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原文的计算法则的揭示
原文:“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邪?将天数然也?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今五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岐伯曰∶此其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此虽有子,男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帝曰∶夫道者年皆百数,能有子乎?岐伯曰∶夫道者能却老而全形,身年虽寿,能生子也。”
原文中“女子七岁--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七七-丈夫八岁肾气实-二八--三八--四八--五八--六八-七八---八八---”的医学上的规律我就省略不讲了,我想请大家注意的是这里的“变数”的修辞手法——实际上是中国古人的乘法口诀表。说的是下面的算法,现在大家都会运算,在3000年前中国古人就创造并运用了,这是古代数学的奇迹。很多网友认为这于中医学无关,是吗?如果无关,就不需要中药的剂量了,也不需要年龄了,也不需要体重了等等,可以吗?不可以的话,说明了数学还是很有关系的,而且很重要。还有这里的女子七岁的节律和男子八岁的节律,从我的研究看,是指人的个体离开母体之后,生存的时间规律,也就是随地球绕太阳公转运动了7周或者8周(圈、现在测定的一圈的轨道长度为94000万公里),人体类是什么基因在控制着这种节律?为什么人类目前的寿命极限就是100岁?为什么不能超过120岁?你身边有120岁的老人吗?你身边有不死的200岁的人吗?为什么?这些问题,中国古人在《内经》中已经得出了科学的结论,但是,与生物遗传基因有何必然规律?
1x7=7,2x7=14,3x7=21,4x7=28,5x7=35,6x7=42,7x7=49;
1x8=8,2x8=16,3x8=24,4x8=32,5x8=40,6x8=48,7x8=56,8x8=64.
请与今天的九九乘法表和口诀比较一下,今天 是这样的:
乘法表
1×1=1
1×2=2 2×2=4
1×3=3 2×3=6 3×3=9
1×4=4 2×4=8 3×4=12 4×4=16
1×5=5 2×5=10 3×5=15 4×5=20 5×5=25
1×6=6 2×6=12 3×6=18 4×6=24 5×6=30 6×6=36
1×7=7 2×7=14 3×7=21 4×7=28 5×7=35 6×7=42 7×7=49
1×8=8 2×8=16 3×8=24 4×8=32 5×8=40 6×8=48 7×8=56 8×8=64
1×9=9 2×9=18 3×9=27 4×9=36 5×9=45 6×9=54 7×9=63 8×9=72 9×9=81
口诀表
一一得一
一二得二 二二得四
一三得三 二三得六 三三得九
一四得四 二四得八 三四十二 四四十六
一五得五 二五一十 三五十五 四五二十 五五二十五
一六得六 二六十二 三六十八 四六二十四 五六三十 六六三十六
一七得七 二七十四 三七二十一 四七二十八 五七三十五 六七四十二 七七四十九
一八得八 二八十六 三八二十四 四八三十二 五八四十 六八四十八 七八五十六 八八六十四
一九得九 二九十八 三九二十七 四九三十六 五九四十五 六九五十四 七九六十三 八九七十二 九九八十一
这些记载很简单,很原始,却是必要的数学工具,这就是“和于术数”的一种数学工具,这是乘法的技术起源,有了这样的技术,就能完成更复杂的运算。由于数字化改变着、影响着人类的思维。所以我把2012年5月2日《参考消息》上的一篇《信息数字化改变人类思考方式》的文章介绍给大家,与大家分享。这是法国科学院院士热拉尔•贝里写的。这正是我要说的中国古人在3000年前的思考方式:数字化的思维方式。
原文是这样的:“首先的一个判断是,各代人的认知不同。老一代在晚年才看到数字化的到来,往往对其报有不信任的态度。但是对年轻人来说,信息技术只是先于他们而存在的现实的一部分,与大海、高山和自行车等没有什么不同。
数字革命带来深刻改变
20世纪末的数字革命深刻改变了信息与其物质载体之间的关系。此前两者之间有着绝对的对应关系。书籍就是印上墨水的纸,唱片就是中间有个洞的塑料圆片,照片就是经过化学处理的卤化银影象。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所有信息都数字化了,也就是说都被转化为数列或数组,经过各种算法的处理,它们几乎完全失去物质属性。今天,文字、音乐和图像的存储及传播方式完全可以互换。因此,很多物质载体迅速消失了。这导致了一些始料未及的问题:唱片和光盘可以轻松包装成礼物,而PDF和MP3文件很难被当作礼物送人。但是年轻人竟会把互联网链接当礼物互相赠送!
