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伤寒学派在中医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白头翁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08/05/05
帖子
8808
获得点赞
68
声望
10
年龄
54
第一回

伤寒学派是以研究、阐发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病、机、论、治为主的历代医家形成的一大医学流派。伤寒学派的诸多医家从收集《伤寒论》散在旧论,订正校勘,继而在学习过程中阐发学习心得和学习方法,并同时进行着医疗临床实践的过程.。《伤寒杂病论》成书近2000年的时间里,被公认为中国医学方书的鼻祖,誉为讲究辩证论治而又自成一家的最有影响的临床经典著作。古今中外曾有七百多位学者对其理论方药进行探索,留下了近两千种专著、专论,从而形成了中医学术史上甚为辉煌独特的伤寒学派。
张仲景(原名张机),东汉末年,南郡涅阳(今河南南阳)人。生平大约在西元150-219年 。《伤寒杂病论》总结了汉以前的医学成就,把古代理论医学和临床医学结合起来,内容明确系统,理法方药完备。确立了临床辨证论治的方法,在中医学的发展中占有承前启後的地位。
没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就不会有伤寒学派;反过来,伤寒学派的产生有其医药学发展的必然性。这是因为:其一,社会人的生老病死问题要求有其解决相应矛盾的医药学理论和方法。其二,中医学的发展早在战国时期已形成了以《内经》为基本内容的较为完整的医学体系,而这一理论体系包含着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合理思想。其三,到了东汉时代,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状况,从流行病学的角度来看,可见一斑。张仲景虽叹他自身“家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但也反映了当时战乱频仍、民不潦生境况下,伤寒流行病学的概况和趋势,或者推而远之,也可以说是反映了仲景时代以前的伤寒流行病学的概况和基本统计,这在客观上给医学大家张仲景提供了形成较完整的外感热病的理论与实践证治的条件。其四,如仲景自序:“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之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反映了张仲景对伤寒所致疾病危害人们健康的同情之心和解除伤寒病痛的决心,以及为此目标从经典著作及不见经传民间中,结合自己的临证实践,所从事的艰辛劳作。由此可见,《伤寒杂病论》倾尽了张仲景的心血,也集中了当时医学发展的最优秀的成果。张仲景熔理论与方药于一炉,写成《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学辩证论治的基础,专门探讨伤寒杂病的诊断治疗规律,被后世医家所推崇,被称为医中之圣,《伤寒杂病论》亦被奉为经典。后世很多医家专门从事《伤寒杂病论》的研究,从晋唐至宋元明清,历代不衰,形成了医家众多的伤寒学派。
尽管《伤寒杂病论》 被奉崇为“医门之规矩”、“治病之本宗”、“方书之祖”,那仅仅是后世之事,纵观它的历史命运,所显示出的不朽的生命力,委实与其本身的“磨难”分不开。
 
第二回

《伤寒杂病论》成书于东汉末年,时值社会动乱,历遭兵变,加之印刷术的局限,而未得到广泛地流传与应用,以致造成散失一书千古难全,甚至万世不复的缺憾。后世医家对这部典籍的搜集、整理、编次,研究与发挥的过程,也就是伤寒学派形成、发展与兴盛的过程,有这样一个艰难过程,也是其他诸如河间学派、易水学派、攻邪学派、丹溪学派、温补学派、温病学派,还有其他学派,不论从历史时间上,学术思想的完整性、系统性,影响性,渊源方面不可比拟的;反过来看,在后来诸学派的学术思想又都深深地印有《伤寒杂病论》思想的痕迹。
值得一提的是伤寒学派内部的论争,到了明、清时期,在伤寒学派发展史上,算作第三个发展阶段,即发展、兴盛阶段,围绕着《伤寒论》的编次、注释、研究方法、六经本质等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形成了不同的流派。肇始人是明代方有执,他提出错简重订之说,认为晋王叔和编次的《伤寒论》是“颠倒错乱殊盛”,必须“重新 修订”。于是,他采取整移改削的方法,对《伤寒论》大加改订,并着重发挥了“卫中风”、“营伤寒”“营卫俱中伤风寒”之论,著成《伤寒论条辨》。后有喻嘉言著《尚论篇》,对方氏的考订大加赞尝,认为其“改叔和之旧,以风寒之伤营卫者分属,卓识超越前人。”并将风寒中伤营卫之论概括为“三足鼎立”学说,受其影响,后更有张璐著《伤寒缵论》、程郊倩著《伤寒论后条辨直解》、章虚谷著《伤寒本旨》、周扬俊著《伤寒论三注》、黄坤载著《伤寒悬解》等,无不以错简为说,指王叔和王非,议成无已之误。与之相反,也有认为王叔和的编次,仍为长沙之旧,没必要迁条移文,而成无已之注,不仅未曲解仲景之说,且引经析义,实为诸家所不胜。持此种观点的医家,如张子卿、张志聪、张锡驹、陈修园等,其中以陈氏观点最为典型,他在《伤寒论浅注》里说:“叔和编次《伤寒论》有功千古,增入诸篇,不书其名,王安道惜之。然自《辨太阳病脉证篇》至《劳复》止,皆仲景原文,其章书起止照应,王肯堂如神龙出没,首尾相应,鳞甲森然。兹不敢增减一字,移换一节。”他们对六经病机的解释,持六气气化学说。两说之中,操前一种观点的称之为错简重订派,操后一种观点的称之为维护旧论派。
对于错简重订派与维护旧论派之论争,笔者认为说穿了,只是一个对《伤寒论》的研究方法问题、认识问题,似乎无必要言过其词。方法、层次、角度、结构,可以而且允许有多方面的,这样才能称之为学问,研究的本身都紧紧围绕一个《伤寒论》,非但对《论》的内容实质没有提出非议,而且至宗至圣,谁都不曾妄加一字,妄减一字。
 
