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温病症状并见的外感病我称之为寒温病,寒温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发生机率绝不亚于伤寒或温病,可以毫不含糊地说,伤寒、温病、寒温病是鼎足而立的三大类外感病!除了《黄帝内经》对寒温病有简略记述外,千百年中医典籍再没论及,这不能不说是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重大缺陷!
《素问•生气痛天论篇》上说:“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素问•热病论篇》上又说:“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当与汗皆出,勿止。”以上两节经文的意思是:冬天外感风寒没有及时消散,藏于体内变成伏寒,到了春季气候温暖时,伏寒郁热就会与春季风温互相激荡而发病,变生同时有伤寒、温病特征的寒温病!治疗寒温病以汗法为主,令伤寒、温邪随汗外解,汗出邪散就会脉静身凉!(节选于《中医重大理论创新与临床应用实录》第137页)
医案9 三阳经外感风寒郁热和风温(寒温病)
魏××,女,5岁,1998年9月23日。
恶寒发热4天,体温在37.5℃--40℃之间波动,头项强痛,顾盼不利,眼中灼热,眼角时微泪出,唇红,刻诊体温38.5℃,病起于暮秋温热天气突变严寒,曾注射氨苄青霉素、先锋霉素、地塞米松、清开灵针,口服安乃近、维C银翘片、病毒灵、板兰根、鱼腥草素钠,发热24小时持续存在,舌红苔厚黄。
《素问•生气痛天论篇》上说:“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素问•热病论篇》上又说:“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当与汗皆出,勿止。”以上两节经文的意思是:冬天外感风寒没有及时消散,藏于体内变成伏寒,到了春季气候温暖时,伏寒郁热就会与春季风温互相激荡而发病,变生同时有伤寒、温病特征的寒温病!治疗寒温病以汗法为主,令伤寒、温邪随汗外解,汗出邪散就会脉静身凉!
患者发热4天仍然恶寒,为太阳经外感风寒铁证!患者舌红苔厚黄,眼中灼热,为三阳经外感风温铁证(外感病厚舌苔主三阳经外感合病)!结合病起于温热天气突变严寒和其它一些兼症,诊为三阳经外感风寒郁热和风温,风寒郁热属新感,风温属伏邪,方选麻羌桑菊饮加减。
处方:麻黄6克 羌活6克 桑叶9克 菊花9克 薄荷9克 连翘6克 桔梗3克 甘草1.5克,1剂水煎,停用一切中西成药。
疗效:服完首煎药连得喷嚏3次,随即鼻流清涕,舌苔厚黄渐变薄黄,此为风寒郁热、风温向外发散的佳兆!服完次煎药2小时,体温降至37.5℃,第二天继服原方中药1剂,发热尽退,诸症平复。
《素问•生气痛天论篇》上说:“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素问•热病论篇》上又说:“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当与汗皆出,勿止。”以上两节经文的意思是:冬天外感风寒没有及时消散,藏于体内变成伏寒,到了春季气候温暖时,伏寒郁热就会与春季风温互相激荡而发病,变生同时有伤寒、温病特征的寒温病!治疗寒温病以汗法为主,令伤寒、温邪随汗外解,汗出邪散就会脉静身凉!(节选于《中医重大理论创新与临床应用实录》第137页)
医案9 三阳经外感风寒郁热和风温(寒温病)
魏××,女,5岁,1998年9月23日。
恶寒发热4天,体温在37.5℃--40℃之间波动,头项强痛,顾盼不利,眼中灼热,眼角时微泪出,唇红,刻诊体温38.5℃,病起于暮秋温热天气突变严寒,曾注射氨苄青霉素、先锋霉素、地塞米松、清开灵针,口服安乃近、维C银翘片、病毒灵、板兰根、鱼腥草素钠,发热24小时持续存在,舌红苔厚黄。
《素问•生气痛天论篇》上说:“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素问•热病论篇》上又说:“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当与汗皆出,勿止。”以上两节经文的意思是:冬天外感风寒没有及时消散,藏于体内变成伏寒,到了春季气候温暖时,伏寒郁热就会与春季风温互相激荡而发病,变生同时有伤寒、温病特征的寒温病!治疗寒温病以汗法为主,令伤寒、温邪随汗外解,汗出邪散就会脉静身凉!
患者发热4天仍然恶寒,为太阳经外感风寒铁证!患者舌红苔厚黄,眼中灼热,为三阳经外感风温铁证(外感病厚舌苔主三阳经外感合病)!结合病起于温热天气突变严寒和其它一些兼症,诊为三阳经外感风寒郁热和风温,风寒郁热属新感,风温属伏邪,方选麻羌桑菊饮加减。
处方:麻黄6克 羌活6克 桑叶9克 菊花9克 薄荷9克 连翘6克 桔梗3克 甘草1.5克,1剂水煎,停用一切中西成药。
疗效:服完首煎药连得喷嚏3次,随即鼻流清涕,舌苔厚黄渐变薄黄,此为风寒郁热、风温向外发散的佳兆!服完次煎药2小时,体温降至37.5℃,第二天继服原方中药1剂,发热尽退,诸症平复。