因此,数字化带来心理上的颠覆(其实应该是思维上的颠覆),也就是说对日常生活中基本行为的认知发生了突然转变。让我们拿写字来举例。20世纪的打字机让书写与敲击键盘同时发生,而现代文字处理却在时间上完全割裂了两者,从而极大地改变了思维和书写之间的联系方式。儿童完全不懂老一套做法。一个10岁儿童在第一次看到打字机后说:‘爸爸,邻居家有一台奇怪的电脑:一敲键盘就能印出字来!’
电话和地理定位也导致了心理颠覆。自从不久以前出现移动电话和连通电话者的的电线消失后,对电话联络的空间认知发生了剧烈改变。上世纪70年代我给朋友打电话,当无人接听时我可以推断他不在家。现在,他一接电话我就问:‘你在哪里?’他也问我同样的问题。我不必待在家里或者知道他在哪里才能跟他联系。空间约束被打破了。
1999年,我旅行时买一张地图,寻找自己的位置和我的目的地。2012年,全世界的地图尽在我的手机和GPS中,它们不断提醒我的方位。整个操作过程都发生了心理颠覆。但令人震撼的是互联网。在古时候,书写的发明让人不必运用记忆就可以记住事物和事件。后来,印刷术发明后,知识得以更大范围内传播,书写和阅读之间的联系被打破,因为懂得书写不再是能够阅读的必要条件。
互联网促成合作全球化
今天,互联网极大促进了作家数量的增长,从而重新把书写和阅读连为一体,更重要的是互联网把记忆全球化了。记忆某一信息的最好方式不再一定是用心记忆(用脑记忆),而是知道如何在网络上借助收索引擎找到它。它就在那里,所有人都可以看到,整个出版行业因此受到震撼。社交网络对人际关系造成重大影响。在过去,组织一次朋友聚会需要一个个打电话去邀请,如果某个朋友没接电话,就会让其他人在碰巧相遇的时候通知他。几天后总算都通知到了。而今天,只要在“脸谱“网上发一条消息,几个小时后所有人都接到通知了。运用于职场的专门社交网络可让人直接与某公司的前职员或现职员取得联系,与10年前拥有的手段相比,现在能够收集的信息十分不同。
在医疗方面可能发生令人惊讶的变化。比方说跟踪流感传播。过去,医生向专门负责收集和研究流行病发展情况的部门报告病例。这样做是十分有用的,只不过收集和处理信息会耽误一定时间,往往在传染病盛行过后才出来统计数据-谷歌想出一个好办法,用其搜索引擎对用户搜索中用到的关键词“流感”进行计算和定位。想法非常简单,如果这个关键词在某地大量出现,就说明病毒在附近地区肆虐。对谷歌来说,统计关键词搜索数量方便有快捷,可以实时获取,令疾病防治工作更加高效。
大规模的合作工作是另一场头脑革命。让我们来看一下“比光速还快”的中微子。物理学家发现自己无法理解这种现象后是怎样做的?他们在互联网上公布了所有数据,并表示“希望全世界都来研究这个问题,。我们弄不明白它了。”这个问题正在被一场合作行动所解决。当然,所有的变化都能造成一些问题。适应时间和空间的虚拟消失并不容易。从前,一个人每天收到4封信,而今天我们的电子信箱每天都收到100多封邮件。数据安全和隐私权都没有得到真正的保护。真实和虚假信息的膨胀也对民主提出了问题:只要在网上获得了大量的赞同,就一定是有理的吗?信息质量和对真正权威的认可问题仍然悬而未决。”
确实如此,中国古人在3000年前就是使用数字地图和数字地球仪——就是中国神秘的《周易》,就是八卦,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数字地球仪和数字地图册,由于是用64卦的符号和10个天干与12个地支数字以及60甲子来进行数字演示的,3000年来,大家都没有正确解读其自然科学的成就。很是遗憾。
原文:“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
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无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
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辩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这里的四种人,是上古的四种具有特异功能的人,这是值得我们去研究和发掘其养生方法和养生观念的,也是古代“术数”的一种,长寿术,避(辟)谷术的一种——《史记》中也是有记载的,就是现代的气功养神术、气功增智术。我在这里不谈养神术与气功术。我想想大家介绍一下古人的“时间”。由于《内经》中对时间的运用很多,又是一个很重要的物理单位,可是3000年来,物理学界没有解决“时间”的定义问题,这是3000年的悬案。
