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伤寒论源自汤液经法并被后世改编

tangolee

声名鹊起
正式会员
注册
2013/03/28
帖子
554
获得点赞
9
声望
18
本帖最后由 tangolee 于 2014-12-29 11:59 编辑

伤寒论传承两千年来,三阴三阳辨证论治,如今大多中医执之连感冒也不会治,近代两百余年,市场被西医占据主导,中医被压弯腰。
一定是哪里出了问题?
考究伤寒渊源,对于中医来说意义分凡。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中医门派众多,思想固话,盲目自大,这个活只有墙外之人可以看透。话说回来,墙内杏林师傅管着,谁敢造次?呵呵。内外之分实则毫无必要,有的墙外人对的中医著作比墙内的更多更深,甚至发展了中医;墙内本科也就三、五十本书,除去西医及英语,实际数量也就打五折。钻研上百本中医经典实际远远超越墙内人。闲聊。有的人说也有反对伤寒来自汤液经之说的,要用自己的思想考量,小鬼子还夸经方大师呢,就怕你不迷糊,就怕你找到根源。因为你明白了渊源,你就可能更进一步。自己悟吧!
下面载录自北京中医药大学 钱超尘教授把学习伤寒论的体会与心得,奉献给各位。核心的内容,就是伤寒论的版本史。为什么要讲伤寒论的版本史呢?你们无论学什么经选、子集,都要学医学史,你们学一个《伤寒论》,必须把《内经》的历史搞清楚。你研究《内经》,必须把《内经》的历史搞清楚。这样的话我们能够高屋建瓴,察其必要,所以我在1984年这一个历史的机遇之下,我进入了《伤寒论》的殿堂。
我不是中医出身的,所以我在各位专家面前,我是中医方面的小学生,不是科学生。我是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研究生毕业,60年前毕业的,我在研究生学习的阶段是学习文字系的:音韵学、训诂学和考据学。我的老师是中国著名的训诂学家叫陆宗达,陆宗达的老师叫黄侃,侃侃而谈的“侃”,黄侃的老师是章太炎,章太炎的老师是俞曲园(俞樾),这一个从章太炎、俞樾开始继承了一个传统的师承就是乾嘉学派,乾隆、嘉庆,这是清代的一个辉煌的学派。那个学派的中心思想就是考古学、考据学。研究一个深问题,我就给你刨根问底,问清楚,这就是考据。
《汤液经法》汉代中医著作,相传作者为伊尹。东汉(公元25年-220年;公元220年曹丕篡汉,东汉灭亡。,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
《汤液经法》见《汉书》〈艺文志〉中记载此书,并归于经方派。内容主要是以方剂为主,根据学者考据,《伤寒论》中许多方剂都源出此书。《脉经》、《辅行诀》及《千金翼方》中也引用了本书许多条文,可惜此书在唐代之后失传,使得历代医家皆忽略了本书的重要性。
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
张仲景(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名机,字仲景,汉族,东汉南阳涅阳(今河南镇平,一说邓州)人。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
《汉书.艺文志》里面。班固的《汉书.艺文志》是研究我们中医的古籍解说,《伤寒论》、《本草》、《黄帝内经》都必须参考这部著作。那么《汉书.艺文志》里面说《汤液经法》32卷,著录于《汉书.艺文志》经方类。那么《汤液经法》这本书现在已经没有了。到了梁朝、南北朝的时候,陶弘景才看过这本《汤液经法》,陶弘景是山中宰相,他是梁朝,他说我现在不管朝中之事,我要到茅山去隐居。所以皇帝也尊重他,朝廷中的大事也要派人到茅山去征求他的意见。所以人们都说陶弘景是山中宰相。陶弘景写了一本书,叫做《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在《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里面他说了这么一句话:“商有圣相伊尹,撰《汤液经法》三□,为方亦三百六十首。”“□”是漏字,这个《汤液经法》是32卷,里边有360个药方,所以“上品上药”有120个方,“中品”是去疾的药120个方;“下品”是毒药,也是120个方。“凡共三百六十首也。实万代医家之规范,苍生护命之大宝也。”这是陶弘景对于《汤液经法》的一个评价,“万代医家之规范,苍生护命之大宝也。”此段文字说明《汤液经法》之结构与重要价值。下一段说明汉魏晋六朝医家皆以《汤液经法》为至宝,依为轨范,续有发展。
那么根据以上论述我们得出了两个结果来:
1.《伤寒论》据《汤液经法》以成书。
2.我国方剂学在西汉时期已经走向成熟,标志着《汤液经法》是西汉的著作。
《汤液经法》32卷,360个方,被张仲景引用了很多。张仲景的110条方子不是张仲景的,《汤液经法》里面大多有。
那么第二个层次,王叔和整理了《伤寒杂病论》。
这个王叔和的《脉经》不是按照三阴三阳排列的。王叔和的《脉经》是按照“可与不可”、“可靠不可靠”、“可用不可用”、“可守不可守”、“可效不可效”排列的,完全按照这种体例排列的,这是王叔和整理《伤寒论》的第一次。
《脉经》的卷7、卷8、卷9是张仲景的《伤寒论》的最原始的结果面貌。张仲景的《伤寒论》在张仲景活着的时候不是按照“三阴三阳”排列,是按照“可”与“不可”来分。那么现在的“三阴三阳”是谁编的呀?仍然是王叔和。王叔和整理张仲景又进行了第二次操作。
在王叔和活着的时候没有人用“三阴三阳”来辨证。第二次整理大家使用不便,于是进行了第三次整理。
第三次整理成果见宋本《伤寒论》卷七《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十五》至卷十之《辨发汗吐下后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凡八节,将《伤寒论》三阴三阳篇中的条文重新按“诸可”与“不可”排列,同时将《伤寒论》三阳三阴篇中所无而见于《脉经》“可”与“不可”条文补充进,《伤寒论》的“可”与“不可”条中。
一本书叫《宋本伤寒论的校注与考证》,使用的底本是台湾故宫博物院的宋本《伤寒论》。这个宋本《伤寒论》我下面给大家讲,以他这个为底本,然后进行考证,考证了20个题。那时校注与现在的一般的校注不一样,而校注与考证一块。将宋本“可”与“不可”收自《脉经》诸条逐一注明。第三次整理主要的是见于宋本《伤寒论》的卷7的第十五节到卷十第二十二节。
王叔和生魏晋间,佛法未盛,不容言此,以此知为江南诸师所述。”不是王叔和写的,而是江南诸师,为仲景药方不传就是他们整理的。太炎先生说法可从。所以王叔和整理《伤寒论》三次,第一次见于《脉经》,第二次“三阴三阳”,第三次见于第十五节到第二十二节。那么回去大家可以翻翻《伤寒论》,第十五节前面有一段小序,大家不知道有没有印象,“夫今日之解,要者难云”。就是说重新的编写一下,把这个“三阴三阳”我要重新的改变一下,改变成“可”与“不可”。王叔和已经明确的说明了第十五节到第二十二节是他的著作。
中医经典内经、伤寒、难经、本草,四圣心源、圆运动、医林改错、李可老中医、麻瑞亭老中医等,博古通今,结合科学技术、有天地人,打趴有血无气的半吊子西医也是迟早的事。要不发展就被西医压趴。

