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8/05/05
- 帖子
- 8808
- 获得点赞
- 68
- 声望
- 10
- 年龄
- 54
郑某,女,九岁,家住长春市二道区坦克学校,1982年7月30日来诊。
1982年4月下旬因发热而住某医院。住院周余,未能确诊而转入医大一院儿科。直到来诊前,仍未确诊。此段时间除了用西药治疗外,又曾服过一些中药。这些要大抵以清热泄火,滋阴清热之剂为主。由于发热始终不退,经人介绍而来诊。患者体温上午在38℃ 左右,下午在38.5℃-39℃,夜间,有时超过40℃。其色淡黄,表情淡漠,口唇淡润,口不渴,不烦躁,脘腹痞满,时有恶心,大便溏。
虽值盛夏,却仍着长袖长裤,舌体淡略胖,苔白而润,脉缓无力。该患者发烧3个多月,且每夜都是高烧,但各种症情并无明显热象,而湿象反而很突出。综上症情及用药情况,本病当属湿温病之湿重于热证。用三仁汤为主,杏仁,蔻仁,薏仁,厚朴,半夏,滑石,竹叶,通草,上药剂后,于第3日晚体温开始下降,4剂后体温恢复正常,又服6剂以巩固疗效。前后共服10剂,未再发热。
问题:
1、诊断此病为湿温病的根据是什么?
2、诊断此证是湿重于热证的要点是什么呢:
3、湿重于热证应如何确定治则和用药呢?
4、前医为什么能把此证误认为是实热证和阴虚证呢?
5、本证用清热泻火药及滋阴清热药为何不能退热呢?
1982年4月下旬因发热而住某医院。住院周余,未能确诊而转入医大一院儿科。直到来诊前,仍未确诊。此段时间除了用西药治疗外,又曾服过一些中药。这些要大抵以清热泄火,滋阴清热之剂为主。由于发热始终不退,经人介绍而来诊。患者体温上午在38℃ 左右,下午在38.5℃-39℃,夜间,有时超过40℃。其色淡黄,表情淡漠,口唇淡润,口不渴,不烦躁,脘腹痞满,时有恶心,大便溏。
虽值盛夏,却仍着长袖长裤,舌体淡略胖,苔白而润,脉缓无力。该患者发烧3个多月,且每夜都是高烧,但各种症情并无明显热象,而湿象反而很突出。综上症情及用药情况,本病当属湿温病之湿重于热证。用三仁汤为主,杏仁,蔻仁,薏仁,厚朴,半夏,滑石,竹叶,通草,上药剂后,于第3日晚体温开始下降,4剂后体温恢复正常,又服6剂以巩固疗效。前后共服10剂,未再发热。
问题:
1、诊断此病为湿温病的根据是什么?
2、诊断此证是湿重于热证的要点是什么呢:
3、湿重于热证应如何确定治则和用药呢?
4、前医为什么能把此证误认为是实热证和阴虚证呢?
5、本证用清热泻火药及滋阴清热药为何不能退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