先看2012年6月20日《参考消息》有一则文章《科学家认为时间终将停止》,我个人认为这是一个伪命题。几百年来,西方学者就如此来忽悠中国人和全世界的其他科学家——这是自欺欺人的典型表现。这是英国《每日电讯报》网站6月17日报道:“时间也许让人产生这样的感觉:随着生命步伐的加快,时间在离我们远去,但是科学家认为,时间在未来将会停止。时间将会耗尽【笔者注:这是伪命题,因为时间是中国古人计算地球自转公转、月球自转公转以及其他天体自转公转周期、角速度、弧度位移的三角函数计算法则,参照物是太阳光、月光以及地球北半球我国区域地理季节气候变化为依据】的理论是由西班牙两所大学的研究人员提出的。他们试图解释为什么宇宙看起来在持续不断地加速扩张。对超新星进行观察发现,光线的运动表明它们越是远离宇宙中心,。运动速度就越快。但是科学家声称,被普遍接受的反引力理论(即所谓的暗能量理论)是错误的。他们认为实际上宇宙的膨胀正在放慢。巴斯克大区大学和萨拉曼卡大学的何塞•塞诺维利亚、马克•马尔斯和劳尔•贝拉三位教授说,时间的减速十分缓慢,以至于人类无法察觉。这一理论认为,暗能量并不存在,时间正在放慢脚步,直到最终在地球消亡很长时间之后慢慢地完全停止。时间的减速最终将意味着所有事情看起来都将会发生得越来越快,直到它们最终消失。塞诺维利亚教授说:‘之后一切事物都将被永远冻结,就像在同一时刻拍下的快照一样。’剑桥大学的宇宙学家加里•吉本斯表示,这种假设并不像听起来那么荒唐。他说:‘我们相信时间实在宇宙大爆炸时期出现的,如果时间可以出现,那么作为相反效应,它也可能会消失’。”2010年网上有报道说,美国科学家找到了时空隧道。与这里的命题一样,都是不存在的,是伪命题——因为时间是一个概念,是中国古人为了描述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循环周期运动而产生的相对于地球自转一周360度为一天等于24小时和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年(一周)365度四分之一度等于365天又四分之一天,这就是后来的角速度的概念。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认为:有时空隧道,这也是错误的,空间有隧道是正确的,时间是相对于运动速度、物体的位移二者的相对概念。中国古人用100刻与24小时表示地球的自转位移周期为360度,时间的长短为24小时,每一小时的转角速度为15度,古代中国滴水记时为为一昼夜为100刻为1日,换算为今天的24小时周期运动,由于是用的时辰的概念——一个时辰等于今天的2小时,要进行相应的换算。这在《内经》中是有明确记载和运用的。为了区别公转365度四分之一度,就用年的概念=365天又四分之一天,月也是一样,用月球的自转真实周期近28天结合朔望月30天的绕地球公转周期,正好可以准确地计算地球和月球的自转与公转运动,这样年、月、日、时辰、小时、分、秒就产生和运用于实际。这些在各个朝代的历史书籍中都有记载。只可惜自封的科学家没有去读自己的历史和自己的科技史,造成了我们自己不能正确翻译古代文献,尤其是近百年来,我们的科学界出现了不能正视自己历史的怪现象。时间是一个概念,是一个相对与地球自转速度、自转位移与公转运动速度、位移的一个概念,只要有运动存在,就可以用时间、速度、距离(位移)来描述。人类寿命也是用时间来衡量和计算的,这就值得我们更好地研究和运用。这里实际上就涉及中国古代很多科学技术的创造发明和具体运用。“和于阴阳,调于四时”——这是360度的2分法则和4分法则,就是今天的180度,90度的概念有自转的公转的180度的计算法则;“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这是360度的8分法则,就是今天的45度的概念;“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辩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这是360度的2分法则,就是今天的180度法则,4分法则就是今天的90度法则和28分法则。