第三回

(一)、错简重订派主张的“重修考订”,采取的整移改削的方法,还是在王叔和编次整理的《伤寒论》的基础上进行的,没有 跳出也不可能跳出这个文本的圈子,而晋太医令王叔和对《伤寒杂病论》于东汉末年书成之后由于战乱而造成的散佚的条文方证进行了广泛的搜集,整理与编次,这是后世的医家知道的唯一的也是最早作这方面工作的官方医家,除了王叔和整理编次的《伤寒论》而外,再没有类似的第二个本子,就王氏自己对这次整理编次《伤寒论》,他说:“今搜采仲景旧论,录其证候、诊脉、声色,对病真方有神验者,拟防世急也。”表明他是从脉、证、方、治入手。按照仲景辨证论治精神进行整理编次的,因而是比较成功的。与他同时代的针灸大家皇甫谧对其作了肯定的评价,说:“近代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选论甚精,指事施用。”可见王氏在保存流传张仲景的《伤寒论》方面,具有不可磨灭的功绩,这是应该充分肯定的。
(二)、《伤寒论》本身经典性很强,文字简洁,理论深奥,内容宏丰,极富理论性和广泛实践性。它的核心是辨证治,逻辑层次缜密而严谨;临床针对性矢的紧扣,妙在和外感伤寒病的复杂性相一致。王氏撰次的《伤寒论》即使如错简重订派所说“颠倒错乱殊甚”这也是允许的,也是王氏整理研究《伤寒论》学术思想的反映,应以瑕不掩玉观之,断不可以瑕毁玉使之。成无已第一个用《内经》的经义对《伤寒论》逐条作出阐发,其思想方法也是符合仲景有“撰用《素间》、《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的精神原旨的。成氏注解的意义在于他首创全面注解《伤寒论》的先河,以经注论,注论结合,阐明学理,使《伤寒论》第一次获得理论上的说明,同时,对《论》中的五十个主要症状的发生机理,临床特点,形证异同作了精辟的阐述和辩别,这对后世医家理解和应用《伤寒论》,用注解、释义的方法剖析、发明《伤寒论》,都有很大的启迪作用,所以深得众多医家的尊崇。”
第四回


