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8/05/05
- 帖子
- 7884
- 获得点赞
- 871
- 声望
- 113
严州山寺有位游僧,形体消瘦,饮食甚少,每夜入睡都遍身汗出,到早晨,衣服都被湿透。如此二十年也没找到有效的方法,只好放弃治疗。
监寺僧知道后,对他说:我有一非常灵验的药,用用看。如法用药三天,宿年的痼疾竟然一下子就痊愈了。
方:桑叶一味,早晨带着露水采摘,阴干,研细末,每次二钱,用温米汤调服。如不是采新鲜桑叶的季节,收集的干桑叶也可以用,但效力不如新的。
-《医说》引自《夷坚录》
① 《丹溪心法》:"焙干为末,空心米饮凋服,止盗汗。"《本经》:"除寒热,出汗。"。桑叶是止汗还是发汗,历代观点貌似相左。然细查桑叶药性,则并行不悖。其味甘苦,其性凉,可入肝经,清散血中浮热,此为本,在此基础上,外感风热之证,用其清散浮热,则营卫和,和则汗出病解,如桑菊饮,此发汗,是其用。而汗出者是阳加于阴,即内有浮热逼迫津液外出,用桑叶清散浮热,则汗止,此止汗也是其用,如此例的盗汗。而其止血之功也与止汗之理同,皆为其用,如《本草从新》:"滋燥,凉血,止血。",曾用此药治疗一体瘦鼻衄者,效佳。其本一,其用广。知其本性,则其作用是千变万化的,如:《濒湖集简方》治风眼下泪(腊月不落桑叶,煎汤日日温洗,或入芒硝。)、《胜金方》治小儿渴(桑叶不拘多少,用生蜜逐叶上敷过,将线系叶蒂上绷,阴干,细切,用水煎汁服之。)《医学正传》治火烧及汤泡疮(经霜桑叶,焙干,烧存性,为细末,香油调敷或干敷。)等等,皆为其用。《本草经疏》:"桑叶,甘所以益血,寒所以凉血,甘寒相合,故下气而益阴,是以能主阴虚寒热及因内热出汗。其性兼燥,故又能除脚气水肿,利大小肠,除风。经霜则兼清肃,故又能明目而止渴。发者血之余也,益血故又能长发,凉血故又止吐血。合痈口,罨穿掌,疗汤火,皆清凉补血之功也。"
② 此药味甘,兼有补性。《本草新编》:最善补骨中之髓,添肾中之精桑叶之妙,为诸补阴者之所不及,添脑明目.如桑麻丸。
③霜桑叶,也要经霜不落者,如已经残败自落者,即便经霜,因性味俱失则不堪药用矣。
监寺僧知道后,对他说:我有一非常灵验的药,用用看。如法用药三天,宿年的痼疾竟然一下子就痊愈了。
方:桑叶一味,早晨带着露水采摘,阴干,研细末,每次二钱,用温米汤调服。如不是采新鲜桑叶的季节,收集的干桑叶也可以用,但效力不如新的。
-《医说》引自《夷坚录》
① 《丹溪心法》:"焙干为末,空心米饮凋服,止盗汗。"《本经》:"除寒热,出汗。"。桑叶是止汗还是发汗,历代观点貌似相左。然细查桑叶药性,则并行不悖。其味甘苦,其性凉,可入肝经,清散血中浮热,此为本,在此基础上,外感风热之证,用其清散浮热,则营卫和,和则汗出病解,如桑菊饮,此发汗,是其用。而汗出者是阳加于阴,即内有浮热逼迫津液外出,用桑叶清散浮热,则汗止,此止汗也是其用,如此例的盗汗。而其止血之功也与止汗之理同,皆为其用,如《本草从新》:"滋燥,凉血,止血。",曾用此药治疗一体瘦鼻衄者,效佳。其本一,其用广。知其本性,则其作用是千变万化的,如:《濒湖集简方》治风眼下泪(腊月不落桑叶,煎汤日日温洗,或入芒硝。)、《胜金方》治小儿渴(桑叶不拘多少,用生蜜逐叶上敷过,将线系叶蒂上绷,阴干,细切,用水煎汁服之。)《医学正传》治火烧及汤泡疮(经霜桑叶,焙干,烧存性,为细末,香油调敷或干敷。)等等,皆为其用。《本草经疏》:"桑叶,甘所以益血,寒所以凉血,甘寒相合,故下气而益阴,是以能主阴虚寒热及因内热出汗。其性兼燥,故又能除脚气水肿,利大小肠,除风。经霜则兼清肃,故又能明目而止渴。发者血之余也,益血故又能长发,凉血故又止吐血。合痈口,罨穿掌,疗汤火,皆清凉补血之功也。"
② 此药味甘,兼有补性。《本草新编》:最善补骨中之髓,添肾中之精桑叶之妙,为诸补阴者之所不及,添脑明目.如桑麻丸。
③霜桑叶,也要经霜不落者,如已经残败自落者,即便经霜,因性味俱失则不堪药用矣。
最后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