这在《淮南子》中是有明确记载和具体测量和科学运算的,《内经》中同样也有科学运算,可是大家不知道,反而认为是迷信,是伪科学,是机械唯物主义,认为要加以批判,要加以废除——其实是今天这个开明的科学时代——伟大的共产主义时代,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给了我们更多的自由和更多的民主,使我们有言论自由和科学讨论的自由——正是这种自由的出现,给了无知的科学家和无知的哲学家表现无知的机会——也给了我们正本清源的机会。如果不是这些大科学家的错误言论,还不知道他们的不学无术;如果不是他们的狂妄无知,还不知道他们没有去读历史——反而自吹自擂自我标榜老子天下第一。“五行”、“五运”“五行时”就是中国古人计算天体自转与公转角速度的方法,就是把地球自转周期360度和公转周期365.25度等份为5,等分为5的角速度概念,是单位时间内自转72度或公转73.05度的角速度的概念,就是72度/行/运或者73.05日/行/运。这是天体轨迹的圆周运动的性质决定了的,不是唯心的,也不是机械主义——这是天体运动的机械属性决定的。今天的航天科学仍然在运用角速度的概念——《内经》保存了古代地球物理学和天体物理学的科学成就,至今仍然闪耀着光芒。可是科学家不知道,哲学家不知道,这是中国3000年科学史上最大的悲哀!也是中国3000年哲学史上最大的悲哀!其实也不仅仅是中国科学界出现了问题,全世界的科学家都不知道这是中国古人对全人类的伟大贡献。现在的宇宙科学已经很发达了,却不能很好地解释“时间”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时间是中国古人最早用来描述地球自转速度和公转位移的相对概念,而且规定和实际测定地球自转一周360度为24小时来描述的自转的周期运动及其规律。公转一周为365.25度,为365.25日,为一年公转回归时间,是地球绕太阳公转回归一周的时间周期和角度大小。这会随地球的运动而存在,也会随其他物体的运动而存在,宇宙停止了运动,人类还存在,时间的概念仍然存在——人类的寿命仍然是以时间——自转的时刻24小时(中国古人100刻,具体的【时间单位】是小时、分、秒)公转的时间周期具体的【时间单位】年月日来描述的。“五行”“五运”“五行时”和阴阳的概念产生以来,3000年来一直有人批判,就是没有一个后来的中国学者指出这是单位时间角速度自转为72度,公转则为73.05日=73.05度的概念——这在《内经》中是用了近1/2的篇章来计算这一问题——一些先生却读不懂其中的含义要废除中医中药的理由也是要废除《黄帝内经》的理由——这难道不是是中国人最大的不幸?!我今天指出来,希望大家继续提出批评意见,也许这更有利于中医科学系统的继承和发展。这样也有利于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我把这些图放在这里,不知道大家能否联系一下高中时的地理学知识?中国古人叫做“黄道”,就是今天的地球公转轨道。我希望读者比较一下,更有利于了解中国古代天体物理学的发展历史。
、
图四
说明:这是中国古人的地球公转运动观,只是把起点与旋转的方向进行了颠倒,所以,大家不能正确认识。这是由于地球公转轨道是一个椭圆,不进行方向、起点、数量、性质、位置的相关的规定,是不可能计算出正确的结果的——这时中国古人已经使用定向圆、矢量、向量、投影、平面直角坐标系、极坐标系、球坐标系等物理、数学概念了——这是通过中国的圭表、日晷等来实现的——没有必要怀疑——公元前1世纪的《周髀算经》中是有文字记载的。
图五
说明:这个图也是地球公转图,与中国古代地图有60度的差别
图六
说明:这个图就是中国古人的神秘的太极阴阳图,实际上这就是地球南北半球的自转公转结合图,这是用《周髀算经》中24节气日影的长短计算求得的——日影的长短本质上是计算当地纬度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大小的法则,3000年来,数学界、天体物理学界、地球物理学界没有很好的计算和翻译,造成了后来的读者不知所云。这里的北至线、南至线,就是今天的南北 回归线。
图七
说明,这也是中国古人的地球自转与公转结合图,大家不知道如何解释,所以,我把这些图放在一起,比较一下,大家就明白了。
图九
图十
这是开普勒法则。中国古人在汉代就记载了椭圆法则,就是用365.25度区别于360度,具体在概念上也进行了区别.
