的原始法则完整地保存在《黄帝内经》中,这是中国自然科学的奇迹,中国科技史上的 奇迹。可是由于这是古代地球物理学和天体物理学的计算法则,现在没有任何一本教科书指出这一本质——一些先生都错误地认为“五行”是封建迷信,应该取消,应该废除——实际上科学界已经没有运用中国古代的数字符号和文字符号。已经是在自然地废除了。大家不不懂了,为了掩饰自己的愚蠢与无知,又要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于是自欺欺人地说“阴阳五行是伪科学”。“五行”、“五运”就是中国古人把圆周360度和自转时间周期(24小时)与公转时间周期365.25天等分为5的计算法则,包括了今天的角速度法则——这些法则都记载在中国的中医古典医籍《内经》中,我希望张先生和何先生二人能够读到这里——也许二先生会惊出点冷汗或者热汗——为自己的错误言论和错误行为感到汗颜!二位先生有责任和义务去把这些理论和历史补充到天体物理学史和地球物理学史中,也去补充到中国哲学史中,这才是二位先生的长处和应该去做的工作。3000年的中国历史告诉我们,历代圣贤都有反对和否定“阴阳五行”的,不是他们反对没有道理——而是这些方法保存在中医古籍中——他们读到真实的理论却没有科学解读科学的理论——已经没有能力读懂自己民族的科学历史资料,这不能不说是中国极少数人的无聊。中医界的同志读到了却没有去研究古代的天体物理学和地球物理学,古代高等数学,这样3000年,大家都不知道“阴阳五行”到底为何物?由于现在这种方法仅仅保存在中国历法的运用中——中国人称之为万年历,就是10000年都使用都实用的历法——本质上则是计算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时间、自转公转的角速度、位移的法则,是中国古代的天体物理学与地球物理学的相关科学理论,天体物理学和地球物理学现在已经现代化了,可是这仍然是中国的原创而且今天仍然指导着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创新。3000年后的今天测量的地球自转和公转速度与中国古人的测量和计算误差很小或者说没有误差——实践证明了中国古人的测量和计算是科学的。
原文:“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以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
这里,这就是图一中的【日阴阳】的进一步划分,实际上,是对昼夜节律——地球自转阴阳的细分。中国古人第一次把地球的自转的时间与人体的气血运动作了规定:平旦规定为地球晨昏线之开始——0度,日中——90度,日西——180度,本质上,这是地球自转轨道的状态180度状态的规定,只是中国古人规定地球自转的方向面对北极星为逆向运动。这里的平旦是以我国东海海平面为依据,由于我国东部的浙江、江苏、山东、台湾、福建、广东等地,东临大海,一天之中见到日出规定为早上,为一天的开始,在这些地区生活的人们,在夏季在第二天凌晨3点钟左右就可以看见天光——天就开始明亮了——所以,中国古人一直采用的【寅时法则】——就是以今天凌晨3点至5点计算为寅时,为一天的开始——见到天光——日光为依据——这在汉代以前,夏、商、周三代采用了子、丑、寅三个时辰来计算一天的开始,到汉代才固定下来,与中国的东部见到天光【晨昏线的晨线】为依据,这也就是董仲舒所记载的【三代改制】,圣人梁启超不知道其含义,写下了批判性的《阴阳五行的来历》一文,是十分错误的,影响也是十分深远而且有害的,希望后世学者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点和自然科学的观点批判地继承和发展。
在《素问•阴阳离合论》中还要继续规定和划分。注意四时与三时的区别,四时是公转气候的四季,实际上就是公转轨道上的四个时间段,圆周为365.25度,也是365.25日;三时在这里显然是指自转一天中的白昼的3个时间段,周期为180度。与黑夜的180度共同构成360度。张志聪说:“一日分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这就是自转周期360度的四分法与公转周期365.25°的四分法,面对北极星“天道顺旋、地道逆旋”——顺逆就是今天的顺时针与逆时针运动的方向——这是今天的定向圆、矢量、向量的数学、物理学法则,就是以我国的公转气候更替来说明地球的自转公转运动方向和月球的自转公转方向。在〈〈周易〉〉中又称为“四营法”,一分为二的法则在〈〈内经〉〉中称为“五十营法则”这些都是由于中国古人把一天分为12时辰100刻制与今天的24小时制,今天划分为24个时区的实质是相同的,这样时间、角速度、位移就可以相互换算。请读者比较一下下面的图,就更能够明白。
图二十三
说明:这组图说明地球自转公转的方向,以及昼夜半球、东西半球、南北回归线——中国古人说的赤黄交角23°26′的情况。
图二十四
说明:这个图标明了经纬网中经纬度的不同标记方法。由于标记方法的不同,读数略有不同,中国古人的“子午为经,卯酉为纬。”“经纬六合”“天地二甲子,上下经纬天地”“七曜纬虚,五行丽地”“五色、五气经天图”“二十八宿经纬天地”等等,就是这个方法的始祖。
图二十五
