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9/08/06
- 帖子
- 2826
- 获得点赞
- 141
- 声望
- 48
明代医家张景岳说:“医不贵于能愈病,而贵于能愈难病。”此乃中医学之魅力所在。中医学以“治身以治天下,寿国以寿万民”的绝技翘首于世界的东方,默默无闻地为中华民族和炎黄子民的生命健康和繁衍生息贡献着。毋庸置疑,中医学现已是世界的主流医学之一,挖掘、传承、弘扬中医,是我们每一个华夏儿女和岐黄之子义不容辞的责任。
清代著名医家陈修园在《医学三字经》中写道:“医之始,本岐黄。”可见,古老而又神奇、历久而又弥新的中医学源于岐黄先圣,且代有人才。如扁鹊、华佗、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叶天士……历代名医都在继承和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多年的医事实践,“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发挥聪明才智,为中医药学的发展做出贡献,堪称医家之楷模。
伟大出于平凡,真理源于实践。人类的脚步、社会的发展都是由于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才不断推动前行;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进步,亦是广大医药卫生工作者从事防病治病等实践活动中经验总结的智慧结晶,这种智慧是一种强大的推动力,随着医药卫生人员的实践活动,医药卫生事业也就随之发展了。实践出真知,没有哪位有突出贡献的医药学家不是在实践中增长了知识,爆发出智慧,然后将实践、知识、智慧融为一体,并用文字记录下来,成为他们的学术见解、一种发明和创见。
余自幼爱好中医药学,深得师传。回首余在杏林中耕耘的50 余年,一直被中医学的无穷魅力所吸引,在治病救人和教书育人的同时,探索岐黄先圣的不传之秘。余深切地体会到中医学对于人民健康的重要性。在钻研岐黄宝藏时,发现了气化理论对中医学的指导作用,验之临床且屡试不差。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生理功能活动无不是气化的体现,化则健、不化则病,中医治疗疾病就是根据气化原理而采取的应急措施;推崇自然是疾病的康复者,医生应根据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自然规律去进行有效的防治,恢复机体平衡是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提倡医药汇通,既懂医理,又明药理,方为上工;重视养生防病方法,戒忧郁,慎饮食,保精气,即所谓“上工治未病”是也。
病有千变万化,治有灵变贯通之法。病千变,法万变。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这个规律就是病因病机。治疗时辨证求因,审因论治,即治病求本,治贵权变。临证时,合法生活法,灵机应变,哪怕疾病千变万化,亦在其中矣。只有理论而无实践,乃是空谈;仅凭经验,无所进取,因循守旧,则难有建树。既有精湛的医术,又有高尚的医德,方称“苍生大医”。余阅读前贤古训,受益匪浅。
年近古稀,稍事空闲,不揣简陋,将经验所得汇集一册,自命名“医海遗珠”(后经编辑更名为《杏林耕耘治验录》)。本书医案全是笔者在“读经典、做临床”过程中的随记和总结,若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倒也是“不负恩泽”。
清代著名医家陈修园在《医学三字经》中写道:“医之始,本岐黄。”可见,古老而又神奇、历久而又弥新的中医学源于岐黄先圣,且代有人才。如扁鹊、华佗、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叶天士……历代名医都在继承和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多年的医事实践,“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发挥聪明才智,为中医药学的发展做出贡献,堪称医家之楷模。
伟大出于平凡,真理源于实践。人类的脚步、社会的发展都是由于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才不断推动前行;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进步,亦是广大医药卫生工作者从事防病治病等实践活动中经验总结的智慧结晶,这种智慧是一种强大的推动力,随着医药卫生人员的实践活动,医药卫生事业也就随之发展了。实践出真知,没有哪位有突出贡献的医药学家不是在实践中增长了知识,爆发出智慧,然后将实践、知识、智慧融为一体,并用文字记录下来,成为他们的学术见解、一种发明和创见。
余自幼爱好中医药学,深得师传。回首余在杏林中耕耘的50 余年,一直被中医学的无穷魅力所吸引,在治病救人和教书育人的同时,探索岐黄先圣的不传之秘。余深切地体会到中医学对于人民健康的重要性。在钻研岐黄宝藏时,发现了气化理论对中医学的指导作用,验之临床且屡试不差。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生理功能活动无不是气化的体现,化则健、不化则病,中医治疗疾病就是根据气化原理而采取的应急措施;推崇自然是疾病的康复者,医生应根据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自然规律去进行有效的防治,恢复机体平衡是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提倡医药汇通,既懂医理,又明药理,方为上工;重视养生防病方法,戒忧郁,慎饮食,保精气,即所谓“上工治未病”是也。
病有千变万化,治有灵变贯通之法。病千变,法万变。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这个规律就是病因病机。治疗时辨证求因,审因论治,即治病求本,治贵权变。临证时,合法生活法,灵机应变,哪怕疾病千变万化,亦在其中矣。只有理论而无实践,乃是空谈;仅凭经验,无所进取,因循守旧,则难有建树。既有精湛的医术,又有高尚的医德,方称“苍生大医”。余阅读前贤古训,受益匪浅。
年近古稀,稍事空闲,不揣简陋,将经验所得汇集一册,自命名“医海遗珠”(后经编辑更名为《杏林耕耘治验录》)。本书医案全是笔者在“读经典、做临床”过程中的随记和总结,若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倒也是“不负恩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