图十一
说明:这是地球公转24节气法则,与中国古人的法则,颠倒了接近90度左右。地球公转的方向又是与古代同向的。所以容易搞错。
图十二
说明,这个图与中国古代的图正好上下颠倒180度,公转方向是相同的,这样天体物理学家、地球物理学家搞不清楚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实际上就是把地图的方向颠倒了180度,这样,13亿现代智慧的中国人就被忽悠了。邓铁涛教授发现了问题,没有纠正错误问题,反而怀疑自己的理论出了错误,于是改弦更张。
原文:“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邪?将天数然也?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今五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岐伯曰∶此其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此虽有子,男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帝曰∶夫道者年皆百数,能有子乎?岐伯曰∶夫道者能却老而全形,身年虽寿,能生子也。”
原文中“女子七岁--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七七-丈夫八岁肾气实-二八--三八--四八--五八--六八-七八---八八---”的医学上的规律我就省略不讲了,我想请大家注意的是这里的“变数”的修辞手法——实际上是中国古人的乘法口诀表。说的是下面的算法,现在大家都会运算,在3000年前中国古人就创造并运用了,这是古代数学的奇迹。很多网友认为这于中医学无关,是吗?如果无关,就不需要中药的剂量了,也不需要年龄了,也不需要体重了等等,可以吗?不可以的话,说明了数学还是很有关系的,而且很重要。还有这里的女子七岁的节律和男子八岁的节律,从我的研究看,是指人的个体离开母体之后,生存的时间规律,也就是随地球绕太阳公转运动了7周或者8周(圈、现在测定的一圈的轨道长度为94000万公里),人体类是什么基因在控制着这种节律?为什么人类目前的寿命极限就是100岁?为什么不能超过120岁?你身边有120岁的老人吗?你身边有不死的200岁的人吗?为什么?这些问题,中国古人在《内经》中已经得出了科学的结论,但是,与生物遗传基因有何必然规律?
1x7=7,2x7=14,3x7=21,4x7=28,5x7=35,6x7=42,7x7=49;
1x8=8,2x8=16,3x8=24,4x8=32,5x8=40,6x8=48,7x8=56,8x8=64.
请与今天的九九乘法表和口诀比较一下,今天 是这样的:
乘法表
1×1=1
1×2=2 2×2=4
1×3=3 2×3=6 3×3=9
1×4=4 2×4=8 3×4=12 4×4=16
1×5=5 2×5=10 3×5=15 4×5=20 5×5=25
1×6=6 2×6=12 3×6=18 4×6=24 5×6=30 6×6=36
1×7=7 2×7=14 3×7=21 4×7=28 5×7=35 6×7=42 7×7=49
1×8=8 2×8=16 3×8=24 4×8=32 5×8=40 6×8=48 7×8=56 8×8=64
1×9=9 2×9=18 3×9=27 4×9=36 5×9=45 6×9=54 7×9=63 8×9=72 9×9=81
口诀表
一一得一
一二得二 二二得四
一三得三 二三得六 三三得九
一四得四 二四得八 三四十二 四四十六
一五得五 二五一十 三五十五 四五二十 五五二十五
一六得六 二六十二 三六十八 四六二十四 五六三十 六六三十六
一七得七 二七十四 三七二十一 四七二十八 五七三十五 六七四十二 七七四十九
一八得八 二八十六 三八二十四 四八三十二 五八四十 六八四十八 七八五十六 八八六十四
一九得九 二九十八 三九二十七 四九三十六 五九四十五 六九五十四 七九六十三 八九七十二 九九八十一
这些记载很简单,很原始,却是必要的数学工具,这就是“和于术数”的一种数学工具,这是乘法的技术起源,有了这样的技术,就能完成更复杂的运算。由于数字化改变着、影响着人类的思维。所以我把2012年5月2日《参考消息》上的一篇《信息数字化改变人类思考方式》的文章介绍给大家,与大家分享。这是法国科学院院士热拉尔•贝里写的。这正是我要说的中国古人在3000年前的思考方式:数字化的思维方式。
原文是这样的:“首先的一个判断是,各代人的认知不同。老一代在晚年才看到数字化的到来,往往对其报有不信任的态度。但是对年轻人来说,信息技术只是先于他们而存在的现实的一部分,与大海、高山和自行车等没有什么不同。
数字革命带来深刻改变
20世纪末的数字革命深刻改变了信息与其物质载体之间的关系。此前两者之间有着绝对的对应关系。书籍就是印上墨水的纸,唱片就是中间有个洞的塑料圆片,照片就是经过化学处理的卤化银影象。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所有信息都数字化了,也就是说都被转化为数列或数组,经过各种算法的处理,它们几乎完全失去物质属性。今天,文字、音乐和图像的存储及传播方式完全可以互换。因此,很多物质载体迅速消失了。这导致了一些始料未及的问题:唱片和光盘可以轻松包装成礼物,而PDF和MP3文件很难被当作礼物送人。但是年轻人竟会把互联网链接当礼物互相赠送!