综上所述,张仲景博采众方撰伤寒论,王叔和多次改变之,后世承之。
 
本帖最后由 tangolee 于 2014-12-29 12:24 编辑

张仲景简历:东汉末期多举世家子弟,仲景承袭家门,在灵帝时(约公元168~188年),被州郡举为孝廉,进入官场。在建安年间(公元196~219年),被朝廷指派为长沙太守(长沙郡:秦置,下辖湘、罗、益阳、阴山、零陵、衡山、宋、桂阳等9县,治所湘县【今长沙市】。长沙太守,类似今天湖南省省长)。但他仍用自己的医术,为百姓解除病痛。在封建时代,做官的不能随便进入民宅,接近百姓。可是不接触百姓,就不能为他们治疗,自己的医术也就不能长进。于是张仲景想了一个办法,择定每月初一和十五两天,大开衙门,不问政事,让有病的百姓进来,他端端正正地坐在大堂上,挨个地仔细为群众诊治。他让衙役贴出安民告示,告诉老百姓这一消息。他的举动在当地产生了强烈的震动,老百姓无不拍手称快,对张仲景更加拥戴。时间久了便形成了惯例。每逢农历初一和十五的日子,他的衙门前便聚集了来自各方求医看病的群众,甚至有些人带着行李远道而来。后来人们就把坐在药铺里给人看病的医生,通称为“坐堂医生”,用来纪念张仲景。

张仲景任长沙湖南省省长兼职大医,撰伤寒论。呵呵。
 
谢谢分享!中医学的历史。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