(三)如前条所述,由于《伤寒论》经典属性很强,论述的外感病丰富多变,因而对它的研究和运用也就会产生多面性,即每个医家或医学流派会有其独到的某个方面或几个方面,这就是伤寒学派形成的历史过程中又会产生各个亚派的客观基础。换言之,在伤寒学派内部又会产生亚派存在其必然性。需要一提的是唐代医学大家孙思邈对《伤寒论》研究。孙氏直到80岁以后撰著《千金翼方》时,才见到《伤寒论》全书,大体载于卷九卷十之中,为《伤寒论》最早之版本。孙氏在收载《伤寒论》时有三个特点:1、只收录原文,不作一字注释,不作义理发明。这一点似乎与后世维护旧论派“不敢增减一字,移换一节”的观点“心有灵犀一点通”。2、采取“方证同条,比类相附”的研究方法,将《伤寒论》条文分别按方证比类相附,给后世如柯琴、徐大椿等医学大家从方证角度探索《伤寒论》作了先导。3、谓仲景治法大意“不过三种:一则桂枝,二则麻黄,三则青龙,此之三方,凡疗伤寒,不出之也。”为后世方有执、喻嘉言等的“三纲鼎立”之说埋设了伏线。可见在孙思邈的学术思想中,就孕育了后世伤寒学派内几个亚派的胚胎,但并没有对《伤寒论》产生什么“质”的分歧,正如孙氏哲学思想中既有道家,又有释家、儒家思想一样,各采所长,浑然一体。那么,后世方有执、喻嘉言何以能操一说,底毁他说,故作水火不容之态,就未免有失偏颇。
(四)明代医学大家方有执持错简重订之说,对《伤寒论》的重新编次,自以为恢复了仲景《伤寒论》的原有面貌 。究竟如何?实难稽考,但也反映了他对《伤寒论》确有一定见解,增强了《伤寒论》条文的系统性、条理性,使其规律性更加显著。方氏把风寒伤营卫提到整个太阳病的共同病理基础来认识,深刻地揭示了太阳病发病,传变与转归的规律,这对仲景学说是一个大的发挥,是方氏医疗实践的积累和长期认识的结果,有其一定的科学性,应该给予肯定。这种认识和后来喻嘉言的“三足鼎立”说所具有的理论上的勇气,在推动伤寒学派内部百家争呜,发展仲景学说方面,起到了推波助澜的积极作用。
 
(五)伤寒学派发展的历史必然产生第三种学术观点,认为《伤寒论》的精神实质是辨证论治,不管是仲景相论,还是叔和篡集,只要有利于辨证论治的运用,其错简与真伪就不是主要的问题。笔者认为这是一种现代化的观点,尽管这个观点产生于前清。然而它却标志着伤寒学派的成熟和生命力之所在。这种观点也真正反映了仲景研究伤寒的对象、方法和意义,就是要解决临床实践问题,否则在非主要问题上争论不休,是没有多大意义的,由于实践第一的唯物辨证法观点,使这一派能够在目前的学术地位上占主导位置。这一亚派运用归类编次的研究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充分揭示了《伤寒论》辨证论治的规律,大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仲景学说。其中有按方类证的,以柯韵伯《伤寒来苏集》为代表;有按法类证的,以尤在泾《伤寒贯注集》为代表,有按症类证的,以沈金鳌《伤寒论纲目》为代表;有按因类证的,以钱璜《伤寒溯源集》为代表,有分经审证的,以陈修园晚年的《伤寒医诀串解》为代表。尽管他们的具体方法、具体观点不同,但从辩证论治出发,这一点则是基本的共同的。
(六)在中国医学上形成的一些主要流派,如河间学派、易水学派、攻邪学派、丹溪学派、温补学派、温病学派及一些其他著名医家,虽然他们都各自有其独特的显明的学术观点和风格,但没有哪一派甚至哪一家公开否定或主张抛开《伤寒论》的,不论怎样,在他们的学术思想理论体系中总可以找到《伤寒论》的灵魂,或看到《伤寒论》的深深的烙印,总和《伤寒论》存在着“血肉”联系,,这就反映了《伤寒论》的真正价值:一是根于临床稳定性永恒性;二是从辨证论治体现出的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而不是离开此两条基本精神的所谓理论上的甚至是文字上的争论。
综观上述,伤寒学派的形成及其发展历史表明,《伤寒论》作为一部医学经典著作,它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就在于不仅解决了它问世后一个时代的疾病治疗问题,而且能够经得起千古临床的考验,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也能为世界上一些民族所接受,服务于他们的医疗健康的副业。《伤寒论》的功绩固然归功于医圣张仲景,但也与历代七百多个医家所组成的庞大的伤寒学派(其中有许多大家)和一些国际医家的重视、尊崇、实践、传播分不开,他们编次、整理,注释、阐发,论争、总结、翻译、著述、绍介在千种以上,就象千百颗镶嵌在这个巨大医学宝库上的璀灿宝珠,既永恒地散射着《伤寒论》的实践光辉,又充分显示出《伤寒论》的理论价值。古老的中医学正因为有了伤寒学派才变得这么璀璨夺目,这么博大精深。伤寒学派的众多医家们以自己的辛勤劳动推动者中医学的发展和兴盛,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众多医家的共同努力下中医学必将焕发青春活力,为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巨大的贡献。
 
非常好的文章!
 
言而有物,确实是好贴,学习了。
 
可否标明本帖出处与作者?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