因此,数字化带来心理上的颠覆(其实应该是思维上的颠覆),也就是说对日常生活中基本行为的认知发生了突然转变。让我们拿写字来举例。20世纪的打字机让书写与敲击键盘同时发生,而现代文字处理却在时间上完全割裂了两者,从而极大地改变了思维和书写之间的联系方式。儿童完全不懂老一套做法。一个10岁儿童在第一次看到打字机后说:‘爸爸,邻居家有一台奇怪的电脑:一敲键盘就能印出字来!’
电话和地理定位也导致了心理颠覆。自从不久以前出现移动电话和连通电话者的的电线消失后,对电话联络的空间认知发生了剧烈改变。上世纪70年代我给朋友打电话,当无人接听时我可以推断他不在家。现在,他一接电话我就问:‘你在哪里?’他也问我同样的问题。我不必待在家里或者知道他在哪里才能跟他联系。空间约束被打破了。
1999年,我旅行时买一张地图,寻找自己的位置和我的目的地。2012年,全世界的地图尽在我的手机和GPS中,它们不断提醒我的方位。整个操作过程都发生了心理颠覆。但令人震撼的是互联网。在古时候,书写的发明让人不必运用记忆就可以记住事物和事件。后来,印刷术发明后,知识得以更大范围内传播,书写和阅读之间的联系被打破,因为懂得书写不再是能够阅读的必要条件。
互联网促成合作全球化
今天,互联网极大促进了作家数量的增长,从而重新把书写和阅读连为一体,更重要的是互联网把记忆全球化了。记忆某一信息的最好方式不再一定是用心记忆(用脑记忆),而是知道如何在网络上借助收索引擎找到它。它就在那里,所有人都可以看到,整个出版行业因此受到震撼。社交网络对人际关系造成重大影响。在过去,组织一次朋友聚会需要一个个打电话去邀请,如果某个朋友没接电话,就会让其他人在碰巧相遇的时候通知他。几天后总算都通知到了。而今天,只要在“脸谱“网上发一条消息,几个小时后所有人都接到通知了。运用于职场的专门社交网络可让人直接与某公司的前职员或现职员取得联系,与10年前拥有的手段相比,现在能够收集的信息十分不同。
在医疗方面可能发生令人惊讶的变化。比方说跟踪流感传播。过去,医生向专门负责收集和研究流行病发展情况的部门报告病例。这样做是十分有用的,只不过收集和处理信息会耽误一定时间,往往在传染病盛行过后才出来统计数据-谷歌想出一个好办法,用其搜索引擎对用户搜索中用到的关键词“流感”进行计算和定位。想法非常简单,如果这个关键词在某地大量出现,就说明病毒在附近地区肆虐。对谷歌来说,统计关键词搜索数量方便有快捷,可以实时获取,令疾病防治工作更加高效。
大规模的合作工作是另一场头脑革命。让我们来看一下“比光速还快”的中微子。物理学家发现自己无法理解这种现象后是怎样做的?他们在互联网上公布了所有数据,并表示“希望全世界都来研究这个问题,。我们弄不明白它了。”这个问题正在被一场合作行动所解决。当然,所有的变化都能造成一些问题。适应时间和空间的虚拟消失并不容易。从前,一个人每天收到4封信,而今天我们的电子信箱每天都收到100多封邮件。数据安全和隐私权都没有得到真正的保护。真实和虚假信息的膨胀也对民主提出了问题:只要在网上获得了大量的赞同,就一定是有理的吗?信息质量和对真正权威的认可问题仍然悬而未决。”
确实如此,中国古人在3000年前就是使用数字地图和数字地球仪——就是中国神秘的《周易》,就是八卦,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数字地球仪和数字地图册,由于是用64卦的符号和10个天干与12个地支数字以及60甲子来进行数字演示的,3000年来,大家都没有正确解读其自然科学的成就。很是遗憾。
原文:“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
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无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
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辩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这里的四种人,是上古的四种具有特异功能的人,这是值得我们去研究和发掘其养生方法和养生观念的,也是古代“术数”的一种,长寿术,避(辟)谷术的一种——《史记》中也是有记载的,就是现代的气功养神术、气功增智术。我在这里不谈养神术与气功术。我想想大家介绍一下古人的“时间”。由于《内经》中对时间的运用很多,又是一个很重要的物理单位,可是3000年来,物理学界没有解决“时间”的定义问题,这是3000年的悬案。