说明:这组图说明了地球自转的方向。中国古人用的是八卦图、先天图、后天图等等来说明的,也用数字标明的,就是先天数、后天数以及“甲子数”等等。这里的旋转方向《内经》说:“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0度与180度“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内经》的原文包含了地球公转的方向和轨道速度。
图二十六
说明:这个图是地球仪吗?不是。仅有经纬网与经纬度,没有方向、没有地轴,所以不能说明是地球仪。方向是中国人发明了指南针才规定的。地球上本来是没有方向的。是中国人用指南针规定的。
图二十七
说明:这个图有运动方向,有经纬网经纬度、有南北方向、缺东西方向。注意与中国的九宫八卦图比较。刘歆说:“河图洛书相为经纬,八卦九宫相为表里,此语自有传授,非后世所能言之。”就是经纬网与经纬度的含义
图二十八
说明:这个图没有极点、没有方位、没有运动方向。刘歆的“经纬、表里”说就是这个图的含义。
《周易》说:“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譽譽者,莫大乎蓍龟”。天下之事,有好有坏,而好坏的信息,是靠正确的方法来预测而得的。对好坏信息结果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应期”,又叫“应验之时期”“报应之时期”,即定准吉事到来或凶事发生的具体时间,这个时间,叫做“应期”。“预报且应时而到之时期”。定应期是一切信息预测的最后阶段,也是关系到信息预测成功与失败的关键所在。这是中国古人把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进行了相关的科学的计算得到的科学的结论。
前面说到“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复而终岁,三百六十日法也”其含义是:天干与地支组合成六十甲子。六十甲子又每十日为一旬,分成六旬,每一旬以甲为始,故称“甲六”,即甲子旬,甲戍旬,甲申旬,甲午旬,甲辰旬,甲寅旬,共六甲旬,终而复始,始而复终,以定每年之岁运,每月之月码、每日、每时之位置。列表如下
一目了然。这是中国古老的数字计算机的原始编码,也是规定地球自转与公转方向的编序和轨道初始状态的规定。这在宋代以前的书中是有记载的,可以编码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运动,也可以编码月球的自转与公转运动。
1 2 3 4 5 6 7 8 9 10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戍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戍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戍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戍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戍 癸亥
从上表可以看出:
“天有十日”指“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共计十天干,以此纪日,则是十日,又十日为一旬,共计六旬,每旬始于甲,共计六甲,又称甲六。这是纪年之法——轨道编码法。《内经》又称之为“首甲定运”。讲的是首先从甲子开始,确定运程。共计六十,故又称六十甲子或花甲子。这是中国古老的地球自转公转周期轨道的编码表。
这段文字,我在《内经•素问•生死条辨》中作了一些解释,自己觉得不满意,又查阅《淮南子》一书,记载有“经纬六合”“东西为纬,南北为经”结合《内经》“子午为经,卯酉为纬”“虚张为经,房昴为纬”以及“余闻天地二甲子,十天干十二地支,上下经纬天地,数有迭移”的记载,这实质上是说的地球与天球的经纬网与经纬度的问题加上中国古人最早使用指南针——地球仪的三大要素就全了——而且至今仍然在使用中国的发明创造“子午线”“本初子午线”等等来确定地球的经纬度——这些都是人为规定的,这是为了描述地球仪和地图册才必需使用的,今天做了改进,没有用10天干了,地支用的很少了——已经用具体的阿拉伯数字替代了中国六十甲子的等份法则。“卯酉为纬”已经用0度~90度的具体的数字符号取代了中国的天干地支计算法则。然而,中国古代的原始法则完整地保存在《黄帝内经》中,这是中国自然科学的奇迹,中国科技史上的 奇迹。可是由于这是古代地球物理学和天体物理学的计算法则,现在没有任何一本教科书指出这一本质——一些先生都错误地认为“五行”是封建迷信,应该取消,应该废除——实际上科学界已经没有运用中国古代的数字符号和文字符号。已经是在自然地废除了。大家不不懂了,为了掩饰自己的愚蠢与无知,又要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于是自欺欺人地说“阴阳五行是伪科学”。“五行”、“五运”就是中国古人把圆周360度和自转时间周期(24小时)与公转时间周期365.25天等分为5的计算法则,包括了今天的角速度法则——这些法则都记载在中国的中医古典医籍《内经》中,我希望张先生和何先生二人能够读到这里——也许二先生会惊出点冷汗或者热汗——为自己的错误言论和错误行为感到汗颜!二位先生有责任和义务去把这些理论和历史补充到天体物理学史和地球物理学史中,也去补充到中国哲学史中,这才是二位先生的长处和应该去做的工作。