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大小阴阳二旦调整阴阳之祖方

tangolee

声名鹊起
正式会员
注册
2013/03/28
帖子
554
获得点赞
9
声望
18
辅行诀所述之大小阴阳二旦方,实为从中土入手,调整阴阳之祖方。从大小阴阳二旦汤的组成上来看,其与《伤寒论》中的桂枝汤、小柴胡汤也是大同小异,并且在伤寒论也有把桂枝汤称作阳旦的文字,后世运用桂枝剂柴胡剂其范围其实远远超出了《伤寒杂病论》,其原因就在于仲景也仅是取其用法之一端,而后世用法的广泛,原因在于这两组方在调整阴阳方面的功用。
从年代上看, 辅行诀,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
伤寒论,东汉,元150--219年,晚150至350年。
存世先后与借鉴具有启智作用,张机撰《伤寒论》避道家之称,对于伤寒是六气辨病或六经辨病与脏腑辨病之间的关系地位、以及伤寒论来源、经方应用再经在脏腑等具有启发。深入考量四神方,五脏虚实与劳损,溯本求源对于伤寒之应用视野与思路会有积极意义。

小阳旦: 桂枝 芍药 生姜 大枣 甘草
小阴旦: 黄芩 芍药 生姜 大枣 甘草
大阳旦: 人参 黄芪 桂枝 芍药 生姜 大枣 甘草
大阴旦:人参 柴胡 黄芩 芍药 生姜 大枣 甘草
辅行诀曰:阳旦者升阳之方,以黄芪为主,阴旦者扶阴之方,以柴胡为主。

在河图模式下看人体的阴阳二气,根据内外分阴阳与上下分阴阳的观点来看,人体阳气主外主上而根于里根于下,阴气主内主下而根于外根于上。在人体而言阴阳二气升降出入,以脾土为本为枢,故此大小阴阳二旦方中皆重脾胃有乎此。
(表)阳气虚 阴阳失和者用阳旦剂
(里)阴气虚 阴阳失和者用阴旦剂
阳走表,阳虚则阴强,阴阳失和阳不入阴,阳动阴静故阴结,阳不得入阴而周旋为风,阴不得阳化而为汗,(表)阳气虚,而虚之不甚,中土生气之本尚可,通过调整阴阳其气可自复者,平调阴阳可也,治以小阳旦。桂枝辛温通助阳气,芍药苦酸散阴结而助阴气,生姜大枣甘草调和中气,助阳以化阴,阴阳和合,元气自复。此用小阳旦者。
若气弱甚,仅平调阴阳不能自复其气者,于小阳旦方中家人参、黄芪,人参补气调中以生气,黄芪补中兼能实表阳气。全方培中补气、助阳化阴,以达阴阳和合之目的。此用大阳旦者。
阴主里,(里)阴气虚,阴气不生,虚火偏胜,阴虚则内热者也,虚热内郁,气虚而滞,阴阳不合,阴凝而不行。(里)阴气虚,中土生气之本尚条,通过调理阴阳其气可自复者,平调阴阳可也,治以小阴旦。黄芩清其热而助阴(黄芩主上焦之热,上焦肺为阳中之阴,为阴气之所由生,为阴之根),芍药散阴结助阴气,破阴而有容纳之善,使阳可入于阴。生姜大枣甘草调和中气,清热助阴纳阳,阴阳和合,元气自复。此用小阴旦者。
若其气若甚,仅平调阴阳不可自复者,于小阴旦中加人参柴胡,人参补气培本以生气,柴胡轻清而升之中尚有苦味以降,疏阴中之郁阳而清之,此药升已而降,实有助生阴气之良功。热清阴生,阴阳和合,此用大阴旦者。
大阳旦、大阴旦与小阳旦小阴旦相比,其差别主要在于,大阳旦、大阴旦比小阳旦小阴旦多加了一些扶土补气之品,其因脾胃为生气之本,又因在河图模式下来看,土为阴阳之本之枢纽。
 
伤寒论的研读,仅仅研读宋代版本,千余年英雄无数竞折腰。 如果研读伤寒论结合汤液经法与辅行诀,伤寒论之源头与方名基本真相大白,六气与六经辨病之争烟消雨散。 张机撰伤寒论避道家之称,四象之方源自四神方,桂枝汤与柴胡汤来者阳旦阴旦,辅行诀五脏虚实与劳损方药更是绝妙经典,结合道家三阴三阳,斩断源泉,后人从此照葫芦画瓢越画越晕。这个坑越挖越深,到近代中医练感冒也不会治了。在过去,中医一统天下,一休遮百丑;到近代,西医突飞猛进,中医则步步萎缩。 找到伤寒论的源头,中医必将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这么好的帖子,居然无人问津,难怪中医一代不如一代了!
 
笔者以为《辅兴诀》是《伤寒论》的源头,理由如下。
《辅行诀》阳旦汤分为大小两种,《伤寒论》有其名而无方。《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30条云“证象阳旦,按法治之而增剧”,成无己注:“阳旦,桂枝汤别名。”
《辅行诀》白虎汤分为大小两种,《伤寒论》不分大小。
《辅行诀》有朱鸟汤,《伤寒论》、《金匮要论》均无。
《辅行诀》玄武汤分为大小,宋本《伤寒论》不分大小。宋本《伤寒论》避“玄”字,改玄武汤作真武汤。
《辅行诀》给出了我们二旦四神方的全貌。
同时,我们也发现,原来《伤寒论》中的苓桂术甘汤正是《辅行诀》中的小玄武汤。《伤寒论》中的麻黄汤正是《辅行诀》的小青龙汤。
《辅行诀》中说:“外感天行,经方之治,有二旦,四神大小等汤,昔南阳张机,依此诸方,撰为《伤寒论》一部。”
《辅行诀》又说:“张机撰《伤寒论》,避道家之称,故其方皆非正名也,但以某药名之,亦推主为识耳。”
也就是说张仲景的《伤寒论》是在二旦四神汤的基础上写成的,同时,他又避开了原来道家味道颇为浓厚的原名,而以药名之。这又是为什么呢?这还要从张仲景的历史背景说起。
对于 张仲景,《名医录》说他"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始受术于同郡张伯祖,时人言,识用精微过其师,所著论,其言精而奥,其法简而详,非浅闻寡见所能及"(宋《伤寒论》序),可知张仲景是一位有较高文化水平的人。在那个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朝代,身为长沙太守的张仲景必然会受到儒家思想的熏陶,有牢固的儒家思想根基,否则长沙太守的职位是不会与他有缘的。
《伤寒杂病论•自序》云:"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其结语云:"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这正是儒家仁、义、忠、孝思想和儒教认识论的写照。
尽管有关张仲景的史料不多,也可以据此推断:张仲景的儒家思想是非常浓厚和牢固的。张仲景时期正是独尊儒术时期,把道家的术语隐去,是有历史背景的。应该符合《辅行诀》中的说法。
 
由版主最后编辑: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