先看2012年6月20日《参考消息》有一则文章《科学家认为时间终将停止》,我个人认为这是一个伪命题。几百年来,西方学者就如此来忽悠中国人和全世界的其他科学家——这是自欺欺人的典型表现。这是英国《每日电讯报》网站6月17日报道:“时间也许让人产生这样的感觉:随着生命步伐的加快,时间在离我们远去,但是科学家认为,时间在未来将会停止。时间将会耗尽【笔者注:这是伪命题,因为时间是中国古人计算地球自转公转、月球自转公转以及其他天体自转公转周期、角速度、弧度位移的三角函数计算法则,参照物是太阳光、月光以及地球北半球我国区域地理季节气候变化为依据】的理论是由西班牙两所大学的研究人员提出的。他们试图解释为什么宇宙看起来在持续不断地加速扩张。对超新星进行观察发现,光线的运动表明它们越是远离宇宙中心,。运动速度就越快。但是科学家声称,被普遍接受的反引力理论(即所谓的暗能量理论)是错误的。他们认为实际上宇宙的膨胀正在放慢。巴斯克大区大学和萨拉曼卡大学的何塞•塞诺维利亚、马克•马尔斯和劳尔•贝拉三位教授说,时间的减速十分缓慢,以至于人类无法察觉。这一理论认为,暗能量并不存在,时间正在放慢脚步,直到最终在地球消亡很长时间之后慢慢地完全停止。时间的减速最终将意味着所有事情看起来都将会发生得越来越快,直到它们最终消失。塞诺维利亚教授说:‘之后一切事物都将被永远冻结,就像在同一时刻拍下的快照一样。’剑桥大学的宇宙学家加里•吉本斯表示,这种假设并不像听起来那么荒唐。他说:‘我们相信时间实在宇宙大爆炸时期出现的,如果时间可以出现,那么作为相反效应,它也可能会消失’。”2010年网上有报道说,美国科学家找到了时空隧道。与这里的命题一样,都是不存在的,是伪命题——因为时间是一个概念,是中国古人为了描述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循环周期运动而产生的相对于地球自转一周360度为一天等于24小时和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年(一周)365度四分之一度等于365天又四分之一天,这就是后来的角速度的概念。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认为:有时空隧道,这也是错误的,空间有隧道是正确的,时间是相对于运动速度、物体的位移二者的相对概念。中国古人用100刻与24小时表示地球的自转位移周期为360度,时间的长短为24小时,每一小时的转角速度为15度,古代中国滴水记时为为一昼夜为100刻为1日,换算为今天的24小时周期运动,由于是用的时辰的概念——一个时辰等于今天的2小时,要进行相应的换算。这在《内经》中是有明确记载和运用的。为了区别公转365度四分之一度,就用年的概念=365天又四分之一天,月也是一样,用月球的自转真实周期近28天结合朔望月30天的绕地球公转周期,正好可以准确地计算地球和月球的自转与公转运动,这样年、月、日、时辰、小时、分、秒就产生和运用于实际。这些在各个朝代的历史书籍中都有记载。只可惜自封的科学家没有去读自己的历史和自己的科技史,造成了我们自己不能正确翻译古代文献,尤其是近百年来,我们的科学界出现了不能正视自己历史的怪现象。时间是一个概念,是一个相对与地球自转速度、自转位移与公转运动速度、位移的一个概念,只要有运动存在,就可以用时间、速度、距离(位移)来描述。人类寿命也是用时间来衡量和计算的,这就值得我们更好地研究和运用。这里实际上就涉及中国古代很多科学技术的创造发明和具体运用。“和于阴阳,调于四时”——这是360度的2分法则和4分法则,就是今天的180度,90度的概念有自转的公转的180度的计算法则;“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这是360度的8分法则,就是今天的45度的概念;“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辩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这是360度的2分法则,就是今天的180度法则,4分法则就是今天的90度法则和28分法则。这在《淮南子》中是有明确记载和具体测量和科学运算的,《内经》中同样也有科学运算,可是大家不知道,反而认为是迷信,是伪科学,是机械唯物主义,认为要加以批判,要加以废除——其实是今天这个开明的科学时代——伟大的共产主义时代,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给了我们更多的自由和更多的民主,使我们有言论自由和科学讨论的自由——正是这种自由的出现,给了无知的科学家和无知的哲学家表现无知的机会——也给了我们正本清源的机会。