3000年的中国历史告诉我们,历代圣贤都有反对和否定“阴阳五行”的,不是他们反对没有道理——而是这些方法保存在中医古籍中——他们读到真实的理论却没有科学解读科学的理论——已经没有能力读懂自己民族的科学历史资料,这不能不说是中国极少数人的无聊。中医界的同志读到了却没有去研究古代的天体物理学和地球物理学,古代高等数学,这样3000年,大家都不知道“阴阳五行”到底为何物?由于现在这种方法仅仅保存在中国历法的运用中——中国人称之为万年历,就是10000年都使用都实用的历法——本质上则是计算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时间、自转公转的角速度、位移的法则,是中国古代的天体物理学与地球物理学的相关科学理论,天体物理学和地球物理学现在已经现代化了,可是这仍然是中国的原创而且今天仍然指导着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创新。3000年后的今天测量的地球自转和公转速度与中国古人的测量和计算误差很小或者说没有误差——实践证明了中国古人的测量和计算是科学的。
原文:“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以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
这里,这就是图一中的【日阴阳】的进一步划分,实际上,是对昼夜节律——地球自转阴阳的细分。中国古人第一次把地球的自转的时间与人体的气血运动作了规定:平旦规定为地球晨昏线之开始——0度,日中——90度,日西——180度,本质上,这是地球自转轨道的状态180度状态的规定,只是中国古人规定地球自转的方向面对北极星为逆向运动。这里的平旦是以我国东海海平面为依据,由于我国东部的浙江、江苏、山东、台湾、福建、广东等地,东临大海,一天之中见到日出规定为早上,为一天的开始,在这些地区生活的人们,在夏季在第二天凌晨3点钟左右就可以看见天光——天就开始明亮了——所以,中国古人一直采用的【寅时法则】——就是以今天凌晨3点至5点计算为寅时,为一天的开始——见到天光——日光为依据——这在汉代以前,夏、商、周三代采用了子、丑、寅三个时辰来计算一天的开始,到汉代才固定下来,与中国的东部见到天光【晨昏线的晨线】为依据,这也就是董仲舒所记载的【三代改制】,圣人梁启超不知道其含义,写下了批判性的《阴阳五行的来历》一文,是十分错误的,影响也是十分深远而且有害的,希望后世学者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点和自然科学的观点批判地继承和发展。
在《素问•阴阳离合论》中还要继续规定和划分。注意四时与三时的区别,四时是公转气候的四季,实际上就是公转轨道上的四个时间段,圆周为365.25度,也是365.25日;三时在这里显然是指自转一天中的白昼的3个时间段,周期为180度。与黑夜的180度共同构成360度。张志聪说:“一日分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这就是自转周期360度的四分法与公转周期365.25°的四分法,面对北极星“天道顺旋、地道逆旋”——顺逆就是今天的顺时针与逆时针运动的方向——这是今天的定向圆、矢量、向量的数学、物理学法则,就是以我国的公转气候更替来说明地球的自转公转运动方向和月球的自转公转方向。在〈〈周易〉〉中又称为“四营法”,一分为二的法则在〈〈内经〉〉中称为“五十营法则”这些都是由于中国古人把一天分为12时辰100刻制与今天的24小时制,今天划分为24个时区的实质是相同的,这样时间、角速度、位移就可以相互换算。请读者比较一下下面的图,就更能够明白。
图二十三
说明:这组图说明地球自转公转的方向,以及昼夜半球、东西半球、南北回归线——中国古人说的赤黄交角23°26′的情况。
图二十四
说明:这个图标明了经纬网中经纬度的不同标记方法。由于标记方法的不同,读数略有不同,中国古人的“子午为经,卯酉为纬。”“经纬六合”“天地二甲子,上下经纬天地”“七曜纬虚,五行丽地”“五色、五气经天图”“二十八宿经纬天地”等等,就是这个方法的始祖。
图二十五
说明:这组图说明了地球自转的方向。中国古人用的是八卦图、先天图、后天图等等来说明的,也用数字标明的,就是先天数、后天数以及“甲子数”等等。这里的旋转方向《内经》说:“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0度与180度“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内经》的原文包含了地球公转的方向和轨道速度。
图二十六
说明:这个图是地球仪吗?不是。仅有经纬网与经纬度,没有方向、没有地轴,所以不能说明是地球仪。方向是中国人发明了指南针才规定的。地球上本来是没有方向的。是中国人用指南针规定的。
图二十七
说明:这个图有运动方向,有经纬网经纬度、有南北方向、缺东西方向。注意与中国的九宫八卦图比较。刘歆说:“河图洛书相为经纬,八卦九宫相为表里,此语自有传授,非后世所能言之。”就是经纬网与经纬度的含义
图二十八
说明:这个图没有极点、没有方位、没有运动方向。刘歆的“经纬、表里”说就是这个图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