如果不是这些大科学家的错误言论,还不知道他们的不学无术;如果不是他们的狂妄无知,还不知道他们没有去读历史——反而自吹自擂自我标榜老子天下第一。“五行”、“五运”“五行时”就是中国古人计算天体自转与公转角速度的方法,就是把地球自转周期360度和公转周期365.25度等份为5,等分为5的角速度概念,是单位时间内自转72度或公转73.05度的角速度的概念,就是72度/行/运或者73.05日/行/运。这是天体轨迹的圆周运动的性质决定了的,不是唯心的,也不是机械主义——这是天体运动的机械属性决定的。今天的航天科学仍然在运用角速度的概念——《内经》保存了古代地球物理学和天体物理学的科学成就,至今仍然闪耀着光芒。可是科学家不知道,哲学家不知道,这是中国3000年科学史上最大的悲哀!也是中国3000年哲学史上最大的悲哀!其实也不仅仅是中国科学界出现了问题,全世界的科学家都不知道这是中国古人对全人类的伟大贡献。现在的宇宙科学已经很发达了,却不能很好地解释“时间”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时间是中国古人最早用来描述地球自转速度和公转位移的相对概念,而且规定和实际测定地球自转一周360度为24小时来描述的自转的周期运动及其规律。公转一周为365.25度,为365.25日,为一年公转回归时间,是地球绕太阳公转回归一周的时间周期和角度大小。这会随地球的运动而存在,也会随其他物体的运动而存在,宇宙停止了运动,人类还存在,时间的概念仍然存在——人类的寿命仍然是以时间——自转的时刻24小时(中国古人100刻,具体的【时间单位】是小时、分、秒)公转的时间周期具体的【时间单位】年月日来描述的。“五行”“五运”“五行时”和阴阳的概念产生以来,3000年来一直有人批判,就是没有一个后来的中国学者指出这是单位时间角速度自转为72度,公转则为73.05日=73.05度的概念——这在《内经》中是用了近1/2的篇章来计算这一问题——一些先生却读不懂其中的含义要废除中医中药的理由也是要废除《黄帝内经》的理由——这难道不是是中国人最大的不幸?!我今天指出来,希望大家继续提出批评意见,也许这更有利于中医科学系统的继承和发展。这样也有利于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我把这些图放在这里,不知道大家能否联系一下高中时的地理学知识?中国古人叫做“黄道”,就是今天的地球公转轨道。我希望读者比较一下,更有利于了解中国古代天体物理学的发展历史。
、
图四
说明:这是中国古人的地球公转运动观,只是把起点与旋转的方向进行了颠倒,所以,大家不能正确认识。这是由于地球公转轨道是一个椭圆,不进行方向、起点、数量、性质、位置的相关的规定,是不可能计算出正确的结果的——这时中国古人已经使用定向圆、矢量、向量、投影、平面直角坐标系、极坐标系、球坐标系等物理、数学概念了——这是通过中国的圭表、日晷等来实现的——没有必要怀疑——公元前1世纪的《周髀算经》中是有文字记载的。
图五
说明:这个图也是地球公转图,与中国古代地图有60度的差别
图六
说明:这个图就是中国古人的神秘的太极阴阳图,实际上这就是地球南北半球的自转公转结合图,这是用《周髀算经》中24节气日影的长短计算求得的——日影的长短本质上是计算当地纬度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大小的法则,3000年来,数学界、天体物理学界、地球物理学界没有很好的计算和翻译,造成了后来的读者不知所云。这里的北至线、南至线,就是今天的南北 回归线。
图七
说明,这也是中国古人的地球自转与公转结合图,大家不知道如何解释,所以,我把这些图放在一起,比较一下,大家就明白了。
图九
图十
这是开普勒法则。中国古人在汉代就记载了椭圆法则,就是用365.25度区别于360度,具体在概念上也进行了区别.
图十一
说明:这是地球公转24节气法则,与中国古人的法则,颠倒了接近90度左右。地球公转的方向又是与古代同向的。所以容易搞错。
图十二
说明,这个图与中国古代的图正好上下颠倒180度,公转方向是相同的,这样天体物理学家、地球物理学家搞不清楚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实际上就是把地图的方向颠倒了180度,这样,13亿现代智慧的中国人就被忽悠了。邓铁涛教授发现了问题,没有纠正错误问题,反而怀疑自己的理论出了错误,于是改弦更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